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課時分層作業31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車道》2026版高三一輪總復習歷史(通史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課時分層作業31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車道》2026版高三一輪總復習歷史(通史版)

資源簡介

課時分層作業(三十一)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
(建議用時:40分鐘)
一、選擇題
1.(2024·河北滄衡名校聯盟模擬)17世紀40年代開始,印度棉紡織品涌入西歐。1721年,英國議會頒布法令,禁止從印度進口印花棉布產品。由此,英國商人選擇仿制印度產品,“機械裝置最終在這個已經準備好迎接自己的新領域建立起來”。這表明(  )
A.市場需求催生工業革命
B.技術進步助力機械改進
C.自由主義政策得到推崇
D.資本積累方式亟須改變
2.(2024·廣東佛山一模)從17—18世紀中期,英國的專利發明項目增長近8倍,以至于當時有人評論說:“幾乎每一個制造商都有自己的新發明,幾乎每天都有在別人發明創造的基礎上的新改進。”這說明英國(  )
A.生產技術不斷革新   B.人文思想的廣泛傳播
C.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D.科學與生產緊密結合
3.(2024·遼寧錦州一模)工業革命極大改變了人類的物質與精神生活,特別是德國1870年,把中等程度的職業學校升格為工科大學進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這說明德國(  )
A.確立了分科教育的基本方式
B.成為歐洲工業革命的中心
C.高等教育傾向于世俗化和商業化
D.教育適應了新的生產方式的需要
4.(2025·河南適應性考試)19世紀初的英國,每逢秋收,手織工們就儲備起大量的糧食、奶酪和煤等,足夠用到來年春季。19世紀30年代,手織工們家中的擺設逐年變壞,大人小孩衣著越來越差,許多人的生活已成問題。該變化表明(  )
A.產業轉型影響了財富分配
B.紡織行業逐步走向衰落
C.資本大量集中于中間階層
D.壟斷組織加劇貧富分化
5.(2024·山東濰坊二模)1563年,英國政府頒布《勞工法令》,對勞資關系進行家長式管控。19世紀上半葉,政府鼓勵勞資雙方以自由契約來確定雇傭條件,以協商、談判方式自行化解沖突,促進了調解與仲裁制的興起。這一調整源于(  )
A.啟蒙思想的影響
B.經濟發展與社會結構變化
C.勞資關系的改善
D.君主立憲制的確立與完善
6.(2024·安徽皖北五校聯考)下圖是英日兩國在全球棉業市場所占比例的變動,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是(  )
A.英國喪失創新能力
B.資本主義國家間矛盾日益激化
C.日本憲政較為完善
D.新興國家對新技術運用更積極
7.(2024·湖南永州三模)1870年,英國下院議員福斯特在議會發言中說:“我國的工業繁榮取決于我們迅速發展初等教育。如果沒有初等教育,為工匠提供的技術教育就缺少基礎,沒有受過教育的工人……如果我們聽任這種狀況繼續存在,即使他們身強力壯,精力充沛,他們也將在世界的競爭中落伍。”這表明在當時的英國(  )
A.自由放任政策遭到了普遍質疑
B.壟斷組織干涉國家的政治生活
C.世界工業的壟斷地位已經喪失
D.人才培養滯后于經濟發展需求
8.(2024·河南新鄉三模)1900年,世界所用染料的4/5是由德國制造的。1910年,德國擁有195家電氣公司,資本總額達12億馬克。1913年德國工業產值占世界工業總產值的15.7%,僅次于美國。1900—1913年,德國的醫藥、照相器材、應用化學品也都馳名世界。由此可見,此時德國(  )
A.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中心
B.重工業已成為國民經濟主導
C.壟斷組織加快了工業化進程
D.軍國主義政策導致生產集中
9.(2024·吉林長春模擬)歐洲思想家約翰·斯圖亞特·穆勒(1806—1873)提出:生產受供需法則的限制,但商品的銷售不受此限制;政府必須采取措施保護窮人;公用事業,如鐵路、煤氣和給水設備是當然的專利事業,應歸國有;用所得稅和遺產稅作為經濟平衡的杠桿。這一思想針對的社會問題是(  )
A.重商主義下政府對經濟的主導
B.工業時代社會階層分化的加劇
C.經濟自由主義下政府職能削弱
D.壟斷資本家對國計民生的操控
10.(2024·江西九師聯盟聯考)卡特爾和辛迪加等組織極力削減一切競爭者及站在聯合組織之外的一切企業,“自由市場日益成為過去的事情”,而殘酷的競爭卻廣泛化且激烈化,如煤炭大王和石油大王為保證最大限度利潤,力圖使政府通過能保證其各自壟斷地位的法案。這可用于印證(  )
A.政府在現代化道路中作用突出
B.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實質
C.資本集中嚴重制約著利潤增值
D.自由主義具有深遠的影響
