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課時分層作業2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與先秦思想文化(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車道》2026版高三一輪總復習歷史(通史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課時分層作業2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與先秦思想文化(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車道》2026版高三一輪總復習歷史(通史版)

資源簡介

課時分層作業(二) 
1.A [根據材料可知,魯國確定饋送食物的先后次序是按照周王封爵的次序,而對次序鄭國不滿意,說明當時分封制仍有影響力,即貴族政治仍然具有一定的影響,故選A項;鄭國力圖維護的是本國的利益,對分封制會有破壞,排除B項;“傳統的政治秩序已被破壞殆盡”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各國之間的兼并戰爭日益劇烈是在戰國時期,排除D項。]
2.A [李悝被魏文侯任命為相國,他編纂的《法經》內容涉及打擊盜賊和對編戶齊民的治理,這些規定都是為了魏國的長治久安,以適應戰國時期諸侯兼并戰爭的需要,由此可知李悝的《法經》旨在實現富國強兵,故選A項。]
3.A [根據表中信息可知,晉國、楚國和秦國都崛起于邊地。晉國位于深山之中,與戎狄相鄰;楚國撫有蠻夷,征討四方;秦國則征服了西戎八國,并最終稱霸西戎。這些邊地國家通過與周邊少數民族的交融,吸收了他們的文化元素,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地域特色和強大的軍事力量。同時,這些國家通過征服周邊的少數民族,擴大了自己的疆土,增強了國力,最終崛起為春秋時期的大國,由此可知民族交融推動了疆土拓展,故選A項;表中信息反映的是春秋時期大國崛起的共同點,并未涉及分封制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材料中這些大國崛起是多種因素促成的結果,并非王室衰微所導致,排除C項;春秋時期處于諸侯爭霸階段,并未實現統一,排除D項。]
4.C [根據材料“掩地表畝,刺草殖谷,多糞肥田”“五耕五耨(除草),必審以盡”可知,農業生產中注重因地制宜、除草、積肥、造肥和施肥等,這說明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生產注重精耕細作,故選C項;材料只能體現農業發展的相關信息,沒有體現政府的政策,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諸侯國之間的競爭關系,排除B項;春秋戰國時期的家庭式勞作方式主要指的是小農經濟,但是材料并未具體說明當時農業生產的經營方式,排除D項。]
5.C [由材料可知,吳王闔閭在聯合蔡國攻打楚國后,將女兒嫁給了蔡侯,打破“同姓不婚”的傳統,說明在諸侯紛爭的背景下,維護諸侯國的利益比保持“同姓不婚”的傳統更重要,這表明諸侯紛爭影響了社會觀念的變化,故選C項。]
6.D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春秋中期各地青銅禮器組合發生了顯著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自春秋中期開始,周王室權威進一步衰弱,各諸侯國爭霸日趨激烈,政治秩序發生了變動。這些變動在青銅禮器組合上的反映是,不同地區的禮器組合開始出現差異,顯示出地方特色和文化多樣性的增強。因此,這些青銅禮器組合的變化反映了當時政治秩序的變動,故選D項。]
7.B [根據材料可知,商王和周王都自稱“一人”或“余一人”“我一人”來顯示自己獨特的地位,表明自己與眾不同,而到了春秋中晚期,諸侯也以此自稱,僭越了周禮,表明傳統的禮樂制度遭到破壞,故選B項;“商代已出現君主專制的雛形”與材料主旨、史實均不符,排除A項;商周都實行王位世襲制,但除此之外,商朝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內外服制,而西周對地方管理則實行以宗法血緣為紐帶的分封制,西周對商有繼承但有自己的發展,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中華文明的特征,排除D項。]
8.B [根據材料“北守南融”“合縱連橫”“遠交近攻”及所學知識可知,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地緣政治思想出現雛形,與社會現實密切相關,具有偏重實踐,經世致用的特點,故選B項;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地緣政治思想出現雛形,沒有形成系統完備的理論體系,排除A項;“注重處理中國與鄰國的關系”與“北守南融”“屯墾戍邊”“富國強兵”不符,排除C項;“源遠流長,連綿不斷”是中華文化的特點,不是中國古代地緣政治思想的特點,排除D項。]
