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分層作業(十八)1.C [根據表格信息可以看出,雖然從1920年到1936年,工廠產品、礦冶業產品及進口產品的產值或比例都有所增長,但與農業產品和手工業產品相比,仍處于劣勢地位,反映出近代化發展緩慢,故選C項;表格信息中沒有出口信息,無法看出進出口貿易是否平衡,排除A項;表中數據的變化反映了從1920年到1936年諸多行業商品的生產狀況,沒有商業發展的信息,生產產值增加不等同于商品經濟的繁榮,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民族工業萎縮”,排除D項。]2.B [根據題干“出臺了《考選委員會組織法》……一整套文官考試任用、俸祿發放、獎懲與考核的法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公務員制度以北洋政府時期的文官制度為基礎,繼承、吸收了中國傳統考試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華,是一種制度化、法律化的探索,故選B項;材料未反映公務員制度的實施情況,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民政府公務員制度實施過程中漏洞百出,任用親信、拉幫結派的腐敗現象始終無法禁絕,“杜絕了”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保證了政府的效能”無法體現,排除D項。]3.B [根據材料“經與英美等國多次談判,1930年達成取消的初步協議。1942年中英、中美達成了取消的協議,直到1943年中國才從形式上脫離了領事裁判權的桎梏”可知,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爭取取消領事裁判權,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才最終實現,這一變遷反映了國內國際政局的變動,故選B項;西方啟蒙思想對中國的影響主要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當時中國政府的收回利權舉措,與民眾覺醒關系不大,排除C項;“普遍認可”一詞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4.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讀書生活》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法探索了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中華民族救亡的性質,體現了知識分子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中國問題,故選C項;“廣大中小知識分子轉型為馬克思主義者”以偏概全,《讀書生活》運用了馬克思主義來分析中國問題,不等于這些知識分子都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更不能擴大到廣大中小知識分子都轉型為馬克思主義者,排除A項;“不斷深化”不符合題意,與材料只提及《讀書生活》認為近代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相悖,排除B項;盡管《讀書生活》在上海創刊,但并不能證明上海始終占據中國思想解放的前沿陣地,排除D項。]5.D [根據材料“土地革命時期”“源于農民的現實生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共產黨通過傳播歌謠揭露農民受到剝削的悲慘命運,使農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所處的困境,目的在于鼓舞農民參與革命的斗志,故選D項;“揭露農民備受剝削的現實”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項;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排除B項;國民革命時期(1924—1927年)建立了革命統一戰線,排除C項。]6.C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不久,曾三次公布《進口稅則》,三次確定的海關進口稅率分級逐漸增多,且進口關稅稅率逐漸提高,這有利于保護國內市場,所以有利于近代工業發展,故選C項;雖然多次公布《進口稅則》,但是我國并未實現關稅自主,且半殖民地的地位不發生根本改變,也就無法阻止列強經濟侵略,所以A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關稅自主的實現是在新中國成立后,B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題干僅提到了進口關稅的稅率,并未將進出口總額進行比較,無法得出“維護了外貿順差”的結論,排除D項。]