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啟用前注意保密大灣區2024-2025學年高一年級第二學期期末統一測試歷史本卷共8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學校、班級、姓名、考場號、座位號和準考證號(考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指定位置。2.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并按照題號在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3.選擇題用2B 鉛筆填涂,其他題使用黑色簽字筆或鋼筆書寫,筆跡清晰。4.保持答題卡卡面清潔,不折疊、不破損??荚嚱Y束后,請將答題卡交回。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正確)1.古代埃及文明向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擴展,勢力曾達到兩河流域;古巴比倫王國首次實現了兩河流域的統一,把勢力伸展到地中海東岸;亞述不僅統一了整個兩河流域地區和小亞細亞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這些文明的擴展A.推動了城邦國家的發展 B.形成了統一的社會風俗C.促進了行省制度的完善 D.擴大了人類文明的交流2.亞歷山大以混合馬其頓人和波斯人的方式重組軍隊,并采納波斯人的服飾,還積極鼓勵“歐亞聯姻”。這些舉動意在A.融入波斯上層社會 B.擴大帝國統治基礎C.消除東西民族裂痕 D.傳播希臘民主政治3. 13世紀末,西歐很多國家仍然實行“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而英國卻轉變為“我的附庸的附庸是我的附庸”。這反映了A.西歐專制王權的普遍確立 B.英王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C.英國進入君主立憲制時期 D.近代民族國家的最終形成4.“帝國盛行伊斯蘭教,商人······從非洲運來黑奴,從印度輸入米、棉花及蔗糖從中國進口絲綢,首都巴格達因此成為當時世界上重要的大都會?!辈牧现械摹暗蹏笔侵?br/>A.西羅馬帝國 B.拜占庭帝國C.奧斯曼帝國 D.阿拉伯帝國5.馬丘比丘城遺址是一個用巨石建造的宏偉工程,由150多座建筑物組成,高聳在海拔約2350米的山脊上。全城分為城市區和農業區,建有完善的供水系統,水池、水渠皆用巖石或直接從巖體中雕琢而成。該城的建造,主要得益于A.政府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 B.印第安人先進的農業技術C.古代美洲文明的相互交融 D.城市完善的交通運輸系統6.1497年,英國卡伯特父子發現紐芬蘭島:16世紀,法國卡蒂埃到達拉布拉多半島;荷蘭航海家巴倫支航行北冰洋地區,哈得遜探索北冰洋通往亞洲的新航路。他們繼續開辟新航路的主要原因是A.為進一步證明地圓學說的正確性 B.奧斯曼帝國威脅著已有商路安全C.為本國工業發展尋找原料和市場 D.西班牙、葡萄牙占據最有利航線7.1630-1680年,英國人均糖的消費量增加了四倍,零售價降了一半,茶、咖啡、巧克力、瓷器等也進入商店和普通消費者的家庭并日益流行。這表明A.英國奉行貿易自由主義 B.全球商品大流動呈加速態勢C.世界貿易中心開始轉移 D.英國確立世界殖民霸主地位8.下圖是16世紀的版畫,描繪了5艘馬尼拉大帆船停泊在墨西哥太平洋海岸的港口準備卸貨的情景。這些大帆船上裝運的貨物最有可能是A.生絲 B.白銀 C.玉米 D.黑奴9.法國革命最為驚世駭俗的地方在于,對于革命中所涌現出來的準則,很快就能得到法國人的青睞并輕易地接受,且在國內民族眾多的情況下達成高度的一致。這里“很快得到人們青睞的法則”產生于哪一次思想解放運動A.文藝復興 B.宗教改革 C.科學革命 D.啟蒙運動10.1784年,美國意圖對英國進口商品征收關稅,但當一個州建立關稅壁壘時,英國商人便繞過這個州,通過沒有關稅壁壘的州,從而將商品輸入進來。這一現象反映了美國A.聯邦政府效能低下 B.實行貿易保護的政策C.各州之間矛盾尖銳 D.強化中央權力的必要11.“這場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毀若干世紀以來絕對統治歐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稱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簡單、以人人地位平等為基礎的社會政治秩序?!