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分層作業(六) 隋唐盛衰、制度創新與經濟發展(建議用時:40分鐘)1.(2024·河北三模)唐代以前,官印刻字一般是“左丞相印”“西安丞印”等官名,而到了唐代,官印都改成了“尚書兵部之印”“安西都護府之印”等官署名稱,官印也不再由官員個人佩戴,而是由監印官保管。這一變化體現出唐代( )A.官僚制度的日益成熟 B.用人政策不斷改變C.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 D.機構設置更加科學2.(2024·湖南永州三模)據下圖可知,隋唐時期( )A.朝廷開始建立常平倉制度B.政府重視糧食的官方儲備C.經濟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趨勢明顯D.官倉建設側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賑濟3.(2024·廣東廣州二模)唐高祖、唐太宗先后詔修史書,于貞觀十年修成《梁書》《北齊書》等。《梁書》認為南齊敗亡是末代統治者“掊克聚斂,侵愁細民”所致;《北齊書》認為“齊氏之敗亡,蓋亦由人,匪唯天道也”;《隋書》認為隋亡是因為隋煬帝“驕怒之兵屢動,土木之功不息”。由此可知,唐朝統治者( )A.宣揚君權神授 B.重視民生C.鼓勵秉筆直書 D.虛美隱惡4.(2024·山西運城二模)據《新唐書》記載,“詔敕不便者,涂竄而奏還,謂之‘涂歸’”。例如,貞元年間(785—805年),唐德宗欲起用盧杞擔任饒州刺史,門下給事中袁高行使“涂歸”權,封還詞頭,揭杞罪狀。唐德宗只好接受袁高的意見。唐代“涂歸”這一做法( )A.具有政治決策的民主趨勢B.體現出權力制衡體制的構建C.表明權臣擅權現象的出現D.客觀上利于提升國家治理能力5.(2025·廣東清遠模擬)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劉晏出任鹽鐵轉運使,對鹽法進行改革。在食鹽的運輸和銷售方面,放棄傳統的“官運官銷”,改為由鹽政機構將統購食鹽按官方定價賣給商人,再由商人運銷各地,史稱“借商銷鹽”。這一變化( )A.減少了政府的財政收入B.廢除了食鹽專營政策C.增加了鹽業市場化成分D.提高了商人社會地位6.(2024·重慶三模)唐朝科舉考生在“省試及第”后,須參加吏部的考核,合格后才能授官。考核的項目是“身(體貌豐偉)、言(言詞辯證)、書(楷法遒美)、判(文理優長)”。這一舉措( )A.實現了公正選拔人才B.有利于提升官員素質C.擴大了人才選拔范圍D.掀起了民眾健身熱潮7.(2024·山東淄博三模)唐代是恩赦制度革新的重要時期。初唐,皇帝很少參與單純頒布大赦的儀式;武則天以后,皇帝往往親臨頒赦,直接與萬民接觸,向民眾傳達意志。這表明唐代( )A.專制皇權不斷加強 B.統治秩序得以重構C.民眾參政程度提高 D.社會治理方式豐富8.(2024·河北保定二模)唐玄宗于開元八年(720年)頒布敕令,其中規定:“頃者以庸調無憑,好惡須準,故遣作樣,以頒諸州,令其好不得過精,惡不得至濫。”這一規定有利于( )A.減輕農民的賦稅負擔B.保障家庭手工業產品質量C.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D.杜絕封建地方官吏的盤剝9.(2024·山東臨沂二模)唐德宗建中元年,宰相楊炎推行兩稅法,一年分夏秋兩季征稅。據唐時人說法,此制與租庸調制最顯著的不同是“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據此可知,兩稅法( )A.限制了土地兼并B.有利于人口自由流徙C.保證了生產時間D.減輕了農民徭役負擔10.(2024·遼寧沈陽三模)下圖是現存于日本皇宮的唐鴻臚井刻石的拓本。713年,唐中央政府遣鴻臚卿崔忻冊封靺鞨首領,其歸途經旅順時留下此刻石題銘。該刻石可用于研究( )A.中央對東北地區的管轄 B.唐蕃之間封貢關系C.政府推行邊疆屯戍政策 D.中日民間貿易往來11.(2024·江蘇南通三模)下表反映的是唐代對劍南道的治理。表中舉措說明唐代( )開元初年 唐代在劍南道設置節度使,其戰略任務為“西拒吐蕃、南撫蠻獠(南詔)”大歷二年 唐代將劍南道劃分為劍南東川與劍南西川元和二年 唐憲宗以宰相武元衡為西川節度使,揭開了“文官治蜀”的序幕A.開發經營西南地區 B.減少地方行政層級C.朝廷依賴藩鎮勢力 D.羈縻政策成效顯著12.(2024·湖北武漢模擬)《大唐開元禮》是唐代五禮制度中各種儀式的儀注,《唐六典》是唐代各官府機構設置、人員構成及其執掌的規定。這兩部書都是唐玄宗營造盛世的產物。唐玄宗組織編纂《大唐開元禮》與《唐六典》的目的是( )A.提高官員文化素質 B.彰顯統治合法性C.樹立本朝典制權威 D.完善三省六部制13.(2024·東北三省四市二模)唐代史學家杜佑在《通典》中說:“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還特別把關于敘述財政經濟的《食貨典》放在首要地位。杜佑( )A.關注了經濟與文化的關系B.繼承了儒家的傳統義利觀C.否定了傳統重農抑商政策D.表達了對三教并行的不滿14.(2024·河北邢臺一模)下表所示是關于唐代果蔬種植的相關信息。據此可知,唐代( )信息 出處江城霧斂輕霜早,園橘千株欲變金 李紳《新樓詩二十首·橘園》其(龔播,峽中商人)初甚窮,以販鬻蔬果自業 《太平廣記》劉氏植果種蔬……每月兩三度入青城縣貨藥、市米、面、鹽酪 《茅亭客話》A.農民依靠果蔬產業致富B.農本商末觀念受到了沖擊C.農業商品經濟得到發展D.農產品以集約化種植為主15.(2024·廣東惠州一模)下圖是考古發掘的唐代長沙窯瓷器,這些瓷器上大都帶有文字題款,如“陳家美春酒”“鄭家小口天下有名”“張注子”“趙家注子”等。