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分層作業(三十) 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建議用時:40分鐘)一、選擇題1.(2025·廣東八校聯考)據《英國政治制度史》記載:“喬治二世(1683—1760)12次離開英國前往故國期間,總要指定王后卡洛琳攝政。卡洛琳為人好強,謙卑恭順的沃波爾成了她的理想肱股之臣,許多重要事宜,悉憑他做主處理。”這一現象表明英國( )A.君主專制出現復辟苗頭B.議會權力中心受到挑戰C.君主立憲制進一步發展D.君主喜好影響官員任命2.(2024·山東青島三模)曾格案是北美殖民地時期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訴訟案。1734年,曾格因為被控誹謗紐約殖民地總督入獄,律師漢密爾頓以“表達自由視為防止政府濫權的保障”等理由辯護,陪審團作出無罪裁決,法官迫于法庭氣氛和群眾壓力宣告曾格無罪。這一案件反映了( )A.殖民地民族獨立運動的開始B.英國在殖民地實行民主法治C.北美人民對自由精神的追求D.北美殖民地實現了言論自由3.(2024·廣東華南師大附中模擬)1776年7月12日,英國理查德·赫將軍寫信要求會見大陸軍總司令華盛頓以商談和戰問題。然而,華盛頓以其信封上“華盛頓先生”的稱呼為由對會面加以拒絕,并認為他作為一個弗吉尼亞的種植園主和美國公民無權接見英國王室的使者。華盛頓此舉意在( )A.表達不妥協的戰斗意志B.強化為國而戰的意識C.維護美國的權力和尊嚴D.借禮儀規范約束英國4.(2024·河南鄭州二模)法國1791年憲法,以《人權宣言》作為總序言,它概括了大革命以來的各項反封建法令,還明文規定了國王即位后要向國民作忠于憲法的宣誓,逾期沒有宣誓或事后收回誓言者,即為“放棄王位”。這些規定( )A.體現了反對封建專制的要求B.實踐了啟蒙運動的最高成果C.反映了民主革命的不徹底性D.強調分權制衡原則的重要性5.(2024·福建廈門模擬)下表是法國大革命期間不同憲法對“自由與平等”的解釋。對此合理的解釋是,這一時期法國( )憲法 內容1791年憲法 人有自由權、財產權、安全的權利和反抗壓迫的權利,把自由置于首位1793年憲法 人有平等、自由、安全和財產的權利,把平等置于首位。人人享有工作權、救濟權、受教育權和起義權1795年憲法 對自由與平等權利作了某些限制,規定了公民必須履行的義務,實現了權利和義務的平衡A.政治斗爭日益理性化B.人文主義成為主流思想C.革命形勢具有復雜性D.君主立憲制發展并完善6.(2024·安徽蚌埠模擬)美國是第一個將人口統計寫入憲法的國家,1787年憲法規定:人口的實際統計在合眾國國會第一次會議后三年內和此后每十年內,依法律規定的方式進行。隨后國會決定由聯邦政府統一執行人口統計。該“人口統計”可以( )A.限制南方蓄奴州利益B.確立人口為分配權力的標準C.增強國家的治理能力D.完善“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7.(2024·山東淄博二模)下圖為1807年英國人吉爾雷所作的漫畫《科西嘉的園丁》。畫中拿破侖率領眾人正在砍倒古樹,種下一棵棵纖弱的小樹苗。作者意在( )A.表達對軍事獨裁的不滿B.諷刺拿破侖擁立傀儡政權C.批判法國發動對英戰爭D.贊揚大革命沖擊封建秩序8.(2024·福建福州模擬)1681年,法國路易十四頒布《海事條例》,1807年拿破侖把《海事條例》的私法部分納入《法國商法典》第二編。此后所有有商法典的國家都把海商法作為商法典的主要內容。這反映了( )A.法國是海洋法的發源地B.海洋法的發展具有傳承性C.西方的國際法最終成型D.海洋成為列強間爭奪焦點9.(2024·江蘇南通三模)下表為維也納會議的部分內容。由此可見,維也納會議( )內容 概況外交制度 制定《關于外交代表等級章程》,確認了外交代表的名稱、等級和位次問題會議分級召開制度 如將討論主權領土問題與功能合作領域的會議分開,此后國際上逐漸采用分委員會制、秘密會議和非正式磋商等形式開會A.建立了近代外交制度B.推動了國際法的發展C.重建了歐洲的均勢與和平D.開創了和平解決爭端的先例10.(2024·江西五市九校高三聯考)“三十年戰爭”結束后,獲得了權力與財富、脫離了教權絕對統治的各世俗政權形成了彼此之間相互平衡的國際關系格局,這一國際關系“大洗牌”的成果就是《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A.提升了羅馬教皇的權威B.為解決國際爭端提供了新的形式C.建立了近代的外交制度D.形成了“全體一致”的決議原則11.(2024·江西南昌三模)如圖是1870年英國《笨拙報》上刊登的一幅漫畫,畫面中的巴黎女神在一片廢墟之上拿起武器,向以威廉一世為首的“強盜們”發起抗爭。該漫畫( )A.歌頌了巴黎公社戰士的愛國精神B.揭示了近代主權意識的覺醒C.諷刺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虛偽D.折射出英國傳統的外交理念12.(2024·湖南名校聯考)光榮革命后,英國議會的選舉權一直僅限少數人,往往為貴族地主所掌控,選民人數直到1831年只有48.8萬人。可是,1833年以后選民人數驟增到80.8萬人,從由占人口比例的約2%增加到3.3%。這一變化反映了( )A.資本主義代議制的發展B.社會穩定促進選舉權的擴大C.議會改革推動工業革命D.政府擴大了貴族地主的權限13.(2024·湖南常德二模)16世紀法國小說家拉伯雷在《巨人傳》中勾畫了一位國王高康大,其一出生便不斷吞占民脂民膏。1832年法國漫畫家杜米埃借助這一形象畫下了名畫《高康大》(如圖)。