7.A [根據題干時間可知,其所述史實出現于國共十年對峙時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針對國民黨的嚴密封鎖,中國共產黨在蘇區開展各種形式的互助社、合作社等,促進了蘇區經濟的發展,有助于粉碎國民黨的經濟封鎖,故選A項;題干未述及蘇區土地的歸屬問題,無法得出“廢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結論,排除B項;題干所述史實出現于國共十年對峙時期,這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并未形成,排除C項;根據題干可知,互助組、合作社等形式主要是調配勞動力和耕牛的使用,而不是要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排除D項。]8.A [根據材料可知,針對家族因素過多會影響黨的民主決策,1928年11月,毛澤東提出改造農村黨支部,主張增加工人、佃農、雇農等成分的黨員,以優化黨的組織結構,旨在完善黨的民主建設,確保黨的先進性和代表性,故選A項;“蘇維埃政權性質”偷梁換柱,材料提及的是黨的組織建設,排除B項;“紅軍”偷梁換柱,應為“黨員”,排除C項;“開展反右傾思想斗爭”不符合題意,材料側重黨的民主建設,排除D項。]9.C10.C [材料提及“在第三國際的指示下”,中國共產黨的城市起義屢遭失敗,毛澤東呼吁“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可知毛澤東認為馬克思主義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要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馬克思主義應中國化,故選C項;“國民革命教訓深刻”不符合題意,與毛澤東反對教條主義相悖,排除A項;“得到了糾正”不符合史實、題意,1930年時,“左”傾錯誤仍然存在,排除B項;“被普遍接受”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11.C [根據題干信息可知此時為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蘇區通過兒歌的方式向廣大民眾宣傳革命思想,體現出音樂教育服務革命現實,故選C項;材料中未涉及美育教育對普通民眾產生的影響,無法得出“引起普遍關注”的結論,排除A項;此時正處于國共十年對峙時期,與民族革命戰爭不符,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蘇區通過兒歌宣傳革命思想,無法得出兒童積極參加工農紅軍的結論,排除D項。]12.C [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通過的《關于頒布暫行稅則的決議》規定,既能保證運送物品符合共和國的要求,也能保證不重復征收關稅,這有利于鞏固蘇維埃政權,故選C項;這是在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中國共產黨鞏固自己政權的現實要求,符合中國革命的實際,而不是脫離實際,排除A項;由“通關者經過其他關稅處不再繳稅”可知,只要貨物過關,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內就不再交稅,所以不存在國內關稅,也就談不上國內關稅正式取消了,排除B項;近代國民政府做過收回關稅自主權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始終并未真正收回關稅自主權,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才真正實現關稅自主,排除D項。]13.D [材料所述中央蘇區大規模“借谷”和大規模發行公債,其對象是蘇區的百姓,即人民,籌集到的糧食和錢款能夠加強根據地建設,故說明人民為根據地建設作出重大貢獻,故選D項;籌集糧食和錢款可以用來進行根據地建設,結合1932—1934年國民黨對中央蘇區的圍剿可知,根據地建設面臨一定困難,但是“財政經濟陷入崩潰的境地”說法不準確,排除A項;材料所述為“借谷”運動和發行公債,并非“打土豪,分田地”,排除B項;1927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表明工作重心由城市向農村轉移,而直至1949年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才又確定了工作重心由鄉村向城市轉移,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14.B [根據材料“推翻世界帝國主義的統治”“徹底的民族自決”“取消一切不平等條約”“獨立”“和平”等可知,該宣言體現了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反對官僚資本主義,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當時的政治主張和外交政策,為新中國政權建設提供了歷史經驗,故選B項;材料沒有體現俄國道路,更沒有體現俄國道路與中國實際結合,排除A項;《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對外宣言》發表時,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已經轉移到農村,排除C項;該宣言主要是在政治和外交方面的政策,對于打破帝國主義經濟封鎖的作用有限,排除D項。]15.B [根據材料可知,20世紀30年代初,蘇區注重通過各種方式壯大紅軍醫療隊伍。