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分層作業(五)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民族交融與社會經濟(建議用時:40分鐘)1.(2024·湖北八市聯考)有學者指出,漢魏、魏晉政權的更迭,皆是以自上而下的禪讓方式,而非自下而上的暴力手段完成新舊政權的更替,成為后世朝代更迭效仿的標準樣式。這一歷史現象說明當時( )A.豪強世族力量的強大B.少數民族力量進入中原C.皇權專制進一步加強D.自耕農經濟的壯大趨勢2.(2024·廣東珠海聯考)孫吳政權實行的“兵業”屯田制,讓士兵一面打仗,一面從事農業生產;同時又把山越等少數民族從山林中遷出,使其依附于將領和大官僚地主,以強行開發土地。這些舉措( )A.推動了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B.提高了南方農耕經濟的水平C.加速了南北商業貿易的流通D.改變了江南農業落后的局面3.(2024·山東濰坊檢測)下面是兩晉時期參與中央決策的官員出身統計表。表中變化表明( )朝代 高門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西晉 48% 19.1% 32.9%東晉 78.4% 7.4% 14.2%A.政治中心發生轉移 B.外戚專權問題緩解C.豪強地主勢力膨脹 D.選官制度名存實亡4.(2024·廣東肇慶一模)匈奴貴族劉淵起兵后,向部眾宣稱自己受命于天,并建國號為“漢”;大夏國建立者赫連勃勃自稱“大禹之后”;曾統一北方并欲奪取江東的氐秦苻氏稱“其先蓋有扈之苗裔”;北魏建立者鮮卑拓跋氏自稱“軒轅之苗裔”。這些可以佐證魏晉南北朝時期( )A.儒學始終占據統治地位B.統治者道德修養較高C.華夏認同觀念得到發展D.國家統一趨勢已出現5.(2024·湖南長郡中學模擬)東晉十六國時期,未南逃的大地主多筑堡自守,聚族而居,擁有很多的依附農民及一定的武裝力量。北魏拓跋燾統一北方后,確立了宗主督護制,承認這些宗主的既有利益,任命他們為宗主,以督護百姓。這一制度的實施( )A.奠定了北魏均田制的社會基礎B.有利于加強基層治安和管理C.成為后來北魏社會動蕩的根源D.導致了地方割據和北魏滅亡6.(2025·河南適應性考試)南朝名士交會,每以策試爭勝為樂事,一改舊時崇尚清談之風。士族之中已有相當一部分人自幼精研經史文學,求以對策考試入仕為官,因此由察舉與學校入仕者日益增多。這反映該時期( )A.門閥士族勢力趨于衰弱B.九品中正制逐漸轉型C.考試成為選官主要途徑D.政權的階級基礎擴大7.(2024·湖南天壹名校檢測)河西走廊地區發現了數千座魏晉十六國時期的壁畫墓,圖1和圖2是這些壁畫墓中出土的兩幅壁畫。這兩幅圖可用于說明當時( )A.莊園式勞作的出現 B.鐵犁牛耕全國普及C.農業生產水平較高 D.稻麥復種得以推廣8.(2025·廣東佛山摸底)入南朝后,門閥士族以妄自尊大其門戶地望為好尚,偃仰自高,以“深溝高壘”的辦法來保護自己,戒備“寒人”的僭越。這從本質上說明( )A.寒人地位提高 B.士族權力得到強化C.皇權不斷加強 D.士族內部相互制約9.(2024·湘豫名校聯考)十六國北朝時期,各政權普遍推行“胡漢分治”政策,即對境內少數民族采用本族制,漢族采用漢制。其具體到職官上,則是中央職官名號大都沿襲漢魏以來的制度,地方上大都采用州、郡、縣三級制。該政策( )A.使民族隔閡更加嚴重B.推動國家走向統一C.有利于少數民族封建化D.實現了民族大交融10.(2024·廣東湛江一模)據考古資料顯示,僅在廣東的魏晉南北朝墓葬與窖藏中,發現的波斯銀幣就有三批、三十余枚。《南史·吳平侯景傳》稱“廣州邊海,舊饒,外國舶至……歲十余至”。《南齊書·東南夷傳》也稱廣州“商舶遠屆,委輸南州,故交、廣富實”。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A.海外貿易占據主導 B.江南經濟得到開發C.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D.經濟結構發生變動11.(2024·湖南聯考)南朝劉宋時,有大臣描繪社會現象說,“故凡厥庶民,制度日侈,商販之室,飾等王侯。……見車馬不辨貴賤,視冠服不知尊卑”。北魏孝文帝也曾下詔:“罷尚方錦繡綾羅之工,四民欲造,任之無禁。”這表明南北朝時期( )A.南北社會習俗逐漸趨同B.中央集權不斷削弱C.傳統禮儀制度受到沖擊D.民族服飾各具特色12.(2024·江西上饒六校聯考)北魏孝明帝以考試選拔御史,同時射策者800余人,高第者24人;孝莊帝時朝廷動蕩不安,仍以考試選任散騎常侍、散騎侍郎;北朝的考試動輒數百、數千人,吏部任官除察舉之外仍需考試。