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分層作業(三) 秦朝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建議用時:40分鐘)1.(2024·廣東佛山二模)下面為秦國歷史上的部分君主情況表。這反映了秦的統一( )稱號 在位時間 重大事件秦襄公 公元前777—前766年 率兵救周有功,被賜封,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秦穆公 公元前659—前621年 滅掉西方戎族12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秦孝公 公元前361—前338年 任用商鞅進行變法,逐漸成為戰國中后期最強大的國家秦王嬴政 公元前247—前210年 滅六國,一統天下A.受益于法家思想的指導B.緣于數代秦王勵精圖治C.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D.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災難2.(2024·湖南永州模擬)“縣官”一詞,傳世文獻中先秦時期僅有兩例。秦漢以后文獻中則大量出現“縣官”一詞,如《史記》中含注共出現36次,《漢書》中含注共出現82次,《后漢書》中含注共出現28次。這一變化( )A.說明中央官制日趨完備B.折射出國家治理水平的提升C.表明地方監察體系健全D.主要得益于史學著作的涌現3.(2024·山東濟寧檢測)下表為秦王嬴政在統一過程中采取的部分措施。其措施旨在( )序號 舉措(1) 滅趙后,遷趙王遷于房陵(今湖北房縣)(2) 滅魏后,徙魏大梁都于豐(今江蘇豐縣)(3) 滅齊后,遷齊王建于共(今河南輝縣)A.促進社會階層流動 B.加強各地經濟交流C.加快六國文化融合 D.削弱地方割據因素4.(2024·廣東廣州調研)秦王政十八年,一名寡婦隱匿其子家產。經官員審理查驗她的田宅、布肆、舍客室、馬、債款后,照法律規定確認她“匿訾(資)稅直(值)過六百六十錢”。這一記載可以說明當時( )A.制度嚴密便于控馭民眾B.司法實踐促進法律完善C.基層治理關注家庭關系D.征稅主要標準轉向資產5.(2024·湖北高三考試)關于上行文體(下級向上級所呈遞公文的一種文體),先秦時期,一般臣庶向君主言事,多稱“上書”,而秦朝則把臣下上書改稱為“奏”。從字形、字義上,“奏”蘊含以手恭敬、懼畏地進獻的意思。這種文體稱謂的轉變( )A.說明封建等級制度正式確立B.體現了皇權的政治文化訴求C.反映了秦朝實現統一的愿望D.表明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尖銳6.(2024·河南名校聯盟聯考)《舊唐書·地理志》記載:“南海,五嶺之南,漲海之北,三代已前,是為荒服。秦滅六國,始開越置三郡,曰南海、桂林、象郡,以謫戍守之。”三郡的設置( )A.推動了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B.為秦滅六國奠定了基礎C.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D.嚴重激化社會階級矛盾7.(2024·湘豫名校聯考)屬邦是秦針對境內少數民族設置的管理機構,秦統一前,在屬邦之下由“臣邦君長”統轄“臣邦人”,襲用原有的統治方式。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之后,境內原有屬邦基本實現了郡縣一元化。材料中少數民族地區管理機構的變化( )A.使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B.促進了中央機構的完善C.推動西北地區融入版圖D.加強了對民族地區管轄8.(2024·廣東江門一模)據秦簡記載,秦代君主下“制書”或臣下“受制”問詢、議論,都要制作“簿”書,寫明制書“初到初受”的部門以及“上”的年月日、官府“別留”的天數、“傳留”情況,并與回復的“對”一起呈上。據此可知,秦代( )A.戶籍管理十分嚴格 B.官僚體系效率低下C.基層治理流于形式 D.行政運作趨于規范9.(2024·山西太原一模)公元前219年開始,秦始皇先后平定了東甌、南越和閩越,設閩中、桂林、南海等郡,并謫遷一部分人到南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河套地區置九原郡,并向此地大規模移民。這些舉措( )A.主要得益于交通工具的改進B.為秦統一六國奠定基礎C.旨在推動南北經濟文化交流D.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10.(2024·湖南長郡中學模擬)秦代臣民的奏章文書可以逐級上達皇帝,有緊急的非常事件發生時,可越級向皇帝報告,稱為“變事書”,任何機構和個人均不得阻攔和延誤傳遞,否則會受到嚴厲的懲處。這一制度設計旨在( )A.方便皇帝了解民情 B.維系大一統的統治C.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D.完善國家管理體系11.(2024·重慶縉云教育聯盟高三檢測)1975年在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簡,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條文和相關解釋。