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分層作業(三十三)1.B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歐洲在美洲實行專制統治,推行農奴制,發展種植園經濟,奴役和屠殺印第安人,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后,為彌補勞動力不足,從非洲販入黑人奴隸。歐洲在非洲主要是販賣黑奴,掠奪能源礦產,且非洲惡劣的自然環境也阻擋著歐洲人向非洲內地進軍的步伐,故選B項;美、非抵抗方式區別不大,基本都是通過武力方式爭取獨立。歐洲殖民美、非時間差不多,都在15世紀,排除A項;美、非政治狀況都比較落后,且殖民主體一樣都是歐洲殖民者,排除C項;美、非人種屬性的不同并非材料中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排除D項。]2.A [根據材料可知,拉丁美洲與英國的貿易額和投資額不斷增加,說明拉丁美洲與英國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拉美國家經濟發展的依附性較強,故選A項;材料強調的是經濟聯系,與政治獨立性無關,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拉丁美洲經濟發展的依附性較強,而不是其深化與英國的合作,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拉丁美洲經濟發展的依附性較強,而不是其積極地融入世界市場,排除D項。]3.A [根據材料可知,墨西哥的咖啡、棉花、龍舌蘭、甘蔗等出口農產品的年產量大幅增加,而谷物和大豆產量卻大幅下降,墨西哥不得不進口糧食來滿足國內的需要,這說明墨西哥淪為列強的經濟附庸,故選A項;“注重發展農副產業”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墨西哥在1878年之前已經被卷入世界市場,排除C項;“因地制宜發展經濟”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D項。]4.C [根據材料可知,英國在印度進行改革,如停止廢除土邦進程、更改印度軍隊招募政策以及不讓印度人充任某些技術兵種,這些改革顯然是為了維護英國在印度的殖民利益,加強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故選C項;雖然改革內容中涉及了印度的種姓制度或地域特色,但改革并不是為了順應印度的本土風俗習慣,排除A項;英國對印度軍隊的招募政策做出了更改,其目的并非加快民族融合,而是防止統一的民族力量對英國殖民統治構成威脅,排除B項;雖然停止廢除土邦進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平衡各方力量,但主要是為了使各個土邦各自分散,防止其聯合起來反抗英國的統治,而非為了緩和當地社會矛盾,排除D項。]5.C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政府資助的軍人、冒險家對非洲內陸的探險有利于歐洲各國政府掌握非洲內陸的地理和人文資料,加速了非洲殖民化進程,故選C項;從19世紀開始,歐洲各國逐漸廢除了黑奴貿易,排除A項;世界殖民體系形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且涉及亞非拉地區,所以只針對非洲的探險不能直接“導致世界殖民體系形成”,排除B項;“促進了非洲經濟的開發”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D項。]6.B [根據材料中埃及棉花出口總值的增加以及英國駐埃及領事克羅默的觀點可以看出,英國希望埃及成為其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這體現了英國對埃及市場的重視,故選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祖國黨抗英斗爭失敗,排除A項;華夫脫運動開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經濟殖民主義進一步削弱”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D項。]