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02 第一編 第一單元 第2講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與先秦思想文化(學生版+教師版)-《高考快車道》2026版高三一輪總復習歷史(通史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02 第一編 第一單元 第2講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與先秦思想文化(學生版+教師版)-《高考快車道》2026版高三一輪總復習歷史(通史版)

資源簡介

第2講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與先秦思想文化
必修課標要求 選擇性必修課標要求
1.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學說;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 1.知道中國先秦時期成文法的產生過程,以及這一時期思想家對于德治、法治關系的討論。 2.通過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
考情歸納 知識點 考 題
1.春秋戰國時期的爭霸與社會變革 2024·廣東卷·T1    2024·山東卷·T2     2024·全國甲卷·T24 2024·重慶卷·T1 2024·1月浙江卷·T3 2023·湖南卷·T2
2.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文化 2024·1月浙江卷·T2  2024·全國新課標卷·T25 2024·北京卷·T1
知識點一 春秋戰國的政治變動與國家治理
1.列國紛爭
(1)表現:“春秋五霸”“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
(2)影響:周朝傳統的________完全被破壞。
2.華夏認同
(1)春秋:中原各國自稱“華夏”,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也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
(2)戰國: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華夏族分布更為廣泛。
3.變法運動
(1)歷史背景
①經濟上:鐵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會生產力,生產關系急劇變動。[選必1·P22]
②政治上:春秋戰國時期,貴族等級分封制逐漸解體,兼并戰爭不斷,實現富國強兵。
(2)概況: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等推動了社會轉型,逐步建立________的政治制度。
(3)典型——商鞅變法
內容 ①經濟:重農抑商,獎勵耕織;“______,開阡陌”,授田于百姓 ②軍事: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 ③基層管理: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實行什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政府登記人口情況[選必1·P99] ④地方:普遍推行____,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
結果 ①打擊了貴族特權,促進了封建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選必1·P22] ②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知識點二 春秋戰國時期的制度變革
[鏈接·選擇性必修1·第1、5、8、17課]
1.郡縣制、官僚制的產生
(1)戰國時期,各國郡縣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開始產生。
(2)春秋戰國時期,尚賢思想興起,各國為爭霸圖強,舉薦有才能的人為官,或依據軍功大小授予官職,使世官制逐漸被官僚制取代。
2.國家戶籍制度的建立
戰國時期,國家編排民戶,制定戶籍。秦獻公以五家為“__”的辦法編排戶口?!渡叹龝份d,無論男女都在政府簿籍上有登記。
3.先秦時期的德治與法治
(1)成文法
①《左傳》記載,夏朝有《____》,商朝有《湯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國家可能已經有了法律。
②春秋鄭國的子產“鑄刑書”,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______。
(2)德治與法治之爭
①早期:春秋時期,圍繞子產“鑄刑書”引發辯論。
②儒家與法家之爭
儒家:德治 法家:法治
原因 人性善 人性惡
主張和 措施 以道德禮義教化民眾,重視民生與民意 孔子提出“為政以德”;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 商鞅頒行一系列法令,保護新興地主階級的權益;韓非主張君主要以法、術、勢駕馭臣下,“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影響 不適用于戰國時期兼并戰爭激烈的社會現實 既能帶來富國強兵的現實利益,又滿足了各國君主專制的愿望
③秦國采納____思想,實現富國強兵,完成統一。
知識點三 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
[鏈接·選擇性必修2·第1、4、7課,選擇性必修1·第15課]
1.農業發展
(1)表現
①生產工具:春秋戰國時期,鐵制農具開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廣,________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②勞作方式:集體勞作形式逐漸瓦解,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的個體勞作成為可能。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鼓勵發展以____為單位的男耕女織的生產模式。
③農業灌溉:各國興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鄭國渠、芍陂。
(2)影響:農業進步推動社會分工,促進了工商業的繁榮。
2.手工業的發展
(1)分工:戰國時,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
(2)經營方式:有以制作手工業產品為生的手工業家庭,以及擁有某種手工工藝的民營和官營作坊。
(3)傳承與管理:手工業者________,或父子相繼,或師徒傳授,由統治者登記造冊進行管理。
3.商業的發展
(1)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分別使用布幣、刀幣、圜錢、蟻鼻錢等多種樣式的銅鑄幣。春秋時期,實物借貸形式比較普遍,貨幣信貸出現。戰國時,貨幣流通廣泛。
(2)出現一批中心城市,不少工商業主聚集大量錢財。春秋戰國時期,“________”的格局被突破。
知識點四 先秦時期的思想文化
1.孔子和老子
(1)孔子
①政治主張:主張“仁”“________”;主張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同時也承認制度隨著時代變化應當有所改良。
②教育主張:提出“________”。
③文化貢獻:整理《詩》《書》《禮》《易》《春秋》等文獻;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言論記載在《____》當中。
(2)老子
①哲學主張:將天地萬物本原歸結為抽象的“道”;思想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法。
②政治主張: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2.百家爭鳴
(1)背景:社會經濟的發展;階級關系的變化,新興的______提出自己的政治社會主張和要求;各國統治者出于爭霸需要,禮賢下士,爭相招攬人才。
(2)諸子代表的思想
儒家 孟子 認為人性善,提倡“____”
荀子 認為人性惡,主張________
道家 莊子 崇尚逍遙自由
陰陽家 鄒衍 認為五行間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提出“________”理論
墨家 墨子 提倡節儉,主張“兼愛”“非攻”,提出“尚賢”的政治主張
法家 韓非 主張以__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體現了中央集權的政治思想
(3)意義
①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②為新興的________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③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十分深遠。
3.科技起步
夏朝 天文學 《______》載有一年中各個月份的物候、天象、氣象和農事等內容
商朝 天文學 干支紀日法是商朝歷法的最大成就,是世界上延續至今的最長的紀日方法
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鏈接·選擇性必修3·第1課]
(1)基本內涵
以人為本,民本思想 ①周公:以人為中心的________ ②孔子:“仁”;管子:君主治理國家要順應民意;孟子:“仁政”說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①老子:“________”,追求天人合一 ②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 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
崇德尚賢,推崇天下為公 ①孔子:“________”,主張以德治國 ②墨子:“夫尚賢者,政之本也”;孟子:“尊賢使能,俊杰在位”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孟子和屈原的思想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________
和而不同 孔子、孟子提出“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等思想
(2)特點與價值
特點 本土性;______;包容性;______;連續性
價值 ①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________和精神動力 ②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③維護著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維系著統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動著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
華夏認同:華夏本義指衣冠華美又重禮儀。春秋時期中原地區把自己稱為華夏,稱居住在其四周的為戎狄蠻夷。隨著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民族交流交融更加密切,這些民族也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春秋戰國時期是華夏認同觀念發展的時期,華夏作為文化、政治實體被周邊民族認同。華夏認同貫穿中國古代,有利于促進各民族交融。
1.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革
春秋后期到戰國前期出現了“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的歷史現象。說明這一現象反映的本質問題。
                                    
                                    
                                    
2.商鞅變法的基本精神
葉行昆在《論商鞅變法與制度創新》一文中指出:商鞅變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毀秦國貴族領主這一利益集團的世襲制……他說:“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又說:“制度時,則國俗可化,而民從制?!薄母锼J為不合時宜的舊制度,從而進行制度創新。
商鞅為貫徹其“基本精神”在秦國進行了哪些制度創新?
                                    
                                    
                                    
社會轉型:指某一時期發生的密集的、大范圍的、根本性的、影響了幾乎所有人日常生活的社會變化,主要包括體制轉型、社會形態變遷、社會結構變動等方面。在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價值體系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
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經濟轉型
重農抑商: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主張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私營工商業的發展。重農抑商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
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發展帶來的社會變動
“仁”和“禮”:“仁”是良好的道德,“禮”是社會的規范;“仁”是內在自覺,“禮”是外在約束。只有具備了“仁”的內在品德,才能自覺地遵守禮制;反過來,只有禮制的規范,才能追求“仁”的境界,即“禮”以“仁”為基礎,“仁”靠“禮”來維護,兩者相互制約。
百家爭鳴: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亟待解決。至戰國時期,社會產生了各種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們著書講學,互相論戰辯駁,出現了學術上的繁榮景象,后世稱為“百家爭鳴”。
3.孔子在教育領域的成就
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被譽為“萬世師表”。閱讀《綱要(上)》P12“孔子”像,指出孔子在教育領域的主要貢獻。
                                    
                                    
                                    
4.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社會大變革”的表現
百家爭鳴是社會大變革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摘自《綱要(上)》P13“學習聚焦”]
思考:這里的所謂“大變革”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5.孔子“經世濟民”的情懷
孔子極力倡導仁人君子之道。從理想人格的意義講,孔子所謂的仁人君子不僅應關切自我道德品格修養,具備忠信、孝悌、克己、禮讓、好學、知勇、仁恕等諸美德,而且更應懷抱經世濟民的情懷,“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孔子極力倡導仁人君子之道。“仁人君子”不僅應關切自我道德品格修養,而且更應該懷抱經世濟民的情懷。這一主張的實質是什么?
