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課時分層作業26 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車道》2026版高三一輪總復習歷史(通史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課時分層作業26 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車道》2026版高三一輪總復習歷史(通史版)

資源簡介

課時分層作業(二十六)
1.B [材料中提到,農業文明的發展導致文明區內人口增多,當人口激增到一定程度時,他們可能會離開文明中心向四周遷徙,這體現了農業文明的一種“擴張性”。農業的發展帶來了產品的剩余,這使得一部分人能夠脫離農業,轉而從事工商業。而工商業的本質是需要與外界進行交往的,這進一步體現了農業文明具有“外向性”。綜上所述,材料說明了古代農業文明具有一定的擴張性和外向性,故選B項,排除A項;材料中并沒有將農業文明與其他文明類型進行對比,不能得出古代農業文明具有一定的先進性的結論,排除C項;“具有一定的遷徙性”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主旨,排除D項。]
2.B [根據材料“我們的駐防部隊……要求他們駐守城防”“總督負責管理當地民眾、征收賦稅,并為軍隊提供給養”可知,在波斯帝國的地方治理體系中,總督主要負責當地的民政事務,駐防長官負責軍事事務,具有軍政分治的特點,故選B項;稅收主要由總督負責,但是材料還強調了駐防長官的職責,A項不能完全體現材料信息,排除;材料主要強調帝國在對內治理中的舉措,與對外擴張無關,排除C項;材料主要描述的是地方治理問題,而不是強化王權的問題,排除D項。]
3.A [波斯國王需要從沿海和內陸地區征收不同種類的物資,并且大流士在營造宮殿時所需的物資也大多由各行省貢奉。這種跨地域、跨種類的物資調動,需要有一個高效、穩定的交通和通信體系來支持,據此可知波斯帝國御道和郵驛體系比較完備,故選A項;“向各地區征收較重的賦稅”材料并未提及,排除B項;材料主要描述了物資征收和運輸的情況,并未涉及政治體制或權力分配的具體內容,排除C項;材料描述的是波斯帝國時期的物資征收和運輸情況,“希臘化時代”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
4.D [由材料可知,西塞羅認為判斷法律的好與壞“并非看其是否是以元老院的決議抑或是以人民大會的決議形式通過”,也就是應看重其內容和實質,D項正確;材料未提及羅馬民主制,排除A項;從材料中看不出折中色彩,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西塞羅主張法律需滿足人民的愿望與要求,排除C項。]
5.B [材料表明,雅典民主制經歷了“終身執政官”“任期制取代終身制”“執政官的人數增加”“四百人會議”等過程,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是一個逐步演變的過程,其特點是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和調整,逐步擴大公民的參與范圍和政治權利,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具有漸進性,故選B項;材料沒有涉及雅典公民權利的擴大以及法律地位的平等,排除A、C兩項;公元前11世紀,雅典廢除了王政,此后就不再是民主與專制的斗爭了,排除D項。]
6.B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希臘音樂教育重視公民人格、道德與理性的培育,同時兼具維護城邦利益的公共功能,即古希臘音樂教育承載了豐富的社會功能,故選B項;古希臘宗教氛圍濃厚,材料亦提到音樂教育可凈化人的靈魂,“擺脫了”說法錯誤,排除A項;材料信息側重音樂教育的功能,無法推斷其體系完備,排除C項;材料信息涵蓋了音樂教育的諸多功能,D項只提及“提高公民參政素養”,無法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
7.B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亞歷山大占領波斯帝國后,沿襲了行省制,任用馬其頓人和希臘人擔任主要職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馬其頓人和希臘人將希臘文化帶到原波斯帝國統治區,這有利于推廣希臘文化,故選B項;材料未涉及統治基礎的擴大,排除A項;亞歷山大沿襲行省制,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地方管理體制,與專制政體無關,排除D項。]
