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階段綜合檢測(二)1.B [由材料“展現通商口岸的史地知識”“來華西人依約深入內陸地區”“關注了清朝入關前后的歷史及其民族政策與對俄關系”可知,這些外國人關注中國的人文和地理,實質上是為殖民擴張提供服務,故選B項;題干中的報刊均是外國人創辦的,主要服務于外國列強侵略的需要,與“激發了國人的辦報熱情”沒有關聯,排除A項;材料主旨與西學傳播無關,排除C項;題干強調的是列強為更好地侵略中國而采取的行動,其不會促使中國融入世界,排除D項。]2.D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鴉片戰爭后白銀外流日益嚴重,出現了“銀貴錢賤”的現象,加劇了物價上漲,也使百姓需要支付更多銅錢兌換白銀用于納稅,故選D項;當時人地矛盾加劇主要源自人口增長過快,耕地開發的速度難以跟上人口增長的速度,排除A項;物價上漲過快會進一步遏制社會消費能力,不利于商品經濟的良性發展,排除B項;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產生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排除C項。]3.A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海國圖志》全書詳細敘述了世界各國的地理知識,打破了中國傳統的天下觀,故選A項;材料只提到介紹各國地理知識,且此時向西方學習還停留在器物層面,排除B項;魏源屬于地主階級,“順應資本主義”說法錯誤,排除C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魏源的主張未付諸實踐,19世紀60年代,以曾國藩、李鴻章等為代表的洋務派掀起了洋務運動,排除D項。]4.C [由材料“只利于內洋駕駛,不便于外海航行”可知,清政府官員認識到船只在不同海域的適用性問題,這種對船舶技術性能的關注和改良需求,間接反映了外部知識(如西學)對當時社會的影響,故選C項;材料主旨與邊防策略無關,排除A項;題干描述的是地方官員對戰船選擇的意見,并未體現中央權力的變化,排除B項;“國家主權意識萌生”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D項。]5.C [根據材料“1872年……來滬的游客,對上海人流行懷表……描繪這一情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以懷表為代表的工業機器制品進入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反映了近代上海城市商業發展迅速,故選C項;材料表明在近代上海,懷表進入民眾生活日用消費領域,這是城市商業經濟發展的反映,與奢靡之風無關,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一位游客的竹枝詞描繪,“普及”表述過于夸大,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題干主要反映近代上海城市商業發展,沒有涉及傳統陋習面臨挑戰,排除D項。]6.D [根據材料可知,自行車原先是由社會上層使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后面逐漸成為平民化的交通工具,這體現了社會等級觀念的弱化,故選D項;材料未涉及近代民族工業,排除A項;“民眾出行范圍的擴大”材料未涉及,排除B項;C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7.D [根據材料“新文化運動的領袖最初無不服膺天演論”“更徑將互助視為人性善的本能”可知,新文化運動開始之初,領導者認同天演論,強調競爭,1919年受一戰影響,更強調互助,且通過實際行動實踐互助,體現了他們對天演論進行了反思,側面反映了知識分子對西方文明進行了反思,不再盲目推崇,故選D項。]8.D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4年7月到1927年7月,中國共產黨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的目的是培養領導農民運動的人才,而領導農民運動是為了支持國民革命,故選D項;國民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在城市,尚未轉移到農村,排除A項;中國共產黨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的目的是培養領導農民運動的人才,不是推動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排除B項;農民運動講習所是培養農民運動干部的教育機構,與農村基層組織的完善無關,排除C項。]9.B [根據題干可知,關于建立統一戰線的問題,中國共產黨在其發展歷程中經歷了如下變化:從“徹底斷絕……一切聯系”到“同意……‘黨外聯合’”再到“以‘黨內合作’的形式……建立革命統一戰線”,說明中國共產黨根據不同的國內外革命形勢靈活地調整自己的政策和策略,故選B項;中國革命勝利的正確道路是工農武裝割據道路,這與題干內容無關,排除A項;遵義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走向成熟,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獨立自主”,排除D項。]10.A [材料中陜甘寧邊區在“減租減息”政策實施后,通過一系列方式,遏制了“過去不敢減”或“明減暗不減”的現象,使貧雇農、新富農等開始在農村社區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和權威,這說明陜甘寧邊區構建起新型的平等社會關系,故選A項。]