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分層作業(二十八)1.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新航路開辟,西方國家殖民進程開啟,對美洲印第安人的殖民屠殺、傳染病的流行,導致美洲人口銳減,同時促進了貿易和文化的交流,高產農作物在各地的傳播,有利于亞歐地區的人口增長,故選C項;“傳染病的大規模蔓延”是美洲人口減少的原因之一,只能反映材料部分內容,排除A項;“美洲糧食作物的推廣”是亞歐地區人口增長的原因之一,不能完全反映材料,排除B項;工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60年代,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2.B [根據材料“國家在重商主義理論指導下追求財富”“個人的發財愿望和國家的致富目標結合在一起”可知,地理大發現是國家(王權)、個人和商品經濟發展共同作用的結果,故選B項;“商業革命”不符合題意,材料提及的是地理大發現與重商主義理論的關系,排除A項;“經濟自由競爭”不符合時空,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重商主義逐漸被自由主義取代,排除C項;“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不符合題意,材料論述的是地理大發現的實質,排除D項。]3.D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馬來亞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合橡膠樹的生長,加上當地勞動力和土地成本較低,橡膠種植園經濟在馬來亞迅速發展起來。隨著馬來亞橡膠產量的增加,巴西在橡膠市場上的壟斷地位受到了挑戰,巴西的割膠生意也因此受到影響。綜上,這一事件體現了物種交流對全球商貿格局的影響,故選D項。]4.D [根據材料“德國和美國科學家發現了花生和花生油的幾十種工業用途”“印度、西非和中國的花生產量和出口量由此大增”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00年前后,科技的發展拓展了花生的用途,推動了花生種植面積的擴大,因此花生的傳播與種植受到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影響,故選D項;花生的傳播與種植受到工業需求的影響,但工業革命不是花生傳播與種植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此之前花生就已經傳播與種植,排除B項;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5.C [由材料“創造了人類北進的新紀錄”“不僅有詳細的文字記載,而且他沿途還繪制了極為準確的海圖”可知,巴倫支的航行拓展了歐洲人對世界的認知,故選C項;哥倫布橫跨大西洋到達美洲發生于15世紀末,早于巴倫支的航行,排除A項;“開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線”與材料中的地理方位不符,排除B項;巴倫支的主要航行方向是向北,與大洋洲的地理位置不符,排除D項。]6.D [根據材料可知,自波羅的海返航的船只在阿姆斯特丹市碼頭卸貨,可以增加阿姆斯特丹市的商品總量,從而減少向外商進口商品,實際上起到了貿易保護的作用,故選D項;“商業經營方式”概念不明,當時歐洲新的商業經營方式有商品交易所、證券交易所、百貨公司、有限責任公司等,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加重了商人稅收負擔”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加速了”不符合邏輯,應為“阻礙了”,排除C項。]7.C [與岳麓版教材相比,從標題上看,統編版教材突出了“全球”,從子目上看,統編版教材在東西方航路的基礎上,增加了北大西洋航路、南半球航路等“其他航路的開辟”,由此可見統編版教材旨在突出新航路開辟的世界意義,故選C項;表格中提到了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過程,單憑標題和子目并不能體現其復雜性,排除A項;展現大航海時代的全貌是教材編寫的形式和手段,而不是其主要意圖,排除B項;單憑標題和子目看不出歐洲人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不能據此得出“凸顯歐洲人的突出貢獻”的結論,排除D項。]8.D [根據材料“歐洲白人移民美洲……美洲特產流向世界各地”“歐洲人也將天花、麻疹等疾病的病原體帶入美洲和大洋洲”可知,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在全球范圍交流傳播,人口和動物的全球流動也導致了各種疾病的傳播,說明新航路開辟使得世界各地的聯系加強,故選D項;人文環境是指由于人類活動不斷演變的社會大環境,自然環境是指未經過人的加工改造而天然存在的環境,人文自然環境的變化是食物物種交流的影響,材料未體現,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新航路開辟引起的物種交流,不是殖民侵略擴張,排除B項;“歐洲征服世界的進程加速”是早期殖民擴張的影響,排除C項。]