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國古代史歷史綱要包括: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中國古代史選擇性必修包括:中國古代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中國古代經濟與社會生活、中國古代文化交流與傳播。針對新教材的編排和新高考的命題趨向,將《中外歷史綱要》中國古代史部分和選擇性必修中國古代史部分融會,立足于通史引領下的單元高效總復習,科學地將歷史綱要、選擇性必修和高考應試融為一體,使歷史整體發展的時序性更強,結構設計更合理。讓一輪復習更有導向性和前瞻性,精準備考有章可循,能力提升立竿見影。時空定位線索化階段特征綱目化 先秦時期(遠古—前221年)包括原始社會、夏、商、西周和東周(春秋、戰國),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三種社會形態,是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奠基時期。秦漢時期(前221—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時期,也是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階段。1.政治上:中華文明從八方雄起到家國同構;國家治理從爭霸變革到天下一統。 中華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后逐步形成以分封制、宗法制為主要內容,以“家國一體”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形成并發展。 2.經濟上:社會生活從采集漁獵到食物生產;勞作方式從刀耕火種到精耕細作。 農業生產從刀耕火種向鐵犁牛耕過渡,伴隨著土地私有制產生,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以男耕女織為特征的家庭勞作方式。秦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西漢初期推行休養生息政策,形成“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絲綢之路”溝通了東西方貿易。 3.思想文化上:思想一統從百家爭鳴到尊崇儒術;文化燦爛從商周多彩到秦漢特色。 西周時期“敬天保民”思想產生,春秋戰國時期出現德治與法治之爭、“百家爭鳴”的現象。秦朝“焚書坑儒”強化了思想控制,西漢尊崇儒術使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兩漢之際佛教傳入,推動了中外文化交流。 4.民族關系上:先秦時期從民族交融到華夏認同;秦漢時期從設郡管理到開拓疆域。 諸侯爭霸戰爭客觀上加強了華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觸,促進了民族交融,國家漸趨統一,為秦朝建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創造了條件;秦漢王朝加強對邊疆地區少數民族的有效管轄,拓展疆域,加強內地同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形成并不斷發展。第1講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必修課標要求 選擇性必修課標要求1.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 2.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特征。 1.知道人類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產者演進的過程及意義。 2.知道先秦時期的社會經濟與生活的發展。 3.了解秦朝建立前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考情歸納 知識點 考 題1.中華文明的起源 2024·黑吉遼卷·T1 2024·湖北卷·T1 2024·全國新課標卷·T24 2024·1月浙江卷·T1 2024·江蘇卷·T1 2024·甘肅卷·T1 2023·山東卷·T1 2023·湖南卷·T1 2025·河南適應性考試·T1 2025·內蒙古適應性考試·T12.早期國家的政治制度與社會治理 2024·湖南卷·T1 2023·廣東卷·T1 2023·遼寧卷·T13.早期國家的經濟與文化 2024·山東卷·T1 2023·湖北卷·T1 2023·海南卷·T1知識點一 中華文明的起源1.社會生產與生活發展舊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勞動工具 以打制方法制作的石器 以磨制方法制作的石器社會生活 從事漁獵和采集,過著群居生活。元謀人和北京人已經學會用火 大量使用陶器(彩陶、黑陶);開始從事原始農業(南方稻、北方粟);飼養家畜,生活逐漸穩定[選必2·P3]代表性文化遺存 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和距今約70萬至20萬年的北京人 黃河中游地區的仰韶文化和下游地區的大汶口文化以及長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2.原始社會組織的演變階段 特征原始人群 從事漁獵和采集,過著群居生活母系氏族社會 處于舊石器時代晚期,生產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員共同勞動,成果共享。半穴居房址:華夏第一村[選必2·P56]父系氏族社會 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社會貧富分化與不平等開始出現,形成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聯盟;私有制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出現權貴階層。中國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3.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鏈接·選擇性必修2·第1、4課](1)食物采集:原始農耕和畜牧出現以前,人類利用簡單的工具從事采集和漁獵,獲取食物。(2)食物生產:大約1萬年前,原始的農耕和畜牧出現。①距今約8 500年前,中國賈湖的居民已經飼養豬。②后來,河姆渡的居民也飼養豬和狗。(3)手工業紡織業 ①約3萬年前,山頂洞人已經用骨針縫制獸皮 ②新石器時代晚期,使用陶紡輪作為紡線工具陶瓷業 ①人們最初用泥條盤筑的方式來制造陶器 ②新石器時代晚期,許多地區采用坯車制坯冶金業 距今5 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已出現小件青銅器知識點二 早期國家的文明1.早期國家的形成——從三皇五帝到夏朝階段 國家形態雛形 國家正式形成組織形式 部落聯盟 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表現 ①古史相傳,中國歷史從三皇五帝開始 ②黃帝居于五帝之首,聯合炎帝結成炎黃部落聯盟,他們被后世共尊為華夏始祖 ③堯、舜通過“禪讓”傳承部落聯盟首領之位 ④龍山文化時代,中國大地上邦國林立,史稱“萬邦”時代。有專家認為陶寺遺址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 ①建立: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②政治制度:最高統治者是夏王,實行王位世襲制;中央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地方上,實行直接或間接統治意義 部落聯盟為國家形成奠定了基礎 國家形成是文明進步的標志2.早期國家的發展——商和西周時期商朝 西周建立王朝 約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首領湯建立了商朝,后定都于殷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過牧野之戰,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制度創新 實行內外服制,擴大了商朝的政治勢力和文化影響 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等級結構經濟成就 農業是主要生產部門,實行奴隸主土地國有制——井田制;青銅鑄造業發達文化傳承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一種成熟的文字,還出土了許多青銅器 青銅文化日趨成熟滅亡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商朝滅亡 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和“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犬戎滅西周3.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鏈接·選擇性必修1·第1課]夏、商、西周的地位 中國古代奴隸制國家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時期表現 夏朝 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商朝 實行內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內服王畿地區,王畿四周是外服;據記載,商朝已經有較系統的國家機構和分掌內外服各類事務的官吏西周 內容 天子是國家最高統治者,推行貴族等級分封制按照宗法制,實行嫡長子繼承制特點 分封制與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權力分配與血緣關系相結合原始民 主傳統 對君主的權力有制約作用,國人可以通過輿論來影響朝政在春秋各國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響4.商周的社會經濟[鏈接·選擇性必修1·第15課,選擇性必修2·第4、7、10課]農業 是主要生產部門,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質的工具,青銅農具極少土地 制度 奴隸主土地國有制,井田制是土地經營的基本方式,農夫集體耕作手工業 青銅鑄造是手工業生產的主要部門,青銅器種類繁多;在商朝和西周時期的遺址中發現了青銅器作坊中大量打碎的范商業 ①商朝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交換的商人,商業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貴族手里,即“工商食官”。商周時期已出現契約 ②二里頭遺址出土了海貝,商朝后期開始出現銅鑄幣5.城市與民居(1)城市①布局:主要分為宮殿區、手工業區和商業區、居民區。②商朝:城市已初具規模,宮殿和宗廟位于城市中心。