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分層作業(四十)1.B [由過去的“要成為唯我獨尊的和強迫別人接受的”到當今的“既有‘中國模式’,也有‘俄羅斯模式’……‘南非模式’種種”可知,與冷戰時期的兩極對峙相比,當前新興經濟體不斷發展,折射出多極化趨勢的加強,故選B項;題干強調的是國與國之間發展模式的不同,而不是強調全球化發展的過程,排除A項;當前國際經濟新秩序尚未確立,排除C項;“區域集團化的發展”與題干所述“既有‘中國模式’……和‘南非模式’種種”不符,排除D項。]2.B [根據材料可知,1967年東盟成立的主要目標是促進成員國互信和應對共產主義威脅,這反映了冷戰時期的世界格局變動的影響。1992年,東盟通過《加強東盟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進一步強化了區域經濟合作。1995年后,越南、老撾等國先后加入東盟,這反映了冷戰結束后世界格局的變動,即兩極格局瓦解對東南亞國家聯盟產生了影響,故選B項;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是一個更廣泛的歷史進程,與東南亞地區的這一特定組織的發展不直接相關,排除A項;雖然區域集團化是一個趨勢,但僅通過東盟的發展情況并不能說明區域集團化成為潮流,排除C項;迄今為止,國際經濟新秩序沒有建立,排除D項。]3.D [通過對材料數據的分析可知,2010年世界各國政府新出臺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項目數量為97,2018年世界各國政府新出臺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項目數量增加到127,2010年世界各國政府新出臺的貿易自由化措施項目數量為41,2019年世界各國政府新出臺的貿易自由化措施項目數量下降至12,這說明全球經濟貿易自由化趨勢總體減弱,而貿易保護主義總體加強,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不利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由此可知經濟全球化遭遇階段減弱的波折,故選D項;A項說法過于絕對,材料并不能看出各國的態度,排除;材料不能看出各國拋棄了貿易自由化政策,并且B項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涉及“政治多極化”問題,排除C項。]4.D [根據材料可知,1995—2020年,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發起了很多反傾銷案件調查,這表明這一時期出現了很多不利于經濟全球化的案件,經濟全球化浪潮面臨阻礙,故選D項;反傾銷案件調查立案不屬于逆全球化現象,材料不能表明逆全球化浪潮開始出現,故排除A項;發展中國家發起反傾銷案件調查并不意味著發展中國家利益受損嚴重,故排除B項;根據材料不能看出發達國家主導世界秩序,故排除C項。]5.C [根據材料“歐盟以往對亞洲并不重視”“1994年7月,歐盟制定《走向亞洲新戰略》”“建設體制化的亞歐全面新伙伴關系”可知,歐盟由不重視亞洲市場,到十分重視亞洲市場,這是因為隨著亞洲經濟的發展,亞洲市場在全球市場中占有重要的比重,這體現了歐盟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故選C項;材料中的歐盟沒有受美國控制,排除A項;亞洲市場有發達國家,且亞洲市場不代表整個第三世界,排除B項;歐盟重視亞洲市場不是為了挑戰美日的市場影響,而是為了自身發展,排除D項。]6.C [由材料“不再是非合作的‘零和關系’”“互惠互利的合作競爭”“多贏”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經濟全球化改變了世界貿易的發展方式,是互惠互利的合作競爭關系,故選C項;題干強調的是經濟領域的關系,無法體現第三世界國際地位的提升,排除A項;材料沒有窮國與富國經濟差距縮小的相關信息,且經濟全球化會加劇窮國與富國的經濟差距,排除B項;題干強調的是不同類型的國家,而不都是發達國家,排除D項。]7.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5—2020年聯合國的發展與兩極格局、世界多極化趨勢、經濟全球化、經濟區域集團化等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動有密切關系,故選B項;“合作共贏成為歷史的潮流”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A項;國際關系民主化是指在國際社會中,各國不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應當平等參與國際事務,共同協商解決國際問題,推動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第三世界國家異軍突起是世界多極化趨勢的表現之一,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8.A [由材料“歐洲理事會、歐洲議會、歐洲法院、歐洲中央銀行等”“規劃歐盟未來10年安全和防務政策”可知,歐盟是在歐共體經濟一體化的基礎上,不斷向政治、經濟、軍事一體化邁進,故選A項;歐盟的正式成立是在1993年,而兩極格局的瓦解是在1991年,排除B項;歐盟的成立使得歐洲一體化進程在范圍和程度上都有新的發展,但題干并未提到其對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排除C項;歐盟的發展并未消除成員國之間的政治分歧,排除D項。]9.A [分析材料數據可知,與1991年相比,2001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占全球GDP的比重,無論是凈流入還是凈流出都有明顯增長,這反映出資本流動的國際化程度提升,經濟全球化進一步發展,故選A項,排除D項;凈流出占全球GDP的比重雖然在增加,但這不等于國際金融就會動蕩,且“不斷加劇”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材料只呈現了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凈流入和凈流出狀況,體現不出全球跨國投資格局的轉變,排除C項。]