9.C [戰國時期“華夏”既包括原有的中原人,又增加了華夏化的不同民族的人,反映了戰國時期華夏的認同觀日益增強,人們不再僅僅以地域或血緣來界定“華夏”,而是更多地看重文化認同和共同的歷史傳承,故選C項;“王室衰微無力控制諸侯”與“華夏”一詞含義的變化無關,排除A項;“傳統華夷觀念開始被打破”表述不準確,實際上華夷觀念并未被打破,而是隨著文化交流的加深而有所調整,排除B項;“各民族之間的區別已消失”說法錯誤,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
10.A [根據材料“人們廣泛使用‘城’作為土地人口的計量單位”“封地的大小往往不再用方圓多少來形容”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鐵農具的推廣使用,使生產力大大提高,隨著經濟的發展諸侯國的封地建筑規模和人口規模擴大,逐漸突破等級城制的約束,故選A項;題干封地逐漸突破等級城制的約束體現的是戰國時期分封制受到沖擊而不是不斷強化,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諸侯國的封地規模擴大,實力逐漸增強,沒有涉及戰爭規模、參戰兵力等,無法得出“兼并戰爭更加激烈”的結論,排除C項;題干僅提及諸侯國實力逐漸增強,沒有提及土地所有制的改變,排除D項。]
11.A [根據材料“戰國墓,曾侯乙,失蠟法,細如絲”及對曾侯乙尊盤的介紹可知,當時青銅鑄造技術已經達到極高的水準,故A項正確;僅從當時青銅制造業發達不能得出手工業比較發達的結論,排除B項;C項中“開始”說法錯誤,排除;D項從材料中無法得出,排除。]
12.C [根據材料“真摯的血緣親情是‘仁之本’”“愛人之心”“孝弟”可知,孔子重視親人之間、朋友之間的人倫道德,故選C項;材料所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人倫道德層面的關系,并未涉及任何等級貴賤,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仁愛、孝悌,但并未指出這些道德品質是人性本來如此,抑或后天形成,因此無法體現“人性本善”,排除B項;材料所述屬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非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因而不涉及天人關系,排除D項。]
13.B [根據材料“春秋戰國時期,絲竹管弦類……活躍起來”可知,春秋戰國時期,絲竹管弦類樂器因短促悅耳而活躍起來,這正是因為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對生活品質有了更高的追求,從而對音樂藝術有了更高的需求,故選B項;盡管這一時期有很多國家以王侯貴族的奢侈生活和享樂主義為主,但這種變化并不足以影響整個音樂的變革,排除A項;分封制度的崩潰對音樂藝術的影響有限,無法全面解釋音樂變革的現象,排除C項;統治者的腐朽生活對音樂藝術具有一定的影響,但其影響力相比經濟發展來說要小很多,排除D項。]
14.B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盡管戰國時期國家分裂、戰亂不斷,但在思想文化領域,卻孕育著統一的趨勢。不同學派之間的競爭和交流,促進了思想的多元發展,也為后來的思想統一和文化交融提供了可能,故選B項;華夏認同是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認同觀念,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材料與“社會各階層間流動加速”無關,排除C項;“適應了統治者富國強兵的需要”的是法家思想,材料不僅僅涉及法家思想,排除D項。]
15.B [結合材料“刑以威四夷”可知,春秋初期主張對少數民族用“刑”,說明這一時期民族關系緊張,但是到了春秋晚期,孔子主張對“遠人”“修文德”,到戰國時期孟子更主張“來者不距(拒)”,由此可知,經過長時間的交流,民族關系逐漸緩和,故選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武帝時期“尊崇儒術”,儒家學說才成為主流,排除A項;材料中春秋和戰國時期說的都是對少數民族的態度,并沒有說政治格局,排除C項;“民族差異不復存在”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
16.B [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慎到、申不害、商鞅、韓非的主張皆為法家主張,法、術、勢都是為了維護君主專制統治,建立有序社會,故選B項;材料中四者均屬于法家,代表著新興地主階級,排除A項;戰國時期,諸侯進行的是兼并戰爭,排除C項;材料中四者并未否定儒家德治思想,排除D項。]