7.B [根據材料“非洲……向本議定書的簽字國呈送”可知,該會議指1884年的柏林會議,此會議后,列強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故選B項;從15世紀開始,歐洲殖民者就侵入非洲,排除A項;開創了以談判形式解決爭端的先例的是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排除C項;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排除D項。]8.B [根據材料可知,拉美獨立戰爭時期,深受啟蒙運動思想影響的知識精英設想的理想社會是由本土白人精英主導的威權體制,表現出民族民主革命的局限性,故選B項;拉美知識精英的主張強化了本土白人精英的特殊地位,不利于民主認同,排除A項;這些思想主張受到歐洲啟蒙思想影響,不能表明新興民族國家文化復興,排除C項;材料主要體現了拉美本土知識精英的觀點,并沒有列強爭奪拉美的相關描述,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9.A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20世紀初埃塞俄比亞人所繪關于1896年阿杜瓦戰役的政治宣傳畫凸顯了皇帝孟尼利克二世,這體現出埃塞俄比亞民族解放運動是在皇帝的領導下進行的,具有特殊性,故選A項;阿杜瓦戰役并不屬于反法西斯戰爭,排除B項;材料體現阿杜瓦戰役中皇帝孟尼利克二世的作用,并不能由此得出提升埃塞俄比亞軍隊士氣推動戰爭勝利的結論,排除C項;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屬于殖民侵略,但由題圖并不能得出“罪惡性”的結論,排除D項。]10.C [根據材料“截至二戰全面爆發之時……大西洋彼岸的移民”可知,自1848年之后,大量的歐洲人進入美洲,他們在當地傳播歐洲文化,且與原先流傳的歐洲文化結合,發展了移民文化,擴大了歐洲文化的影響力,這會使印第安文化的影響力減弱,故選C項;美洲大陸得到初步開發是在新航路開辟后,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歐洲移民進入美洲,并未說明當地人口結構的變化,無從得出“混血人口成為當地主流”的結論,排除B項;“和睦相處”說法不符合實際,排除D項。]11.B [根據材料可知,早期殖民擴張時期,大量圖書從西班牙運往西印度群島,大量的經典作品和基督教文本被翻譯成印第安語言并傳入當地社會,這反映了西班牙殖民者對拉丁美洲進行文化的傳播和滲透,即文化入侵,故選B項;材料描述的是書籍和宗教文本的傳播,沒有明顯的殖民模式轉變的信息,排除A項;雖然拉美地區確實存在多元文化,但材料中主要描述的是歐洲文化對當地文化的滲透,而沒有明確提到兩種或多種文化在當地并存的情況,排除C項;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文化現象,且只涉及西班牙和西印度群島,并不能說明全球經濟聯系加強,排除D項。]12.C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美洲大陸由于其復雜的歷史背景,包括殖民主義、奴隸貿易、移民和不同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一個多元種族和文化的社會。材料中的觀點反映了美洲社會種族和文化融合的現實,該作家認為這種融合將導致一個更加包容、多元和友愛的“宇宙種族”的形成。因此,該觀點是基于美洲族群結構的變化,故選C項;達爾文的進化論主要關注生物物種的進化,而不是族群結構的變化,排除A項;該觀點并沒有直接涉及墨西哥革命的內容或曲折性,B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該作家只是提出了未來的種族是“宇宙種族”,并沒有預示人類社會未來圖景,排除D項。]13.B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其地名反映了原住民文化、歐洲殖民者的影響以及國家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美國地名是其歷史的一個縮影,承載著美國文明發展變化史,故選B項;材料主旨與民族間的文化認同問題無關,排除A項;美國州名大部分與印第安有關,因此不能反映北美文化以歐洲為主導,排除C項;美國文明底蘊并不深厚,排除D項。]