9.B [根據材料“瘟疫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也認同了征服者的這一認識”及所學知識可知,西班牙侵略者把天花等疾病病原體帶到了美洲,造成了原住民死亡和原有社會的解體,使得歐洲人在美洲迅速建立起殖民統治,促使世界人文地理格局發生改變,故選B項;材料體現不出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排除A項;瘟疫主要在美洲和大洋洲傳播,造成當地的原住民大量死亡,排除C項;材料沒有提及歐洲貿易中心的轉移,排除D項。]10.D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荷蘭東印度公司在17世紀成為全球貿易的重要力量,利用其在全球貿易網絡中的優勢地位,大量采購并銷售中國瓷器等商品,從而在全球貿易中占據了重要地位,這表明全球性貿易網絡在當時已經得到了顯著發展,使得不同地區的商品能夠在全球范圍內流通,故選D項。]11.D [英國在17世紀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貿易國家之一,其海外貿易網絡遍及世界各地,包括北美、非洲、亞洲等地區。海外貿易的拓展為英國工人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尤其是在制造業和航運業。隨著海外貿易的增長,對勞動力的需求增加,工人的工資水平也隨之提高,故選D項;英國殖民霸權的確立是在18世紀中葉,排除A項;啟蒙思想主要是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材料內容屬于經濟領域的現象,排除B項;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形成,排除C項。]12.A [根據材料“不可勝數的黑人來到這里,帶來了大量的黃金,用來購買來自歐洲和柏柏爾地區(北非)的商品”可知,新航路開辟后,西非的黑人爭相購買來自歐洲的商品,使歐洲獲得財富,這有利于加速歐洲資本積累,A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推動歐洲向東方尋找新航路,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體現導致了黑人奴隸貿易興起,排除C項;材料體現西非與歐洲的貿易,沒有體現刺激了地中海地區商業發展,排除D項。]13.C [根據表格中“消費價格指數”與“每克阿克切的銀含量”可知,消費價格指數在不斷上漲,銀含量在不斷下降,這說明物價上漲,貨幣貶值,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由于新航路開辟后,大量金銀流入歐洲,導致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故選C項;根據表格內容可知,奧斯曼帝國在1480—1629年貨幣銀含量下降,物價上漲,但通貨膨脹的現象與成為殖民霸主沒有必然聯系,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業革命表現為商品種類增多,貿易規模擴大,按照市場與需求的規律,市場上的商品數量多,物價應為下降,而非上漲,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開始的時間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14.D [由材料“1 200萬非洲人被販賣”“從非洲販出600多萬黑奴”可知,大量的非洲人被販賣到美洲,極大破壞了非洲的人口結構和人口數量,不利于非洲的發展,故選D項;資本積累的方式還包括傾銷工業產品獲得財富,不僅僅通過黑奴貿易獲取,且材料并未提及歐洲資本數額增長的情況,排除A項;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的時間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排除B項;大量奴隸進入拉美的原因之一就是之前由于殖民統治和貿易,大量拉美土著人口死亡,勞動力短缺,奴隸貿易帶來了大量非洲奴隸,人口銳減應該有所緩解,排除C項。]15.C [根據題干可知,荷蘭商人通過租地(葡屬巴西、法屬安的列斯群島)經營甘蔗種植園,并使用奴隸(從牙買加買來)進行生產,這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方式,故選C項;農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主要體現為“雇傭”,但是題干中并沒有述及“雇傭”的相關內容,排除A項;根據題干“租地”“承包”“買來”等內容可知,荷蘭商人的所作所為并沒有“加劇了歐洲國家之間的矛盾”,排除B項;題干中荷蘭商人的行為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方式,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是“阻礙”,排除D項。]