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講 秦朝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必修課標要求 選擇性必修課標要求1.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及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 2.通過了解秦朝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的原因。 1.了解中國古代政治體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變化。 2.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考情歸納 知識點 考 題秦的統一和鞏固統一的措施 2024·甘肅卷·T2 2024·湖北卷·T2 2023·6月浙江卷·T3知識點一 秦的統一與鞏固1.完成統一條件 客觀 人民渴望安定統一;各地域經濟發展的要求;秦國地理位置優越,物質基礎雄厚主觀 數代秦王勵精圖治,廣納賢才,吏治較為清明;商鞅變法后,秦國日益強盛;采取遠交近攻策略過 程 滅掉 六國 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相繼滅掉東方六國,建立起第一個統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陽開疆 拓土 征服南方越族地區,加強對云、貴一帶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擊退匈奴的進攻;公元前214年,在原有北方諸侯國舊長城的基礎上,修筑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2.鞏固統一政治 皇帝制度 皇帝獨尊,皇權至上中央 設三公九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主要輔佐大臣。九卿下設若干部門,處理具體事務[選必1·P4]地方 將郡縣制推廣到全國,主要官員由中央任免和考核經濟 統一車軌、貨幣和度量衡,修馳道、直道基層治理 縣以下設鄉、里和亭,分別負責管理民眾和治安;編制戶籍,遷徙六國貴族豪強,整頓社會風俗思想文化 統一文字;焚書坑儒法律 頒行法律。秦以法家思想治國,推動了律的編纂。此后,歷朝法律多以“律”命名[選必1·P47]3.統一的影響(1)建立起“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幅員遼闊的國家。(2)空前統一的封建國家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3)秦朝確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長期沿用,影響深遠。知識點二 秦朝的官員選拔與社會治理[鏈接·選擇性必修1·第1、5、11課]1.文書行政管理制度(1)表現:各級官僚機構以文書推行行政管理。秦朝還建立了以郵傳為中心的文書傳送系統。(2)影響: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夠傳送到全國各地。2.官員的選拔:“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制度,即向官吏學習律令而為官。3.邊疆治理:設典客、典屬國等官職來管理民族事務。北逐匈奴,修筑長城;南撫夷、越,設立南??ぁ⒐鹆挚?、象郡等。知識點三 秦朝暴政而亡殘暴統治 徭役繁重;刑法嚴苛;等等農民起義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率眾在大澤鄉起義。陳勝起義失敗,項羽、劉邦等領導的反秦勢力日益壯大秦朝滅亡 公元前207年,劉邦的軍隊進占咸陽楚漢戰爭 ①時間:公元前206—前202年 ②性質:地主階級為爭奪皇位而進行的戰爭 ③結果:劉邦擊敗項羽,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是決策方式,強調皇帝大權獨攬,專斷獨裁,如秦朝實行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中央集權是管理方式,即政權組織形式,強調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地方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受中央節制,如秦朝實行的郡縣制。1.秦朝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別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這反映了皇帝制度的哪些特征?提示:皇帝獨尊、皇權至上。2.秦漢法典“律”和“令”的區別秦以后,歷朝法典多以“律”命名,秦漢朝廷還發布法律文告,稱“令”。[摘自《選必1》P47]“律”和“令”有何區別?提示:“律”是定罪量刑的刑法典,“令”是行政制度與規則。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文書制度:中國古代朝廷或官署關于文書的發布、執行和管理的制度?;实鄣脑t令是國家最重要的公文形式。皇帝詔令類文書有:制、詔、敕、冊、誥、旨、令、諭等。古代文書具有多重功能,包括表達命令、規定制度、記錄歷史、管理財政等。文書也常常作為權威性文件進行傳統文化的宣傳,以及重大政治、經濟和社會活動的組織和協調的工具。3.秦末農民起義有人認為,陳勝、吳廣起義只不過是一次偶然的農民暴動;也有人認為是它最終推翻了秦王朝。如何理解秦末農民起義與秦朝滅亡之間的關系?提示:陳勝、吳廣起義從根本上動搖了秦王朝的統治,為項羽、劉邦最終推翻秦朝創造了有利條件。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統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中央集權、文字統一、文化政策、社會政策等方面都對后世王朝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秦朝首創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為代表的中央官制,實行郡縣制,徹底打破自西周以來的世卿世祿制度。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了中國2 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以及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稱“百代都行秦政法”。——秦朝走向“大一統”史料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與各諸侯國都是作為相對獨立的政治行為體并列存在,使得該時期的大一統主要體現在土地、民心層面,而秦統一六國則最終實現了制度層面的天下大一統。在此過程中,盡管歷次朝代更迭都會出現土地及民心層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隨著民族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圍從中原地區不斷向四方擴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對共主的認同上,并在最終經歷過春秋戰國的重重洗禮之后實現了制度層面上從統一禮儀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權體制的飛躍。