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分層作業(八)1.A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平衡文武關系、穩固江山秩序,宋初統治者大力提倡、推崇“儒將”;北宋中后期,崇文抑武風氣濃厚,“儒將”和“武夫”對立尖銳,“儒將”漸為文士所專有。“靖康之變”后,由于戰爭形勢緊張,南宋武將勢力擴張,“儒將”的標準放寬,且更注重務實,故選A項;“崇文抑武的貫徹”以偏概全,與材料“南宋時期‘儒將’的標準悄然放寬”——武將地位上升相悖,排除B項;“科舉制度的發展”以偏概全,其只能反映北宋中后期“儒將”為文士所專有,排除C項;“中央集權的強化”以偏概全,其主要與宋初統治者崇文抑武相關,排除D項。]2.C [根據題干可知,在北宋大中祥符三年,政府下令官告院綾紙庫會同三司依品級制作出綾羅紙、襟軸各三副,加蓋印章后成為標準樣式存放于官告院和兩作坊,以便比對核查,據此可知,該舉措體現出不同等級的官員在用品禮制上有不同的規定,說明這是服務于國家禮制的需要,故選C項;題干僅是述及該舉措的流程,并沒有述及其“技術”,排除A項;題干僅是述及三司參與該流程,但是并不是“承擔手工業管理職能”,排除B項;題干的著重點在于敘述該禮制的流程,而不是“官營手工業”本身,排除D項。]3.D [根據材料“官只表示官階俸祿品級,并不執掌實權”“職是加官虛銜,屬名譽稱號”“只有差遣才取得實權,負責具體事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宋朝采取分化事權的方法,但這也增強了宋朝的官僚隊伍,進而加劇了政府的財政危機,故選D項;材料反映的是宋朝分化事權的方法,其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項;這一制度設計有利于防范官吏擅權專權,“防止了”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對文官、武官的態度,與文人治國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4.A [宋太宗一朝錄取了大量的進士、諸科和特奏名,共計6 142人,平均每年取士292人有余。通過科舉制度選拔人才,使得更多的人有機會參與官僚體系,從而擴大了封建統治的基礎,故選A項;材料只涉及科舉錄取人數,沒有著重強調官員選拔的程序,此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因循保守的風氣是宋朝的制度設計造成的,與科舉制選拔人才的增多無關,排除C項;材料只涉及人才選拔,與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無關,且宋代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也影響了行政效率,排除D項。]5.D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宋代科舉考試實行謄錄制,有效地防止了科舉考試的徇私舞弊等行為。謄錄成為科舉考試的一項程序,意味著科舉制度更加完善,故選D項;材料反映的是宋代科舉考試實行謄錄制,沒有涉及新舊黨爭的信息,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科舉考試程序更為嚴格、公平,沒有涉及科舉競爭,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科舉考試打破了士族的壟斷特權,而且材料中的舉措有利于維護科舉的公平與公正,C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6.D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王安石變法中的一些措施,如募役法,對不服勞役的官僚和商人征稅,遭到司馬光等人的反對,反映了王安石變法的經濟政策引發朝政爭議,故選D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王安石變法達到了富國目的,增加了大筆收入,體現了其富國政策得到了有效實行,排除A項;王安石變法實行募役法、方田均稅法等,改變了宋初傳統的經濟政策,因此一些措施遭到守舊派的反對,排除B項;司馬光強調的主要是王安石變法侵害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并非平民的利益,排除C項。]