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階段綜合檢測1 中國古代史(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車道》2026版高三一輪總復習歷史(通史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階段綜合檢測1 中國古代史(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車道》2026版高三一輪總復習歷史(通史版)

資源簡介

階段綜合檢測(一) 中國古代史
(建議用時:75分鐘)
一、選擇題
1.(2024·廣東肇慶二模)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約9 000—7 500年,面積5萬多平方米,發掘出土了數十座房址和數百座墓葬以及豐富的陶器、石器、骨器、炭化稻和迄今年代最早的家豬骨骼。這可以(  )
A.作為中華文明起源的考古實證
B.斷定中華文明起源于黃河流域
C.說明水稻已成為重要糧食作物
D.推斷家畜飼養成為當時的主流
2.(2024·湖南三湘名校聯考)《韓非子》中記載“堯有天下,飯于土簋,飲于土铏……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墨子》中記載“古者舜耕歷山,陶河瀕,漁雷澤”;《莊子》中記載“禹親自操橐耜……腓無胈,脛無毛”。這些記載可以用來論證(  )
A.原始社會私有財產的產生
B.傳統農業精耕細作的進步
C.萬邦時代生產力發展狀況
D.諸子思想兼容并包的特征
3.(2024·遼寧沈陽三模)右圖是商代繩紋灰陶甗(yǎn)。甗是古代蒸煮用的炊具,內分上下兩層,中間有箅(bì)子,用以控制火候。《周禮》中記載箅孔之數常設為七,稱為“七穿”。陰陽五行觀念中火為陽,七為奇數與之相合,亦為正,故取“用火極限”之意。這體現了(  )
A.商代禮器象征著統治者的權威
B.先秦禮制滲透社會生活各方面
C.古器物承載著一定的文化意義
D.生產力水平決定了食物烹飪方式
4.(2024·安徽合肥二模)春秋戰國時期,鄧析在鄭國聚徒講習法律和訴訟,孔子在魯國聚徒講習六藝,墨子聚眾講學抨擊暴政。齊國還設立稷下學宮,廣招天下學長,授以上卿,讓他們帶著徒弟來此講學。這種局面(  )
A.適應了社會變革的需要
B.標志百家爭鳴時代的開始
C.宣告了官學體系的瓦解
D.說明德治與法治之爭興起
5.(2024·安徽蚌埠模擬)史載:秦朝某男子受到審訊時,供稱他是“士伍(無爵男丁),居某里”,然后由審訊機關去查證其姓名、身份、籍貫是否屬實,謂之“定名、事、里”。此類做法表明秦朝(  )
A.戶籍管理體系已形成  B.中央集權向基層延伸
C.地方事權呈分化趨勢   D.教化遵循了一定程序
6.(2024·湖北武漢模擬)下表為漢代傳譯活動的史料記載,這表明傳譯活動(  )
雖置郡縣,而言語各異,重譯乃通?!箢H徙中國罪人,使雜居其間,乃稍知言語,漸見禮化 《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
遠夷之語,辭意難正……有犍為郡掾(官職)田恭(人名)……頗曉其言,臣輒令訊其風俗,譯其辭語 《東觀漢記》
越裳,南方遠國也。譯謂傳言也。道路絕遠,風俗殊隔,故累譯而后乃通 《漢書·平帝紀》
A.致力制度變革    B.促進民族交流
C.推動疆域擴展   D.完成文字統一
7.(2024·山東師大附中模擬)漢武帝時期發行白鹿皮幣和白金幣。白鹿皮幣專門針對王侯宗室,每張皮幣售價40萬錢;白金幣由銀、錫合鑄而成,作價奇高,面向富商豪民發行。這一改革旨在(  )
A.壟斷貨幣發行    B.削弱地方勢力
C.增加政府收入   D.維護政治統一
