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分層作業(三十七) 國際格局的演變與世界經濟體系的確立(建議用時:30分鐘,總分:6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2024·廣東名校聯盟聯考)20世紀40年代后期,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艾倫·杜勒斯強調指出:“馬歇爾計劃的先決條件是,我們希望幫助恢復的歐洲,要能夠而且愿意在世界市場上同我們競爭,正是為了這一條原因,它將有能力大量購買我們的產品。”由此可見,美國推行馬歇爾計劃的真實目的是( )A.恢復歐洲經濟 B.遏制蘇聯勢力擴張C.獲得西歐市場 D.加強對歐洲的控制2.(2024·廣東大灣區二模)1956年,美國國務卿發表演說,批判一些國家的政治中立,宣稱“自由世界比以往更強大,和平比以往更有保障”,大部分美國政要也認為國家在政治上選擇中立是負面行為。美國由此積極敦促中立國加入聯合國,要求它們配合所謂“自由世界”的戰略。材料表明( )A.聯合國發揮全球治理作用B.合作共贏成為世界共識C.不結盟運動沖擊兩極格局D.美國積極謀求世界霸權3.(2024·福建泉州檢測)下面是冷戰時期蘇聯的一幅漫畫。漫畫中的炮口刻著“侵略”,炮管后方刻著“通貨膨脹”“經濟衰退”“物價上漲”等字樣。由此可見,該漫畫( )A.揭示了美國霸權擴張的危機B.折射出國際格局的變遷C.體現了蘇聯的文化滲透策略D.諷刺了美國的社會頑疾4.(2024·廣東佛山模擬)1957年10月,蘇聯成功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美國舉國震撼。1958年1月,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在國情咨文中提出,蘇聯應當認真考慮與美國聯合起來消除瘧疾,關注癌癥、心臟病和饑餓問題。此舉意在( )A.加強美蘇科技交流 B.緩解冷戰緊張局面C.揭露蘇聯模式弊端 D.修復美國國際形象5.(2024·安徽皖江名校聯盟聯考)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大國對抗中,“廚房”一度被賦予了新寓意,充當了“聯結國家、市場與家庭技術政治的節點”。在眾多博覽會上,它被美國政府視為科技進步的象征。在某些大國政治家眼中,“廚房”并不僅是一種國家形象隱喻,還扮演著“核軍備競賽的外交代理品”的角色。這反映出當時( )A.美蘇爭奪焦點是中間地帶B.霸權主義已不得人心C.新興力量沖擊了兩極格局D.冷戰對峙具有隱蔽性6.(2024·福建寧德模擬)1958年,美國邀請部分參與南極科考合作的國家協商如何“確保富有成效的科學合作”,避免在南極發生“不必要的政治沖突”。蘇聯政府對此也表示基本同意。在此之后,確定了包括禁止在南極進行任何核試驗的最終條約文本。這反映了( )A.美蘇試圖調和國際矛盾B.美國綜合國力有所削弱C.大國爭霸威脅環境安全D.美蘇兩國既對抗又合作7.(2024·山東煙臺模擬)1955年,諾曼·梅勒創作的長篇小說《鹿苑》,揭露和批判了美國國會“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對有進步傾向的電影工作人員進行無端調查和迫害的事實,認為美國電影在二戰后衰落的直接原因是美國國內政治趨于保守和反動。這體現了當時美國( )A.批判現實主義的文藝盛行B.冷戰使得文化事業中斷C.政治環境影響了文藝創作D.社會內部沖突日益劇烈8.(2024·安徽皖豫聯盟高三聯考)1956年,日本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造船國,到了20世紀70年代,日本現代化鋼廠的產量與美國鋼鐵工業持平。1960—1984年,日本汽車在國際市場上所占比例從1%上升到23%。日本還大力開展對外經濟援助,提升自身形象。這表明日本( )A.與西方的貿易摩擦加劇B.逐漸成為重要的國際力量C.迅速完成了工業化進程D.政府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9.(2024·河南九師聯盟高三質檢)1960年赫魯曉夫訪法期間,戴高樂表示:“俄國和法國是兩個非常古老同時又非常年輕的國家,他們是同一個‘母親’——歐洲的‘女兒’,兩國人民的靈魂是由同一的文明形成的”,只有“從大西洋到烏拉爾山的歐洲緩和才能解決德國問題”。這折射出( )A.歐洲集團化發展勢在必行B.資本主義陣營出現分化C.冷戰中意識形態對立削弱D.美蘇戰略地位發生逆轉10.(2024·江西贛州二模)戴高樂重新執政后,法國于1959年宣布撤出受北約控制的法國地中海艦隊,并反對美國在法國領土上存儲核武器;1963年法國拒絕簽署由美國、蘇聯和英國主導的《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1966年宣布將退出美國主導的北約軍事一體化體系。