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課時分層作業11 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版圖的奠定(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車道》2026版高三一輪總復習歷史(通史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課時分層作業11 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版圖的奠定(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車道》2026版高三一輪總復習歷史(通史版)

資源簡介

課時分層作業(十一) 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版圖的奠定
(建議用時:40分鐘)
一、選擇題
1.(2024·廣東珠海模擬)明代長城區域在1368—1449年是以發展農耕經濟為基本內容的屯田生產型文化帶,1449—1571年演變成以農牧戰爭消耗為主的軍事消費型文化帶,1571—1644年演變為以民族貿易為主要內容的馬市交換型文化帶。這表明明代(  )
A.北方民族關系發生變化
B.邊患問題始終影響政府的決策
C.朝貢貿易一直比較發達
D.少數民族政權封建化程度加深
2.(2024·山東青島模擬)蘭州安寧堡以西至肅州,是河西走廊的核心區域。明朝在此設立衛所制度,實行軍事化的管理體制,由陜西行都司統轄。在其東部,則大力扶持藏傳佛教,穩定當地藏族部眾,積極利用這一地區忠于明朝的“土達”,讓其擁兵管束。明朝此舉旨在(  )
A.保障對外交往路線暢通
B.促進農耕游牧文明交融
C.多措并舉加強邊疆管理
D.控制西藏地區宗教事務
3.(2024·河北衡水中學三模)《中國軍事通史》記載,明朝鄭和船隊“招撫了逃亡海島的流民,襲擊了盤踞海中的寇盜,拓清了海疆,鞏固和發展了沿海地區的安定,是永樂至宣德時期沿海防御體系從陸上推至海上的重要標志之一”。據此可知鄭和下西洋(  )
A.具有為貿易活動武裝護航性質
B.反映出明代外貿面臨嚴峻形勢
C.體現明朝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
D.促使海防思想日漸占主導地位
4.(2024·湖南郴州聯考)從洪武至成化(1368—1487年)的一百余年間,明朝對外交往經歷了由銳意開拓到主動收縮的轉變。期間,明朝對“四夷”的朝貢賞賜由慷慨逐步轉為計較,一些朝臣更以“招徠四夷”為弊政。這主要是由于(  )
A.國家財政日益衰困   B.倭寇的侵擾日益嚴重
C.政府實行海禁政策   D.歐洲殖民者不斷侵擾
5.(2024·湖南長沙一中模擬)明代朝貢貿易對貢期、人數、貢船、貢道等都有嚴格的限制,不得越軌。但外國貢船往往夾帶大批私貨,明朝政府在朝貢之外允許他們在京師會同館與城內各處開市貿易,允許他們在途中與軍民私下交易,且“悉免其稅”。這反映了明代(  )
A.商品經濟進入新的繁榮期
B.對外交往追求政治影響
C.政府不斷放松海禁政策
D.對朝貢貿易管理名存實亡
6.(2024·廣西玉林三模)明人王圻曾言:“凡外夷貢者,我朝皆設市舶司以領之,許帶方物,官設牙行與民貿易,謂之互市。是有貢舶,即有互市;非入貢即不許互市。”這反映了明朝(  )
A.奉行海禁政策
B.民間貿易從屬于官方朝貢貿易
C.注重發展與周邊民族的邊疆貿易
D.政府重視并主持對外貿易
7.(2024·山東濟南三模)明朝嘉靖年間,一批與沿海形勢相關的海防圖大量涌現,如《籌海圖編》《萬里海防圖說》《溫處海防圖略》等。這一現象主要源于(  )
A.明朝海防體制變化    B.東南海防形勢嚴峻
C.政府海禁政策強化   D.西方殖民勢力擴張
8.(2024·重慶三模)明清時期,中國外銷絲織品主要來自江南地區。乾隆二十四年(1759)兩廣總督李侍堯奏稱:外洋各國夷船到粵,販運出口貨物,均以絲貨為重……其貨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販運來粵,賣與各行商轉售外夷。這一記載反映出當時(  )
A.政府外貿政策的調整    B.南北漕運蔚為興盛
C.中國被卷入世界市場   D.海上絲路開始興起