16.C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1492—1825年拉丁美洲土著人口數量整體呈下降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與歐洲殖民擴張有關,故選C項;材料體現拉丁美洲土著人口數量整體上呈顯著下降趨勢,并不是人口流動的結果,排除A項;拉丁美洲土著人口銳減,勞動力不足,才形成三角貿易,排除B項;拉丁美洲土著人口減少是歐洲殖民掠奪的結果,工業革命開始的時間是18世紀60年代,排除D項。]17.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威尼斯、熱那亞等商業城市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被里斯本、阿姆斯特丹、倫敦等城市先后取代”可知,近代商業貿易中心轉移,貿易范圍擴大;根據材料“英國和荷蘭分別成立東印度公司,荷蘭和法國分別成立西印度公司”“世界第一家百貨公司在法國巴黎開業”可知,商業經營方式變化。第(2)問,結合所學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的內容可知,奧斯曼帝國威脅到傳統貿易路線;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促進了西方國家早期資本積累,這些都促使近代商業貿易發生了重要的變化;結合所學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內容可知,工業革命,交通工具的變革;結合所學世界市場形成的內容可知,世界市場的形成。答案:(1)變化:貿易中心轉移;貿易范圍擴大;商業經營方式變化。(6分)(2)因素:奧斯曼帝國威脅到傳統貿易路線;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工業革命,交通工具的變革;世界市場的形成。(8分)18.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一“16世紀中葉開始……海上貿易活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的開辟;根據材料一“以絲綢、瓷器為代表的中國商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經濟的發展;根據材料一“傳統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活動受到較大影響”可知,傳統海上絲綢之路的衰落。第(2)問,中國: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美洲白銀流向亞洲國家”可知,商品提供者。 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以絲綢、瓷器為代表的中國商品……貿易體系”及所學知識可知,中國發達的手工業和商業為太平洋絲綢之路提供了豐富的商品,如生絲、絲綢、棉布和瓷器等,豐富了亞、非、歐、美洲人民的生活;根據材料一“促進了太平洋貿易網和印度洋貿易網深度融合”可知,溝通了亞洲、美洲等洲際貿易,推動全球貿易網絡拓展;根據材料二“導致美洲白銀流向亞洲國家”及所學知識可知,美洲的大量白銀流入中國,進一步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一個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逐漸形成。西班牙: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這一貿易沖擊了宗主國西班牙原先在美洲的貿易”可知,殖民者(掠奪者)。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二“且導致美洲白銀流向亞洲國家”及所學知識可知,西班牙經營的太平洋絲綢之路貿易,從美洲掠奪大量白銀,中斷了美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給當地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根據材料一“中國商品和以美洲白銀為代表的交換貨幣迅速融入太平洋貿易體系”可知,使亞洲和美洲建立廣泛的直接聯系,世界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加強;根據材料二“美洲白銀流向亞洲國家”“最后導致大帆船貿易的終結”及所學知識可知,西班牙從太平洋絲綢之路中獲得的財富沒能轉化為資本,大帆船貿易終結,西班牙逐漸衰落。答案:(1)背景:新航路的開辟;明朝經濟的發展;傳統海上絲綢之路的衰落。(4分,答出2點即可)(2)中國角色:商品提供者。評析:中國發達的手工業和商業為太平洋絲綢之路提供了豐富的商品,如生絲、絲綢、棉布和瓷器等,豐富了亞、非、歐、美洲人民的生活;溝通了亞洲、美洲等洲際貿易,推動全球貿易網絡拓展;美洲的大量白銀流入中國,進一步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一個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逐漸形成。(4分)西班牙角色:殖民者(掠奪者)。