這些舉措的主要目的是( )A.擺脫美國控制保持獨立自主B.提高自身在歐洲共同體地位C.增強自身的影響力和話語權D.推動世界向多極化方向發展11.(2024·廣東汕頭二模)20世紀50年代初,英國首相丘吉爾說:“我們同歐洲在一起,但不是其組成部分。我們對它感興趣,同其聯系交往,但不能被并入或同化。”這表明當時( )A.英國反對歐洲走向統一B.資本主義陣營出現分化C.歐洲聯合威脅英國安全D.英國極力維持大國地位12.(2024·山東煙臺二模)1955年,萬隆會議開創了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的新紀元。20世紀60年代,不結盟運動和七十七國集團興起為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奠定了基礎。20世紀80年代,南南合作已成為一股強大的歷史潮流。這反映了( )A.經濟區域集團化加強B.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徹底崩潰C.兩極格局的逐步瓦解D.第三世界建立國際新秩序的要求13.(2024·遼寧丹東二模)1976年,第五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召開,聲明“各國對他們的天然資源和人力資源以及他們的經濟活動行使完全的永久的主權的不可剝奪的權利”,并計劃發行一種以不結盟運動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潛力為后盾的貨幣。這些措施體現了與會國家( )A.強烈反對全球化的立場B.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要求C.高度關注金融安全問題D.支持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態度14.(2024·山東菏澤二模)下面是20世紀后半期非洲國家加入不結盟運動的年代統計圖(含同期亞洲和拉美國家加入不結盟運動的數量)。這突出說明( )A.非洲國家是不結盟運動的核心B.不結盟運動對非洲獨立的支持C.不結盟是非洲國家的戰略選擇D.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增長15.(2024·江西景德鎮三模)1944年在美國推動下,包括蘇聯在內的44個國家簽署了布雷頓森林協議。1947年12月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再決定:“美國安全需要立即、無限期地停止向蘇聯及其附庸國出口美國的短缺物資和有助于增強蘇聯軍事潛力的物資。”美蘇經濟合作關系的變化說明( )A.兩大陣營冷戰的序幕將揭開B.蘇聯成為能與美國經濟抗衡的大國C.世界經濟體系因此更加混亂D.歐洲是美國稱霸全球戰略重點區域16.(2024·廣東茂名一模)如圖為兩伊戰爭(1980—1988年)期間出現的一幅漫畫。該漫畫描繪的場景是“伊朗貓”在“蘇聯熊”“美國鷹”和“英國獅”的陰影下,感受到“戰略孤獨”。該漫畫反映了當時( )A.大國強權政治色彩濃厚B.第三世界的影響力擴大C.美蘇之間關系走向緩和D.英國國際地位超越歐盟二、非選擇題:共12分。17.(2024·廣東廣州畢業沖刺)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國際展覽項目(部分)時間 舉辦地 展覽概況1954年 印度新德里 “和平原子”主題展,宣傳原子能在工農業和醫療上的和平應用1955年 德國法蘭克福 “美國家庭”主題展,展示5間精裝修的摩登住房和300件美國普通家庭使用的生活物品,并邀請兩位當地歌星現場獻唱1958年 比利時布魯塞爾 “無線的太空”“鸚鵡螺號”(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驅動的潛艇),美國種族關系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黑人在政治、藝術、教育、生活水平方面的境遇不斷改善的狀況1959年 蘇聯莫斯科 現代化的樣板廚房,巨大的顯示器播放《美國一瞥》;不同地區的人們吃早餐、在摩天大樓里工作以及在現代化的廚房里遙控電器準備晚餐;25幅美國繪畫名作;存儲了4 000個問題以供蘇聯觀眾查詢的大型計算機1962年 印度尼西亞雅加達 展示美國通過增加食品和服裝的生產來提高生活水平1963年 柬埔寨金邊 展示美國可立即用于促進柬埔寨經濟發展的農業用具、工業設備1965年 委內瑞拉 當地教師使用最新的美國視聽教具和閉路教育電視系統進行小學、中學和成人夜校的模擬教學1966年 埃塞俄比亞 展示可改善生活條件、掃盲、消除疾病和貧窮的現代技術與手段——摘編自胡騰蛟《20世紀50年代美國國際展覽項目探析》等閱讀材料,從表中提取兩條或兩條以上信息,對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國際展覽進行闡釋。