                                    
                                    
                                    
中國古代的三種治國思想
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特點及歷史啟迪
春秋戰國時期,由于鐵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生產力的飛躍引起了生產關系的變革。井田制(公田)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并最終通過各國新興地主階級的變法確立下來。變法最徹底的秦國,成為各諸侯國中實力最強者,為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華夏認同”與列國紛爭
史料一 晉國在稱霸過程中,不僅滅掉了周圍三十余國,兼并了部分戎狄部落,還向東奪取了衛、鄭、魯等國的部分土地。
——摘編自張紀仲《山西歷史政區地理》
史料二 華夏之名在西周已經出現,它成為中原主體居民的總稱,四鄰的夷、蠻、戎、狄等民族被華夏族概稱為“夷”。到春秋、戰國之交,進入中原的戎狄諸部絕大部分已融入華夏族當中,曾以蠻自居的楚國也漸漸不再被視為蠻夷。春秋戰國,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成為更加穩定和分布更廣泛的族群,最終到秦以后形成了統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漢民族。
——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
[史料解讀] 史料一反映了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的結果和影響;史料二說明了春秋戰國時期民族交融和華夏認同的過程及特點。
遷移知識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列國紛爭的局面,周朝傳統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壞;在頻繁往來和聯系中,戎犾蠻夷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
探究:(1)根據史料一,分析春秋時期爭霸戰爭的影響,并歸納這一時期的發展趨勢。
(2)根據史料二,概括春秋戰國時期民族關系發展的深遠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的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史料 數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時亦難遽變,于是先從在下者起。游說則范雎、蔡澤、蘇秦、張儀等,徒步而為相;征戰則孫臏、白起、樂毅、廉頗、王翦等,白身而為將。此已開后世布衣將相之例。
——趙翼《廿二史劄記》
[史料解讀]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徒步而為相”“白身而為將”的現象,反映了社會下層政治地位的變化。
遷移知識 變法運動成為戰國時期的一股潮流,各諸侯國的變法推動了社會轉型。
探究:分析史料所反映的社會關系變化,結合史實說明商鞅變法與這一變化的關系。
“士”在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中的地位
政治地位 “士”是周代貴族階層的最底層,較少受貴族等級制的束縛,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更容易脫離貴族等級秩序
經濟地位 擁有的封地較少,經濟缺乏保障,更容易采取封建剝削制度
文化地位 擁有一定文化知識,對現實的政治、經濟地位不滿,更易于提出符合社會發展的改革方案
社會環境 在列國紛爭的大背景下,諸侯國的用人制度打破了世卿世祿制的束縛,為士階層的崛起創造了條件
——春秋戰國時期的戶籍管理制度
史料 春秋中晚期以前,宗族制度是統治者控制社會的有效手段,完整意義上的戶籍制度并不存在,社會組織形態表現為“以丁為戶”的名籍;春秋以后,隨著血緣關系被地緣關系取代,宗法政治逐漸轉化為郡縣政治,“以戶定籍”的戶籍逐步確立,并在戰國時期形成了在中國社會延續了兩千余年的編戶齊民制度。
——摘編自辛田《名籍、戶籍、編戶齊民——
試論春秋戰國時期戶籍制度的起源》
[史料解讀] 史料以全新的視角論證了春秋以后,改變了“以丁為戶”的名籍,“以戶定籍”的戶籍逐步確立,并在戰國時期形成了編戶齊民制度。
遷移知識 國家大規模編排民戶,制定戶籍,始于戰國時期,秦獻公以“為戶籍相伍”的辦法編排戶口,商鞅變法時,無論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記。
探究: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春秋戰國時期戶籍制度”,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加以闡述。
中國古代推行戶籍制度的目的
(1)人口的普查、管理與控制。人口的普查、管理是戶籍管理制度的基礎性功能,在此基礎上把人口束縛在土地上,主要作用是保障稅收。
(2)征發賦役的依據。戶籍管理的真實性和全面性直接影響統治者征發賦役的情況。
(3)擴充兵力的基礎。戶籍制度直接管理著人口的數量和區域,具備為統治者擴充兵力提供基礎保障的作用。
(4)保障社會治安和政權穩定。禁止不經官府允許的隨意流動,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會治安的穩定。
春秋戰國時期,掀起了一場社會大變革的風暴。在這場大變革中,一個新的社會階層逐漸壯大,這就是士階層。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場不同,因而在解決或回答現實問題時,提出的政治主張和要求也不同。他們著書立說,互相批駁,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春秋戰國時期的德治與法治之爭
史料 法家的法治是針對儒家的禮治所維護的宗法等級制度而提出來的。儒家思想者把治國的希望寄托在了“圣賢”的身上,而法家則強調治理國家的關鍵是“法”而不是人。認為只要有了良法,并貫徹落實,就能把國家治理好,即所說的“依法治國,舉措而已”。法家為了證明法治的必然結果提出了人性惡等理論用以推行法治。
——摘編自朱世英、趙翠娟《古代法家思想
對我國法治建設的意義》
[史料解讀] 史料闡述了儒家思想者把治國的希望寄托在“圣賢”身上,法家則強調治理國家的關鍵是“法”而不是人,反映了法家和儒家治理國家理念的差異。
遷移知識 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推崇“人治”,法家提倡“法治”,出現了法律與教化中的“德治”與“法治”之爭。
探究:根據史料指出戰國時期儒法之爭的實質,并分析儒家和法家思想在戰國時期不同命運的原因。
先秦時期的“德治”與“法治”
項目 德治 法治
政治思想 “禮”是維持社會秩序的工具 “法”是維持社會秩序的工具
人性論 性本善 性本惡
統治方法 重視統治者的教化和道德 君主應當實現專制,提倡法、術、勢
戰爭觀 反對不義之戰,希望實現禮治 主張武力統一,加強中央集權
——中國傳統文化中民族精神的精髓
史料 孟子認為先王因為有善心,所以才實行仁政,仁政之所以是正確的、合理的,是因為它植根于人的本性中,是合乎人性的。因此認為君主之行事,必須以民意為依歸,認為民意即天意,若君主不能以人民意志為意志,人民可以把君主當作仇敵,起來推翻他。孟子希望國君能“貴德而尊士”,讓“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做到了這一點,就能廣泛地招攬人才,達到“王天下”的目的。孟子還主張發展經濟、輕徭薄賦,使人民安居樂業,同時對人民施行教化,以達到王道。
——摘編自李秋華《孟子仁政思想初探》
[史料解讀] 史料中“先王因為有善心”反映了孟子的性善論,對人性抱有積極樂觀的態度;史料還體現了孟子“民貴君輕”、選賢任能的思想。
遷移知識 春秋戰國時期,孟子認為人性善,提倡仁政。
探究:根據史料,分析孟子“王道”政治思想的內涵,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積極影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在核心思想理念方面 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
在傳統美德方面   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以及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等中華傳統美德
在人文精神方面   講求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處世方法,勤儉節約、和諧向善的生活理念,以及獨特豐富的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人文學術
——多維度認識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史料 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出現了舉世聞名的百家爭鳴的文化局面,這是中國文化發展史上輝煌的一頁?!掇o?!穼Π偌覡庿Q的解釋可歸納為:是戰國時期學術界互相辯爭的局面和風氣,是當時社會變革和階級斗爭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對當時文化學術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這不僅是對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解釋,也是對它的評價,而這樣的評價似乎并不恰當。應該說,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不是一時憑空出現的“風氣”,其形成源遠流長,成果豐碩,影響深遠。
——摘編自薛國中《論戰國時期“百家爭鳴”
的歷史條件》
[史料解讀] 史料第一層是《辭?!穼Π偌覡庿Q的解釋。第二層是作者對《辭海》關于百家爭鳴解釋的認識。
遷移知識 百家爭鳴是社會大變革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各家學派針對當時社會現實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
探究: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史料中的觀點加以評析。(要求:圍繞史料中的一種或幾種觀點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觀點展開評析;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諸子百家思想的現實價值
[示例] (2024·廣東卷·T1)據研究,古代禮書上記載的春秋時期行禮所用飲酒器,有爵、觚、觶、角、散五種,稱為“五爵”,其名來自商、西周時期五種形制不同的青銅酒器名。實際上,春秋時期的五爵均為筒制漆木器,容量依次為一至五升?!白趶R之祭,貴者獻以爵,賤者獻以散?!睋丝芍?,春秋時期(  )
A.五爵形制趨同說明禮崩樂壞
B.宗廟祭祀遵從天人合一理念
C.采用漆木酒器彰顯以人為本
D.五爵以小為貴維系等級秩序
邏輯思維:
[嘗試解答] _____
1.命題點: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2024·山東卷·T2)西周時期,諸侯國在奉行周禮的同時,多尊重當地原有的風俗;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變革禮制,移風易俗,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諸侯國轉變做法主要是為了(  )
A.重構統治秩序     B.限制貴族特權
C.以德行教化民眾   D.打破宗法血緣關系