17.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數量變化圖”可得出諸侯國越來越少。第二小問,消極:結合諸侯爭霸兼并戰爭可得出給社會帶來了種種災難;積極:結合戰國的統一趨勢可得出諸侯國數量減少,客觀上有利于國家走向統一。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思想主張的多元性以及彼此之間的不同、分歧和沖突”可得出思想主張多元化,彼此分歧、沖突;根據材料二“這種分化趨勢和統一趨勢并存的局面在戰國后期表現得越加明顯”可得出分化趨勢和統一趨勢并存。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標志著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進入第一個枝繁葉茂的時期;結合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流派的思想觀念可得出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貢獻了精彩的內容,成為中國思想文化取得顯著進步的重要條件。
答案:(1)變化趨勢:諸侯國越來越少。(2分)
影響:消極:給社會帶來了種種災難;積極:諸侯國數量減少,客觀上有利于國家走向統一。(4分)
(2)特征:思想主張多元化,彼此分歧、沖突;分化趨勢和統一趨勢并存。(2分)
歷史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標志著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進入第一個枝繁葉茂的時期;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貢獻了精彩的內容;成為中國思想文化取得顯著進步的重要條件。(6分,答對任意2點即可,其余言之合理的都可以酌情給分)
18.解析:根據材料“歷史動力學理論認為,社會通常是在時間遞進型與空間傳動型動力作用下向前發展的”并結合春秋戰國時期的史實可擬定論題為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是由其內在矛盾推動的結果。闡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生產力顯著提高,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現,個體家庭式勞作方式出現,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形成。這一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分封制、宗法制瓦解,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化,新興的士階層崛起。各民族交往交融,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私學興起,文化下移,平民有接受教育的機會。這一時期出現了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百家爭鳴”,為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發展的源頭。最后總結歸納,這種內在的變革體現在價值系統上,帶來傳統與現實、新與舊的紛爭。在紛爭過程中,新生力量不斷增強,實現了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
答案:示例:
論題: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是由其內在矛盾推動的結果。(2分)
闡述: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生產力顯著提高,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現,個體家庭式勞作方式出現,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形成。這一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分封制、宗法制瓦解,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化,新興的士階層崛起。各民族交往交融,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私學興起,文化下移,平民有接受教育的機會。這一時期出現了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百家爭鳴”,為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發展的源頭。(8分)