14.A [根據材料“每一個美洲國家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可知該同盟條約誕生于拉丁美洲剛剛獨立之后,而且將國家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擺在突出位置,說明該條約意圖通過結盟維護獨立成果,故選A項;拉美獨立后遭到了歐美國家的經濟滲透和政治控制,“擺脫了”說法錯誤,排除B項;材料中的條約只涉及少數拉美國家,并不包括世界其他地區的國家,“廣泛認同”的說法不成立,排除C項;材料中的條約范圍和成員國家僅限于拉美地區,材料也并未說明世界其他國家對該條約的態度,無法體現美洲融入國際法體系,排除D項。]15.C [根據材料“非洲人應抵御這一滲透而不被同化”“要保持和發展非洲個性”“非洲人就是非洲人”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布萊登提出“非洲個性”思想,指出非洲人應抵制歐洲文明滲透,保持和發展非洲個性,目的是通過這一思想提升非洲文明的獨立性,重塑非洲人的自尊與自信,故選C項;“爭取實現非洲各國的獨立”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布萊登并沒有明確否定“歐洲中心論”,而是強調非洲是非洲、歐洲是歐洲,要保持非洲文明的個性,排除B項;布萊登通過“揭露殖民文化的威脅”來達到號召非洲人重塑自尊與自信的目的,D項是方式不是目的,排除。]16.D [根據題干及所學知識可知,在19世紀末,法國通過移植本國的“觀念、模式、文化、政治和經濟”對印度支那進行殖民統治,但是卻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即“‘犯罪曲線’和歐洲教育的曲線同時上升”,據此可知,題干所述現象表明文化殖民客觀上推動殖民地民族覺醒,故選D項;題干強調的是“‘犯罪曲線’和歐洲教育的曲線同時上升”,說明法國的政策并沒有“阻礙”印支社會進步,排除A項;題干不僅述及了“沖突加劇”,更為重要的是其強調了“‘犯罪曲線’和歐洲教育的曲線同時上升”這一矛盾現象,排除B項;題干“被謀以這樣的政策來征服,就是它……被法國的觀念……來指導”說明法國的殖民統治方式并沒有呈現出“多樣性”,排除C項。]17.解析:第(1)問“白人的責任”,根據材料“1899年”“讓你們的子孫離家遠去”“去滿足你們的俘虜的需要”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經濟、政治、思想等角度來分析得出19世紀末,歐美歷經兩次工業革命,經濟發達,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資本主義制度不斷發展完善;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殖民體系逐漸形成;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成熟及其在世界上的傳播;歐洲發展居優勢地位,西方的種族優越性增強。 “黑人的負擔”,根據材料“1992年”“歐洲人強加給殖民地人民的”“但已經證明是不切實際的一些制度和慣例”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經濟、政治等角度來分析得出世界殖民體系瓦解;多極化趨勢加強;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第(2)問,從兩種觀念的實質、正確的做法等角度來分析得出“白人的責任”的實質——“白人的責任”站在歐洲人的立場,是歐洲文明優越論的體現,意在用所謂責任掩蓋其殖民侵略的本質;“黑人的負擔”的實質——“黑人的負擔”是基于歷史和現實對西方文明的反思,并認識到非洲文明的獨特與價值;正確的做法——文明沒有優劣之分,應該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以平等交流代替沖突對立。答案:(1)“白人的責任”:19世紀末,歐美歷經兩次工業革命,經濟發達,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資本主義制度不斷發展完善;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成熟及其在世界上的傳播;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殖民體系逐漸形成;歐洲發展居優勢地位,西方的種族優越性增強。