11.(2024·河南平許濟洛模擬)19世紀的英國女性在公共場合被要求內穿緊身胸衣和裙撐,外搭窄袖上衣和拖地長裙,層層束縛之下宛如“時尚的奴隸”。19世紀后半期起,由于戶外運動和做工的需要,女裝改革運動興起,長褲和休閑套裝備受歡迎。據此可知,英國當時(  )
A.經濟發展助推女性解放
B.男女平等趨勢有所強化
C.女性民主意識不斷增強
D.民眾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12.(2024·廣東韶關一模)1851年,英國女性人口為1 065.9萬人,其中參加工作的有283.2萬人,職業婦女占全國勞動者總數的30%。1881年,就業女子達3 885萬人。這反映了(  )
A.工業革命推動婦女獨立
B.家庭壓力導致婦女地位低下
C.議會改革保障婦女權益
D.殖民戰爭導致男性數量減少
13.(2024·湖南長郡中學模擬)英國曾在1750年至1795年多次頒布法令,禁止與羊毛、鋼鐵和人造品的相關技術、機器出口。但在1825年,英國政府取消了技術和機器出口禁令,允許技術工人外流。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英國(  )
A.機器大工業已確立
B.國內機器市場長期飽和
C.開始放棄重商主義
D.經濟變革推動觀念變化
14.(2024·湖北武漢模擬)1663年,英國開通由倫敦通往約克的付費道路。到1750年,英國收費的“高速路段”已基本形成了密集的網絡,將倫敦、曼徹斯特、布里斯托爾、伯明翰、約克等主要城市連接起來。英國付費公路的發展(  )
A.有助于國內市場的形成
B.推動了殖民擴張
C.得益于工業革命的擴展
D.強化了封建王權
15.(2024·江西上饒二模)如圖是創作于1860年的繪畫《郵局:差一分鐘到六點》。作品描繪了人們爭先恐后地趕在倫敦圣馬丁勒格蘭郵局6點關門前把郵件寄出的場景。據此推斷,該作品反映出工業革命后的英國(  )
A.貧富分化持續拉大    B.都市工作節奏加快
C.各地聯系日益密切   D.市民追求時尚生活
16.(2024·河北三模)大約在18世紀初,英語中出現“SIDEWALK”一詞,指代“在兩邊的路”。隨著市政和交通的發展,車行道占據道路的中間,步行在道路兩邊成為定式,因此該詞逐漸演變為“人行道”,在20世紀初開始大規模使用。這可用于說明(  )
A.技術變革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
B.交通完善使市民生活邊緣化
C.市政建設提升社會的品位格局
D.科技進步擴大了城市的規模
二、非選擇題
17.(2024·哈師大附中、東北師大附中、遼寧省實驗中學三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工業革命完成后,工廠規模發生了根本變化,單個資本的弱點已經暴露出來,投資的最低規模限制,要求將股份公司制度廣泛地用于制造業。(起初)制造商對成立公司還抱著猜疑和冷淡態度,他們建立工廠所需的資金依然依靠內部積累和銀行貸款。但是,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大工業企業逐漸增多,這時資金的籌集成為重要問題,股份有限公司的許多方便漸漸吸引了維多利亞時代的工業領袖們。這些領袖意識到組建股份有限公司既可以籌集充足的資金,又可以分散風險,還可以讓公司獲得生命力,永遠經營下去。于是,他們動手改造原先的企業或者按照公司的模式建立新企業。這種改造運動在冶金和工程行業中風靡一時,并逐漸擴大到其他行業。在截至1885年10月為止的這5年之間,約有560個私營行號改組成為公司。
——摘編自王玨《世界經濟通史(中卷)
經濟現代化進程》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世紀下半期西方企業發展的表現。(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公司制度發展的原因。(8分)
18.(2024·山東濰坊模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
材料 19世紀英國議會立法和改革
1813年廢除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貿易獨占權,任何英商可自由進入印度市場。 1832年進行第一次議會改革,將選舉權從身份資格轉向財產資格。 1846年廢除《谷物法》,取消農業進口保護性關稅。 1848年通過《公共衛生法》,針對貧民窟導致的流行性疾病,要求地方衛生委員會必須提供新鮮水并負責處理污水,改善居住環境等。 1849年廢除《航海條例》,開放沿海貿易。 1867年進行第二次議會改革,進一步降低選民財產資格。 1884年進行第三次議會改革,實行無記名投票,取消議員的財產資格限制。 1900年通過新的《工人階級住房法》,授權地方政府拆除貧民窟區域中的建筑,建造和修繕下水道,提供供水等配套措施,建造工人住房。
——摘編自錢乘旦《英國通史》
從材料中提取相互關聯的兩條或兩條以上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史論結合,表述清晰)(12分)
1 / 6課時分層作業(三十一)