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30年代初,國民政府對蘇區進行圍剿,壯大紅軍醫療隊伍有利于蘇區反“圍剿”斗爭的開展,故選B項;材料主要涉及20世紀30年代初,蘇區致力于通過各種措施壯大紅軍醫療隊伍,并沒有關于統一戰線的相關描述,且此時并未形成統一戰線,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20世紀30年代初的農村革命根據地,全國抗戰尚未爆發,此時日軍并沒有對根據地進行經濟封鎖,排除C項;材料涉及的是20世紀30年代初的農村革命根據地,解放區是解放戰爭時期建立的,與本題時空不一致,排除D項。]16.B [根據材料“中央蘇區的婦女擁有與男子同等的參政權利……重要地位”可知,土地革命時期,中央蘇區的婦女擁有與男子同等的參政權利并在鄉村權力構成中占重要地位,這說明蘇維埃注重保護婦女的權益,故選B項;根據婦女占“大會代表總數的25%”并不能得出女性是社會治理的主要力量的結論,排除A項;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形成于人民解放戰爭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國民革命發生在1924—1927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17.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一可得農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農民生活困苦;維護國民政府統治地位的需要;應對中國共產黨力量壯大和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的考量;受西方合作社思想的影響等。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中國共產黨號召農民組織起來建立合作社,并設立國民經濟人民委員部負責管理”可得設立專門機構負責;根據材料二“1930年2月閩西根據地發布的《合作社講授大綱》作為第一個向群眾系統講述合作社的宣傳材料,提出了合作社的多項原則,如合作社以增進社員共同的經濟幸福為目的,社員必須是自動結合的,等等。1932—1933年,蘇區政府相繼頒發了合作社暫行組織條例等法律規則,推動了合作社的迅速發展”可得編寫專門的宣傳材料;頒布相關法律規則;強調農民自愿(自動)結合(參與);重視經濟效益和社員共同福祉;根據材料二“為調劑勞動力和耕牛以促進生產而自愿結合組建勞動互助社、耕田隊和犁牛合作社等。1934年2月,中央蘇區的消費合作社、糧食合作社、生產合作社等成倍增加”可得合作社種類較多;中國共產黨發揮領導作用。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二“他們在個體經濟的基礎上,為調劑勞動力和耕牛以促進生產而自愿結合組建勞動互助社、耕田隊和犁牛合作社等。1934年2月,中共蘇區的消費合作社、糧食合作社、生產合作社等成倍增加,在反經濟封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可得調動了蘇區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推動了蘇區農村經濟的發展;有助于粉碎國民黨政權的封鎖;鞏固了工農聯盟,維護了蘇維埃政權;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30年代蘇區農村合作運動對新中國成立后農村經濟建設有啟迪作用。答案:(1)原因:農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農民生活困苦;維護國民政府統治地位的需要;受西方傳來的合作社思想影響;應對中國共產黨力量壯大和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的考量;列強向中國轉嫁危機;城市金融業出現大量剩余資金;農村調查和鄉村自治實驗的開展。(答出3點即可,6分)(2)特點:設立專門機構負責;編寫專門的宣傳材料;頒布相關法律規則;強調農民自愿(自動)結合(參與);重視經濟效益和社員共同福祉;合作社種類較多;中國共產黨發揮領導作用。(答出2點即可,4分)意義:調動了蘇區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推動了蘇區農村經濟的發展;有助于粉碎國民黨政權的封鎖;鞏固了工農聯盟,維護了蘇維埃政權;對新中國成立后農村經濟建設有啟迪作用。(答出2點即可,4分)18.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經由中東鐵路以及沿線聯絡站、交通站、情報站”“赴蘇參會學習”等可知,東北紅色國際交通線經由中東鐵路及其沿線聯絡站、交通站、情報站前往蘇聯;根據材料二“從上海經香港、汕頭、大浦、永定到達瑞金的秘密交通線”等可知,紅色地下交通線從上海經香港、汕頭、大浦、永定到達瑞金。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進步青年赴蘇參會學習”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中國東北靠近蘇俄(聯),東北紅色交通線為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和進步青年經由中東鐵路赴蘇俄(聯)參會學習提供了地理空間上的便利;根據材料二“南昌起義后”“反革命‘圍剿’和嚴密封鎖”“以水路為主”“溝通了……中共中央和……中央蘇區”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土地革命時期,中共中央總部曾位于上海,而中央蘇區位于贛南、閩西根據地,陸路通衢均為國民黨反動派控制,紅色地下交通線以水路為主,有利條件較多,易于隱蔽和物資輸送。