7.D [根據材料“西夏、吐蕃、交趾、大理與宋朝之間的片狀中間地帶”“北宋與西夏之間形成帶狀清晰疆界”等可知,宋朝和周邊民族政權之間處于并立局面,其與周邊民族政權之間的疆界形勢復雜,體現出了宋朝為了應對現實政治和保持安全局勢所進行的疆界調整和劃定,故選D項;材料未體現貿易與邊疆的關系,且北宋與周邊政權關系復雜,貿易并非一直延續,排除A項;北宋與周邊政權有戰有和,“盟約劃界”說法片面,且并非本質,排除B項;“嘗試”表述不妥,材料中的疆界形態都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排除C項。]8.A [根據材料可知,宋代“新授”官員在一定時期內“因其尚未熟悉新工作,就不必追責”,以便展開工作規劃,這有利于實現地方平穩過渡,有利于穩定地方治理秩序,故選A項;宋代對新官的規定并未增加新官職等,不會導致官僚機構膨脹,排除B項;材料主要強調宋代官員管理制度,與官員選拔制度無關,排除C項;對新官的免責未體現中央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一定程度上講對官員的保護反而不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排除D項。]9.B [根據材料可知,遼朝科舉制度仿效唐宋,考試科目和內容均體現了中原文化的特點。從禁止契丹族士子參加科舉考試到允許其參加,這一變化反映了契丹族對中原文化的逐漸認同和接受,故選B項;雖然契丹人受“漢化”影響很深,但遼朝依舊保留了尚武的傳統,崇文抑武與遼朝的史實不符,排除A項;材料主要討論的是遼朝科舉制度參與群體的變化,并未直接涉及社會群體的流動性,排除C項;材料中的變化并不能緩和南北民族矛盾,排除D項。]10.C [根據材料可知,黨項族內遷后,在職官設置、禮儀風俗和政治制度等方面模仿中原漢族,深受中原漢族的影響,這體現出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民族交融不斷加強,故選C項;西夏只是在政治制度、禮儀等方面學習漢族,并沒有完全廢除自身的貴族特權,排除A項;“職官制度臻于完善”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族矛盾并不能消融,排除D項。]11.D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隨著宋代社會關系的劇烈變化,法律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致使司法部門加強了對法律的干預力度,故選D項;根據材料“‘依例斷事’的現象逐漸增多,出現大量‘引例破法’的事實”可知,材料強調的是司法領域的變化,而非立法方面,排除A項;根據材料“‘法不勝事’的問題較為突出”可知,法律體系并不完備,排除B項;宋朝是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尚未進入社會轉型時期,且材料主旨強調的是法律的發展變化,排除C項。]12.D [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北宋時期,北方面臨少數民族政權的威脅,河北地區處于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的交界處,大量鐵制品提供給少數民族政權會提高少數民族政權的軍事實力,所以“中央政府關閉河北市場”主要是因為少數民族政權的威脅,但關閉河北市場,使得徐州地區大量從事冶鐵業的手工業者“深感失業之憂”,可能會激發社會矛盾,最后中央政府撤銷了禁令,這整體反映了北宋面臨著復雜的政治形勢,故選D項。]13.A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契丹、女真、蒙古、滿洲等游牧民族的發源地都位于中國邊疆地區,一旦其占據廣大中原農耕區甚或入主全國,“便會立刻將都城遷至北京,或將北京作為陪都”,這說明北京的戰略地位比較重要,故選A項。]14.D [南宋時期,樞密院為了更有效地應對軍政急務,增設了多個機構和屬官,這說明當時軍事中樞重要性增強,故選D項;增設機構并不一定直接促進軍政效率的提高,還需要考慮其他諸多因素,排除A項;南宋初年正值金軍入侵,內外環境均極不穩定,不能說明“外患內憂趨緩”,排除B項;雖然樞密院有所擴張,但南宋整體上仍延續北宋的崇文抑武政策,且材料中未提及該政策被破壞,排除C項。]15.A [元朝統治者在定都后,就推行中原王朝所推行的郊祀禮儀,這是通過儀式來彰顯其政權的合法性和正統性,故選A項;單憑一個郊祀的儀式不能得出“蒙漢文化已深度交融”的結論,且元朝剛剛定都,也不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兩種文化的深度交融,排除B項;元朝統治者推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分化政策,“服膺中原文化”的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當時元朝剛剛定都,用郊祀來彰顯政權的正統地位是最重要的,且僅通過郊祀的儀式也很難達到籠絡人心的目的,排除D項。]