——摘編自王宣華《先秦中原文化區域“大一統”秩序觀及當代價值探析》[史料解讀] 史料前半部分涉及夏、商、西周朝代“大一統”觀的主要體現;后半部分涉及從春秋戰國直到秦朝,早期的“大一統”觀內涵所發生的變化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新的“大一統”觀的內涵。遷移知識 秦滅六國,走向“大一統”,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有力地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探究:根據史料和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先秦至秦朝時期“大一統”內涵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導致其變化的原因。提示:變化:由土地和心理層面的統一到制度層面的統一;從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權(或從分封制到郡縣制)。原因:封建經濟的發展,各地區經濟聯系的加強;民族交融推動了國家認同感的增強;中原文化傳播的影響;法家思想的影響;中央集權體制建立的推動。秦朝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的意義——秦朝中央官制的創新史料 自秦至漢,丞相職責無所不統,無所不包,上自天時,下至人事,都是其職權范圍。其具體職責包括:選用官吏、劾案百官、執行誅罰……這一切大體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用人,二是決策,這就把國家政務中兩個最重要的方面包攬了。——摘編自白鋼《中國政治制度史》[史料解讀] 史料中的省略號把史料分為兩個層次闡述丞相的職權,丞相包攬了用人和決策兩個國家政務中最重要的方面。遷移知識 秦朝的官制,三公九卿的設置。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主要輔佐大臣,九卿分掌具體事務,三公九卿組成中央政府。探究: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丞相制度的設立對皇權的影響。為了限制丞相權力,秦朝是如何設置中央官制的?提示:影響:協助皇帝處理政事,減輕皇帝負擔;職責無所不統,影響皇權專制。如何設置:設御史大夫,監察百官。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1)官僚政治:秦朝中央集權制度拋棄了宗法分封制之下的血緣宗親關系,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而不能世襲。主要官吏沒有封土,只食俸祿。(2)皇權獨尊:在整個官僚體系中,只有皇位的傳承方式是在一家一姓中世襲的,“家國同治”;皇權至高無上;皇帝的稱號和使用的任何物品都具有專一性。(3)“家天下”:“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職就是為皇室專設的,是為皇帝私家服務的,這是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4)高度集權:地方絕對服從中央;中央實行以“三公九卿”為核心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各司其職,彼此牽制,最終決定權在皇帝手中,從而保證了權力的高度集中。(5)垂直管理: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地方絕對服從中央,最后集權于皇帝,加強了中央集權。(6)兩對矛盾:一是中央內部的矛盾,主要表現為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之間的矛盾。——從“天下共主”到“天下獨主”史料 有不少學者指出“封建專制”這一詞的荒謬。劉北成指出:“在馬、恩那里,封建主義和專制主義,這是兩個不相兼容的概念,凡是典型的、純粹的封建主義,必然是‘等級的所有制’,其統治權是分裂和分散的,那就不可能有專制主義?!焙螒押暌仓赋觯胺饨▽V啤薄皬钠浔玖x來說,其實是自相矛盾的”“‘封建’就意味著分封,意味著權力分散。因而,如果是‘封建’就不可能是中央集權,不可能是君主一人‘專制’”。——摘自黃敏蘭《從四種“封建”概念的演變看三種“封建社會”的形成》[史料解讀] 史料主旨是有關“封建專制”的評價。學者觀點集中論述了“封建”與“專制”不相兼容。實際上,古語“封建”指“封邦建國”,即分封制;“專制”是指決策方式,即權力高度集中。遷移知識 秦朝制度創新,秦朝確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王朝長期沿用。探究:結合中國古代史的相關知識,評析史料中兩位學者關于“封建專制”一詞的觀點。(要求:圍繞史料中的觀點展開評析;概念清晰,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提示:示例:我同意“封建”與“專制”兩個概念是不相兼容的觀點。評析:第一,“封建”的本義是分封,即統治權的分散,“專制”的本義是權力高度集中,一人獨斷。第二,周朝實行分封制,封邦建國,周天子分封的諸侯的職位是世襲的,在自己的領地內相對獨立自主,貴族享有的種種世襲特權,周王不能隨意取消,這也是數百年后周朝統治瓦解的重要原因。第三,秦至清,皇帝一人大權獨攬,地方權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權力集中于皇帝,皇帝(或朝廷、中央)任命的職業官僚取代了以前的世襲官僚,中央牢牢控制各部門和地方。為維系專制統治,中央政府不斷分散和削弱地方權力,使地方越來越缺乏自主性,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完全不同于周朝時周天子與諸侯王的關系。所以,“封建專制”一詞是不準確的。周秦之際中央集權制度的轉變[示例] (2023·6月浙江卷·T3)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共苦戰斗不休”。秦國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相繼滅掉六國,進而開創了“海內為郡縣”“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的局面,這表明( )A.分封制度的終結B.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宗法制度的湮滅D.中華文明起源到早期國家形成的重大轉變邏輯思維:[嘗試解答] B1.命題點:秦朝的國家治理舉措(2024·甘肅卷·T2)秦政權制定多種律令來保障文書的制作、傳遞與保存,其中文書制作的格式和規范稱為“式”。例如,里耶秦簡中的行政文書,就嚴格遵循了“式”的要求?!笆健钡耐菩姓f明秦代( )A.統一了文字度量衡 B.依靠嚴刑峻法統治C.文書行政的標準化 D.地方治理日趨完善C [根據材料可知,秦政權制定的“式”作為文書制作的格式和規范,里耶秦簡中的行政文書嚴格遵循了“式”的要求,這說明了秦代文書行政的標準化,C項正確;統一文字度量衡主要是在文字、長度、容量和重量等方面的統一,與“式”所體現的文書制作的格式和規范不屬于同一范疇,排除A項;“式”的推行重點在于規范文書行政,而非強調嚴刑峻法統治,排除B項;“地方治理日趨完善”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2.命題點:秦朝的法律制度(2024·湖北卷·T2)《岳麓書院藏秦簡》記載:“丞相其以制明告郡縣……毋令吏以苛徭奪黔首春夏時。令皆明焉,以為恒。不從令者,貲(處罰)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發弩各二甲(甲胄)?!边@表明秦朝( )A.相權挑戰皇權 B.延續秦國耕戰國策C.