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分層作業(四)1.答案:D2.A [根據材料“漢武帝初期……‘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等信息可知,淮南王及其門客撰寫的文集將老子的無為思想闡述為依據事理和實際情況來舉事、權衡自然之勢以立功,在道家思想基礎上綜合吸收諸子百家思想的精華,順應了新的時代需求,即順應了鞏固封建專制的需要,故選A項;漢武帝時期儒學吸收了諸子百家思想以順應時代潮流,但儒家和道家的基本觀念并未改變,沒有彌合,排除B項;淮南王及其門客撰寫的文集吸收諸子百家的思想以解釋道家思想,不是強化黃老學說的教化功能,排除C項;“意在促進君民關系的和諧”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3.D [根據材料“廉平不苛”“存問耆老孤寡”“所部吏民愛敬焉”可知,漢代官員在治理地方時非常注重廉政和對老弱群體的關注,故選D項;社會基層組織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排除A項;漢代大司農屬于財政經濟官員,漢代建立了考課制度來掌管官員考核,排除B項;朱邑的選拔只能代表個別官員的情況,不具有普遍性,排除C項。]4.B [材料提及司馬遷將本屬于不同部族的“五帝”描寫成一系,黃帝為五帝之首,后四帝都是黃帝的后裔,說明司馬遷此舉蘊含了“大一統”的理念,故選B項;“還原了客觀歷史”不符合史實、題意,排除A項;“受到禮樂制影響”不符合題意,應為“受到大一統影響”,排除C項;司馬遷這種做法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祖先認同”的一元化,但華夏族形成的歷程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排除D項。]5.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頒布“推恩令”通過分割王國領地來削弱地方勢力,以“左官律”等立法手段控制人才資源,這些舉措豐富了國家治理地方的手段,故選D項;“有利于人才選用”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消除了”表述過于絕對,材料中舉措只是大大削弱了地方割據隱患,排除B項;“推動了律令合一”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6.答案:B7.D [根據材料可知,衛青以侍中的身份進入中朝,最后代行太尉職權,同樣侍中出身的霍光位在丞相之上,統領朝政,這體現了漢武帝時期中外朝制度的建立,中朝官員逐漸掌握外朝的權力,這反映了漢武帝時期中樞權力運行機制的調整,故選D項;外戚勢力控制朝政發生在東漢中期以后,排除A項;“三公九卿制已經名存實亡”說法錯誤,排除B項;中央集權指的是把地方權力集中到中央,但材料體現的是設置中朝,加強君主專制,排除C項。]8.A [根據材料“遣還巴中”“以其故俗治,無賦稅”可知,這些舉措保留了當地習俗,減輕了賦稅,有利于更好地控制和管理邊遠地區,因此其主要目的是加強邊地治理,故選A項;雖然材料中措施確實減輕了民眾負擔,但這并非主要目的,排除B項;尊重當地習俗是這些舉措的表現,而非目的,排除C項;推動地方發展是這些舉措的結果,并非主要目的,排除D項。]9.D [根據材料“皇帝宗室被封為諸侯王……外戚侯者二十五人”可知,西漢初年統治者對宗室、外戚和功臣進行分封且人數眾多,這使得地方勢力逐漸增強,埋下了地方割據的隱患,故選D項;漢初通過“與民休息”政策促進了經濟的恢復,材料中的分封諸侯是政治措施,與漢初經濟恢復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漢初的分封使諸侯王勢力強大,地方上的豪強地主也發展起來,因此,漢初的分封沒能抑制豪強地主勢力,排除B項;漢初封國勢力強大,威脅中央,為漢王朝的統治和穩定埋下了隱患,排除C項。]10.C [根據“隨葬品中有大量的銅錢,有成組的用陶燒制的建筑模型、農夫俑、武士俑、灶、井、獸、狗、雞、鴨等,還出土了與武士形象相同的執耜農夫俑”可知,材料反映了莊園經濟的發展。東漢時期,莊園內部自給自足,經營各種經濟事業,設有私人武裝,符合題意,C項正確;材料反映了東漢莊園經濟的發展,“耕作技術的進步”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材料僅體現東漢畫像石墓的一些隨葬品,不能說明貧富分化的加劇,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基層治理,排除D項。]