據此推斷當時( )A.海外貿易發展繁榮B.民間手工業占據主導C.南方經濟實力增強D.制瓷業具備商業意識16.(2024·湖北華中師大一附中模擬)唐代陸羽《茶經》記載了江北的蘄、黃、壽,江南的常、宣、歙諸多產茶州都,國家靠榷茶生利,商人大量販賣茶葉。北方回鶻人入朝后“大趨名馬市茶而歸”。契丹耶律德光遣使南唐,以羊馬交換茶葉。這些現象反映了( )A.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B.茶葉成為外貿的大宗商品C.飲茶之風盛行于全國各地D.民族貿易激活了國內市場17.賦稅是國家憑據政治權力取得財政收入的重要形式和調控手段。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唐承隋制,前期賦役上實行租庸調。所謂“有田則有租,有身則有庸,有戶則有調”,它以民戶授田為基礎和前提。為確保租庸調的順利實施,政府規定每戶編造手實,再根據手實編成戶籍;按每戶丁男、中男數均田、定賦役。手實、戶籍、均田、租庸調之間互為依據,便于監督管理,有效地組織賦役征調。國家職能有效實施,政權穩固,治理秩序良好。天寶十四載開始的“安史之亂”是唐朝財政制度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安史之亂后,中原經濟殘破,土地兼并嚴重,農戶大半逃亡,管理乏力,國庫空虛,但支出不減,征調不已。賦役失衡,農民負擔嚴重。兩稅法是針對以上諸多社會問題而制定的,“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只要在當地有資產、土地,就算當地人,上籍征稅。這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征稅范圍,稅負相對公平,當然更主要是滿足中央政府的財力需求,以維護政權和社會穩定。——摘編自朱紅瓊《唐朝財政制度演變對國家治理能力的影響》(1)根據材料,概括唐政府利用租庸調制進行調控的具體措施,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其歷史作用。(6分)(2)根據材料,說明唐代賦稅征收依據的變化,闡釋其原因及從中獲得的認識。(8分)18.(2024·安徽皖北五校聯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是國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治理的必要前提,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階段,對封建政權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學者劉建軍在《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十六講》中指出,“一個政權是開放的,還是封閉的,主要是看擁有權力的人是局限于某一集團、某一階級,還是來自不同的集團和階級”。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12分)7 / 7課時分層作業(六)1.A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官印是政府權力的體現,唐代官署印文及管理的變化弱化了官員個人的作用,更重視機構、制度和體系的運作,體現出唐代官僚制度的日益成熟,故選A項;官印刻字和管理的變化,與用人政策無關,“不斷改變”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中國古代社會并非法治社會,排除C項;官署印文及管理的變化并非新設了官署機構,排除D項。]2.B [根據材料圖片信息可知,隋唐時期在大運河沿岸建立了大型糧倉,說明政府重視糧食的官方儲備,故選B項;漢朝建立常平倉制度,積谷備倉,調節糧價,排除A項;根據圖片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唐時期經濟重心和政治中心仍然在北方,排除C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間組織、社會力量的救濟活動側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賑濟,排除D項。]3.B [材料提及《梁書》《北齊書》《隋書》認為南齊、北齊、隋朝敗亡的原因是其施行暴政,搜刮百姓,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初統治者吸取前代滅亡的教訓,輕徭薄賦,重視民生,故選B項;“宣揚君權神授”不符合題意,與材料“齊氏之敗亡,蓋亦由人,匪唯天道也”相悖,排除A項;秉筆直書指史官書寫歷史只根據史實來寫,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虛美隱惡指憑空加以贊美而掩蔽其過錯,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4.D [根據材料可知,“涂歸”是指對皇帝詔令的不當之處,門下省官員可以封駁審議,并奏請皇帝重新擬定,這有利于減少決策失誤,提升國家治理能力,故選D項;A、B兩項均與材料不符,排除;門下省行使“涂歸”權是正當行使權力,不是權臣擅權現象,排除C項。]5.C [根據材料可知,劉晏放棄傳統的“官運官銷”,改為由鹽政機構將統購食鹽按官方定價賣給商人,再由商人運往各地進行銷售。