這種內在的變革體現在價值系統上,帶來傳統與現實、新與舊的紛爭。在紛爭過程中,新生力量不斷增強,實現了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2分)
5 / 5課時分層作業(二)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與先秦思想文化
(建議用時:40分鐘)
1.(2024·廣東廣州二模)公元前702年,“北戎病齊,諸侯救之,鄭公子忽有功焉”。為表謝意,齊國向防守邊境的各國軍隊饋送食物,并讓魯國來幫忙確定饋送的先后次序。魯國按周王封爵的次序把鄭國排在后面,“鄭人怒,請師于齊”。這說明春秋時期(  )
A.貴族政治仍然具有一定的影響
B.鄭國力圖鞏固西周的分封制度
C.傳統的政治秩序已被破壞殆盡
D.各國之間的兼并戰爭日益劇烈
2.(2024·山東青島三模)李悝被魏文侯任命為相國,他編纂了《法經》。其中盜、賊、囚、捕四篇以打擊盜賊為主,雜篇涉及禁城(越城)、禁嬉(賭博)、禁徒(聚集)等對編戶齊民的治理。這說明李悝的《法經》(  )
A.旨在實現富國強兵
B.打擊了貴族的勢力
C.反映了中央集權的加強
D.是封建成文法典的典范
3.(2024·湖北名校聯盟高三聯測)春秋時期的大國,大多崛起于邊地(如下表)。這說明(  )
晉國 “晉居深山,戎狄與之鄰,而遠于王室”“啟以夏政,疆以戎索”
楚國 “撫有蠻夷,奄征南海,以屬諸夏”
秦國 “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國服于秦”“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A.民族交融推動了疆土拓展
B.政治危機沖擊了分封制度
C.王室衰微導致了大國崛起
D.華夏認同鞏固了統一格局
4.(2024·廣東惠州調研)《管子·治國》提出“五谷不宜其地,國之貧也”;《荀子·富國》提出“掩地表畝,刺草殖谷,多糞肥田,是農夫眾庶之事也”;《呂氏春秋·任地》提出“今茲美禾,來茲美麥”和“五耕五耨(除草),必審以盡”。據此可知,春秋戰國時期(  )
A.重農抑商政策普遍推行
B.諸侯國之間競爭異常激烈
C.農業生產注重精耕細作
D.家庭式勞作方式得到推廣
5.(2024·江蘇南京二模)吳國和蔡國同屬姬姓,春秋時期蔡國與楚國關系緊張,吳國與楚國也矛盾重重。吳王闔閭在聯合蔡國攻打楚國后,將女兒嫁給了蔡侯,打破“同姓不婚”的傳統。這表明(  )
A.血緣疏遠導致諸侯矛盾激化
B.禮樂制度喪失了社會約束力
C.諸侯紛爭影響社會觀念變化
D.聯姻是建立同盟的前提條件
6.(2024·山東濰坊二模)西周至春秋早期,各地青銅禮器組合非常相似。春秋中期則發生了以下變化(如下表)。這些變化反映出當時(  )
地域 青銅禮器組合
秦地 鼎、簋、甗、壺、盉為主,少見敦
楚地 鼎、簋、盞、缶、盤為主,罕見甗
中原地區 敦、盤、匜為主,罕見盨
A.青銅技術的進步    B.區域發展不平衡
C.等級制度的瓦解   D.政治秩序的變動
7.(2024·河北邢臺二模)商代甲骨文證實,商王自稱“一人”或“余一人”;西周早期周康王和西周晚期周宣王時期的青銅銘文證實周王自稱“余一人”或“我一人”;春秋中晚期的“叔夷鐘”銘文證實齊靈公也自稱“余一人”。這表明(  )
A.商代已出現君主專制的雛形
B.春秋時期傳統禮制遭到破壞
C.西周延續和繼承了商朝政制
D.中華文明具有統一性連續性
8.(2024·山東聊城二模)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就已經認識到地理環境對政治活動的重要影響,提出了諸如“北守南融”“以藩為屏”“以夷制夷”“合縱連橫”“遠交近攻”“屯墾戍邊”“富國強兵”等思想。這體現了中國古代地緣政治思想的特點是(  )
A.形成了系統完備的理論體系
B.偏重實踐,經世致用
C.注重處理中國與鄰國的關系
D.源遠流長,連綿不斷
9.(2025·廣東清遠摸底)戰國以前文獻中,“華”與“夏”最初只指中原人,以別于周邊的戎狄蠻夷。戰國以后“華夏”漸為通用詞,既包括原來的中原人,又包括華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等。這反映出(  )
A.王室衰微無力控制諸侯
B.傳統華夷觀念開始被打破
C.華夏的認同觀日益增強
D.各民族之間的區別已消失
10.(2024·山東淄博二模)戰國時期,人們廣泛使用“城”作為土地人口的計量單位,封地的大小往往不再用方圓多少來形容,如秦王用十五城求購“和氏璧”,商鞅被封為商君并且得到商於之地十五城。這說明(  )
A.社會生產持續發展   B.分封體制不斷強化
C.兼并戰爭更加激烈   D.土地國有制度廢除
11.下圖是1978年湖北省隨州市出土的青銅器曾侯乙尊盤。中國歷史通俗讀物《文物三字經》書中用“戰國墓,曾侯乙,失蠟法,細如絲”這十二字贊美曾侯乙尊盤。據此可知,戰國時(  )
A.青銅鑄造技術高超
B.湖北一帶的手工業比較發達
C.分封宗法制開始走向瓦解