8.(2024·廣東名校聯盟高三聯考)東晉十六國時期,鮮卑慕容廆稱:“吾先公以來世奉中國,且華裔理殊,強弱固別,豈能與晉競乎?何為不和以害吾百姓邪!”氐族苻堅稱:“今四海事曠,兆庶未寧,黎元應撫,夷狄應和,方將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边@表明當時(  )
A.中原王朝與北方各族關系融洽
B.邊疆與內地呈現一體化趨勢
C.北方少數民族華夏認同感增強
D.北方各民族間差異逐漸縮小
9.(2024·安徽皖江名校聯盟考試)《齊民要術》記載:七月七日取水作之。大率麥……勿揚簸。水三斗,粟米熟飯三斗,攤令冷……次下水,次下飯,直置勿攪之。以綿幕甕口,拔刀橫甕上。一七日旦著井花水一碗;三七日旦又著一碗,便熟。常置一瓠瓢于甕,以挹酢。上述材料信息主要反映(  )
A.《齊民要術》主要是手工藝著作
B.經濟作物種植普遍推廣
C.南北經濟廣泛交流和巨大發展
D.古代農學的實用性特點
10.(2024·江蘇如皋調研)如圖為唐詩《靜夜思》的日文翻譯,這反映了(  )
A.中國傳統文化海納百川
B.中華文化強大的輻射力
C.漢字成為世界性通用文字
D.詩是中日交流的主要載體
11.(2024·安徽江淮十校高三聯考)宋朝從中央到地方州、縣、關、鎮皆置稅務,于交通要道或貿易興盛處皆置稅場,形成了嚴密的商稅征收網絡。商人為躲避苛征,便尋求不設稅務、稅場的“私路”行走,“私路”之記載越來越多地見于文獻。這反映出宋朝(  )
A.商品經濟發展沖擊坊市制度
B.傳統抑商政策有所松動
C.貿易發展削弱中央集權體制
D.區域經濟聯系日益緊密
12.(2024·河北承德二模)據《宋史》記載,吏部侍郎孫祖德“及致仕,娶富人妻,以規有其財”。同樣,宋神宗元豐年間,屯田郎中劉宗古“規孀婦李財產,與同居”。另外,宋哲宗時,“常州江陰縣有孀婦,家富于財不止巨萬”,以至于知秀州王蓬“利高貲,屈身為贅婿”。這折射出(  )
A.商品經濟對社會觀念的影響
B.儒家思想的影響力被削弱
C.政府官員的薪資標準相對低
D.官商結合得到政府的支持
13.(2024·安徽合肥八中模擬)古漢語中“文化”一詞的“文”本意指“紋理”,后引申出“人為修養和美、善、德行之義”;“化”的意思是“改變”;“文”與“化”合成一個詞使用,有“以文化人”之意。據此可知,“文化”一詞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是(  )
A.人文精神    B.道法自然
C.和而不同   D.自強不息
14.(2024·河南新未來聯考)明朝文淵閣大學士丘濬在《伍倫全備記》中寫道:“近世以來做南北戲文,用人搬演,雖非古禮,然人人觀看,皆能通曉,尤易感動人心,使人手舞足蹈,亦不自覺。”這可用來說明,明代戲劇(  )
A.主要為官宦演出    B.屬于高雅藝術范疇
C.大眾化色彩突出   D.深受商品經濟影響
15.(2025·內蒙古適應性考試)如表所列史書皆涉及明英宗被瓦剌俘虜期間的生活情形,若研究這一問題,從史料來源看,首先應信重的是(  )
A 《明英宗實錄》 明朝官方編纂的全面記載英宗朝政治活動的史書
B 《北征事跡》 英宗在瓦剌的近侍應朝廷纂修英宗實錄之需撰成
C 《明史》 清朝官方據《明實錄》、起居注等文獻編纂而成
D 《明史紀事本末》 清朝學者編纂的記載明朝重大歷史事件的史書
16.(2024·河北邢臺二模)中國古代的“丁”多指成年男性,但清中期以后某些冊籍中表示“丁”的數量卻出現了小數,又或者對“丁”的統計使用“升”“合”“勺”“撮”等糧食計量單位。下列能解釋上述現象的是(  )
A.戶籍管理松弛散亂    B.賦役變革攤丁入畝
C.地主賦役轉嫁佃農   D.實物折算銀兩征稅
二、非選擇題
17.(2024·福建寧德三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直觀載體,也是不可或缺的圖像史料。
綜合圖1、圖2及所學知識,提取兩條與歷史發展趨勢相關的結論,并運用圖中信息加以說明。(12分)