11.B [根據題圖中鐵官分布的數據可知,東漢時期,全國重要冶鐵工業區主要分布在山東、河南、江蘇、河北等地區,集中在黃河中下游地區,這說明黃河流域的冶鐵業較發達,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東漢時期鐵官分布情況,無法得出“冶鐵技術有較大改進”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東漢時期鐵官分布情況,并沒有水排使用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僅通過材料中鐵官的分布情況,不能判斷東漢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排除D項。]12.B [根據材料可知,司馬相如“略定西南夷”后實行的一系列舉措,如除邊關,關隘拆除以及設置“關市”等,有利于打破西南地區與內地之間的隔閡和障礙,促進了人員、物資等的交流,從而密切了西南與內地的聯系,故選B項。]13.A [根據“漢代敦煌郡郵驛示意圖”可知,敦煌郡位于中國西北地區,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漢代在敦煌郡設置數量眾多、分布廣泛、規模大小不一的郵驛站點,負責傳遞公文、轉運物資、接送過往官員使者,這有利于保證政令的暢通,促進內地與河西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加強了對河西走廊的有效管轄,故選A項。]14.A [由材料可知,在漢代,闕是家族經濟水平和社會地位的象征之一,這類畫像磚對于研究豪門貴族生活具有重要價值,故選A項;軍事功能并非漢闕的主要功能,且材料并未體現,排除B項;僅憑畫像磚等實物史料不足以證明漢代禮樂制度的重建,排除C項;畫像磚的制作屬于豪門貴族內部事務,無法用于說明農民的勞役負擔狀況,排除D項。]15.D [根據材料可知,東漢時期地方官員任命實行回避制度,這一規定是為了防止地方官員與本地勢力相結合,發展成為地方割據勢力。東漢政府的規定意在消除潛在的危機,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故選D項;材料未涉及地方的行政效率,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東漢時期官員的任命情況,而非選拔,排除B項;“避免了吏治腐敗的發生”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16.A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畫面中雨神正在為人間降雨,說明這與農耕經濟有關,體現了東漢時期循天順民的傳統農耕文化,故選A項;材料中的神是同一類神,并不屬于多神崇拜,且“盛行”說法有誤,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民間信仰,并不能代表政府的態度,排除C項;“天人感應的思想廣泛傳播”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17.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一“廉平不苛……所部吏民愛敬焉”得出個人素養角度:清廉奉公,寬仁愛民;根據材料一“吏民愛敬……天子器之,朝廷敬焉”得出工作政績角度:政績卓著,在官方和民間都獲得高度認可;根據材料一“遷補太守卒史……治行第一……”得出國家治理角度:漢代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維護統治需要循吏;根據材料一“以愛利為行,未嘗笞辱人……舉賢良”得出國家治理角度:儒學思想逐漸成為統治思想。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選拔方式……八類”得出多種官員選拔方式相結合;根據材料二“次數較多的有辟除、孝廉、征召”得出征辟制和察舉制是漢代選官的重要方式;根據材料二“選拔方式……任子、納貲(資)、辟除”得出存在任子、納貲等重視人情血緣或財資的選官制度。第二小問,結合第一小問,首先,從選官制度的積極方面分析,根據材料二“孝廉、茂才……次數較多的有辟除、孝廉、征召”得出選官方式多元靈活,有傳承也有創新,有利于提高官僚隊伍的素養,促進漢代社會治理;根據材料二“次數較多……孝廉”可知,注重選拔管理的思想素質要求,推動儒家思想的傳承弘揚;其次,從封建社會選官制度的局限性分析,根據材料二“選拔方式……任子、納貲(資)、辟除”得出存在營私現象,具有時代局限性,后期選官權為士族把控,不利于選拔真正的人才。