1.A [根據材料“英國商人選擇仿制印度產品”“機械裝置最終在這個已經準備好迎接自己的新領域建立起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亞洲產品的優勢對歐洲產生刺激,英國實行貿易保護政策,龐大的市場需求促使英國棉紡織業開始技術革新,從而提高本國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催生了工業革命,故選A項;“技術進步助力機械改進”體現的是技術對工業革命的推進,而材料主要說的是市場需求對工業革命的推動,排除B項;“自由主義政策得到推崇”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C項;“資本積累方式亟須改變”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D項。]
2.A [根據材料“英國的專利發明項目增長近8倍”“幾乎每天都有在別人發明創造的基礎上的新改進”可知,英國發明更新速度很快,反映了生產技術不斷革新,故選A項;人文思想是一種以人為中心、強調人的價值的思想,但材料“專利發明”“新發明”“發明創造”強調技術發明,排除B項;18世紀20年代,在當時的多數黨領袖、財政大臣沃波爾主持下,責任內閣制開始形成,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科學與生產緊密結合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典型特點,與材料時間不符合,排除D項。]
3.D [根據材料“1870年”“把中等程度的職業學校升格為工科大學進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適應了工業革命時期對于人才的素質要求,說明教育適應了新的生產方式的需要,故選D項;材料并未體現“分科教育的基本方式”,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70年第二次工業革命剛開始,德國并沒有成為歐洲工業革命的中心,排除B項;“高等教育傾向于世俗化和商業化”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
4.A
5.B [根據材料“1563年……對勞資關系進行家長式管控”“19世紀上半葉……以協商、談判方式自行化解沖突”及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上半葉,英國工業革命完成,經濟發展迅速,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社會結構發生變化,所以英國政府調整勞資關系,調解與仲裁制興起,故選B項;材料體現不出啟蒙思想的影響,排除A項;勞資關系的改善是英國政府調整勞資關系的結果,不是原因,排除C項;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的標志是1689年《權利法案》的發表,完善是通過工業革命后一系列議會改革,不是政府調整勞資關系的原因,排除D項。]
6.D [根據材料時間可知,這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這一時期新興國家如美國、德國、日本等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和教育投入等,在諸多領域追趕并超越了老牌工業強國英國,表明新興國家對新技術運用更積極,故選D項;英國創新能力下降而不是喪失,排除A項;根據材料時間可知此時為一戰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戰暫時緩解了帝國主義在歐洲、非洲和中東地區的矛盾,使資本主義發展進入相對穩定的時期,排除B項;日本憲政保留了大量封建專制殘余,軍國主義色彩濃厚,排除C項。]
7.D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福斯特議員的發言體現了19世紀英國人才培養與經濟發展之間的不匹配。在那個時期,英國經歷了快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工廠系統的興起對工人的技能和教育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當時的初等教育體系尚未完全適應這種變化,導致許多工人缺乏必要的教育基礎,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技能提升和職業發展,故選D項;自由放任政策是一種經濟政策,主張政府不干預經濟活動,讓市場力量自由地發揮作用,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壟斷組織,排除B項;C項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
8.A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德國在多個工業領域都有出色的表現,尤其是電氣、醫藥和照相器材等,這些都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關鍵領域。此外,德國在工業產值上也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僅次于美國。由此可見,此時德國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中心,故選A項。]