10.B [根據材料“發展中國家……占40%……達到了49%”可知,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占比提升,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今世界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力提升,故選B項;國際經濟舊秩序依然在發揮作用,“根本改變”說法錯誤,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發展中國家影響力提升,與發達國家陷入經濟危機無關,排除C項;“得以解決”說法錯誤,排除D項。]11.B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金磚國家在貨幣領域的合作,如推動使用本國貨幣進行貿易結算,減少對美元的依賴,以及探索建立共同的支付系統,都是對現有國際金融架構的重要補充和完善。這些舉措有助于增強國際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和韌性,同時也反映了新興經濟體在全球治理中的影響力日益增強,故選B項;金磚國家不屬于區域集團,排除A項;國際金融新秩序目前還未建立,排除C項;D項說法錯誤,金融危機無法完全避免,排除。]12.B [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發展反映了當今世界多極化趨勢繼續發展,B項正確;金磚國家集團并非區域經濟集團,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和平,排除C項;當今世界,公平公正的國際經濟新秩序沒有建立,排除D項。]13.B [根據材料表格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95—2000年,跨國公司海外分支機構總產值占GDP的比例、銷售額占GDP的比例以及出口總額占全球出口額的比例,呈現出快速增長趨勢,2000—2005年,所占比例略有下降,但整體上仍占據著較大比例,由此可見,跨國公司的生產和銷售在世界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密切了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故選B項;“維護了國際貿易秩序穩定”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跨國公司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較大,但不能提升各國經濟發展韌勁,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排除C項;材料中并未說明跨國公司是否屬于發達國家,無法得出D項結論,排除。]14.C [材料中的公約旨在保護發生武裝沖突時的文化財產,這意味著尊重和維護每個國家的文化,有利于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故選C項;根據材料可知,該公約主要保護的是物質文化財產,如建筑、藝術品和紀念物等,并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排除A項;材料公約的主要職責是保護文化財產,而非傳播文化,排除B項;材料公約的重心是文化財產的保護,與國際司法制度無關,排除D項。]15.D [根據題干“美國和中國是發文量最多的兩個國家”以及題圖中中美兩國發文量在全球發文總量中的對比可知,中美這樣的大國日漸成為高新技術研究的主導力量,故選D項;題干僅提供了人工智能方面論文發表的數量,這體現出在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入,據此無法得出“科技進步為人們認識世界提供了新視角”的結論,排除A項;人工智能論文發表情況與國家社會治理無直接關聯,排除B項;論文發表只能表明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的進展,但不能說明其已經轉化為生產力,更不能得出“高新技術發展推動生產力水平大幅提升”的結論,排除C項。]16.A [根據材料“20世紀90年代以來”“巨量史料展現”“呈現史料之間的脈絡關系”可知,這主要是得益于社會信息化進程加快,促進了信息交流和知識共享,為史學研究提供了便利,故選A項;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使各國經濟相互依存度劇增,但并不會導致“巨量史料展現在所有學者面前”,排除B項;文化多樣性指的是世界上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標志,明顯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內容不屬于史學理論的突破,排除D項。]17.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一中圖片可知,南部和沿海地區城市發展較快;根據材料二“1900年,印度只有略高于總人口10%的人生活在城鎮中,城市化水平不僅落后于西方國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得出城市化發展水平低;起步晚,發展緩慢;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印度在近代歷史上受英國等西方國家殖民,其近代城市發展亦受西方殖民統治影響。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城市人口不斷膨脹,很多居民生活在低矮臟亂的棚戶區”得出城市人口膨脹,居住條件惡化;根據材料二“制造業的就業增長率普遍不及城市人口增長率”得出城市化與工業化發展不協調,制造業就業增長緩慢;根據材料二“印度各邦之間城市化水平相差很大,西部和南部的城市化水平相對較高”得出各地域城市化發展不平衡。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二“城市人口不斷膨脹”得出印度人口增長過快;根據材料二“很多居民生活在低矮臟亂的棚戶區”得出城市基礎設施落后;根據材料二“制造業的就業增長率普遍不及城市人口增長率”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工業化水平低,產業以農業為主;根據所學受印度種姓制度殘余影響可得出,社會不平等,城鄉及地域發展差距大;根據所學印度受近代史上英國殖民殘余影響得出,殖民統治時期的歷史遺留問題。