統治殘暴嚴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B [根據材料“丞相其以制明告郡縣……毋令吏以苛徭奪黔首春夏時”可知,秦朝時期,中央要求地方官員不能實行苛刻的徭役搶奪百姓春夏農時,這說明秦朝建立后依然很重視農業生產,延續秦國耕戰國策,B項正確;材料主要是強調秦朝重視農業生產,沒有涉及相權挑戰皇權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秦朝統治比較合理,未體現統治殘暴嚴苛,排除C項;秦朝尚法,非崇儒,排除D項。]教材情境:《綱要(上)》P16:設立郡、縣兩級行政機構,其主要官員由中央任免和考核。1.秦朝建立后,郡、縣的主要官員由中央任免,并受中央監督管理。每年歲末年初,地方官員將該地區的財稅情況以書面形式報告中央,由御史大夫和柱下史審查地方出納賬簿,并將審計結果向皇帝呈報,以決獎罰。此舉( )A.使百姓徭役負擔加重B.是中央集權的必然結果C.體現了秦朝律治嚴明D.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B [由“郡、縣的主要官員由中央任免,并受中央監督管理”“地方官員將該地區的財稅情況……結果向皇帝呈報,以決獎罰”可知,秦朝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和財稅審查旨在制約地方的財政大權,此舉是中央集權的必然結果,利于促進地方的廉政建設,但未涉及提高地方行政效率的信息,B項正確,D項錯誤;秦朝審查地方財稅是加強對地方的約束,不會加重百姓徭役負擔,A項錯誤;材料未涉及秦朝法律的相關規定,無法體現“秦朝律治嚴明”,C項錯誤。]教材情境:《綱要(上)》P16:秦朝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主要輔佐大臣?!哆x必1》P4:秦朝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協理國政,掌管圖籍、文書,同時又是最高監察官。2.秦統一后,建立御史府。御史府的官員被稱為御史大夫,相當于副丞相,御史大夫下設御史丞、御史中丞,下面又設15名侍御史。御史大夫和侍御史等官員都由皇帝直接任命,他們必須精通政治、法律和軍事等方面的知識。秦朝設立御史府旨在( )A.分散丞相權力 B.提高官員素養C.加強中央集權 D.強化君主專制D [根據材料“由皇帝直接任命,他們必須精通政治、法律和軍事等方面的知識”可知,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協理國政,掌管圖籍、文書,同時又是最高監察官,御史府的主要官員都由皇帝直接任命,有利于加強皇帝對御史府的控制,從而掌控監察等權力,進而加強君主專制,故選D項;丞相是百官之長,掌握行政權,分散丞相權力是加強皇權的手段,不是目的,且材料信息體現不出御史大夫分散了丞相的權力,排除A項;御史府的主要官員精通政治等知識,體現了他們本身的素養較高,看不出“提高”其素養的途徑,排除B項;中央集權強調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御史大夫等是中央官職,看不出對地方的管理加強,排除C項。]教材情境:《綱要(上)》P16:“里耶秦簡戶籍簿”、《選必1》P4:“書同文字”木方。3.下面為里耶秦簡中記錄的一則有關洞庭郡遷陵縣啟陵鄉十七戶居民遷徙至都鄉(同屬遷陵縣)后戶籍產生爭議的案例。這一記錄可用于說明秦朝( )廿六年五月辛巳朔庚子,啟陵鄉□敢言之;都鄉守嘉言渚里□□劾等十七戶徙都鄉,皆不移年籍。令曰移言,今問之,劾等徒□書告都鄉,曰啟陵鄉未有枼(牒),毋以智(知)劾等初產至今年數,□□□□謁令,都鄉具問劾等年數。敢言之。□遷陵守丞敦狐告都鄉主,以律令從事。注:圖中的“□”表示文字因模糊、殘缺而難以識讀。A.基層組織自治特征顯著B.民眾具備一定遷徙自由C.戶籍登記信息較為翔實D.皇權未延伸至縣級以下C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里耶秦簡記錄了人口遷徙后產生的戶籍爭議問題,內容包括遷徙時間、文牒等,說明戶籍登記信息較為翔實,故選C項;材料體現政府對戶籍制度有嚴格的管理,并無“基層組織自治”的信息,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人口遷徙后的戶籍爭議,“民眾具備一定遷徙自由”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B項;同屬遷陵縣的遷徙形成了戶籍爭議,說明皇權對縣級以下有影響,排除D項。]教材情境:《綱要(上)》P19:據“學思之窗”《史記·陳涉世家》記載、《史記·項羽本紀》載,分析為什么陳勝建立的政權號稱“張楚”。4.《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表達了楚地人再少也要復仇的強烈愿望,陳勝起義建立的政權也以“張楚(張大楚國)”為號。這說明( )A.六國反抗是秦滅亡的根本原因B.秦的治國模式沒有優越性C.楚國舊地對秦統一缺乏認同感D.楚國的人民意圖統一全國C [根據材料可知,雖然秦統一全國,但是從陳勝到項羽均以楚地名義反秦,說明楚國舊地并不認同秦朝統治的合法性,故選C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的暴政是其滅亡的根本原因,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建立了以法治國的國家治理體系,不能因為秦的滅亡就否定秦制的先進性和優越性,排除B項;“楚國的人民意圖統一全國”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課時分層作業(三) 秦朝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建議用時:40分鐘)一、選擇題1.(2024·廣東佛山二模)下面為秦國歷史上的部分君主情況表。這反映了秦的統一( )稱號 在位時間 重大事件秦襄公 公元前777—前766年 率兵救周有功,被賜封,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秦穆公 公元前659—前621年 滅掉西方戎族12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秦孝公 公元前361—前338年 任用商鞅進行變法,逐漸成為戰國中后期最強大的國家秦王嬴政 公元前247—前210年 滅六國,一統天下A.受益于法家思想的指導B.緣于數代秦王勵精圖治C.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D.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災難B [根據材料“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可知,秦國興起,根據材料“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可知,秦國逐漸強大,根據材料“逐漸成為戰國中后期最強大的國家”可知,商鞅變法,國富民強,為秦統一六國奠定基礎,根據材料“滅六國,一統天下”可知,秦的統一是數代秦王勵精圖治的結果,故選B項;法家思想產生于戰國時期,“秦襄公”“秦穆公”時期沒有法家思想指導,排除A項;秦的統一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說法正確,但材料并未體現,排除C項;秦的統一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災難說法錯誤,秦統一全國,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排除D項。]2.(2024·湖南永州模擬)“縣官”一詞,傳世文獻中先秦時期僅有兩例。秦漢以后文獻中則大量出現“縣官”一詞,如《史記》中含注共出現36次,《漢書》中含注共出現82次,《后漢書》中含注共出現28次。這一變化( )A.說明中央官制日趨完備B.折射出國家治理水平的提升C.表明地方監察體系健全D.