答案:(1)個人素養角度:清廉奉公;寬仁愛民。工作政績角度:政績卓著,在官方和民間都獲得高度認可。國家治理角度:漢代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維護統治需要循吏;儒學思想逐漸成為統治思想。(6分,每個角度2分)(2)特點:多種官員選拔方式相結合;征辟制和察舉制是漢代選官的重要方式;存在任子、納貲等重視人情血緣或財資的選官制度。(任答2點即可,2分)評述:選官方式多元靈活,有傳承也有創新,有利于提高官僚隊伍的素養,促進漢代社會治理;推動儒家思想的傳承弘揚;存在營私現象,具有時代局限性;后期選官權為士族把控,不利于選拔真正的人才。(任答2方面即可,4分)18.解析:首先,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材料一銅奔馬屬于實物史料,其造型及彩繪對于東漢青銅制作工藝研究具有重要價值,也從側面反映了東漢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審美情況;材料二《大宛列傳》屬于文獻史料,其中對周邊少數民族地區的記載對于研究西漢時期的少數民族關系及漢代邊疆治理狀況具有重要史料價值。據此可以擬定論題“天馬形象反映出漢代大一統恢宏的時代精神”。其次,根據材料一“銅奔馬造型矯健精美,作昂首嘶鳴,疾足奔馳狀”“顯示了一種勇往直前的豪情壯志”、材料二“及得大宛汗血馬,益壯……名大宛馬曰‘天馬’云”“而天子好宛馬,使者相望于道”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圍繞以下重大史實進行論述:文學藝術反映時代面貌,材料中大量的天馬形象正是漢代政治經濟的產物;西漢王朝實現了國家的一統,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出現“天馬”的崇拜,這折射出漢朝對外征戰頻繁,統治者追求建功立業的現實政治情況;“天馬”矯健疾馳,反映出漢朝國力強盛,政治經濟蓬勃發展的恢宏氣勢;等等。最后,末尾要附上總結性的語言(小結),以升華所擬定的論題,如漢代天馬形象具有強烈的文化象征意義,是對漢代政治、經濟、軍事及文化特征的反映,體現出一種大一統的恢宏氣勢與精神,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歷史底蘊等。答案:示例:材料一銅奔馬作為第一手實物史料,其造型及彩繪對于東漢青銅制作工藝研究具有重要價值,也從側面反映了東漢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審美情況。(2分)材料二《大宛列傳》作為第一手文獻史料,其中對周邊少數民族地區的記載對于研究西漢時期的少數民族關系及漢代邊疆治理狀況具有重要史料價值。(2分)論題:天馬形象反映出漢代大一統恢宏的時代精神。(1分)論述:文學藝術反映時代面貌,材料中大量的天馬形象正是漢代政治經濟的產物,體現出了一種恢宏的時代氣勢和精神。西漢王朝實現了國家的一統,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漢武帝時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漢武帝以儒家“有為”思想加強中央集權,三征匈奴,拓展疆域,設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促進了民族的交融。馬匹作為重要的軍事作戰工具,在漢代受到重視,更是出現“天馬”的崇拜,這折射出漢朝對外征戰頻繁,統治者追求建功立業的現實政治情況。文學藝術形象中的“天馬”矯健疾馳,顯示了勇往直前的壯志豪情,反映出漢朝國力強盛、政治經濟蓬勃發展的恢宏氣勢。(6分)總之,漢代天馬形象具有強烈的文化象征意義,是對漢代政治、經濟、軍事及文化特征的反映,體現出一種大一統的恢宏氣勢與精神,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歷史底蘊。(1分)5 / 5課時分層作業(四) 兩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建議用時:40分鐘)1.(2025·河南適應性考試)下表為《漢書》中的部分史料。綜合表中信息可得出的結論是( )《高帝紀》 民前或相聚保山澤,不書名數,今天下已定,令各歸其縣《武帝紀》 有司以幣輕多奸……改幣以約之……廢期有月,而山澤之民未諭《食貨志》 旁緣(王)莽禁……富者不得自保,貧者無以自存,起為盜賊,依阻山澤A.山澤管理體制亟待建立B.