18.(2025·廣東茂名聯考)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俄羅斯外貝加爾地區的伊沃爾加城址和墓地體現的是漠北地區的匈奴文化??脊湃藛T在該墓地除發掘出大量反映匈奴游牧文化特征的器物外,還發現了五片大致可復原的銅鏡殘片,包括草葉紋鏡殘片、云雷紋地連弧紋鏡殘片、鳳鳥或四葉紋鏡殘片、星云鏡或草葉紋鏡的外緣殘片等,這些都是中原漢代銅鏡的代表性圖案。在伊沃爾加墓地出土的四枚五銖錢具有漢武帝時期五銖錢的特征。
材料二 陜西神木縣大保當鎮的東漢畫像石墓葬群,位于古長城的北側。大保當鎮是漢人和南匈奴人交錯居住的地區。從出土器物和畫像石來看,該地的墓葬具有草原文化的突出特征,如大部分墓葬中都有狩獵的畫面。大保當漢墓大致可分為六個區,每個分區應是一個單獨的家族墓地。墓中發現的隨葬器物有陶制的博山爐、燈、虎子等漢式生活用具,以及陶罐、陶壺、陶鼎、陶倉、陶灶、陶雞、陶鴨等反映漢式生活方式的模型。墓中出土的錢幣有250余枚,包括少數“半兩”錢、“貨泉”“大泉五十”和大量的“五銖”錢。從衣飾看,大保當墓地既出土了中原冠帶的帶鉤,也出土了北方民族常見的帶扣、飾牌等物。
——以上材料均摘編自陳莉《考古學視野下
兩漢時期民族文化融合》
(1)指出材料一、二兩處考古遺址所反映的共同的文化特征。(3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兩處考古文化具有相似性的原因。(6分)
(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影響兩處考古文化差異性的因素。(3分)
19.(2024·江西部分高中聯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下表是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發展的概況。
時期 概況
西周 形成中國最早的冠服制度,服飾的材料、顏色、紋飾均與身份地位掛鉤,體現出尊卑等級。貴族在不同的場合下,穿的衣服也各不相同
春秋戰國 各諸侯國、各民族的服制多樣,與西周呈現出明顯不同的特點。窄袖短衣的胡服傳入中原地區。趙武靈王進行了胡服騎射的服制改革,是古代歷史上一次重要的服制變革
秦漢 服制歸于統一。隨著染織、刺繡、金屬加工工藝的發展,服飾的裝飾豐富,絲織品的色彩艷麗
魏晉南北朝 胡服流行,其窄袖緊身、圓領的特點也為漢民族的服飾所吸收。孝文帝改革,一度改穿漢服。南方的士人為彰顯個性,往往袒胸露臂,披發跣足
隋唐 服飾色彩艷麗,重裝飾,女子著裝開放。胡服與外國服飾流行
宋代 著裝趨于拘謹保守,色彩不再艷麗,風格上傾向于質樸、潔凈、自然、淡雅
元 服制混亂,漢服與胡服既并行不悖又相互融合
明 服制沿襲唐制,禁胡服。明中葉以后,服飾的材料、質地與樣式均追求奢華艷麗,重裝飾。棉布成為主要衣料
清 強制推行剃發易服,強迫漢人改穿滿族樣式的服裝
——摘編自鄧凌虹《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發
展中的沿襲與變革》
提取材料信息,圍繞“中國古代服飾文化”擬定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14分)
20.(2025·河南適應性考試)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在我國傳統農業社會,牛作為重要的生產資料長期受到保護?!抖Y記·王制》載:“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秦漢律法中已有保護耕牛的明確規定。龍崗秦簡中有處罰“殺傷牛馬”的法律條文,張家山漢簡《田律》將殺牛與傷人行為并列。魏晉南北朝時期,禁止屠牛政策繼續推行。北魏孝文帝曾下詔禁殺牛馬,南朝謝諼“位司徒右長史,坐殺牛廢黜”。重罰之外也有特例,如《三國志》載:“曲周民父病,以牛禱,縣結正棄市。(陳)矯曰:‘此孝子也?!砩庵!碧扑我院螅雇琅5南嚓P規定更為細致。唐宣宗曾下令三年內不得殺牛,需用牛祭祀時則以其他牲畜代替。《大明律》規定:“若盜馬牛而殺者,杖一百、徒三年。”清前中期,政府對屠牛者多充軍發配至邊疆,同時規定“其(牛)殘、老、病死者,勿論”。盡管歷代對屠牛懲罰相當嚴厲,但非法屠?,F象一直存在。