③周朝:營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大致分為三等,天子王城、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2)中國古代民居①遠古:巢居和穴居構成最早的兩大類型。②先秦以來:民居設計遵循嚴格的等級觀念和禮儀制度;住宅的布局講求對稱,主次分明,院落有序;民居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構抬梁結構。文化遺存:是指人類在社會活動中所遺留下來的遺跡和遺物,既包括人們加工過的實物,又包括未經加工但使用過的實物。一般分為遺物、遺跡、遺址和由相關文化遺存構成的考古學文化。部落聯盟:原始社會后期形成的部落聯合組織,通常由若干近親或近鄰部落形成,主要職能是共同從事軍事活動。聯盟加強了各部落間的聯系,并為國家和部族或民族的形成準備了條件。1.探究古人類文化遺址閱讀《綱要(上)》P2、P3“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和“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圖”。分別指出其遺址分布呈現的特點。提示:前者:分布較廣,主要沿黃河、長江分布。后者:分布廣泛、多元一體,以中原文明為核心。2.“石器時代”人類的生活石器時代分為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是考古學對早期人類歷史分期的第一個時代,即從出現人類到青銅器的出現,大約始于距今二三百萬年,止于距今5 000至2 000年左右。石器時代人類使用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與舊石器時代相比,新石器時代人類在食物來源和社會生活方面有哪些進步?提示:原始農業、畜牧業出現,食物來源多樣且穩定,定居成為可能,人口增長,社會分工出現;權貴階層和公共權力出現,階級產生,為早期國家產生奠定基礎。原始社會的發展趨勢早期國家:泛指原始社會末期形成的、具有較完整的國家結構和形態之前的人類政治組織形態。早期國家的政治形態不成熟,雖具有權力集中的特征,但還沒有發展出完善的國家行政系統,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祭司等神權系統。夏、商、西周屬于中國早期國家時期。家國同構:家國同構指家庭、家族和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親—宗法”關系來統領,存在嚴格的家長制。父為家“君”,君為“國父”,君父同倫,家庭治理的形式擴大到“國”的范圍。工商食官:商周時期,手工業和商業基本上由官府控制,工商業者的生產和經營活動在官府作坊和指定的范圍內進行,其產品和經營主要為貴族統治者服務。百工和官賈為官府效力,其衣食住行由官府提供,稱為“工商食官”。“工商食官”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但是由官府控制工商業,極大地限制了民間個體工商業的自由發展,不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3.商朝盛行神權政治中國古代統治者多以天命神權來詮釋所獲得的政權與君權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天命是思想家們解釋社會、政治或歷史現象的重要標尺。殷商時期,“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是神權政治興盛的標志。商朝為什么神權政治盛行?提示:生產力水平低下,限制了人們的認知能力;統治者借迷信崇拜,加強對勞動人民的統治。4.奴隸社會的土地制度《孟子·滕文公上》記載: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摘自《綱要(上)》P7]據此指出,土地經營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實質是什么?提示:方式:井田制。實質:奴隸主土地國有制。5.西周治國思想的特點《尚書·酒誥》曰: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尚書·梓材》曰: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摘自《綱要(上)》P8]材料反映西周治國思想具有什么特點?提示:西周統治者從重神觀念向重人觀念轉變,逐漸認識到民的重要性。早期國家政治制度早期中華文明擁有獨特的文化基因和綿長的歷史記憶。早期中國大部分地區存在“多支”文化系統以及北方模式、中原模式、東方模式等多種子模式,最終演化成以黃河—長江—西遼河流域為主體、以黃河中游為中心的“一體”文化格局。多元一體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特征,為華夏族的形成和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中華文明的起源史料 六大考古學文化區系示意圖——據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史料解讀] 考古學者在北京、山西、陜西、遼寧、山東等地發現了多處不同時期的古人類遺址,呈現滿天星斗、八方雄起之勢,但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融合、誕生的核心區域。遷移知識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民族文化先從這里發展起來,然后向四周輻射,促進了周邊相對落后地區的發展。探究:依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人類文化遺址在時間和空間上體現的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提示:多源性: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等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呈現出多源性。統一性:以中原為核心的文明具有相對穩定性,是主干,對周邊地區產生深刻影響的同時也被周邊地區影響,各地區文明共同構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中華文明起源的特征多元性 ①從文化分期看:新石器時代早期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晚期有龍山文化、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②從文化特點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作物種植上南稻北粟 ③從遺址分布看:涉及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遼河流域等一體性 ①從經濟文化成就看,各地有共同點,如制作陶器、從事原始農業、飼養家畜、過定居生活 ②從核心區域分布看,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區源遠流長 ①超百萬年的文化根系(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 ②上萬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 ③五千年的古國(中華文明的形成) ④兩千多年的中華統一實體——中國石器時代居住形式的變化史料 [史料解讀] 史料以圖片的形式展現了中國石器時代居住形式的變化,從圖1的洞穴、圖2的半地穴到圖3、圖4的房屋,有表層信息,也有隱性信息。遷移知識 人類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環境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農業出現以后,人們筑屋定居,村落為人類提供了比較穩定、安全的生活環境。探究: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石器時代居住形式的變化及其原因。提示:變化:經歷了從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變化;逐漸適應了農耕定居生活的需要。原因:農業的出現;建筑技術的進步;原始人類生活的需要。史前史研究的主要史料和工具實物 史料 ①考古發現的人類遺存的實物資料,具有高度的真實性 ②考古發現是當今研究人類史前史的主要素材,隨著考古挖掘的發展,很多傳說得到了印證神話 傳說 ①它是夾雜著個人想象的口口相傳的歷史,其內容與真實的歷史相差甚遠 ②這些傳說有的也是基于一些真實發生的史實,是研究歷史的素材之一古籍 記載 ①撰寫者距史前史較近,相對來說更加真實 ②限于當時科技發展的水平和主觀目的,其記載存在偏頗,需要其他史料加以印證科學 技術 ①隨著科技的發展,科學技術運用于史學研究 ②科技對于判定歷史時間、分析歷史發展及地理環境的變遷等都有巨大的幫助,成為研究史前史的重要工具中國早期國家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將國家權力和家庭關系結合起來,形成“家國一體”的政治結構,貴族和平民是社會兩大基本對立的階級。中國早期國家生產力水平尚屬低下,生產工具主要是木石工具,思想上呈現出較濃厚的鬼神迷信與原始宗教色彩,民本思想的影響力逐漸增強。——早期國家的產生史料 位于陜西西安臨潼的姜寨聚落遺址,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個墓葬的隨葬品不多,差別也不大。而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山東大汶口文化的遺址里,130余座中晚期的墓葬,按其墓坑大小、隨葬品的多寡,也可分為大、中、小三個級別。——摘編自《中國早期人類史研究》[史料解讀] ①從姜寨聚落遺址到大汶口文化遺址,反映了從母系氏族社會階段到父系氏族社會階段的變化。②從姜寨聚落遺址隨葬品可以判斷這一時期私有制尚未產生;從大汶口文化的遺址可知已出現貧富差異和等級分化。遷移知識 姜寨聚落遺址屬于仰韶文化,處于母系氏族社會階段;大汶口文化處于父系氏族社會階段。探究:結合史料和所學知識,回答新石器時代晚期社會組織內部發生的變化。并回答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提示:變化:社會成員間的平等關系已被破壞,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貧富差異和等級分化。主要原因:生產力的發展和私有制的出現。早期國家政治制度與治理的特點(1)國家管理制度與機構逐漸完善。商王、周王成為最高統治者,國家管理從內外服制到分封制,逐漸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級結構,對地方管理逐漸加強。(2)西周時期,宗法制與分封制相結合,以嫡長子繼承制為特點,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的沖突與矛盾,形成了政權與族權相結合的“家國同構”的政治結構。(3)神權思想、原始民主遺存思想影響商周政治統治,商王、周王尚未建立起絕對的中央權威。