第(3)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積極和消極兩個角度回答。可歸納如下:積極方面:發展中國家作為人口大國,其人口的快速增長為城市化提供了巨大動力,提高了全球的城市化率;發展中國家在城市化過程中,積極探索適合自身國情的發展模式,為世界城市化進程提供借鑒;消極方面:發展中國家在城市化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面臨著諸多挑戰,需要正確應對和解決。答案:(1)特點:南部和沿海地區城市發展較快;城市化發展水平低;起步晚,發展緩慢;受西方殖民統治影響。(6分)(2)問題:城市人口膨脹,居住條件惡化;城市化與工業化發展不協調,制造業就業增長緩慢;各地域城市化發展不平衡。原因:印度人口增長過快;城市基礎設施落后;工業化水平低,產業以農業為主;社會不平等,城鄉及地域發展差距大;殖民統治時期的歷史遺留問題。(6分)(3)影響:發展中國家作為人口大國,其人口的快速增長為城市化提供了巨大動力,提高了全球的城市化率;發展中國家在城市化過程中,積極探索適合自身國情的發展模式,為世界城市化進程提供借鑒;發展中國家在城市化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需要正確應對和解決。(6分)1 / 5課時分層作業(四十) 當代世界發展的特點與主要趨勢(建議用時:40分鐘)一、選擇題1.(2024·江西重點中學盟校高三聯考)有學者說:“過去(冷戰時期)對‘模式’的理解,偏重于‘普世性’,甚至要成為唯我獨尊的和強迫別人接受的一種‘樣板’。而當今既有‘中國模式’,也有‘俄羅斯模式’‘印度模式’‘巴西模式’和‘南非模式’種種。”該論述折射出當前( )A.全球化發展進程不平衡 B.多極化趨勢的加強C.國際經濟新秩序的確立 D.區域集團化的發展2.(2024·廣東佛山模擬)1967年馬來西亞等五國成立東南亞國家聯盟,其主要目標是促進成員國互信,應對共產主義威脅。1992年,東盟通過《加強東盟經濟合作框架協議》,1995年后越南、老撾等國先后加入東盟。這反映了( )A.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B.世界格局變動的影響C.區域集團化成為潮流D.國際經濟新秩序建立3.(2025·湖南教研聯盟模擬)如圖是對2009—2019年十年間世界各國政府新出臺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和貿易自由化措施項目數量統計的結果。據此可知( )A.貿易保護主義得到各國大力推進B.貿易自由化政策逐漸被各國拋棄C.政治多極化呈現不斷加強的趨勢D.經濟全球化遭遇階段減弱的波折4.(2024·山西忻州模擬)下表所示為1995—2020年世貿組織成員方發起反傾銷調查案件情況統計。據此可知,當今世界( )排名 調查發起方 發起反傾銷調查立案數/件 占比1 印度 1 050 18.1%2 美國 825 14.3%3 歐盟 525 9.1%4 巴西 422 7.3%5 阿根廷 399 6.9%6 澳大利亞 367 6.3%7 中國 296 5.1%A.逆全球化浪潮開始出現B.發展中國家利益受損嚴重C.發達國家主導世界秩序D.經濟全球化浪潮面臨阻礙5.(2024·山西太原三模)歐盟以往對亞洲并不重視,致使其在亞洲的市場份額不如美、日?!?994年7月,歐盟制定《走向亞洲新戰略》……1996年3月,歐盟與亞洲國家舉行了沒有美國參加的首屆亞歐會議,并發表了《亞歐會議主席聲明》,建設體制化的亞歐全面新伙伴關系。這表明歐盟( )A.意在脫離美國的掌控B.重視第三世界的崛起C.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D.挑戰美日的市場影響6.(2024·安徽皖江名校聯盟聯考)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上不同類型的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經濟全球化大潮,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不再是非合作的“零和關系”,而是互惠互利的合作競爭關系,結果是“多贏”而不再是“零和”。這表明經濟全球化( )A.提升了第三世界國際地位B.縮小了窮國與富國經濟差距C.改變了世界貿易發展方式D.緩和了發達國家之間的矛盾7.(2024·河南一模)下表為1945—2020年聯合國的發展概況。下表內容可用于佐證( )階段 時間 概況第一階段 1945年至1990年 本應成為戰后世界“主角”的聯合國,卻成為冷戰的“配角”,聯合國的作用被弱化和邊緣化第二階段 1990年至2010年 冷戰結束后,聯合國維和行動的數量不斷增加。盡管聯合國的作用上升,但其權威卻不斷受到挑戰第三階段 2010年至2020年 聯合國所取得的成就和面臨的挑戰同樣突出,聯合國改革一直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A.合作共贏成為歷史的潮流B.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動C.國際關系民主化進程的推進D.第三世界國家的異軍突起8.(2024·北京門頭溝區一模)1991年歐共體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通過了《歐洲聯盟條約》,1993年條約正式生效,歐盟正式成立。其組織機構有歐洲理事會、歐洲議會、歐洲法院、歐洲中央銀行等。2022年3月,歐盟機構批準“戰略指南針”行動計劃,規劃歐盟未來10年安全和防務政策。這表明( )A.歐盟逐漸地向政治經濟軍事一體化邁進B.歐盟的正式成立加速了兩極格局的瓦解C.歐盟的成立極大阻礙了經濟全球化進程D.歐盟的發展消除了成員國間的政治分歧9.(2024·江西部分高中聯考)下圖所示為1991年、2001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凈流入和凈流出占全球GDP的比重。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資本流動的國際化增強B.國際金融動蕩不斷加劇C.全球跨國投資格局轉變D.經濟全球化的動力衰減10.