主要得益于史學著作的涌現B [材料所述“縣官”一詞在秦漢以后文獻中大量出現,表明了郡縣制普遍實施,郡縣制的普遍推行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折射出國家治理水平的提升,故選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郡縣制為地方管理制度并非中央官制,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郡縣制為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而非監察制度,排除C項;根據所學古代中國政治制度可知,材料中“縣官”一詞的大量出現是秦漢實行郡縣制的結果,再根據材料“36次”“82次”“28次”可知,“縣官”一詞在同一部著作中出現的次數也比較多,表明材料中的變化并非史學著作的數量增加導致的,排除D項。]3.(2024·山東濟寧檢測)下表為秦王嬴政在統一過程中采取的部分措施。其措施旨在( )序號 舉措(1) 滅趙后,遷趙王遷于房陵(今湖北房縣)(2) 滅魏后,徙魏大梁都于豐(今江蘇豐縣)(3) 滅齊后,遷齊王建于共(今河南輝縣)A.促進社會階層流動 B.加強各地經濟交流C.加快六國文化融合 D.削弱地方割據因素D [材料表明秦國在統一過程中,將諸侯國的原統治者遷到其他地方,這是防止他們聯合本國原有的貴族等勢力,反抗秦國的統治,這是秦國削弱地方割據因素,服務于統一進程的重要舉措,故選D項;“促進社會階層流動”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加強各地經濟交流”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文化融合是指民族文化在文化交流過程中以其傳統文化為基礎,根據需要吸收、消化外來文化,促進自身發展的過程,這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4.(2024·廣東廣州調研)秦王政十八年,一名寡婦隱匿其子家產。經官員審理查驗她的田宅、布肆、舍客室、馬、債款后,照法律規定確認她“匿訾(資)稅直(值)過六百六十錢”。這一記載可以說明當時( )A.制度嚴密便于控馭民眾B.司法實踐促進法律完善C.基層治理關注家庭關系D.征稅主要標準轉向資產A [“秦王政十八年”說明當時秦尚未一統,材料表明按照法律規定,寡婦應主動向官府申報自己的財產所有情況,經官府審理查驗,照以資財數額按比例定稅的規則,量刑隱匿的財產稅值六百六十錢,說明在秦實現富國強兵和統一大業的過程中,官吏嚴格執行了法律規定,非常重視對民戶資產的掌握,故選A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案件發生的原因及審理結果,并沒有體現出對法律的補充更新,排除B項;材料內容沒有強調協調該女子與兒子之間的家庭關系,排除C項;唐中后期兩稅法的實施標志著征稅的主要標準轉向資產,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5.(2024·湖北高三考試)關于上行文體(下級向上級所呈遞公文的一種文體),先秦時期,一般臣庶向君主言事,多稱“上書”,而秦朝則把臣下上書改稱為“奏”。從字形、字義上,“奏”蘊含以手恭敬、懼畏地進獻的意思。這種文體稱謂的轉變( )A.說明封建等級制度正式確立B.體現了皇權的政治文化訴求C.反映了秦朝實現統一的愿望D.表明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尖銳B [根據材料“‘上書’……‘奏’蘊含以手恭敬、懼畏地進獻的意思”可知,秦朝時期臣下對君主的上書具有以手恭敬、懼畏地進獻的含義,這是秦朝皇權至高無上的必然要求,說明文體稱謂的轉變體現了皇權的政治文化訴求,故選B項。]6.(2024·河南名校聯盟聯考)《舊唐書·地理志》記載:“南海,五嶺之南,漲海之北,三代已前,是為荒服。秦滅六國,始開越置三郡,曰南海、桂林、象郡,以謫戍守之?!比さ脑O置( )A.推動了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B.為秦滅六國奠定了基礎C.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D.嚴重激化社會階級矛盾C [根據材料“秦滅六國,始開越置三郡……以謫戍守之”可知,秦始皇在平定嶺南之后,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并設官員來管理,這加強了對嶺南地區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故選C項;“推動了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秦始皇平定嶺南地區是在秦滅六國統一全國以后,排除B項;秦平定嶺南并加強對該地區的管理并不會激化社會階級矛盾,排除D項。]7.(2024·湘豫名校聯考)屬邦是秦針對境內少數民族設置的管理機構,秦統一前,在屬邦之下由“臣邦君長”統轄“臣邦人”,襲用原有的統治方式。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之后,境內原有屬邦基本實現了郡縣一元化。材料中少數民族地區管理機構的變化( )A.使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B.促進了中央機構的完善C.推動西北地區融入版圖D.加強了對民族地區管轄D [由材料可知,秦統一之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是在屬邦之下由“臣邦君長”統轄“臣邦人”,襲用原有的統治方式,秦統一之后則基本實現了郡縣一元化,這種變化加強了中央政府對民族地區的管轄,故選D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完成了統一,公元前214年秦朝已是統一國家,排除A項;少數民族大多位于邊疆地區,對其管理屬于對地方的管理,與中央機構的完善無關,排除B項;“推動西北地區融入版圖”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8.(2024·廣東江門一模)據秦簡記載,秦代君主下“制書”或臣下“受制”問詢、議論,都要制作“簿”書,寫明制書“初到初受”的部門以及“上”的年月日、官府“別留”的天數、“傳留”情況,并與回復的“對”一起呈上。據此可知,秦代( )A.戶籍管理十分嚴格 B.官僚體系效率低下C.基層治理流于形式 D.行政運作趨于規范D [秦簡記載了秦代君主下“制書”或臣下“受制”以及問詢、議論等的程序和規定,據此可知,秦代行政運作趨于規范,故選D項;題干所述是秦代君主下行政命令和臣下接受行政命令的相關程序和具體操作規范,與戶籍管理不屬于同一范疇,排除A項;“寫明制書……年月日……天數……一起呈上”說明秦代官僚體系效率較高,排除B項;“基層治理流于形式”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9.(2024·山西太原一模)公元前219年開始,秦始皇先后平定了東甌、南越和閩越,設閩中、桂林、南海等郡,并謫遷一部分人到南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河套地區置九原郡,并向此地大規模移民。這些舉措( )A.主要得益于交通工具的改進B.為秦統一六國奠定基礎C.旨在推動南北經濟文化交流D.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D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國兼并六國后,先后征服百越、平定珠江流域、收復河套平原,通過設置邊疆郡縣并大規模移民,實現中央政權對相關地區的管理,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故選D項;秦朝設置邊疆郡縣并大規模移民主要得益于秦朝的政治與軍事實力,而不是交通工具的改進,排除A項;秦國統一六國,完成國家統一是在公元前221年,早于材料中的時間“公元前219年”,排除B項;秦朝設置邊疆郡縣的主要目的在于鞏固國家統一,不是推動南北經濟文化交流,排除C項。]10.