評析:西班牙經營的太平洋絲綢之路貿易,從美洲掠奪大量白銀,中斷了美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給當地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使亞洲和美洲建立廣泛的直接聯系,世界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加強;西班牙從太平洋絲綢之路中獲得的財富沒能轉化為資本,大帆船貿易終結,西班牙逐漸衰落。(4分)(其他角色言之成理即可)6 / 6課時分層作業(二十八) 全球航路的開辟與世界格局的演變(建議用時:40分鐘)一、選擇題1.(2024·山東齊魯名校聯考)1500年,被納入西班牙殖民地的美洲各地人口約為5 000萬人,到1650年,下降為約400萬人;1600—1750年,歐洲、中國、印度、中東等地的人口卻以空前速度增長。導致上述人口變化的共同原因是( )A.傳染病的大規模蔓延B.美洲糧食作物的推廣C.世界地理發現的進展D.西歐工業革命的影響2.(2024·廣東肇慶二模)有學者認為:“地理大發現的實質是國家在重商主義理論指導下追求財富,個人的發財愿望和國家的致富目標結合在一起,造就了重商主義時代的特色?!痹撚^點意在強調地理大發現( )A.導致商業革命發生B.是王權和經濟發展的結果C.推動經濟自由競爭D.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3.(2024·河北邯鄲三模)1873年,英國植物探險家將巴西亞馬孫河流域的橡膠帶到倫敦郊外的英國皇家植物園,后來又從那里帶到英屬馬來亞,橡膠種植園經濟迅速在馬來亞蓬勃發展起來,這削減了巴西的割膠生意。這體現了( )A.價格革命影響深遠B.殖民國家間競爭趨于激烈C.新舊大陸物種互換D.物種的交流改變商貿格局4.(2024·遼寧錦州一模)新航路開辟后,花生由南美洲傳到舊大陸,但主要由種植者自己食用,種植面積和產量都不大。1900年前后,德國和美國科學家發現了花生和花生油的幾十種工業用途,印度、西非和中國的花生產量和出口量由此大增。由此可見,花生的傳播與種植( )A.主要緣于工業革命進程的推進B.以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為前提C.迅速提高了農業的商品化程度D.受到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影響5.(2024·廣東名校聯考)1596年,在阿姆斯特丹商人們的資助下,巴倫支帶領3艘船開始了第三次探險。在這次航行中,他們不僅發現了斯匹次卑爾根群島,而且到達了北緯79°39′的地方,創造了人類北進的新紀錄。巴倫支的航行不僅有詳細的文字記載,而且他沿途還繪制了極為準確的海圖??梢?,巴倫支的航行( )A.為哥倫布到達美洲奠定基礎B.開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線C.拓展了歐洲人對世界的認知D.促進了歐洲與大洋洲的直接聯系6.(2024·河北金科大聯考高三檢測)15世紀下半葉,阿姆斯特丹頒布規定:“任何船主,凡屬阿姆斯特丹市民或其合伙人,自波羅的海返航后都必須在本市碼頭靠岸卸貨?!痹撘幎? )A.改變了歐洲商業經營方式B.加重了商人稅收負擔C.加速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動D.體現了貿易保護主義7.(2024·山西晉中三模)下表為岳麓版教材與統編版教材有關新航路開辟編寫內容的比較。據此可推知,統編版教材旨在( )岳麓版教材(2004年)必修二第7課 統編版教材(2019年)《中外歷史綱要(下)》第6課標題:《新航路的開辟》 標題:《全球航路的開辟》第一目:東方的誘惑 第一目: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第二目:開辟新航路 第二目:新航路的開辟第三目:其他航路的開辟A.強調新航路開辟的復雜性B.展現大航海時代的全貌C.突出新航路開辟的世界意義D.凸顯歐洲人的突出貢獻8.(2024·湖南長沙名校聯考)新航路開辟后,歐洲白人移民美洲,將歐洲大陸的牲畜、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特產流向世界各地。同時,歐洲人也將天花、麻疹等疾病的病原體帶入美洲和大洋洲。這深刻地反映出( )A.人文自然環境的不斷變化B.殖民侵略擴張的殘酷C.歐洲征服世界的進程加速D.世界各地聯系的加強9.(2024·河北邯鄲模擬)瘟疫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西班牙侵略者卻幾乎不被感染,傳教士趁此竭力灌輸這是神在憑借疫病表達憤怒和對侵略者的偏愛。原住民則由于缺少遭遇一連串致命傳染病的相似經歷,也認同了征服者的這一認識。據此可推知( )A.世界殖民體系形成B.世界人文地理格局變化C.非洲原有社會解體D.歐洲貿易中心發生轉移10.(2024·河南開封三模)1636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運回中國瓷器36萬件,第二年運回中國砂糖約500噸。一時間質地精良的中國商品成為上流社會的時髦品,歐洲消費市場掀起了“中國風”。這一現象反映了( )A.荷蘭已經成為海上馬車夫B.歐洲社會奢靡之風盛行C.東方奢侈品開始流入歐洲D.全球性貿易網絡的發展11.(2024·安徽馬鞍山三模)17世紀,英國出現了“高工資經濟模式”。按當時的匯率折算,英國工人工資水平居世界最高等級之列,同其他國家相比,英國工人可以購買數量更多的商品。