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分層作業(二十一)1.C [根據材料“使用時間為1949年……到1954年”并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布的時間是1950年可知,C項符合題意。]2.D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地主剝削制度,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但材料中出現了中農、富農等對國家政策認識不足等問題,出現消極生產現象,因此在廢除封建剝削制度之后,新中國迫切需要實現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將土地所有權收歸國有,進一步調動生產積極性,故選D項。]3.A [根據材料“水利建設宣傳畫《這是工農聯盟的標志》(1952年)”可知,這一時期水利建設宣傳強調工農聯盟,1952年處于新中國成立初期,面臨鞏固新生政權的任務。土地改革運動為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準備了條件,有利于鞏固工農聯盟,而大型水利建設必然是工業工人提供物力、技術和農民提供人力的產物,水利建設宣傳畫體現了這一時代性特征,故選A項;社會主義改造的時間為1953—1956年,排除B項;人民公社化運動在1958年開始,排除C項;三線建設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D項。]4.B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海外留學人員選擇放棄在國外的優厚條件,回到祖國參與建設,反映了他們對新中國的政治認同、對社會主義事業的信仰以及對國家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們歸國對新中國的科技發展、教育進步和工業化進程產生了重要推動作用,故選B項;大量的留學生歸國推動新中國科技發展,但科技進步是一個較漫長的歷程,“長足進步”說法不準確,排除A項;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與美國的科技水平存在較大差距,短時間內沒有打破其全部封鎖,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文化改造工作,排除D項。]5.D [根據材料“這次土地改革注意保存富農經濟,在政治上中立富農,與過去的土改政策有所不同”可知,在土改過程中,政府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減少了土改的阻力,有利于生產發展,說明人民政權國家治理趨向理性,D項正確;根據材料“孤立地主階級”“與過去的土改政策有所不同”“穩定城市中的民族資產階級”可知,這次土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不是井岡山革命時期,也不是落實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排除A、B兩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是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本質上還是私有制,排除C項。]6.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0年,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后,億萬人民“努力生產、增產節約”,有利于遭受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得到恢復,故選B項;1957年“一五”計劃的提前完成,開始改變我國工業落后面貌,排除A項;“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的是抗美援朝戰爭,排除C項;“沖擊了”不符合邏輯、史實,排除D項。]7.D [根據題干可知,新中國成立之后,鐵道部更改了一些原先舊式的職名,這些稱呼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據此可知,該舉措有利于塑造新型勞動者關系,故選D項;“一五”計劃中的工業化主要體現為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這與題干內容無關,排除A項;清除帝國主義殘余勢力指的是驅逐帝國主義在華勢力,與題干主旨無關,排除B項;對私營工商業的改造開始于1953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8.C [1952年,新中國發起、籌備并成功在北京召開了亞太和會,一方面向世界傳遞中國人民的和平意愿,使敵對勢力制造的中國“好戰”謠言不攻自破;另一方面是新中國向亞太地區乃至世界展示國家形象的一個契機,中國以東道主身份塑造積極正面的國家形象,故選C項;與會國家并不都是鄰國,排除A項;1953年,我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排除B項;材料與“促進了國民經濟恢復發展”無必然聯系,排除D項。]9.D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日內瓦會議不僅使中美建立了溝通的渠道,也促進了中英之間貿易的發展,客觀上改善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所面臨的國際環境,故選D項;材料與工業無關,排除A項;日內瓦會議是新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的國際會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但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日內瓦會議達成的協議緩和了亞洲和世界的局勢,但材料沒有提及,排除C項。]10.C [根據材料可知,這幅畫描繪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景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將土地分配給農民,使農民從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勞動積極性高漲,這反映出當時農村土改后的新氣象,故選C項;材料圖片呈現出土改后農民積極生產的景象,反映了土改的影響,而非其必要性,排除A項;土地改革時期的新中國尚屬于新民主主義國家,還未過渡到社會主義,排除B項;材料反映出農民獲得土地,生產積極性便得以提高,這說明了讓農民獲得土地的重要性,而非糧食生產的重要性,排除D項。]