9.(2024·湖北武漢調研)自雍正二年(1724年)起,云南開始建制化推行普及社倉(以民間力量為主興辦的備荒救濟的倉儲),改土歸流后,云南借助本土力量,如負責經管云南威遠廳19處社倉的土千總、土把總及頭人等,最大程度地將社倉鋪展下去。此項措施(  )
A.奠定了現代國家版圖的基礎
B.構建起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
C.實現了邊疆內地一體化治理
D.有利于國家認同意識的形成
10.(2024·江西上饒二模)1723年爆發羅卜藏丹津叛亂后,清廷國家權力開始借平叛之威“下沉”到(青海)河湟鄉村地區。“凡切近河、洮、岷州內地番人與百姓雜處者,但就其原管番目委充鄉約、里長;其不產五谷,無可耕種者,就其原有番目給予土千百戶職銜,頒發號紙,令其管束。”據此可知,清朝對河湟邊疆地區的治理(  )
A.拓展了疆域版圖  B.促進了當地經濟的開發
C.完善了宗教體系   D.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
11.(2024·廣東廣州一模)明初,廣西思恩府土司岑瑛因“筑城池,創廨宇,立學校,建祠廟,政績大著”,被明政府升任“都指揮同知”,給予流官職位。明朝政府的做法旨在(  )
A.擴大儒家學說的影響
B.鼓勵少數民族的文人入仕
C.維護邊疆地區的穩定
D.增強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
12.(2024·河北邯鄲三模)康熙年間,清朝在承德建立木蘭圍場。每年木蘭秋狝,康熙帝與蒙古王公共同圍獵,同時還進行野宴、會談、賜婚等活動,對蒙古王公進行賞賜。康熙帝的這些舉措意在(  )
A.維護國家的安定    B.對邊疆實行行政管理
C.開拓清朝的版圖   D.加強漢蒙的民族交融
13.(2024·湖南長沙適應性考試)清朝理藩院原名“蒙古衙門”,最初只管理漠南蒙古諸部事務并負責處理對俄外交。康熙年間管理擴及漠西蒙古和西藏地區,乾隆年間又增加了對新疆回部及大小金川土司諸事的管理。這一變化(  )
A.體現了統一國家的發展
B.蘊含著因俗而治的思想
C.說明新疆開始歸屬中央
D.目的是應對外來的侵略
14.(2024·湖南長郡中學一模)下面為我國某一時期的疆域圖,據圖可知這一時期(  )
A.傳統的邊疆問題得到根本解決
B.海疆開始出現威脅
C.靈活的民族政策促進國家治理
D.海權意識顯著提高
15.(2024·山東臨沂模擬)鄭成功收復臺灣后根據郡縣制設立一府二縣;興建孔廟,建立學院、府學、社學等完整的學校體系;開科取士,“三年兩試,照科、歲例開試儒童”。鄭成功此舉(  )
A.實現了國家統一    B.增強了民族認同
C.順應了世界潮流   D.沖擊了閉關政策
16.1728年,清政府同沙俄簽訂《恰克圖條約》,重新確認了之前《尼布楚條約》《布連斯奇條約》所規定的中俄東北段和中段邊界,并規定清廷開恰克圖為口岸與俄通商,俄國在恰克圖、尼布楚兩地進行的貿易免除關稅等內容。《恰克圖條約》的簽訂(  )
A.有利于北部邊疆的發展與穩定
B.表明清政府開始放棄閉關政策
C.是清政府喪權辱國的典型體現
D.加速了俄國資本主義對華掠奪
二、非選擇題
17.(2024·廣東佛山一模)清朝時期,臺灣地方志的修撰一直備受重視。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蔣毓英主編《臺灣府志》為清朝首部臺灣府志,其記載鄭成功攻克臺灣時,舟師擱淺,“水忽漲十余丈,巨艦畢入”,編者認為此“非天之相此逆旅也,蓋將藉手以式廓國朝無外之疆域”。清軍收復臺灣時,則“咸水苦軍士,而海岸忽涌甘泉,眾無渴患。一戰而澎湖克復”。
——摘編自[清]蔣毓英主編《臺灣府志》
材料二 自康熙至道光,臺灣府、廳、縣志修成且保存至今21部,另有私人纂修志書多種。其中,有關臺灣收復后社會變化的記載隨時間推移而增多。如乾隆年間《重修鳳山縣志》記載臺灣由“不糞種”“種植后聽其自生,不事耘鋤”,到“生齒日繁……勤耘耨、浚溝洫,力耕不讓中土”,而雍正年間《臺海使槎錄》等志書亦載臺灣少數民族從“無田器”,到“耕種如牛車犁耙與漢人同”,以至“禮節近亦漸學漢人”,“骎骎乎有中土之習”。
——摘編自柳浪《清代臺灣地方建置與方志
編纂研究》等
材料三 同治年間,臺灣《淡水廳志》修成,其序言強調淡水乃“沿海七省藩衛”,“海防尤重”。光緒年間所編《恒春縣志》則記載日本“覬我土地”,朝廷派沈葆楨“提兵渡臺”,“以公法條約,折衡于尊俎之間”,事畢,恒春設縣,而“日本之役為恒春設縣之由……不可不備錄之,以符數典不忘之意”。
