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分層作業(二十四)1.C [根據題干及所學知識可知,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顯著提高,為更好地承擔大國責任,我國外交主基調由“韜光養晦”調整為“奮發有為”,這體現了大國意識和責任意識,反映了我國外交自信的增強,故選C項;周邊外交只是全方位外交的一部分,不是“外交中心”,排除A項;“韜光養晦”和“奮發有為”都強調“合作共贏”,排除B項;不論“韜光養晦”還是“奮發有為”,中國都堅持反對霸權主義,排除D項。]2.C [2020年11月,我國最后九個貧困縣實現貧困退出,這標志著我國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成就,故選C項;1956年中國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排除A項;材料主旨與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無關,排除B項;材料無法反映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擴大,排除D項。]3.D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我國精準扶貧模式是可復制、可推廣的,根植于中國,正走向世界,這有利于助推世界經濟發展,D項正確;“我國重視‘精準扶貧’推廣”只是材料部分內容,不全面,排除A項;“十八洞村實現了共同富裕的目標”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精準扶貧’引領鄉村振興”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4.D [根據材料可知,“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形成有著深刻的傳統文化淵源,它繼承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思想方法和行為準則,實現了傳統文化智慧同當今世界發展趨勢與中國發展需要的緊密結合,體現了歷史性和時代性的統一,D項正確;材料并未強調和平與發展的歷史潮流,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大國的責任與擔當意識,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排除C項。]5.C [依據材料“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在明確以實現民族復興作為自己歷史使命的同時,將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作為自己新的時代使命”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代中國共產黨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推動國際社會的和諧發展,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C項正確;A項說法錯誤,排除;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增強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當今世界格局呈現多極化的發展趨勢,我國在全球治理中并不處于主導地位,排除D項]6.A [根據材料可知,改革開放后,人們對幸福的定義在滿足基本物質需求的基礎上,越來越追求精神世界的滿足,故選A項;材料與我國國際地位無關,排除B項;“改革開放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未全面體現題干主旨,排除C項;題干信息未涉及人們的消費結構,排除D項。]7.C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政策支持、制度創新和農業科技進步,中國在增加糧食產量、保障糧食安全方面取得成就,故選C項;“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續提高”以經濟發展水平、民眾收入狀況和消費水平等為依據,材料僅涉及糧食問題,排除A項;材料表明我國糧食生產取得了重大成就,至于是否實現了糧食基本自給,由材料無法判斷,排除B項;材料主要闡述了我國糧食生產取得重大成就的客觀現象,并未反映其與人類消除饑餓之間的關系,排除D項。]8.D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科技、制造能力增強,商品競爭力不斷提升,與材料中現象符合,故選D項;“進出口額”偷換概念,材料提及的是中國進出口商品結構變化占比,排除A項;“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是材料提及的表現,不符合設問“據此推知”的要求,排除B項;“逐漸降低”不符合史實,改革開放后中國國際貿易依存度不斷增強,排除C項。]9.B [根據材料“作出有力回擊,堅決捍衛……堅決維護”可知,中國在對外交往中展示了較為強硬的態度,這主要是源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國家實力的增強,故選B項;當今世界,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尚未建立,更談不上“主導”,排除A項;材料展現的是中國的外交態度,并沒有說明國際形勢對中國的影響,排除C項;中國外交的宗旨不僅僅是“睦鄰友好”,排除D項。]10.D [根據材料“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相繼制定的各相關法律進行了修改、合并和編纂”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里程碑,它不僅吸收了此前分散在各個單行法律中的民事法律規定,而且對這些規定進行了系統的整合、修改和完善,故選D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于2010年,與材料時間“2020年”不符,排除A項;材料中強調的是對之前法律的修改、合并和編纂,而非全面繼承,排除B項;我國的根本法是憲法,排除C項。]11.D [根據材料“推進種子管理體制改革,出臺《種子法》等多項配套法規”可知,國家實施“種子工程”,提高了我國種子生產能力,這有利于國家糧食安全能力的提升,故選D項;中共十八大以來,黨的立法工作全方位回應民生關切,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種業基礎設施體系的完備,排除B項;21世紀初,我國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排除C項。]12.C [根據材料“中國對38個……優惠貸款”和所學知識可知,21世紀以來,中國政府采取積極有為的政策,助推國際合作可持續發展,故選C項;“一帶一路”倡議是在2013年提出的,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全方位外交”,排除B項;南北合作主要指發展中國家同發達國家在經濟、技術等領域內的廣泛合作,材料未涉及,排除D項。]