(要求:信息提取充分,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12分)5 / 6課時分層作業(三十七)1.C [根據材料“它將有能力大量購買我們的產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希望通過幫助歐洲國家重建經濟,不僅能夠減輕歐洲的貧困和饑餓問題,還能促進歐洲國家的政治穩定,從而減少共產主義的影響和擴張。此外,通過幫助歐洲國家恢復經濟,美國也希望能夠增強這些國家的購買力,從而增加對美國商品的需求,這種政策體現了美國在冷戰初期對歐洲國家的一種“援助與控制”的雙重策略,故選C項。]2.D [根據材料可知,美國要求中立國加入聯合國,以配合美國倡導的“自由世界”,即美國要求各中立國配合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服從美國意志,由此可知,材料表明美國積極謀求世界霸權,故選D項;材料主旨是美國要求中立國支持自己,未涉及聯合國的作用,排除A項;“合作共贏成為世界共識”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不結盟運動興起于1961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3.A [根據材料“通貨膨脹”“經濟衰退”“物價上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漫畫是在暗喻美國在冷戰中為了對抗蘇聯而大量生產武器,導致國內通貨膨脹、經濟衰退和物價上漲等問題,揭示了美國霸權擴張的危機,故選A項;二戰結束后的國際格局——雅爾塔體系,實質上形成了美蘇兩分天下的格局,美蘇冷戰期間,國際格局沒有變遷,排除B項;漫畫中蘇聯的做法是冷戰的一部分,但不屬于“文化滲透策略”,排除C項;“諷刺”說法錯誤,漫畫在一定程度上比較客觀地揭示了美國的社會問題,排除D項。]4.D [根據材料“蘇聯應當認真考慮與美國聯合起來……饑餓問題”可知,艾森豪威爾的提議更像是對外表現出美國的大國擔當,關心世界事務,以此來修復被蘇聯成功發射衛星削弱的國際形象,故選D項;艾森豪威爾提議和蘇聯聯合消除瘧疾,關注癌癥、心臟病和饑餓問題,并沒有直接涉及科技交流的內容,排除A項;材料舉措意在修復美國國際形象,加強與蘇聯的冷戰對峙,排除B項;美國的提議并未直接指向蘇聯的經濟或政治模式,而是關于全球性的健康問題,排除C項。]5.D [材料中提及“廚房”是國家形象的隱喻,也就是說在傳統的軍事對抗之外,還多了在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對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大國冷戰對峙具有隱蔽性,故選D項;材料中未涉及“美蘇爭奪焦點是中間地帶”,排除A項;材料中借助冷戰對抗的方式推導出冷戰的特點,但未涉及人們在此類對抗中的態度,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政治大國的行為,與新興力量無關,排除C項。]6.D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正處于美蘇冷戰時期,但在南極科考合作方面,兩個國家都同意避免出現政治沖突,這反映了美蘇兩國既有對抗,也存在一些方面的合作,故選D項;材料未體現美蘇對國際矛盾的調和,排除A項;此時美國綜合國力并沒有削弱,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美蘇爭霸對環境安全的威脅,排除C項。]7.C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諾曼·梅勒認為美國電影在二戰后衰落的直接原因是國內政治趨于保守和反動,無端調查和迫害進步人士,這體現了政治環境對文學創作的影響,故選C項;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暴露,盛行批判現實主義的文藝,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中斷”一詞有誤,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美國國內政治趨于保守和反動,并不屬于社會內部沖突,排除D項。]