——摘編自《清代臺灣方志匯刊》
(1)材料一中,《臺灣府志》記載“水忽漲十余丈”和“海岸忽涌甘泉”兩起事件,作者有何動機?(4分)
(2)根據材料二,概括臺灣收復后社會發生的變化。(4分)
(3)材料三中兩部臺灣地方志的記載,反映了哪些歷史背景?(4分)
18.(2024·福建泉州模擬)閱讀材料,完成要求。(12分)
材料 清朝入關后,為從俗從宜之計,于云南、廣西、貴州、四川、甘肅部分民族聚居地區仍置土司管理。但多年來,土司不法之事漸多。雍正皇帝總結土司制度的弊端時指出:“向來云、貴、川、廣以及楚省各土司,僻在邊隅,肆為不法,擾害地方,剽掠行旅,且彼此互相仇殺,爭奪不休,而于所轄……尤復任意殘害,草菅民命,罪惡多端,不可悉數。”于是在西南地區大規模取消世襲土司,設置府廳州縣,派遣流官,增添鎮營,改革賦役制度,興辦學校等項。雍正一朝,共革除土司220家。
——據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等
根據材料,指出清朝治理西南地區舉措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意義。(12分)
5 / 6課時分層作業(十一)
1.A [根據材料可知,明代長城區域由屯田生產型文化帶演變成軍事消費型文化帶再演變成馬市交換型文化帶,明代長城文化帶的演變過程受到了北方民族關系變化的影響,故選A項;“始終”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主旨與朝貢貿易無關,排除C項;材料未提及少數民族政權學習漢族封建國家制度,不能得出封建化程度加深的結論,排除D項。]
2.C [根據材料可知,明朝時期在西北邊疆地區采取了衛所制度,通過扶持當地人等措施來強化對邊疆地區的管理,故選C項。]
3.A [根據材料“招撫了逃亡海島的流民……從陸上推至海上的重要標志之一”可知,鄭和下西洋屬于朝貢貿易,鄭和船隊招撫流民,襲擊海盜,體現了一定的武裝性質,并且將防御體系推到海上,體現了鄭和下西洋具有為貿易活動武裝護航性質,故選A項。]
4.A [根據材料“朝貢賞賜由慷慨逐步轉為計較”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鄭和下西洋之后,明朝對外交往主動收縮,對“四夷”的朝貢賞賜由慷慨逐步轉為計較,一些朝臣更以“招徠四夷”為弊政,這主要是明朝國力衰退、財政嚴重困難所致,故選A項;倭寇的侵擾不是明朝改變外交取向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海禁政策是明朝對外交往主動收縮的表現,而非原因,排除C項;“歐洲殖民者不斷侵擾”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
5.B [根據材料“對貢期、人數……不得越軌……‘悉免其稅’”可知,明代朝貢貿易嚴格限制貢期、人數、貢船、貢道等,不得越軌,但卻對外國貢船的私貨不加限制,且悉免其稅,說明明代對外交往追求政治影響,故選B項;材料強調官方主導的朝貢貿易,與商品經濟的繁榮無關,排除A項;海禁政策針對的是民間私人貿易,而非朝貢貿易,排除C項;“對貢期……不得越軌”說明明朝對朝貢貿易有嚴格的管理,而非名存實亡,排除D項。]
6.B [根據材料“是有貢舶,即有互市”“非入貢即不許互市”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出民間貿易是以朝貢貿易為前提的,民間貿易從屬于官方朝貢貿易,故選B項;A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材料說的是對外貿易,而不是與周邊民族的邊疆貿易,排除C項;“政府重視并主持對外貿易”屬于材料表象,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7.B [明朝嘉靖年間,一批與沿海形勢相關的海防圖大量涌現,是因為于當時面臨著日本的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東南沿海海防形勢嚴峻,故選B項。]