边@場革命是A.法國大革命 B.工業革命C.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D.十月革命12.在工業革命早期的英國,工廠并不稱為“factory”,而是稱為“mill”,原意為“水車場”。后來,遠離河流而建立的工廠被稱為“factory”。到18世紀末以后,這兩個詞幾乎被無差別地使用。這一變化過程緣于A.工業動力的變革 B.工廠制度的普及C.生產組織的革新 D.貧富分化的加劇13.1883至1889年間,德意志帝國相繼出臺了《疾病保險法》《工傷保險法案》《殘疾及老年保險法》等有關社會福利的法律,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也熱心于社會事業,曾表示要召集國際會議討論社會問題。這表明當時德意志帝國A.建立了“福利國家”制度 B.注重利用福利來穩定社會秩序C.積極謀求主導歐洲大陸事務 D.理解并同情社會主義工人運動14.1867年巴黎銅業工人罷工,第一國際動員英國工會捐送一千多英鎊支持工人;1868年日內瓦建筑工人罷工,倫敦總委員會為其提供每月4萬瑞士法郎貸款。這說明此時的工人運動A.取得了重大勝利 B.走向國際合作C.側重于政治權利 D.斗爭目標相同15.1815年后的60年里,歐洲國家間沒有發生重要的殖民地爭奪,當時很多社會集團對海外殖民地抱著漠不關心的態度。1870年或1880年左右,殖民地問題再次凸顯出來,到1900年,“先進國家”瓜分了大半個世界,把這些地區變成了殖民地、保護國或勢力范圍。這一變化主要是由于A.殖民國家的軍事實力得到加強 B.列強開始重視爭奪海外商品市場C.工業革命推動生產力快速發展 D.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16.有一首詩這樣寫道:“您無私、善良的手,輕輕揩干美洲母親的淚水,給母親帶來自由與民主、獨立與歡樂,消除了母親三百余年的痛苦與傷悲!”這首詩可能歌頌的是A.拿破侖 B.圣馬丁 C.提拉克 D.阿拉比17.1914年,非洲被瓜分完畢。列強在非洲的殖民地面積占非洲總面積的比例分別為:英國29%,法國35.6%,德國7.7%,意大利7.7%,比利時1%,葡萄牙7%。這一狀況A.加劇了列強之間的矛盾 B.推動了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高漲C.體現了“有效占領”的原則 D.反映了列強的工業發展程度18.1928年,斯大林指出:“個體農民是一個本身會分泌、產生和滋養資本家、富農以及其他各種剝削分子的階級,他們具有動搖的一面。”基于這一認識,他主張A.實行余糧收集制 B.推行糧食稅C.開展農業集體化 D.實施五年計劃19.1930年,甘地在雜志《印度青年》中寫道:“沒有英語知識,印度人的思維可能獲得最高的發展。采用英語教育使得接受英式教育的印度人變得沒有了骨氣,讓印度人成為模仿者?!备实匕l表這一言論意在A.激發民族意識 B.改革教育制度C.排斥西方文化 D.鼓吹民主革命20.1933年,英國首相麥克唐納在國際裁軍會議上提出一個以“全面解決裁軍問題”為目標的裁軍公約草案,被稱為“麥克唐納計劃”。該計劃提到,在削減法國等國的陸軍的同時,允許德國在五年內達到和法國、意大利等國同等水平的軍備。這一計劃A.表達了對德國擴張的憤怒 B.有助于世界秩序的穩定C.縱容了法西斯主義的擴張 D.帶有明顯強權政治色彩21.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的歷史形象有過多次變遷。一戰結束后的德國把亞歷山大捧上了天,認為亞歷山大是個“超人”,希特勒鼓吹亞歷山大是“北方民族”的代表,歐洲有學者甚至寫出《亞歷山大大帝-東西方人民的兄弟情誼》,認為亞歷山大的東征受到近東人民的歡迎。這反映出A.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B.亞歷山大東征傳播了希臘文化C.文明的傳播具有客觀性 D.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折射了現實22.有專家認為,如果英國在二戰后比蘇聯更強大,冷戰仍然會發生。英國將取代蘇聯成為美國安全的主要威脅,美英冷戰會取代美蘇冷戰。這一觀點認為美蘇冷戰主要源于A.意識形態的沖突 B.社會制度的不同C.歐洲一體化起步 D.國家利益的爭奪23.1958年6月,法國總統戴高樂要求在北約組織內建立美、英、法三國聯合領導機構,替代美、英兩國的領導體制。同時,他反對北約在法國領土上部署導彈,除非這些導彈置于法國控制之下,并禁止美國核武器運進法國。戴高樂此舉A.得到了蘇聯的大力支持 B.奠定了法國的大國地位C.