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傳遞情報、物資、信件”“護送中國共產黨……赴蘇參會學習”“保障往來中俄(蘇)兩國革命者的安全”及材料二“信息往來……輸送了大量物資”“護送了大量中共領導干部”等可知,兩條紅色交通線都承擔了傳遞信息、輸送物資、護送領導人和進步青年等重要任務。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為中國革命的發展和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巨大貢獻”及材料二“中共中央和紅軍聯系的‘血脈’通道,在革命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等并結合兩條紅色交通線承擔的傳遞信息、輸送物資、護送領導人和進步青年等重要任務可知,兩條紅色交通線及時有效地溝通了黨中央與共產國際、中央蘇區間的信息聯絡,護送了大批黨的重要干部,輸送了大批的緊缺物資和資金,為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和壯大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中國革命的發展和反侵略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賡續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紅色血脈,傳承了中國革命的紅色基因。答案:(1)經由路線:東北紅色國際交通線經由中東鐵路及其沿線聯絡站、交通站、情報站前往蘇聯;紅色地下交通線從上海經香港、汕頭、大浦、永定到達瑞金(或由上海的中共中央至江西瑞金的中央蘇區)。(每條路線1分,共2分)東北紅色國際交通線形成的歷史原因: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中國東北地區比鄰當時世界上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蘇俄(聯),該交通線為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和進步青年經由中東鐵路赴蘇俄(聯)參會學習提供了地理空間上的便利。(2分)紅色地下交通線形成的歷史原因:土地革命時期,中共中央總部曾位于上海,而此時中央蘇區位于贛南、閩西根據地。從地理空間上看,陸路通衢均為國民黨反動派控制。紅色地下交通線以水路為主,有利條件較多,如南昌起義軍南下地區,群眾基礎好;香港、汕頭等地華洋雜處,百業并存,易于隱蔽和物資輸送。(2分)(2)主要任務:傳遞信息;輸送物資;護送領導人和進步青年。(每點1分,任答 2點得2分)偉大意義:及時有效地溝通了黨中央與共產國際、中央蘇區間的信息聯絡;護送了大批黨的重要干部;輸送了大批的緊缺物資和資金;為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和壯大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中國革命的發展和反侵略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賡續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紅色血脈;傳承了中國革命的紅色基因。(每點2分,任答3點得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6 / 6課時分層作業(十八)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建議用時:40分鐘)一、選擇題1.(2024·湖南邵陽二模)該表反映出近代中國( )1920年和1936年國內市場的商品結構表類型 1920年 1936年產值(億元) 比例(%) 產值(億元) 比例(%)農業產品 39.09 42.28 75.33 44.82手工業產品 29.75 32.17 43.86 26.10工廠產品 8.83 9.55 28.31 16.84礦冶業產品 2.91 3.15 4.96 2.95進口產品 11.88 12.85 15.61 9.29合計 92.46 100 168.07 100A.進出口貿易平衡 B.商品經濟繁榮C.近代化發展緩慢 D.民族工業萎縮2.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出臺了《考選委員會組織法》《典試委員會組織法》《公務員任用條例》《公務員考績法》等一整套文官考試任用、俸祿發放、獎懲與考核的法律。這表明當時的公務員制度( )A.較為科學完善,并得以全面實施B.進行了制度化、法律化的探索C.提升了官員素質,杜絕了腐敗現象D.組織嚴密,保證了政府的效能3.取消領事裁判權是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改訂新約運動的重點之一。經與英美等國多次談判,1930年達成取消的初步協議。1942年中英、中美達成了取消的協議,直到1943年中國才從形式上脫離了領事裁判權的桎梏。這一變遷折射出( )A.西方啟蒙思想的影響 B.國內國際政局的變動C.民眾主權意識的覺醒 D.國際法得到普遍認可4.