——摘編自周自強主編《中國經濟通史·先秦》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古代禁止屠牛政策的特點。(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我國古代禁止屠牛政策的影響。(8分)
8 / 8階段綜合檢測(一)
1.A [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的年代以及出土的器物與碳化稻、家豬骨骼,說明它是我國早期文明的代表,可以作為中華文明起源的考古實證,屬于第一手史料,故選A項。]
2.C [根據“飯于土簋,飲于土铏”“耕歷山,陶河瀕”“操橐耜”可知,材料中的記載客觀上反映了萬邦時代社會生產和生活的情況,可以用于論證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發展狀況,故選C項;私有制早在萬邦時代之前的龍山文化時期已經產生,排除A項;精耕細作的農業是春秋戰國時期伴隨著鐵農具與牛耕、小農經濟而產生的,原始社會時期的農業依然處于石器鋤耕階段,排除B項;材料中諸子百家對萬邦時代生產生活的記載內容具有相似性,是對當時社會實際情況的客觀反映,無法體現相互之間的借鑒融合,與“兼容并包”的說法不符,排除D項。]
3.C [題干“箅孔之數常設為七……故取‘用火極限’之意”,表明古器物承載著一定的文化意義,故選C項;根據題干“甗是古代蒸煮用的炊具”可知,甗是生活用具而非禮器,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作為生活使用的器物蘊含著文化意義,未涉及禮制的相關內容,排除B項;“生產力水平決定了食物烹飪方式”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
4.A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講學的人都是為了解決當時社會動蕩和舊秩序瓦解的問題,想要重新構建社會秩序,所以這種局面適應了社會變革的需要,故選A項;百家爭鳴是題干所述局面出現的背景,而不是材料所述局面標志著百家爭鳴時代的開始,排除B項;C項與材料主旨不一致,排除;題干并未涉及德治與法治之爭,D項與題意不符,排除。]
5.A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朝的戶籍實行分類登記制度,所以秦朝審訊機關可以查證受審訊者的基本信息——姓名、身份、籍貫是否屬實,故選A項;“中央集權向基層延伸”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呈分化趨勢”不符合史實,與秦朝實行中央集權相悖,排除C項;“教化遵循了一定程序”不符合史實,與秦朝輕教化相悖,排除D項。]
6.B [根據材料“……后頗徙中國罪人……漸見禮化”可知,通過將中國罪人移居到邊疆地區并與當地人民雜居,促進了語言的傳播和禮儀文化的交流;根據材料“遠夷之語,辭意難正……”“越裳,南方遠國也……故累譯而后乃通”可知,在語言差異較大的情況下,通過翻譯來促進不同語言和文化的交流與溝通,故選B項;材料主旨是傳譯活動促進民族交流,制度變革與傳譯活動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材料未反映出疆域的變化,且傳譯活動也無法使疆域擴展,排除C項;秦朝已完成文字的統一,文字的統一為傳譯活動奠定基礎,排除D項。]