這有助于( )A.鞏固國家統一 B.消弭民族隔閡C.創新政治制度 D.提高軍事實力13.(2024·重慶巴蜀中學模擬)南北朝時期,南北政權對峙,在政治上互不承認。南朝《宋書》對北魏祖先的記述中提道:“索頭虜姓拓跋氏,其先漢將李陵后也。”北朝《魏書》中提道:“拓跋鮮卑為黃帝少子昌意之后。黃帝以土為德,北俗謂土為拓,謂后為跋,故以為氏。”這些記載反映了南北政權( )A.對彼此正統地位否定B.對華夏文化的共同認同C.政權更迭均十分頻繁D.族群界限已經基本消失14.(2024·江西部分學校聯考)馬長壽先生在《碑銘所見前秦至隋初的關中部族》中論及:“北周一朝除了朝廷的皇帝和將相是鮮卑和雜胡成分外,各州刺史、各縣縣令以及帶領軍隊的都督、統軍、別將,甚至宗教的官秩,大多數也是由鮮卑和雜胡充當的。”這一論述意在說明北周( )A.集權政治受到威脅 B.民族大交融的現象C.民族成分多樣復雜 D.地方行政管理混亂15.(2024·江西贛州一模)北魏皇帝“賜名”,是利用拓跋鮮卑傳統進行統治的一種做法。孝文帝統治時期,擴大了賜名的范圍,增加了賜名的人數,尤其是將境內漢族大族作為主要賜名對象,并使這些大族獲得賜名的人數遠遠超過拓跋鮮卑貴族。孝文帝這一做法有利于( )A.強化祖源認同 B.推動民族交融C.社會階層流動 D.牽制鮮卑貴族16.(2024·東北三省聯考)北魏石刻書法藝術成就顯著,在平城時期書體由隸向楷轉變(圖1),在洛陽時期,石刻書法繼續向楷體轉變,字體撇捺舒展開張,橫豎含蓄內斂(圖2)。魏碑石刻的發展反映出( )A.書法成為一種藝術 B.北方藝術風格雄健C.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D.鮮卑族完成封建化17.(2024·山東日照聯考)后世史書提及隋朝,多用“盛世而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 是時(583年)山東尚承齊俗,機巧奸偽,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詐老詐小,規免租賦。高祖(隋文帝)令州縣大索貌閱……于是計帳進四十四萬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萬一千五百口。開皇十七年(597年),戶口滋盛,中外倉庫,無不盈積。……高祖(隋文帝)遂停此年正賦,以賜黎元。是時(613年),百姓廢業……無以自給。然所在倉庫(糧倉)猶大充牣(殷實),吏皆懼法,莫肯賑救,由是益困。初皆剝樹皮以食之,漸及于葉,皮葉皆盡,乃煮土或搗藁(秸稈)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材料二時間 隋煬帝時期大事(部分) 民役數量605年3月 營建洛陽持續進行11個月 每月200萬人605年3月 開鑿通濟渠 男女100多萬人605年5月 營建西苑 170萬人606年7月 巡幸江南 40多萬人607年8月 修筑長城 100多萬人608年正月 開鑿永濟渠 男女100多萬人612—614年 遠征高麗 300多萬人材料三 古今稱國計之富者莫如隋,然考之史傳,則未見其有以為富國之術也……而何以殷富如此,史求其說而不可得。——馬端臨《文獻通考》(1)讀史貴在有“疑”。根據材料,對馬端臨“(隋代)何以殷富如此”的疑問作出解釋。(6分)(2)讀史明智,知古鑒今。談談你對隋朝“盛世而亡”的思考。(6分)18.(2024·河南TOP二十名校高三質檢)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 我們研究中國民族史,是在宏觀上從民族的角度、以民族為基本單元來進行的。一方面,寫中國民族史必須把漢族作為一個民族的歷史放進去,并置于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要寫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就應把少數民族作為中華民族總體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來寫,同時,還要精準撰寫每一個民族自身發展的歷史及其與諸民族之間的關系。——摘編自王鐘翰《中國民族史》結合中國古代史知識,選擇一個民族,具體闡述該民族的發展對于中華民族發展的貢獻。