11.A [根據材料信息“1952年”“蘇聯”“國營農場”可知,這是我國對蘇聯農業集體化的學習和宣傳,反映出新中國對農村土地所有制進行改革的必然,故選A項;“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生產勞動積極性”是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的影響,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人民公社體制是1958年后建立的,排除C項;此時農村的民主革命早已勝利,排除D項。]12.A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總路線”指的是1953年提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此時期國家正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而“公私一律平等”的新稅制不符合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要求,所以毛澤東對新稅制的批判有利于推進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加快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實現,故選A項;1952年國民經濟已經得到恢復,排除B項;此時期正在進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而非調動私營企業的生產積極性,排除C項;1953年開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不屬于新民主主義財經路線,排除D項。]13.C [根據材料“國營企業與合作社……全部留給私營商戶經營販賣”可知,1952年處于過渡時期,我國不僅出現了國營企業和合作社等,還保留了私營商戶,兩者并存體現了新民主主義經濟特色,而國營企業等不搶購熱門暢銷貨也體現了對私營商戶的照顧,反映了其踐行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故選C項;1953年三大改造才開始,公私合營是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方式,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一五”計劃開始于1953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產業結構強調農輕重的發展情況,材料信息無法體現重工業等的發展情況,排除D項。]14.B [根據表格信息可知,“五四”憲法的制定中征詢意見對象廣泛、協商成果明顯,彰顯了民主協商的政治價值理念,故選B項;1997年中共十五大第一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故排除A項;材料信息與基層治理無關,故排除C項;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故排除D項。]15.D [根據題干“分給了約3億無地少地和缺少生活資料的農民”“約占農業人口的60%至70%”可知,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這為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打下了群眾基礎,故選D項;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排除A項;題干所述時間段屬于新民主主義社會時期,而不是社會主義時期,排除B項;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1956年底),徹底結束了我國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排除C項。]16.B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布后,強調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但舊式觀念和婚姻的陋習依然存在,說明時代在發展,但社會習俗滯后,故選B項;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已經頒布,排除A項;根據材料“保留著‘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保存著‘封建家長’和‘夫權’統治惡習”可知,社會生活中仍存在著落后的思想和習俗,“有序推進”說法有誤,排除C項;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此時中國是新民主主義社會,“結束”說法欠妥,排除D項。]17.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一“1933年1月”并結合所學知識從20世紀30年代的時代特征分析可知,20世紀30年代,中國內憂外患,政局動蕩(或日本加緊侵略中國,東北淪陷,國內新軍閥混戰,國民黨全力“圍剿”紅軍),人民對國家命運缺乏信心,因此提出了“奇怪的夢”;當時中國經濟落后,城市現代化水平低,普通民眾生活條件惡劣,該“奇怪的夢”反映了人民對改善生活,建立現代化強國的期盼。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分到的房子……什么都已經有了”可知,工人生活狀況(居住條件)改善;根據材料三“工人新村大道的兩旁……送喜訊”可知,工人政治地位提高;根據材料三“多少個工人子女進大學”可知,工人受教育權利得到保障;根據材料三“婦女……換上工裝”可知,女性工人地位提高;等等。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二“1952年首次搬進上海曹楊工人新村”“醫院、郵電局、花園、菜場什么都已經有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了人民民主國家;工人階級是領導階級;國民經濟得以恢復發展;根據材料三“寫于1957年前后”“工人家中掛獎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五”計劃實施,重視發展現代工業;三大改造完成,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等等。