11.A [題干描述了1945年和1946年中國與瑞典、荷蘭、法國簽訂的放棄在華治外法權及解決有關事件的條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條約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前后簽訂的,表明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要參與國,其地位和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故選A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排除B項;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標志性事件是開國大典的舉行,排除C項;新民主主義革命完全勝利的標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排除D項。]12.D [首先,禁止使用極端手段進行土改,有助于減少地主、富農等社會階層的反抗,避免社會動蕩,有利于新政權的穩定。其次,通過鼓勵地主、富農自動捐獻底財并給予他們一定的經濟保障,可以緩和階級矛盾,促進社會和諧。最后,鼓勵地主、富農投資于工商業,有助于促進經濟發展,為新中國初期的工業化積累資金和技術。綜上所述,這一決定旨在通過團結各階層力量,促進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從而為民主革命的勝利提供支持,故選D項。]13.B [1956 年底我國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這一調整是為了適應工業化新形勢的需要。因為工業化需要大規模的資金、資源和勞動力的集中調配,集體所有制能夠更好地實現資源的集中和統籌安排,為工業化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B項正確;新民主主義政策強調多種經濟成分并存,而題干中 1956 年將社員私有的主要生產資料轉為合作社集體所有,逐步實現了生產資料的公有化,這并非貫徹新民主主義政策,排除A項;蘇聯新經濟政策是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商品經濟和市場手段,而我國的這一調整是逐步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與蘇聯新經濟政策的做法不同,排除C項;1950 年的土地改革已經完成了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任務,排除D項。]14.A [根據材料“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和增強,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不斷上升,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故選A項;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美國孤立中國的政策失敗,但其稱霸世界的野心猶在,排除B項;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排除C項;中國能夠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的根本原因是中國的國際地位和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和增強,排除D項。]15.D [近年來,國家領導人在對外公務場合遵循國際慣例穿著西服,對外國宴則穿著新款中式禮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彰顯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D項正確;“真實親誠”是中國對非洲的外交理念,材料并未體現,排除A項;材料沒有全方位外交布局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材料并沒有強調“引進來”的開放戰略,排除C項。]16.B [2011年、2012年“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和2020年“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的成就都屬于我國深海潛水的成果,反映了我國在深潛領域科技的發展進步,故選B項;題干內容屬于我國深海潛水方面取得的成就,并不是軍事技術發展的成就,不能據此得出“軍事實力得到提升”的結論,排除A項;C項材料未體現,排除;題干所述為我國深海潛水技術的發展,不能表明基礎科學運用廣泛,排除D項。]17.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1915年……《敬告青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面對北洋軍閥統治下的混亂政治局面,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認為必須進行文化變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因此發起新文化運動,倡導科學與民主,改造中國傳統文化。根據材料“醫不知科學,既不解人身之構造”“襲古方以投藥餌,其術殆與矢人同科”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建立在近代科學基礎上的西醫傳入中國,沖擊了中醫學,所以,陳獨秀認為中醫缺乏科學理論,實踐中危害甚多,這種觀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進步性。但是,因為缺乏對中醫藥學悠久歷史、實際功效的足夠重視,其認識又具有片面性。