8.B [根據材料可知,日本在戰后經過數十年的發展,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造船國,現代化鋼廠的產量與美國鋼鐵工業持平,以及汽車在國際市場上所占比例的迅速上升,都充分證明了其經濟實力的快速增強。這一系列的成就都顯示了日本正在逐漸成為國際社會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二戰后日本在經濟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并沒有與西方貿易摩擦及政府加強對經濟干預的相關描述,排除A、D兩項;“迅速完成了工業化進程”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C項。]9.B [二戰后,隨著法國等西歐國家經濟的恢復,他們迫切謀求政治大國地位、擺脫美國的控制,因此戴高樂向赫魯曉夫提出的“從大西洋到烏拉爾山”的概念,體現出法國外交上的策略性選擇,積極改善同蘇聯的關系,這反映出資本主義陣營出現分化,故選B項;1952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正式成立,“勢在必行”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只反映出法國積極謀求同蘇聯關系的改善,并未反映出美蘇之間意識形態對立的削弱,排除C項;20世紀70年代,由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和經濟“滯脹”危機,美蘇之間戰略地位發生改變,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10.A [戴高樂重新執政后所采取的一系列舉措,都是與美國或者北約有關的,這是為了擺脫美國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控制,保持法國的獨立自主地位,故選A項;歐共體建立于1967年,題干中的所有舉措都發生在歐共體建立之前,排除B項;1959—1966年,法國的總體實力還不足以增強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所以其首要目的是維護自己國家獨立自主的地位,不受制于美國和北約,排除C項;D項與題意不符,排除。]11.D [丘吉爾的話表明英國希望與歐洲國家保持聯系和交往,但不希望被歐洲同化或并入,這反映出英國試圖凌駕和超越歐陸之外去影響和干預歐洲事務,極力維持其獨立的大國地位,故選D項;丘吉爾的話并沒有表明英國反對歐洲走向統一,而是表達了一種既想保持聯系又想保持獨立的態度,排除A項;歐共體的成立和發展,日本經濟的“起飛”及其要成為“政治大國”的追求,表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逐漸分化,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B項;材料內容只是丘吉爾對英國與歐洲關系的看法,并沒有歐洲聯合威脅英國安全的描述,排除C項。]12.D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萬隆會議的成果成為不結盟運動的基礎;不結盟運動的興起進一步加強了發展中國家的團結;七十七國集團的成員數量增加,代表著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和聲音;南南合作是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不僅涉及經濟領域,還包括技術、文化、教育等多個方面。綜上可知,這些運動和合作形式反映了第三世界國家建立更加公正、平等的國際新秩序的要求,故選D項;材料未涉及經濟區域集團化加強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徹底崩潰,排除B項;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瓦解,材料并未強調美蘇兩極格局逐步瓦解的情況,排除C項。]13.B [根據題意可知,與會國家主張對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完全永久主權,并計劃發行新的貨幣,這實際上是對現有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一種挑戰和改革嘗試。