9.B [根據材料“保護窮人”“專利事業,應歸國有”“用所得稅和遺產稅作為經濟平衡的杠桿”可知,穆勒強調要保護窮人,強化國家對涉及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的控制,從而縮小貧富差距。由此可推知這一思想針對的社會問題是工業時代社會階層分化的加劇,故選B項;“重商主義下政府對經濟的主導”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這一思想針對的是階層分化,主張增強政府職能,以縮小貧富差距,排除C項;壟斷資本家出現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的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根據穆勒的生存年代可知,此時壟斷資本家尚未出現,排除D項。]
10.B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實質在于少數大企業通過控制市場、政治干預和追求最大化利潤等手段,形成壟斷地位并加劇社會不公。這種壟斷現象與自由市場的競爭原則相悖,導致了市場的不平等和扭曲,故選B項;材料論述的主體是壟斷組織,而非政府,排除A項;材料反映出壟斷與競爭并存,而非資本集中的負面影響,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壟斷組織的發展削弱了自由主義的影響,排除D項。]
11.A [根據材料“19世紀的英國女性……19世紀后半期起,由于戶外運動和做工的需要,女裝改革運動興起,長褲和休閑套裝備受歡迎”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初女性服裝束縛著女性活動,到19世紀中葉,隨著工業革命進一步深入發展,女性工作的越來越多,服裝也逐漸實用,便于工作活動。由此得知,英國當時經濟發展助推女性解放,故選A項;材料中沒有具體的數據對比,無法得知男女平等趨勢的強化,排除B項;材料僅涉及女性服裝變化,沒有女性從政的信息,無法得知女性民主意識增強,排除C項;材料沒有提及民眾生活水平,無法得出D項結論,排除。]
12.A [根據材料“1851年……1881年,就業女子達3 885萬人”可知,從1851年到1881年短短的三十年間,工作的女性人數大幅增加,這是工業革命推動婦女獨立的結果,故選A項;婦女就業人數的增加是婦女社會地位提高的表現,而非地位低下,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婦女就業人數的增加,沒有涉及議會改革,排除C項;雖然殖民戰爭可能使男性數量減少,但材料無法體現,排除D項。]
13.D [根據材料“禁止……取消了技術和機器出口禁令”可知,從18世紀中期英國工業革命開始到19世紀20年代左右,英國政府的對外政策由貿易保護到自由貿易,其根本原因在于工業革命推動生產力進步,提高了英國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故選D項;19世紀中期,英國的機器制造業實現了機械化,因此,機器大工業確立是在1840年左右,排除A項;“長期飽和”的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取消出口禁令是放棄重商主義的表現,但放棄重商主義并非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排除C項。]
14.A [根據材料“英國收費的‘高速路段’……主要城市連接起來”可知,英國的公路發展形成了密集的交通網絡,有利于全國各地之間的聯系和商業往來,故選A項;材料與殖民擴張無關,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60年代,排除C項;1688年“光榮革命”以后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排除D項。]
15.C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后各地間的聯系加強,與材料《郵局:差一分鐘到六點》描繪的英國人通過郵件與目的地保持著密切的聯系相符,故選C項;“貧富分化持續拉大”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工作”不符合題意,應為“生活”,排除B項;時尚生活指人們在短時間內所崇尚和追求的一種高品質生活,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
16.A [根據材料“隨著市政和交通的發展……演變為‘人行道’”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公路等基礎設施得到發展,人們的出行從步行到乘坐汽車等交通工具,社會生活發生變化,由此說明技術變革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故選A項;材料主要通過人行道的發展表現交通條件等社會變化,不能得出“市民生活邊緣化”的結論,排除B項;交通設施以及人行道的發展不能體現社會品位格局的變化,排除C項;材料不能體現城市的規模擴大,排除D項。]