7.D [根據題干可知,漢武帝時期所發行的白鹿皮幣和白金幣價格都非常高,且其針對的是政治地位較高和經濟實力較強的人(王侯宗室、富商豪民),該做法會大大削弱王侯宗室和富商豪民的勢力,進而加強中央集權,維護了政治的統一,故選D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白鹿皮幣和白金幣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排除A項;題干所述史實能夠削弱地方勢力,但這是其影響,而不是其目的,排除B項;題干所述史實能夠增加政府收入,但這不是其根本目的,排除C項。]
8.C [根據材料可知,東晉十六國時期,鮮卑族慕容廆和氐族苻堅的相關言論,如“吾先公以來世奉中國”“夷狄應和,方將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表明當時北方少數民族華夏認同感增強,故選C項;當時中原王朝和北方各族間戰爭時有發生,A項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東晉十六國時期,北部邊疆少數民族與漢族地區存在巨大的發展差異,所以“邊疆與內地呈現一體化趨勢”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題干所述為北方少數民族華夏認同感增強,并沒有將北方各民族間的差異進行比較,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9.D [從材料“取水作之。大率麥……以挹酢”可以看出這是古代醋的制作流程,《齊民要術》將該流程記載下來,反映了中國古代農學的實用性特點,故選D項;“《齊民要術》主要是手工藝著作”說法錯誤,排除A項;材料只是說明利用麥、粟來釀醋,麥、粟屬于糧食作物,不能說明經濟作物種植普遍推廣,排除B項;材料沒有關于地域的相關信息,無法得出南北經濟廣泛交流和巨大發展的結論,排除C項。]
10.B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日文版的《靜夜思》體現了日本對中華文化的敬仰和學習,反映了中華文化強大的輻射力,故選B項;材料體現了日本對中國文化的學習,并非中國傳統文化海納百川,排除A項;材料僅體現日本文字受到中國文字的影響,不能說明漢字成為世界性通用文字,排除C項;詩僅是中日交流的載體之一,政治制度、儒學、土地制度等均為中日交流載體,其地位更是超過了詩,排除D項。]
11.D [根據題干可知,在宋朝嚴苛的商稅政策下,商人不得不尋求“私路”行走,客觀上促進了區域經濟聯系日益緊密,故選D項;題干述及的是“交通要道或貿易興盛處”,與“坊市制度”無關,排除A項;“傳統抑商政策有所松動”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題干述及的是宋朝政府“嚴密的商稅征收網絡”,并未述及“削弱”中央集權體制的相關內容,排除C項。]
12.A [根據材料“及致仕,娶富人妻,以規有其財”“利高貲,屈身為贅婿”等可知,宋代出現了政府官員不顧身份地位、禮儀道德,爭娶婦,甚至甘愿屈身為贅婿的現象,這是當時商品經濟發展影響人們婚姻觀念的反映,故選A項;宋代理學形成并成為官方統治思想,儒學的影響力并未被削弱,排除B項;宋代“政府官員的薪資標準相對低”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材料所述的是商品經濟發展對婚姻觀念的影響,官商結合是政府官員和商人之間的合作關系,在材料中體現不出,排除D項。]
13.A [根據材料可知,“文”后來引申出“人為修養和美、善、德行之義”,“化”的意思是“改變”,“文化”有“以文化人”之意,即通過文化教育來治理國家和社會,“文化”一詞的核心內涵是文治教化,有利于塑造人的氣質、提升人的精神、維護社會秩序,由此可知,“文化”一詞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是人文精神,故選A項。]
