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分層作業(二十二)1.C [材料中我國將蘇聯“一長制”改成“黨委領導制”,對國企的治理架構進行調整,這一制度的推行體現了對社會主義企業管理模式的探索,故選C項;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后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確立,與材料中黨委領導制的推行關聯不大,排除A項;材料中國企管理實行“黨委領導制”,突出黨委的地位,排除B項;當時中國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并沒有消除蘇聯模式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排除D項。]2.D [根據材料信息“1956年……三條商品流通渠道并存,并各自發揮作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我國已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并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正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故選D項;農村基層政權管理體制涉及的是政治體制,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是1949—1952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糧食短缺問題,排除C項。]3.C [根據材料“1964年”“我當個石油工人多榮耀”可知,這首歌是對工人的贊美,肯定了以工人為代表的廣大勞動人民的貢獻,有利于激發人民投身國家建設的熱情,故選C項;“雙百”方針的基本內涵是指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A項;社會主義工業化在“一五”計劃時期已經順利啟動,排除B項;“三線建設”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D項。]4.D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漫畫《最先進》描繪了當時人們積極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結合新中國經濟建設的史實可知,此時處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爭當先進體現出人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高漲,故選D項;1953年進行“一五”計劃,標志著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開始起步,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結合新中國經濟建設的史實可知,1958年我國工農業生產并未協調發展,排除B項;漫畫《最先進》展現了人們爭相建設社會主義,雖然此時受到“左”傾思想的影響,但材料沒有涉及經濟發展受到影響的信息,排除C項。]5.A [根據題干“1961 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我國經歷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等,導致國民經濟出現困難。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其目的是重視農業的發展,通過調整經濟結構,保障農業的基礎地位,促進農業的恢復和發展,從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好轉,A項正確;當時國民經濟面臨困難,重點是調整而不是急于推進工業化,排除B項;計劃經濟體制是指政府通過制定詳細的指令性計劃來管理經濟活動,這些計劃幾乎涵蓋了經濟的各個方面,題干只是強調要重視農業的發展,排除C項;題干強調農業在國民經濟調整中的重要性,而不是農業集體化的穩步推進,排除D項。]6.A [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且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兩極格局逐漸穩固,國際形勢日趨緩和,給中國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定和平的經濟建設環境,于是1953—1962年的兩個五年計劃的主要任務是完成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加快社會主義建設發展,而進入20世紀60年代,中國的周邊環境日趨惡化,連續面臨中蘇關系惡化、越南戰爭與中印邊界爭端的挑戰,導致這一時期的經濟建設不得不考慮戰備的需要,表明國際環境影響國內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故選A項。]7.B [根據材料可知,《曬干揀凈賣給國家》表現了棉農仔細挑選,把精選棉花上交國家的情景,體現了20世紀50年代崇尚勞動熱愛集體的時代風尚,故選B項;材料未強調溫飽問題,排除A項;年畫反映了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公有制建立后的社會狀況,而土地改革之后建立的是農民土地所有制,排除C項;年畫沒有農業現代化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8.B [根據題干“日趨緊張的國際形勢和美、蘇日益嚴峻的戰爭威脅”“將建設的重點放在西南、西北”及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三線建設增強了國防力量,改善了工業布局,故選B項;根據題干“將建設的重點放在西南、西北”可知,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三線建設并沒有推動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排除A項;三線建設并沒有改變中國社會發展方向,排除C項;社會主義改造在1956年就已經完成,排除D項。]9.D [根據材料可知,20世紀60—80年代攀枝花的人口顯著增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60年代國家開始三線建設,攀枝花是西南地區重要的鋼鐵基地,其人口增長是國家戰略推進西部地區發展的反映,故選D項;改革開放初期人口主要從內地向沿海開放城市流動,排除A項;材料與國民經濟調整無關,排除B項;“東西部地區實現了均衡發展”說法錯誤,排除C項。]