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分層作業(十)1.D [題干中提到大學士“掌制誥、史冊、文翰之事”,這涉及文書的草擬和編纂;“備天子顧問”則表明他們參與政務并提供意見。由此可知,明朝大學士的主要職責是參與政務并草擬意見,故選D項。]2.C [根據材料“至少有13人系文臣之后……文臣子孫掌衛約50年”可知,明朝中后期本屬于武官的錦衣衛出現明顯文職化的趨勢,說明中央更加傾向任用文官,即文官得到進一步的重視,故選C項;明朝時,科舉制仍然是主要入仕途徑,排除A項;錦衣衛掌印官多用文官不代表文官行政水平提高,排除B項;錦衣衛屬于特務機構,雖服務于皇權,但不屬于內侍機構,排除D項。]3.C [根據材料可知,言官成為政治斗爭的工具,說明負責監察的言官制度發生了異化,故選C項;言官的主要職責是代表皇帝監察各級官吏,不可能左右中樞政局,排除A項;明代內閣始終不是法定一級的中央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而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排除B項;明代廢丞相、設內閣,表明君主專制不斷強化,排除D項。]4.D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明朝君主重視科道官員的選任,對科道官員的品行、政治經驗和個人才能都有嚴格要求,主要是因為明代科道官員履行監察職權是君主對官僚系統強化控制的手段,故選D項;科道官員行使的是監察權力,并非行政權力,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監察官員的選任,無法體現監察制度的全貌,排除B項;材料只強調監察官員的選任,不涉及普通官員的選拔,與科舉制無關,排除C項。]5.C [根據題干及所學知識可知,自明英宗天順年間起,巡撫負責一省的行政事務,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與知府、知州等官員不得自作主張,這反映出明廷所委任的巡撫總攬一省行政,故選C項。]6.B [根據材料“賢能的長者擔任鄉飲酒禮的主持人……以賢德和年齡為標準”可知,明代鄉飲酒禮以賢德的長者作為主持人,以凸顯社會對賢者的尊重,借此通過樹立榜樣來宣傳社會基層教化,故選B項;樹立榜樣模范作用屬于基層教化的范疇,基層治理主要是指里甲制、鄉里制和保甲制等,排除A項;周禮主要維護的是奴隸主貴族的等級秩序,鄉飲酒禮宣傳的是封建道德教化,排除C項;宣傳封建道德教化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秩序,排除D項。]7.C [根據材料可知,在山東明代鄉賢都是政績卓著、清正廉潔的官員,清代鄉賢發展到包括官員、孝子和其他善行義舉之人在內的社會賢達,且清代重視鄉賢對于社會的貢獻,這反映出充分發揮了鄉賢的教化功能,故選C項。]8.C [材料所述,明代有“嚴禁小秤交易”的禁令,對違反這一禁令的市民進行處罰時,考慮到該禁令還沒有張榜公示,老百姓還未熟悉相關的規定就進行處罰是不仁義的,因而釋放了違令者,由此可見,這一時期重視法律的宣傳,故選C項。]9.B [根據材料“令天下官吏考滿遷秩,必嚴核任內租稅,徵解足數,方許給由交代”可知,戶部提議對地方官員考滿時,需要將地方租稅是否足額作為重要參考依據,這說明考滿主要針對的是京都之外的地方官員,故選B項;材料中御史履行監察的職責,戶部只是為皇帝決策提供建議,說明當時外地官員的考察依然由國家專門的監察部門負責,排除A項;材料只是提及了賦稅存在減少的現象,并未說明減少的具體原因,排除C項;“嘉靖二年(1523年)”說明材料時間對應的是明朝中后期,排除D項。]10.B [根據材料信息“頒布律令”“編寫《律令直解》,普及民眾”“編寫《大誥》”“對臣民的‘訓導’”“頒布《教民榜文》”可知,這些律令和規定都是面向普通民眾,具有勸喻與禁約結合的特點,故選B項;明朝以唐律為藍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實踐中又特別重視“例”,曾數次重修《問刑條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為正文,例為附注”的形式,開創了律例合編的體例,排除A項;朱熹的《家禮》和《小學》成為家庭和幼童的行為規范,排除C項;北宋呂大鈞撰寫的《呂氏鄉約》是儒學士人教化鄉里的范本,排除D項。]