商人基于利潤追求,會積極尋找更多的銷售市場,這有利于促進不同地區之間的商品流通和經濟交流,C項正確;“借商銷鹽”的做法有助于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排除A項;“借商銷鹽”的做法并不是廢除食鹽專營政策,排除B項;材料僅涉及政府借助商人銷售食鹽的信息,無法得出“提高了商人社會地位”的結論,排除D項。]6.B [根據材料可知,唐代科舉考生在“省試及第”后,還需要吏部對科舉及第者進行體貌、言詞、書法、文理等方面的考核,考核合格才能授予官職,這客觀上促進了官員素質的提升,故選B項;“實現了公正選拔人才”說法過于絕對,科舉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公正選拔人才,排除A項;材料中的“考核”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選拔范圍,排除C項;D項夸大了吏部考核的作用,且材料中考核項目除了“身”之外,還有“言”“書”“判”,排除。]7.A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代皇帝由初期的很少參加大赦儀式到后來的親臨儀式,體現出唐代皇帝注重強化權力的正當性,加強皇權的權威性,故選A項;根據材料可知恩赦制度一直存在,只是內容有所革新,不能稱為統治秩序重構,排除B項;根據材料可知,皇帝向民眾傳達自身的意志不等于民眾參政,排除C項;社會治理方式強調國家對基層治理采取的措施,而材料強調皇帝的個人行為,排除D項。]8.B [根據材料可知,唐玄宗的敕令關注租、調產品的質量標準,提出“好不得過精,惡不得至濫”以保障產品質量,并“遣作樣,以頒諸州”,故選B項;“減輕農民的賦稅負擔”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杜絕”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9.B [“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表明兩稅法不再區分土著戶和外來戶,而是按照實際居住地來登記和征稅;“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則說明稅收的多少與個人的年齡和性別無關,而是根據貧富程度來確定。這一改革有利于人口自由流徙,因為不再以人口(丁)作為征稅的主要標準,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遷移居住地,故選B項;兩稅法的實施是土地兼并帶來的結果,而非其限制了土地兼并,排除A項;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與兩稅法不符,排除C項;兩稅法只是改變了賦稅的征收方式,并沒有減輕農民徭役負擔,排除D項。]10.A [根據材料“崔忻冊封靺鞨首領,其歸途經旅順時留下此刻石題銘”可知,刻石明確提到了唐朝中央政府對靺鞨首領的冊封,這直接證明了唐朝對東北地區的管轄和控制,故選A項;唐蕃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和親與會盟,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唐朝確實在邊疆地區推行過屯戍政策,但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C項;材料中“現存于日本皇宮的唐鴻臚井刻石的拓本”不能反映中日民間貿易往來,排除D項。]11.A [材料反映的是唐代在劍南道設置節度使、進行行政劃分、派遣宰相治理,這體現了唐代對劍南道的治理,說明唐代開發經營西南地區,故選A項;材料所涉唐代將劍南道劃分為劍南東川和劍南西川,這體現了唐代并沒有減少地方行政層級,排除B項;僅通過劍南道不能說明唐代中央政府依賴藩鎮勢力,排除C項;羈縻政策是中國古代中央政府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所采取的一種特殊政策,其目的在于通過控制邊疆地區,維護中央政權,穩定邊疆地區的社會秩序,并促進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排除D項。]12.C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唐玄宗編撰《大唐開元禮》和《唐六典》,對禮儀制度和官府機構設置、人員構成及其執掌進行明確,是為了樹立本朝典制權威,故選C項;提高官員文化素質的是科舉制,排除A項;彰顯統治合法性是通過宣揚政權的正統性和君權神授等學說來實現,排除B項;《大唐開元禮》和《唐六典》只是記載各種儀式的儀注和唐代各官府機構設置等的規定,并不能完善三省六部制,排除D項。]13.A [根據材料可知,杜佑認為足衣食后才能推行教化,使百姓明道理,還特別把關于敘述財政經濟的《食貨典》放在首要地位,體現了其已經明確了經濟對文化教育的作用,故選A項;材料與儒家的傳統義利觀無關,排除B項;材料提倡發展經濟,沒有反映對農業和商業態度的信息,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經濟對文化教育事業有重要影響,未涉及對三教并行的態度,排除D項。]14.C [根據表格內容中“園橘千株欲變金”“以販鬻蔬果自業”“入青城縣貨藥、市米、面、鹽酪”等可知,唐朝時期已經出現了農產品商品化現象,說明此時農業商品經濟得到一定發展,故選C項;表格僅是述及唐朝時期出現了農產品商品化現象,并沒有述及農民依靠果蔬產業致富,排除A項;題干僅是述及農產品出現了商品化現象,并不能據此擴大為“農本商末觀念受到了沖擊”,排除B項;題干僅是述及農產品出現了商品化現象,并沒有述及農產品的種植方式,排除D項。]