——西周的城市營建史料 公元前11世紀下半葉,周公東征勝利后,在廣闊的征服地域內分封其親屬子弟,拓殖建“城”,“國人”居于城內,“野人”居于城外,他們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權利,國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時期的“國”指天子諸侯之都城,其建設有一套理想化的標準模式。都城必置宗廟,立社稷,建高墻,是國家的象征,秦以后兩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繼承了這種規劃傳統。——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等[史料解讀] 史料從國野有別、都城建設形成規制、城市營建標準模式等方面反映了西周的城市建造及規劃情況。遷移知識 周朝營建城市形成制度,城市具有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多種功能。探究:根據史料和所學知識,分析說明西周都城建造的特點。提示:西周的城市營建與分封制有關;國野有別,均有一定的政治權利;建筑體現家國同治;都城建設形成規制。中國古代傳統民居的特點(1)中國傳統民居注重以庭院為核心的內向性布局。(2)民居的設計遵循嚴格的等級觀念和長幼有序的禮儀制度。(3)中國傳統民居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4)中國傳統民居建筑形式多樣,反映出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著民情、民俗和鄉土氣息。——周朝儼然是一個宗族和姻戚累世同居的大家庭史料 在周朝的舊國當中,從沒聽說過是商朝的后裔,而唯一奉殷祀的宋國,卻是周人所建。可知王子分封的事在商朝若不是絕無,亦稀有。但在周朝,則不然了。王位是以嫡長子繼承的,王的庶子除在少數例外的情形之下(如王后無出,或嫡長子先死)都沒有為王的資格,所以文王、武王的庶子都受封建國,其后,周王的庶子在可能的限度內也都或被封在畿外建國或被封在畿內立家。商、周間的這一大差異產生了以下兩種重大的結果:第一,因為王族的向外分封,周朝王族的地盤比之前商朝大大擴張了,王室的勢力也大大加強了,同時王的地位也大大提高了。周王正式的名號是“天王”,通俗的稱號是“天子”。第二,王族的向外分封也就是周人的向外移殖,這促進民族間的同化,也就助成“諸夏”范圍的拓展。——摘編自張蔭麟《中國史綱》[史料解讀] 史料首先比較了商朝和周朝在“授土”“授民”方面的差異,然后指出商、周間的差異產生了不同的結果,周朝拓展了疆域,加強了對地方的管理。遷移知識 商周時期政治制度的特點;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級序列,宗法制和分封制互為補充。探究:根據史料并結合商周對地方管理的措施,論證周朝是一個宗族和姻戚累世同居的大家庭。提示:周人對被征服的土地和人民采取封建制,根據與周王血緣關系的親疏、功勞的大小,以周王的名義“授土”“授民”,使周的親族、姻親和功臣在新占領地建立了諸侯國,逐漸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這樣就形成了以周天子為首的及以血緣為紐帶的等級秩序,鞏固了西周的統治。商周文明對后世儒家思想的影響(1)商湯德政:商湯以仁德治國,減輕征斂,鼓勵生產,安撫民心,任用賢臣,成為儒家“仁”和“仁政”思想的歷史淵源。(2)周代天命觀:若要天命長久,就應“敬德保民、明德慎刑”。周代的天命觀,從理論上為“武王伐紂,以周代商”作出合理解釋,成為儒家民本思想的淵源。(3)血緣倫理:西周宗法文化,家國同構的社會治理模式,是儒家重血緣倫理的社會淵源。(4)尊崇禮制:西周以禮樂制度規范社會秩序,是儒家禮制思想的制度淵源。[示例] (2024·甘肅卷·T1)新石器時代中期,大多數聚落出現結構復雜的“大房子”,與眾多中小型居址形成明顯對比。“大房子”是部落公共活動中心,或部落首領住宅兼公共事務場所。“大房子”的出現反映了這一時期( )A.社會矛盾逐漸加劇 B.部落組織日益復雜C.勞動分工更加明確 D.國家形態初步具備邏輯思維:[嘗試解答] B1.命題點: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2024·黑吉遼卷·T1)1921年,有學者在奉天(今遼寧)沙鍋屯發掘了一處穴居遺址,認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遺,與彼一河南遺址,不特時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屬于同一的民族與文化的部類,即吾所謂仰韶文化者也”。這一判斷的主要依據應是該遺址出土了( )A.骨制鑿刀 B.燧石石器C.碳化稻粒 D.彩陶殘片D [根據材料可知,在奉天(今遼寧)沙鍋屯發掘了一處穴居遺址,此遺址與黃河流域仰韶文化屬于同一文化類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是彩繪陶器,以粟等為主要栽培物,由此可推斷該遺址可能出土了彩陶殘片,D項正確。]2.命題點:毛家坪遺址的史學研究(2024·江蘇卷·T1)毛家坪遺址是自西周晚期延續到戰國晚期的秦文化遺址,在該遺址中發現大量炭化的苜蓿屬植物種子和馬的骨骼。有學者依據《史記》中秦人先祖“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的記載,認為上述苜蓿屬植物與秦人養馬有關。該學者的研究可以說明( )A.西周晚期出現原始農耕和畜牧B.探究歷史要重視史料間的聯系C.秦人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D.實物史料比文獻史料更有價值B [材料中的學者根據毛家坪遺址發現的“大量炭化的苜蓿屬植物種子和馬的骨骼”以及《史記》中“秦人先祖‘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的記載”得出“苜蓿屬植物與秦人養馬有關”的結論,據此可知,該學者將考古發掘與文獻史料相結合,在探究歷史時重視史料間的聯系,B項正確;原始農耕和畜牧業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排除A項;西周到戰國時期的秦人已經處于階級社會階段,排除C項;材料說的是實物史料與文獻史料相互印證,并非強調實物史料更具價值,排除D項。]3.命題點: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2024·全國新課標卷·T24)考古學者在某史前遺址發掘出1 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類墓葬分別占總數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規模大、隨葬品豐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禮器等。據此可以推斷,該遺址處于( )A.舊石器時代早期 B.舊石器時代晚期C.新石器時代早期 D.新石器時代晚期D [根據材料“大型墓葬規模大、隨葬品豐富”可知,當時出現了貧富分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貧富分化的現象,據此可知該遺址處于新石器時代晚期,D項正確。]4.命題點:早期文明的特征(2025·內蒙古適應性考試·T1)有學者認為,距今約4 000年的內蒙古自治區二道井子遺址具有明顯的階級分化特征,最能支撐這一觀點的依據是( )A.部分窖穴內發現了大量的炭化黍顆粒B.出土石器以磨制為主,有斧、杵、臼等C.地面式建筑平面形狀以圓形為主,外部多附有回廊或側室D.遺址共發掘墓葬268座,僅在最大的墓中出土3件彩繪陶器[答案] D5.命題點:早期文明的商業發展(2024·山東卷·T1)商業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下列四處考古遺址所出土器物能表明商業已有較高程度發展的是( )A.陶釜、蚌器、骨角器等 B.指環、牙器、臂玉環等C.石斧、石磨棒、石磨盤等D.骨貝、青銅貝、包金貝等D [天然貝類最早主要用途是裝飾物,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承擔了一般等價物的功能,貝類和經過人類加工的貝用品,成為早期貨幣。早期貨幣的出現,反映出商業發展已經進入一個全新階段,故選D項;陶釜、蚌器、骨角器等物品主要反映了古代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工具;指環、牙器、臂玉環等物品更多屬于裝飾品或工藝品,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審美和文化;石斧、石磨棒、石磨盤等物品主要反映了古代的農業生產和工具使用情況,A、B、C三項均與商業的發展程度關系不大,排除。]6.命題點:農業工具的發展(2025·河南適應性考試·T1)學者通過測定骨骼標本發現:陶寺文化居民食譜中碳-4植物(如粟、黍等)攝入量占67%,與仰韶文化早期西安半坡居民48%的攝入量相比提高了很多;甚至陶寺文化的家畜也攝入了較多的碳-4植物。與這種變化直接相關的是( )A.青銅農具的發展B.精耕細作農業的進步C.石制工具的改進D.階級分化的日益明顯[答案] C教材情境:《綱要(上)》P3: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種植水稻。《選必2》P4:古代中國主要分為北方粟麥農業區和南方稻作農業區。1.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南稻北粟”成為我國農業生產的傳統布局。但是,根據考古和文獻資料顯示,歷史上稻、粟作物的種植并非“涇渭分明”,而是有一個雙方重疊的混作區。這個區域自新石器時代早期開始出現,晚期基本形成。該研究表明,新石器時代我國( )A.培植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水稻B.糧食品種呈現南北交流的趨勢C.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體系形成D.產品交換推動貧富分化的出現B [材料中提到稻、粟作物的種植有一個雙方重疊的混作區,且從新石器時代早期開始出現到晚期基本形成,這說明在新石器時代我國糧食品種并非完全局限于南稻北粟的傳統布局,而是呈現出南北交流的趨勢,故選B項;材料重點強調稻粟種植的混作區以及交流情況,而非最早培植,排除A項;材料中并未體現“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體系形成”,排除C項;貧富分化現象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而材料時間是整個新石器時代,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教材情境:《綱要(上)》P6:西周實行分封制與宗法制……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在權力和財產分配方面的沖突與矛盾。《選必1》P3:分封制與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權力分配與血緣關系相結合,是西周政體的基本特征。2.周代,許多日常冠禮(男子成丁禮)、婚喪禮、宗族成員的盟誓等,均在宗廟進行,宗廟被視為宗族的象征。