(2024·湖南長郡中學模擬)秦代臣民的奏章文書可以逐級上達皇帝,有緊急的非常事件發生時,可越級向皇帝報告,稱為“變事書”,任何機構和個人均不得阻攔和延誤傳遞,否則會受到嚴厲的懲處。這一制度設計旨在( )A.方便皇帝了解民情 B.維系大一統的統治C.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D.完善國家管理體系B [根據材料“有緊急的非常事件發生時,可越級向皇帝報告”“任何機構和個人均不得阻攔和延誤傳遞”可知,秦代通過這一奏章制度加強了對全國的控制,有利于維系大一統的統治,故選B項;“方便皇帝了解民情”不是這一制度設計的目的,排除A項;“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表述片面,這一制度不僅加強地方,也加強對中央的控制,排除C項;材料僅涉及通過奏章制度進行國家管理,不能體現國家管理體系的完善,排除D項。]11.(2024·重慶縉云教育聯盟高三檢測)1975年在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簡,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條文和相關解釋。其中有關于官營手工業管理的《工律》、工匠勞動定額的《工人程》、工匠勞動調度的《均工律》、考核工匠的《佚名律》,“工有不當,必行其罪,必究其情”。這些法律法規( )A.反映了秦的暴政延伸到手工業部門B.提高了工匠們生產活動的積極性C.表明秦創立了科學完備的法律體系D.規范了生產經營活動和組織管理D [材料“關于官營手工業管理的《工律》……《佚名律》”“工有不當,必行其罪,必究其情”說明秦朝有關手工業的法律比較精細,如有違反則會被追究,這些法律法規規范了生產經營活動和組織管理,故選D項;題干僅提到有關手工業的法律法規比較多,并未體現對違反法律的懲罰力度大小,不能反映秦的暴政延伸到手工業部門,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有關手工業的法律法規會規范工匠們的生產經營活動和組織管理,由于沒有提到工匠們的待遇問題,所以無法得出“提高了工匠們生產活動的積極性”的結論,排除B項;題干所述僅是有關手工業的法律法規,并未與其他時期作比較,不能得出“秦創立了科學完備的法律體系”的結論,排除C項。]12.(2024·湖南九校聯盟高三聯考)如圖郵票中圖案“秦·宜陽津印”為秦代管理宜陽縣渡口官員的銅質官印。據此可知( )A.文書用印制度的成熟B.官吏主導了文字改革C.政府注重交通的管理D.民營手工業技術發展C [根據材料“宜陽縣渡口……官印”可知,該印是秦代管理宜陽縣渡口官員的官印,據此可知,秦代政府注重對交通的管理,故選C項;材料體現了秦代文書用印制度,但不能說明制度成熟,排除A項;材料中的官印是用于政府的公文處理,并未體現文字改革的信息,排除B項;銅質官印體現了秦朝手工業金屬冶鑄技藝,但官印應是官營手工業制作的產品而非民營,排除D項。]13.秦簡《為吏之道》把忠信敬上、孝敬父母作為官吏的必備品格和行為準則。睡虎地秦簡中亦記載有父親以不孝罪狀告兒子,得到官府支持的判例。材料反映了當時( )A.禮法并用加強社會治理B.儒家學說成為主流思想C.整頓吏治加強專制統治D.以法治國緩和社會矛盾A [根據材料可知,秦朝不論是在官員治理方面還是法律實踐方面都體現出禮法并用的特點,這種做法的目的都是加強社會治理,鞏固統治,故選A項;儒家學說成為主流思想是在漢武帝時期,排除B項;吏治只是材料的一部分,不能以偏概全,排除C項;“以法治國緩和社會矛盾”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14.(2024·山東齊魯名校聯盟高三聯考)秦朝沿襲商鞅時代的獎勵軍功制:殺敵一人者賜爵一級,可以任五十石之官;殺敵二人者賜爵二級,可以任百石之官,由此出現大批軍吏擔任地方官員的現象。這一現象( )A.加劇秦朝統治的暴政傾向B.標志著秦代官僚政治的形成C.推動了秦統一大國的步伐D.有利于秦朝中央集權的加強A [根據材料可知,秦朝沿襲商鞅時代獎勵軍功的傳統,導致統一后的秦朝出現了大批軍吏擔任地方官員的現象,軍人從政加強了秦朝政治管理軍事化,加劇了秦朝統治的暴政傾向,故選A項;秦朝以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標志著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與材料現象不符,排除B項;“推動了秦統一大國的步伐”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秦朝大批軍吏擔任地方官員既有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也可能對地方的治理和發展帶來一定的挑戰,D項表述并不全面客觀,排除。]15.(2024·山西部分學校質檢)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等人以“伐無道,誅暴秦”為口號發動的反秦起義,得到了廣大農民的支持,迅速在南方形成了強大的起義軍。這種狀況表明( )A.暴政導致秦朝短命而亡B.反秦力量走向聯合C.秦的統一違背歷史潮流D.秦末統治不得人心D [根據材料“誅暴秦”“得到了廣大農民的支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階級矛盾,最終引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說明秦末統治不得人心,故選D項;“短命而亡”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反秦力量走向聯合”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違背”不符合史實、邏輯,應為“順應”,排除C項。]16.(2024·湖南長沙模擬)史書記載,秦末陳勝在當傭工時曾對同伴說“茍富貴,勿相忘”;項羽看到秦始皇東游時,對項梁說“彼可取而代也”;劉邦在咸陽服徭役時看到秦始皇出巡,感嘆道“大丈夫當如此”。這反映出當時( )A.社會矛盾極其尖銳 B.封建等級關系森嚴C.政府鼓勵積極進取 D.社會階層流動性大D [根據題干“茍富貴”“彼可取而代也”“大丈夫當如此”可知,陳勝、項羽、劉邦等人在地位低下時就認為可以通過自己努力改變命運,這反映出當時社會階層流動性大,故選D項;題干僅是述及陳勝、項羽等人對迫切改變個人現狀的渴望,并沒有述及“社會矛盾”,排除A項;材料并未體現“封建等級關系森嚴”,排除B項;“茍富貴”“彼可取而代也”“大丈夫當如此”等話語屬于陳勝、項羽、劉邦等民間人士發自內心的想法,與“政府”態度無關,排除C項。]二、非選擇題17.(2024·江西贛撫吉高三監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中國政制由“質勝于文”進至“文勝于質”,達臻“文明”一途,實應歸功于西周的創制。仲尼夫子稱頌西周為“郁郁乎文哉”,絕不為過。今日看來西周政治顯然有濃厚的貴族色彩,而“共主”名義下的地方分權體制,“部族民主”和聯邦“共和”的成分也隱約可辨。此類政制均與秦以后一統的君主“獨制”格局涇渭分明。因此古賢多稱周秦之間為“天下一大變局”。集權與分權乃是一切國家權力統治必難避開的兩極,相反而相成,猶如廣闊光系的兩極。向心力與離心力構成一種彈性張力,僅執其一端,必偏執僵硬而喪失生機活力。以此言之,“郡縣”與“封建”所包含的政治學意義,細究其潛在的權力資源,遠遠超越我們看到的具體歷史,它具有更復雜、更值得研討的許多內涵,需要我們去體味。——摘編自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概括周秦之間為“天下一大變局”的具體表現。(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試論分封制與郡縣制的利弊。