D.社會出現了明顯的貧富分化
12.(2024·河北邯鄲三模)孔子認為,真摯的血緣親情是“仁之本”,人有了這種真情感并且依照這種情感推衍并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就有了愛人之心。《論語》有言,“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這反映了孔子重視(  )
A.貴賤有序    B.人性本善
C.人倫道德   D.天人關系
13.(2024·湖南婁底模擬)西周時期的用樂是以鐘、磬、鼓為主的打擊樂,春秋戰國時期,絲竹管弦類樂器因短促悅耳而活躍起來,起到“調民”“和民”作用的金石之樂漸遭廢棄。這一變化體現了(  )
A.享樂主義四處蔓延
B.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
C.分封制度的崩潰
D.統治者的腐朽生活
14.(2024·湖南雅禮中學三模)戰國時期,道家學派衍生出了吸收儒、墨、陰陽等學派思想的黃老之學;韓非子借鑒了儒家的三綱,吸收了道家的人君南面之術;《呂氏春秋》融合了各家之長,是雜家學派的代表作品。這些現象(  )
A.說明華夏認同觀念不斷增強
B.反映了分裂中孕育著統一趨勢
C.表明社會各階層間流動加速
D.適應了統治者富國強兵的需要
15.(2024·廣東珠海二模)春秋初期的《左傳》主張:“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春秋晚期時,孔子主張:“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戰國時期孟子亦稱:“往者不追,來者不距(拒)。”據此推知,這一時期(  )
A.儒家學說成為主流    B.民族關系逐漸緩和
C.政治格局發生變化   D.民族差異不復存在
16.(2024·湖南名校聯考)戰國時期,慎到重視“勢”,強調君主權勢;申不害重視“術”,強調政治權術,健全法制;商鞅重視“法”,強調法律和規章制度的結合;韓非宣傳“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這說明,四者(  )
A.代表不同政治勢力    B.希望建立有序社會
C.反對諸侯爭霸戰爭   D.否定儒家德治思想
17.(2024·廣東茂名模擬)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數量變化圖
材料二 “百家爭鳴”這個詞很適合表現春秋戰國時期思想主張的多元性以及彼此之間的不同、分歧和沖突,如儒、道對立早就為大家所熟知,司馬遷“道不同不相為謀”就是針對這兩個學派而概括的……但在彼此的沖突和批評中,不同思想之間的融合也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這種分化趨勢和統一趨勢并存的局面在戰國后期表現得越加明顯。
——摘編自袁行霈等《中華文明史》
(1)根據材料一,指出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數量的變化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變化趨勢產生的影響。(6分)
(2)根據材料二,概括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所呈現的顯著特征,結合所學知識,從思想文化的角度闡述這一局面形成的重要歷史意義。(8分)
18.(2024·福建南平三模)閱讀材料,完成要求。(12分)
材料 歷史動力學理論認為,社會通常是在時間遞進型與空間傳動型動力作用下向前發展的。時間遞進常指一個社會靠自身的動力機制向前發展,而空間傳動則指社會的發展是在外力的沖擊和壓迫下實現嬗變。在時間遞進型動力作用下所實現的社會轉型是其內在矛盾展開、激化、質變的結果,它給價值系統帶來的往往是傳統與現實、新與舊的紛爭;在空間傳動型動力作用下,社會的轉型是在外力刺激下發生的,價值系統內部呈現的通常是內與外、中與西、自生的與舶來的沖撞與滌蕩。
——摘編自李培超《社會轉型與道德沖突》
根據材料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中國史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12分)
6 / 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阿县| 阳东县| 安平县| 武城县| 黔西县| 富蕴县| 双牌县| 泰州市| 北辰区| 北宁市| 曲阜市| 屏东市| 新沂市| 体育| 卢湾区| 昌乐县| 杭锦旗| 敦煌市| 南部县| 吉安县| 日土县| 新乡市| 多伦县| 自治县| 凉城县| 焦作市| 余庆县| 尼勒克县| 万荣县| 谷城县| 沅陵县| 翁源县| 江门市| 湖南省| 商水县| 青河县| 鲁山县| 保定市| 舞阳县| 马边| 灌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