反映了西方陣營的分化 D.埋丁了北約解體的隱患24.英國政府將中央公務員從1979年的75.2萬減至1994年的53.3萬;克林頓時期的美國裁減了35.1萬政府雇員,削減財政開支達1370億美元;德國從統一到2003年也裁減了約100萬公務員。西方國家的做法A.解決了國家的財政危機 B.表明政府職能向市場和社會回歸C.強化了國家干預的政策 D.保障了國家文官隊伍的高效廉潔25.20世紀80年代,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說:“社會有一個梯子和一張安全網,梯子用來供人們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網則用來防止跌入深淵。”她說的”安全網”應指A.發展糧食生產 B.強化國防保障C.社會保障體系 D.勞動安全保護法26.1959年夏天,美國在莫斯科舉行了為期6周的展覽會,幾乎所有的參展商品都受到了蘇聯民眾的喜愛和好評,就連當時的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也手持一杯百事可樂,在各國記者的攝像機面前露出了滿意的表情。據此可知,這次展覽會A.折射出蘇聯經濟發展的隱憂 B.促使蘇聯的改革重心轉向工業C.改善了蘇聯民眾的生活水平 D.表明美蘇經濟具有高度互補性27.下表是非洲國家更改國名情況(部分)。這些國家更改國名旨在時間 原國名 現國名(簡稱)1957年 黃金海岸 加納1960年 法屬蘇丹 馬里1977年 法屬索馬里 吉布提A.瓦解世界殖民體系 B.促進西非國家的團結C.擺脫殖民主義色彩 D.支持不結盟運動發展28.當今,美國最大的出口產品,既不是地里的農作物,也不是工人制造的工業品,而是批量生產的流行文化-電影、電視節目、音樂、書籍和電腦軟件,世界各地的娛樂界充斥普美國制造的產品。這表明A.世界文化多樣性面臨挑戰 B.美國文化產業發展前景廣闊C.全球化時代國家主權淡化 D.文化全球化的潮流不可逆轉29.當今世界面臨多重危機,能源危機、糧食危機、債務危機等不斷加?。蝗驓夂蛑卫砭o迫性凸顯,綠色低碳轉型任重道遠;數字鴻溝日益擴大,人工智能治理缺位。這說明當今世界A.時代主題發生本質變化 B.和平與安全問題突出C.全球治理體系亟待改革 D.經濟全球化遭遇挫折30.“鑄劍為犁”出自《孔子家語·致思》:“鑄劍戟以為農器,放牛馬于原數,室家無離曠之思,千歲無戰斗之患?!贝A⒃诼摵蠂偛康牡袼芫褪恰拌T劍為犁”,它所反映的歷史潮流是A.反帝和反霸 B.和平與發展C.共享與共榮 D.生產與環境二、非選擇題。(共3小題,其中31題14分,32題12分,33題14分,共40分)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國王們都有長長的手臂”1108年路易六世即位為法蘭西國王,即位之時王室權威一直積弱不振。在此情形下路易六世開始了一系列振興王權的努力。路易六世首先對付的是王室領地內及周邊的堡主勢力,南部有對蒙勒里家族的戰爭,西南部有對勒皮賽家族的戰爭,北部則有對馬爾勒的戰爭,經過幾年斷斷續續的戰爭,逐漸建主起領地內的和平。在王室內府事務的管理中逐漸削弱一些世家大族的勢力,一些出自小貴族家庭但接受過一定教育的新人開始逐漸得到起用,而且有意識地空缺職位成為國王抑制那些有野心的官員的重要手段。路易六世還為城市頒發了許多特許狀,這些特許狀或賜于城市以經商自由、人身自由、土地自由等權利,或廢除一些為市民所憎恨的陋習陳規,或豁免賦稅、勞役、軍役,從而為城市的自由發展以及后續大學的產生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環境。1119年新教皇卡利克斯圖斯二世來到法國,路易隆重迎接。法國不僅成為教皇的避難之所,而且成為教皇口誅筆伐德國的重要陣地。晚年的路易被教皇英諾森二世看作最值得信任的世俗君主。路易六世成為法國卡佩王朝中央權威加強的第一人。正如佩第一杜塔伊說:“一個新時代正是自路易六世開始的。”-摘編自黃春高《“國王們都有長長的手臂”--法國路易六世時期的王權》(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路易六世是如何“加長手臂”的。(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路易六世的舉措對法國發展的影響。(6分)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短促的二十世紀,即將在問題重重中落幕。沒有人有解決方案,甚至沒有人敢說他有答案······我們只能肯定一件事,那便是一頁歷史已告結束。除此之外,所知甚少。”-摘編自霍布斯鮑姆《極端的年代》有人認為20世紀是變革的世紀、戰爭的世紀、發展的世紀、分裂的世紀、多極化的世紀、全球化的世紀······。