其中有關于官營手工業管理的《工律》、工匠勞動定額的《工人程》、工匠勞動調度的《均工律》、考核工匠的《佚名律》,“工有不當,必行其罪,必究其情”。這些法律法規( )A.反映了秦的暴政延伸到手工業部門B.提高了工匠們生產活動的積極性C.表明秦創立了科學完備的法律體系D.規范了生產經營活動和組織管理12.(2024·湖南九校聯盟高三聯考)如圖郵票中圖案“秦·宜陽津印”為秦代管理宜陽縣渡口官員的銅質官印。據此可知( )A.文書用印制度的成熟B.官吏主導了文字改革C.政府注重交通的管理D.民營手工業技術發展13.秦簡《為吏之道》把忠信敬上、孝敬父母作為官吏的必備品格和行為準則。睡虎地秦簡中亦記載有父親以不孝罪狀告兒子,得到官府支持的判例。材料反映了當時( )A.禮法并用加強社會治理B.儒家學說成為主流思想C.整頓吏治加強專制統治D.以法治國緩和社會矛盾14.(2024·山東齊魯名校聯盟高三聯考)秦朝沿襲商鞅時代的獎勵軍功制:殺敵一人者賜爵一級,可以任五十石之官;殺敵二人者賜爵二級,可以任百石之官,由此出現大批軍吏擔任地方官員的現象。這一現象( )A.加劇秦朝統治的暴政傾向B.標志著秦代官僚政治的形成C.推動了秦統一大國的步伐D.有利于秦朝中央集權的加強15.(2024·山西部分學校質檢)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等人以“伐無道,誅暴秦”為口號發動的反秦起義,得到了廣大農民的支持,迅速在南方形成了強大的起義軍。這種狀況表明( )A.暴政導致秦朝短命而亡B.反秦力量走向聯合C.秦的統一違背歷史潮流D.秦末統治不得人心16.(2024·湖南長沙模擬)史書記載,秦末陳勝在當傭工時曾對同伴說“茍富貴,勿相忘”;項羽看到秦始皇東游時,對項梁說“彼可取而代也”;劉邦在咸陽服徭役時看到秦始皇出巡,感嘆道“大丈夫當如此”。這反映出當時( )A.社會矛盾極其尖銳 B.封建等級關系森嚴C.政府鼓勵積極進取 D.社會階層流動性大17.(2024·江西贛撫吉高三監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中國政制由“質勝于文”進至“文勝于質”,達臻“文明”一途,實應歸功于西周的創制。仲尼夫子稱頌西周為“郁郁乎文哉”,絕不為過。今日看來西周政治顯然有濃厚的貴族色彩,而“共主”名義下的地方分權體制,“部族民主”和聯邦“共和”的成分也隱約可辨。此類政制均與秦以后一統的君主“獨制”格局涇渭分明。因此古賢多稱周秦之間為“天下一大變局”。集權與分權乃是一切國家權力統治必難避開的兩極,相反而相成,猶如廣闊光系的兩極。向心力與離心力構成一種彈性張力,僅執其一端,必偏執僵硬而喪失生機活力。以此言之,“郡縣”與“封建”所包含的政治學意義,細究其潛在的權力資源,遠遠超越我們看到的具體歷史,它具有更復雜、更值得研討的許多內涵,需要我們去體味。——摘編自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概括周秦之間為“天下一大變局”的具體表現。(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試論分封制與郡縣制的利弊。(8分)18.(2024·廣東六校聯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邊境),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注:秦代,戍邊是一種半軍事性活動,由百姓輪流完成,并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徭役)——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材料二 “朝廷征發徭役,如果你耽擱了,沒去,那要罰做兩副鎧甲。去了,但遲到了三到五天,那要接受一頓臭罵;遲到了六到十天的,罰做一個盾牌;而遲到超過十天的,則罰做一副鎧甲。地方政府得到徭役的任務,要立即遣送服役人員到達指定地方。但如果下大雨的話,可以暫停此次徭役征發。”——湖北省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徭律》(陳正宏譯)材料三 “(睡虎地)秦簡中有《徭律》一篇、《戍律》一條,以及與徭、戍有關的律文若干條。”——高恒《秦律中的徭、戍問題——讀云夢秦簡札記》(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陳勝、吳廣起義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深層次原因又是什么。(4分)(2)基于上述材料,某研究者得出“司馬遷的記載有違歷史事實”的結論。你是否認同這一觀點?為什么?(6分)(3)材料一、三分別屬于什么史料?其史料價值如何?(4分)6 / 6課時分層作業(三)1.B [根據材料“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可知,秦國興起,根據材料“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可知,秦國逐漸強大,根據材料“逐漸成為戰國中后期最強大的國家”可知,商鞅變法,國富民強,為秦統一六國奠定基礎,根據材料“滅六國,一統天下”可知,秦的統一是數代秦王勵精圖治的結果,故選B項;法家思想產生于戰國時期,“秦襄公”“秦穆公”時期沒有法家思想指導,排除A項;秦的統一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說法正確,但材料并未體現,排除C項;秦的統一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災難說法錯誤,秦統一全國,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排除D項。]