《左傳》記載:“凡諸侯之喪,異姓臨于外,同姓于宗廟,同宗于祖廟,同族于禰(古代對已在宗廟中立牌位的亡父的稱謂)廟”,從異姓到同姓,再到同宗、同族,血緣關系由遠到近,強調了宗子(指大宗的嫡長子)的權威。由此可見,周代宗法制( )A.維護了社會的長期穩定B.形成了嚴格的等級秩序C.強化了統治者專制統治D.構建起和諧的祭祀體系B [根據材料“從異姓到同姓,再到……強調了宗子(指大宗的嫡長子)的權威”可知,這反映的是周代宗法制按照血緣親疏,嫡庶關系,形成了嚴格的等級秩序,故選B項;春秋戰國時期周代宗法制走向瓦解,禮崩樂壞,社會動蕩,并沒有維護社會的長期穩定,排除A項;周代并未形成專制統治,排除C項;祭祀體系是指一系列與祭祀活動相關的制度、儀式、信仰和文化傳統的總和,宗法制并不等同于祭祀體系,排除D項。]教材情境:《綱要(上)》P5學習聚焦:甲骨文證實了文獻中關于商朝的部分歷史記載。大量的西周青銅器銘文,反映了西周貴族的各種活動。3.甲骨文的發現使殷商歷史得以證實。它記載的商王世系繼承中已出現類似“嫡”“庶”的詞語,祭祀的對象有祖先和天帝、日、月等諸神,且祭祀祖先的規模和頻率超過了其他神,甲骨文還記載了商王與周邊部族的一些禮節。這說明商代( )A.宗法觀念已有所發展 B.重鬼事神的意識淡化C.王位世襲制開始出現 D.形成嚴密的政治聯系A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嫡”“庶”與宗法制關系密切,因此材料信息說明商代宗法觀念已經有所發展,A項正確;材料信息不能體現重鬼事神的意識淡化,排除B項;夏朝就已經出現王位世襲制,排除C項;商代還沒有形成嚴密的政治聯系,排除D項。]教材情境:《綱要(上)》P6思考點:商朝為什么推行內外服制?《選必1》P2思考點:商朝實行內外服制,西周推行貴族等級分封制,你認為兩者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4.商代外服諸侯的“職”,如侯——“為王斥侯”、甸——“治田入谷”、男——“任王事”、衛——“為王捍衛”,諸稱主要類于服事的“職”稱。西周時期,在此類稱呼的基礎上形成“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等由內至外排列層次為王畿、諸夏、夷狄的制度。這一發展反映出西周( )A.借助政治地理區劃強化統治秩序B.繼承了商遺留的原始部落政治色彩C.有效拓展諸侯對周王的義務范疇D.形成了共同血緣關系的國家共同體A [根據材料可知,商代內外服制中,外服諸侯等職位的名稱凸顯了對商王負有的不同服事義務,西周繼承了商代外服制并進一步發展,以政治地理區劃方式貫徹和表現尊卑、親疏、內外、遠近等等級制原則,并據此規定諸侯臣服者對天子的不同服事義務,凸顯了等級制觀念,有利于強化統治秩序,故選A項;材料說的是西周繼承并發展了商代外服制諸侯的“職”的稱呼,不是繼承商遺留的原始部落政治色彩,排除B項;材料中的這一發展有助于強化諸侯對周王的義務,并沒有拓展義務范疇,排除C項;西周時期的諸侯國不一定與周有共同的血緣關系,排除D項。]課時分層作業(一)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建議用時:40分鐘)一、選擇題1.(2024·山東煙臺二模)距今約5 000年的良渚古城遺址有宮城、內城、外郭三重結構,內城面積為290多萬平方米、外郭面積為630萬平方米;古城建造了11條堤壩,構成高低兩道防護體系,形成13.29平方千米的庫區。這反映出當時( )A.強大的社會組織能力B.長江流域經濟領先于北方C.嚴格的社會等級秩序D.奴隸制國家形態初步形成A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良渚古城遺址中的三重結構和堤壩系統是個艱難而復雜的工作任務,需要進行規劃、協調、執行和管理,由此可知,這反映了當時強大的社會組織能力,故選A項。]2.(2025·四川適應性考試)1991年底,考古工作者對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進行了發掘,共清理出豎穴土坑墓33座,隨葬品以陶器為主;有7座墓出土了玉器,共26件,其中14號墓出土玉器數量最多,計14件。下列與孫家崗遺址的時代、地域和文化特征最接近的是( )A.大汶口文化 B.仰韶文化C.河姆渡文化 D.良渚文化[答案] D3.(2024·廣東東莞三模)1959年,三峽地區的大溪遺址發掘出74座墓葬。每個墓中隨葬品數量不一,多者達58件,有的則沒有隨葬品。每個墓中的隨葬品組成情況也不一樣,有以石器為主的,有以陶器為主的,還有以骨器為主的。據此可知,該遺址所處時代( )A.已經出現階級差異 B.財產私有廣泛存在C.手工業技術水平高 D.早期國家形態出現A [根據材料可知,大溪遺址中,每個墓中隨葬品數量不一,有多有少,有好有次,說明當時已經出現階級差異,A項正確;“廣泛”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根據材料信息無法判定手工業技術水平,排除C項;根據材料信息無法判定早期國家形態出現,排除D項。]4.(2024·江蘇蘇錫常鎮四市二模)下圖為2023年中國郵政發行的《陶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郵票,圖案文物為龍山文化晚期的朱書扁壺,壺身有兩個用朱砂寫的字符。該朱書文字的價值在于能夠( )A.佐證中華文化起源較早的特色B.揭示當時已具備國家初始形態C.證實陶寺遺址是堯帝都邑所在D.推動長江流域漢字起源的研究A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朱書扁壺上的兩個用朱砂寫的字符,確實是早期書寫的記錄,它表明了中國在很早就有了書寫形式。這一點與中華文化的起源時間有關,能夠證明中華文化起源較早,故選A項。]5.(2024·湖南永州三模)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湖南道縣玉蟾巖發現了距今10 000多年的幾粒稻粒和具有原始特征的陶器。2006年,在浙江北部浦江上山遺址發現了距今10 000多年數量較多的炭化稻以及人們生活的村落、石質農業生產工具和日用陶器。上述考古發現( )A.說明父系氏族社會出現第二次社會分工B.體現了中華文化從多元走向一體的進程C.印證長江中下游是華夏文明的核心區域D.表明新石器時代早期原始農耕已經出現D [根據材料“炭化稻以及人們生活的村落、石質農業生產工具和日用陶器”可知,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國已經出現了陶器,且出現了一些農業生產工具和定居的村落,且農業工具和炭化稻的出現反映了當時已經出現了農耕生活,故選D項;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父系氏族社會,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國才剛剛進入新石器時代,并未進入父系氏族社會,排除A項;多元一體強調中華文化起源廣泛,且具有一定共性和聯系,材料并未體現距今10 000多年的兩處遺址出現了聯系,且當時尚處于新石器時代早期,并未從多元走向一體,排除B項;湖南和浙江處于長江中下游地區,但材料沒有明確的對比信息,不能得出“長江中下游是華夏文明的核心區域”的結論,排除C項。]6.(2024·福建福州八縣模擬)新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先民已大量使用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生活器皿品種豐富。學者們往往將出土的陶器作為一個遺址乃至一類考古文化的代表,如半坡彩陶、龍山黑陶(“蛋殼陶”)等。由此可知,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制造( )A.誘發了社會貧富分化B.以種植業興起為前提C.得益于游牧轉向定居D.具有多元性和共通性D [材料反映了新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先民已大量使用陶器,生活器皿品種豐富,但陶器的種類差異較大,如彩陶、黑陶等,這說明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具有多元性和共通性的特點,故選D項。]7.(2024·河南平許濟洛模擬)下表為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部分文化遺存。這些文化遺存可以印證這一時代( )遺址 時間 出土情況浙江良渚遺址 距今約5 000年 有面積290多萬平方米的內城和更大規模的外城,發現宮殿、祭壇等陜西石峁遺址 距今約4 300年 遺址石城面積逾400萬平方米,城內密集分布著大量宮殿建筑、房址、墓葬、手工業作坊等山西陶寺遺址 距今約4 000年 中期城址面積約280萬平方米,呈“回”字形,分布有宮殿區、大型禮制建筑等A.貧富分化現象出現 B.多元一體格局形成C.中國大地邦國林立 D.政權神權不斷分離C [根據材料“外城”“宮殿”“宮殿建筑”“宮殿區”“大型禮制建筑”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的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出現了一些文化遺存,宮殿、外城、大型禮制建筑說明當時出現了國家的雛形,反映出當時中國大地邦國林立,故選C項。]8.(2025·廣東深圳月考)據統計,目前已報道的商周時期有銘(文字)青銅器已超過20 000件。其中,典型代表有記載周人伐商的利簋、銘刻“宅茲中國”的何尊(如圖)、載有周王與家族世系的史墻盤等。據此判斷,這些青銅器( )A.標志著中國已進入青銅時代B.是研究分封制度的唯一實證C.彰顯夏商官營制造業的盛況D.具有較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D [青銅器是中國青銅時代早期的代表,為研究中國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證實了古代文獻中的記載,填補歷史空白,具有學術價值和歷史意義,同時青銅器在造型、紋飾、鑄造技術上展現了高度的藝術水平,故選D項;中國進入青銅時代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多個地區和文化的發展,但材料僅涉及個別青銅器皿,沒有明確其他青銅器的表述和分布情況,故“進入青銅時代”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青銅器銘文是研究分封制度的重要證據,但研究分封制還有其他多種類型的文獻和考古資料,故“唯一”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C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9.(2024·廣西高三模擬)考古發現,從大約5 700年前開始,陜西省華縣泉護村、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江蘇省張家港市東山村等遺址的村落群中出現了中心聚落,它通常是某一區域內宗教文化乃至政治與經濟的中心,其中還有規格很高的特殊建筑物。由此可知,中心聚落的出現( )A.表明早期國家已初具雛形B.說明社會出現了階層分化C.體現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D.凸顯史前中原文化的先進性B [根據材料“政治與經濟的中心……規格很高的特殊建筑物”可知,在中心聚落中出現與普通民眾不同的特權階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石器時代晚期,隨著私有制的發展和貧富分化加劇,社會階層分化日益明顯,部落中出現權貴階層,故選B項。]