(8分)[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西周……有濃厚的貴族色彩”并結合所學西周實行世卿世祿制,秦代全面實行郡縣制,郡縣長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得出,由貴族政治轉變為官僚政治;根據材料“‘共主’名義下的地方分權體制”“均與秦以后一統的君主‘獨制’格局涇渭分明”得出,由“天下共主”的天子制轉變為“個人獨制”的皇帝制度;根據材料“‘部族民主’和聯邦‘共和’的成分”可知,西周實行分封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在層層分封下,地方諸侯擁有一定獨立性,至秦代全國推行郡縣制,實現對地方直接統治,由此得出由地方分權的分封制轉變為中央集權的郡縣制;等等。第(2)問,分封制:根據材料“而‘共主’名義下的地方分權體制,‘部族民主’和聯邦‘共和’的成分也隱約可辨。此類政制均與秦以后一統的君主‘獨制’格局涇渭分明”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分封制的有利之處在于擴大西周統治疆域,有助于形成華夏認同的觀念和文化的交流;但是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分封制下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內擁有較大的權力,因此受封諸侯獨立性強,易造成分裂割據的局面??たh制:根據材料“集權與分權乃是一切國家權力統治必難避開的兩極,相反而相成,猶如廣闊光系的兩極。向心力與離心力構成一種彈性張力,僅執其一端,必偏執僵硬而喪失生機活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郡縣制的積極作用是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助于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但是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郡縣制下容易造成體制僵化和效率低下,影響地方的積極性和自主性。[答案] (1)由貴族政治轉變為官僚政治;由“天下共主”的天子制轉變為“個人獨制”的皇帝制度;由地方分權的分封制轉變為中央集權的郡縣制。(每點2分,任答3點6分)(2)分封制:利——擴大西周統治疆域,有助于形成華夏認同的觀念和文化的交流。弊——受封諸侯獨立性強,易造成分裂割據的局面。郡縣制:利——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助于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弊——造成體制僵化和效率低下,影響地方的積極性和自主性。(8分)18.(2024·廣東六校聯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邊境),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注:秦代,戍邊是一種半軍事性活動,由百姓輪流完成,并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徭役)——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材料二 “朝廷征發徭役,如果你耽擱了,沒去,那要罰做兩副鎧甲。去了,但遲到了三到五天,那要接受一頓臭罵;遲到了六到十天的,罰做一個盾牌;而遲到超過十天的,則罰做一副鎧甲。地方政府得到徭役的任務,要立即遣送服役人員到達指定地方。但如果下大雨的話,可以暫停此次徭役征發?!?br/>——湖北省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徭律》(陳正宏譯)材料三 “(睡虎地)秦簡中有《徭律》一篇、《戍律》一條,以及與徭、戍有關的律文若干條?!?br/>——高恒《秦律中的徭、戍問題——讀云夢秦簡札記》(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陳勝、吳廣起義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深層次原因又是什么。(4分)(2)基于上述材料,某研究者得出“司馬遷的記載有違歷史事實”的結論。你是否認同這一觀點?為什么?(6分)(3)材料一、三分別屬于什么史料?其史料價值如何?(4分)[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由材料一“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可得,按照《史記》的記載,法律規定誤期當斬。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其深層次原因是秦的暴政激化了階級矛盾。第(2)問第一小問,由材料一“失期,法皆斬”、材料二“如果下大雨的話,可以暫停此次徭役征發”可知,二者說法存在矛盾,所以不認同。應堅守“孤證不立、闕聞則疑”的精神,運用“二重證據法”進行多元互證,才能最終認定歷史真實。第二小問,其一,兩則史料的時代不一致。由材料一“二世元年七月”可知,《史記·陳涉世家》記敘的是秦二世時期,由材料三“(睡虎地)秦簡中有《徭律》一篇”可知,《徭律》記述的是秦始皇時期。其二,由材料一“秦代,戍邊……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徭役”、材料三“(睡虎地)秦簡中有《徭律》一篇、《戍律》一條”可得,“適戍漁陽”當遵循《戍律》,秦二世時《戍律》是否等同于《徭律》,尚需考證。同時,結合所學知識可得,秦朝疆域遼闊,各地對法律的執行也有可能存在差異。第(3)問第一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出自《史記》,這屬于傳世文獻史料,材料三中的睡虎地秦簡則屬于實物史料或出土文獻。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文獻史料是史料中最重要的部分,具體來說,長期以來《史記》是研究秦代歷史的權威之作。而出土文獻是歷史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印證、糾正或補充傳世文獻。具體來說,出土的秦律補充了傳世文獻的不足,帶給我們關于秦律、秦朝法治方面許多細節信息,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同時可以通過引入一段相沖突的史料,引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并構建史學研究的科學態度。[答案] (1)直接原因:按照《史記》的記載,法律規定誤期當斬。深層次原因:秦的暴政激化了階級矛盾。(4分)(2)不認同。應堅守“孤證不立、闕聞則疑”的精神,運用“二重證據法”進行多元互證,才能最終認定歷史真實。(2分)原因:其一,兩則史料的時代不一致。《史記·陳涉世家》記敘的是秦二世時期,而《徭律》記述的是秦始皇時期。其二,“適戍漁陽”當遵循《戍律》,秦二世時《戍律》是否等同于《徭律》,尚需考證。秦朝疆域遼闊,各地對法律的執行有可能存在差異。(4分)(3)《史記》屬于傳世文獻史料。文獻史料是史料中最重要的部分。長期以來《史記》是研究秦代歷史的權威之作。(2分)睡虎地秦簡屬于實物史料或出土文獻。出土文獻是歷史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印證、糾正或補充傳世文獻;出土的秦律補充了傳世文獻的不足,帶給我們關于秦律、秦朝法治方面許多細節信息,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可以通過引入一段相沖突的史料,引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并構建史學研究的科學態度。(2分)22 / 22第3講 秦朝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必修課標要求 選擇性必修課標要求1.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及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 2.