杜米埃創作這一漫畫意在( )A.呼喚新的資產階級革命B.批判資產階級議會改革C.支持蓬勃發展的工人運動D.表達對君主專制統治不滿14.(2024·安徽安慶三模)有學者指出,除內部因素外,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也離不開有利的國際環境。當時,美國正忙于國內戰爭,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和印度民族大起義又牽制了英國的力量,德、俄、意也因國內事務無暇干涉日本維新運動。此學者意在說明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 )A.取決于當時有利的國際環境B.深刻影響了當時的國際政治格局C.是多種因素共同促成的結果D.受益于日本政府成功的外交政策15.(2024·湖南雅禮中學高三質檢)18世紀,英國議會大力改革文官制度,把任命文官的權力從國王和貴族的手中轉移到各政府部門負責人手中,規定由他們和高級文官推薦錄用。這一改革( )A.保障了政府工作的穩定性B.導致議會獨攬了行政權C.鞏固了文官政治中立原則D.利于完善君主立憲制度16.(2024·廣東湛江一模)18世紀的英國,郡選區仍延續1429年的議會法令,民眾需要具備祖傳的自由持有農身份且年收入40先令以上才有選舉權。至19世紀初,英格蘭以地產、產業來規定選舉權的選邑有70個。這一現象反映出,當時英國( )A.君主仍然掌握權力 B.民主政治亟須完善C.貴族壟斷選舉權力 D.議會中心地位確立二、非選擇題17.(2024·廣東揭陽二模)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某歷史研究小組為研究英國史上某一課題所收集的部分史料內容人物或著作 內容13世紀英國神學家約翰 國家治理體系猶如一個人,國王是頭,而教士則是靈魂。“頭由靈魂刺激和支配”“那些在人的法律范圍內的上帝的大臣,低于那些在神的法律范圍內的上帝的大臣”13世紀60年代政治詩歌《劉易斯之歌》 法律支配著國王的尊嚴……如果沒有法律,他(國王)的統治將偏離正道《愛德華三世鏡鑒》 根據普通法,任何人(也包括國王)都不應當攫取另一個人的財產,如果所有者不愿意和沒有正當理由的話材料二 18世紀中期法國社會結構圖——摘編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與制度的變遷》(1)根據材料一,判斷這一歷史研究小組的研究課題名稱并進行說明。(8分)(2)寫出可從材料二中得出的三項有關法國的歷史信息。(6分)18.(2024·湖南九校聯盟高三聯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19世紀英國歷史學家和政治思想家阿克頓說過,“妥協是政治的靈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話,民主政治的字典里,寬容、妥協、合作都是關鍵詞”。根據材料,結合17世紀以來的世界近代史,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表述清晰)(12分)7 / 7課時分層作業(三十)1.C [根據材料“沃波爾成了她的理想肱股之臣,許多重要事宜,悉憑他做主處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世紀20年代,在當時的多數黨領袖、財政大臣沃波爾主持下,責任內閣制開始形成,沃波爾被后人認為是第一任首相,而卡洛琳將國家事務交給沃波爾處理,有助于內閣制的形成和發展,即這有助于英國君主立憲制進一步發展,故選C項;“君主專制出現復辟苗頭”說法錯誤,1688年“光榮革命”后,英國君主立憲制逐步發展,君主專制并未復辟,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國王和首相的權力變化,與“議會權力中心受到挑戰”無關,且該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僅憑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君主喜好影響官員任命”的結論,排除D項。]2.C [根據材料“曾格案……‘表達自由視為防止政府濫權的保障’……作出無罪裁決”可知,這一案件反映了北美人民對自由精神的追求,故選C項;北美殖民地民族獨立運動開始于1775年來克星頓的槍聲,排除A項;英國在殖民地實行的是殖民統治,排除B項;北美殖民地時期,言論自由并未實現,排除D項。]3.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發表,標志著美國的獨立,華盛頓拒絕會見理查德·赫是在抗議英國不承認美國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即華盛頓旨在維護美國的權力和尊嚴,故選C項;“不妥協的戰斗意志”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為國而戰”不符合題意,應為“國家尊嚴”,排除B項;“約束英國”不符合題意,應為“抗議英國”,排除D項。]