10.(2024·廣東廣州一模)近年在湖北屈家嶺遺址發現了多組建造工藝和理念非常成熟的、距今5 100年至4 900年的水利系統,包括水壩、蓄水區、灌溉區和溢洪道等,植物考古顯示該區域存在史前稻田。這可以用來說明該地區( )A.農業發展優于黃河流域B.進行史前治水的最早嘗試C.具備早期農業文明特征D.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C [根據材料可知,湖北屈家嶺遺址出現了水利系統,而且存在史前稻田,這充分體現了當時農業領域有所發展,具備早期農業文明的特征,故選C項;僅由材料得不出農業發展優于黃河流域的結論,A項與史實不符,排除;在中華大地上,多個史前文化遺址都發現了與水利相關的遺跡,因此不能斷定這是最早的嘗試,排除B項;材料中僅僅反映了水利及農業的發展,不能由此推出該地區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排除D項。]11.(2024·湖南邵陽一模)在大汶口墳墓中出現了半坡所沒有的少量男女合葬。在這類合葬墓中,男子常居于墓的正中央,女子卻在其左側邊,陪葬品也多置于男性一側;在更晚出現的齊家文化合葬墓中男性仰身直肢,女性則側向男性,屈肢側臥于其左側。這主要反映出( )A.社會中心從女性向男性轉移B.氏族成員地位從平等變成不平等C.社會財富由公有轉變成私有D.中國由原始社會進入階級社會A [題干提及大汶口墳墓的男女合葬墓中“男子常居于墓的正中央”,齊家文化合葬墓中“男性仰身直肢”,墓葬中的女性或在“其左側邊”,或“側向男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大汶口文化、齊家文化屬于父系氏族社會,當時男性處于主導地位,故選A項;“從平等變成不平等”不符合時空,在父系氏族社會剛出現時就已經出現不平等,排除B項;“由公有轉變成私有”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由原始社會進入階級社會”不符合時空,排除D項。]12.(2024·江西部分高中聯考)《逸周書》記載:“湯放(放逐)桀,而復薄三千諸侯大會。”《帝王世紀》記載:“諸侯有不義者,湯從而征之,誅其君,吊(慰問)其民,天下咸悅。”上述文獻記載可以說明,商代( )A.強化了中央集權體制B.構建了貴族宗法制度C.推動了早期國家發展D.遵循了儒家仁政理念C [根據材料“湯放(放逐)桀,而復薄三千諸侯大會”“諸侯有不義者,湯從而征之,誅其君,吊(慰問)其民,天下咸悅”可知,商湯滅夏后,在諸侯中威望提升,進而通過征伐“不義”諸侯,使“天下咸悅”,商朝統治得以強化,從而推動了早期國家發展,故選C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周時期,王對王畿之外的四方邊地實行間接統治,尚未形成“中央集權體制”,排除A項;材料并未涉及血緣關系與權力繼承關系,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儒家仁政理念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13.(2024·福建泉州模擬)商朝末年,商王廣泛開展賜貝活動,受賞者可將王所賜之貝分賜臣下或宗嗣。史載“甲寅,子(族長)賞小子(分支族長)省(人名)貝五朋,省揚君賞”。這旨在( )A.完善禮樂制度 B.鞏固宗法制度C.維系政治秩序 D.推動經濟發展C [根據材料“受賞者可將王所賜之貝分賜臣下或宗嗣”可知,商王通過賜貝活動,加強了對臣下或宗嗣的控制,這旨在維系政治秩序,故選C項;禮樂制度是西周維護等級制度的工具,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宗法制度是以血緣親疏與嫡庶分配政治權力的制度,材料未體現,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政治目的,不是經濟目的,排除D項。]14.(2024·河北邯鄲二模)西周青銅器的出土范圍北起內蒙古、遼寧,南到湖南、江西、四川,東起山東半島,西到甘肅、寧夏,以陜西、河南最多。其中王臣鑄作的禮器占比很大。諸侯國的青銅器也有所發現,但多屬姬、姜兩姓的諸侯國。材料可用于說明,西周( )A.諸侯挑戰王室權威 B.宗法分封逐步弱化C.政治制度特點鮮明 D.政治經濟中心轉移C [根據材料“西周青銅器的出土范圍”“諸侯國的青銅器也有所發現,但多屬姬、姜兩姓的諸侯國”及所學知識可知,青銅器主要用作象征政治權力的禮器和兵器,材料涉及青銅器的分布范圍、集中地點及對象,可以說明宗法分封制的鮮明特點,故選C項。]15.(2024·黑龍江大慶三模)西周時期,周王常行至畿內大貴族的宮廟,對隸屬于大族的小宗、宗子等中下級貴族加以冊命賞賜;周王還常巡至畿外,裁決涉及地方族邦的訴訟,召集邦君、諸侯舉行宴飲、大射等活動,借此拓展王權的影響及考察諸侯是否忠順等。這些現象說明,西周王朝( )A.已建成全國交通網 B.具有早期國家特征C.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D.統治制度比較完善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周天子對王畿地區的宮廟進行管理,還對王畿之外的諸侯進行巡視,這種管理方式雖與秦朝的中央集權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加強了周王室對地方的統治,這一現象說明西周王朝具有早期國家特征,故選B項。]16.(2025·廣東佛山摸底)夏代稱木星為“歲星”,對于木星的認知,構成了夏代星象紀年的重要依據,稱“一年”為“一歲”。商代社會認為民之本在于農業,人背禾形象的“年”受到了特別的推崇,“年”的觀念逐漸固定下來。據此可知( )A.年俗蘊含先秦文化因子B.天人合一觀念歷史悠久C.律歷制定體現神權色彩D.夏商農耕技術水平高超A [根據材料可知,夏代依據木星紀年稱“一年”為“一歲”,商代推崇“年”的觀念并使其逐漸固定,這些都反映出年俗的形成在夏商時期就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礎和歷史淵源,蘊含著先秦文化因子,故選A項;材料主要講述的是夏商時期對“年”的認知和形成過程,而不是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不能表明天人合一觀念歷史悠久,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律歷的影響,而不是律歷制定過程中神權的相關影響和體現,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關于“年”的觀念的形成與發展,而非農耕技術水平的高超,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17.(2024·廣東湛江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因脫離氏族社會未遠,商代尚未確立專制王權,神權在很大程度上凌駕于王權之上,表現出濃厚的神權政治的色彩。迄今為止,殷墟所發現的近15萬片帶字甲骨中,除極少數為商王室記事之用外,其余都是商人占卜鬼神的結果。在商代社會生活中,無一事不求之于占卜,一切依從占卜的結果而行事。商族曾與彭、韋等眾多方國結成聯盟,伊尹、保衡、伊陟、巫咸等人都是諸方國的首領,同時又是當時的大巫,既代表方國勢力,也代表神權。各方國與擔任方國聯盟軍事首領的商族各司其職,以實現方國聯盟內部權力的均衡分配,維持聯盟政體的存在。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商代,卜筮是當時人們溝通神靈的渠道,被認為代表鬼神意志,人們對卜筮絕對尊重,“各非敢違卜”。——摘編自王奇偉《論商代的神權政治——兼論商代的國家政體》材料二 周人建國后,對殷人的神權思想進行了徹底的改造。周武王在《泰誓》中對殷紂王的天命觀作了激烈的批判,認為天命是根本不能依賴的,提出“天命靡常”的觀念。在周人看來,人們無論如何祭祀上帝百神、先公先王,上天總是不可能完全順從民眾愿望的,在此基礎上周人主張“天人合一”。周人打破了殷人把神權高度集中在王室手中的局面,將祭祀的權利按不同的階層分配到上至王公、下至士的手中。西周晚期以來,隨著天神威信的下降,人們對天由懷疑到指責,由指責到詛咒。尤其在春秋時期,雖然仍有不少重神事而輕人事的現象,但一些政治上的實力派人士則重人事而輕神事,如晉國的叔向和子產都是這樣的人物,“民”的地位與作用逐漸被置于天道與神權之上。——摘編自王暉、吳海《論周代神權崇拜的演變與天人合一觀》(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商代神權政治觀念出現的原因。(4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周對商代神權政治觀念的改造并分析其改造的意義。(10分)[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一“因脫離氏族社會未遠”可知,生產力水平的低下;根據材料一“商代尚未確立專制王權”可知,專制王權尚未確立;根據材料一“伊尹、保衡、伊陟、巫咸等人都是諸方國的首領,同時又是當時的大巫,既代表方國勢力,也代表神權”和所學知識可知,維護統治秩序的需要;根據材料一“卜筮是當時人們溝通神靈的渠道,被認為代表鬼神意志”和所學知識可知,殷人對自然現象認知的局限。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認為天命是根本不能依賴的,提出‘天命靡常’的觀念”“在此基礎上周人主張‘天人合一’”可知,提出“天命靡常”“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確立敬天保民的政治原則;根據材料二“周人打破了殷人把神權高度集中在王室手中的局面,將祭祀的權利按不同的階層分配到上至王公、下至士的手中”可知,打破神權高度集中,建立分層祭祀的格局;根據材料二“但一些政治上的實力派人士則重人事而輕神事”可知,出現重人事輕神事的現象。第二小問,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可從對當時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后世的影響等角度進行分析。[答案] (1)原因:生產力水平的低下;專制王權尚未確立;維護統治秩序的需要;殷人對自然現象認知的局限。(4分,答出2點即可)(2)改造:提出“天命靡常”“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確立敬天保民的政治原則;打破神權高度集中的局面,建立分層祭祀的格局;出現重人事輕神事的現象。(6分,任答3點即可)意義:為春秋戰國時期樸素民本思想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打破了神權壟斷的局面,促進了周人禮樂文化的出現和禮樂制度的建立;推動了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的進步。(4分,答出2點即可)18.(2024·重慶南開中學模擬)閱讀材料,完成要求。(12分)材料 大禹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治水英雄,他“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通過十數年對黃河、淮河、長江等河流的治理,使飽受水患之苦的百姓逐漸過上了安定的生活,促進了民族的融合、經濟的發展。