通過了解秦朝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的原因。 1.了解中國古代政治體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變化。 2.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考情歸納 知識點 考 題秦的統一和鞏固統一的措施 2024·甘肅卷·T2 2024·湖北卷·T2 2023·6月浙江卷·T3知識點一 秦的統一與鞏固1.完成統一條件 客觀 人民渴望安定統一;各地域經濟發展的要求;秦國地理位置優越,物質基礎雄厚主觀 數代秦王勵精圖治,廣納賢才,吏治較為清明;商鞅變法后,秦國日益強盛;采取遠交近攻策略過 程 滅掉 六國 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相繼滅掉東方六國,建立起第一個統一王朝——秦朝,定都____開疆 拓土 征服南方越族地區,加強對云、貴一帶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擊退匈奴的進攻;公元前214年,在原有北方諸侯國舊長城的基礎上,修筑了西起____、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2.鞏固統一政治 皇帝制度 皇帝獨尊,皇權至上中央 設三公九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主要輔佐大臣。九卿下設若干部門,處理具體事務[選必1·P4]地方 將______推廣到全國,主要官員由中央任免和考核經濟 統一車軌、貨幣和度量衡,修馳道、直道基層治理 縣以下設鄉、里和亭,分別負責管理民眾和治安;編制戶籍,遷徙六國貴族豪強,整頓社會風俗思想文化 統一文字;焚書坑儒法律 頒行法律。秦以____思想治國,推動了律的編纂。此后,歷朝法律多以“律”命名[選必1·P47]3.統一的影響(1)建立起“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幅員遼闊的國家。(2)空前統一的封建國家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3)秦朝確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長期沿用,影響深遠。知識點二 秦朝的官員選拔與社會治理[鏈接·選擇性必修1·第1、5、11課]1.文書行政管理制度(1)表現:各級官僚機構以文書推行行政管理。秦朝還建立了以____為中心的文書傳送系統。(2)影響: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夠傳送到全國各地。2.官員的選拔:“以法為教”“________”制度,即向官吏學習律令而為官。3.邊疆治理:設典客、典屬國等官職來管理民族事務。北逐匈奴,修筑長城;南撫夷、越,設立南??ぁ⒐鹆挚ぁ⑾罂さ?。知識點三 秦朝暴政而亡殘暴統治 徭役繁重;刑法嚴苛;等等農民起義 公元前______年,陳勝、吳廣率眾在大澤鄉起義。陳勝起義失敗,項羽、劉邦等領導的反秦勢力日益壯大秦朝滅亡 公元前207年,劉邦的軍隊進占____楚漢戰爭 ①時間:公元前206—前202年 ②性質:地主階級為爭奪皇位而進行的戰爭 ③結果:劉邦擊敗項羽,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是決策方式,強調皇帝大權獨攬,專斷獨裁,如秦朝實行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中央集權是管理方式,即政權組織形式,強調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地方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受中央節制,如秦朝實行的郡縣制。1.秦朝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別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這反映了皇帝制度的哪些特征? 2.秦漢法典“律”和“令”的區別秦以后,歷朝法典多以“律”命名,秦漢朝廷還發布法律文告,稱“令”。[摘自《選必1》P47]“律”和“令”有何區別? 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文書制度:中國古代朝廷或官署關于文書的發布、執行和管理的制度?;实鄣脑t令是國家最重要的公文形式?;实墼t令類文書有:制、詔、敕、冊、誥、旨、令、諭等。古代文書具有多重功能,包括表達命令、規定制度、記錄歷史、管理財政等。文書也常常作為權威性文件進行傳統文化的宣傳,以及重大政治、經濟和社會活動的組織和協調的工具。3.秦末農民起義有人認為,陳勝、吳廣起義只不過是一次偶然的農民暴動;也有人認為是它最終推翻了秦王朝。如何理解秦末農民起義與秦朝滅亡之間的關系? 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統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中央集權、文字統一、文化政策、社會政策等方面都對后世王朝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秦朝首創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為代表的中央官制,實行郡縣制,徹底打破自西周以來的世卿世祿制度。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了中國2 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以及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稱“百代都行秦政法”。——秦朝走向“大一統”史料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與各諸侯國都是作為相對獨立的政治行為體并列存在,使得該時期的大一統主要體現在土地、民心層面,而秦統一六國則最終實現了制度層面的天下大一統。在此過程中,盡管歷次朝代更迭都會出現土地及民心層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隨著民族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圍從中原地區不斷向四方擴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對共主的認同上,并在最終經歷過春秋戰國的重重洗禮之后實現了制度層面上從統一禮儀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權體制的飛躍。——摘編自王宣華《先秦中原文化區域“大一統”秩序觀及當代價值探析》[史料解讀] 史料前半部分涉及夏、商、西周朝代“大一統”觀的主要體現;后半部分涉及從春秋戰國直到秦朝,早期的“大一統”觀內涵所發生的變化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新的“大一統”觀的內涵。遷移知識 秦滅六國,走向“大一統”,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有力地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探究:根據史料和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先秦至秦朝時期“大一統”內涵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導致其變化的原因。