11.A [根據材料“有2/3是通過這種半官半民的庭外調解結案”可知,清朝半官半民的庭外調解結案治理方式更有利于調解社會矛盾,故選A項;“半官半民”的庭外調解的司法治理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制約“官”的司法壟斷權,故不會助長司法領域的腐敗,排除B項;庭外調解案件有利于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排除C項;材料只呈現了基層對民事糾紛的調解,并不能由此說明基層治理權力擴大,排除D項。]12.B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代首輔的地位是否穩固受到皇帝寵幸與否的影響,從本質上反映了專制集權強化,故選B項;明太祖朱元璋已經廢除了宰相,“君相矛盾”的說法本身錯誤,排除A項;明代首輔是內閣的主要負責人,如果內閣權力膨脹,應該體現出內閣首輔的權力大,權力比較穩固,這與材料中的描述不符,排除C項;明代中樞機構之間并不存在制衡機制,D項說法錯誤,排除。]13.D [由材料“漢朝的皇帝有六璽”“明初皇帝已增至17枚璽……35枚”可知,璽是皇權的象征,從漢代到明清璽的數量在不斷增加,意味著皇帝在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權力不斷擴大和深化,是皇權專制加強的表現,故選D項。]14.C [根據材料“凡良民中年高有德無公私過犯者……坐于上等”可知,洪武年間的《大誥》對鄉飲酒禮的坐席進行了安排,品德高尚者坐上席,有利于樹立道德典范,這強調了明代鄉飲酒禮對基層民眾道德教化的重視,故選C項;材料中《大誥》是按照品德高尚與否進行坐席安排,并未按照長幼尊卑的標準,排除A項;明朝在地方實行里甲制,十戶為一甲,一百一十戶為一里,設甲首、里長,這有助于加強社會治理,鄉飲酒禮屬于一種禮儀,與社會治理關系不大,排除B項;明代鄉飲酒禮屬于一種禮儀,并非律法,且鄉飲酒禮凸顯的是品德,不能體現“輕罪重罰特征”,排除D項。]15.C [由材料“嚴格限制官員舉薦自己的幕友為官”“施以重罰”可知,清朝為了防范地方官員權力濫用和貪污腐敗,嚴格限制官員舉薦自己的幕友為官,并對違反規定的高級地方官員施以重罰,從而防范地方勢力的發展,故選C項。]16.C [從材料“要受內閣監督”“一本送六科備注,一本送內閣查實”可以看出,內閣權勢有所加強,故選C項;材料未體現制約君主的權力,排除A項;臺諫合一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材料反映六科受到內閣的監督,但是其本身權限并未削弱,排除D項。]17.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呈請官方重新議定行規”可知,訂立商業行規;根據材料“除了主導地方公益活動外”“成為育嬰、義渡等公共事務的參與者和管理者”可知,參與地方公益活動和公共事務的管理;根據材料“與鄉例、會約一樣,官法也是江西會館處理和調解各種事務不可或缺的資源”可知,利用鄉例、會約、官法等社會文化資源。第(2)問,根據材料“云南布政使江蘭議定了7條棉花買賣行規”可知,規范了商人行為和行業秩序;根據材料“除了主導地方公益活動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有助于儒學向基層的滲透;根據材料“規范同鄉行為、調解行業糾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有利于基層治理和社會穩定;有利于提升會館自身影響力。答案:(1)方式:訂立商業行規;參與地方公益活動和公共事務的管理;利用鄉例、會約、官法等社會文化資源。(6分,每點2分)(2)作用:規范了商人行為和行業秩序;有助于儒學向基層的滲透;有利于基層治理和社會穩定;有利于提升會館自身影響力。(8分)18.解析:第一小問,根據題干“‘度牒’為古時僧道身份憑證,起于南北朝盛于唐,明末名存實亡”并結合圖片信息可知,張永馨道教度牒,由當時政府頒發,用以證明其合法的宗教身份,張永馨道教度牒為原始史料;宗教盛行;根據材料“僧道不給度牒,私自簪剃者杖八十”“禮部尚書、左侍郎、右侍郎、祠祭清吏司署郎中、署員外郎、主事”可知,政府加強對宗教的規范管理(度牒發放制度嚴格);根據材料“弘治五年(1492)五月……出家投禮道士顧瑾為師,授正一教……正德貳年(1507)柒月”可知,正一教合法合規。第二小問,結合所學史料的價值可知,張永馨道教度牒為原始史料,為研究明代社會提供重要資料;根據材料“若由家長,家長當罪。寺觀住持及受業師私度者,與同罪”并結合所學明朝的統治可知,度牒制度有助于規范僧道的行為,強化國家管理;根據材料“弘治五年(1492)五月……出家投禮道士顧瑾為師,授正一教……正德貳年(1507)柒月”可知,度牒制度能夠明確僧道的身份和地位,減少因身份不明而引起的糾紛和沖突,從而維護社會穩定。