大禹堪稱中國古代圣王的典范,所以“禹勞天下,而死為社”,成為古代社會的社稷之神、國家之神,得到了歷代王朝的冊封與祭祀。從秦朝到明清,對大禹的官方祭祀和民間崇拜規格越來越高。國家的宗教及大禹信仰官方地位的確立,進一步促進了地方信仰的發展。在主要的江河湖畔,尤其是黃河、京杭運河沿岸分布有大量禹王廟宇。明清時期,湖北、湖南兩省商人往往在異地修建禹王宮,作為商業會館,用以貿易交流、祭祀神靈、聯絡鄉情,增強本省商會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大禹已成為華夏民族堅忍卓絕、勤懇不息、尊重自然、艱苦奮斗精神傳承的典型代表,至今仍在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摘編自鄭民德《大禹治水:歷史變化中的國家信仰與社會崇拜》根據材料信息,圍繞“大禹崇拜”,自擬一個具體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分析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實準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12分)[解析] 根據材料“從秦朝到明清,對大禹的官方祭祀和民間崇拜規格越來越高。國家的宗教及大禹信仰官方地位的確立,進一步促進了地方信仰的發展”可以總結觀點為“大禹崇拜在中國古代日益得到官方重視”。然后結合中國古代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進行分析。最后總結陳詞,言之有理即可。[答案] 示例:觀點:大禹崇拜在中國古代日益得到官方重視。(2分)說明:大禹作為中國古代治水英雄,隨著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和小農經濟的發展,大禹崇拜逐漸形成并受到政府的重視。從政治文化的角度來看,大禹作為中國古代圣王,其三過家門而不入的道德精神,建功立業的政治成就,都符合儒家傳統的圣王標準。隨著秦漢大一統中央王朝的建立,大禹崇拜有助于加強政治正統性和政治凝聚力,故歷代統治者越來越重視對大禹的祭祀。(4分)從經濟的角度看,隨著中國小農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南方經濟的開發,小農經濟得到充分發展;隨著京杭大運河的開通,漕運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高。而大禹治水的偉大事跡使得大禹崇拜帶有利于農耕、風調雨順、海晏河清等思想寄托,所以大禹崇拜得到國家和社會的普遍重視。(4分)綜上所述,古代信仰文化的形成與國家社會的發展需要密切相關。(2分)29 / 30中國古代史歷史綱要包括: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中國古代史選擇性必修包括:中國古代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中國古代經濟與社會生活、中國古代文化交流與傳播。針對新教材的編排和新高考的命題趨向,將《中外歷史綱要》中國古代史部分和選擇性必修中國古代史部分融會,立足于通史引領下的單元高效總復習,科學地將歷史綱要、選擇性必修和高考應試融為一體,使歷史整體發展的時序性更強,結構設計更合理。讓一輪復習更有導向性和前瞻性,精準備考有章可循,能力提升立竿見影。時空定位線索化階段特征綱目化 先秦時期(遠古—前221年)包括原始社會、夏、商、西周和東周(春秋、戰國),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三種社會形態,是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奠基時期。秦漢時期(前221—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時期,也是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階段。1.政治上:中華文明從八方雄起到家國同構;國家治理從爭霸變革到天下一統。 中華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后逐步形成以分封制、宗法制為主要內容,以“家國一體”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形成并發展。 2.經濟上:社會生活從采集漁獵到食物生產;勞作方式從刀耕火種到精耕細作。 農業生產從刀耕火種向鐵犁牛耕過渡,伴隨著土地私有制產生,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以男耕女織為特征的家庭勞作方式。秦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西漢初期推行休養生息政策,形成“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絲綢之路”溝通了東西方貿易。 3.思想文化上:思想一統從百家爭鳴到尊崇儒術;文化燦爛從商周多彩到秦漢特色。 西周時期“敬天保民”思想產生,春秋戰國時期出現德治與法治之爭、“百家爭鳴”的現象。秦朝“焚書坑儒”強化了思想控制,西漢尊崇儒術使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兩漢之際佛教傳入,推動了中外文化交流。 4.民族關系上:先秦時期從民族交融到華夏認同;秦漢時期從設郡管理到開拓疆域。 諸侯爭霸戰爭客觀上加強了華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觸,促進了民族交融,國家漸趨統一,為秦朝建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創造了條件;秦漢王朝加強對邊疆地區少數民族的有效管轄,拓展疆域,加強內地同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形成并不斷發展。第1講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必修課標要求 選擇性必修課標要求1.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 2.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特征。 1.知道人類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產者演進的過程及意義。 2.知道先秦時期的社會經濟與生活的發展。 3.了解秦朝建立前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考情歸納 知識點 考 題1.中華文明的起源 2024·黑吉遼卷·T1 2024·湖北卷·T1 2024·全國新課標卷·T24 2024·1月浙江卷·T1 2024·江蘇卷·T1 2024·甘肅卷·T1 2023·山東卷·T1 2023·湖南卷·T1 2025·河南適應性考試·T1 2025·內蒙古適應性考試·T12.早期國家的政治制度與社會治理 2024·湖南卷·T1 2023·廣東卷·T1 2023·遼寧卷·T13.早期國家的經濟與文化 2024·山東卷·T1 2023·湖北卷·T1 2023·海南卷·T1知識點一 中華文明的起源1.社會生產與生活發展舊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勞動工具 以____方法制作的石器 以____方法制作的石器社會生活 從事漁獵和采集,過著____生活。元謀人和北京人已經學會____ 大量使用____(彩陶、黑陶);開始從事原始農業(南方稻、北方粟);飼養家畜,生活逐漸穩定[選必2·P3]代表性文化遺存 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和距今約70萬至20萬年的北京人 黃河中游地區的________和下游地區的大汶口文化以及長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和________2.原始社會組織的演變階段 特征原始人群 從事漁獵和采集,過著群居生活母系氏族社會 處于舊石器時代晚期,生產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員共同勞動,成果共享。半穴居房址:華夏第一村[選必2·P56]父系氏族社會 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社會________與不平等開始出現,形成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聯盟;______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出現權貴階層。中國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3.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鏈接·選擇性必修2·第1、4課](1)食物采集:原始農耕和畜牧出現以前,人類利用簡單的工具從事采集和____,獲取食物。(2)食物生產:大約1萬年前,原始的____和畜牧出現。①距今約8 500年前,中國賈湖的居民已經飼養豬。②后來,河姆渡的居民也飼養豬和狗。(3)手工業紡織業 ①約3萬年前,________已經用骨針縫制獸皮 ②新石器時代晚期,使用陶紡輪作為紡線工具陶瓷業 ①人們最初用________的方式來制造陶器 ②新石器時代晚期,許多地區采用坯車制坯冶金業 距今5 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已出現小件青銅器知識點二 早期國家的文明1.早期國家的形成——從三皇五帝到夏朝階段 國家形態雛形 國家正式形成組織形式 部落聯盟 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表現 ①古史相傳,中國歷史從________開始 ②黃帝居于五帝之首,聯合炎帝結成炎黃部落聯盟,他們被后世共尊為華夏始祖 ③堯、舜通過“____”傳承部落聯盟首領之位 ④龍山文化時代,中國大地上邦國林立,史稱“萬邦”時代。有專家認為陶寺遺址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 ①建立: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②政治制度:最高統治者是夏王,實行王位______;中央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地方上,實行直接或間接統治意義 部落聯盟為國家形成奠定了基礎 國家形成是文明進步的標志2.