(每點1分,共5分)“黑人的負擔”:世界殖民體系瓦解;多極化趨勢加強;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每點1分,共3分)(2)“白人的責任”是站在歐洲人的立場,是歐洲文明優越論的體現,意在用所謂責任掩蓋其殖民侵略的本質;(2分)“黑人的負擔”是基于歷史和現實對西方文明的反思,并認識到非洲文明的獨特與價值;(2分)文明沒有優劣之分,應該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以平等交流代替沖突對立。(2分)18.解析: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泛美主義”的起源與發展可知,“泛美主義”起源于拉美地區,初衷是團結美洲人民共同抵御歐洲殖民主義侵略,后來成為美國對拉丁美洲進行侵略擴張的思想武器。根據材料一“在玻利瓦爾的推動……獨立和主權”并結合美洲一體化思想的傳播可知,獨立后的拉美各國大多政局動蕩,經濟發展停滯不前,英國、西班牙等歐洲國家繼續對拉美各國進行干涉。在爭取獨立和發展的過程中,拉美地區逐漸形成了以玻利瓦爾主義為代表的美洲一體化思想。結合拉丁美洲民族民主運動的發展狀況可知,這一思想具有明顯的反殖民、反美特點,符合美洲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促進了拉美人民的民族民主運動,也為后來拉美世界的一體化提供理論武器。根據材料二并結合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相關史實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美國將“泛美團結”和“門羅宣言”相結合演變成“泛美主義”。從維護美洲體系的完整性和新興獨立國家的利益的角度解讀可知,美國的“泛美主義”客觀上向拉美國家傳遞了精神道義上的支持,維護了美洲體系的完整性和新興獨立國家的利益。從美國插手美洲事務、向拉美擴張的角度解讀可知,美國打著“泛美主義”的旗號,把歐洲列強排除在美洲體系外,為美國插手美洲事務、向拉美擴張提供理論上的依據,奠定了美國美洲政策的基礎。答案:“泛美主義”起源于拉美地區,初衷是團結美洲人民共同抵御歐洲殖民主義侵略,后來成為美國對拉丁美洲進行侵略擴張的思想武器。拉美地區人民有共同的歷史文化,長期遭受殖民統治,隨著歐洲啟蒙思想的傳播、法國大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的影響,拉丁美洲許多殖民地紛紛取得獨立。但是獨立后的拉美各國大多政局動蕩,經濟發展停滯不前,英國、西班牙等歐洲國家繼續對拉美各國進行干涉。在爭取獨立和發展的過程中,拉美地區逐漸形成了以玻利瓦爾主義為代表的美洲一體化思想。這一思想具有明顯的反殖民、反美特點,符合美洲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促進了拉美人民的民族民主運動,也為后來拉美世界的一體化提供了理論武器。美國獨立后,為了維護自身的獨立和安全,反對歐洲殖民勢力對美洲事務的干涉,提出了“門羅主義”。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美國將“泛美團結”和“門羅宣言”相結合演變成“泛美主義”。美國的“泛美主義”客觀上向拉美國家傳遞了精神道義上的支持,維護了美洲體系的完整性和新興獨立國家的利益。但美國打著“泛美主義”的旗號,把歐洲列強排除在美洲體系外,為美國插手美洲事務、向拉美擴張提供理論上的依據,奠定了美國美洲政策的基礎。(12分)6 / 6課時分層作業(三十三) 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與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建議用時:40分鐘)一、選擇題1.(2024·湖南長沙二模)新航路開辟以后,歐洲殖民者在世界各地進行侵略活動,拓展殖民地。美洲出現了族群的巨大變化,而同樣遭受殖民者侵略的非洲卻沒有發生這種情況。上述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美、非抵抗方式與歐洲殖民時間的不同B.美、非地理環境與歐洲殖民方式的不同C.美、非政治狀況與歐洲殖民主體的不同D.美、非人種屬性與歐洲殖民條件的不同2.(2024·河北保定二模)據統計,拉丁美洲每年從英國輸入的商品,1807—1814年平均每年的價值為400萬英鎊,1825—1827年則激增到平均每年6 600萬英鎊。