政府改革引發了流民問題C.土地兼并推動山澤開發D.山澤為民眾提供生計資源2.(2024·江西九師聯盟聯考)《淮南子》是漢武帝初期淮南王及其門客撰寫的文集,該著作重新闡釋了老子“公道”“正術”是“我無為,而民自化”的理念,認為“無為”的精神實質是“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權(推)自然之勢”。這一思想( )A.順應了鞏固封建專制的需要B.彌合了儒道間的價值分歧C.強化了黃老學說的教化功能D.意在促進君民關系的和諧3.(2025·廣東深圳模擬)西漢官員朱邑,少時為舒桐鄉嗇夫,為政“廉平不苛”“存問耆老孤寡”“所部吏民愛敬焉”,后“舉賢良為大司農丞……以治行第一入為大司農”。上述材料可用于說明西漢時期( )A.社會基層組織開始建立B.大司農負責官員的考核C.官員選拔公正政治清明D.官吏為政注重優撫老弱4.(2025·廣東惠州調研)上古時期,中華大地新石器文化星羅棋布,氏族部落林立,部族集團互不統屬。但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將本屬于不同部族的“五帝”描寫成一系,黃帝為五帝之首,后四帝都是黃帝的后裔。司馬遷此舉( )A.還原了客觀歷史B.蘊含了“大一統”的理念C.受到禮樂制影響D.記錄了華夏族形成的歷程5.(2024·湖南長沙名校聯考)漢武帝即位之后,采納了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把王國的領地割裂成許多侯國。此外,漢武帝還以“左官律”(官吏違反規定私自到諸侯國任職,構成左官罪)等立法手段,控制了人才資源。上述舉措( )A.有利于人才選用 B.消除了地方割據隱患C.推動了律令合一 D.豐富了國家治理手段6.(2025·陜晉青寧適應性考試)漢代,人們將土木建筑中使用的土坯稱為“土墼(jī)”。張騫通西域后,西亞、中亞的土坯制作技術傳入內地,中原工匠把借鑒該技術制作出的大土坯稱為“胡墼”。在中國北方,許多地方的方言至今仍將這種土坯叫作“胡墼”。這主要體現了中華文化的( )A.凝聚性 B.包容性C.多樣性 D.連續性7.(2024·重慶八中模擬)漢武帝時,衛青以侍中身份“出入禁中、顧問應對”,后因其三次北伐匈奴有功,武帝“拜青為大將軍,位在(三)公上”,代行太尉職權。武帝臨終時,又以侍中出身的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位在丞相之上,統領朝政。這反映出漢武帝時期( )A.外戚勢力控制朝政B.三公九卿制已經名存實亡C.中央集權不斷強化D.中樞權力運行機制的調整8.(2024·山東濟南三模)秦地既定,漢朝統治者“乃遣還巴中,復其渠帥羅、樸、督、鄂、度、夕、龔七姓,不輸租賦”“誅羌滅兩粵,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無賦稅”。這些舉措旨在( )A.加強邊地治理 B.減輕民眾負擔C.尊重當地習俗 D.推動地方發展9.(2024·湖南衡陽二模)從漢高祖到景帝,皇帝宗室被封為諸侯王的共四十六人,王子侯者二十七人,功臣侯者二百四十人,外戚侯者二十五人。漢初的分封( )A.促進了漢初經濟恢復B.抑制了豪強地主勢力C.維護了國家政權穩定D.埋下了地方割據隱患10.(2024·廣東廣州二模)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當陽縣發掘了兩座東漢畫像石墓。隨葬品中有大量的銅錢,有成組的用陶燒制的建筑模型、農夫俑、武士俑、灶、井、獸、狗、雞、鴨等,還出土了與武士形象相同的執耜農夫俑。這反映出當時( )A.耕作技術的進步 B.貧富分化的加劇C.莊園經濟的發展 D.基層治理的加強11.(2024·江西九江三模)東漢在全國重要冶鐵區共設置鐵官57處,分布如圖。據圖可推知( )A.東漢冶鐵技術有較大改進B.黃河流域的冶鐵業較發達C.水排推動了冶鐵業的進步D.東漢的社會經濟迅速發展12.(2024·江西吉安六校聯考)《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漢武帝派司馬相如“略定西南夷”后,“除邊關,關益(通‘隘’)斥(通‘拆’)”,并在此設“關市”。這些舉措( )A.體現了華夷一體的策略B.密切了西南與內地的聯系C.創設新式民族管理機構D.加強了對兩廣地區的管理13.(2024·江蘇蘇州八校三模)下面為某學者繪制的漢代敦煌郡郵驛示意圖。這反映出漢代( )A.加強了對河西走廊的有效管轄B.建立了全國性的信息傳播系統C.西域地區已正式歸屬中央政權D.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較為頻繁14.