早期國家的發展——商和西周時期商朝 西周建立王朝 約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首領湯建立了商朝,后定都于殷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過牧野之戰,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制度創新 實行________,擴大了商朝的政治勢力和文化影響 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等級結構經濟成就 農業是主要生產部門,實行奴隸主土地國有制——______;青銅鑄造業發達文化傳承 殷墟出土的______是一種成熟的文字,還出土了許多青銅器 青銅文化日趨成熟滅亡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商朝滅亡 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和“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犬戎滅西周3.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鏈接·選擇性必修1·第1課]夏、商、西周的地位 中國古代奴隸制國家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時期表現 夏朝 ____制取代禪讓制商朝 實行內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內服王畿地區,王畿四周是外服;據記載,商朝已經有較系統的國家機構和分掌內外服各類事務的官吏西周 內容 ____是國家最高統治者,推行貴族等級分封制按照宗法制,實行______繼承制特點 分封制與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權力分配與血緣關系相結合原始民 主傳統 對君主的權力有制約作用,國人可以通過輿論來影響朝政在春秋各國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響4.商周的社會經濟[鏈接·選擇性必修1·第15課,選擇性必修2·第4、7、10課]農業 是主要生產部門,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質的工具,____農具極少土地 制度 奴隸主土地國有制,______是土地經營的基本方式,農夫集體耕作手工業 ________是手工業生產的主要部門,青銅器種類繁多;在商朝和西周時期的遺址中發現了青銅器作坊中大量打碎的范商業 ①商朝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交換的商人,商業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貴族手里,即“________”。商周時期已出現契約 ②二里頭遺址出土了海貝,商朝后期開始出現銅鑄幣5.城市與民居(1)城市①布局:主要分為宮殿區、手工業區和商業區、居民區。②商朝:城市已初具規模,宮殿和____位于城市中心。③周朝:營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大致分為三等,天子王城、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2)中國古代民居①遠古:巢居和____構成最早的兩大類型。②先秦以來:民居設計遵循嚴格的________和禮儀制度;住宅的布局講求對稱,主次分明,院落有序;民居最普遍采用的是________結構。文化遺存:是指人類在社會活動中所遺留下來的遺跡和遺物,既包括人們加工過的實物,又包括未經加工但使用過的實物。一般分為遺物、遺跡、遺址和由相關文化遺存構成的考古學文化。部落聯盟:原始社會后期形成的部落聯合組織,通常由若干近親或近鄰部落形成,主要職能是共同從事軍事活動。聯盟加強了各部落間的聯系,并為國家和部族或民族的形成準備了條件。1.探究古人類文化遺址閱讀《綱要(上)》P2、P3“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和“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圖”。分別指出其遺址分布呈現的特點。 2.“石器時代”人類的生活石器時代分為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是考古學對早期人類歷史分期的第一個時代,即從出現人類到青銅器的出現,大約始于距今二三百萬年,止于距今5 000至2 000年左右。石器時代人類使用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與舊石器時代相比,新石器時代人類在食物來源和社會生活方面有哪些進步? 原始社會的發展趨勢早期國家:泛指原始社會末期形成的、具有較完整的國家結構和形態之前的人類政治組織形態。早期國家的政治形態不成熟,雖具有權力集中的特征,但還沒有發展出完善的國家行政系統,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祭司等神權系統。夏、商、西周屬于中國早期國家時期。家國同構:家國同構指家庭、家族和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親—宗法”關系來統領,存在嚴格的家長制。父為家“君”,君為“國父”,君父同倫,家庭治理的形式擴大到“國”的范圍。工商食官:商周時期,手工業和商業基本上由官府控制,工商業者的生產和經營活動在官府作坊和指定的范圍內進行,其產品和經營主要為貴族統治者服務。百工和官賈為官府效力,其衣食住行由官府提供,稱為“工商食官”。“工商食官”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但是由官府控制工商業,極大地限制了民間個體工商業的自由發展,不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3.商朝盛行神權政治中國古代統治者多以天命神權來詮釋所獲得的政權與君權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天命是思想家們解釋社會、政治或歷史現象的重要標尺。殷商時期,“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是神權政治興盛的標志。商朝為什么神權政治盛行? 4.奴隸社會的土地制度《孟子·滕文公上》記載: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摘自《綱要(上)》P7]據此指出,土地經營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實質是什么? 5.西周治國思想的特點《尚書·酒誥》曰: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尚書·梓材》曰: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摘自《綱要(上)》P8]材料反映西周治國思想具有什么特點? 早期國家政治制度早期中華文明擁有獨特的文化基因和綿長的歷史記憶。早期中國大部分地區存在“多支”文化系統以及北方模式、中原模式、東方模式等多種子模式,最終演化成以黃河—長江—西遼河流域為主體、以黃河中游為中心的“一體”文化格局。多元一體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特征,為華夏族的形成和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中華文明的起源史料 六大考古學文化區系示意圖——據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史料解讀] 考古學者在北京、山西、陜西、遼寧、山東等地發現了多處不同時期的古人類遺址,呈現滿天星斗、八方雄起之勢,但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融合、誕生的核心區域。遷移知識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民族文化先從這里發展起來,然后向四周輻射,促進了周邊相對落后地區的發展。探究:依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人類文化遺址在時間和空間上體現的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中華文明起源的特征多元性 ①從文化分期看:新石器時代早期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晚期有龍山文化、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②從文化特點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作物種植上南稻北粟 ③從遺址分布看:涉及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遼河流域等一體性 ①從經濟文化成就看,各地有共同點,如制作陶器、從事原始農業、飼養家畜、過定居生活 ②從核心區域分布看,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區源遠流長 ①超百萬年的文化根系(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 ②上萬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 ③五千年的古國(中華文明的形成) ④兩千多年的中華統一實體——中國石器時代居住形式的變化史料 [史料解讀] 史料以圖片的形式展現了中國石器時代居住形式的變化,從圖1的洞穴、圖2的半地穴到圖3、圖4的房屋,有表層信息,也有隱性信息。遷移知識 人類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環境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農業出現以后,人們筑屋定居,村落為人類提供了比較穩定、安全的生活環境。探究: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石器時代居住形式的變化及其原因。史前史研究的主要史料和工具實物 史料 ①考古發現的人類遺存的實物資料,具有高度的真實性 ②考古發現是當今研究人類史前史的主要素材,隨著考古挖掘的發展,很多傳說得到了印證神話 傳說 ①它是夾雜著個人想象的口口相傳的歷史,其內容與真實的歷史相差甚遠 ②這些傳說有的也是基于一些真實發生的史實,是研究歷史的素材之一古籍 記載 ①撰寫者距史前史較近,相對來說更加真實 ②限于當時科技發展的水平和主觀目的,其記載存在偏頗,需要其他史料加以印證科學 技術 ①隨著科技的發展,科學技術運用于史學研究 ②科技對于判定歷史時間、分析歷史發展及地理環境的變遷等都有巨大的幫助,成為研究史前史的重要工具中國早期國家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將國家權力和家庭關系結合起來,形成“家國一體”的政治結構,貴族和平民是社會兩大基本對立的階級。中國早期國家生產力水平尚屬低下,生產工具主要是木石工具,思想上呈現出較濃厚的鬼神迷信與原始宗教色彩,民本思想的影響力逐漸增強。——早期國家的產生史料 位于陜西西安臨潼的姜寨聚落遺址,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個墓葬的隨葬品不多,差別也不大。而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山東大汶口文化的遺址里,130余座中晚期的墓葬,按其墓坑大小、隨葬品的多寡,也可分為大、中、小三個級別。