到1913年,英國與拉美國家貿易額占拉美輸入總額的24%,輸出總額的21.2%;英國對拉美投資額1827年為2 500萬英鎊,1870年為8 500萬英鎊,到1913年達10億英鎊。材料表明,拉美國家( )A.經濟發展的依附性較強B.政治獨立性受到損害C.不斷深化與英國的合作D.積極地融入世界市場3.(2024·福建泉州模擬)1878—1910年,墨西哥咖啡、棉花、龍舌蘭、甘蔗等出口農產品的年產量,分別增加了350%、60%、110%和50%,而谷物和大豆卻分別下降了40%和22%。墨西哥不得不進口糧食來滿足國內的需要。這反映了墨西哥( )A.淪為列強的經濟附庸 B.注重發展農副產業C.開始被卷入世界市場 D.因地制宜發展經濟4.(2024·湖北華中師大一附中模擬)19世紀后期,英國在印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停止廢除土邦進程,繼續保留印度境內500個土邦政權存在;印度軍隊原先從同一地區的高種姓人群中招募,此后則在各地區、各種姓中混合招募;不讓印度人充任炮兵和其他技術兵種(包括后來的空軍)。這些改革措施意在( )A.順應印度本土風俗習慣B.加快印度各地族群融合C.強化殖民高壓統治D.緩和當地社會矛盾5.(2025·廣東惠州高三調研)19世紀后期,歐洲探險隊紛紛深入非洲內陸探險。這些探險隊大多由各國政府資助或直接派遣,隊員也多半是軍人和冒險家。據此可知,這一時期的非洲探險( )A.推動了黑奴貿易的發展B.導致世界殖民體系形成C.加速了非洲殖民化進程D.促進了非洲經濟的開發6.(2024·江蘇蘇州八校三模)1883—1907年,埃及棉花出口總值由800萬英鎊增加到3 000萬英鎊。正因如此,此時的埃及經濟被稱為“農業經濟專業化”時期。英國駐埃及領事克羅默強調說埃及應向英國出口棉花,然后再從英國進口棉織品。這說明( )A.祖國黨抗英斗爭已取得勝利B.英國重視埃及市場的價值C.華夫脫運動未實現主權獨立D.經濟殖民主義進一步削弱7.(2024·重慶南開中學模擬)19世紀某次國際會議后簽訂的條約規定:“今后占據目前在其領地外的非洲大陸沿岸地區某領土的國家,或迄今沒有這類領地而即將獲得這種領土的國家,以及將要承擔保護權的國家,應該向本議定書的簽字國呈送與此有關的相應文件及聲明。”該會議( )A.揭開了歐洲殖民者侵入非洲的序幕B.大大加快了列強瓜分非洲的速度C.開創了以談判形式解決爭端的先例D.標志著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形成8.(2024·江蘇南通三模)拉美獨立戰爭時期,深受啟蒙運動影響的知識精英們用啟蒙思想詮釋獨立的合法性。他們普遍認為理想型社會是一個自上而下的威權體制,土生白人精英就是這個理想型社會的“頭部”,天然地代表人民與公共意志。拉美知識精英的思想主張( )A.強化了拉美人民的民主認同B.表現出民族民主革命的局限C.表明新興民族國家文化復興D.反映列強爭奪拉美日趨激烈9.(2024·福建漳州二模)如圖是20世紀初埃塞俄比亞人所繪的關于1896年阿杜瓦戰役的政治宣傳畫。該宣傳畫( )A.體現了埃塞俄比亞民族解放運動的獨特性B.反映了反法西斯戰爭的殘酷性C.提升了埃塞俄比亞軍隊士氣推動戰爭勝利D.說明了殖民主義侵略的罪惡性10.(2024·江西吉安六校聯考)自1848年之后,全世界的移民數量急劇增長。截至二戰全面爆發之時,已有超過5 500萬人遷入美洲,其中大部分是來自大西洋彼岸的移民。這些移民使( )A.美洲大陸得到初步開發B.混血人口成為當地主流C.印第安文化影響力減弱D.美洲居民得以和睦相處11.(2024·福建金科大聯考高三檢測)有文獻顯示,在1558年至17世紀末,有8 000多本圖書從西班牙運往西印度群島,考慮到走私因素,這一數字大概要增加10倍。大量的經典作品和基督教文本被逐漸翻譯成印第安語言,進入當地社會。這反映了( )A.歐洲殖民模式轉變 B.殖民者的文化入侵C.拉美多元文化并存 D.全球經濟聯系加強12.(2024·山東德州三模)1925年,某墨西哥作家提出:“世界各種族日益趨向相互融合,直至形成一種新人類,它的構成將集現存各民族之大成。”他認為未來的種族將是融合各種族血液的“宇宙種族”,因而也將是一種最崇尚友愛,最具有普遍性的種族。這一觀點( )A.源于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B.反映了墨西哥革命的曲折C.基于美洲族群結構的變化D.預示了人類社會未來圖景13.(2024·湖南邵陽一模)美國50個州名中有半數以上是以印第安語命名的,其中猶他等9個州名來自印第安部落名,其他州名源于英語、法語、荷蘭語、西班牙語等。如今美國地名中有多個麥迪遜、多個華盛頓、多個巴黎、多個波士頓。美國地名來歷( )A.