15.D [依據材料可知,唐代長沙窯瓷器注重產品的宣傳和推廣,瓷器上題有作坊名、產品贊美、為其他產品代言等廣告詞語,據此可知這一時期制瓷業受到商品經濟的影響,具有較強的商業意識,故選D項;材料未反映長沙窯瓷器的銷售對象和范圍,也沒有涉及官營、私營手工業的對比,排除A、B兩項;僅從長沙一個地方的手工業的發展情況,不能推知南方經濟實力增強,排除C項。]16.C [根據題干可知,在唐朝時期,不論是北方還是南方,甚至是少數民族(回鶻、契丹等)都開始飲茶,這反映出飲茶之風盛行于全國各地,故選C項;題干述及的是全國各地的飲茶習慣,而不是“經濟重心”,排除A項;題干所述及的茶葉貿易都局限于國內,而不是“外貿”,排除B項;題干所述及的國內茶葉貿易與民族間茶葉貿易屬于平等地位,而不是“民族貿易激活了國內市場”,排除D項。]17.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政府規定每戶編造手實,再根據手實編成戶籍”可得出編造手實、戶籍;根據材料“按每戶丁男、中男數均田、定賦役”可得出按人丁分田定稅;根據材料“手實、戶籍、均田、租庸調之間互為依據,便于監督管理,有效地組織賦役征調”可得出加強政府監管。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政府利用租庸調制保證農時,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保證政府的財政收入;穩固政權。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只要在當地有資產、土地,就算當地人,上籍征稅”和所學知識可知,從以人丁為主到以資產為主。第二小問,根據材料“安史之亂后,中原經濟殘破,土地兼并嚴重,農戶大半逃亡,管理乏力,國庫空虛,但支出不減”可知,安史之亂后人口流亡;均田制遭到破壞;根據材料“賦役失衡,農民負擔嚴重”可知,政府財政困難;稅負不公,社會矛盾尖銳。第三小問,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封建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控制逐漸減弱;賦稅制度的制定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表現。答案:(1)具體措施:編造手實、戶籍;按人丁分田定稅;加強政府監管。(3分)歷史作用:保證農時,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保證政府的財政收入;穩固政權。(3分)(2)變化:從以人丁為主到以資產為主。(2分)原因:安史之亂后人口流亡;均田制遭到破壞;政府財政困難;稅負不公,社會矛盾尖銳。(4分)認識:封建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控制逐漸減弱;賦稅制度的制定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表現。(2分)18.解析:首先,根據材料“官員的選拔與管理……是社會治理的必要前提”“一個政權是開放的……來自不同的集團和階級”可擬定論題:科舉制的確立和發展促進了隋唐國家治理水平的提升。其次,圍繞該論題展開闡述。最后,從科舉制影響的角度進行總結。答案:示例:論題:科舉制的確立和發展促進了隋唐國家治理水平的提升。(2分)闡述:魏晉時期,在官員選拔上主要推行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對士人定品授官。后來,隨著門閥士族勢力的發展,中正選人只重家世門第,逐漸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造成了社會階層固化,九品中正制也逐漸喪失了為國家治理選拔人才的職能。南北朝以來,隨著寒門庶族地主勢力上升,他們希望打破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積極要求參政。隋朝統治者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人才,并設立進士科,科舉制形成。唐朝統治者增加了科舉考試科目,創立了武舉殿試,并任命高官主持科舉考試,進一步推動了科舉制的發展。隋唐時期的科舉制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結合起來,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將選官、用官權從世家大族手中收歸中央,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8分)總之,科舉制取代九品中正制,適應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從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潮流,促進了國家治理水平的提升,為后世沿用,影響深遠。(2分)5 / 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課時分層作業6 參考答案與精析.docx 課時分層作業6 隋唐盛衰、制度創新與經濟發展.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