如圖所示為縱38厘米、橫44厘米的鳳闕畫像磚(東漢)。成書于東漢的《白虎通義》認為:“闕者,所以釋門,別尊卑也。”闕是宅院的臉面,彰顯主人的社會地位和富有程度。此類畫像磚的歷史研究價值是( )A.反映豪門貴族的生活B.考察塢堡的軍事功能C.證明禮樂制度的重建D.揭示農民的勞役負擔15.(2024·山西省際名校聯考)東漢政府制定了“三互法”,明確規定地方官員必須回避本籍、不得在姻親之家所在地任職,或兩個地方的長官雖然沒有姻親關系,“不得交互為官”。這一規定( )A.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B.改變了官員的選拔標準C.避免了吏治腐敗的發生D.利于加強對地方的控制16.(2024·湖南雅禮中學三模)如圖是東漢畫像石《祈雨圖》拓本。畫面上方刻三神人共拽一輛五輪車,車上一位天神頭戴小冠,車后風伯雙腿呈跪狀,口吐云氣,噓氣成風,下方四位雨師在為人間降雨。如圖反映了東漢時期( )A.循天順民的傳統農耕文化B.多神崇拜的現象較為盛行C.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D.天人感應的思想廣泛傳播17.(2024·江西上饒二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 朱邑字仲卿,廬江舒人。少時為舒桐鄉嗇夫,廉平不苛,以愛利為行,未嘗笞辱人,存問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愛敬焉。遷補太守卒史,舉賢良為大司農丞,遷北海太守,以治行第一入為大司農。為人淳厚,篤于故舊,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身為列卿,居處儉節。”——《漢書·卷八十九·循吏傳》注:循吏,奉職守法的官員。材料二 西漢和東漢記載入史書的循吏共計18人,有明確記載的選拔方式有孝廉、茂才、賢良、明經、征召、任子、納貲(資)、辟除這八類,涉及次數較多的有辟除、孝廉、征召。黃霸是循吏中仕途軌跡記載最詳細,也是次數最多的,黃霸涉及的選拔方式為2次納貲、2次孝廉、2次舉賢良、3次征召。除王成記載不詳外,其他循吏最少也會經歷1次選拔,平均每人2.7次,差不多就是每個循吏在仕途生涯會經歷3次不同方式的選拔。——摘編自徐朋朋《文官制度與漢代政治治理研究——以漢代循吏群體為視角》(1)根據材料一,指出朱邑被列入《循吏傳》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漢代選官制度的特點并加以評述。(6分)18.(2024·安徽江淮十校高三聯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銅奔馬,東漢青銅器,國寶級文物,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銅奔馬造型矯健精美,作昂首嘶鳴,疾足奔馳狀,顯示了一種勇往直前的豪情壯志。材料二 初,天子發書易,云“神馬當從西北來”。得烏孫馬好,名曰“天馬”。及得大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名大宛馬曰“天馬”云。而漢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國。因益發使抵安息、奄蔡、黎軒、條枝、身毒國。而天子好宛馬,使者相望于道。——《史記》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傳》材料三 天馬徠,從西極,涉流沙,九夷服。天馬徠,出泉水,虎脊兩,化若鬼。天馬徠,歷無草,徑千里,循東道。天馬徠,執徐時,將搖舉,誰與期?天馬徠,開遠門,竦予身,逝昆侖。天馬徠,龍之媒,游閶闔,觀玉臺。——[西漢]劉徹《天馬歌》材料四 畫像石是漢魏時期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闕和廟闕等建筑上雕刻畫像的建筑構石。其中,漢代畫像石上有大量反映出行、征戰和升天的奔馬形象。從上述材料中選取兩則材料說明其史料價值,并圍繞主題“天馬與漢代的時代精神”,自擬論題,展開論述。(要求:論題明確,論證清楚,史論結合)(12分)2 / 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課時分層作業4 兩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docx 課時分層作業4 參考答案與精析.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