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我們的文化前途,要用我們自己內部的力量來補救”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有利于繼承和發揚革故鼎新、和而不同、自強不息等優秀傳統文化;根據材料“西方新科學固然要學,可不要妨害了我們自己原有的生機”可知,有利于保持與發展開放包容、兼容并蓄的精神。第二小問,根據材料“西方新科學固然要學,可不要妨害了我們自己原有的生機”可知,既反對文化保守主義,更要警惕“全盤西化”的錯誤論調。答案:(1)面對北洋軍閥統治下的混亂政治局面,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認為必須進行文化變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因此發起新文化運動,倡導科學與民主,改造中國傳統文化。建立在近代科學基礎上的西醫傳入中國,沖擊了中醫學,所以,陳獨秀認為中醫缺乏科學理論,實踐中危害甚多,這種觀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進步性。但是,因為缺乏對中醫藥學悠久歷史、實際功效的足夠重視,其認識又具有片面性。(8分)(2)文化意義:有利于繼承和發揚革故鼎新、和而不同、自強不息等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保持與發展開放包容、兼容并蓄的精神。(4分)重要啟示:既反對文化保守主義,又要警惕“全盤西化”的錯誤論調。(2分)18.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將近代以來的體育觀念分了四個時期,20世紀30年代、20世紀50年代、20世紀80年代和21世紀初。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不同時期的體育觀念受到不同時期時代主題的影響。根據材料“打破日本利用奧運會將傀儡政權合法化的陰謀”“體育救國”及所學知識可知,此時期日本正在侵略中國,這種體育觀念與救國圖強相聯系。根據材料“運動不只是為了個人的身體健康,而且是為了保衛祖國,建設社會主義,這是一個政治任務”“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及所學知識可知,此時期體育觀念與政治相結合,與國家建設相結合,與國際形勢和社會主義建設有關。根據材料“沖出亞洲,走向世界”“學習女排、振興中華”可知,此時期的體育觀念與對外開放和民族振興相結合,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與此時期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關。根據材料“申辦奧運會的競爭,實際上是一場綜合國力、經濟潛力、科技實力、文化魅力的競爭,是一場國家形象和民族地位的競爭”可知,此時期的體育觀念被賦予了民族振興、融入世界的內涵,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與新時期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有關。綜合上述信息可知,我國體育觀念的變遷反映了中國近現代時代主題的演變。答案:示例:近代以來,我國體育觀念的變遷反映了中國近現代時代主題的演變。20世紀30年代,體育觀念與救國圖強相結合。隨著日本侵華加劇、抗日戰爭爆發,反侵略、爭取民族獨立成為時代主題。“體育救國”的觀念有利于激發民族意識,增強民族凝聚力,鼓舞民眾抵抗侵略的決心。20世紀50年代,體育觀念與國家建設相結合。冷戰和兩極格局加劇了國際局勢的緊張,我國面臨向社會主義過渡和工業化建設的任務,體育觀念與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相結合。人民加強體育鍛煉,有利于增強人民體質,有利于保衛祖國、建設社會主義。20世紀80年代以來,體育觀念被賦予拼搏競爭、民族振興、融入世界等內涵。改革開放后,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逐步增強。在國際性體育賽事中獲得的榮譽,激發了人民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熱情,展現中國開放包容的心態,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近代以來,從爭取民族獨立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體育觀念的變遷反映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歷程(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發展進程的反映)。(12分)19.解析:第(1)問,由材料一“1927年10月”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國民革命失敗,階級矛盾成為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借鑒十月革命模式,提出發動工農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由材料一“1938年10月”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全國抗戰時期,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為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放棄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方針,承認國民政府的領導地位;由材料一“1946年后”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抗日戰爭結束后,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堅持獨裁和內戰的方針,撕毀“雙十協定”,人民解放戰爭爆發,階級矛盾再度成為主要矛盾。