(要求:史論結合,論據充分,表述清晰)(12分)6 / 6課時分層作業(五)1.A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魏、魏晉時期,國家政權的建立仰仗于豪強世家大族的支持,從而出現政權更迭以自上而下的禪讓方式出現,體現了當時豪強世族力量的強大,故選A項;少數民族力量進入中原,體現的是以暴力手段實現政權更替,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魏晉時期世家大族的崛起,而非皇權專制加強,排除C項;自耕農經濟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其特點是生產出來的產品主要用于滿足生產者自身或其家庭成員的需要,而不是進行商品交換,材料中沒有描述自耕農經濟的信息,排除D項。]2.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孫吳政權實行“兵業”屯田制、遷少數民族發展農業,有利于江南地區的開發,提高江南地區糧食產量和農耕經濟水平,故選B項;經濟重心南移在孫吳時期尚未開始,排除A項;“加速了南北商業貿易的流通”不符合史實,并立對峙的三國時期,不利于南北商業貿易的流通,排除C項;“改變了江南農業落后的局面”說法過于夸大,此時江南才得到初步開發,只能說“使南北經濟差距有所縮小”,排除D項。]3.C [由材料信息可知,東晉時期與西晉時期相比,參與中央決策的官員中“宗室、外戚”“寒人”的比例大幅減少,而“高門士族”的比例卻大增,這反映了豪強地主勢力膨脹,對中央決策的影響力增強,故選C項;材料未體現政治中心發生轉移,排除A項;表中變化表明豪強地主勢力膨脹,不能說明外戚專權問題緩解,排除B項;此時依然實行九品中正制,且材料并未體現選官制度名存實亡,排除D項。]4.C [匈奴劉淵宣稱自己受命于天,這體現了華夏原始天命論,并且他建國號為“漢”,也體現了對華夏政權的認同,胡夏的赫連勃勃、氐秦苻氏、鮮卑拓跋氏也都標榜自己是大禹、有扈、軒轅的后裔,這說明他們認同華夏先祖,來塑造自己政權的正統形象,即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夏認同觀念得到發展,故選C項;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正統地位受到道教、佛教的沖擊,材料體現的是少數民族政權對華夏族的認同,沒有涉及他們的治國思想,并不能用來佐證此時儒學的地位,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少數民族政權統治者對華夏政權及理念的認同和靠攏,沒有涉及他們的道德修養,排除B項;材料體現出少數民族紛紛建立政權,無法佐證此時出現國家統一趨勢,排除D項。]5.B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由于豪族勢力強大,北魏統一北方后實行宗主督護制,承認宗主的既得利益,依靠宗主維持基層統治,這有利于加強基層治安和管理,故選B項;北魏均田制的社會基礎是三長制,排除A項;宗主督護制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但“根源”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北魏孝文帝改革時,宗主督護制被三長制取代,并不是導致地方割據和北魏滅亡的原因,排除D項。]6.答案:A7.C [根據材料可知,兩幅壁畫顯示魏晉十六國時期,河西走廊地區已經使用鐵犁牛耕這一先進的生產方式,且豐收豐產,說明當時農業生產水平較高,故選C項;“莊園式勞作”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全國普及”不符合題意,與材料僅提及河西走廊相悖,排除B項;“稻麥復種得以推廣”不符合時空,“稻麥復種得以推廣”是在宋朝,排除D項。]8.C [根據材料“門閥士族以妄自尊大其門戶……戒備‘寒人’的僭越”可知,當時庶民階層對士族沖擊較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晉南朝士族力量逐漸衰弱,說明統治者利用寒族打擊士族力量以加強皇權削弱士族專權,故選C項;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士族專權,材料中門閥士族戒備“寒人”僭越說明此時階級對立依然強烈,“寒人”地位較低,排除A項;材料中門閥士族保護自身地位戒備寒族階層,不能說明士族的權力變化,排除B項;材料中門閥士族采取措施以防備“寒人”,不屬于士族內部的制約,排除D項。]9.C [根據材料可知,“胡漢分治”有利于保護漢族先進的制度和文化,而職官上中央職官名號大都沿襲漢魏以來的制度,地方上大都采用州、郡、縣三級制,這客觀上有利于推動少數民族的封建化,促進民族交融,故選C項;“胡漢分治”有利于保護漢族的制度和文化,而職官上的設置則完全采用了漢族的制度,這有利于少數民族的封建化和加強民族交融,排除A項;材料中的政策只是加強了統治,有利于消除民族隔閡,并不能直接推動國家走向統一,排除B項;題干所述做法有利于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但是并未真正實現民族大交融,排除D項。]