他們希望通過這些措施來增強自己的經濟主權和獨立性,從而推動建立更為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故選B項;與會國家強調的是對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完全永久主權,以及發行新的貨幣,但這并不直接等同于反對全球化,排除A項;金融安全涉及多個方面,而題干內容主要關注的是經濟主權和貨幣問題,排除C項;題干沒有直接提及對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支持,排除D項。]14.C [20世紀后半期非洲國家加入不結盟運動的數量很多,這是非洲國家實現民族獨立后的自主選擇,是為了自己更好的發展,所以這突出說明不結盟是非洲國家的戰略選擇,故選C項;題圖顯示非洲國家很多加入不結盟運動,但并不能據此得出“非洲國家是不結盟運動的核心”的結論,排除A項;題圖顯示非洲國家獨立后選擇加入不結盟運動,而不是不結盟運動對非洲獨立的支持,排除B項;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增長是很多非洲國家加入不結盟運動的時代背景,但材料體現不出,排除D項。]15.D [根據材料“無限期地停止……有助于增強蘇聯軍事潛力的物資”及所學知識可知,美國進一步采取對蘇聯等東歐國家物資的出口限制,相比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協議,這說明美蘇冷戰在不斷加劇,而歐洲則是美國稱霸全球戰略的重點區域,故選D項;揭開兩大陣營冷戰序幕的是1946年丘吉爾鐵幕演說的發表,排除A項;蘇聯經濟上相比美國而言還是落后的,二戰后蘇聯成為能夠與美國相匹敵的政治、軍事大國,排除B項;戰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有利于世界經濟有序發展,世界經濟體系并沒有因此更加混亂,排除C項。]16.A [根據漫畫可知,伊朗在圖中顯得較為弱小,而蘇聯、美國、英國的象征動物都強大且兇猛,這反映出了當時大國強權政治色彩濃厚,故選A項;材料并未反映出第三世界的影響力擴大,排除B項;蘇聯熊和美國鷹在題圖中都是威脅伊朗貓的象征,這并不能反映出美蘇之間關系的緩和,排除C項;歐盟成立于1993年,與題中時間不符,排除D項。]17.解析:首先,認真閱讀材料內容,提取有效信息,并得出論題,如根據舉辦地可以發現美國在世界各地包括蘇聯、德國等不同社會性質國家以及第三世界國家進行展覽,根據展覽內容可以看出美國在不同地區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展出不同內容,說明美國有意識地通過不同展覽來宣傳其國際形象,爭取第三世界國家支持并對蘇聯等地區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其次,依據論題從材料和所學知識搜尋相關史實進行闡釋,如20世紀50年代美國針對國際形勢的變化,突出展示美國的科學技術、經濟發展、社會生活等內容來強化美國的國際影響力,滲透冷戰思維;20世紀60年代隨著新興國家相繼獨立和發展,為爭奪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美國大規模在第三世界國家進行展覽,以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經濟轉型、工業發展、教育等方面的問題為內容宣揚美國現代化道路的優越性;最后,根據要求表述成文并進行總結即可。答案:示例:論題:舉辦國際展覽是美國宣傳其形象的重要手段。(2分)闡釋:冷戰爆發后,獲得國際輿論支持成為美國對蘇聯競爭的主要目標,對外宣傳與文化交流活動成為美國塑造形象、建立輿論優勢的主要手段。20世紀50年代美國開展了各式各樣的海外展覽,如宣傳原子能在工農業和醫療上的和平應用、現代化的廚房等,展示了工業、科技與消費品的先進,通過詮釋美國的科技進步與社會富足來滲透冷戰思維;20世紀60年代以來,大批新興國家相繼獨立,為了爭奪第三世界,美國大規模在第三世界國家開展展覽項目,宣傳其現代化道路的優越性,如在印度尼西亞、柬埔寨和埃塞俄比亞等國展覽的主題設計都緊扣這些國家發展面臨的教育、工農業等問題,旨在展示美國如何成功克服類似的困難。(8分)美國在世界范圍內實施的國際展覽項目,從屬于美國的冷戰宣傳戰略,其實質是實現美國國家利益的一種手段,也是美國對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重要工具。(2分)5 / 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課時分層作業37 參考答案與精析.docx 課時分層作業37 國際格局的演變與世界經濟體系的確立.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