13.C [根據題干可知,山東壽光“與40多家知名院校建立長期技術合作關系”,促進了該地區蔬菜種植的較快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蔬菜種植基地、蔬菜集散中心”,據此可知,該現象反映出科學技術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故選C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是在21世紀初,排除A項;自1978年以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就已經得到了推廣,排除B項;題干主要述及的是科技與農業發展的關系,并沒有述及“制度創新”的相關內容,排除D項。]14.D [根據材料可知,上海地鐵建設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籌劃,但由于一系列因素,包括國家政策的影響,其建設長期徘徊。改革開放后,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上海地鐵的建設步伐加快,最終在20世紀90年代,上海的城市交通進入立體化時代。這一過程充分體現了國家政策對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影響,故選D項;材料只涉及上海地鐵建設情況,并沒有城市格局變化的相關描述,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提及上海地鐵建設的資金來源,排除B項;材料并沒有城市治理能力提升的相關描述,排除C項。]15.D [題干所述及的“開展有償服務、進一步調整醫療衛生服務收費標準”等政策,有利于醫院增加收入,“以副補主”“以工助醫”有利于調動社會力量發展醫療衛生事業,這些都極大地調動了廣大醫務工作者的積極性,故選D項;題干僅是述及國家醫療衛生改革中的一個環節,并不能擴大為保證了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92年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才確立,排除B項;題干述及的是醫療衛生某一方面的改革,并沒有述及“國家醫療衛生體系”的相關內容,排除C項。]16.C [材料體現了乙肝疫苗從國家要求自費接種到只支付少量接種費,到出臺相關條例免費接種的過程,這體現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質,故C項正確。]17.解析:第(1)問,由材料一“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128.6%”“工業產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業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可得,優先發展重工業,初步改變了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由材料一“1957年糧食產量……都超額完成計劃”可得,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農業的發展和“一五”計劃的超額完成為經濟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第(2)問,由材料二“四成以上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發布智能制造國際標準42項”可得,世界競爭力進一步提升;由材料二“成為全球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可得,產業體系優勢更加明顯;由材料二“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達到51.3%和74.7%”“比2012年分別提高了30.7和25.9個百分點”“發布智能制造國際標準42項……覆蓋率達到97.5%”可得,數字化和智能化制造崛起;由材料二“99%以上都是中小企業”“規模以上的工業中小企業戶數……分別增長23.5%、38.7%、37.1%”可得,中小企業獲得迅速發展。答案:(1)影響:初步改變了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為經濟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6分)(2)不同之處:世界競爭力進一步提升;產業體系優勢更加明顯;數字化和智能化制造崛起;中小企業獲得迅速發展。(6分)18.解析:首先,從表中提取兩個或多個時期的信息,自擬論題。根據材料“1978—1993年”“糧食‘雙軌制’階段”“1994—2003年”“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階段”可擬定論題:改革開放后我國糧食購銷政策逐步走向市場化。其次,圍繞該論題展開闡述。綜合材料可知,為保障糧食安全,黨和政府根據不同時期的國情,出臺了一系列糧食安全政策。最后,進行總結得出,由統購統銷到價格“雙軌制”再到全面放開糧食市場,說明市場化是我國糧食政策改革的最終選擇。答案:示例:論題:改革開放后我國糧食購銷政策逐步走向市場化。(2分)闡述:為保障糧食安全,黨和政府根據不同時期的國情,出臺了一系列糧食安全政策。1953年,我國開始實施“一五”計劃,為保障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實現,國家開始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政府在糧食市場中既是買家又是賣家,糧食價格直接由政府決定而與供求無關。這是國家在物質資源極度匱乏情況下實行的特殊政策。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國糧食市場化改革也逐漸開始,政府不再向農民下達農產品統購派購任務,而是按照不同情況,分別實行合同定購和市場收購,“雙軌制”得到發展推廣。1994—2003年,我國加快推進糧食主銷區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對如何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加強市場調控進行了全方位探索,最終全面放開糧食購銷、價格及市場。從糧食調撥政策角度來看,我國糧食管理權也經歷了從中央下放到各地區的市場化導向。(8分)由此可見,由統購統銷到“雙軌制”再到全面放開糧食市場,說明市場化是我國糧食政策改革的最終選擇。(2分)5 / 5課時分層作業(二十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建議用時:40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2024·山東臨沂模擬)2013年,中共中央首次召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提出了“奮發有為地推進周邊外交”的新思路,這使我國外交主基調由此前的“韜光養晦”調整為“奮發有為”。