10.B [根據材料可知,廣東的魏晉南北朝墓葬和窖藏中發現了大量波斯銀幣,《南史·吳平侯景傳》《南齊書·東南夷傳》均記載了廣州海外貿易的發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經濟得到開發,這也促進了廣東地區海外貿易的發展,故選B項;材料只涉及廣東地區的海外貿易情況,沒有與國內貿易的對比,不能得出當時“海外貿易占據主導”的結論,排除A項;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排除C項;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仍然是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經濟結構并沒有發生變動,排除D項。]11.C [由材料“見車馬不辨貴賤,視冠服不知尊卑”“罷尚方錦繡綾羅之工,四民欲造,任之無禁”可知,南北朝時期服飾、車馬等能夠象征傳統禮儀規范的功能受到沖擊,故選C項;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衣、食、住、行等生活習俗差別依然很大,排除A項;中央集權是以國家職權統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為標志的政治制度,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材料“視冠服不知尊卑”強調的是以服飾辨貴賤,而非民族服飾各具特色,故排除D項。]12.C [根據材料“考試選拔御史”“仍以考試”“仍需考試”可知,北魏和北朝時期通過考試方式選拔官員,這促進了選官制度的調整和官員素質的提升,有助于政治制度的創新,故選C項;北魏和北朝都沒有實現國家統一,談不上“鞏固”,排除A項;材料中的做法有助于民族交融,但“消弭民族隔閡”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與“提高軍事實力”沒有必然關系,排除D項。]13.B [根據材料可知,無論是南朝《宋書》,還是北朝《魏書》,都認為鮮卑族的祖先是華夏族,這反映出南北政權對華夏文化的共同認同,故選B項;材料涉及的是南朝和北朝對北魏祖先不同的看法,強調其與華夏的關系,某種程度上是承認了北魏的正統,而非對彼此正統地位否定,排除A項;“政權更迭均十分頻繁”不符合史實,南朝政權相對穩定,排除C項;南北朝時期族群界限仍然存在,“基本消失”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14.B [根據材料“大多數也是由鮮卑和雜胡充當的”可知,北周的官員多是鮮卑和雜胡充當,說明了北周政權中出現了民族大交融的現象,故選B項;材料主旨是北周政權中的民族成分,不能說明集權政治受到威脅,排除A項;根據“大多數也是由鮮卑和雜胡充當的”可知,材料中涉及的民族主要是鮮卑和雜胡,民族成分并不復雜,排除C項;根據材料“各州刺史、各縣縣令以及帶領軍隊的都督、統軍”可知,地方官員設置有序,地方行政管理并不混亂,排除D項。]15.B [根據材料“將境內漢族大族作為主要賜名對象……超過拓跋鮮卑貴族”可知,將境內漢族大族作為主要賜名對象有助于加強這些大族的政權認同,進而改善漢族與鮮卑族的民族關系,推動民族交融,故選B項;祖源認同是一種祖先認同的方式,體現了追認先祖等行為,材料信息與此無關,排除A項;材料體現擴大賜名范圍,但增加的賜名人數是在地主階級內部進行,不能體現社會階層流動,排除C項;漢族大族賜名的人數增加并不意味著牽制鮮卑貴族,北魏統治者還是以鮮卑貴族為主,排除D項。]16.C [根據材料“平城時期書體由隸向楷轉變”“在洛陽時期……橫豎含蓄內斂”可知,北魏時期,石碑字體逐步向楷體轉變,且楷體更加成熟,逐步舒展開張,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魏遷都洛陽后,伴隨孝文帝的改革,民族交融程度加深,其在北方風格的基礎上吸收了南方含蓄內斂的氣質,推動了魏碑的發展,故選C項;東漢末年書法成為一種藝術,排除A項;材料“含蓄內斂”體現魏碑吸收了南方秀美的風格,并未一味保持北方雄健風格,排除B項;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魏封建化,而僅憑魏碑書體變化不能說明北魏完成封建化,排除D項。]