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分層作業(四十一)1.B [根據材料“快餐在世界各地流行,漢堡、熱狗、三明治、披薩、炸雞、薯條等快餐迅速占領全球市場”可知,快餐方便快捷,適應了人們快節奏的生活需求,故選B項;快餐講究方便快捷,但其高熱量、高糖分的特點決定了快餐的營養價值大打折扣,排除A項;壟斷組織是指為獲取高額利潤,由多家大企業通過控股、協議、持股等方式建立的組織,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C項;經濟全球化是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跨國公司在經濟全球化中起到重要推動作用,排除D項。]2.A [根據材料可知,國際衛生大會最先在歐洲召開,而后擴展到國際層面,經歷了從區域到全球的轉變,A項正確;“阻止了流行病在全球傳播”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國際衛生大會最先在歐洲召開,而后擴展到國際層面,經歷了從區域到全球的轉變,而非順應了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排除C項;“始終是以歐洲國家為主體”材料無從體現,排除D項。]3.A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經濟越發達的地方醫療能力越強,這說明醫療水平的高低與地區經濟的發展水平息息相關,故選A項;醫療水平的高低不能代表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排除B項;僅憑《柳葉刀》發布的信息并不能看出整個西方國家的醫療服務體系的情況,排除C項;“亞非拉國家醫療衛生體系普遍落后”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4.B [根據材料“非洲的國際移民潮逐漸擴大”“非洲知識分子選擇的歐洲國家主要是英、法、德、比和北歐國家,非洲移民者不再是學生,而是高層次的專業科技人員”可得出,1950年以后,非洲的國際移民潮逐漸擴大,且移民者多是高層次的專業科技人員,這主要是由于現存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發達國家處于主導地位,故選B項;“西方對非洲的殖民壓迫增強”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歐洲國家移民政策發生變化”不是關鍵因素,排除C項;“世界公正平等觀念的普及”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5.B [根據材料“二戰后……本國國民返回國內”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法國、荷蘭、英國等都屬于殖民國家,阿爾及利亞和印度支那等都屬于殖民地,二戰后,殖民體系逐步瓦解,被殖民國家多數獲得獨立,殖民國家的人返回國內,體現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對移民的影響,故選B項;二戰后,美蘇冷戰日益加劇,但冷戰與殖民國家的國民返回本國關系不大,排除A項;殖民國家如法國等都曾在殖民地推廣資本主義文化,實行文化侵略,且時間集中于二戰后,這些國家都獲得獨立時才出現移民潮,說明文化沖突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項;國際政治新秩序尚在形成中,排除D項。]6.D [根據材料“希望減少美國移民的美國人占美國人口總數比例的變化”可知,1965—1993年,希望減少美國移民的美國人占美國人口總數比例在提高,說明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排斥移民,主要原因是日益增加的外來移民在文化觀念、生活方式和就業競爭等方面與美國人的沖突不斷擴大,故選D項;移民增多會加劇美國社會的兩極分化與階層對立,反映了移民增加帶來的負面影響,但材料強調的是美國人希望減少移民的原因,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美國人希望減少移民,并未涉及美國人口增長過快,財政負擔加重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希望減少美國移民的美國人占比變化,沒有相關信息印證美國政府推行歧視性移民政策,排除C項。]7.C [根據材料“新加坡政府在中學道德教育科目課程中大量引用了中國成語或俚語”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加坡的教育體系一直以來都非常注重價值觀的教育,旨在培養學生成為有責任感的社會成員和公民。材料信息說明新加坡政府注重吸收優秀文化,故選C項;國家認同是指對本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的認同,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對基礎教育的投入問題,排除B項;新加坡學習中國文化的目的不是提高儒學的地位,而是利用中國文化加強本國國民的道德教育,排除D項。]