答案:信息:張永馨道教度牒為原始史料;宗教盛行;政府加強對宗教的規范管理(度牒發放制度嚴格);正一教合法合規。(6分)作用:為研究明代社會提供重要資料;強化國家治理;有利于社會穩定。(6分)4 / 4課時分層作業(十) 明清時期專制制度的強化與統治危機初顯(建議用時:40分鐘)一、選擇題1.(2024·北京海淀區模擬)《明史·職官志二》載:“學士掌制誥、史冊、文翰之事,以考議制度,詳正文書,備天子顧問。”據此,對明朝大學士的職責解釋準確的是( )A.審議封駁朝廷政令B.總理全國的行政事務C.掌握最高監察權力D.參與政務并草擬意見2.(2024·湖北部分名校聯考)萬歷以來,20任掌衛官(錦衣衛掌印官)中至少有13人系文臣之后,其中劉天和后人兩任掌衛。萬歷初到明亡70年間,文臣子孫掌衛約50年,其中王之楨署衛、掌衛長達17年。以上材料可以說明明朝中后期( )A.恩蔭入仕成為主要途徑B.文官行政水平提高C.文官得到進一步的重視D.內侍機構職權增強3.(2024·百師聯盟復習聯考)隆慶年間,閣臣徐階和高拱爭權,言官大體分成兩派助陣。高拱多次暗示言官彈劾徐階,親徐階的言官反擊彈劾高拱,由此導致了這一時期內閣人事變遷,權力不斷轉移的政治亂象。這反映出晚明( )A.言官左右中樞政局B.內閣成為權力運行核心C.監察制度發生異化D.封建君主專制有所削弱4.(2024·江西部分高中聯考)明代六科給事中與十三道監察御史合稱為“科道”,“明代乃以監察官員治天下”。下表所示為明代對科道官員選任的部分規定。據表可知,明代( )時間 內容永樂年間 明成祖曾諭,“御史當用清謹介直之士”,“宜用有學識通達治體者”正統初年 頒布《憲綱》,始立新進初仕者不與科道之禁,認為新進小生,遽受斯職,未達政治之體而有可為之權……以好惡為是非,甚至貪穢無籍成化年間 著令:“今后,初仕者不許銓除風憲(不得選任為科道監察官員)”A.科道官員行政權力擴大B.官員監察制度成熟完備C.科舉取士標準趨于嚴格D.君主專制統治逐漸強化5.(2024·北京海淀區二模)《明史》載,明英宗天順年間(1457—1464年)起,“巡撫之寄專,而監司守牧(指各省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與知府、知州)不得自展布(自作主張)”。這反映的史事是( )A.元朝實行的行省制自此廢除B.明廷強化海防力量防范倭寇C.朝廷委任巡撫總攬一省行政D.削弱巡撫權力防止地方割據6.(2024·山東泰安二模)明代對鄉飲酒禮的規定甚為嚴格。規定由鄉閭里社賢能的長者擔任鄉飲酒禮的主持人;賓客分明等級,以賢德和年齡為標準,犯法之人需被單獨列出。明代鄉飲酒禮( )A.是基層治理的一種形式B.利于推行基層道德教化C.創新了周禮的基本內容D.以重塑社會秩序為宗旨7.(2024·天津河西區二模)明清時期,政府非常重視對“鄉賢”的祭祀。在山東,明代鄉賢都是政績卓著、清正廉潔的官員,且“生于斯”;清代鄉賢發展到包括官員、孝子和其他善行義舉之人在內的社會賢達,重視“生于斯”也重視“貢獻于斯”。這樣的變化意在( )A.強化儒學的政治主導地位B.凸顯地方治理的民本理念C.充分發揮鄉賢的教化功能D.提高社會的精神文化認同8.(2024·廣東惠州一模)1404年,有大理寺官員上奏:“市民以小秤交易者,請論違制律。”皇帝詢問得知這一禁令尚未“榜諭于市”,于是說道:“官府雖有令,民固未悉知之……不令而刑之,不仁。其釋之。”據此可知,當時( )A.君主專制統治加強B.禮法結合的中華法系完備C.法律宣傳受到重視D.民眾利益得到政府的保護9.(2024·浙江杭州模擬)據史書記載,嘉靖二年(1523年),御史黎貫言:“國初夏秋二稅,麥四百七十馀萬石,今少九萬;米二千四百七十馀萬石,今少二百五十馀萬。……請核祖宗賦額及經費多寡之數,一一區畫,則知賦入有限,而浮費不容不節矣。”于是戶部議:“令天下官吏考滿遷秩,必嚴核任內租稅,徵解足數,方許給由交代。”帝納之。由此可知( )A.明朝對外地官員的考察轉移至戶部B.考滿的對象是外地官員C.自然災害使明朝賦稅收入大大減少D.明初賦稅征收米麥實物10.(2024·浙江名校聯盟聯考)明朝建立的前一年(1367年),朱元璋就頒布律令,并下令用通俗口語編寫《律令直解》,普及民眾。洪武七年(1374年)《大明律》發布后,朱元璋編寫《大誥》,兼有朱元璋對臣民的“訓導”。1397年,朱元璋又頒布《教民榜文》,即圣諭六條,史稱“六諭”。明朝類似的律令、規定( )A.開創了律例合編的法律體例B.具有勸諭與禁約結合的特點C.成為家庭和幼童的行為規范D.是儒學人士教化鄉里的范本11.