第(3)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1933年1月上海《東方雜志》”、材料二“回憶1952年首次搬進上海曹楊工人新村的往事”、材料三“上海詩人寧宇《工人新村漫步》”可知,缺乏權威性(或屬于報刊、口述史、詩歌等);史料涉及地域較單一,不能反映這一時期我國工人生活狀況的全貌。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從搜集官方權威檔案材料,搜集其他地區工人生活方面的資料,搜集能反映工人生活狀況的統計資料,搜集除居住條件以外,衣、食、行及工人家庭收入情況的材料等方面回答即可。答案:(1)20世紀30年代,中國內憂外患,政局動蕩(或日本加緊侵略中國,東北淪陷,國內新軍閥混戰,國民黨全力“圍剿”紅軍),人民對國家命運缺乏信心,因此提出了“奇怪的夢”;當時中國經濟落后,城市現代化水平低,普通民眾生活條件惡劣,該“奇怪的夢”反映了人民對改善生活,建立現代化強國的期盼。(任答1點,其中歷史背景2分,歷史解釋2分,共4分)(2)變化:工人生活狀況(居住條件)改善;工人政治地位提高;工人受教育權利得到保障;女性工人地位提高;等等。(2分,任答1點即可)原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了人民民主國家;工人階級是領導階級;國民經濟得以恢復發展;“一五”計劃實施,重視發展現代工業;三大改造完成,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等等。(4分,任答2點即可)(3)局限:缺乏權威性(或屬于報刊、口述史、詩歌等);史料涉及地域較單一,不能反映這一時期我國工人生活狀況的全貌。(2分,任答1點即可)建議:搜集官方權威檔案材料;搜集其他地區工人生活方面的資料;搜集能反映工人生活狀況的統計資料;搜集除居住條件以外,衣、食、行及工人家庭收入情況的材料;等等。(2分,任答1點即可)5 / 5課時分層作業(二十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建議用時:30分鐘)一、選擇題1.(2024·北京朝陽區二模)如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使用時間為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到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召開之前。歷代官印的印文以篆體居多,這枚大印卻采用宋體,目的是使人民群眾能夠看懂。下列法律的頒布會使用到該印的是( )A.《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B.《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C.《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D.《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2.(2024·河北秦皇島二模)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新區土改后,多數中富農怕共產、怕露富、怕冒尖,如太倉縣新建鄉中農有“種種吃吃”“反正不想發財”的消極情緒,江寧縣麒麟鄉富農因“怕二次土改,不敢雇工,生產消極,產量比土改前降低11%”。這可用于說明當時( )A.農村土地改革的復雜性B.消滅地主階級的緊迫性C.國民經濟調整的必要性D.生產關系變革的必要性3.(2024·湖北名校聯盟高三聯測)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建設史上,興建于湖北省公安縣境內的荊江分洪工程在當時被稱為“我國第一大水閘”。如圖為同一時期的水利建設宣傳畫《這是工農聯盟的標志》(1952年)。據此可知,荊江分洪工程興建的重要背景是( )A.土地改革運動的深入開展B.社會主義改造的開始C.人民公社化運動掀起高潮D.三線建設大規模開展4.(2024·江蘇蘇州高三調研)1950年至1953年,約有2 000名留學生歸國,成為新中國科技事業的骨干力量。至1955年11月,回國的海外高級知識分子達1 536人,其中從美國回來的有1 041人,許多人后來成為各類科學研究的奠定人或學術泰斗。這表明新生人民政權( )A.科技事業取得長足進步B.獲得知識界的政治認同C.打破了美國的技術封鎖D.文化改造工作成效顯著5.(2025·安徽合肥模擬)為有利于恢復和發展生產,這次土地改革注意保存富農經濟,在政治上中立富農,與過去的土改政策有所不同。這樣做可以使中農放心,他們的利益不會受到損害,也有利于穩定城市中的民族資產階級,孤立地主階級,減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這次土改( )A.鞏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政權B.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體現C.實現了土地公有制的根本變革D.說明人民政權國家治理趨向理性6.(2024·東北三省四市二模)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后,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抗美援朝運動在全國范圍內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億萬人民用努力生產、增產節約、捐獻飛機大炮、制訂愛國公約、擁軍優屬等實際行動,支援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運動( )A.改變了我國工業落后面貌B.促進了國內經濟建設恢復C.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D.沖擊了美蘇兩極對峙格局7.(2024·陜西渭南三模)1951年3月,鐵道部公布了《鐵路車站、列車段職工職名職掌及應具備的條件(草案)》,上海鐵路管理局按照草案要求,相繼修訂一批舊式職名,將雜夫役、小工等改為各種員、工等;將舊社會各種“匠”一律改稱“工”,并修訂一些日語、俄語等轉譯過來的職名。這一舉措( )A.適應了社會主義工業化要求B.旨在清除帝國主義殘余勢力C.促進了對私營工商業的改造D.有利于塑造新型勞動者關系8.(2024·廣東惠州一模)1952年3月,新中國發出《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發起書》,提出亞太人民要緊密地團結起來以保衛國家主權的獨立和完整,恢復并發展各國間正常的貿易關系和文化交流。