8.D [根據材料“建立了數量眾多的殖民地城邦國家”及所學知識可知,希臘人在海外建立的殖民地也是城邦國家,而城邦國家的典型特征是小國寡民、獨立自主,古希臘殖民地建立后,便很快脫離母邦控制,成為在政治、經濟方面完全獨立的城邦,與母邦的聯系僅限于文化上,由此可知,這些殖民地擴大了希臘文化的影響力,故選D項;希臘的殖民地城邦一般都沿襲母邦的制度和習慣,但又是獨立的,不依附于母邦,排除A項;希臘民主政治成熟主要是通過改革實現的,與殖民關系不大,排除B項;希臘的殖民地城邦具有獨立自主的特點,這些殖民地不是希臘城邦的財稅來源地,排除C項。]
9.A [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羅馬帝國建立后,羅馬法由公民法逐漸發展為萬民法,建立起比較完善的法律體系,鞏固了羅馬帝國的統治,故選A項;在帝國范圍實施行省制度屬于行政改革,與“巧妙的政治手段”不符,排除B項;羅馬帝國建立后,民主政治制度被廢除,排除C項;公路交通建設屬于經濟方面,排除D項。]
10.B [根據材料可知,波斯帝國、羅馬帝國、亞述帝國、印加帝國在歷史發展中都采取了類似的措施,如修建道路、遷移居民、強化統治等,這體現了歷史發展的統一性,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古代帝國在發展過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并非文明產生時期,不能體現“文明產生的多元性”,排除A項;文明發展的獨立性是指各個文明在發展過程中保持自身的特色和獨特性,不受其他文明的影響或干預,明顯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項;雖然這些帝國采取的措施具有相似之處,但并不能據此認為歷史發展具有同源性,排除D項。]
11.A [根據材料“希臘本土老牌手工業中心……或舊或新的城鎮所取代”可知,亞歷山大遠征在客觀上使得一些老牌手工業中心衰落并為其他城鎮所取代,造成區域經濟中心的轉移,即亞歷山大遠征導致了區域經濟的此消彼長,故選A項;材料未提及對農耕地區經濟的破壞,排除B項;材料信息屬于經濟領域的現象,故C項中“文化互補”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趨同化”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
12.D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赫梯王國舉辦節日慶典將原本在各地區獨立舉行的節日和神靈“請到”都城舉辦,呈現出“四方來賀”的繁榮景象,這有利于王國內部各民族的宗教文化交流,從而營造了宗教文化認同,故選D項。]
13.C [題干信息“腓尼基人……跨過地中海……到達不列顛群島和西非幾內亞灣”表明腓尼基人活動的區域范圍不斷擴大,這反映出人類文明交往不斷擴大,故選C項;“地理環境決定文明發展”表述過于絕對,地理環境影響文明發展但不能決定文明發展,排除A項;題干信息反映的是腓尼基人將自己的文明帶到周邊地區,不能表明其成為地中海區域霸主,排除B項;“航海技術世界領先”在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D項。]
14.A [根據材料“羅塞塔石碑是用……希臘語三種文字書寫的”“孔雀帝國的阿育王……也用到希臘語等多種語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亞歷山大遠征促進了希臘文化的發展,故希臘語對埃及地區和孔雀帝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由此說明亞歷山大遠征促進了文明交流,故選A項;希臘語確實影響了其他地區的文化,但“世界通用”過于夸大,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托勒密王朝和孔雀帝國確實是奴隸制國家,但材料強調的是這兩個地區的文字語言受到希臘語的影響,僅僅通過文字語言均受希臘語影響不能片面得出其“治理手段趨向一致”的結論,排除C項;材料并沒有體現區域之間的沖突,排除D項。]