4.A [根據材料可知,1791年法國憲法是法國大革命期間的重要成果,它規定了公民的權利,概括了反封建的各項法令,而且規定國王必須宣誓,“逾期沒有宣誓或事后收回誓言者,即為‘放棄王位’”,這些規定體現了民眾反對封建專制的要求,故選A項;法國1791年憲法只能反映啟蒙運動的部分理論,不能達到其“最高成果”,排除B項;法國1791年憲法規定的是君主立憲制,雖然有不徹底性,但是材料引用的部分是強調對君主權力的限制,排除C項;分權制衡原則指的是將國家的政治權力劃分為不同的部分,并讓這些部分之間形成相互制約和平衡的關系,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5.A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法國大革命初期的憲法強調人的自由權、平等權,后期則對自由與平等權利作了某些限制,認為在享有權利的同時還應履行義務,認識到自由、平等不是絕對的,權利和義務應該相平衡,體現了這一時期法國對人權和政治的認識更加合理和理性化,故選A項;18世紀,啟蒙運動在法國達到高潮,理性主義是其主流思想,排除B項;憲法關于權利自由的規定主要體現了革命思想而非革命形勢,排除C項;材料提及權利和義務的平衡,且君主立憲制只在法國大革命中短暫存在,“發展并完善”說法錯誤,排除D項。]6.C [美國第一個將人口統計寫入憲法,并規定人口實際統計的時間和執行機構,這屬于國家治理的范疇,因而可以增強國家的治理能力,故選C項;題干只提到人口統計,且這里的人口統計并未規定南北方的差異,所以無法得出“限制南方蓄奴州利益”的結論,排除A項;題干只提到人口統計的時間和執行機構,并未涉及人口統計的結果,所以不能得出“確立人口為分配權力的標準”的結論,排除B項;題干未涉及司法部門,不能體現完善“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排除D項。]7.B [根據題干時間“1807年”可知該漫畫創作于拿破侖所建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時期,當時法國是君主制政體,結合漫畫內容可知,作者站在英國的立場批判拿破侖對歐洲大陸傳統的封建秩序(“古樹”)的破壞,據此可知,該漫畫的目的在于諷刺拿破侖對外征伐后所建立的服從法國統治的新政權(“小樹苗”),故選B項。]8.B [根據題干“此后所有有商法典的國家都把海商法作為商法典的主要內容”等信息可知,自1807年拿破侖將《海事條例》的私法部分納入《法國商法典》第二編之后,其他國家也相繼效仿,這反映出海洋法的發展具有傳承性,故選B項;題干僅是述及法國路易十四于1681年頒布了《海事條例》,但是并不能據此推斷出“法國是海洋法的發源地”,排除A項;題干述及的是“海商法”,它僅是國際法的一部分,排除C項;題干“所有有商法典的國家都把海商法作為商法典的主要內容”,說明各國比較重視海商法,但是并不能據此推斷為各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爭奪焦點是“海洋”,排除D項。]9.B [表格中明確提到了維也納會議關于外交代表的規定和會議召開方式的改變,這些都是國際法和外交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規定和改變無疑為國際法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推動了國際法的發展,故選B項;近代外交制度在17世紀時已經建立,排除A項;雖然維也納會議確實對歐洲的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但表格內容并沒有直接提及這方面的內容,排除C項;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開創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排除D項。]10.B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確立了國際關系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開創了用國際會議和通過談判達成協議的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結束國際戰爭的先例,為解決國際爭端提供了新的形式,故選B項;根據材料“脫離了教權絕對統治”可知,該和約沖擊了羅馬教皇的權威,排除A項;17世紀時,歐洲國家的君主們不再滿足僅僅派遣臨時使者與他國保持聯系,而是派遣常駐外交使節和外交使團。在此基礎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漸建立起來,與《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不符,排除C項;國際聯盟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排除D項。]11.D [該漫畫描繪了1870年普法戰爭期間,巴黎女神在廢墟上拿起武器,對抗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為首的“強盜們”,這反映了英國的外交理念,尤其是其傳統的“大陸均衡”政策,即英國傾向于支持歐洲大陸上的弱國以對抗強國,以防止任何一個國家稱霸歐洲,故選D項;巴黎公社運動發生在1871年,與材料“1870年”不符,排除A項;主權意識是指一個國家或國家政府對自身主權地位的認識和維護,是國家認同的核心,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項;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確立了國際關系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是近代國際法的開端,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項。]