第(2)問第一小問,由材料二“社會主義”“現在暫時不寫出來”“社會主義強國”可得,從社會性質角度來說,從新民主主義國家到社會主義國家;由材料二“穩步地變農業國為工業國”“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可得,從現代化的角度看,從強調工業化到“四個現代化”。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從經驗教訓、人民積極性發揮、社會主義建設和世界現代化發展趨勢等角度思考作答。答案:(1)國民革命失敗,階級矛盾成為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借鑒十月革命模式,提出發動工農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2分)全國抗戰時期,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為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放棄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方針,承認國民政府的領導地位;(2分)抗日戰爭結束后,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堅持獨裁和內戰的方針,撕毀“雙十協定”,人民解放戰爭爆發,階級矛盾再度成為主要矛盾。(2分)(2)新內涵:從新民主主義國家到社會主義國家;從強調工業化到“四個現代化”。(從社會性質和現代化兩個角度答,2點4分)意義:總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國家建設的得失;有利于激發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體現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益探索;積累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經驗;順應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趨勢;等等。(任答2點4分)20.(1)以民生需求為導向;政府主導調控;及時結合實際調整政策;重視市場因素。(4分)(2)階段性變化:從“一五”計劃時期的統購包銷制,到改革開放初期的逐步放開放活,實行“雙軌分流”,再到后來的市場調節占據主導地位。(4分)影響:保障了城市居民蔬菜供應,滿足了生活需求;提高了菜農收入,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推動了蔬菜供銷體制不斷完善,適應了市場經濟發展。(4分)7 / 7階段綜合檢測(二) 中國近現代史(建議用時:75分鐘,總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2024·湖南名校聯考)鴉片戰爭結束后,英文期刊《中國叢報》刊載文章展現通商口岸的史地知識。《天津條約》簽訂之后,來華西人依約深入內陸地區。沙俄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侵入黑龍江以南的東北地區之后,英文雜志《中國評論》特別關注了清朝入關前后的歷史及其民族政策與對俄關系。這些活動( )A.激發了國人的辦報熱情B.為殖民擴張提供服務C.推動了西學進一步傳播D.促使中國融入世界2.(2024·安徽蚌埠模擬)以1821年各項指數為基準,1843—1850年華北地區農產品價格漲幅為15%,手工業品價格漲幅為20%,銀、錢比價提高率則為34%。這一現象( )A.造成人地矛盾加劇B.促進商品經濟良性發展C.源于民族工業推動D.導致農民階層負擔加重3.(2024·北京門頭溝區一模)魏源在修《海國圖志》時將各國分冊頁制圖,“每圖一國,山水城邑,鉤勒位置,開方里差,距極度數,不爽毫發。于是從古不通中國之地,披其山川,如閱《一統志》(指封建王朝官方的地理總志)之圖……自西北而東南,將中外一家歟”。這體現出魏源( )A.突破了傳統天下觀的固有認知B.喚醒了國人革新政治的意識C.旨在順應資本主義的發展潮流D.開啟洋務新政以求御辱強國4.(2024·河北高三調研)1843年5月,山東巡撫梁寶常認為,其前任所選的戰船式樣,只利于內洋駕駛,不便于外海航行,主張在原有基礎上加以改進。1847年4月,江、浙選定的同安梭船被認為:“用之長江內洋,易于擱淺”,且“于閩浙兩省均難配用”。這反映出當時( )A.官員邊防策略存在分歧B.中央權力逐漸下移C.西學東漸產生一定影響D.國家主權意識萌生5.(2024·江蘇蘇錫常鎮四市二模)1872年,一位外地來滬的游客,對上海人流行懷表的時尚感到新奇,他作竹枝詞描繪這一情景道:“腰懸小表轉金輪,巧比銅壺刻漏真。相約只憑鐘幾點,不勞子午標時辰。”這反映出當時上海( )A.奢靡之風受到推崇 B.鐘表得到普及使用C.城市商業發展迅速 D.傳統陋習面臨挑戰6.自行車最早進入中國時,其消費者多為官僚、商紳、大資本家等社會上層。隨著騎行者數量的增加,自行車開始展示了其作為新式交通工具的價值與功能,逐漸成為平民化的交通工具。這一變化體現了( )A.近代民族工業的進步 B.民眾出行范圍的擴大C.崇洋媚外風氣的盛行 D.社會等級觀念的弱化7.(2024·福建福州模擬)新文化運動的領袖最初無不服膺天演論。1919年元旦,李大釗發表文章指出,“生物的進化,不是靠著競爭,乃是靠著互助。人類若是想求生存,想享幸福,應該互相友愛”;陳獨秀“更徑將互助視為人性善的本能”;1919年底,他們與蔡元培、胡適等人發起成立“工讀互助團”。這一變化反映出當時( )A.馬克思主義成為思想主流B.社會精英思想觀念趨于保守C.國人理性看待中西方文化D.知識分子對西方文明的反思8.(2024·廣東華南師大附中模擬)從1924年7月到1927年7月,中國共產黨共開辦了七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前六屆講習所在廣州開辦,一共培養了772名農運骨干。