2.B [材料所述“縣官”一詞在秦漢以后文獻中大量出現,表明了郡縣制普遍實施,郡縣制的普遍推行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折射出國家治理水平的提升,故選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郡縣制為地方管理制度并非中央官制,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郡縣制為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而非監察制度,排除C項;根據所學古代中國政治制度可知,材料中“縣官”一詞的大量出現是秦漢實行郡縣制的結果,再根據材料“36次”“82次”“28次”可知,“縣官”一詞在同一部著作中出現的次數也比較多,表明材料中的變化并非史學著作的數量增加導致的,排除D項。]3.D [材料表明秦國在統一過程中,將諸侯國的原統治者遷到其他地方,這是防止他們聯合本國原有的貴族等勢力,反抗秦國的統治,這是秦國削弱地方割據因素,服務于統一進程的重要舉措,故選D項;“促進社會階層流動”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加強各地經濟交流”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文化融合是指民族文化在文化交流過程中以其傳統文化為基礎,根據需要吸收、消化外來文化,促進自身發展的過程,這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4.A [“秦王政十八年”說明當時秦尚未一統,材料表明按照法律規定,寡婦應主動向官府申報自己的財產所有情況,經官府審理查驗,照以資財數額按比例定稅的規則,量刑隱匿的財產稅值六百六十錢,說明在秦實現富國強兵和統一大業的過程中,官吏嚴格執行了法律規定,非常重視對民戶資產的掌握,故選A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案件發生的原因及審理結果,并沒有體現出對法律的補充更新,排除B項;材料內容沒有強調協調該女子與兒子之間的家庭關系,排除C項;唐中后期兩稅法的實施標志著征稅的主要標準轉向資產,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5.B [根據材料“‘上書’……‘奏’蘊含以手恭敬、懼畏地進獻的意思”可知,秦朝時期臣下對君主的上書具有以手恭敬、懼畏地進獻的含義,這是秦朝皇權至高無上的必然要求,說明文體稱謂的轉變體現了皇權的政治文化訴求,故選B項。]6.C [根據材料“秦滅六國,始開越置三郡……以謫戍守之”可知,秦始皇在平定嶺南之后,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并設官員來管理,這加強了對嶺南地區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故選C項;“推動了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秦始皇平定嶺南地區是在秦滅六國統一全國以后,排除B項;秦平定嶺南并加強對該地區的管理并不會激化社會階級矛盾,排除D項。]7.D [由材料可知,秦統一之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是在屬邦之下由“臣邦君長”統轄“臣邦人”,襲用原有的統治方式,秦統一之后則基本實現了郡縣一元化,這種變化加強了中央政府對民族地區的管轄,故選D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完成了統一,公元前214年秦朝已是統一國家,排除A項;少數民族大多位于邊疆地區,對其管理屬于對地方的管理,與中央機構的完善無關,排除B項;“推動西北地區融入版圖”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8.D [秦簡記載了秦代君主下“制書”或臣下“受制”以及問詢、議論等的程序和規定,據此可知,秦代行政運作趨于規范,故選D項;題干所述是秦代君主下行政命令和臣下接受行政命令的相關程序和具體操作規范,與戶籍管理不屬于同一范疇,排除A項;“寫明制書……年月日……天數……一起呈上”說明秦代官僚體系效率較高,排除B項;“基層治理流于形式”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9.D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國兼并六國后,先后征服百越、平定珠江流域、收復河套平原,通過設置邊疆郡縣并大規模移民,實現中央政權對相關地區的管理,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故選D項;秦朝設置邊疆郡縣并大規模移民主要得益于秦朝的政治與軍事實力,而不是交通工具的改進,排除A項;秦國統一六國,完成國家統一是在公元前221年,早于材料中的時間“公元前219年”,排除B項;秦朝設置邊疆郡縣的主要目的在于鞏固國家統一,不是推動南北經濟文化交流,排除C項。]