15.B [根據材料可知,亞述的浮雕較少宗教色彩,其主體通常是國王,圖片展示了國王無所畏懼,沉著迎戰的形象,說明亞述的浮雕多描述國王英勇,表現亞述帝國統治者的威嚴,故選B項;亞述浮雕的主體通常是國王,且材料沒有展現亞述人民,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國王英勇威猛,而不是軍隊戰術,排除C項;材料浮雕表現的是亞述國王與雄獅的斗爭場面,與對外征服無關,排除D項。]
16.C [根據材料可知,埃及文化中出現赫梯的因素,塞浦路斯等出現了用腓尼基字母書寫的碑文,阿拉伯文化中出現了印度數字,由此說明人類文明在交流互鑒中發展進步,故選C項;赫梯戰車雖用于戰爭,但材料僅體現了其出現于雕刻中,并非強調戰爭,排除A項;材料只有部分信息與文字有關,不符合題干要求“共同說明”,排除B項;根據材料無法得知世界文明的起源,排除D項。]
17.解析:根據“這增加了每個文明中心地區的范圍和種類,減少了文明地區之間的隔絕”及所學知識可知,材料認為古代文明區域內部的不斷發展和對外擴張使區域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逐漸打破了文明區域之間的空間隔絕狀態,尤其是亞歐大陸之間的東西方貿易日益發達,這是以絲綢之路的開通為典型標志的,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物種、技術、宗教、傳統文化和手工業品的交流;根據“這種跨文化借鑒的確是每個獨立文明創新的主要刺激因素”及所學知識可知,材料認為東西方之間的交流成為各個文明區域創新發展的重要動力,尤其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外傳,對近代歐洲的社會轉型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根據“世界四大文明之間的均勢狀態的確經歷一系列震蕩”及所學知識可知,材料認為區域文明之間的交流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具有雙面性,在推動區域變革發展的同時,也會激化原有的社會矛盾,導致不同區域之間產生劇烈的沖突,十字軍東征、阿拉伯帝國的擴張等都是這種影響的體現。總之,不同區域之間的碰撞既能成為區域發展的動力,也會導致地區文明的沖突,需要以更加開明、寬容的態度對待不同地區的文明沖突。
答案:示例:
論題:人類文明在碰撞中變革。(2分)
論述:人類不同文明之間的碰撞包括協作與對抗兩種形式。隨著生產力的進步,人類的活動能力增強,在對外拓展的過程中,不同的文明互相接觸,有的因經濟上的互補而結成密切協作的關系,有的因為政治和宗教的差異而相互對立,但人類始終能在碰撞中,參考或吸取不同文明的特色,推動自我革新。
以絲綢之路為例,公元前3—公元4世紀,亞歐大陸上形成了羅馬帝國、漢帝國等疆域遼闊、力量強大的大帝國,帝國之間相互接壤,又因為自然環境的差異,不同國家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經濟模式,相互之間的商業合作能夠豐富自身的物質生活,中國的絲綢成為羅馬的奢侈品,西亞的特產傳入中國得到廣泛栽培。
但在文明交流中,對抗也在所難免。11世紀,西歐基督教文明以宗教名義對伊斯蘭文明發起了十字軍東征,其背后也帶有西歐封建主覬覦中東財富和轉嫁社會矛盾的因素。這場對抗幾乎囊括了歐洲的各個階級,增強了歐洲的集體意識,使歐洲得到了一些伊斯蘭科學成果,但侵略最終失敗。
文明的碰撞本質上是在生產關系進步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伴隨革新的一種形式。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一方面能夠吸取對方的積極因素為己所用,另一方面在對抗中掠奪的資源一定程度上會成為社會發展的一部分。(10分)
但總的來看,文明間的和平交流更加符合人們的愿望,從而發展出多元的文明成果,推動社會的整體進步,因此我們應當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助力人類的共同發展。(4分)
18.解析:第(1)問,元朝,根據材料一“增設行中書省作為中央臨時派遣機關,以便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可得出,元朝行省制度作為中央集權制度的產物,旨在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根據材料一“形成省、路、府、州、縣多級地方政權”可得出,形成省、路、府、州、縣多級地方政權體系;根據材料一“是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個重大的變化,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可得出,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變革,標志著省制的開端。