2.命題點:西周至春秋時期的民族交融
(2024·重慶卷·T1)新石器時代到兩周時期,中國各地區傳統墓葬頭向可概括為:“東夷及其先民尚東,楚蠻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華夏及其先民尚北?!标P中地區鳳翔西村、灃西客省莊等地西周墓多為北頭向,春秋時期的墓葬多為西向頭。這表明(  )
A.西周時期華夏認同初步形成
B.春秋時期秦國深受戎俗影響
C.各族同源共祖觀念得到發展
D.各地區的文化傳統趨于穩固
3.命題點:我國古代的水利工程
(2024·1月浙江卷·T3)1896年,法國某考察團進入四川,留下了記載:“在彭山縣進入了令人贊嘆的成都平原——它遍地莊稼,人口稠密……繁榮富庶,令人難以置信,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當地人充分領悟、廣泛使用的灌溉體系?!边@一“灌溉體系”得益于(  )
A.都江堰的修建    B.芍陂的興建
C.鄭國渠的興修   D.靈渠的開鑿
4.命題點:老子的思想主張
(2024·1月浙江卷·T2)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下列項中,由老子提出且體現樸素唯物觀的是(  )
A.“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B.“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C.“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5.命題點:儒家思想的精髓
(2024·北京卷·T1)古代玉器為禮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堅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劌(割),義也;垂之如隊(墜),禮也。這一比喻寄托了(  )
A.隆禮重法的精神    B.無為而治的理想
C.修身明德的追求   D.選賢任能的理念
6.命題點: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2024·全國新課標卷·T25)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紛進行政治變革,爭相延攬人才,諸子百家大都呼吁“選賢與能”。不認同這一理念的學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7.命題點:戰國時期秦國的官制
(2023·湖南卷·T2)戰國時期,關東六國國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國人。數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為衛人,樓緩為趙人,張儀、魏冉、范雎為魏人,蔡澤為燕人,呂不韋為韓人,李斯為楚人。據此可推知(  )
A.秦國官僚制相對完善
B.秦國用人政策不斷改變
C.六國嚴格遵行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國遭排擠
教材情境:《綱要(上)》P12:商鞅變法順應歷史潮流……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哆x必1》P22: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獎勵耕織、建立縣制等措施,為秦成就統一霸業奠定了基礎。
1.有學者研究認為,“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凸顯了“戶”的社會控制意義。自此,授田、征稅、起役、社會等級的確定均以“戶”為基礎。該學者意在強調商鞅變法(  )
A.推動了移風易俗
B.是一次深刻的社會變革
C.順應了時代潮流
D.完全廢除了世卿世祿制
教材情境:《綱要(上)》P10:春秋時期,中原各國因社會發展比相鄰的戎狄蠻夷先進,自稱為“華夏”。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這些民族也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進入戰國之后,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定,分布更為廣泛。
2.有學者統計了先秦時期的53種文獻,發現共有178處出現“中國”一詞,從使用語境方面分析后,發現當時“中國”一詞約有五類含義。
先秦文獻中“中國”一詞含義
“中國”的含義 出現次數 示例
指京師 9 “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指國境之內 17 “咨女殷商,女炰烋于中國”
指諸夏之領域 145 “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指中等之國 6 “以負海攻負海,中國之形也……小國之形也?!?br/>指中央之國 1 “南國之人……北國之人……中國之人,冠冕而裳。”
據表可知,先秦時期(  )
A.華夏認同觀念增強    B.王朝疆域不斷擴大
C.政治局勢動蕩不安   D.大一統局面已出現
教材情境:《綱要(上)》P11: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貨幣圖,春秋戰國時期貨幣流通廣泛。《選必1》P87:春秋時期晉國布幣圖,秦統一貨幣示意圖。
3.下圖為不同時期的部分貨幣,據圖可知,其形制變化的共同原因是(  )
A.鑄鐵技術的進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審美觀念的不同   D.國家統一的推動
教材情境:《綱要(上)》P13思考點:你能舉出若干學派的核心思想內容嗎?《選必3》P7學習拓展:談談你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代價值的認識。
4.孔子強調“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指責“苛政猛于虎”;墨子主張“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這反映出儒墨兩家(  )
A.蘊含著民本思想    B.具有共同的理想追求
C.強調道德與教化   D.代表的階級利益相同
19 / 19第2講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與先秦思想文化
必修課標要求 選擇性必修課標要求
1.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學說;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 1.知道中國先秦時期成文法的產生過程,以及這一時期思想家對于德治、法治關系的討論。 2.通過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
考情歸納 知識點 考 題
1.春秋戰國時期的爭霸與社會變革 2024·廣東卷·T1    2024·山東卷·T2     2024·全國甲卷·T24 2024·重慶卷·T1 2024·1月浙江卷·T3 2023·湖南卷·T2
2.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文化 2024·1月浙江卷·T2  2024·全國新課標卷·T25 2024·北京卷·T1
知識點一 春秋戰國的政治變動與國家治理
1.列國紛爭
(1)表現:“春秋五霸”“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
(2)影響:周朝傳統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壞。
2.華夏認同
(1)春秋:中原各國自稱“華夏”,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也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
(2)戰國: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華夏族分布更為廣泛。
3.變法運動
(1)歷史背景
①經濟上:鐵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會生產力,生產關系急劇變動。[選必1·P22]
②政治上:春秋戰國時期,貴族等級分封制逐漸解體,兼并戰爭不斷,實現富國強兵。
(2)概況: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等推動了社會轉型,逐步建立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
(3)典型——商鞅變法
內容 ①經濟: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 ②軍事: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 ③基層管理: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實行什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政府登記人口情況[選必1·P99] ④地方:普遍推行縣制,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
結果 ①打擊了貴族特權,促進了封建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選必1·P22] ②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知識點二 春秋戰國時期的制度變革
[鏈接·選擇性必修1·第1、5、8、17課]
1.郡縣制、官僚制的產生
(1)戰國時期,各國郡縣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開始產生。
(2)春秋戰國時期,尚賢思想興起,各國為爭霸圖強,舉薦有才能的人為官,或依據軍功大小授予官職,使世官制逐漸被官僚制取代。
2.國家戶籍制度的建立
戰國時期,國家編排民戶,制定戶籍。秦獻公以五家為“伍”的辦法編排戶口?!渡叹龝份d,無論男女都在政府簿籍上有登記。
3.先秦時期的德治與法治
(1)成文法
①《左傳》記載,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湯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國家可能已經有了法律。
②春秋鄭國的子產“鑄刑書”,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2)德治與法治之爭
①早期:春秋時期,圍繞子產“鑄刑書”引發辯論。
②儒家與法家之爭
儒家:德治 法家:法治
原因 人性善 人性惡
主張和 措施 以道德禮義教化民眾,重視民生與民意 孔子提出“為政以德”;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 商鞅頒行一系列法令,保護新興地主階級的權益;韓非主張君主要以法、術、勢駕馭臣下,“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影響 不適用于戰國時期兼并戰爭激烈的社會現實 既能帶來富國強兵的現實利益,又滿足了各國君主專制的愿望
③秦國采納法家思想,實現富國強兵,完成統一。
知識點三 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
[鏈接·選擇性必修2·第1、4、7課,選擇性必修1·第15課]
1.農業發展
(1)表現
①生產工具:春秋戰國時期,鐵制農具開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廣,鐵犁牛耕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②勞作方式:集體勞作形式逐漸瓦解,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的個體勞作成為可能。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鼓勵發展以家庭為單位的男耕女織的生產模式。