16.D [不論是遼的“佛”,還是金的“儒”都屬于以漢文化為主體的中原文化的一部分,因而從本質上講,“遼以釋廢,金以儒亡”是在討論中原文化對遼金滅亡的影響。由“遼以釋廢,金以儒亡”的論斷可以窺見,元代官方極力貶低以漢文化為主體的中原文化,對漢文化持抵觸態度,從而埋下了元朝快速滅亡的伏筆,故選D項;“遼以釋廢,金以儒亡”是元代官方對漢文化的片面認識,貶低了漢文化,排除A項;“遼以釋廢,金以儒亡”是在討論中原文化對遼金滅亡的影響,與佛儒兩教的消極影響不等同,且“認清了”并沒有充分證據,排除B項;根源,即事物產生的根本原因,往往要從自身找原因,以漢文化為主體的中原文化屬于外部因素,明顯不是根源,排除C項。]17.解析:第(1)問,根據甲組材料“實行朝廷、府州、縣三級政制,在朝廷與府、州間設‘路’,作為行政監察區。‘以天下之治寄放守令,守令之眾朝廷不能盡知’”可知,地方行政管理;根據乙組材料“始詔諸州支度經費外,凡金帛悉送闕下,毋或占留……宋聚兵京師,外州無留財,天下支用悉出三司”可知,國家財政管理;根據丙組材料“宋初將各地軍隊中精壯者抽調朝廷成為禁軍,禁軍是北宋的正規軍,被稱為‘天子之衛兵,以守京師,備征戍’。廂軍作為地方軍,雖間或出戍外地,但很少進行軍事訓練”可知,軍事設置管理。第(2)問,首先,根據丁組材料“唐失其道,化內地為藩鎮,內外皆堅,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北宋)反其弊,使內外皆柔,雖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和所學知識可得出,丁組的結論是:雖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然后,運用甲、乙、丙三組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述,先解析“雖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的內涵;再運用甲、乙、丙三組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地方行政管理、國家財政管理和軍事設置管理等三個方面分析其措施的積極性和消極性。最后,總結升華。答案:(1)甲:地方行政管理;乙:國家財政管理;丙:軍事設置管理。(6分)(2)結論:雖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闡述:“能自安”指北宋在地方采取的措施,預防了內部動亂,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強化了中央集權。“有大不可安者”指北宋把地方的財權、軍權都收歸中央,導致地方“積貧”“積弱”;影響了行政效率,助長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在邊疆戰事中處于不利地位。在地方行政管理上,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長官知州,節度使逐漸變為虛銜;包括轉運司在內,先后設立了平行的四個路級機構,從不同方面對各州進行監控和節制。州一級增設通判,與知州共同簽署文書,彼此制約。北宋政府機構設置重疊,官僚子弟入仕過濫,致使官僚隊伍也不斷膨脹,財政負擔沉重。在國家財政管理上,設諸路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保證各州賦稅絕大部分上繳朝廷;地方缺乏自主性和積極性,同時國家所有開支由三司負責,浪費巨大。在軍事設置管理上,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拱衛京師,鎮守地方,定期更換駐地。軍隊是通過招募組建的,多而不精,管理混亂,訓練廢弛,素質低下。軍隊不斷擴編,導致軍費直線上升,占到國家財政開支的大半。總之,這些措施解決了藩鎮割據的弊端,強化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但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費的局面,為北宋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北宋逐漸走向衰亡。(8分)18.