——摘編自《中國早期人類史研究》[史料解讀] ①從姜寨聚落遺址到大汶口文化遺址,反映了從母系氏族社會階段到父系氏族社會階段的變化。②從姜寨聚落遺址隨葬品可以判斷這一時期私有制尚未產生;從大汶口文化的遺址可知已出現貧富差異和等級分化。遷移知識 姜寨聚落遺址屬于仰韶文化,處于母系氏族社會階段;大汶口文化處于父系氏族社會階段。探究:結合史料和所學知識,回答新石器時代晚期社會組織內部發生的變化。并回答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早期國家政治制度與治理的特點(1)國家管理制度與機構逐漸完善。商王、周王成為最高統治者,國家管理從內外服制到分封制,逐漸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級結構,對地方管理逐漸加強。(2)西周時期,宗法制與分封制相結合,以嫡長子繼承制為特點,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的沖突與矛盾,形成了政權與族權相結合的“家國同構”的政治結構。(3)神權思想、原始民主遺存思想影響商周政治統治,商王、周王尚未建立起絕對的中央權威。——西周的城市營建史料 公元前11世紀下半葉,周公東征勝利后,在廣闊的征服地域內分封其親屬子弟,拓殖建“城”,“國人”居于城內,“野人”居于城外,他們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權利,國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時期的“國”指天子諸侯之都城,其建設有一套理想化的標準模式。都城必置宗廟,立社稷,建高墻,是國家的象征,秦以后兩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繼承了這種規劃傳統。——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等[史料解讀] 史料從國野有別、都城建設形成規制、城市營建標準模式等方面反映了西周的城市建造及規劃情況。遷移知識 周朝營建城市形成制度,城市具有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多種功能。探究:根據史料和所學知識,分析說明西周都城建造的特點。中國古代傳統民居的特點(1)中國傳統民居注重以庭院為核心的內向性布局。(2)民居的設計遵循嚴格的等級觀念和長幼有序的禮儀制度。(3)中國傳統民居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4)中國傳統民居建筑形式多樣,反映出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著民情、民俗和鄉土氣息。——周朝儼然是一個宗族和姻戚累世同居的大家庭史料 在周朝的舊國當中,從沒聽說過是商朝的后裔,而唯一奉殷祀的宋國,卻是周人所建。可知王子分封的事在商朝若不是絕無,亦稀有。但在周朝,則不然了。王位是以嫡長子繼承的,王的庶子除在少數例外的情形之下(如王后無出,或嫡長子先死)都沒有為王的資格,所以文王、武王的庶子都受封建國,其后,周王的庶子在可能的限度內也都或被封在畿外建國或被封在畿內立家。商、周間的這一大差異產生了以下兩種重大的結果:第一,因為王族的向外分封,周朝王族的地盤比之前商朝大大擴張了,王室的勢力也大大加強了,同時王的地位也大大提高了。周王正式的名號是“天王”,通俗的稱號是“天子”。第二,王族的向外分封也就是周人的向外移殖,這促進民族間的同化,也就助成“諸夏”范圍的拓展。——摘編自張蔭麟《中國史綱》[史料解讀] 史料首先比較了商朝和周朝在“授土”“授民”方面的差異,然后指出商、周間的差異產生了不同的結果,周朝拓展了疆域,加強了對地方的管理。遷移知識 商周時期政治制度的特點;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級序列,宗法制和分封制互為補充。探究:根據史料并結合商周對地方管理的措施,論證周朝是一個宗族和姻戚累世同居的大家庭。商周文明對后世儒家思想的影響(1)商湯德政:商湯以仁德治國,減輕征斂,鼓勵生產,安撫民心,任用賢臣,成為儒家“仁”和“仁政”思想的歷史淵源。(2)周代天命觀:若要天命長久,就應“敬德保民、明德慎刑”。周代的天命觀,從理論上為“武王伐紂,以周代商”作出合理解釋,成為儒家民本思想的淵源。(3)血緣倫理:西周宗法文化,家國同構的社會治理模式,是儒家重血緣倫理的社會淵源。(4)尊崇禮制:西周以禮樂制度規范社會秩序,是儒家禮制思想的制度淵源。[示例] (2024·甘肅卷·T1)新石器時代中期,大多數聚落出現結構復雜的“大房子”,與眾多中小型居址形成明顯對比。“大房子”是部落公共活動中心,或部落首領住宅兼公共事務場所。“大房子”的出現反映了這一時期( )A.社會矛盾逐漸加劇 B.部落組織日益復雜C.勞動分工更加明確 D.國家形態初步具備邏輯思維:[嘗試解答] _______1.命題點: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2024·黑吉遼卷·T1)1921年,有學者在奉天(今遼寧)沙鍋屯發掘了一處穴居遺址,認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遺,與彼一河南遺址,不特時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屬于同一的民族與文化的部類,即吾所謂仰韶文化者也”。這一判斷的主要依據應是該遺址出土了( )A.骨制鑿刀 B.燧石石器C.碳化稻粒 D.彩陶殘片2.命題點:毛家坪遺址的史學研究(2024·江蘇卷·T1)毛家坪遺址是自西周晚期延續到戰國晚期的秦文化遺址,在該遺址中發現大量炭化的苜蓿屬植物種子和馬的骨骼。有學者依據《史記》中秦人先祖“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的記載,認為上述苜蓿屬植物與秦人養馬有關。該學者的研究可以說明( )A.西周晚期出現原始農耕和畜牧B.探究歷史要重視史料間的聯系C.秦人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D.實物史料比文獻史料更有價值3.命題點: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2024·全國新課標卷·T24)考古學者在某史前遺址發掘出1 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類墓葬分別占總數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規模大、隨葬品豐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禮器等。據此可以推斷,該遺址處于( )A.舊石器時代早期 B.舊石器時代晚期C.新石器時代早期 D.新石器時代晚期4.命題點:早期文明的特征(2025·內蒙古適應性考試·T1)有學者認為,距今約4 000年的內蒙古自治區二道井子遺址具有明顯的階級分化特征,最能支撐這一觀點的依據是( )A.部分窖穴內發現了大量的炭化黍顆粒B.出土石器以磨制為主,有斧、杵、臼等C.地面式建筑平面形狀以圓形為主,外部多附有回廊或側室D.遺址共發掘墓葬268座,僅在最大的墓中出土3件彩繪陶器5.命題點:早期文明的商業發展(2024·山東卷·T1)商業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下列四處考古遺址所出土器物能表明商業已有較高程度發展的是( )A.陶釜、蚌器、骨角器等 B.指環、牙器、臂玉環等C.石斧、石磨棒、石磨盤等D.骨貝、青銅貝、包金貝等6.命題點:農業工具的發展(2025·河南適應性考試·T1)學者通過測定骨骼標本發現:陶寺文化居民食譜中碳-4植物(如粟、黍等)攝入量占67%,與仰韶文化早期西安半坡居民48%的攝入量相比提高了很多;甚至陶寺文化的家畜也攝入了較多的碳-4植物。與這種變化直接相關的是( )A.青銅農具的發展B.精耕細作農業的進步C.石制工具的改進D.階級分化的日益明顯教材情境:《綱要(上)》P3: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種植水稻。《選必2》P4:古代中國主要分為北方粟麥農業區和南方稻作農業區。1.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南稻北粟”成為我國農業生產的傳統布局。但是,根據考古和文獻資料顯示,歷史上稻、粟作物的種植并非“涇渭分明”,而是有一個雙方重疊的混作區。這個區域自新石器時代早期開始出現,晚期基本形成。該研究表明,新石器時代我國( )A.培植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水稻B.糧食品種呈現南北交流的趨勢C.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體系形成D.產品交換推動貧富分化的出現教材情境:《綱要(上)》P6:西周實行分封制與宗法制……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在權力和財產分配方面的沖突與矛盾。《選必1》P3:分封制與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權力分配與血緣關系相結合,是西周政體的基本特征。2.周代,許多日常冠禮(男子成丁禮)、婚喪禮、宗族成員的盟誓等,均在宗廟進行,宗廟被視為宗族的象征。《左傳》記載:“凡諸侯之喪,異姓臨于外,同姓于宗廟,同宗于祖廟,同族于禰(古代對已在宗廟中立牌位的亡父的稱謂)廟”,從異姓到同姓,再到同宗、同族,血緣關系由遠到近,強調了宗子(指大宗的嫡長子)的權威。由此可見,周代宗法制( )A.維護了社會的長期穩定B.形成了嚴格的等級秩序C.強化了統治者專制統治D.構建起和諧的祭祀體系教材情境:《綱要(上)》P5學習聚焦:甲骨文證實了文獻中關于商朝的部分歷史記載。大量的西周青銅器銘文,反映了西周貴族的各種活動。3.甲骨文的發現使殷商歷史得以證實。它記載的商王世系繼承中已出現類似“嫡”“庶”的詞語,祭祀的對象有祖先和天帝、日、月等諸神,且祭祀祖先的規模和頻率超過了其他神,甲骨文還記載了商王與周邊部族的一些禮節。這說明商代( )A.宗法觀念已有所發展 B.重鬼事神的意識淡化C.王位世襲制開始出現 D.形成嚴密的政治聯系教材情境:《綱要(上)》P6思考點:商朝為什么推行內外服制?《選必1》P2思考點:商朝實行內外服制,西周推行貴族等級分封制,你認為兩者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4.商代外服諸侯的“職”,如侯——“為王斥侯”、甸——“治田入谷”、男——“任王事”、衛——“為王捍衛”,諸稱主要類于服事的“職”稱。西周時期,在此類稱呼的基礎上形成“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等由內至外排列層次為王畿、諸夏、夷狄的制度。這一發展反映出西周( )A.借助政治地理區劃強化統治秩序B.繼承了商遺留的原始部落政治色彩C.有效拓展諸侯對周王的義務范疇D.形成了共同血緣關系的國家共同體20 / 2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01 第一編 第一單元 第1講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學生版.docx 01 第一編 第一單元 第1講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