8.A [由材料可知,1975—2015年,難民輸出大國輸出的難民不僅在數量上出現了暴增,而且難民輸出大國的地域分布也呈現分散化趨勢,這表明難民問題已經很難通過個別國際機構、慈善組織以及區域性的國家集團加以解決,亟須加強國際合作,故選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聯合國便通過了多個專門針對難民問題的法律性文件,排除B、C兩項;“亞非國家經濟韌性有所增強”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9.B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華沙歷史中心是對一個被蓄意徹底摧毀的城市進行全面重建的特殊例子,是國家的內在力量和決心的體現,其獨特的遺產保護經驗對全球都具有借鑒和教育意義,故選B項;華沙歷史中心是文化遺產,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其他地區,無法體現世界文化的多元一體的特征,排除C項;冷戰主要涉及美國和蘇聯的對峙,與華沙歷史中心無關,排除D項。]10.B [依據材料“法國將國家及公共機構所有的歷史古跡低價對外開放”可知,法國通過各種政策向公眾開放歷史古跡,體現了法國充分利用歷史文化遺產來教育廣大民眾,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對文化遺產原有價值的保護,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擴大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范圍,排除C項;材料不能體現建立了系統全面的保護網,排除D項。]11.解析:題目要求對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20世紀80年代以來兩個階段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說明,如選擇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在具體“說明”階段,我們一方面要明確該時間點勞務移民的流向,另一方面,要結合時代背景,如政治方面、經濟方面,具體闡述產生這種流向的“原因”,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明確這種“流向”的作用是什么,如二戰結束后,舊的國際格局被打破,到20世紀50年代,世界形成了以美蘇為首的兩極格局,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沖擊了世界殖民體系,這一時期人口遷移主要是政治性流動,有利于世界和平因素的增長和戰后經濟的恢復。到了20世紀60年代,歐美經濟高速發展,勞動力匱乏,該時期人口由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經濟落后地區流向歐美發達國家,為歐洲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勞動力,促進了世界文化的交流與傳播。答案:示例一:選擇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說明:二戰結束后,舊的國際格局被打破,20世紀50年代形成了以美蘇為首的兩極格局,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沖擊了世界殖民體系。這一時期人口遷移主要是政治性流動,有利于世界和平因素的增長和戰后經濟的恢復。20世紀60年代,歐美經濟高速發展,勞動力匱乏,該時期人口由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經濟落后地區流向歐美發達國家,為歐洲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勞動力,促進了世界文化的交流與傳播。(12分)示例二:選擇20世紀80年代以來。說明:20世紀80年代,全球化快速發展加之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日本及亞洲新興工業國經濟高速發展,吸引了許多外來移民。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兩極格局瓦解,各國普遍推行市場經濟體制,勞動力大量涌向西歐和北美。(6分)勞動力的全球流動促進了資本、技術和人才等要素的全球流動,有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同時也對當代國際安全構成了重大挑戰,加劇了發展中國家的人才流失。(6分)4 / 4課時分層作業(四十一) 世界現代社會生活與文化交流保護(建議用時:30分鐘)一、選擇題1.(2024·廣東深圳名校聯考)1810年,罐裝食品實驗成功并開始為人們提供食品,隨后沙丁魚罐頭、濃縮牛肉汁等方便食品大量出現。20世紀六七十年代,快餐在世界各地流行,漢堡、熱狗、三明治、披薩、炸雞、薯條等快餐迅速占領全球市場。這種現象( )A.體現飲食對衛生和營養的追求B.適應了人們快節奏的生活需求C.得益于壟斷組織的規模化經營D.表明跨國公司主導經濟全球化2.(2024·湖南長沙一中模擬)1851年歐洲國家召開第一次國際衛生大會,1907年國際公共衛生辦公室建立。爾后,國際聯盟衛生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相繼成為疫病防治領域技術咨詢者和跨國行動計劃的倡導者、領導者、協調者和實施者。在此過程中,國際衛生防疫體系( )A.經歷了從區域到全球的轉變B.阻止了流行病在全球傳播C.順應了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D.始終是以歐洲國家為主體3.