12.A [根據材料“光榮革命后,英國議會的選舉權一直僅限少數人”“1833年以后選民人數驟增到80.8萬人”可知,光榮革命后,英國代議制發展遲緩,受到了限制,1833年處于工業革命時期,工業革命推動議會改革,擴大了選民的人數,使更多的工業資產階級參與了政權,故選A項;選民人數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工業革命推動,并非社會穩定,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前期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重要的社會力量,工業革命推動了議會改革,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代議制的發展,排除C項;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后,更多的工業資產階級參與政權,貴族地主權限減少,排除D項。]13.A [根據材料可知,1832年法國漫畫家杜米埃借助《巨人傳》中吞占民脂民膏的國王的形象,畫下了名畫《高康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正值法國政局動蕩之際,杜米埃創作這一漫畫旨在諷刺、批評當時的君主政體,呼喚新的資產階級革命,故選A項;資產階級議會改革是資產階級為爭取擴大資產階級民主而進行的政治改良運動,與漫畫中的國王形象不符,排除B項;工人運動是指工人階級及其領導下的人民群眾為了推翻資本主義和一切剝削階級的統治,建立共產主義社會而開展的一系列社會活動,而杜米埃的創作與此無關,排除C項; 漫畫《高康大》在諷刺、批評當時的君主政體,表達對君主專制統治不滿,以漫畫作為批判的手段,但其深層目的在于呼喚新的資產階級革命,推進政治民主化,排除D項。]14.C [由材料“除內部因素外,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也離不開有利的國際環境”可得出,學者意在說明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是國內外多種因素共同促成的結果,故選C項;有利的國際環境對明治維新的成功具有積極作用,但“取決于”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B項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由材料“美國正忙于國內戰爭……因國內事務無暇干涉日本維新運動”可得出,這種有利的國際環境不是日本政府外交政策促成的,而是這些國家忙于自身問題無暇顧及和干涉,D項與題意不符,排除。]15.D [根據材料“把任命文官的權力……轉移到各政府部門負責人手中”“規定由他們和高級文官推薦錄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世紀英國議會改革文官制度,使國王和貴族失去了任命文官的權力,這進一步限制了國王的權力,從而完善了君主立憲制度,故選D項;英國文官制度不隨政黨更替而更替,體現了文官政治中立的原則,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穩定性,但與材料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C兩項;議會主要掌握立法權,并未獨攬行政權,B項說法錯誤,排除。]16.B [根據材料“18世紀……自由持有農身份且年收入40先令以上才有選舉權”可知,18世紀英國地方的選舉權制度仍延續中世紀的法令,說明民主政治亟須完善,故選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世紀20年代,英國責任內閣制開始形成,國王逐漸“統而不治”,且材料中未體現國王權力,排除A項;根據材料“自由持有農身份且年收入40先令以上才有選舉權”可知,年收入40先令以上的自由持有農有選舉權,“貴族壟斷選舉權力”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項;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使議會中心地位確立,排除D項。]17.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法律支配著國王的尊嚴”“根據普通法……沒有正當理由的話”可知,《劉易斯之歌》強調法律高于王權,《愛德華三世鏡鑒》強調國王不應隨意剝奪他人的財產,因此材料強調了英國“王在法下”的歷史傳統。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那些在人的法律范圍內的上帝的大臣,低于那些在神的法律范圍內的上帝的大臣”得出神學家約翰反映了宗教神學階層對于“王在法下”的要求,神學家認為國王所制定的法律低于宗教所制定的法律;根據材料一“法律支配著國王的尊嚴”等得出《劉易斯之歌》《愛德華三世鏡鑒》表達了貴族階層的立場,貴族在國王濫權之時,提出了“王在法下”的主張,要求限制王權的濫用;綜合三則材料信息得出三則史料揭示了貴族和教士對于限制王權的強烈愿望,這些史料有助于我們了解英國“王在法下”這一傳統的發展。