這一調整( )A.使周邊外交成外交中心B.體現了合作共贏的宗旨C.反映了外交自信的增強D.推動了世界反霸權斗爭2.(2024·河北唐山模擬)我國堅持精準扶貧、盡銳出戰,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脫貧群眾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這體現了( )A.中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B.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突破C.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成就D.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擴大3.(2024·湖南懷化三模)2013年11月,習近平在湖南省湘西十八洞村首倡“精準扶貧”。2017年2月,湖南省扶貧辦宣布該村脫貧摘帽。如今的十八洞村建成了“精準扶貧”示范村,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精準扶貧”模式。以十八洞村為代表的減貧和鄉村振興經驗根植于中國,正走向世界。這表明( )A.我國重視“精準扶貧”推廣B.十八洞村實現了共同富裕的目標C.“精準扶貧”引領鄉村振興D.中國“精準扶貧”助推世界經濟發展4.(2024·江西南昌三模)“以人民為中心”這一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體系的基本價值立場,是對“民惟邦本”理念的傳承和創新;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共享理念”等論述則是繼承并創造性發展了“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兼濟天下”的傳統理念。這都反映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A.順應了和平與發展的歷史潮流B.展示了大國的責任與擔當意識C.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D.體現了歷史性和時代性的統一5.(2024·河南鄭州模擬)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在明確以實現民族復興作為自己歷史使命的同時,將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作為自己新的時代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經驗,著眼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立足當今世界發展大勢,提出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這一理念( )A.促成了公正的國際政治新秩序B.增強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C.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使命追求D.突出我國全球治理中的主導地位6.(2024·東北三省聯考)對于“何為幸福”這一問題,通過對1979—2021年《人民日報》上的新聞文本數據進行分析,結果發現,“自我實現”的重要性呈上升趨勢,以“家國情懷”為中心的傳統幸福理念也逐漸得到鞏固,“物質滿足”幸福觀維度整體式微,“自然和諧”幸福觀維度的地位迎來了社會的重視。這表明( )A.經濟發展豐富了幸福觀的內涵B.我國國際地位大大提高C.改革開放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D.人們的消費結構日趨合理7.(2024·T8聯盟高三壓軸卷)2012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58 957萬噸,連續第6年穩定在5億噸以上,實現半個世紀以來首次“九連增”。中國谷物、肉類、花生、水果等農產品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位。上述現象反映了( )A.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續提高B.中國成功解決了糧食基本自給問題C.政府保障糧食安全卓有成效D.中國為人類消除饑餓作出重大貢獻8.下面是1980—2020年中國進出口商品結構變化趨勢圖。據此推知,我國( )A.工業品進出口額增長迅速B.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C.國際貿易依存度逐漸降低D.科技創新提升工業競爭力9.(2024·廣東肇慶一模)2020年5月,我國外交部部長王毅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中國的外交政策,建立在五千年優秀文明的傳統之上……對于蓄意的中傷,我們一定會作出有力回擊,堅決捍衛國家的榮譽和民族尊嚴。對于無端的抹黑,我們一定會擺明事實真相,堅決維護公平正義和人類良知。”這表明( )A.中國開始主導世界新秩序B.國力提升增強了外交自信C.國際形勢對中國十分不利D.睦鄰友好是中國外交宗旨10.(2024·云南昆明三模)202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相繼制定的各相關法律進行了修改、合并和編纂。這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A.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B.旨在全面繼承中國現存法律成果C.是我國的根本法D.系統整合了現有的民事法律法規11.(2024·山東濰坊二模)1996年,國家實施“種子工程”,推進種子管理體制改革,出臺《種子法》等多項配套法規,累計投資近63億元,建成農作物種質資源庫39個。我國種子生產能力由640萬噸提高到800萬噸。“種子工程”的實施反映了( )A.立法工作回應民生關切B.種業基礎設施體系的完備C.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D.國家糧食安全能力的提升12.(2024·山東齊魯名校聯盟檢測)截至2011年底,中國對38個最不發達國家實施了超過60%的產品零關稅待遇,并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1 000多億元人民幣優惠貸款。這說明中國( )A.落實“一帶一路”倡議B.實行全方位外交政策C.推動國際合作可持續發展D.積極地推進南北合作13.(2024·湖北武漢模擬)2021年,山東壽光蔬菜播種面積60萬畝、總產量450萬噸,年產值110億元、年交易額200億元。它與40多家知名院校建立長期技術合作關系,是全國最大的蔬菜種植基地、蔬菜集散中心。這主要反映了( )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廣C.科學技術促進農業經濟發展D.制度創新助推生產力進步14.