(2024·廣東廣州畢業沖刺)1934年,李公樸主編的《讀書生活》在上海正式創刊,該刊主要探討中小知識分子的讀書生活。1935年起,《讀書生活》開始對若干重要理論問題進行探索,做出了近代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救亡的性質“依然是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性(質)”等判斷。由此可推知( )A.廣大中小知識分子轉型為馬克思主義者B.大眾對于中國社會性質的認識不斷深化C.知識分子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中國問題D.上海始終占據中國思想解放的前沿陣地5.(2025·廣東湛江聯考)土地革命時期,蘇區流行的歌謠題材大多源于農民的現實生活,如“汗水洗身淚洗面”“身上無衣心也冷”。中國共產黨推動這些歌謠的廣泛傳播旨在( )A.揭露農民備受剝削的現實B.開辟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C.促進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D.鼓舞農民參與革命的斗志6.(2024·安徽“皖南八校”高三聯考)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不久,曾三次公布《進口稅則》,確定海關稅率(見下表)。海關進口稅率變化( )時間 稅率1928年 分為7級:7.5%、10%、12.5%、15%、17.5%、22.5%、27.5%1930年 分為12級:5%、7.5%、10%、12.5%、15%、17.5%、20%、25%、30%、35%、40%、50%1933年 分為14級:5%、7.5%、10%、12.5%、15%、17.5%、20%、25%、30%、40%、50%、60%、70%、80%A.阻止了列強經濟侵略B.實現了關稅自主C.有利于近代工業發展D.維護了外貿順差7.(2024·湖北華中師大一附中模擬)1932—1933年,蘇區政府相繼頒發了合作社暫行組織條例等,如在全體經濟的基礎上,為調劑勞動力和耕牛以促進生產而自愿組建勞動互助社、耕田隊和犁牛合作社等。1934年2月,蘇區的消費合作社、糧食合作社、生產合作社等成倍增加。這些做法( )A.有利于粉碎國民黨的封鎖B.廢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C.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D.建立起了生產資料的公有制8.(2025·廣東廣州模擬)1928年11月,毛澤東針對“黨在村落中的組織,因居住關系,許多是一姓的黨員為一個支部。支部會議簡直同時就是家族會議”的實際,主張改造農村黨支部,強調在組織發展上應“特別注意工人、佃農、雇農成分之增加”。據此可知,毛澤東的這一主張意在( )A.完善黨的民主建設 B.闡明蘇維埃政權性質C.強化紅軍政治認同 D.開展反右傾思想斗爭9.(2025·陜晉青寧適應性考試)據不完全統計,1930—1931年,各革命根據地銀行發行或計劃發行的紙幣約為114.9萬元。當時一首慶祝閩西工農銀行周年的紀念詩歌寫道:“工農自己設銀行,紙幣通行各地方。到處都有兌換處,隨時可以換光洋。”這表明根據地銀行發行的紙幣( )A.數量大,促進經濟發展B.可以完善貨幣體系C.信譽高,流通范圍廣泛D.能與銀元等額兌換10.(2024·安徽皖北五校聯考)20世紀20年代,在第三國際的指示下,中國共產黨在城市多次發動武裝起義,但屢遭失敗。1930年,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中,大聲疾呼“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據此可知( )A.國民革命教訓深刻B.“左”傾錯誤得到了糾正C.馬克思主義豐富發展D.革命新道路被普遍接受11.(2024·江西南昌三模)歌曲《當紅軍》收錄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教育部編的《兒童唱歌集》中,如圖所示。這反映出當時蘇區( )A.美育教育引起普遍關注B.適應民族革命戰爭需要C.音樂教育服務革命現實D.兒童積極參加工農紅軍12.(2024·安徽皖豫聯盟高三聯考)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關于頒布暫行稅則的決議》規定,各種貨物過關,運貨人都須將所運貨物的名稱、數目、價格等報告關稅處,請求檢驗,除免稅品外,均須按稅率繳納關稅,通關者經過其他關稅處不再繳稅。這( )A.脫離了中國革命的實際B.標志著國內關稅正式取消C.有利于鞏固蘇維埃政權D.表明中國收回關稅自主權13.(2025·湖南永州二模)據統計,從1932年至1934年,中央蘇區共發動大規模“借谷”運動三次,籌集糧食100萬擔以上,折合谷子約為1億斤;共大規模發行公債三期,籌集公債400余萬元。據此可知,當時中央蘇區( )A.財政經濟陷入崩潰的境地B.土地改革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C.工作重心發生了根本轉移D.人民為根據地建設作出重大貢獻14.(2024·湖北武漢調研)《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對外宣言》明確提出共和國的性質是“工農兵以及一切勞苦民眾的政權”,以“聯合全世界被壓迫的民眾起來推翻世界帝國主義的統治”為目的,確定與蘇聯結成鞏固聯盟,提出“徹底的民族自決”“取消一切不平等條約”“獨立”“和平”等外交政策。