羅馬,根據材料二“羅馬向海外擴張過程中,在所征服地區建立行省來統治當地人民”可得出,羅馬行省制度源于海外擴張,旨在鞏固被征服地區的統治;根據材料二“元老院首先對此行省作出原則決定,并派出‘十人委員會’協同征服該地區的軍事統帥具體執行”“總督擁有該行省的軍事、民政和司法全權”可得出,其行省軍事、民政和司法全權由羅馬國家掌握;根據材料二“確定行省內城市或公社的行政劃分和法律地位”“少數對羅馬忠實而友好的城市,被列為自由城市”可得出,更側重于城市的管理,特別是賦予對羅馬友好的城市較大自治權。第(2)問,根據材料一“中央臨時派遣機關,以便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材料二“建立行省來統治當地人民”可得出,影響上的相似點主要體現在中央集權與地方管理的強化上,兩者都通過設立行省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有效控制和管理,體現了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根據材料一“形成省、路、府、州、縣多級地方政權”、材料二“每當籌建一個行省時,元老院首先對此行省作出原則決定,并派出……具體執行”等信息可得出,這兩種制度都重視地方行政制度的構建,確保了地方的有效治理;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兩者都體現了對地方統治的高度重視,通過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統治力量,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穩定。
答案:(1)元朝行省制度作為中央集權制度的產物,旨在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形成省、路、府、州、縣多級地方政權體系,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變革,標志著省制的開端。而羅馬行省制度則源于海外擴張,旨在鞏固被征服地區的統治,其行省軍事、民政和司法全權由羅馬國家掌握,且更側重于城市的管理,特別是賦予對羅馬友好的城市較大自治權。(9分)
(2)元朝與羅馬行省制度在影響上的相似點主要體現在中央集權與地方管理的強化上。兩者都通過設立行省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有效控制和管理,體現了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同時,這兩種制度都重視地方行政制度的構建,確保了地方的有效治理。此外,兩者都體現了對地方統治的高度重視,通過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統治力量,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穩定。(9分)
5 / 6課時分層作業(二十六) 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
(建議用時:40分鐘)
一、選擇題
1.(2024·湖南名校聯盟模擬)有學者認為:農業文明的發展,使文明區內人口愈來愈多,人口在激增的情況下便有可能離開文明中心而向四周遷徙。農業的先進性使產品出現了剩余,從而使一部分人能脫離農業而從事工商業,而工商業在本質上又是需要與外界交往的。材料主要說明了古代農業文明(  )
A.本質特征是孤立的、閉塞的
B.具有一定的擴張性和外向性
C.具有一定的先進性
D.具有一定的遷徙性
2.(2024·福建師大附中適應性練習)波斯國王居魯士說:“在我們所征服的城市里有我們的駐防部隊和指揮人員,我只要求他們駐守城防,而不希望他們去干涉任何其他事情。我還要指派另外一些人去做總督。”駐防長官只接受國王的命令,總督負責管理當地民眾、征收賦稅,并為軍隊提供給養。這說明波斯帝國(  )
A.擁有較完善的稅收體系
B.在地方上實行軍政分治
C.借助對外擴張促進發展
D.通過神化王權鞏固統治
3.(2025·廣東湛江聯考)據載,波斯國王向沿海居民征收白銀,向內陸居民征收燃料、藥物、羊毛、牲畜等。此外,大流士在營造宮殿時,所需物資如雪松、柚木、青金石等大都由各行省貢奉。據此可知,波斯帝國(  )
A.御道和郵驛體系比較完備
B.向各地區征收較重的賦稅