10.C [根據材料“管得太死……自由選購”可知,“一五”計劃期間,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漸形成,陳云主張除糧食、布匹等重要物資和一些熱銷貨繼續統購外,其余可以自由選購,這一主張是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故選C項;三大改造指的是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材料并未涉及對三大改造的反思,排除A項;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經濟建設要發揮市場的作用,這是屬于經濟建設的路徑問題,“強調經濟建設要為民生服務”的說法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11.C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周恩來總理在1964年闡述的八項原則,尤其是“尊重受援國的主權”“絕不附帶任何條件,絕不要求任何特權”,正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進一步具體化和發展,故選C項。]12.C [根據材料可知,周恩來訪問非洲國家時,中國代表團所到之處總是受到民眾熱情歡迎,這反映出當時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非洲地區受到認可,國際影響力逐步提升,故選C項;新中國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標志是20世紀50年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新中國的經濟實力,排除B項;材料只是提及中國代表團在非洲受到歡迎,并不能體現新中國重視對非洲的援助,排除D項。]13.A [與1957年相比,1972年廣交會參與國家(地區)和客商數量都大幅增加,這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國際影響力擴大的表現,尤其是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和1972年中美、中日關系的改善帶來了積極的影響,故選A項;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是在兩極格局瓦解之后,且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形成是在改革開放之后,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14.D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小蝌蚪找媽媽》以水墨畫的形式展現,兼具哲情、畫意與詩情,體現出新中國的藝術創作趨向探索民族化道路,故選D項;材料未涉及動畫情節內容,不能體現情節的曲折性,排除A項;“服務于”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20世紀60年代是我國全面探索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加之國際關系較為緊張,文藝作品的政治性很難避免,排除C項。]15.C [1956年,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逐步完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成為時代主題,以圖書館為“有力武器”并“向科學進軍”正是適應這一時代要求的具體舉措,故C項正確;圖書館具備服務公眾的職能,但這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項;“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是在1995年,排除B項;D項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6.A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線建設是20世紀60—70年代中國以加強國防為中心的戰略大后方建設,是國防建設和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三線建設的實施,為增強我國國防實力,改善生產力布局以及中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作出了極大貢獻,材料反映出1965—1975年內地工業總產值增長率遠超沿海工業總產值增長率,內地工業總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上升,再結合時間段可知三線建設促進了內地發展,故選A項;受當時國情影響,我國的農輕重比例并不平衡,排除B項;當時國家的經濟重心仍然在沿海地區,排除C項;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提出時間是1999年,排除D項。]17.解析:第(1)問,1949—1956年的因素:根據材料“優先發展重工業”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水平發展低;“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1957—1977年的因素:根據材料“大搞工業,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大躍進”;根據材料“1961年開始的國民經濟調整”可知,國民經濟的調整;根據材料“大量企業內遷,沿海城市規劃建設基本停滯”可知,三線建設的需要。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形成了工業化主導城鎮化發展思想”“形成了限制城鎮化保障工業化發展思想”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工業化和城鎮化之間存在超前和滯后兩種發展狀態。第二小問,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只有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只有制定科學合理的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策略,才能使工業化和城鎮化相協調,促進工業和城市的和諧發展。答案:(1)1949—1956年的因素: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水平發展低;“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4分)1957—1977年的因素:“大躍進”;國民經濟調整;三線建設。(4分)(2)發展狀態:材料中的工業化和城鎮化之間存在超前和滯后兩種發展狀態。(4分)啟示: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只有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分)只有制定科學合理的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策略,才能使工業化和城鎮化相協調,促進工業和城市的和諧發展。(2分)18.