③農業灌溉:各國興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鄭國渠、芍陂。
(2)影響:農業進步推動社會分工,促進了工商業的繁榮。
2.手工業的發展
(1)分工:戰國時,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
(2)經營方式:有以制作手工業產品為生的手工業家庭,以及擁有某種手工工藝的民營和官營作坊。
(3)傳承與管理:手工業者世代傳承,或父子相繼,或師徒傳授,由統治者登記造冊進行管理。
3.商業的發展
(1)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分別使用布幣、刀幣、圜錢、蟻鼻錢等多種樣式的銅鑄幣。春秋時期,實物借貸形式比較普遍,貨幣信貸出現。戰國時,貨幣流通廣泛。
(2)出現一批中心城市,不少工商業主聚集大量錢財。春秋戰國時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知識點四 先秦時期的思想文化
1.孔子和老子
(1)孔子
①政治主張:主張“仁”“為政以德”;主張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同時也承認制度隨著時代變化應當有所改良。
②教育主張:提出“有教無類”。
③文化貢獻:整理《詩》《書》《禮》《易》《春秋》等文獻;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言論記載在《論語》當中。
(2)老子
①哲學主張:將天地萬物本原歸結為抽象的“道”;思想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法。
②政治主張: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2.百家爭鳴
(1)背景:社會經濟的發展;階級關系的變化,新興的士階層提出自己的政治社會主張和要求;各國統治者出于爭霸需要,禮賢下士,爭相招攬人才。
(2)諸子代表的思想
儒家 孟子 認為人性善,提倡“仁政”
荀子 認為人性惡,主張隆禮重法
道家 莊子 崇尚逍遙自由
陰陽家 鄒衍 認為五行間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提出“相生相勝”理論
墨家 墨子 提倡節儉,主張“兼愛”“非攻”,提出“尚賢”的政治主張
法家 韓非 主張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體現了中央集權的政治思想
(3)意義
①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②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③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十分深遠。
3.科技起步
夏朝 天文學 《夏小正》載有一年中各個月份的物候、天象、氣象和農事等內容
商朝 天文學 干支紀日法是商朝歷法的最大成就,是世界上延續至今的最長的紀日方法
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鏈接·選擇性必修3·第1課]
(1)基本內涵
以人為本,民本思想 ①周公:以人為中心的禮樂制度 ②孔子:“仁”;管子:君主治理國家要順應民意;孟子:“仁政”說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①老子:“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②荀子:“天行有?!薄爸铺烀弥?br/>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 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
崇德尚賢,推崇天下為公 ①孔子:“為政以德”,主張以德治國 ②墨子:“夫尚賢者,政之本也”;孟子:“尊賢使能,俊杰在位”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孟子和屈原的思想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境界
和而不同 孔子、孟子提出“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等思想
(2)特點與價值
特點 本土性;多樣性;包容性;凝聚性;連續性
價值 ①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 ②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③維護著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維系著統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動著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
華夏認同:華夏本義指衣冠華美又重禮儀。春秋時期中原地區把自己稱為華夏,稱居住在其四周的為戎狄蠻夷。隨著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民族交流交融更加密切,這些民族也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春秋戰國時期是華夏認同觀念發展的時期,華夏作為文化、政治實體被周邊民族認同。華夏認同貫穿中國古代,有利于促進各民族交融。
1.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革
春秋后期到戰國前期出現了“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的歷史現象。說明這一現象反映的本質問題。
提示:是諸侯國卿大夫奪權運動的高潮,是一場社會轉型運動。
2.商鞅變法的基本精神
葉行昆在《論商鞅變法與制度創新》一文中指出:商鞅變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毀秦國貴族領主這一利益集團的世襲制……他說:“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庇终f:“制度時,則國俗可化,而民從制?!薄母锼J為不合時宜的舊制度,從而進行制度創新。
商鞅為貫徹其“基本精神”在秦國進行了哪些制度創新?
提示: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獎勵耕織,獎勵軍功;廢井田,開阡陌,確立土地私有制。
社會轉型:指某一時期發生的密集的、大范圍的、根本性的、影響了幾乎所有人日常生活的社會變化,主要包括體制轉型、社會形態變遷、社會結構變動等方面。在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價值體系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
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經濟轉型
重農抑商: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主張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私營工商業的發展。重農抑商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
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發展帶來的社會變動
“仁”和“禮”:“仁”是良好的道德,“禮”是社會的規范;“仁”是內在自覺,“禮”是外在約束。只有具備了“仁”的內在品德,才能自覺地遵守禮制;反過來,只有禮制的規范,才能追求“仁”的境界,即“禮”以“仁”為基礎,“仁”靠“禮”來維護,兩者相互制約。
百家爭鳴: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亟待解決。至戰國時期,社會產生了各種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們著書講學,互相論戰辯駁,出現了學術上的繁榮景象,后世稱為“百家爭鳴”。
3.孔子在教育領域的成就
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被譽為“萬世師表”。閱讀《綱要(上)》P12“孔子”像,指出孔子在教育領域的主要貢獻。
提示:以“有教無類”的思想辦學,打破了貴族階層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動了私學的發展與教育的普及。
4.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社會大變革”的表現
百家爭鳴是社會大變革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摘自《綱要(上)》P13“學習聚焦”]
思考:這里的所謂“大變革”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提示:生產工具(鐵制農具)和生產技術(牛耕)的改進;新階級出現(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文化出現繁榮局面(百家爭鳴);社會性質開始發生變化(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5.孔子“經世濟民”的情懷
孔子極力倡導仁人君子之道。從理想人格的意義講,孔子所謂的仁人君子不僅應關切自我道德品格修養,具備忠信、孝悌、克己、禮讓、好學、知勇、仁恕等諸美德,而且更應懷抱經世濟民的情懷,“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孔子極力倡導仁人君子之道?!叭嗜司印辈粌H應關切自我道德品格修養,而且更應該懷抱經世濟民的情懷。這一主張的實質是什么?
提示:穩定社會秩序。
中國古代的三種治國思想
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特點及歷史啟迪
春秋戰國時期,由于鐵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生產力的飛躍引起了生產關系的變革。井田制(公田)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并最終通過各國新興地主階級的變法確立下來。變法最徹底的秦國,成為各諸侯國中實力最強者,為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華夏認同”與列國紛爭
史料一 晉國在稱霸過程中,不僅滅掉了周圍三十余國,兼并了部分戎狄部落,還向東奪取了衛、鄭、魯等國的部分土地。
——摘編自張紀仲《山西歷史政區地理》
史料二 華夏之名在西周已經出現,它成為中原主體居民的總稱,四鄰的夷、蠻、戎、狄等民族被華夏族概稱為“夷”。到春秋、戰國之交,進入中原的戎狄諸部絕大部分已融入華夏族當中,曾以蠻自居的楚國也漸漸不再被視為蠻夷。春秋戰國,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成為更加穩定和分布更廣泛的族群,最終到秦以后形成了統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漢民族。
——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
[史料解讀] 史料一反映了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的結果和影響;史料二說明了春秋戰國時期民族交融和華夏認同的過程及特點。