17.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一“令州縣大索貌閱……于是計帳……口”“中外倉庫,無不盈積”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隋朝實行嚴格的戶籍制度,通過大索貌閱等措施,掌控全國人口和土地數量,使國家財政收入提高;根據材料一“遂停此年正賦,以賜黎元”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隋初統治者愛惜民力,注重減輕百姓負擔,這都有利于經濟發展和國力增強。因此“未見其有以為富國之術”是不確切的。第(2)問,根據材料一“無以自給……猶大充牣(殷實)”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隋朝從民間過度征收財富,導致人民極度貧困,“國富民窮”現象突出;根據材料二“營建洛陽”“遠征高麗”“每月200萬人”“300多萬人”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隋煬帝自恃國力強盛,揮霍無度、濫用民力,導致社會矛盾激化。結合所學知識得出這說明人民是國家的根本,只有人民豐衣足食,生活富裕,國家的政權才能鞏固。答案:(1)隋朝實行嚴格的戶籍制度,通過大索貌閱等措施,掌控全國人口和土地數量,使國家財政收入提高;隋初統治者愛惜民力,注意減輕百姓負擔,這都有利于經濟發展和國力增強。因此“未見其有以為富國之術”是不確切的。(6分)(2)隋朝從民間過度征收財富,導致人民極度貧困,“國富民窮”現象突出;隋煬帝自恃國力強盛,揮霍無度、濫用民力,導致社會矛盾激化。這說明人民是國家的根本,只有人民豐衣足食,生活富裕,國家的政權才能鞏固。(6分)18.解析:根據材料“應把少數民族作為中華民族總體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來寫”并結合所學北魏孝文帝改革內容,可以選擇民族為鮮卑族;鮮卑族對于中華民族發展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方面,可以選擇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和影響進行闡述;從其推動民族交融的措施來分析,最后總結升華,強調鮮卑族對中華民族的重要性和作用,如鮮卑族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與漢族的交融、自身制度的創新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整體發展。答案:示例:民族:鮮卑族。(1分)闡述:鮮卑族首領北魏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推動民族交融的措施。孝文帝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以漢族服飾取代鮮卑貴族服飾,朝中禁鮮卑語,統一說漢語;改鮮卑姓為漢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仿照魏晉以來漢族社會的士族階層,將新改姓的部分鮮卑貴族定為一等高門,并鼓勵他們與漢族高門士族通婚。這些措施大大緩和了民族矛盾,順應了中華民族內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5分)北魏孝文帝頒布了諸多新制度。頒布均田制減輕農民的賦稅負擔,以一夫一婦為單位,每年納帛一匹為調,粟二石為租。均田制適應了當時北方人口減耗、荒地和無主地大量存在的現實,起到了推動墾荒、穩定土地關系的積極作用。該制度被隋唐政府沿用、借鑒,促進中華民族政治制度的創新和發展。(5分)綜上所述,鮮卑族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與漢族的交融、自身制度的創新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整體發展。(1分)5 / 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課時分層作業5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民族交融與社會經濟.docx 課時分層作業5 參考答案與精析.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