解析:首先分別概括“變動趨勢”,根據材料折線圖走向可知蘇聯與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在1950—1960年較高,保持較快增長,從1960年后下降明顯;日本與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在1950—1964年較少且增長不明顯,在1964—1972年增長較快,1972年后貿易規模迅速增長;聯邦德國與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在1950—1960年明顯較低,1970年后明顯增長;美國與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在1950—1970年幾乎不存在,從1970年后出現且增長速度較快。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受到國際形勢與國內政策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共同影響。新中國成立后,由于美蘇關系惡化,西方國家對新中國采取遏制政策,新中國采取“一邊倒”的外交方針,與蘇聯建立友好合作關系,蘇聯大規模援助新中國經濟建設,但20世紀50年代末中蘇關系逐漸惡化,雙方減少合作與貿易往來;新中國成立初期,日本、聯邦德國同屬于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敵視新中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歐和日本崛起,資本主義陣營內部出現分化,一些資本主義國家逐漸加強與新中國的交流與貿易往來,同時,新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堅持國家關系的平等互利,有利于對外交往與合作,20世紀70年代,隨著美蘇爭霸局勢的變化,美國尋求與中國和解,推動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貿易往來不斷增強;受到中美關系緩和的影響,西歐和日本也調整了對華政策,加強貿易合作,1972年,中日建交進一步推動中日貿易發展。答案:①蘇聯:20世紀50年代保持快速高位增長,20世紀六七十年代總體呈波動式下降趨勢。(2分)解釋:新中國成立初期實行“一邊倒”方針;蘇聯大規模援助經濟建設;20世紀50年代末中蘇關系惡化并持續。(2分)②日本:20世紀五六十年代維持低總量貿易,20世紀70年代貿易規模迅速擴大。(1分)解釋:新中國成立初期,日本追隨美國的冷戰政策;1972年中日建交,中日貿易額快速上升。(2分)③聯邦德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維持低總量貿易,20世紀70年代后貿易規模呈擴大趨勢。(1分)解釋: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推崇平等互利的國家關系;20世紀五六十年代,資本主義陣營存在分化現象,未嚴格執行封鎖政策;20世紀70年代在中美關系逐步走向正常化的背景下,聯邦德國調整對中國的政策。(2分)④美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雙方幾乎不存在貿易,20世紀70年代貿易總額出現并快速增長。(2分)解釋:冷戰中美國對中國嚴格實行禁運、封鎖政策;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2分)6 / 6課時分層作業(二十二)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建議用時:40分鐘)一、選擇題1.(2024·山西省際名校聯考)1956年9月,中共八大對國企的蘇聯“一長制”予以否定,并決定實行“黨委領導制”。企業治理架構是黨委絕對領導,企業行政工作是廠長領導下的廠部負責制,職工代表大會監督行政領導。這一制度的推行( )A.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確立奠基B.加強了職工為中心的國企民主管理C.是對社會主義企業管理模式的探索D.消除了蘇聯模式對中國經濟的影響2.(2024·廣西猜題卷)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段時期,農村集市貿易的傳統基本上被保留下來,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復和發展。1956年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后,在社會主義統一市場內,國營商業、合作社商業和集市貿易三條商品流通渠道并存,并各自發揮作用。這表明當時我國( )A.創新農村基層政權管理體制B.加速了國民經濟的恢復C.緩解了災害造成的糧食短缺D.積極探索中國發展道路3.(2024·河北三模)1964年,由薛柱國作詞、秦詠誠作曲的《我為祖國獻石油》發表,歌詞“紅旗飄飄映彩霞,英雄揚鞭催戰馬。我當個石油工人多榮耀,頭戴鋁盔走天涯。茫茫草原立井架,云霧深處把井打”飽含深情。這首熱情豪邁的工人贊歌( )A.客觀上豐富了“雙百”方針的基本內涵B.有利于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順利啟動C.有利于激發人民投身國家建設的熱情D.反映了工人階級對三線建設的作用4.(2024·河北邢臺一模)如圖所示是1958年的漫畫作品《最先進》。這幅漫畫反映出當時我國( )A.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開始起步B.工農業生產的協調發展C.“左”傾思想影響了經濟發展D.社會主義建設熱情高漲5.(2025·河北邯鄲模擬)1961年5月,在中央工作會議上,陳云做了題為《動員城市人口下鄉》的講話,他強調說:“國民經濟的基礎是農業,農業好轉了,工業和其他方面才會好轉。所以,工業不能擠農業,城市不能擠農村,而要讓農業,讓農村。”這一認識主要基于( )A.國民經濟調整的需要B.實現工業化的迫切需求C.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D.農業集體化的穩步推進6.(2024·廣東梅州二模)“一五”計劃和“二五”計劃(1953—1962年)期間,我國建設的主要方向是完成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加快社會主義建設發展,但“三五”計劃和“四五”計劃(1966—1975年)期間,加強農業發展、強化國防建設以及建設內地戰略后方等漸漸成為建設的主要方向。這表明( )A.國際環境影響社會發展B.國內社會主要矛盾改變C.發展經濟成為第一要務D.工業化的進程日益加速7.(2024·湖南邵陽一模)如圖是1958年吳少云繪制的年畫——《曬干揀凈賣給國家》。此畫( )A.說明當時我國已經解決溫飽問題B.體現崇尚勞動熱愛集體的時代風尚C.反映出土地改革調動了農民積極性D.再現了“大躍進”時期農業現代化成就8.20世紀60年代前期,面對日趨緊張的國際形勢和美、蘇日益嚴峻的戰爭威脅,黨中央、毛澤東作出重大戰略決策:將全國劃分為一、二、三線,將建設的重點放在西南、西北。1965年至1975年,三線地區共完成基本建設投資1 269.67億元,占同期全國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43.5%。三線建設( )A.