凸顯了民族間的文化認同問題B.承載著美國文明發展變化史C.反映出北美文化以歐洲為主導D.印證了美國文明的底蘊深厚14.(2024·河北張家口一模)1826年,玻利瓦爾首次邀集墨西哥、秘魯等在巴拿馬召開大會,秘魯與哥倫比亞訂立《長期聯盟、同盟和邦聯條約》。不同于歐洲國家間締結的同盟條約,該條約提出要維護“每一個美洲國家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該條約( )A.意在捍衛拉美獨立運動成果B.使拉美擺脫了西方殖民統治C.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D.標志美洲融入了國際法體系15.(2024·江蘇蘇州高三調研)1893年“非洲民族主義之父”布萊登提出了“非洲個性”思想:“歐洲文明正在向非洲大陸滲透,非洲人應抵御這一滲透而不被同化,要保持和發展非洲個性。非洲人就是非洲人,歐洲人就是歐洲人。”這一思想旨在( )A.爭取實現非洲各國的獨立B.否定“歐洲中心論”C.重塑非洲人的自尊與自信D.揭露殖民文化的威脅16.(2024·山東煙臺二模)有學者指出,19世紀末的法國對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被謀以這樣的政策來征服,就是它幾乎僅僅是被法國的觀念、模式、文化、政治和經濟來指導”。然而這種政策也產生了“種瓜得豆”的效應——在殖民者看來,“犯罪曲線”和歐洲教育的曲線同時上升。這表明( )A.印支社會進步受到殖民政策阻礙B.資本主義制度與殖民地文化沖突加劇C.法國殖民統治方式呈現出多樣性D.文化殖民客觀上推動殖民地民族覺醒二、非選擇題17.(2024·山東濟南三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 “白人的責任”抑或“黑人的負擔”?人類歷史發展的不同時段,在世界不同地區和民族間交流的過程中曾產生過多種不同的觀念:●1899年,英國詩人拉迪亞德·吉卜林在其著名的短詩中寫道:承擔起白人的責任——將你們培育的最好的東西傳播開來——讓你們的子孫離家遠去去滿足你們的俘虜的需要……●1992年,英國杰出的歷史學家巴西爾·戴維森出版了一本叫做《黑人的負擔》的書。他在本書中指出歐洲人強加給殖民地人民的、但已經證明是不切實際的一些制度和慣例——這是“黑人的負擔”。——據[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分析“白人的責任”“黑人的負擔”兩種觀念形成的時代背景。(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兩種觀念的認識。(6分)18.(2024·湖南長沙模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 1797年,拉美獨立運動的“先驅者”弗朗西斯科·米蘭達、圣馬丁、奧希金斯等建議成立“大美洲聯盟”,以實現自由與獨立。在玻利瓦爾的推動下,1826年一些拉丁美洲國家在巴拿馬舉行代表大會,倡議成立聯邦,建立美洲統一軍隊,運用調停仲裁原則解決國際爭端,減少關稅壁壘,廢除奴隸貿易,號召成立反美聯盟,保衛自己的獨立和主權。——摘編自洪國起《玻利瓦爾主義與拉丁美洲一體化》材料二 1823年,美國總統門羅在國會咨文中發表了“門羅宣言”,宣言指出:歐洲國家不得在美洲大陸現有殖民地之外的地區從事殖民活動,即非殖民的原則;美國不干涉歐洲的事務,歐洲也不介入美洲的事務,即互不干涉的原則;美國反對歐洲列強把它們的政治制度擴展到西半球,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即美洲體系原則。19世紀80年代末,美國把“泛美團結”的口號和“門羅宣言”的原則相結合,將“門羅主義”進一步演變成“泛美主義”,并建立泛美組織。——摘編自陳海琪《從門羅主義到睦鄰政策:美國對拉美外交政策的演變》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泛美主義”的認識。(12分)6 / 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課時分層作業33 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與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docx 課時分層作業33 參考答案與精析.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