該宣言( )A.是俄國道路與中國實際結合的典范B.為新中國政權建設提供了歷史經驗C.推動了中國共產黨工作重心的轉移D.打破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封鎖15.(2024·湖南雅禮中學三模)20世紀30年代初,根據地政府多次號召群眾為紅軍找醫生、找藥料,同時采取中藥西藥相結合的方式緩解藥品短缺,還通過動員地方醫師、自主培養醫生來壯大紅軍醫療隊伍。這些舉措( )A.豐富了統一戰線的內涵B.有利于反“圍剿”斗爭的開展C.打破了日軍的經濟封鎖D.立足于提升解放區醫療水平16.(2024·江西九江二模)中央蘇區的婦女擁有與男子同等的參政權利,在鄉村權力構成中也占重要地位。1934年初,婦女代表占中華蘇維埃中央蘇區城鄉蘇維埃代表大會代表總數的25%。這表明( )A.女性是社會治理的主要力量B.蘇維埃注重保護婦女的權益C.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得到鞏固D.國民革命推動中國女性解放二、非選擇題17.(2024·湖北十堰二模)[近代中國農村合作運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20世紀20年代后期,為了農村賑災和反共的政治需要,南京國民政府將西方傳來的合作社思想付諸實踐,開始用行政命令主動發起農村合作運動。在“救治農村”“調節農村金融”的口號下,通過政府的組織和宣傳,將城市銀行的剩余資金貸往農村,創辦信用合作社。1928年,國民黨中央執監會通過了《組織合作運動委員會建議案》,將其規定為國策運動之一。“經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提倡,始逐步具體化、普遍化,益以各方面的推動,合作事業之進展逐日形蓬勃矣。”但終因未能改變封建制度,農村合作運動未能起到挽救農業危機和復興農村經濟的功效。——摘編自傅宏《論1927—1936年南京國民政府的農村合作運動》材料二 國共十年對峙時期,為了解決中央蘇區糧食極度缺乏的問題,中國共產黨號召農民組織起來建立合作社,并設立國民經濟人民委員部負責管理。1930年2月閩西根據地發布的《合作社講授大綱》作為第一個向群眾系統講述合作社的宣傳材料,提出了合作社的多項原則,如合作社以增進社員共同的經濟幸福為目的,社員必須是自動結合的,等等。1932—1933年,蘇區政府相繼頒發了合作社暫行組織條例等法律規則,推動了合作社的迅速發展。如他們在個體經濟的基礎上,為調劑勞動力和耕牛以促進生產而自愿結合組建勞動互助社、耕田隊和犁牛合作社等。1934年2月,中央蘇區的消費合作社、糧食合作社、生產合作社等成倍增加,在反經濟封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摘編自葛文光、李錄堂《新中國成立前農村合作社的歷史沿革及其評述》(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20年代后期南京國民政府推行農村合作運動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30年代蘇區農村合作運動的特點及意義。(8分)18.(2024·廣東調研)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東北紅色國際交通線是指經由中東鐵路以及沿線聯絡站、交通站、情報站,護送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進步青年赴蘇參會學習,為中國共產黨、東北抗日聯軍與共產國際之間傳遞情報、物資、信件的秘密交通線。該線起初目的是保障往來中俄(蘇)兩國革命者的安全。隨著中國革命的發展,東北紅色國際交通線也承擔了傳遞信件、情報、指示和輸送物資的功能。九一八事變后,東北紅色國際交通線逐漸成為東北抗日戰爭隱蔽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國革命的發展和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巨大貢獻。——摘編自于司酮《東北紅色國際交通線研究》材料二 南昌起義后,為了打破國民黨反動派對蘇區的反革命“圍剿”和嚴密封鎖,中共中央建立了從上海經香港、汕頭、大浦、永定到達瑞金的秘密交通線。這一交通線以水路為主,溝通了位于上海的中共中央和位于贛南、閩西根據地的中央蘇區之間的信息往來,向蘇區輸送了大量物資,同時也護送了大量中共領導干部安全進入中央蘇區。紅色地下交通線成了中共中央和紅軍聯系的“血脈”通道,在革命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摘編自席杰《紅色地下交通線的建立與使用》(1)根據材料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兩條紅色交通線的經由路線,試從空間觀念的角度分別說明其形成的歷史原因。(6分)(2)根據材料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兩條紅色交通線承擔的主要任務及其存續的偉大意義。(8分)7 / 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課時分層作業18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docx 課時分層作業18 參考答案與精析.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