(2024·福建泉州模擬)20世紀50年代,上海開始籌劃地鐵建設,但受到一系列因素影響,長期徘徊。改革開放后,上海地鐵從戰備工程回到市內交通運輸上,建設步伐不斷加快。20世紀90年代,上海的城市交通進入立體化時代。這反映了( )A.技術水平帶動城市格局變化B.引進外資完善交通運輸體系C.交通改善提升城市治理能力D.國家政策影響基礎設施建設15.(2024·江西贛州一模)1989年1月,國務院批轉了《關于擴大醫療衛生服務有關問題的意見》,提出了醫療改革市場化方向,并制定了具體政策,如開展有償服務、進一步調整醫療衛生服務收費標準、衛生事業單位實行“以副補主”“以工助醫”等。這次醫改( )A.保證了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B.適應了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要求C.促進了國家醫療衛生體系建立D.調動了廣大醫務工作者積極性16.1992年,中國開始要求所有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但是疫苗和接種費用由家長支付。2002年,乙肝疫苗免費,但家長仍需支付少量接種費。2005年國務院公布了《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對全國所有新生兒實行乙肝疫苗接種免費。這體現了我國( )A.多層級醫療機構的逐步建立B.藥品供應體系發展完備C.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質D.公共疾病防控力度加大二、非選擇題:本題共2小題,第17題12分,第18題12分,共24分。17.(2024·廣東名校聯盟聯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一五”計劃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云同志主持制定的。“一五”計劃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由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到1957年,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128.6%,五年合計鋼產量1 656萬噸,等于舊中國從1900年到1948年49年間鋼的總產量760萬噸的218%,煤產量達到1.31億噸,比1952年增長98%;產業結構發生新的變化,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工業產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業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1957年糧食產量達到3 901億斤,棉花產量達到3 280萬擔,都超額完成計劃。——摘編自龔關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材料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型工業化步伐顯著加快。從2012年到2021年,工業增加值從20.9萬億元增長到37.3萬億元,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四成以上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目前,我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成為全球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截至2021年底,全國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51.3%和74.7%,比2012年分別提高了30.7和25.9個百分點。發布智能制造國際標準42項、國家標準300多項,基礎共性和關鍵技術國家標準的覆蓋率達到97.5%。截至2021年末,全國企業的數量達到4 842萬戶,增長1.7倍,其中99%以上都是中小企業。我國規模以上的工業中小企業戶數達到40萬戶,營業收入超過75萬億元,利潤總額達到4.7萬億元,較2012年分別增長23.5%、38.7%、37.1%。——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改革開放簡史》(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簡述“一五”計劃時期,新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影響。(6分)(2)結合材料一、二和所學知識,指出新時代新型工業化與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化道路的不同之處。(6分)18.(2024·福建金科大聯考高三檢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 時間 階段 含義1949—1952年 糧食自由購銷階段 自由購銷階段出臺的政策涉及生產、流通、儲備等方面1953—1977年 糧食統購統銷階段 為保障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實現,中央于1953年正式出臺糧食統購統銷政策,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定產、定購、定銷”制度1978—1993年 糧食“雙軌制”階段 市場交換與政府控制并存,由計劃轉向市場過程中的過渡形式1994—2003年 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階段 加快推進糧食主銷區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取消中央的省間糧食調配權,各省、各地區間糧食調配通過市場交易進行2004—2014年 糧食系統支持保護階段 取消農業稅,實行直接糧食補貼政策,出臺激勵政策,促進農民增收2015—2021年 糧食安全系統性鞏固階段 落實新糧食安全觀及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得到逐步完善——摘編自羅海平等《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糧食安全政策及時代啟示》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表中提取兩個或多個時期的信息,自擬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清晰)(12分)5 / 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課時分層作業24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docx 課時分層作業24 參考答案與精析.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