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荊門市2024一2025學年度下學期期末高二年級學業水平檢測歷史本試卷共6頁,19題。全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90分鐘。★祝考試順利★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4.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屈家嶺文化遺址是長江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重要考古發現。遺址中發現大量碳化稻谷和稻殼痕跡,紅燒土建筑遺址,磨制精細的石斧、石錛、石刀,以及大量精美陶器(蛋殼彩陶、磨光黑陶)。據此可知,當時的屈家嶺()①原始農業已產生②人們已進入定居生活③手工業技術較先進④已經具備早期國家形態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2.“漢代的鹽鐵政策,起于武帝征伐匈奴,向外用兵;唐代租庸調制之破壞,以及茶鹽諸稅之興起,也由于玄宗以下,先是向外開疆拓土。總之漢唐并無二致。”這說明()A.漢唐政策有著異曲同工之效B.現實政治引發經濟制度調整C.漢唐統治者致力于開疆拓土D.漢唐兩代經濟政策理想一致3.宋朝最高地方行政區劃之路,不置元首性之長官,而以帥、漕、憲、倉諸司,分掌眾務,不相統屬,且各司職掌之劃分交互錯雜不清晰。此舉意在()A.確保吏治清廉B.便利地方治理C.以分權達集權D.強化君主專制4.13世紀,蒙古大軍西征,在伏爾加河流域,蒙古人引入的驛站制度、稅收體系與軍事管理模式,逐漸滲透到當地社會結構之中,羅斯貴族階層通過與蒙古統治者通婚、接受冊封等方式,形成了獨特的政治文化。這說明蒙古西征()A.拓展了元朝疆域范圍B.加速了西學東漸進程C.改變了沙皇俄國政體D.推動了文明交流交融高二歷史試卷第1頁(共6頁)5.自漢以來,“忠臣、義夫、節婦、孝子、順孫”常由官府立牌坊建祠、立碑賜匾、封爵賜浩命。棠棍牌坊群是明清時期官府為褒獎鮑氏家族而建,無論從前還是從后看,都以“忠、孝、節、義”為順序。這反映出()徽州棠樾牌坊群A.牌坊建筑藝術日臻完普B.微州商品經濟高度發達C.國家對社會教化的重視D.忠孝成為社會主流思潮6.1881年,唐胥鐵路在頑固派反對中竣工。但鐵路建成通車不久,即有廷僚上書“機車直駛,震動東陵,且噴出黑煙,有傷禾稼”,故清廷勒令停駛機車。后經周折和疏通,機車才被允準再次開駛。由此推知()A.中國交通近代化進程由此始B.近代中國交通事業轉型艱難C.中國近代鐵路網絡趨于完善D.清政府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7.西方有學者認為:“在整個歷史上,每逢較弱的社會受到較強的、好戰的社會威脅時,就會產生兩種相反的反應:一種是割斷同入侵勢力的一切聯系;另一種卻是力圖采納外國社會的許多特別吸引人的東西。”以下可支撐其觀點的是()A.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B.清末新政;太平天國運動C.義和團運動:維新運動D.洋務運動:太平天國運動8.七七事變后,我國沿海民族工業大舉內遷西南、西北等地。內遷企業克服困難,迅速復工,不但制造了許多新設工廠急需的機器,而且生產了大量武器軍火。由于軍事和民用的需要,被服、食品,紡織廠和面粉廠的利潤高達90%,生產規模大有擴充。由此可知,工廠內遷()A.擴大了東西部經濟發展差距B.加劇了輕重工業比例的失調C.彰顯了國民政府的調控職能D.保障了持久抗戰的物質需求9.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上實行“一邊倒”。到1954年6月,中國倡導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準則。1955年萬隆會議上,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發展。新中國外交政策的調整()A.源于中蘇關系的變化B.彰顯務實和理性精神C.強調意識形態一致性D.意在踐行全方位外交10.有學者認為,回顧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程,中國的發展實現了三大歷史性突破。十一屆三中全會到中共十四大,解決了“松綁問題”;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七大前夕,解決了“借力發展”的問題:從中共十七大開始,解決“轉軌發展”的問題。這反映了()A.中國積極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B.實踐突破與理論創新間的良性互動C.中國更深層次地參與全球化進程D.中國改革己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高二歷史試卷第2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