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蒙古人取名的時候,有采用漢人的字、號等習慣,或者像漢人一樣取俗名、小名”“漢人也受到蒙古文化的影響……方面的影響也比較顯著”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雙向互動、民族交融。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在色目人、蒙古人受漢文化影響的同時,漢人也受到蒙古文化的影響”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維度分析這一特征的形成。在經濟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統治者重農的經濟政策,促進了游牧經濟與農耕經濟的深度交融,有利于突破共同經濟生活的民族“疆界”;在政治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代國家的大統一、將各民族納于統一的管理中,促進了民族交融,行省制度突破了民族間自然疆界形成的地域限制,加速了民族交融;在文化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開放多元的文化政策,有利于打破原有民族文化中相對孤立的心理狀態,推動了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從而促進民族間的深度交融。最后,進行歸納總結,元的統一與國家治理打破了原有的相對封閉的地域、經濟生活、語言和文化體系,推動了民族間的深度交融。第(2)問,根據材料二“到了元朝,加上此前遼、金等北方民族政權的影響,中國才變成了‘大中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疆域、政權、民族、思想觀念的變化四個方面作答。在疆域上,根據材料二“到了元朝,加上此前遼、金等北方民族政權的影響”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唐到元,在遼、金、元等少數民族政權的推動下,中國的疆域已經從長城以南拓展到包括今天東北、西北、西藏、云南等在內的幾乎整個中國;在政權上,根據材料二“元朝以前的中國歷史,包括漢、唐在內,本質上屬于‘小中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主權的行使者可以是漢人政權也可以是行“中國之道”的少數民族政權;在民族上,根據材料二“到了元朝,加上此前遼、金等北方民族政權的影響”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的人民從漢族延伸到了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多個民族;在思想觀念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這一名稱已經從區分少數民族與漢族的民族標記變成了少數民族與漢族共有的政治符號,成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代名詞。最后進行總結歸納,所以,“大中國”是“中國”從內涵到外延的轉變。答案:(1)基本特征:雙向互動、民族交融。(2分)分析:政治上,元代國家的大統一、將各民族納于統一的管理中,促進了民族交融;行省制度突破了民族間自然疆界形成的地域限制,加速了民族交融。(其他有利于民族交融的措施亦可)經濟上,元統治者重農的經濟政策,促進了游牧經濟與農耕經濟的深度交融,有利于突破共同經濟生活的民族“疆界”。文化上,元朝開放多元的文化政策,有利于打破原有民族文化中相對孤立的心理狀態,推動了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從而促進民族間的深度交融。結論:總之,元的統一與國家治理打破了原有的相對封閉的地域、經濟生活、語言和文化體系,推動了民族間的深度交融。(8分,政治、經濟、文化每個維度2分,結論2分)(2)從唐到元,在遼、金、元等少數民族政權的推動下,中國的疆域已經從長城以南拓展到包括今天東北、西北、西藏、云南等在內的幾乎整個中國。中國主權的行使者可以是漢人政權也可以是行“中國之道”的少數民族政權。中國的人民從漢族延伸到了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多個民族。中國這一名稱已經從區分少數民族與漢族的民族標記變成了少數民族與漢族共有的政治符號,成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代名詞。所以,“大中國”是“中國”從內涵到外延的轉變。