10.B [根據材料“有緊急的非常事件發生時,可越級向皇帝報告”“任何機構和個人均不得阻攔和延誤傳遞”可知,秦代通過這一奏章制度加強了對全國的控制,有利于維系大一統的統治,故選B項;“方便皇帝了解民情”不是這一制度設計的目的,排除A項;“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表述片面,這一制度不僅加強地方,也加強對中央的控制,排除C項;材料僅涉及通過奏章制度進行國家管理,不能體現國家管理體系的完善,排除D項。]11.D [材料“關于官營手工業管理的《工律》……《佚名律》”“工有不當,必行其罪,必究其情”說明秦朝有關手工業的法律比較精細,如有違反則會被追究,這些法律法規規范了生產經營活動和組織管理,故選D項;題干僅提到有關手工業的法律法規比較多,并未體現對違反法律的懲罰力度大小,不能反映秦的暴政延伸到手工業部門,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有關手工業的法律法規會規范工匠們的生產經營活動和組織管理,由于沒有提到工匠們的待遇問題,所以無法得出“提高了工匠們生產活動的積極性”的結論,排除B項;題干所述僅是有關手工業的法律法規,并未與其他時期作比較,不能得出“秦創立了科學完備的法律體系”的結論,排除C項。]12.C [根據材料“宜陽縣渡口……官印”可知,該印是秦代管理宜陽縣渡口官員的官印,據此可知,秦代政府注重對交通的管理,故選C項;材料體現了秦代文書用印制度,但不能說明制度成熟,排除A項;材料中的官印是用于政府的公文處理,并未體現文字改革的信息,排除B項;銅質官印體現了秦朝手工業金屬冶鑄技藝,但官印應是官營手工業制作的產品而非民營,排除D項。]13.A [根據材料可知,秦朝不論是在官員治理方面還是法律實踐方面都體現出禮法并用的特點,這種做法的目的都是加強社會治理,鞏固統治,故選A項;儒家學說成為主流思想是在漢武帝時期,排除B項;吏治只是材料的一部分,不能以偏概全,排除C項;“以法治國緩和社會矛盾”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14.A [根據材料可知,秦朝沿襲商鞅時代獎勵軍功的傳統,導致統一后的秦朝出現了大批軍吏擔任地方官員的現象,軍人從政加強了秦朝政治管理軍事化,加劇了秦朝統治的暴政傾向,故選A項;秦朝以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標志著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與材料現象不符,排除B項;“推動了秦統一大國的步伐”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秦朝大批軍吏擔任地方官員既有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也可能對地方的治理和發展帶來一定的挑戰,D項表述并不全面客觀,排除。]15.D [根據材料“誅暴秦”“得到了廣大農民的支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階級矛盾,最終引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說明秦末統治不得人心,故選D項;“短命而亡”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反秦力量走向聯合”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違背”不符合史實、邏輯,應為“順應”,排除C項。]16.D [根據題干“茍富貴”“彼可取而代也”“大丈夫當如此”可知,陳勝、項羽、劉邦等人在地位低下時就認為可以通過自己努力改變命運,這反映出當時社會階層流動性大,故選D項;題干僅是述及陳勝、項羽等人對迫切改變個人現狀的渴望,并沒有述及“社會矛盾”,排除A項;材料并未體現“封建等級關系森嚴”,排除B項;“茍富貴”“彼可取而代也”“大丈夫當如此”等話語屬于陳勝、項羽、劉邦等民間人士發自內心的想法,與“政府”態度無關,排除C項。]17.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西周……有濃厚的貴族色彩”并結合所學西周實行世卿世祿制,秦代全面實行郡縣制,郡縣長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得出,由貴族政治轉變為官僚政治;根據材料“‘共主’名義下的地方分權體制”“均與秦以后一統的君主‘獨制’格局涇渭分明”得出,由“天下共主”的天子制轉變為“個人獨制”的皇帝制度;根據材料“‘部族民主’和聯邦‘共和’的成分”可知,西周實行分封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在層層分封下,地方諸侯擁有一定獨立性,至秦代全國推行郡縣制,實現對地方直接統治,由此得出由地方分權的分封制轉變為中央集權的郡縣制;等等。第(2)問,分封制:根據材料“而‘共主’名義下的地方分權體制,‘部族民主’和聯邦‘共和’的成分也隱約可辨。此類政制均與秦以后一統的君主‘獨制’格局涇渭分明”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分封制的有利之處在于擴大西周統治疆域,有助于形成華夏認同的觀念和文化的交流;但是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分封制下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內擁有較大的權力,因此受封諸侯獨立性強,易造成分裂割據的局面。