C.國王是國家政權最高主宰
D.推動歐洲進入希臘化時代
4.(2024·湖南五市十校聯考)西塞羅認為判斷法律的好與壞“并非看其是否是以元老院的決議抑或是以人民大會的決議形式通過的法律。當那些違背自己的諾言和聲明,給人民制定有害的、不公正的法規的人立法時,他們什么都可以制定,只不過不是法律” 。這說明西塞羅主張法律(  )
A.以維護羅馬民主制為前提
B.要具有折中色彩
C.需滿足人民的愿望與要求
D.應實質大于形式
5.(2024·河南名校聯盟聯考)公元前11世紀,雅典廢除了王政,設立終身執政官,隨后又以十年一屆的任期制取代終身制。公元前682年又改為一年一屆,并使執政官的人數增加為多人。公元前594年,建立四百人會議,實際執掌國家最高統治權。從這一歷程可看出雅典(  )
A.公民的權利范圍不斷擴大
B.民主政治的形成具有漸進性
C.公民的法律地位趨于平等
D.民主與專制的斗爭充滿曲折
6.(2024·四川大數據聯盟統測)下表是古希臘部分哲學家對音樂教育的認識。
畢達哥拉斯 音樂教育即科學教育,揭示了“數”與“和諧”的基本性質,可凈化靈魂
柏拉圖 音樂不應追求愉悅,而應是神圣的、頌揚祖國的、有益于秩序的
亞里士多德 音樂是消遣娛樂、精神享受和道德教育的統一體
據表格可知,古希臘音樂教育(  )
A.擺脫了宗教神學的影響
B.承載了豐富的社會功能
C.形成了系統完備的體系
D.旨在提高公民參政素養
7.(2024·湖南名校聯考)亞歷山大占領波斯帝國后,基本上沿襲了此前的行省制,任用馬其頓人、希臘人擔任主要職務。這種地方管理體制(  )
A.擴大了統治基礎   B.有助于推廣希臘文化
C.削弱了中央集權   D.有利于建立專制政體
8.(2024·廣東華南師大附中高三考試)公元前8—前6世紀,希臘人在從拜占庭到高盧海岸和西班牙南部的廣大地區建立了數量眾多的殖民地城邦國家。這些殖民地(  )
A.必須接受母邦的政治領導
B.推動了希臘民主政治成熟
C.為希臘城邦的財稅來源地
D.擴大了希臘文化的影響力
9.(2024·江西上饒六校聯考)學者們認為:“羅馬奧古斯都及其后繼者通過巧妙的政治手段和行政改革鞏固了帝國的統治。他們建立了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度,通過官僚機構管理廣闊的領土。”這個“巧妙的政治手段”主要表現在(  )
A.建立起較完善的法律體系
B.在帝國范圍實施行省制度
C.民主政治制度持續地實施
D.修建起較標準的公路交通
10.(2024·遼寧大連二模)在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波斯帝國和羅馬帝國都修建過大規模道路系統;亞述帝國和波斯帝國都有遷移居民的做法;印加人在創建帝國過程中,沒有發明文字,卻采用了和亞歐大陸古代帝國幾乎相同的強化統治的措施。這體現了(  )
A.文明產生的多元性    B.歷史發展的統一性
C.文明發展的獨立性   D.歷史發展的同源性
11.(2024·湖南名校聯考)在亞歷山大軍隊占領埃及和亞洲西南部之后,西亞逐漸向更具商業靈感和能力的希臘工場主開放,雅典和科林斯等希臘本土老牌手工業中心的重要地位隨即為其他一些或舊或新的城鎮所取代。這表明亞歷山大遠征(  )
A.導致了區域經濟的此消彼長
B.破壞了農耕地區經濟發展
C.促進了跨區域經濟文化互補
D.推動了世界文明的趨同化
12.(2024·福建泉州三模)赫梯王國周期性舉辦節日慶典,國王、王后和王子等借節日活動之際“巡幸京畿”,把原本腹地外圍區、附屬國以及封侯國的節日和神靈也“請到”都城舉辦,呈現出“四方來賀”的繁榮景象。這一做法(  )
A.健全了地方治理體系
B.創造了民族特色文化
C.拓展了王國疆域版圖
D.營造了宗教文化認同
13.(2024·安徽皖豫聯盟高三聯考)腓尼基人居住在地中海和黎巴嫩山脈之間的狹長平原地帶,在公元前2500年后,腓尼基人為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提供雪松,為周邊地區提供手工制品;公元前1200年至前800年,腓尼基人跨過地中海,甚至到達不列顛群島和西非幾內亞灣。這反映出(  )
A.地理環境決定文明發展
B.腓尼基成為地中海區域霸主
C.人類文明交往不斷擴大
D.腓尼基人航海技術世界領先
14.(2024·廣東深圳一模)埃及托勒密王朝統治時期的羅塞塔石碑是用古埃及象形文字、世俗體文字和希臘語三種文字書寫的;孔雀帝國的阿育王在發布詔令時,也用到希臘語等多種語言。對此分析合理的是(  )
A.亞歷山大遠征促進了文明交流
B.希臘語是古代世界通用語言
C.奴隸制國家治理手段趨向一致
D.區域沖突根植于文化的差異