(8分,可從疆域、政權、民族、思想觀念的變化4個方面作答)7 / 7課時分層作業(八)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與遼夏金元的統治(建議用時:40分鐘)1.(2024·湖北鄂東南高三模擬)宋初“儒將”泛指出身儒生的文士統兵者與“恂恂若儒生”的武將。北宋中后期“儒將”的含義強調科舉出身和文資身份,漸為文士所專有。南宋時期“儒將”的標準悄然放寬,“崇詩悅禮”成為評判儒將的重要依據。宋代“儒將”含義的演變折射出( )A.政治形勢的變遷 B.崇文抑武的貫徹C.科舉制度的發展 D.中央集權的強化2.(2024·江西九師聯盟聯考)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下令官告院(掌管官吏委任狀的機構)綾紙庫,“令三司與提舉司(依品級)定逐色綾羅紙、襟軸各三副,印押充樣(元樣,標準),分留兩作坊及本院,每送納之時,將元樣比類交納”。北宋政府的這一舉措( )A.注重對工藝技術的改進B.表明三司共同承擔手工業管理職能C.服務于國家禮制的需要D.有效維護了官營手工業的壟斷地位3.(2024·湖南九校聯盟聯考)宋朝實行官、職、差遣制度,官只表示官階俸祿品級,并不執掌實權;職是加官虛銜,屬名譽稱號;只有差遣才取得實權,負責具體事務。這一制度設計( )A.有效提高了行政效率 B.防止了官吏擅權專權C.適應文人治國的需要 D.加劇了政府財政危機4.(2024·河南TOP二十名校高三質檢)據統計,宋太宗一朝,錄取進士1 500人,諸科4 374人,特奏名(考進士多次不中者,另造冊上奏,經許可附試,特賜本科出身)268人,共計6 142人。宋太宗在位期間,開科取士8次,平均每年取士292人有余,宋太宗此舉( )A.擴大了封建統治的基礎B.簡化了官員選拔的程序C.釀成了因循保守的風氣D.提升了政府的行政效率5.(2024·黑龍江牡丹江一模)宋景德四年(1007年),《親試進士條例》規定:“試卷,內臣收之,付編排官,去其卷首鄉貫狀,別以字號第之;付封彌官謄寫校勘。”元祐年間蘇軾知貢舉,本欲錄取門生李廌,但李廌卻名落孫山。對此,蘇軾曾作詩云:“與君相從非一日,筆勢翩翩疑可識。”由此可見當時( )A.科舉受到新舊黨爭的影響B.科舉競爭日益激烈C.科舉取士被權貴階層壟斷D.科舉制度更加完善6.(2024·河北衡水中學三模)針對王安石變法的舉措,司馬光認為人們自身才性智愚的不同決定了人的貧富,強調“大地主大商人‘蠶食細民’‘侵牟編戶’的地租和高利貸剝削與致富無關”。這表明王安石變法( )A.富國政策沒有得到全面貫徹B.承襲了宋初傳統的經濟政策C.侵害了平民利益而遭到反對D.抑商增稅方式引發朝政爭議7.(2024·T8聯盟高三壓軸卷)宋朝與并立的民族政權間的疆界大致可分為四種形態(如下表)。這些疆界形態本質上反映出宋朝( )疆界形態 所涉地區點狀控制的模糊疆界 直轄郡縣與羈縻民族生活地區之間的模糊地帶片狀模糊疆界 西夏、吐蕃、交趾、大理與宋朝之間的片狀中間地帶帶狀清晰疆界 (澶淵之盟后)北宋與遼朝在河北一帶、(元祐五年后)北宋與西夏之間形成帶狀清晰疆界線狀清晰疆界 宋朝與遼朝熙寧河東劃界、與交趾元豐劃界后,宋金紹興議和后形成明確的線狀疆界A.貿易有利于強化邊疆控制B.通過盟約劃界具有局限性C.處理復雜民族關系的嘗試D.應對現實安全的政治考慮8.(2024·東北三省聯考)宋代,新官上任最長半年內仍可帶“新授”等字樣,仁宗寶元二年(1039年)強調:今后原地方僚屬若犯贓罪,路級長貳上任未滿百日,州級長貳上任未滿一月,因其尚未熟悉新工作,就不必追責,以便展開工作規劃。這項舉措( )A.有利于穩定地方治理秩序B.容易導致官僚機構的膨脹C.完善了古代官員選拔制度D.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9.(2024·廣東惠州高三調研)遼朝科舉制度仿效唐宋,有明經、辭賦等科目,經史、文學是重要的考試內容。遼初禁止契丹族士子參加科舉考試。遼中后期,一些契丹士子甚至是皇族子弟順利參加科舉,并考中進士。這種變化說明遼朝( )A.奉行崇文抑武的政策 B.深化中原文化認同C.社會群體流動性增強 D.緩和南北民族矛盾10.(2024·重慶三模)黨項族原居住在高寒地帶,逐水草遷徙,無文字,只有部族首領,無方職。內遷后,夏州漸有職官設置,從李繼遷“曲延儒士,潛設官邸,全異羌風……”到李德明建館舍,以迎送宋使,禮儀中節,漸有華風。“大輦方輿,鹵簿儀衛,一如中國帝制”。這一變化體現出西夏( )A.貴族特權完全廢除 B.職官制度臻于完善C.民族交融不斷加強 D.民族矛盾已經消融11.(2024·湖南雅禮中學三模)北宋中期以前,《宋刑統》地位較高;宋神宗變法后,“法不勝事”的問題較為突出,在司法領域,“依例斷事”的現象逐漸增多,出現大量“引例破法”的事實。據此可知( )A.商品經濟發展影響政府立法B.完備的法律體系已經建立C.社會轉型改變民間訴訟風氣D.