該模式的出現得益于英國( )A.殖民霸權的確立 B.啟蒙思想的興起C.立憲政體的形成 D.海外貿易的拓展12.(2024·廣東汕頭二模)16世紀20年代,一位西班牙人在西非的加奧寫道:“不可勝數的黑人來到這里,帶來了大量的黃金,用來購買來自歐洲和柏柏爾地區(北非)的商品……但往往找不到足夠的商品將身上的錢花光……”西非的這種狀況( )A.迎合了歐洲資本積累需要B.推動歐洲向東方尋找新航路C.導致了黑人奴隸貿易興起D.刺激了地中海地區商業發展13.(2024·廣東佛山模擬)如表為奧斯曼帝國1480—1629年阿克切(貨幣)含銀量和物價指數變化表,對表中數據變化解釋合理的是( )年份 消費價格指數 (CPI)1469年=1.0 每克阿克切 的銀含量1480—1489 1.30 0.681520—1529 1.87 0.661580—1589 3.35 0.391600—1609 5.43 0.291620—1629 5.56 0.25A.奧斯曼成為殖民霸主 B.商業革命的影響C.歐洲出現了價格革命 D.工業革命的發生14.(2024·湖南株洲一模)據統計,16—19世紀約有1 200萬非洲人被販賣,占當時非洲總人口的10%—15%。在奴隸貿易高峰時期的1701—1810年,殖民者從非洲販出600多萬黑奴,這些黑奴大部分被賣到加勒比地區的甘蔗種植園。這一時期的奴隸貿易( )A.加速歐洲資本積累進程B.是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的重要體現C.使拉美地區的人口銳減D.是非洲陷入長期貧困落后狀態的重要原因15.(2024·山西晉中二模)17、18世紀,荷蘭商人在葡屬巴西租地,承包給當地莊園主經營甘蔗種植園;在法屬安的列斯群島租地,大面積損毀熱帶森林,建起甘蔗種植園,主要依靠從牙買加買來的奴隸耕種。荷蘭商人的行為( )A.推動了農業資本主義的產生B.加劇了歐洲國家之間的矛盾C.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方式D.阻礙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16.(2024·廣東南粵名校聯考)如圖是拉丁美洲土著人口(1492—1825年)統計情況。這主要說明( )A.新航路開辟推動拉美人口流動B.三角貿易是美洲人口的災難C.殖民擴張是美洲人口減少的根源D.工業革命促使美洲人口遷移二、非選擇題17.(2024·江西鷹潭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16—19世紀商業貿易一覽表時間 事件或現象16世紀 以后 威尼斯、熱那亞等商業城市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被里斯本、阿姆斯特丹、倫敦等城市先后取代1531年 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衛普開業1694年 經英國國王特許,英格蘭銀行創立17世紀 前后 英國和荷蘭分別成立東印度公司,荷蘭和法國分別成立西印度公司1852年 世界第一家百貨公司在法國巴黎開業——根據《選擇性必修2》整理(1)根據材料,概括近代商業貿易發生了哪些變化。(6分)(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推動近代商業貿易格局演變的因素。(8分)18.(2024·廣東廣州畢業沖刺)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從16世紀中葉開始,太平洋不同地區和國家之間的貿易逐漸匯聚成區域性的海上貿易活動,以絲綢、瓷器為代表的中國商品和以美洲白銀為代表的交換貨幣迅速融入太平洋貿易體系,推動了太平洋地區航路探險、人員交流和農產品交換等活動的深入開展,促進了太平洋貿易網和印度洋貿易網深度融合,擴大了海上絲綢之路“西向航線”(深入印度洋)和“東向航線”(橫跨太平洋)的范圍,形成太平洋絲綢之路。在明朝開始實行“海禁”政策之后,傳統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活動受到較大影響,而整體成形較晚的太平洋絲綢之路正好續接此后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摘編自吳杰偉《太平洋絲綢之路歷史價值的新思考——基于檔案整理和知識傳播的啟示》等材料二 16世紀后期到19世紀初,中國與拉美主要借助馬尼拉帆船貿易,開辟了“太平洋絲綢之路”,一度暢通了中國經過菲律賓與美洲的自由貿易。但是好景不長,這一貿易沖擊了宗主國西班牙原先在美洲的貿易,且導致美洲白銀流向亞洲國家。因此,從1593年開始,西班牙便頒布了一系列法令,除了對與中國的貿易做出了種種規定之外,還對大帆船貿易進行了限制,逐漸形成了一整套貿易壟斷體制。由于貿易壟斷本身的弊病,再加上其他西方國家的挑戰,最后導致大帆船貿易的終結。——摘編自韓琦等《馬尼拉大帆船貿易壟斷體制的建立及評價》等(1)分析太平洋絲綢之路興起的背景。(4分)(2)評析西班牙與中國在太平洋絲綢之路中的角色。(8分)7 / 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課時分層作業28 全球航路的開辟與世界格局的演變.docx 課時分層作業28 參考答案與精析.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