15.(2024·廣東茂名二模)亞述的浮雕較少宗教色彩,其主體通常是國王。右圖刻畫了亞述國王在戰車上用弓箭射殺雄獅,面對雄獅的兇猛進攻,國王無所畏懼,沉著迎戰。這些浮雕意圖表現亞述(  )
A.人民尚武好戰傳統    B.帝國統治者的威嚴
C.軍隊戰術配合熟練   D.對外征服成果豐碩
16.(2024·湖北部分名校聯考)公元前13世紀,埃及雕刻中出現赫梯戰車形象;公元前5—前1世紀,塞浦路斯、撒丁島和馬賽出現許多用腓尼基字母書寫的碑文;公元771年,阿拉伯天文學著作《信德欣德》運用了大量的印度數字。以上現象共同說明(  )
A.戰爭是推動文明發展的重要因素
B.文字是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
C.人類文明在交流互鑒中發展進步
D.世界文明起源于西亞和北非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2小題,第17題16分,第18題18分,共34分。
17.(2024·湖南三湘名校聯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公元前500年后,舊大陸興起的四大文明生活方式大致勢均力敵,各個文明內部的發展和變化從未停止,其所占據的土地面積都傾向于擴大。當然,這增加了每個文明中心地區的范圍和種類,減少了文明地區之間的隔絕,從歐亞大陸的一端到另一端的聯系越來越頻繁。這使得一種文化能夠借鑒或適應其他文明的因素,這種跨文化借鑒的確是每個獨立文明創新的主要刺激因素。
但是,世界四大文明之間的均勢狀態的確經歷一系列震蕩。首先希臘文明、其次印度文明在發源地之外得到廣泛傳播。但是正如中國和日本的印度化,中東地區的希臘化最終被證明是表面的、暫時的現象。接著,伊斯蘭教興起,并成功地首先向整個古代中東、北非和西班牙(632—1000年),然后向印度、東歐、中亞(1000—1453年)擴張,印度教的印度最終(1565年)喪失了政治獨立。因此……統治者與皈依伊斯蘭教的人(主要來自印度低級種姓)聯合起來,限制和壓迫印度教徒的世界平衡格局第三次遭到威脅。
——據齊世榮、吳于廑《世界史》整理
根據材料并結合世界史的相關知識,以“文明的碰撞”為話題,自擬論題,展開論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表達清晰)(16分)
18.(2025·湖南長沙名校聯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元朝初建,地方機構大體上仿宋、金舊制,分路、府(州)、縣三級。但增設行中書省作為中央臨時派遣機關,以便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不久后行省便成了常設的地方行政區域,形成省、路、府、州、縣多級地方政權。元朝設置行省是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個重大的變化,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摘編自李明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綱要》
材料二 羅馬向海外擴張過程中,在所征服地區建立行省來統治當地人民。每當籌建一個行省時,元老院首先對此行省作出原則決定,并派出“十人委員會”協同征服該地區的軍事統帥具體執行,共同制定有關該行省的基本法規,確定行省內城市或公社的行政劃分和法律地位。總督擁有該行省的軍事、民政和司法全權。行省由征服而來,被視為羅馬國家的財產,其居民被視作外國投降者。在行省中各城市地位不一,視它們對待羅馬的態度而定。少數對羅馬忠實而友好的城市,被列為自由城市。
——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說明元朝、羅馬行省制度的不同點。(9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兩種行省制度在影響上的相似點。(9分)
6 / 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川县| 大冶市| 游戏| 高要市| 潞西市| 禹城市| 上思县| 石景山区| 长阳| 和平区| 天祝| 八宿县| 孟津县| 乌拉特前旗| 沅陵县| 桦甸市| 葵青区| 商水县| 凤台县| 墨脱县| 丰县| 武城县| 阳山县| 日喀则市| 定南县| 天长市| 宁远县| 霍城县| 元氏县| 惠安县| 睢宁县| 永和县| 陈巴尔虎旗| 和平县| 博爱县| 唐海县| 沂源县| 工布江达县| 惠州市| 祥云县|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