行政對法律干預力度增強12.(2024·廣東佛山二模)宋神宗時期,中央政府關閉河北市場,導致徐州地區的幾十個鐵冶作坊開工不足,冶戶們深感失業之憂。經蘇軾上疏請求后,中央政府撤銷禁令,“使鐵得北行”,冶戶們皆悅。這反映了( )A.北宋地區間的經濟依存關系普遍B.北宋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C.宋遼政權存在政治上的互動關系D.北宋面臨較復雜的政治形勢13.(2024·山東聊城一模)自中唐以后,契丹、女真、蒙古、滿洲等民族一旦占據廣大中原農耕區甚或入主全國,便會立刻將都城遷至北京,或將北京作為陪都。這種做法主要是基于,北京( )A.具有獨特優越的戰略價值B.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C.是南北漕運海運的集成端D.是中原農耕文明的代表地14.(2025·廣東茂名摸底考試)南宋初年,作為二府之一的樞密院新設了若干機構和屬官以處理軍政急務。一個顯著的變化是,除了延續北宋舊置樞密院諸房外,又增設機速房、賞功房、寫宣房等十房。這可用來說明當時( )A.軍政效率得到了提高B.新政權外患內憂趨緩C.崇文抑武國策被破壞D.軍事中樞重要性增強15.(2024·遼寧錦州一模)郊祀是天子祭天的重要典禮,承載著中原傳統文化對天的崇拜。元朝定都后,推行中原王朝郊祀禮儀。這說明( )A.元朝以郊祀彰顯正統B.蒙漢文化已深度交融C.統治者服膺中原文化D.元朝用郊祀籠絡人心16.(2024·安徽“皖南八校”聯考)“遼以釋廢,金以儒亡”是元代官方對于造成遼金滅亡文化原因的主流論斷。這一論斷( )A.體現了對漢文化的正確反思B.認清了佛儒兩教的消極影響C.指出了遼金兩朝敗亡的根源D.埋下了元朝快速滅亡的伏筆17.(2024·廣東茂名二模)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某班圍繞“北宋中央與地方關系”這一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四個研究小組分別展示如下材料:組別 材料甲組 宋代實行朝廷、府州、縣三級政制,在朝廷與府、州間設“路”,作為行政監察區。“以天下之治寄放守令,守令之眾朝廷不能盡知”乙組 太祖周知其弊……始詔諸州支度經費外,凡金帛悉送闕下,毋或占留……宋聚兵京師,外州無留財,天下支用悉出三司,故其費寖多丙組 宋初將各地軍隊中精壯者抽調朝廷成為禁軍,禁軍是北宋的正規軍,被稱為“天子之衛兵,以守京師,備征戍”。廂軍作為地方軍,雖間或出戍外地,但很少進行軍事訓練,主要從事工役或雜役,因而也稱“役兵”丁組 唐失其道,化內地為藩鎮,內外皆堅,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北宋)反其弊,使內外皆柔,雖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1)分別指出甲、乙、丙三組材料從什么方面進行研究?(6分)(2)運用甲、乙、丙三組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丁組的結論。(8分)18.(2024·湖南常德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 蒙古人取名的時候,有采用漢人的字、號等習慣,或者像漢人一樣取俗名、小名……在道德觀念上,部分蒙古人也接受了漢人的習俗。在色目人、蒙古人受漢文化影響的同時,漢人也受到蒙古文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學習和掌握蒙古語言文字,在使用蒙古名字、婚姻、服飾、發式等方面的影響也比較顯著。——摘編自李治安《元史十八講》材料二 元朝以前的中國歷史,包括漢、唐在內,本質上屬于“小中國”。到了元朝,加上此前遼、金等北方民族政權的影響,中國才變成了“大中國”。——張帆《元朝開啟了“大中國”時代》(1)根據材料一,概括蒙漢民族關系的基本特征,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維度對這一特征的形成進行分析并得出結論。(10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該學者的“大中國”做出歷史解釋。(8分)6 / 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課時分層作業8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與遼夏金元的統治.docx 課時分層作業8 參考答案與精析.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