第(2)問,根據材料二“18世紀中期法國社會結構圖”得出國王、大臣、教士、貴族都在金字塔的上方,體現了法國封建專制勢力強大;根據材料二“金字塔型的統治結構”得出社會等級較為森嚴;結合所學知識得出階級矛盾異常尖銳;法國大革命方式較為激進。答案:(1)課題名稱:英國“王在法下”的歷史傳統。(2分)說明:神學家約翰反映了宗教神學階層對于“王在法下”的要求,神學家認為國王所制定的法律低于宗教所制定的法律。《劉易斯之歌》《愛德華三世鏡鑒》表達了貴族階層的立場,貴族在國王濫權之時,提出了“王在法下”的主張,要求限制王權的濫用。三則史料揭示了貴族和教士對于限制王權的強烈愿望,這些史料有助于我們了解英國“王在法下”這一傳統的發展。(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信息:法國封建專制勢力強大;社會等級較為森嚴;階級矛盾異常尖銳;法國大革命方式較為激進。(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8.解析:根據材料“妥協是政治的靈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話,民主政治的字典里,寬容、妥協、合作都是關鍵詞”可以擬定論題為:歐美民主政治制度是國內各種政治力量妥協的產物。然后結合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1787年憲法相關知識論述:由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近代歐美國家相繼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經過國內政治勢力反復斗爭后,各方達成妥協,確立了近代資產階級民主政體。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與舊勢力妥協進行“光榮革命”,革命成果獲得鞏固;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擴大議會權力,限制王權;1701年又通過《王位繼承法》,18世紀上半期形成責任內閣制,國王統而不治;1832年進行議會改革,英國君主立憲制逐步發展。美國獨立后,松散的邦聯制導致形勢嚴峻。受啟蒙思想影響的聯邦主義者認識到必須建立民主的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經過激烈斗爭,1787年,美國制訂憲法,確立“三權分立”原則:國會、總統、最高法院和國會規定設立的下級法院分別掌握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彼此制衡。憲法還規定美國是聯邦制國家,聯邦政府擁有最高權力,各州政府擁有一定自治權。大州和小州之間、南方和北方之間、參議院和眾議院之間都達成妥協,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調節內部各集團的利益。最后進行總結:近代歐美國家民主代議制政治,是資產階級內部職權分工與利益分割相結合的妥協表現,實質是資產階級的民主專政。妥協在客觀上有利于政治暫時的相對穩定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答案:示例:觀點:歐美民主政治制度是國內各種政治力量妥協的產物。(2分)論述:由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近代歐美國家相繼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經過國內政治勢力反復斗爭后,各方達成妥協,確立了近代資產階級民主政體。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與舊勢力妥協進行“光榮革命”,革命成果獲得鞏固;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擴大議會權力,限制王權;1701年又通過《王位繼承法》,18世紀上半期形成責任內閣制,國王統而不治;1832年進行議會改革,英國君主立憲制逐步發展。(4分)美國獨立后,松散的邦聯制導致形勢嚴峻。受啟蒙思想影響的聯邦主義者認識到必須建立民主的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經過激烈斗爭,1787年,美國制訂憲法,確立“三權分立”原則:國會、總統、最高法院和國會規定設立的下級法院分別掌握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彼此制衡。憲法還規定美國是聯邦制國家,聯邦政府擁有最高權力,各州政府擁有一定自治權。大州和小州之間、南方和北方之間、參議院和眾議院之間都達成妥協,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調節內部各集團的利益。(4分)總之,近代歐美國家民主代議制政治,是資產階級內部職權分工與利益分割相結合的妥協表現,實質是資產階級的民主專政。妥協在客觀上有利于政治暫時的相對穩定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2分)6 / 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課時分層作業30 參考答案與精析.docx 課時分層作業30 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