(2024·福建福州一模)根據由發達國家組成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統計,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2000年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總量中占40%,OECD成員國占60%;到2010年,發展中國家占比達到了49%,OECD國家占比是51%。這反映出,當今世界( )A.經濟格局發生根本轉變B.發展中國家影響力提升C.發達國家陷入經濟危機D.南北差距問題得以解決11.(2024·安徽合肥八中模擬)金磚國家自正式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推進國際金融體系變革,不斷推動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金融機構改革,創立了金融新組織、新機構。金磚國家在貨幣方面的合作備受期待。這主要表明( )A.經濟區域集團化成果顯著B.新興經濟體推動全球治理完善C.國際金融新秩序已經建立D.金融危機已能夠得到有效避免12.(2024·河北承德模擬)據2019年數據統計,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接近40%,這些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80%。其中,金磚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經濟總量占全球經濟的比重上升至23%。這反映了當今( )A.區域經濟集團化規模擴大B.世界多極化趨勢繼續發展C.和平與發展漸成歷史潮流D.國際經濟新秩序已經建立13.(2024·福建南平模擬)下面是1995—2005年跨國公司海外分支機構經營情況統計表。據此可知,跨國公司的發展( )年份 海外分支機構總產值占GDP的比例 海外分支機構銷售額占GDP的比例 海外分支機構出口總額占全球出口額的比例1995年 5.99% 27.63% 14.86%2000年 9.63% 47.70% 44.67%2005年 9.03% 46.18% 32.31%A.維護了國際貿易秩序穩定B.密切了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C.提升了各國經濟發展韌勁D.強化了發達國家的壟斷地位14.(2024·河北邯鄲三模)1954年,美國、蘇聯、英國等50個國家在荷蘭海牙簽署《關于發生武裝沖突時保護文化財產的公約》,承諾尊重締約各方領土內具有重大意義的建筑、藝術品或歷史上有價值的紀念物等文化財產,不對其實施任何報復行為。這一公約( )A.目的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B.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C.有利于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D.發展了國際的司法制度15.(2024·廣東中山模擬)21世紀以來,人工智能領域的論文數量急劇增加,其中美國和中國是發文量最多的兩個國家,下面為2001—2020年全球—美國—中國人工智能高質量論文年度趨勢圖。該圖反映出( )A.科技進步為人們認識世界提供了新視角B.現代科技拓展了國家社會治理的新領域C.高新技術發展推動生產力水平大幅提升D.大國日漸成為高新技術研究的主導力量16.(2024·湖南長沙模擬)有學者指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史料大爆炸”,“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巨量史料展現在所有學者面前,不但能輕易查閱,而且能呈現史料之間的脈絡關系,這在以往用100年也做不到的事,現在很短時間就能實現。該現象主要得益于( )A.社會信息化進程加快B.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C.文化多樣性得到維護D.史學理論取得了突破二、非選擇題:共18分。17.(2024·湖南卷·T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 圖1、圖2分別是中世紀后期和19世紀中期印度重要城鎮分布示意圖。——根據張芝聯、劉學榮《世界歷史地圖集》繪制材料二 1900年,印度只有略高于總人口10%的人生活在城鎮中,城市化水平不僅落后于西方國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進入20世紀以后,印度城市化呈現出較快發展勢頭。尤其是獨立以后,城市化進程明顯加速。到1997年,印度城市人口已占全國總人口的27.3%。不過,制造業的就業增長率普遍不及城市人口增長率,城市人口不斷膨脹,很多居民生活在低矮臟亂的棚戶區。此外,印度各邦之間城市化水平相差很大,西部和南部的城市化水平相對較高。針對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印度政府采取了多方面措施。例如,從1951年開始,印度對大城市新建工業或擴大工業規模實行許可證制度,鼓勵發展小型工業,支持在小城市或農村地區建設國有工業企業,并大力建設新城。這些措施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歷史和現實條件的制約,印度城市化進程中的許多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改編自俞金堯等《世界歷史:城市發展和經濟變革》(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印度近代城市發展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獨立以后印度城市化遇到的問題,并分析其原因。(6分)(3)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發展中國家對世界城市化進程的影響。(6分)4 / 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課時分層作業40 參考答案與精析.docx 課時分層作業40 當代世界發展的特點與主要趨勢.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