權威醫學雜志《柳葉刀》在2018年發布的“全球醫療質量排行榜”顯示,北歐、北美、大洋洲等經濟發達地區的醫療能力最強,其次則是拉美、東歐、阿拉伯地區和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地區,處于醫療質量水平末端的國家主要分布在非洲、東南亞、南亞等地區。這體現出( )A.經濟發展的水平影響醫療質量程度B.醫療能力越強人民生活水平就越高C.西方國家的醫療服務體系日益完善D.亞非拉國家醫療衛生體系普遍落后4.(2024·山東中學聯盟高考押題卷)1950年以后,非洲的國際移民潮逐漸擴大,主要分布在歐洲(1 060萬人)、亞洲(460萬人)和北美(320萬人),非洲知識分子選擇的歐洲國家主要是英、法、德、比和北歐國家,非洲移民者不再是學生,而是高層次的專業科技人員,如內外科醫生、牙科醫生、工程師、企業家、音樂家、藝術家、大學老師等。這種情況出現的關鍵因素是( )A.西方對非洲的殖民壓迫增強B.現存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C.歐洲國家移民政策發生變化D.世界公正平等觀念的普及5.(2024·山東淄博三模)二戰后,國際上出現了一股移民潮。約180萬人自阿爾及利亞和印度支那返回法國,約100萬人從非洲返回葡萄牙,約30萬人從東印度返回荷蘭。此外,英國和比利時也有數量不等的本國國民返回國內。這股移民潮的出現主要是因為( )A.美蘇冷戰日益加劇B.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C.國家間的文化沖突D.國際政治新秩序形成6.下面為1965—1993年希望減少美國移民的美國人占美國人口總數比例的變化示意圖(據美國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改編)。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移民增多導致了美國社會兩極分化并嚴重對立B.在這一時期美國人口增長過快,財政負擔加重C.美國政府推行歧視性移民政策帶來的必然影響D.大量移民與美國公眾在文化和生活上沖突擴大7.(2024·福建福州模擬)20世紀80年代初,新加坡政府在中學道德教育科目課程中大量引用了中國成語或俚語,如“守望相助”“遠親不如近鄰”;通過文天祥事跡闡釋“義”的內涵;等等。這反映了當時新加坡政府注重( )A.倡導國家認同 B.完善基礎教育C.吸收優秀文化 D.提高儒學地位8.(2024·湖南衡陽模擬)據聯合國難民署統計,1975年難民輸出排名前十的均是亞非國家,且難民輸出量無一超過百萬;1995年難民輸出排名前十的國家中出現了歐洲國家,2015年則出現了南美洲國家,且這兩個年份均出現了兩個及以上難民輸出超過百萬人的國家。由此可推知( )A.難民治理亟須加強國際合作B.解決難民問題缺乏法治環境C.聯合國未履行難民安置責任D.亞非國家經濟韌性有所增強9.(2024·河南TOP二十名校高三質檢)1944年8月,歷史名城華沙85%的建筑因納粹德國的空襲而毀滅,整個城市只剩下不到一千人。二戰后,華沙人民用五年時間重建華沙古城,修建了昔日的教堂、宮殿和城堡。1980年,一貫秉持“原真性”原則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破例將華沙歷史中心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這說明,華沙歷史中心( )A.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B.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C.體現世界文化的多元一體D.地位受冷戰對峙影響10.法國將國家及公共機構所有的歷史古跡低價對外開放;對個人所有的歷史古跡通過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其對外開放;設立免費參觀日、文化遺產日,25歲以下的公民以及教師可免費參觀文化遺產;等等。這些做法( )A.突出對文化遺產原有價值的保護B.開發利用了歷史文化遺產C.擴大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范圍D.建立了系統全面的保護網二、非選擇題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 二戰結束初期,大量亞歐苦役勞工返回祖國,戰敗國日、德士兵和平民被遣返回國;20世紀50年代后,隨著殖民體系的瓦解,許多西方殖民者被迫回國。20世紀60年代以來,歐洲的向外移民越來越少,而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向外移民顯著增加,整個歐洲都在吸收大量外來移民。20世紀70年代后,隨著石油價格的迅速增長,波斯灣許多產油國由于勞工的短缺,也開始吸收外來勞工。到了20世紀80年代,除日本之外,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如韓國、臺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等也開始大量吸收外來勞工移民。——摘編自丘立本《國際移民的歷史、現狀與我國對策研究》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20世紀80年代以來兩個階段,任選一個階段并對該階段的全球人口流動現象予以說明。(12分)4 / 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課時分層作業41 世界現代社會生活與文化交流保護.docx 課時分層作業41 參考答案與精析.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