郡縣制:根據材料“集權與分權乃是一切國家權力統治必難避開的兩極,相反而相成,猶如廣闊光系的兩極。向心力與離心力構成一種彈性張力,僅執其一端,必偏執僵硬而喪失生機活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郡縣制的積極作用是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助于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但是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郡縣制下容易造成體制僵化和效率低下,影響地方的積極性和自主性。答案:(1)由貴族政治轉變為官僚政治;由“天下共主”的天子制轉變為“個人獨制”的皇帝制度;由地方分權的分封制轉變為中央集權的郡縣制。(每點2分,任答3點6分)(2)分封制:利——擴大西周統治疆域,有助于形成華夏認同的觀念和文化的交流。弊——受封諸侯獨立性強,易造成分裂割據的局面。郡縣制:利——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助于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弊——造成體制僵化和效率低下,影響地方的積極性和自主性。(8分)18.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由材料一“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可得,按照《史記》的記載,法律規定誤期當斬。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其深層次原因是秦的暴政激化了階級矛盾。第(2)問第一小問,由材料一“失期,法皆斬”、材料二“如果下大雨的話,可以暫停此次徭役征發”可知,二者說法存在矛盾,所以不認同。應堅守“孤證不立、闕聞則疑”的精神,運用“二重證據法”進行多元互證,才能最終認定歷史真實。第二小問,其一,兩則史料的時代不一致。由材料一“二世元年七月”可知,《史記·陳涉世家》記敘的是秦二世時期,由材料三“(睡虎地)秦簡中有《徭律》一篇”可知,《徭律》記述的是秦始皇時期。其二,由材料一“秦代,戍邊……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徭役”、材料三“(睡虎地)秦簡中有《徭律》一篇、《戍律》一條”可得,“適戍漁陽”當遵循《戍律》,秦二世時《戍律》是否等同于《徭律》,尚需考證。同時,結合所學知識可得,秦朝疆域遼闊,各地對法律的執行也有可能存在差異。第(3)問第一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出自《史記》,這屬于傳世文獻史料,材料三中的睡虎地秦簡則屬于實物史料或出土文獻。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文獻史料是史料中最重要的部分,具體來說,長期以來《史記》是研究秦代歷史的權威之作。而出土文獻是歷史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印證、糾正或補充傳世文獻。具體來說,出土的秦律補充了傳世文獻的不足,帶給我們關于秦律、秦朝法治方面許多細節信息,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同時可以通過引入一段相沖突的史料,引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并構建史學研究的科學態度。答案:(1)直接原因:按照《史記》的記載,法律規定誤期當斬。深層次原因:秦的暴政激化了階級矛盾。(4分)(2)不認同。應堅守“孤證不立、闕聞則疑”的精神,運用“二重證據法”進行多元互證,才能最終認定歷史真實。(2分)原因:其一,兩則史料的時代不一致。《史記·陳涉世家》記敘的是秦二世時期,而《徭律》記述的是秦始皇時期。其二,“適戍漁陽”當遵循《戍律》,秦二世時《戍律》是否等同于《徭律》,尚需考證。秦朝疆域遼闊,各地對法律的執行有可能存在差異。(4分)(3)《史記》屬于傳世文獻史料。文獻史料是史料中最重要的部分。長期以來《史記》是研究秦代歷史的權威之作。(2分)睡虎地秦簡屬于實物史料或出土文獻。出土文獻是歷史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印證、糾正或補充傳世文獻;出土的秦律補充了傳世文獻的不足,帶給我們關于秦律、秦朝法治方面許多細節信息,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可以通過引入一段相沖突的史料,引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并構建史學研究的科學態度。(2分)6 / 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課時分層作業3 參考答案與精析.docx 課時分層作業3 秦朝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