遷移知識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列國紛爭的局面,周朝傳統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壞;在頻繁往來和聯系中,戎犾蠻夷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
探究:(1)根據史料一,分析春秋時期爭霸戰爭的影響,并歸納這一時期的發展趨勢。
(2)根據史料二,概括春秋戰國時期民族關系發展的深遠影響。
提示:(1)影響:諸侯爭霸,大國兼并小國,實現局部統一;各民族互相學習,互相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趨勢:逐漸走向統一的趨勢。
(2)有利于秦的統一;為漢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的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史料 數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時亦難遽變,于是先從在下者起。游說則范雎、蔡澤、蘇秦、張儀等,徒步而為相;征戰則孫臏、白起、樂毅、廉頗、王翦等,白身而為將。此已開后世布衣將相之例。
——趙翼《廿二史劄記》
[史料解讀]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徒步而為相”“白身而為將”的現象,反映了社會下層政治地位的變化。
遷移知識 變法運動成為戰國時期的一股潮流,各諸侯國的變法推動了社會轉型。
探究:分析史料所反映的社會關系變化,結合史實說明商鞅變法與這一變化的關系。
提示:變化:部分社會下層人士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趨勢。
關系:首先,社會關系的變化推動了變法的產生。士階層的崛起,為各國變法提供了可供招攬的人才;其次,商鞅變法中的“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織”“獎勵軍功”等措施,為社會新階層崛起創造了條件,進一步推動了社會關系的變化。
“士”在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中的地位
政治地位 “士”是周代貴族階層的最底層,較少受貴族等級制的束縛,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更容易脫離貴族等級秩序
經濟地位 擁有的封地較少,經濟缺乏保障,更容易采取封建剝削制度
文化地位 擁有一定文化知識,對現實的政治、經濟地位不滿,更易于提出符合社會發展的改革方案
社會環境 在列國紛爭的大背景下,諸侯國的用人制度打破了世卿世祿制的束縛,為士階層的崛起創造了條件
——春秋戰國時期的戶籍管理制度
史料 春秋中晚期以前,宗族制度是統治者控制社會的有效手段,完整意義上的戶籍制度并不存在,社會組織形態表現為“以丁為戶”的名籍;春秋以后,隨著血緣關系被地緣關系取代,宗法政治逐漸轉化為郡縣政治,“以戶定籍”的戶籍逐步確立,并在戰國時期形成了在中國社會延續了兩千余年的編戶齊民制度。
——摘編自辛田《名籍、戶籍、編戶齊民——
試論春秋戰國時期戶籍制度的起源》
[史料解讀] 史料以全新的視角論證了春秋以后,改變了“以丁為戶”的名籍,“以戶定籍”的戶籍逐步確立,并在戰國時期形成了編戶齊民制度。
遷移知識 國家大規模編排民戶,制定戶籍,始于戰國時期,秦獻公以“為戶籍相伍”的辦法編排戶口,商鞅變法時,無論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記。
探究: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春秋戰國時期戶籍制度”,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加以闡述。
提示:論題:春秋戰國時期的戶籍制度適應了中央集權的需要。
闡述:春秋戰國時期,變法運動興起,血緣關系被地緣關系取代,與此相適應,國家開始大規模編排民戶,制定戶籍。例如,商鞅變法以后的秦國,無論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記。這有利于賦稅征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央集權。
中國古代推行戶籍制度的目的
(1)人口的普查、管理與控制。人口的普查、管理是戶籍管理制度的基礎性功能,在此基礎上把人口束縛在土地上,主要作用是保障稅收。
(2)征發賦役的依據。戶籍管理的真實性和全面性直接影響統治者征發賦役的情況。
(3)擴充兵力的基礎。戶籍制度直接管理著人口的數量和區域,具備為統治者擴充兵力提供基礎保障的作用。
(4)保障社會治安和政權穩定。禁止不經官府允許的隨意流動,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會治安的穩定。
春秋戰國時期,掀起了一場社會大變革的風暴。在這場大變革中,一個新的社會階層逐漸壯大,這就是士階層。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場不同,因而在解決或回答現實問題時,提出的政治主張和要求也不同。他們著書立說,互相批駁,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春秋戰國時期的德治與法治之爭
史料 法家的法治是針對儒家的禮治所維護的宗法等級制度而提出來的。儒家思想者把治國的希望寄托在了“圣賢”的身上,而法家則強調治理國家的關鍵是“法”而不是人。認為只要有了良法,并貫徹落實,就能把國家治理好,即所說的“依法治國,舉措而已”。法家為了證明法治的必然結果提出了人性惡等理論用以推行法治。
——摘編自朱世英、趙翠娟《古代法家思想
對我國法治建設的意義》
[史料解讀] 史料闡述了儒家思想者把治國的希望寄托在“圣賢”身上,法家則強調治理國家的關鍵是“法”而不是人,反映了法家和儒家治理國家理念的差異。
遷移知識 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推崇“人治”,法家提倡“法治”,出現了法律與教化中的“德治”與“法治”之爭。
探究:根據史料指出戰國時期儒法之爭的實質,并分析儒家和法家思想在戰國時期不同命運的原因。
提示:實質:德治和法治之爭。
原因:儒家思想不切實際,在重視富國強兵的君主看來,無助于實現他們的強國抱負。法家思想主張法律為君主服務、限制臣民的私利,既能帶來富國強兵的現實利益,又滿足了各國君主專制的愿望;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得到了當時統治者的追捧。
先秦時期的“德治”與“法治”
項目 德治 法治
政治思想 “禮”是維持社會秩序的工具 “法”是維持社會秩序的工具
人性論 性本善 性本惡
統治方法 重視統治者的教化和道德 君主應當實現專制,提倡法、術、勢
戰爭觀 反對不義之戰,希望實現禮治 主張武力統一,加強中央集權
——中國傳統文化中民族精神的精髓
史料 孟子認為先王因為有善心,所以才實行仁政,仁政之所以是正確的、合理的,是因為它植根于人的本性中,是合乎人性的。因此認為君主之行事,必須以民意為依歸,認為民意即天意,若君主不能以人民意志為意志,人民可以把君主當作仇敵,起來推翻他。孟子希望國君能“貴德而尊士”,讓“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做到了這一點,就能廣泛地招攬人才,達到“王天下”的目的。孟子還主張發展經濟、輕徭薄賦,使人民安居樂業,同時對人民施行教化,以達到王道。
——摘編自李秋華《孟子仁政思想初探》
[史料解讀] 史料中“先王因為有善心”反映了孟子的性善論,對人性抱有積極樂觀的態度;史料還體現了孟子“民貴君輕”、選賢任能的思想。
遷移知識 春秋戰國時期,孟子認為人性善,提倡仁政。
探究:根據史料,分析孟子“王道”政治思想的內涵,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積極影響。
提示:內涵:“王道”政治立足于人心,合乎人性;“王道”政治要施仁政、以民為本,順民心、合民意;“王道”政治要選賢任能;“王道”政治要關注民生;主張以教化來實現“王道”政治。
積極影響:豐富發展了儒家思想;強調以民為本,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對后世國家治理產生了重要影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在核心思想理念方面 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
在傳統美德方面   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以及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等中華傳統美德
在人文精神方面   講求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處世方法,勤儉節約、和諧向善的生活理念,以及獨特豐富的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人文學術
——多維度認識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史料 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出現了舉世聞名的百家爭鳴的文化局面,這是中國文化發展史上輝煌的一頁。《辭海》對百家爭鳴的解釋可歸納為:是戰國時期學術界互相辯爭的局面和風氣,是當時社會變革和階級斗爭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對當時文化學術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這不僅是對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解釋,也是對它的評價,而這樣的評價似乎并不恰當。應該說,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不是一時憑空出現的“風氣”,其形成源遠流長,成果豐碩,影響深遠。
——摘編自薛國中《論戰國時期“百家爭鳴”
的歷史條件》
[史料解讀] 史料第一層是《辭海》對百家爭鳴的解釋。第二層是作者對《辭?!逢P于百家爭鳴解釋的認識。
遷移知識 百家爭鳴是社會大變革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各家學派針對當時社會現實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
探究: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史料中的觀點加以評析。(要求:圍繞史料中的一種或幾種觀點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觀點展開評析;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提示:示例:
觀點:百家爭鳴是戰國時期學術界互相辯爭的風氣,是當時社會變革和階級斗爭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
評析:戰國時期,奴隸制經濟崩潰、封建經濟有所發展;周王室衰微,諸侯混戰,士階層日益活躍,追求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愿望;新興地主階級要求廢除奴隸主階級特權;面對社會大變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辯爭,相互學習,各自提出關于自然、社會和人生的主張,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因此可以說,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是當時社會變革和階級斗爭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
諸子百家思想的現實價值