請你以“我眼中的20世紀”為主題,根據材料并結合世界現代史相關知識,自擬一個具體論題并展開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述清晰)3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20世紀初紡織品服裝貿易格局因大革20世紀80年代以后紡織品服裝貿易格局-摘編自閆芬姣《世界紡織品服裝貿易地理格局變遷與中國對策》材料二自1974年起,《多種纖維協定》一直管制著全球的紡織品貿易,對發達國家的紡織業起到了強烈的保護作用。1994年,關稅貿易總協定的談判中達成了《紡織品與服裝協定》,表示將在10年內廢除《多種纖維協定》,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紡織品貿易中的地位越發重要。但在產業方面,發達國家擁有的科技與研發優勢,仍然控制著紡織業生產中諸如設計、品牌等方面的關鍵環節,在政策方面,發達國家運用一些保障措施、反傾銷和技術性貿易壁壘以及區域貿易安排等,豎起了一道道貿易保護屏障,大大限制了發展中國家的紡織品服裝出口。-摘編自閆芬姣《世界紡織品服裝貿易地理格局變遷與中國對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世界紡織品服裝貿易地理格局的演變并分析原因。(10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為發展中國家紡織品服裝貿易的發展提供新思路。(4分)大灣區2024-2025學年高一年級第二學期期末統一考試歷史評卷細則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D B B D A D B A D D A A B B C題號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B A C A C D D C B C A C A C B二、非選擇題。(共3小題,其中31題14分,32題12分,33題14分,共40分)31.(1)評卷細則:通過戰爭(軍事手段)擊敗地方封建主;利用政治手段(在國家管理中注重)打擊世家大族(大貴族);給予城市自治權(特許狀、經濟手段等表述)贏得城市支持;借助教會(教皇)勢力強化王權。(每點2分,共8分,評卷注意踩點、踩關鍵詞)31(2)評分細則:本題要求從四個角度中任答三個角度,每個角度2分,總分為6分。政治:有利于王權強化;有利于提高國王的權威;有利于國家統一;為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基礎;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社會的安定與和平;有利于城市的自治。(任答一點得2分)經濟:有利于封建莊園經濟的瓦解;促進城市工商業(商品)經濟的發展;推動資本主義萌芽形成和發展。(任答一點得2分,只答促進經濟發展不給分)文化:促進大學的興起,推動思想解放和文化發展。(2分)社會:有利于市民階層的興起。(2分)32.評分細則(12分)參考示例1:論題:20世紀是戰爭與和平的世紀。闡述:一戰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確立了歐洲和太平洋地區的新秩序。這一體系的建立使世界局勢得到暫時穩定,但內部也充滿矛盾和沖突。經濟危機的爆發動搖了戰后的國際格局的經濟基礎。國聯缺乏有效解決國際爭端的機制,法西斯國家的興起和結盟改變了世界格局。二戰爆發,結束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二戰后期,雅爾塔體系主張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實行共處和合作,構成了新的國際格局。聯合國的成立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形成,旨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解決國際重大政治經濟秩序問題,但美蘇及兩大陣營之間展開了半個世紀的矛盾與沖突,損害了相關國家的利益。核陰影威脅世界和平。總之,大國國際關系的重組、歐共體和第三世界的發展等,加速了國際格局從兩極向多極化發展。冷戰結束后,重構“和平與發展”的多極化的世界體系成為各國努力的重要課題。參考示例2論題:20世紀是科技迅猛發展的世紀。闡述:在20世紀,科學技術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包括相對論、量子力學的提出等,這些理論為人類社會帶來了深遠的影響。