同年10月,新中國在北京召開了37個亞太國家參加的和平會議。這些舉措( )A.旨在發展睦鄰友好合作關系B.彰顯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有利于展示新中國國家形象D.促進了國民經濟恢復發展9.(2024·廣東華南師大附中高三模擬)1954年日內瓦會議期間,中美雙方“在沒有正式外交途徑的情況下打開了一條表達意見的通道”,該對話通道后來維持了15年之久,便利了中美進行必要的外交溝通。日內瓦會議后,英國也建立了對華貿易的官方和半官方渠道,中英貿易額迅速提升。材料表明,日內瓦會議( )A.推動了中國工業化的新發展B.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C.緩和了亞洲和世界的局勢D.改善了中國的國際環境10.(2024·廣東揭陽八校聯考)下圖所示為新中國成立初期某畫家創作的《土改與生產》。據此可知,這一作品( )A.突出了土改的必然性B.贊揚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C.彰顯了農村的新氣象D.強調了糧食生產的重要性11.(2024·湖南長沙二模)1952年4月,中央政府組織了中國農民代表團訪問蘇聯,代表團在蘇聯參觀了83個集體農莊和2個國營農場。代表團回國后,在各自所在省份的縣鄉作報告,代表團成員們向人們宣傳了一幅蘇聯“耕地不用牛,點燈不用油,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圖景。這種宣傳( )A.有助于推進農村土地的所有制變革B.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生產勞動積極性C.有力地展示了人民公社體制的優越性D.鞏固了農村民主革命的勝利果實12.(2024·江蘇南通三模)在1953年6月至8月召開的全國財經會議上,毛澤東針對工商業稅制改革發言強調“新稅制是‘公私一律平等’,違背了國營經濟是領導成分的路線”,批判“新稅制發展下去,勢必離開馬列主義,離開黨的總路線,向資本主義發展”。毛澤東的講話利于( )A.加快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實現B.推動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C.調動私營企業的生產積極性D.貫徹新民主主義的財經路線13.(2024·廣東深圳二模)1952年5月,華東區城鄉物資交流大會在上海召開。國營企業與合作社遵循“對熱門暢銷貨,不應搶先購買,對滯銷貨,應帶頭購進”的原則,將豆類、山貨類、藥材類等近百種產品的經營權,全部留給私營商戶經營販賣。這一舉措( )A.標志著公私合營政策的實行B.適應了“一五”計劃的需要C.踐行了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D.優化了國家的產業結構14.下表說明,“五四”憲法的制定( )1954年3月至8月關于“五四”憲法草案征求意見數統計征詢意見對象范圍 參與討論人數 修改意見條數全國政協委員 500多人 3 900多條各大行政區,各省、市、自治區及解放軍 8 000余人 5 900多條全民 1.5億人 118萬條A.推動了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B.彰顯了民主協商的政治價值理念C.激發了民眾參與基層治理的熱情D.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15.(2024·湖南婁底三模)1950—1953年春,土地改革共沒收了地主階級約7億畝(約合4 700萬公頃)土地和大批牲畜、農具、房屋、糧食,分給了約3億無地少地和缺少生活資料的農民,約占農業人口的60%至70%。這( )A.表明我國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B.有利于鞏固我國社會主義新生政權C.徹底結束了我國土地私有制的存在D.為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打下基礎16.(2024·福建泉州模擬)1951年,《人民日報》社論《堅決貫徹婚姻法,保障婦女權利》指出,廣大的群眾至今還保留著“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還保存著“封建家長”和“夫權”統治惡習。這說明( )A.《婚姻法》制定迫在眉睫B.社會習俗滯后于時代的發展C.社會生活的變化有序推進D.新民主主義婚姻制度已結束二、非選擇題17.(2024·廣東肇慶一模)某研究者為研究20世紀50年代我國工人的生活狀況,搜集到以下史料。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1933年1月,上海《東方雜志》號召國人想象未來的中國,有歷史學家寫下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寫道:“我夢想中的未來中國首要之件便是:人人能有機會坐在抽水馬桶上……我夢想著:此后我真能不再作什么夢想了。”——1933年1月上海《東方雜志》材料二 “領導們問大家,對自己分到的房子有什么不滿意的,還有什么需要。但是我們想,跟過去比已經很好了,還會有什么不滿意的,周圍的醫院、郵電局、花園、菜場什么都已經有了,方便得不得了。家里用的還是抽水馬桶,那可是剛解放啊,全上海人家都還是倒馬桶的呢。”——原上海絹紡織廠先進工作者鄭長保回憶1952年首次搬進上海曹楊工人新村的往事材料三 “在工人新村大道的兩旁,守望著欣欣的白楊,風兒挨家奔跑送喜訊……生活啊,長著翅膀在飛翔;多少個工人子女進大學,多少戶工人家中掛獎狀。多少青年兒女立下大志,走遍祖國四面八方;多少家庭婦女離開灶臺,解掉圍裙換上工裝。誰說古來百家不同姓,這里的家長是親愛的黨……”——上海詩人寧宇《工人新村漫步》(寫于1957年前后)(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20世紀30年代的歷史背景,談談你對這個“奇怪的夢”的理解。(4分)(2)根據材料二、三,概述20世紀50年代上海工人生活狀況的變化,并說明原因。(6分)(3)該研究者所搜集的史料有何局限?為更全面研究我國工人的生活狀況,請向該研究者提供至少1條建議。(4分)6 / 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課時分層作業2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docx 課時分層作業21 參考答案與精析.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