[示例] (2024·廣東卷·T1)據研究,古代禮書上記載的春秋時期行禮所用飲酒器,有爵、觚、觶、角、散五種,稱為“五爵”,其名來自商、西周時期五種形制不同的青銅酒器名。實際上,春秋時期的五爵均為筒制漆木器,容量依次為一至五升?!白趶R之祭,貴者獻以爵,賤者獻以散。”據此可知,春秋時期(  )
A.五爵形制趨同說明禮崩樂壞
B.宗廟祭祀遵從天人合一理念
C.采用漆木酒器彰顯以人為本
D.五爵以小為貴維系等級秩序
邏輯思維:
[嘗試解答] D
1.命題點: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2024·山東卷·T2)西周時期,諸侯國在奉行周禮的同時,多尊重當地原有的風俗;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變革禮制,移風易俗,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諸侯國轉變做法主要是為了(  )
A.重構統治秩序     B.限制貴族特權
C.以德行教化民眾   D.打破宗法血緣關系
A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王權衰微,為滿足爭霸戰爭的需要,各國紛紛進行變法,以期富國強兵,同時變革周禮,加強自身的文化認同感,這實際上是對統治秩序的重新構建,A項符合題意;“限制貴族特權”與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B項;“德行”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不能適應兼并爭霸的時代需要,戰國時期很少有諸侯國選擇儒家的思想主張,故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打破宗法血緣關系”這一目的,故排除D項。]
2.命題點:西周至春秋時期的民族交融
(2024·重慶卷·T1)新石器時代到兩周時期,中國各地區傳統墓葬頭向可概括為:“東夷及其先民尚東,楚蠻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華夏及其先民尚北?!标P中地區鳳翔西村、灃西客省莊等地西周墓多為北頭向,春秋時期的墓葬多為西向頭。這表明(  )
A.西周時期華夏認同初步形成
B.春秋時期秦國深受戎俗影響
C.各族同源共祖觀念得到發展
D.各地區的文化傳統趨于穩固
B [兩周時期,華夏及其先民墓葬頭尚北,而到了春秋時期,關中地區(即秦國統治區)墓葬頭則轉變為西頭向,與“西戎及其先民尚西”的風俗相吻合,這表明春秋時期秦國深受戎俗影響,故選B項。]
3.命題點:我國古代的水利工程
(2024·1月浙江卷·T3)1896年,法國某考察團進入四川,留下了記載:“在彭山縣進入了令人贊嘆的成都平原——它遍地莊稼,人口稠密……繁榮富庶,令人難以置信,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當地人充分領悟、廣泛使用的灌溉體系?!边@一“灌溉體系”得益于(  )
A.都江堰的修建    B.芍陂的興建
C.鄭國渠的興修   D.靈渠的開鑿
A [從材料中的“成都平原”“灌溉體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灌溉體系”得益于都江堰的修建,故A項正確;芍陂是春秋時期楚國孫叔敖在安徽壽縣修建的,故排除B項;鄭國渠位于關中地區,故排除C項;靈渠位于廣西,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故排除D項。]
4.命題點:老子的思想主張
(2024·1月浙江卷·T2)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下列項中,由老子提出且體現樸素唯物觀的是(  )
A.“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B.“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C.“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D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經》,是老子的觀點,追求天人合一,體現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觀,故選D項;“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出自儒家經典《禮記》,排除A項;“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出自儒家經典《周易》,排除B項;“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出自《荀子》,排除C項。]
5.命題點:儒家思想的精髓
(2024·北京卷·T1)古代玉器為禮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堅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劌(割),義也;垂之如隊(墜),禮也。這一比喻寄托了(  )
A.隆禮重法的精神    B.無為而治的理想
C.修身明德的追求   D.選賢任能的理念
C [根據材料“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堅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劌(割),義也;垂之如隊(墜),禮也”可知,孔子將玉的品質和人的美德相比,寄托了修身明德的追求,故C項正確;A項是荀子重視禮和法的主張,材料并未涉及,故排除;B項是道家的無為思想,D項是墨家的“尚賢”主張,故排除。]
6.命題點: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2024·全國新課標卷·T25)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紛進行政治變革,爭相延攬人才,諸子百家大都呼吁“選賢與能”。不認同這一理念的學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C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道家提倡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與自然和諧相處,代表沒落的奴隸主貴族階層,其思想較為保守,并不積極主張變法改革,延攬人才,C項正確。]
7.命題點:戰國時期秦國的官制
(2023·湖南卷·T2)戰國時期,關東六國國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國人。數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為衛人,樓緩為趙人,張儀、魏冉、范雎為魏人,蔡澤為燕人,呂不韋為韓人,李斯為楚人。據此可推知(  )
A.秦國官僚制相對完善
B.秦國用人政策不斷改變
C.六國嚴格遵行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國遭排擠
A [由材料可知,戰國時期關東六國國君多任用其宗族及國人為相,這表明關東六國仍受宗法制的影響;而秦相的任用并不局限于本宗族及國人,而是多用其他國家的有才能之人,這表明秦國較早擺脫了宗法制的影響,官僚制相對完善,故選A項;秦相來源頗廣并不等同于秦國用人政策不斷改變,排除B項;戰國時期六國基本不再尊崇周天子,即不再嚴格遵行宗法制,排除C項;材料中未提及法家人物受六國排擠,排除D項。]
教材情境:《綱要(上)》P12:商鞅變法順應歷史潮流……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哆x必1》P22: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獎勵耕織、建立縣制等措施,為秦成就統一霸業奠定了基礎。
1.有學者研究認為,“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凸顯了“戶”的社會控制意義。自此,授田、征稅、起役、社會等級的確定均以“戶”為基礎。該學者意在強調商鞅變法(  )
A.推動了移風易俗
B.是一次深刻的社會變革
C.順應了時代潮流
D.完全廢除了世卿世祿制
B [由材料可知,商鞅變法凸顯了“戶”的社會控制意義,社會管理等各方面均以“戶”為基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改變了商鞅變法之前宗法血緣關系在國家管理中的控制作用,體現了商鞅變法社會變革的意義,故選B項。]
教材情境:《綱要(上)》P10:春秋時期,中原各國因社會發展比相鄰的戎狄蠻夷先進,自稱為“華夏”。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這些民族也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進入戰國之后,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定,分布更為廣泛。
2.有學者統計了先秦時期的53種文獻,發現共有178處出現“中國”一詞,從使用語境方面分析后,發現當時“中國”一詞約有五類含義。
先秦文獻中“中國”一詞含義
“中國”的含義 出現次數 示例
指京師 9 “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指國境之內 17 “咨女殷商,女炰烋于中國”
指諸夏之領域 145 “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指中等之國 6 “以負海攻負海,中國之形也……小國之形也。”
指中央之國 1 “南國之人……北國之人……中國之人,冠冕而裳。”
據表可知,先秦時期(  )
A.華夏認同觀念增強    B.王朝疆域不斷擴大
C.政治局勢動蕩不安   D.大一統局面已出現
A [根據材料“指諸夏之領域”“145”“撫四夷”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先秦時期的53種文獻有178處出現“中國”一詞,有145次“中國”的含義是指諸夏之領域,遠超過其他含義的次數,比如有記載指出諸夏位于中原,安撫四方的少數民族,這反映出此時華夏認同觀念增強,故選A項;材料闡述的是先秦時期文獻中“中國”的含義,沒有王朝疆域的信息,無法判斷疆域的變化,排除B項;僅憑材料表格中列舉的“中國”的含義無法反映出當時“政治局勢”的情況,排除C項;秦朝是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
教材情境:《綱要(上)》P11: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貨幣圖,春秋戰國時期貨幣流通廣泛。《選必1》P87:春秋時期晉國布幣圖,秦統一貨幣示意圖。
3.下圖為不同時期的部分貨幣,據圖可知,其形制變化的共同原因是(  )
A.鑄鐵技術的進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審美觀念的不同   D.國家統一的推動
B [貨幣從自然貨幣到人工貨幣的轉變,由雜亂向統一形制轉變是因為自然貨幣無法滿足商品交易擴大的需要,雜亂形制的貨幣不利于商品貿易的擴展,所以為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貨幣的形制發生變化,故選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周是貝幣,春秋戰國布幣是銅幣,與鑄鐵技術無關,故排除A項;貨幣形制的變化是為了適應商品交易的需要,與審美觀念的變化沒有直接關聯,故排除C項;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國家分裂,爭霸和兼并戰爭不斷,“國家統一的推動”與材料不符,故排除D項。]
教材情境:《綱要(上)》P13思考點:你能舉出若干學派的核心思想內容嗎?《選必3》P7學習拓展:談談你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代價值的認識。