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應用,使得信息處理速度大大提高,推動了各行各業的自動化和數字化進程。同時,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讓人類開始征服太空,實現了太空探索和衛星通信等重大科技進步。總之,20世紀科技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使得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為21世紀及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它示例3(1)20世紀是變革的世紀。(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聯合國的建立、福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國家干預經濟、兩大體制三大組織;凱恩斯主義、列寧主義;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等)(2)20世紀是戰爭的世界。(十月革命、一戰、二戰、冷戰、阿富汗戰爭、極端民族主義等)(3)20世紀是發展的世界。(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聯合國的建立、福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國家干預經濟、兩大體制三大組織、戰時共產主義、新經濟政策、斯大林體制、中國改革開放;凱恩斯主義、列寧主義;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第三次科技革命等)(4)20世紀是分裂的世界。(兩極對峙;馬歇爾計劃、經濟互助委員會;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等)(5)20世紀是多極化的世界。(歐共體、日本、中國、不結盟運動、歐盟、第三世界等)(6)20世紀是全球化的世界。(兩極格局的瓦解、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跨國公司的推動、兩大體系三大組織的建立與完善、第三次科技革命等)評分說明:高度關注史實,至少3個以上史實,史實選取的時間跨度從1900-2000皆可。論題:2分(只寫論題,沒有闡述不給分;沒有緊扣材料的論題,不給分);闡述:9分(必須3個史實,史實2分闡述1分,共9分);結論:1分(圍繞論題、闡述進行提升,才可得1分;照抄論題,只給0分)(“示例”只作評卷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33.(1)演變:20世紀初形成以歐洲與美國為中心的世界紡織品生產格局;20世紀80年代形成以中國為主的新興亞洲工業化國家為供應中心,以歐洲、北美與日本構成全球三大消費市場的格局。(4分)具體細則:兩幅圖用兩點分別描述的,沒有提及“消費市場”的扣1分;用“從什么轉到什么”寫成一點也可以,沒有提及“消費市場”的扣1分原因: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西方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新興國家獨立后謀求發展;中國等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擁有充裕的原料、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等優勢以及政策調整等原因。(每點2分,任答三點得6分)具體細則:分“全球”、“西方”、“新興國家”三個角度進行作答,每個角度2分。全球角度可以是:全球化進程加快、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等 言之有理即可。(2)評卷細則自身發展(任選一點得2分,滿分2分)加大生產設備與人才培養投資,鼓勵技術創新;調整紡織業生產結構,提升品牌競爭意識;加強產品營銷,樹立國際品牌形象;外部環境(任答一點得2分,滿分2分)推動國際協調,改革全球治理機制,構建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加強國際合作、交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