14.C [根據材料“然人人觀看,皆能通曉,尤易感動人心”可知,明代戲劇演出人人觀看并且感人至深,影響很大,這說明明代時期,戲劇演出具有明顯的大眾化和平民化的特點,故選C項;“主要為官宦演出”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材料體現了明代戲劇大眾化和平民化的特點,“高雅藝術”與此相悖,排除B項;“深受商品經濟影響”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
15.B
16.B [根據材料“冊籍中表示‘丁’的數量卻出現了小數”“對‘丁’的統計使用‘升’‘合’‘勺’‘撮’等糧食計量單位”及所學知識可知,雍正時期實行攤丁入畝,廢除人頭稅,把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征收統一的地丁銀。材料中對丁的統計出現小數和采取糧食計量單位的統計方式,體現了賦役制度變革的影響,故選B項;丁的數量出現小數并非因為戶籍管理松弛散亂出現的失誤,反而說明管理非常嚴密,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地主與佃農之間的關系,排除C項;“實物折算銀兩征稅”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D項。]
17.解析:首先,提取結論。根據材料“戰國七雄形勢圖”“秦朝形勢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國家統一的角度分析可得結論1:國家由分裂割據走向統一;從地方行政制度變革的角度分析可得結論2:地方行政制度從分封制到郡縣制。其次,進行說明。根據材料從國家統一的角度說明可得:從圖1中出現的韓、趙、魏、秦等諸侯國并立,到圖2秦滅六國,建立統一國家;從地方行政制度變革的角度說明可得:從圖1的東周及韓、趙、魏、秦等地方封國,到圖2秦朝將全國劃分為郡進行治理,而再無封國。
答案:結論1:國家由分裂割據走向統一。(2分)
理由:從圖1中出現的韓、趙、魏、秦等諸侯國并立,到圖2秦滅六國,建立統一國家。(4分)
結論2:地方行政制度從分封制到郡縣制。(2分)
理由:從圖1的東周及韓、趙、魏、秦等地方封國,到圖2秦朝將全國劃分為郡進行治理,而再無封國。(4分)
18.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一“中原漢代……五銖錢的特征”可知匈奴文化融合了中原文化的因素,根據材料二“東漢畫像石墓葬群……草原文化……的畫面”可知中原文化融合了草原文化的特征,得出匈奴文化與中原漢文化相互融合。第(2)問,根據材料一“漠北地區的匈奴文化……漢武帝時期五銖錢的特征”可知,該考古遺址出土的文物與漢代的交往有關,西漢時期,匈奴與中原漢朝交往的方式有戰爭、和親及經濟文化交流等方式,得出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的戰爭,漢朝與少數民族地區的和親,漢朝與少數民族之間的經濟交流。第(3)問,根據材料一“俄羅斯外貝加爾地區……匈奴文化”、材料二“古長城的北側”“漢人和南匈奴人”得出地理位置差異;根據材料一“匈奴游牧文化特征的器物”、材料二“中原冠帶……北方民族常見的帶扣”可知不同文化代表了不同地區或者民族的生活習慣,得出當地居民的民族構成及生活方式不同。
答案:(1)文化特征:匈奴文化與中原漢文化相互融合。(3分)
(2)原因: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的戰爭;漢朝與少數民族地區的和親;漢朝與少數民族之間的經濟交流。(6分)
(3)因素:地理位置差異;當地居民的民族構成及生活方式不同。(3分)