第七屆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在武昌開辦,招收800多名學員。這七屆農民運動講習所的開辦( )A.說明黨的工作重心在農村B.旨在變革農村生產關系C.有利于完善農村基層組織D.服務于國民革命的開展9.(2024·陜西渭南臨渭區三模)就是否建立統一戰線的問題,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中,規定要“徹底斷絕同黃色知識分子階層及其他類似黨派的一切聯系”。中共二大提出“民主聯合戰線”,同意與中國國民黨進行“黨外聯合”。中共三大決定以“黨內合作”的形式與中國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這表明中國共產黨( )A.找到了實現中國革命勝利的正確道路B.基于國內外革命形勢變化做出了調整C.總結經驗教訓并在政治上走向了成熟D.能依據國情獨立自主地制定方針政策10.(2024·山西省際名校聯考)陜甘寧邊區在“減租減息”政策實施后,展開徹底的減租查租運動,通過退租、勾賬、換約、翻地等方式,使“過去不敢減”或“明減暗不減”的現象得到遏制,在運動中涌現的貧雇農﹑新富農等開始在農村社區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和權威。這說明陜甘寧邊區( )A.構建起新型的平等社會關系B.廣泛吸收農民參與政權管理C.基本上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D.解決了空前嚴重的財政危機11.(2024·河北唐山二模)1945年,瑞典、荷蘭與中國簽訂放棄在華治外法權及解決有關事件的條約;1946年,法國與中國簽署互換了《關于法國放棄在華治外法權及其有關特權條約》。這一系列條約的簽訂可以印證中國( )A.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巨大貢獻B.實現了社會發展方向的根本改變C.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D.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完全勝利12.(2024·河南TOP二十名校高三質檢)1948年12月,中共中央華北局作出決定,今后在半老區(1945年9月至1947年8月解放的地區)進行土改時,要絕對禁止使用挖底財、強迫勒索的辦法,而應號召地主、富農自動拿出底財來。底財除分給農民一部分外,也要留給地主、富農本人一部分,并鼓勵其投資于工商業。這一決定旨在( )A.為解放軍戰略進攻積聚力量B.適應黨的工作重心轉移需要C.促進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改變D.團結力量爭取民主革命勝利13.(2025·廣東廣州模擬)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1956年6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規定把社員私有的主要生產資料轉為合作社集體所有,組織開展集體勞動。這一調整( )A.貫徹了新民主主義政策B.適應工業化新形勢的需要C.借鑒了蘇聯新經濟政策D.意在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14.(2024·北京西城區二模)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下面是當時各方博弈的示意圖。據此,可以得出的認識是( )A.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增強B.美國稱霸世界野心失敗C.中美關系已經實現正常化D.第三世界國家發揮決定性作用15.(2025·湖南衡陽模擬)近年來,國家領導人在對外公務場合遵循國際慣例穿著西服,對外國宴則穿著新款中式禮服,這種禮服以中山裝為基礎進行改良,立領、暗門襟、刺繡等元素傳遞了中式風韻,服裝的立體版型以及左上口袋放置口袋巾進行裝飾等,則是國際化與現代化的表達。這( )A.突出了“真實親誠”外交理念B.體現了全方位外交布局C.強調了“引進來”的開放戰略D.彰顯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16.(2024·江西上饒六校聯考)2011年7月21日,中國“蛟龍”號5 000米載人深潛首試成功;2012年7月16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完成7 000米級海試任務;2020年,中國的“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這些成就表明中國( )A.軍事實力得到提升 B.深海科技成果顯著C.深海潛水世界第一 D.基礎科學運用廣泛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第17題14分,第18題12分,第19題14分,第20題12分,共52分。17.(2024·云南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1915年,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中指出:“醫不知科學,既不解人身之構造,復不事藥性之分析,菌毒傳染,更無聞焉,惟知附會五行生克寒熱陰陽之說,襲古方以投藥餌,其術殆與矢人同科。”1941年,錢穆在一次演講中強調:“中國醫學……從人身生理學上發明演進。而西方醫學,則從人體物理學上發明演進。彼此大不同,但究竟同是一科學。……我們的文化前途,要用我們自己內部的力量來補救。西方新科學固然要學,可不要妨害了我們自己原有的生機。”——摘編自《錢穆先生全集》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時代背景,評析陳獨秀的認識。