(2024·山東菏澤一模)“據統計,在清代三縣(大興、宛平、沈陽三個京縣)的628件民事糾紛案例中有2/3是通過這種半官半民的庭外調解結案。”這一基層司法治理方式( )A.更有利于調解社會矛盾B.助長了司法領域的腐敗C.增加了政府的行政成本D.擴大了基層治理的權力12.(2024·廣東湛江高三模擬)(明代)當首輔失寵時,久受壓抑的言官隨即反撲,攻擊首輔。六部部臣也會附和言官,暗中支持。首輔只能依靠皇帝出面,平息輿論,或指使另一批附議言官,代為辯駁,否則就得上疏乞休,告老還鄉。這從本質上反映了明代( )A.君相矛盾激化 B.專制集權強化C.內閣權力膨脹 D.制衡機制完善13.(2024·湖南邵陽一模)漢朝的皇帝有六璽,分別用于封禪、封命諸侯及三師三公、賜諸侯及三師三公、征發國內兵、封命蕃國君、賜蕃國君書等。隋唐確立皇帝使用八璽的制度。明初皇帝已增至17枚璽(寶)。乾隆時定制,確定為御寶35枚。璽(寶)制度演變反映出( )A.行政中樞機構的調整 B.歷代皇帝勤于政事C.皇帝的職責日益明確 D.君主專制不斷加強14.(2024·河北邯鄲一模)洪武年間《大誥》云:凡良民中年高有德無公私過犯者,自為一席,坐于上等。有因戶役差稅遲誤及曾犯公杖私笞招犯在官者,又為一席,序坐中門之外;其曾犯奸盜詐偽、說事過錢、起滅詞訟、蠹政害民、排陷官長及一應私杖徒流重罪者,又為一席,序坐于東門之內。執壺供事,各用本等之家子弟。材料意在強調明代鄉飲酒禮( )A.呈現鮮明長幼尊卑 B.重在加強社會治理C.注重基層道德教化 D.凸顯輕罪重罰特征15.(2024·山東淄博二模)清朝允許地方官員自由聘用平民身份的幕友,以類似家庭教師的身份實際參與政務,但是嚴格限制官員舉薦自己的幕友為官,并不時對敢于挑戰這一規定的高級地方官員施以重罰。這些舉措意在(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推動社會階層流動C.防范地方勢力發展 D.便于官吏監察考核16.(2024·河北高三省級聯測考試)張居正改革前后監察制度的變化(部分)內容 改革前 改革后關于稽查官員奏章的職責 稽查奏章的職責專屬于六科 六科仍掌稽查奏章的職責,但要受內閣監督關于考查官員應辦事情的賬簿 各衙門置備兩本賬簿,一本作為底冊;另外一本送六科查考 各衙門置備三本賬簿,一本作為底冊;另外兩本作為附簿,一本送六科備注,一本送內閣查實據表格可知,張居正改革( )A.制約了君主權力 B.體現了臺諫合一C.加強了內閣權勢 D.削弱了六科權限二、非選擇題17.(2024·河北滄衡名校聯盟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1782年,在云南省從事棉花貿易的江西會館商人熊積山等人,針對“秤制、銀色各項均不畫一”的現象,呈請官方重新議定行規。經昆明縣官員查核上報,云南布政使江蘭議定了7條棉花買賣行規。1830年始,湖南津市江西會館各行號共同捐資,先后建造水龍3架,組成了效率更高的救火組織——水龍公所。此外,津市、洪江兩地江西會館均與他省會館一道,成為育嬰、義渡等公共事務的參與者和管理者。除了主導地方公益活動外,江西會館還在官方要求下成為倉儲、籌餉等政務的執行者。作為同鄉同業性質的民間組織,江西會館往往將鄉例用來規范同鄉行為、調解行業糾紛。除鄉例外,江西會館各行業還往往創立神明會,以會約的形式來規范同行。與鄉例、會約一樣,官法也是江西會館處理和調解各種事務不可或缺的資源。——摘編自李平亮《清代會館與社會治理——以江西會館為中心的思考》(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會館參與社會治理的方式。(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會館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8分)18.(2024·福建南平三模)“度牒”為古時僧道身份憑證,起于南北朝盛于唐,明末名存實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摘編自趙軼峰《明代僧道度牒制度的變遷》根據材料,概括題干及圖片蘊含的歷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明代度牒的積極作用。(12分)6 / 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課時分層作業10 參考答案與精析.docx 課時分層作業10 明清時期專制制度的強化與統治危機初顯.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