19.解析:首先,根據材料信息圍繞“中國古代服飾文化”擬定一個論題。根據材料“與西周呈現出明顯不同的特點”“胡服流行”“南方的士人……袒胸露臂,披發跣足”“拘謹保守,色彩不再艷麗”可擬定論題:中國古代服飾文化折射出時代精神風貌。其次,圍繞該論題展開闡述。根據材料“魏晉南北朝”“南方的士人……袒胸露臂,披發跣足”及所學知識可知,魏晉時期,三教并行,玄學興起,儒家禮法受到很大沖擊,一個特立獨行的士人群體形成,他們追求個性與精神上的自由。在服飾方面,士人們往往追求灑脫自然,出現了袒胸露臂、披發跣足的現象,這折射出當時灑脫自然的時代精神風貌。根據材料“宋代”“著裝趨于拘謹保守……自然、淡雅”及所學知識可知,宋代理學興起,強調倫理道德等外在規范,同時也更加注重內心的修養。在服飾風格方面,趨于保守和拘謹,同時也更加淡雅自然,這折射出理學熏陶下偏于理性和內斂的時代精神風貌。最后,進行總結得出,時代精神風貌是影響服飾文化的重要因素,中國古代服飾文化也折射出不同時代的精神風貌。
答案:示例一:
論題:中國古代服飾文化折射出時代精神風貌。(2分)
闡述:魏晉時期,三教并行,玄學興起,儒家禮法受到很大沖擊,一個特立獨行的士人群體形成,他們追求個性與精神上的自由。在服飾方面,士人們往往追求灑脫自然,出現了袒胸露臂、披發跣足的現象,這折射出當時灑脫自然的時代精神風貌。宋代理學興起,強調倫理道德等外在規范,同時也更加注重內心的修養。在服飾風格方面,趨于保守和拘謹,同時也更加淡雅自然,這折射出理學熏陶下偏于理性和內斂的時代精神風貌。(10分)
總之,時代精神風貌是影響服飾文化的重要因素,中國古代服飾文化也折射出不同時代的精神風貌。(2分)
示例二:
論題:中國古代民族交融與服飾文化發展相互促進。(2分)
闡述:春秋戰國時期,各民族雜居,交往交流頻繁,民族交融趨勢明顯。趙武靈王進行了胡服騎射的服制改革,改穿胡服。這一改革使華夏族吸收了游牧民族的若干習俗,推動了胡服的流行及胡漢服飾的融合,促進了民族進一步交融。北魏時期,北方出現了民族大交融的趨勢。孝文帝進行封建化改革,禁胡服,改穿漢服。這一改革措施順應了民族交融的歷史趨勢,加快了鮮卑民族的封建化進程,進一步推動了北方的民族交融。(10分)
總之,民族交融推動了胡漢服飾文化的交融,胡漢服飾文化發展則進一步推動了民族交融。(2分)
(“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卷唯一標準答案)
20.(1)①歷史悠久:從秦漢時期就已有相關律法規定。②連貫延續:歷經多個朝代,政策持續推行。③規定細致:唐宋以后相關規定更加細致。④法律保障:歷代政府都通過法律來保障禁止屠牛政策的實施。⑤處罰嚴厲:對屠牛者給予重罰。⑥存在特例:某些特殊情況下會有赦免,體現人文關懷。(6分)
(2)積極影響:
①保護了農業生產:牛是重要的生產資料,禁止屠牛有助于保障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②維護社會穩定:保障農民的生產工具,有利于維持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③促進農業技術進步和耕作方式的改進。④影響社會風俗和文化觀念,形成敬畏和尊重牛的觀念。⑤體現儒家倫理:強調孝道等傳統道德觀念,符合儒家思想。
消極影響:
①限制飲食文化發展:禁止屠牛限制了牛肉在飲食中的應用,可能影響到飲食文化的多樣性發展。②政策執行難度大:盡管歷代懲罰嚴厲,但非法屠牛現象一直存在,說明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存在困難,可能導致一些社會矛盾和法律執行的不公正,影響政府的公信力。(8分)
1 / 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寿县| 安徽省| 象州县| 达州市| 丰城市| 新沂市| 广水市| 和政县| 乾安县| 沙雅县| 固安县| 富阳市| 荣昌县| 错那县| 乐至县| 云南省| 交城县| 忻州市| 普格县| 弋阳县| 赤峰市| 通渭县| 巨野县| 天全县| 灵丘县| 新沂市| 临澧县| 璧山县| 墨脱县| 读书| 石台县| 深圳市| 龙川县| 济南市| 揭东县| 东城区| 黄梅县| 大洼县| 德格县| 扎赉特旗| 芜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