8.A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之際厲行“海禁”政策,到乾隆年間,政府限定中外貿易允許在廣州一處進行,這反映出當時政府外貿政策出現調整,故選A項;題干雖然述及“其貨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販運來粵”,但是不能反映南北漕運的整體情況,排除B項;鴉片戰爭之后,中國逐漸被卷入世界市場,排除C項;中國海上絲路明清之前就已興起,排除D項。]
9.D [根據材料“建制化推行普及社倉……借助本土力量”等信息可知,清朝地方政府注重民間救濟,改土歸流后借助本土力量進一步發展社倉,有利于團結少數民族地區本土勢力并獲得人民支持,有利于形成共同的國家認同意識,故選D項;材料主要介紹云南地區推行備荒救濟的社倉,不能得出奠定現代國家版圖基礎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僅僅介紹云南地區的社倉制度,并不能體現形成整個社會的保障體系,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邊疆與內地一體化是指邊疆地區實行與內地相同的治理方式,材料不能得出這一結論,排除C項。]
10.D [根據材料“國家權力……‘下沉’……‘鄉約、里長’”可知,清代河湟鄉村治理打破了原來權力的世襲和固化,王朝的權力可以深入鄉村,從而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故選D項。]
11.C [明初,廣西思恩府土司岑瑛因“政績大著”而被升任“都指揮同知”,政府給予其流官職位,這是對邊疆優秀土官的肯定,也是對其委以重任的表現,明朝政府的做法旨在維護邊疆地區的穩定,故選C項。]
12.A [根據材料可知,康熙帝通過與蒙古王公共同圍獵、進行各種活動并賞賜等舉措,來密切清朝與蒙古的關系,增強彼此的聯系和認同感,有利于維護國家北部邊疆的安定,故選A項;這些活動主要側重于增進與蒙古的關系,不屬于行政管理的范疇,排除B項;主要目的不是開拓版圖,而是穩定邊疆局勢,排除C項;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與蒙古王公的關系,而非漢蒙民族交融,排除D項。]
13.A [清朝設立專門的中央機構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務,清朝理藩院職責范圍逐漸擴大,理藩院的機構也日益龐大,在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居住地區,幾乎都派有理藩院官員,在維護國家統一以及與民族分裂勢力的斗爭中,清朝的理藩院發揮過重要作用,故選A項;因俗而治是根據不同的地區、不同民族的風俗、社會發展狀況實施統治或者管理,材料沒有體現,排除B項;新疆開始歸屬中央的標志是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府,排除C項;理藩院是管理民族事務的機構,目的不是應對外來的侵略,排除D項。]
14.C [根據材料可知,該疆域圖所反映的時期是清朝,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初統治者通過靈活的民族政策(“因俗而治”)促進了國家治理,故選C項;清初統治者通過靈活的民族政策(“因俗而治”)很好地解決了邊疆問題,但是并不能擴大為“根本解決”,排除A項;“開始”說法錯誤,排除B項;該地圖強調的是國家治理,而不是“海權意識”,排除D項。]
15.B [根據材料“興建孔廟……開科取士”可知,鄭成功收復臺灣后,仿效內地實行郡縣制、建立以儒學為核心的學校體系,實行科舉制,這些措施增強了民族文化認同,故選B項。]
16.A [從材料中看,清政府與沙俄簽訂《恰克圖條約》重新確認了之前條約所規定的中俄邊境,進一步明確了中俄邊境的劃分,有利于北部邊疆的穩定與發展,故選A項。]