(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堅持中西醫結合方針的文化意義及重要啟示。(6分)18.(2025·江蘇常州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時間 近代以來我國的體育觀念(部分)20世紀 30年代 1932年南京國民政府聲明,中國派出代表團參加奧運會的宗旨包括:(1)打破日本利用奧運會將傀儡政權合法化的陰謀;(2)有一個中國人參賽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20世紀30年代,“體育救國”的口號響徹全國20世紀 50年代 1954年周恩來在國務院會議上指出:“運動不只是為了個人的身體健康,而且是為了保衛祖國,建設社會主義,這是一個政治任務。”20世紀50年代,清華大學提出“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號20世紀 80年代 1980年,中國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打造出“沖出亞洲,走向世界”的新口號1981年至1986年,中國女排創下“五連冠”。“學習女排、振興中華”,全社會掀起一股學習中國女排的熱潮21世 紀初 2001年新華社在社論中指出:“申辦奧運會的競爭,實際上是一場綜合國力、經濟潛力、科技實力、文化魅力的競爭,是一場國家形象和民族地位的競爭。”——摘編自王德輝、姜曉紅、張德勝等《中國近代以來的國運與體育:“國運興則體育興”的歷史闡釋》提取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寫一篇歷史小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12分)19.(2024·廣東佛山順德區模擬)“新中國”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與建設時期的重要話語建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1927年10月,中國共產黨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造成新中國”,即“工農兵勞動貧民代表會議(蘇維埃)的中國”,“開始新中國將來的光明之路”。1938年10月,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為建立三民主義的新中國而奮斗”。1946年后,中共中央文件逐漸將“新中國”與“打倒蔣介石”并列,如1947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打倒蔣介石!新中國萬歲”、1948年4月《中共中央發布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為著打倒蔣介石、建立新中國而共同奮斗”等。——摘編自《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等材料二 1950年前后,周恩來在多個場合強調,社會主義“這個前途是肯定的”,但“現在暫時不寫出來”,“今天我們的任務是共同努力建設新中國”,“穩步地變農業國為工業國”。1964年,周恩來在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正式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摘編自《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等(1)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材料一中“新中國”內涵變化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20世紀60年代“新中國”一詞有何新內涵,并簡述其意義。(8分)20.(2025·陜晉青寧適應性考試)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一五”計劃實施前后,全國城市人口迅速增長,城市蔬菜供應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1953年,第三次農業互助合作會議召開。會后,農村工作部強調大城市郊區的農業生產應以生產蔬菜為中心,引導菜農有計劃生產。1956年3月,國務院決定,大中城市的蔬菜供應由商業部統一經營管理,商業部下設中國蔬菜公司具體負責經營,從而形成了部分大中城市蔬菜統購包銷制的基本形式。——摘編自陳禮軍《新中國城市蔬菜供應體系變遷的歷史考察(1949—1965年)》等材料二 改革開放初期,全國城市幾乎都存在蔬菜供應緊張的問題。1984年10月,國務院強調“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開放活”。1988年4月,上海市開始實行“雙軌分流”試點改革,一部分蔬菜由購銷站經營,執行規定的價格,虧損由國家承擔;另一部分蔬菜由交易市場經營,自負盈虧。1988年5月,全國十城市蔬菜體制改革會議召開,強調要更多地用價值規律來指導蔬菜生產和供應。這些改革措施的順利實施,不僅滿足了城市居民對蔬菜的需求,而且提高了菜農的收入,為蔬菜供銷體制改革的持續推進奠定了基礎。——摘編自林升寶《改革開放初期上海蔬菜供銷問題及其應對》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黨和政府在不同時期解決蔬菜供銷問題的共通之處。(4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蔬菜供銷體制的階段性變化及其影響。(8分)8 / 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階段綜合檢測2 中國近現代史.docx 階段綜合檢測2 參考答案與精析.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