4.孔子強調“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指責“苛政猛于虎”;墨子主張“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這反映出儒墨兩家(  )
A.蘊含著民本思想    B.具有共同的理想追求
C.強調道德與教化   D.代表的階級利益相同
A [根據材料“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苛政猛于虎”“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可知,孔子強調“愛人”,指責“苛政猛于虎”,墨子強調有余力的人去幫助他人,這反映出儒墨兩家都蘊含著民本思想,故選A項;儒家和墨家階級立場不同,主張不同,理想追求也不同,排除B項;儒家強調道德與教化,但墨家提倡節儉,強調“兼愛”“非攻”“尚賢”,并不強調教化,排除C項;儒家維護的是奴隸主貴族的利益,墨家代表的是平民階級利益,儒墨兩家代表的階級利益并不相同,排除D項。]
課時分層作業(二)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與先秦思想文化
(建議用時:40分鐘)
一、選擇題
1.(2024·廣東廣州二模)公元前702年,“北戎病齊,諸侯救之,鄭公子忽有功焉”。為表謝意,齊國向防守邊境的各國軍隊饋送食物,并讓魯國來幫忙確定饋送的先后次序。魯國按周王封爵的次序把鄭國排在后面,“鄭人怒,請師于齊”。這說明春秋時期(  )
A.貴族政治仍然具有一定的影響
B.鄭國力圖鞏固西周的分封制度
C.傳統的政治秩序已被破壞殆盡
D.各國之間的兼并戰爭日益劇烈
A [根據材料可知,魯國確定饋送食物的先后次序是按照周王封爵的次序,而對次序鄭國不滿意,說明當時分封制仍有影響力,即貴族政治仍然具有一定的影響,故選A項;鄭國力圖維護的是本國的利益,對分封制會有破壞,排除B項;“傳統的政治秩序已被破壞殆盡”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各國之間的兼并戰爭日益劇烈是在戰國時期,排除D項。]
2.(2024·山東青島三模)李悝被魏文侯任命為相國,他編纂了《法經》。其中盜、賊、囚、捕四篇以打擊盜賊為主,雜篇涉及禁城(越城)、禁嬉(賭博)、禁徒(聚集)等對編戶齊民的治理。這說明李悝的《法經》(  )
A.旨在實現富國強兵
B.打擊了貴族的勢力
C.反映了中央集權的加強
D.是封建成文法典的典范
A [李悝被魏文侯任命為相國,他編纂的《法經》內容涉及打擊盜賊和對編戶齊民的治理,這些規定都是為了魏國的長治久安,以適應戰國時期諸侯兼并戰爭的需要,由此可知李悝的《法經》旨在實現富國強兵,故選A項。]
3.(2024·湖北名校聯盟高三聯測)春秋時期的大國,大多崛起于邊地(如下表)。這說明(  )
晉國 “晉居深山,戎狄與之鄰,而遠于王室”“啟以夏政,疆以戎索”
楚國 “撫有蠻夷,奄征南海,以屬諸夏”
秦國 “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國服于秦”“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A.民族交融推動了疆土拓展
B.政治危機沖擊了分封制度
C.王室衰微導致了大國崛起
D.華夏認同鞏固了統一格局
A [根據表中信息可知,晉國、楚國和秦國都崛起于邊地。晉國位于深山之中,與戎狄相鄰;楚國撫有蠻夷,征討四方;秦國則征服了西戎八國,并最終稱霸西戎。這些邊地國家通過與周邊少數民族的交融,吸收了他們的文化元素,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地域特色和強大的軍事力量。同時,這些國家通過征服周邊的少數民族,擴大了自己的疆土,增強了國力,最終崛起為春秋時期的大國,由此可知民族交融推動了疆土拓展,故選A項;表中信息反映的是春秋時期大國崛起的共同點,并未涉及分封制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材料中這些大國崛起是多種因素促成的結果,并非王室衰微所導致,排除C項;春秋時期處于諸侯爭霸階段,并未實現統一,排除D項。]
4.(2024·廣東惠州調研)《管子·治國》提出“五谷不宜其地,國之貧也”;《荀子·富國》提出“掩地表畝,刺草殖谷,多糞肥田,是農夫眾庶之事也”;《呂氏春秋·任地》提出“今茲美禾,來茲美麥”和“五耕五耨(除草),必審以盡”。據此可知,春秋戰國時期(  )
A.重農抑商政策普遍推行
B.諸侯國之間競爭異常激烈
C.農業生產注重精耕細作
D.家庭式勞作方式得到推廣
C [根據材料“掩地表畝,刺草殖谷,多糞肥田”“五耕五耨(除草),必審以盡”可知,農業生產中注重因地制宜、除草、積肥、造肥和施肥等,這說明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生產注重精耕細作,故選C項;材料只能體現農業發展的相關信息,沒有體現政府的政策,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諸侯國之間的競爭關系,排除B項;春秋戰國時期的家庭式勞作方式主要指的是小農經濟,但是材料并未具體說明當時農業生產的經營方式,排除D項。]
5.(2024·江蘇南京二模)吳國和蔡國同屬姬姓,春秋時期蔡國與楚國關系緊張,吳國與楚國也矛盾重重。吳王闔閭在聯合蔡國攻打楚國后,將女兒嫁給了蔡侯,打破“同姓不婚”的傳統。這表明(  )
A.血緣疏遠導致諸侯矛盾激化
B.禮樂制度喪失了社會約束力
C.諸侯紛爭影響社會觀念變化
D.聯姻是建立同盟的前提條件
C [由材料可知,吳王闔閭在聯合蔡國攻打楚國后,將女兒嫁給了蔡侯,打破“同姓不婚”的傳統,說明在諸侯紛爭的背景下,維護諸侯國的利益比保持“同姓不婚”的傳統更重要,這表明諸侯紛爭影響了社會觀念的變化,故選C項。]
6.(2024·山東濰坊二模)西周至春秋早期,各地青銅禮器組合非常相似。春秋中期則發生了以下變化(如下表)。這些變化反映出當時(  )
地域 青銅禮器組合
秦地 鼎、簋、甗、壺、盉為主,少見敦
楚地 鼎、簋、盞、缶、盤為主,罕見甗
中原地區 敦、盤、匜為主,罕見盨
A.青銅技術的進步    B.區域發展不平衡
C.等級制度的瓦解   D.政治秩序的變動
D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春秋中期各地青銅禮器組合發生了顯著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自春秋中期開始,周王室權威進一步衰弱,各諸侯國爭霸日趨激烈,政治秩序發生了變動。這些變動在青銅禮器組合上的反映是,不同地區的禮器組合開始出現差異,顯示出地方特色和文化多樣性的增強。因此,這些青銅禮器組合的變化反映了當時政治秩序的變動,故選D項。]
7.(2024·河北邢臺二模)商代甲骨文證實,商王自稱“一人”或“余一人”;西周早期周康王和西周晚期周宣王時期的青銅銘文證實周王自稱“余一人”或“我一人”;春秋中晚期的“叔夷鐘”銘文證實齊靈公也自稱“余一人”。這表明(  )
A.商代已出現君主專制的雛形
B.春秋時期傳統禮制遭到破壞
C.西周延續和繼承了商朝政制
D.中華文明具有統一性連續性
B [根據材料可知,商王和周王都自稱“一人”或“余一人”“我一人”來顯示自己獨特的地位,表明自己與眾不同,而到了春秋中晚期,諸侯也以此自稱,僭越了周禮,表明傳統的禮樂制度遭到破壞,故選B項;“商代已出現君主專制的雛形”與材料主旨、史實均不符,排除A項;商周都實行王位世襲制,但除此之外,商朝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內外服制,而西周對地方管理則實行以宗法血緣為紐帶的分封制,西周對商有繼承但有自己的發展,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中華文明的特征,排除D項。]
8.(2024·山東聊城二模)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就已經認識到地理環境對政治活動的重要影響,提出了諸如“北守南融”“以藩為屏”“以夷制夷”“合縱連橫”“遠交近攻”“屯墾戍邊”“富國強兵”等思想。這體現了中國古代地緣政治思想的特點是(  )
A.形成了系統完備的理論體系
B.偏重實踐,經世致用
C.注重處理中國與鄰國的關系
D.源遠流長,連綿不斷
B [根據材料“北守南融”“合縱連橫”“遠交近攻”及所學知識可知,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地緣政治思想出現雛形,與社會現實密切相關,具有偏重實踐,經世致用的特點,故選B項;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地緣政治思想出現雛形,沒有形成系統完備的理論體系,排除A項;“注重處理中國與鄰國的關系”與“北守南融”“屯墾戍邊”“富國強兵”不符,排除C項;“源遠流長,連綿不斷”是中華文化的特點,不是中國古代地緣政治思想的特點,排除D項。]
9.(2025·廣東清遠摸底)戰國以前文獻中,“華”與“夏”最初只指中原人,以別于周邊的戎狄蠻夷。戰國以后“華夏”漸為通用詞,既包括原來的中原人,又包括華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等。這反映出(  )
A.王室衰微無力控制諸侯
B.傳統華夷觀念開始被打破
C.華夏的認同觀日益增強
D.各民族之間的區別已消失
C [戰國時期“華夏”既包括原有的中原人,又增加了華夏化的不同民族的人,反映了戰國時期華夏的認同觀日益增強,人們不再僅僅以地域或血緣來界定“華夏”,而是更多地看重文化認同和共同的歷史傳承,故選C項;“王室衰微無力控制諸侯”與“華夏”一詞含義的變化無關,排除A項;“傳統華夷觀念開始被打破”表述不準確,實際上華夷觀念并未被打破,而是隨著文化交流的加深而有所調整,排除B項;“各民族之間的區別已消失”說法錯誤,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
10.(2024·山東淄博二模)戰國時期,人們廣泛使用“城”作為土地人口的計量單位,封地的大小往往不再用方圓多少來形容,如秦王用十五城求購“和氏璧”,商鞅被封為商君并且得到商於之地十五城。這說明(  )
A.社會生產持續發展   B.分封體制不斷強化
C.兼并戰爭更加激烈   D.土地國有制度廢除
A [根據材料“人們廣泛使用‘城’作為土地人口的計量單位”“封地的大小往往不再用方圓多少來形容”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鐵農具的推廣使用,使生產力大大提高,隨著經濟的發展諸侯國的封地建筑規模和人口規模擴大,逐漸突破等級城制的約束,故選A項;題干封地逐漸突破等級城制的約束體現的是戰國時期分封制受到沖擊而不是不斷強化,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諸侯國的封地規模擴大,實力逐漸增強,沒有涉及戰爭規模、參戰兵力等,無法得出“兼并戰爭更加激烈”的結論,排除C項;題干僅提及諸侯國實力逐漸增強,沒有提及土地所有制的改變,排除D項。]
11.下圖是1978年湖北省隨州市出土的青銅器曾侯乙尊盤。中國歷史通俗讀物《文物三字經》書中用“戰國墓,曾侯乙,失蠟法,細如絲”這十二字贊美曾侯乙尊盤。據此可知,戰國時(  )
A.青銅鑄造技術高超
B.湖北一帶的手工業比較發達
C.分封宗法制開始走向瓦解
D.社會出現了明顯的貧富分化
A [根據材料“戰國墓,曾侯乙,失蠟法,細如絲”及對曾侯乙尊盤的介紹可知,當時青銅鑄造技術已經達到極高的水準,故A項正確;僅從當時青銅制造業發達不能得出手工業比較發達的結論,排除B項;C項中“開始”說法錯誤,排除;D項從材料中無法得出,排除。]
12.(2024·河北邯鄲三模)孔子認為,真摯的血緣親情是“仁之本”,人有了這種真情感并且依照這種情感推衍并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就有了愛人之心?!墩撜Z》有言,“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這反映了孔子重視(  )
A.貴賤有序    B.人性本善
C.人倫道德   D.天人關系
C [根據材料“真摯的血緣親情是‘仁之本’”“愛人之心”“孝弟”可知,孔子重視親人之間、朋友之間的人倫道德,故選C項;材料所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人倫道德層面的關系,并未涉及任何等級貴賤,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仁愛、孝悌,但并未指出這些道德品質是人性本來如此,抑或后天形成,因此無法體現“人性本善”,排除B項;材料所述屬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非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因而不涉及天人關系,排除D項。]