推動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B.增強了國防力量,改善了工業布局C.改變了中國社會發展方向D.是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重要步驟9.(2024·湖南長郡中學二模)1965年前后,攀枝花遷入人口最多時有60多萬人次。據統計,1982年攀枝花的漢族人口為732 680人,比1964年增長201.07%,平均每年增長6.31%;少數民族人口為82 472人,比1964年增長了79.42%。這些變化反映了( )A.改革開放促進了人口的流動B.國民經濟調整取得顯著成效C.東西部地區實現了均衡發展D.國家戰略推進西部地區發展10.(2024·安徽阜陽二模)1956年,陳云指出,現在從大城市到小集鎮大部分都管得太死,他主張除糧食、布匹等重要物資和一些熱銷貨繼續統購外,其余可以自由選購。這一主張意在( )A.反思三大改造的急躁冒進B.推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完成C.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D.強調經濟建設要為民生服務11.(2024·天津河西區一模)1964年,周恩來總理在訪問加納時,系統闡述了中國對外提供經濟技術援助的八項原則,如“中國政府一貫根據平等互利的原則對外提供援助……認為,援助是相互的”“嚴格尊重受援國的主權,絕不附帶任何條件,絕不要求任何特權”。這表明中國( )A.積極支持非洲的反對殖民主義B.構建與非洲國家的伙伴關系C.踐行和發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D.奉行“不結盟”原則和精神12.(2024·河南青桐鳴高三聯考)從1963年底到1964年初,周恩來連續訪問非洲10個國家。隨行攝影師后來回憶此次出訪時說:“不管中國代表團去哪,街上總是有許多穿著五顏六色民族服裝的當地人在擊鼓、跳舞、歡呼,或是和代表團握手。”這反映出新中國( )A.外交政策走向了成熟 B.經濟實力明顯增強C.國際影響力逐步提升 D.重視對非洲的援助13.(2024·福建龍巖三模)下面是1957年、1972年在廣州舉辦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參會國家(地區)及客商簡況表。這一變化反映了( )時間 參會國家(地區)及客商1957年 19個國家(地區)共1 223人參會,其中港澳采購商1 021人1972年 82個國家(地區)共14 598位客商參會,日商到會踴躍A.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擴大B.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C.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形成D.中美建交的外溢效應14.(2024·廣東佛山二模)20世紀60年代,新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問世后,獲得國際上極高的關注和贊揚。茅盾先生觀看后即興賦詩:“莫笑故事誕,此中有哲情,畫意與詩情,三美此全具。”這體現出新中國的藝術創作趨向( )A.突出情節的曲折性 B.服務于國際市場C.擺脫強烈的政治性 D.探索民族化道路15.1956年7月,全國圖書館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與會代表一致認為“圖書館是向科學進軍的有力武器”。會議確定了圖書館工作的基本任務:“向科學研究工作者提供圖書資料,為科學研究服務,促進科學的迅速發展。”據此可知,該會議的召開( )A.明確了圖書館服務公眾的職能B.推動了“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C.反映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D.說明圖書館管理融入科技因素16.(2024·廣東肇慶一模)下圖所示為1965—1975年中國內地工業產值變化情況。這反映了( )A.三線建設促進了內地發展B.農輕重的比例已漸趨平衡C.國家經濟重心已轉向內地D.西部大開發取得顯著成效二、非選擇題17.(2024·河北唐山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 新中國30年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思想演進表1949—1956年工業化主導城鎮化發展思想 這個時期,我國效仿蘇聯的工業化道路,選擇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于1953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建設蘇聯援助的156個項目。黨中央從經濟建設的目標和條件出發,認為“社會主義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必然要從屬于社會主義工業的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城市的發展速度必然要由社會主義工業發展的速度來決定”,大量重工業項目在城市中興建,帶動了一大批重工業城市的建設,形成了工業化主導城鎮化發展思想1957—1977年限制城鎮化保障工業化發展思想 在“二五”計劃期間,大搞工業,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和國家工業建設,盲目擴張的城市規劃建設不僅在其后的國民經濟調整中被停止,黨中央甚至還提出在一段時期內不搞城市規劃的主張。在1961年開始的國民經濟調整中,黨中央明確提出要調整農村勞動力、精減下放職工和設法壓縮城市人口。20世紀60年代前期,面對日趨緊張的國際局勢,大量企業內遷,沿海城市規劃建設基本停滯,內地城市雖有發展,但其規劃建設標準也嚴格控制在備戰要求范圍內。在進行國民經濟建設過程中,形成了限制城鎮化保障工業化發展思想——摘編自蔣永穆、李善越《新中國70年工業化城鎮化互動發展思想演進:歷程、主線及動力》(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兩個時期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思想形成的因素。(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出材料中工業化和城鎮化之間存在的發展狀態及由此帶來的啟示。(8分)18.(2024·廣東廣州二模)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1950—1976年中國與日本、聯邦德國、蘇聯和美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的變動趨勢——嚴鵬《簡明中國工業史(1815—2015)》根據材料,分別概括1950—1976年中國與以上四個國家進出口貿易總額的變動趨勢,并加以解釋。(14分)7 / 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課時分層作業22 參考答案與精析.docx 課時分層作業22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