17.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一“水忽漲十余丈,巨艦畢入”可知作者認為登陸水文條件的偶然改善是促進鄭成功收復臺灣的主要因素;根據材料一“咸水苦軍士,而海岸忽涌甘泉,眾無渴患。一戰而澎湖克復”可知作者借海岸邊有利的水文變化凸顯清朝統治臺灣的合法性和必然性。根據材料一“鄭成功攻克臺灣時,舟師擱淺”“非天之相此逆旅也”可知作者借助上天的口吻強調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偶然性,意圖淡化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功績;根據材料一“而海岸忽涌甘泉,眾無渴患”可知作者在記載清軍收復臺灣時如有神助的描述強調臺灣回歸是天命所歸,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借此凸顯清朝統治的正統性。第(2)問,根據材料二“生齒日繁……勤耘耨、浚溝洫,力耕不讓中土”可知臺灣回歸后農業生產技術出現了明顯進步,精耕細作的耕作方式促進了農耕經濟的繁榮,為當時社會人口增長奠定了物質基礎;根據材料二“耕種如牛車犁耙與漢人同”可知中原地區的農耕技術逐漸向臺灣傳播,促進了當地農業生產的發展;根據材料二“禮節近亦漸學漢人”“骎骎乎有中土之習”可知臺灣地區的百姓學習漢族的禮儀教化,促進了當地少數民族的文明開化和民族交融。第(3)問,根據材料三“沿海七省藩衛”“海防尤重”可知同治年間的地方志強調臺灣對沿海七省的戰略防衛作用,凸顯當時列強侵略導致邊疆危機日益嚴重,同時地方志還強調海防的重要性,體現了當時海防觀念的進步;根據材料三“日本‘覬我土地’”“以公法條約,折衡于尊俎之間”可知光緒年間的地方志強調日本對臺灣領土的覬覦,說明日本蠶食中國領土的野心日益暴露,同時中國人也開始用國際法的相關原則調停國家之間的沖突,反映了晚清時期近代外交的發展。
答案:(1)強調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偶然性;淡化鄭成功的歷史功績。(任答1點即可,2分)
凸顯清朝統治臺灣的合法性;臺灣統一是天命所歸,大勢所趨。(任答1點即可,2分)
(2)精耕細作,農耕經濟的發展;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傳播;人口增多;少數民族文明開化;民族交融或文化認同。(任答2點即可,4分)
(3)同治時期:邊疆危機的爆發(民族危機加深);近代海防觀念或海洋意識的發展。(任答1點2分,答“洋務運動的進步”給1分)
光緒時期:日本侵華野心的暴露;近代外交的實踐。(任答1點即可,2分)
18.解析:第一小問,根據材料“清朝入關后,為從俗從宜之計……置土司管理……派遣流官”得出,從因俗而治到改土歸流,土司制變為流官制。第二小問,根據材料“取消世襲土司,設置府廳州縣”得出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根據材料“增添鎮營,改革賦役制度,興辦學校等項”得出,增強了清朝的邊防能力,加強了對西南地區的管理和開發,這有利于對當地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加強對西南地區的管理和文化融合,加速了主流價值觀的廣泛傳播,促進了文化認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促進了內地和邊疆一體化的進程;促進了民族交融;為后世邊疆治理提供經驗。
答案:變化:從因俗而治(土司制度)到改土歸流;土司制變為流官制。(4分)
意義: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促進了西南地區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加速了主流價值觀的廣泛傳播,促進文化認同;加強了對西南地區的管理和開發,增強了清朝的邊防能力;促進了內地和邊疆一體化的進程。(8分)
4 / 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叙永县| 神木县| 清苑县| 丹江口市| 新化县| 双辽市| 普定县| 江源县| 平泉县| 扬中市| 沛县| 舟曲县| 延长县| 富顺县| 阳新县| 二连浩特市| 天等县| 广州市| 江城| 宝鸡市| 突泉县| 江津市| 临西县| 临颍县| 略阳县| 基隆市| 双鸭山市| 蕉岭县| 黑水县| 迭部县| 峨山| 伊宁县| 山丹县| 岐山县| 清水河县| 沿河| 襄樊市| 兴安盟| 广水市| 达日县| 无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