秦朝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的意義——秦朝中央官制的創新史料 自秦至漢,丞相職責無所不統,無所不包,上自天時,下至人事,都是其職權范圍。其具體職責包括:選用官吏、劾案百官、執行誅罰……這一切大體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用人,二是決策,這就把國家政務中兩個最重要的方面包攬了。——摘編自白鋼《中國政治制度史》[史料解讀] 史料中的省略號把史料分為兩個層次闡述丞相的職權,丞相包攬了用人和決策兩個國家政務中最重要的方面。遷移知識 秦朝的官制,三公九卿的設置。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主要輔佐大臣,九卿分掌具體事務,三公九卿組成中央政府。探究: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丞相制度的設立對皇權的影響。為了限制丞相權力,秦朝是如何設置中央官制的?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1)官僚政治:秦朝中央集權制度拋棄了宗法分封制之下的血緣宗親關系,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而不能世襲。主要官吏沒有封土,只食俸祿。(2)皇權獨尊:在整個官僚體系中,只有皇位的傳承方式是在一家一姓中世襲的,“家國同治”;皇權至高無上;皇帝的稱號和使用的任何物品都具有專一性。(3)“家天下”:“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職就是為皇室專設的,是為皇帝私家服務的,這是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4)高度集權:地方絕對服從中央;中央實行以“三公九卿”為核心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各司其職,彼此牽制,最終決定權在皇帝手中,從而保證了權力的高度集中。(5)垂直管理: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地方絕對服從中央,最后集權于皇帝,加強了中央集權。(6)兩對矛盾:一是中央內部的矛盾,主要表現為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之間的矛盾。——從“天下共主”到“天下獨主”史料 有不少學者指出“封建專制”這一詞的荒謬。劉北成指出:“在馬、恩那里,封建主義和專制主義,這是兩個不相兼容的概念,凡是典型的、純粹的封建主義,必然是‘等級的所有制’,其統治權是分裂和分散的,那就不可能有專制主義。”何懷宏也指出,“封建專制”“從其本義來說,其實是自相矛盾的”“‘封建’就意味著分封,意味著權力分散。因而,如果是‘封建’就不可能是中央集權,不可能是君主一人‘專制’”。——摘自黃敏蘭《從四種“封建”概念的演變看三種“封建社會”的形成》[史料解讀] 史料主旨是有關“封建專制”的評價。學者觀點集中論述了“封建”與“專制”不相兼容。實際上,古語“封建”指“封邦建國”,即分封制;“專制”是指決策方式,即權力高度集中。遷移知識 秦朝制度創新,秦朝確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王朝長期沿用。探究:結合中國古代史的相關知識,評析史料中兩位學者關于“封建專制”一詞的觀點。(要求:圍繞史料中的觀點展開評析;概念清晰,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周秦之際中央集權制度的轉變[示例] (2023·6月浙江卷·T3)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共苦戰斗不休”。秦國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相繼滅掉六國,進而開創了“海內為郡縣”“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的局面,這表明( )A.分封制度的終結B.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宗法制度的湮滅D.中華文明起源到早期國家形成的重大轉變邏輯思維:[嘗試解答] _____1.命題點:秦朝的國家治理舉措(2024·甘肅卷·T2)秦政權制定多種律令來保障文書的制作、傳遞與保存,其中文書制作的格式和規范稱為“式”。例如,里耶秦簡中的行政文書,就嚴格遵循了“式”的要求?!笆健钡耐菩姓f明秦代( )A.統一了文字度量衡 B.依靠嚴刑峻法統治C.文書行政的標準化 D.地方治理日趨完善2.命題點:秦朝的法律制度(2024·湖北卷·T2)《岳麓書院藏秦簡》記載:“丞相其以制明告郡縣……毋令吏以苛徭奪黔首春夏時。令皆明焉,以為恒。不從令者,貲(處罰)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發弩各二甲(甲胄)?!边@表明秦朝( )A.相權挑戰皇權 B.延續秦國耕戰國策C.統治殘暴嚴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教材情境:《綱要(上)》P16:設立郡、縣兩級行政機構,其主要官員由中央任免和考核。1.秦朝建立后,郡、縣的主要官員由中央任免,并受中央監督管理。每年歲末年初,地方官員將該地區的財稅情況以書面形式報告中央,由御史大夫和柱下史審查地方出納賬簿,并將審計結果向皇帝呈報,以決獎罰。此舉( )A.使百姓徭役負擔加重B.是中央集權的必然結果C.體現了秦朝律治嚴明D.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教材情境:《綱要(上)》P16:秦朝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主要輔佐大臣?!哆x必1》P4:秦朝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協理國政,掌管圖籍、文書,同時又是最高監察官。2.秦統一后,建立御史府。御史府的官員被稱為御史大夫,相當于副丞相,御史大夫下設御史丞、御史中丞,下面又設15名侍御史。御史大夫和侍御史等官員都由皇帝直接任命,他們必須精通政治、法律和軍事等方面的知識。秦朝設立御史府旨在( )A.分散丞相權力 B.提高官員素養C.加強中央集權 D.強化君主專制教材情境:《綱要(上)》P16:“里耶秦簡戶籍簿”、《選必1》P4:“書同文字”木方。3.下面為里耶秦簡中記錄的一則有關洞庭郡遷陵縣啟陵鄉十七戶居民遷徙至都鄉(同屬遷陵縣)后戶籍產生爭議的案例。這一記錄可用于說明秦朝( )廿六年五月辛巳朔庚子,啟陵鄉□敢言之;都鄉守嘉言渚里□□劾等十七戶徙都鄉,皆不移年籍。令曰移言,今問之,劾等徒□書告都鄉,曰啟陵鄉未有枼(牒),毋以智(知)劾等初產至今年數,□□□□謁令,都鄉具問劾等年數。敢言之。□遷陵守丞敦狐告都鄉主,以律令從事。注:圖中的“□”表示文字因模糊、殘缺而難以識讀。A.基層組織自治特征顯著B.民眾具備一定遷徙自由C.戶籍登記信息較為翔實D.皇權未延伸至縣級以下教材情境:《綱要(上)》P19:據“學思之窗”《史記·陳涉世家》記載、《史記·項羽本紀》載,分析為什么陳勝建立的政權號稱“張楚”。4.《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表達了楚地人再少也要復仇的強烈愿望,陳勝起義建立的政權也以“張楚(張大楚國)”為號。這說明( )A.六國反抗是秦滅亡的根本原因B.秦的治國模式沒有優越性C.楚國舊地對秦統一缺乏認同感D.楚國的人民意圖統一全國10 / 1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03 第一編 第一單元 第3講 秦朝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學生版.docx 03 第一編 第一單元 第3講 秦朝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