13.(2024·湖南婁底模擬)西周時期的用樂是以鐘、磬、鼓為主的打擊樂,春秋戰國時期,絲竹管弦類樂器因短促悅耳而活躍起來,起到“調民”“和民”作用的金石之樂漸遭廢棄。這一變化體現了(  )
A.享樂主義四處蔓延
B.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
C.分封制度的崩潰
D.統治者的腐朽生活
B [根據材料“春秋戰國時期,絲竹管弦類……活躍起來”可知,春秋戰國時期,絲竹管弦類樂器因短促悅耳而活躍起來,這正是因為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對生活品質有了更高的追求,從而對音樂藝術有了更高的需求,故選B項;盡管這一時期有很多國家以王侯貴族的奢侈生活和享樂主義為主,但這種變化并不足以影響整個音樂的變革,排除A項;分封制度的崩潰對音樂藝術的影響有限,無法全面解釋音樂變革的現象,排除C項;統治者的腐朽生活對音樂藝術具有一定的影響,但其影響力相比經濟發展來說要小很多,排除D項。]
14.(2024·湖南雅禮中學三模)戰國時期,道家學派衍生出了吸收儒、墨、陰陽等學派思想的黃老之學;韓非子借鑒了儒家的三綱,吸收了道家的人君南面之術;《呂氏春秋》融合了各家之長,是雜家學派的代表作品。這些現象(  )
A.說明華夏認同觀念不斷增強
B.反映了分裂中孕育著統一趨勢
C.表明社會各階層間流動加速
D.適應了統治者富國強兵的需要
B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盡管戰國時期國家分裂、戰亂不斷,但在思想文化領域,卻孕育著統一的趨勢。不同學派之間的競爭和交流,促進了思想的多元發展,也為后來的思想統一和文化交融提供了可能,故選B項;華夏認同是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認同觀念,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材料與“社會各階層間流動加速”無關,排除C項;“適應了統治者富國強兵的需要”的是法家思想,材料不僅僅涉及法家思想,排除D項。]
15.(2024·廣東珠海二模)春秋初期的《左傳》主張:“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春秋晚期時,孔子主張:“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睉饑鴷r期孟子亦稱:“往者不追,來者不距(拒)?!睋送浦@一時期(  )
A.儒家學說成為主流    B.民族關系逐漸緩和
C.政治格局發生變化   D.民族差異不復存在
B [結合材料“刑以威四夷”可知,春秋初期主張對少數民族用“刑”,說明這一時期民族關系緊張,但是到了春秋晚期,孔子主張對“遠人”“修文德”,到戰國時期孟子更主張“來者不距(拒)”,由此可知,經過長時間的交流,民族關系逐漸緩和,故選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武帝時期“尊崇儒術”,儒家學說才成為主流,排除A項;材料中春秋和戰國時期說的都是對少數民族的態度,并沒有說政治格局,排除C項;“民族差異不復存在”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
16.(2024·湖南名校聯考)戰國時期,慎到重視“勢”,強調君主權勢;申不害重視“術”,強調政治權術,健全法制;商鞅重視“法”,強調法律和規章制度的結合;韓非宣傳“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這說明,四者(  )
A.代表不同政治勢力    B.希望建立有序社會
C.反對諸侯爭霸戰爭   D.否定儒家德治思想
B [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慎到、申不害、商鞅、韓非的主張皆為法家主張,法、術、勢都是為了維護君主專制統治,建立有序社會,故選B項;材料中四者均屬于法家,代表著新興地主階級,排除A項;戰國時期,諸侯進行的是兼并戰爭,排除C項;材料中四者并未否定儒家德治思想,排除D項。]
二、非選擇題
17.(2024·廣東茂名模擬)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數量變化圖
材料二 “百家爭鳴”這個詞很適合表現春秋戰國時期思想主張的多元性以及彼此之間的不同、分歧和沖突,如儒、道對立早就為大家所熟知,司馬遷“道不同不相為謀”就是針對這兩個學派而概括的……但在彼此的沖突和批評中,不同思想之間的融合也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種分化趨勢和統一趨勢并存的局面在戰國后期表現得越加明顯。
——摘編自袁行霈等《中華文明史》
(1)根據材料一,指出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數量的變化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變化趨勢產生的影響。(6分)
(2)根據材料二,概括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所呈現的顯著特征,結合所學知識,從思想文化的角度闡述這一局面形成的重要歷史意義。(8分)
[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數量變化圖”可得出諸侯國越來越少。第二小問,消極:結合諸侯爭霸兼并戰爭可得出給社會帶來了種種災難;積極:結合戰國的統一趨勢可得出諸侯國數量減少,客觀上有利于國家走向統一。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思想主張的多元性以及彼此之間的不同、分歧和沖突”可得出思想主張多元化,彼此分歧、沖突;根據材料二“這種分化趨勢和統一趨勢并存的局面在戰國后期表現得越加明顯”可得出分化趨勢和統一趨勢并存。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標志著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進入第一個枝繁葉茂的時期;結合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流派的思想觀念可得出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貢獻了精彩的內容,成為中國思想文化取得顯著進步的重要條件。
[答案] (1)變化趨勢:諸侯國越來越少。(2分)
影響:消極:給社會帶來了種種災難;積極:諸侯國數量減少,客觀上有利于國家走向統一。(4分)
(2)特征:思想主張多元化,彼此分歧、沖突;分化趨勢和統一趨勢并存。(2分)
歷史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標志著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進入第一個枝繁葉茂的時期;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貢獻了精彩的內容;成為中國思想文化取得顯著進步的重要條件。(6分,答對任意2點即可,其余言之合理的都可以酌情給分)
18.(2024·福建南平三模)閱讀材料,完成要求。(12分)
材料 歷史動力學理論認為,社會通常是在時間遞進型與空間傳動型動力作用下向前發展的。時間遞進常指一個社會靠自身的動力機制向前發展,而空間傳動則指社會的發展是在外力的沖擊和壓迫下實現嬗變。在時間遞進型動力作用下所實現的社會轉型是其內在矛盾展開、激化、質變的結果,它給價值系統帶來的往往是傳統與現實、新與舊的紛爭;在空間傳動型動力作用下,社會的轉型是在外力刺激下發生的,價值系統內部呈現的通常是內與外、中與西、自生的與舶來的沖撞與滌蕩。
——摘編自李培超《社會轉型與道德沖突》
根據材料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中國史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12分)
[解析] 根據材料“歷史動力學理論認為,社會通常是在時間遞進型與空間傳動型動力作用下向前發展的”并結合春秋戰國時期的史實可擬定論題為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是由其內在矛盾推動的結果。闡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生產力顯著提高,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現,個體家庭式勞作方式出現,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形成。這一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分封制、宗法制瓦解,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化,新興的士階層崛起。各民族交往交融,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私學興起,文化下移,平民有接受教育的機會。這一時期出現了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百家爭鳴”,為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發展的源頭。最后總結歸納,這種內在的變革體現在價值系統上,帶來傳統與現實、新與舊的紛爭。在紛爭過程中,新生力量不斷增強,實現了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
[答案] 示例:
論題: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是由其內在矛盾推動的結果。(2分)
闡述: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生產力顯著提高,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現,個體家庭式勞作方式出現,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形成。這一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分封制、宗法制瓦解,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化,新興的士階層崛起。各民族交往交融,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私學興起,文化下移,平民有接受教育的機會。這一時期出現了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百家爭鳴”,為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發展的源頭。(8分)
這種內在的變革體現在價值系統上,帶來傳統與現實、新與舊的紛爭。在紛爭過程中,新生力量不斷增強,實現了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2分)
28 / 3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偏关县| 清徐县| 荣成市| 和硕县| 白沙| 怀宁县| 裕民县| 海阳市| 龙游县| 来凤县| 南昌市| 洛阳市| 眉山市| 遂宁市| 尉犁县| 陇南市| 广河县| 琼海市| 四会市| 洪江市| 泗水县| 剑河县| 嘉祥县| 安岳县| 东光县| 建德市| 潮州市| 会东县| 江阴市| 丰城市| 南川市| 应城市| 神农架林区| 建平县| 利津县| 铁岭市| 武冈市| 云和县| 荆门市| 长治市| 灵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