17.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他們動手改造原先的企業或者按照公司的模式建立新企業”可知,工廠制度和公司制度相結合;根據材料“要求將股份公司制度廣泛地用于制造業”可知,公司制在制造業中廣泛發展;根據材料“大工業企業逐漸增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司的數量和規模逐漸擴大;根據材料“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大工業企業逐漸增多”可知,生產和資本不斷集中。第(2)問,根據材料“工業革命完成后,工廠規模發生了根本變化”可知,工業革命的開展,工廠規模擴大;根據材料“這時資金的籌集成為重要問題”可知,資金籌集成為重要問題;根據材料“這些領袖……建立新企業”可知,工業領袖適時調整經營方式;根據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既可以籌集充足的資金,又可以分散風險”可知,股份有限公司自身的優點。
答案:(1)工廠制度和公司制度相結合;公司制在制造業中廣泛發展;公司的數量和規模逐漸擴大;生產和資本不斷集中。(6分)
(2)工業革命的開展,工廠規模擴大;資金籌集成為重要問題;工業領袖適時調整經營方式;股份有限公司自身的優點。(8分)
18.解析:首先,閱讀材料,找出題目主旨,即自工業革命開展以來,英國議會立法和改革的發展進程,在此基礎上選擇兩條或者兩條以上相關聯的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如果選擇1813年廢除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貿易獨占權、1846年廢除《谷物法》、1849年廢除《航海條例》,則可以擬定論題為:英國通過議會立法推行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如果選擇1848年的《公共衛生法》、1900年的《工人階級住房法》,則可以將論題擬定為:英國通過立法方式積極改善城市居住環境;如果選擇“1832年進行第一次議會改革,將選舉權從身份資格轉向財產資格”“1867年進行第二次議會改革,進一步降低選民財產資格”“1884年進行第三次議會改革,實行無記名投票,取消議員的財產資格限制”,可以擬定的論題是:英國議會改革推動民主制度不斷完善;等等。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對論題進行闡述,闡述過程一般包含表現、原因和影響三個部分,要注意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邏輯清晰、表述完整準確。最后,總結陳詞,說明自己闡述的正確性,或者升華(深化)自己的觀點即可。
答案:示例一:
論題:英國通過議會立法推行自由主義經濟政策。(2分)
闡述:1813年,廢除東印度公司的貿易獨占權、1846年廢除《谷物法》、1849年廢除《航海條例》等反映出英國推行自由主義經濟政策。(2分)
英國率先開展工業革命,市場競爭力得到增強;工業革命的開展需要在全球范圍內尋求原料和市場;重商主義阻礙了英國經濟的發展;自由主義經濟思想影響不斷擴大。(4分)
英國推行自由主義經濟政策,適應了工業革命的要求;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基本形成;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容易造成盲目競爭,為經濟危機的爆發埋下隱患。(4分)
示例二:
論題:英國通過立法方式積極改善城市居住環境。(2分)
闡述:1848年的《公共衛生法》、1900年的《工人階級住房法》都是英國政府提升城市居民居住環境的措施。(2分)
工業革命促進城市化進程加快,導致社會貧富分化加劇、工人居住條件惡劣、環境污染嚴重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工人運動高漲,推動英國通過議會立法來解決社會問題。(4分)
這改善了公共衛生狀況和城市居民環境;提升了城市治理水平;緩和了社會矛盾,穩定了社會秩序。(4分)
(若從英國議會改革推動民主制度不斷完善等角度分析,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5 / 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平区| 连云港市| 兴山县| 武鸣县| 依安县| 田林县| 遂溪县| 秦安县| 基隆市| 陆川县| 镇江市| 西乌| 新兴县| 桐庐县| 灵石县| 保山市| 咸阳市| 龙井市| 名山县| 会宁县| 兴隆县| 广南县| 武强县| 高唐县| 莱阳市| 淮南市| 常山县| 德惠市| 壶关县| 博客| 东兰县| 奉化市| 密云县| 徐水县| 禹州市| 宣武区| 宿迁市| 中山市| 吴堡县| 盖州市| 闽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