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春季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七年級地理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3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意的。)亞洲獨特的氣候條件有利于不同種類農作物的生長。小麥起源于兩河流域,水稻最早在中國的長江流域種植,棉花則起源于印度河流域。讀亞洲三大文明發源地示意圖1,完成1-3題。1.不同種類農作物能良好適應亞洲獨特的氣候條件,反映亞洲氣候具有的特征是A.氣候復雜多樣B.季風氣候顯著C.季風氣候分布廣D.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2.亞洲形成該氣候特征的原因有①東西距海遠近差異大 ②南北跨緯度大③多大江大河④地形復雜多樣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3.圖1中農業區形成的共同自然條件是A.地形崎嶇,排水良好 B,地形平坦,水源充足C.人口稀少,人均耕地多 D.勞動力豐富,農業生產歷史悠久當地時間2025年1月21日,美國南部地區多地打破了有史以來最大降雪紀錄。讀圖2 北美洲氣流示意圖、圖3北美洲地形分布圖,完成4-6題。4.圖3中關于甲、乙兩處,說法正確的是A.甲是北美洲和歐洲的分界線 B.甲溝通了太平洋和印度洋C.乙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 D.乙溝通了印度洋和太平洋5.美國南部地區緯度較低.但冬季易受冷空氣影響產生降雪,原因是A.中部為平原,冷空氣暢行無阻 B.靠近冷空氣源地,氣溫較低C.地處山地,海拔高,氣溫較低 D.靠近五大湖地區,氣候較冷濕6.圖2中①氣流僅能達到西部沿海地區,其影響因素主要是A.緯度位置 B.海陸分布 C.人類活動 D.地形地勢2025年2月7日,中國第五座南極考察站——秦嶺站開站1周年,目前,秦嶺站的新能源、科研、通訊、海水淡化、污水處理、室外管線等配套環保設施系統安裝工作正按計劃全面展開。讀圖4南極地區圖,完成7-9題。7.我國南極的科考站大多選擇在2月建設,是因為該時間段南極地區A.為熱季,冰雪大量消融B.為冬季,風力較小C.為暖季,白晝時間長D.為旱季,降水較少8.下圖中北極熊和企鵝的“對話”反映的問題是A.兩極地區野生動物銳減 B.極地地區淡水資源短缺C.全球海洋污染D.全球氣候變暖9.為保護周邊環境,秦嶺考察站在建設過程中安裝海水淡化、污水處理系統,主要目的是A.增加淡水資源儲備,直接排放污水B.減少對當地淡水資源的依賴,避免污染周邊海洋C.僅為滿足科研用水需求,不考慮環保D.降低建設成本,隨意處置污水2025年4月6日-8日,法國總統馬克龍應邀對埃及展開國事訪問,并簽署涉及衛生、交通、水利等多領域合作協議。讀圖5埃及和圖6法國的示意圖,完成10-11題。10.下列關于兩國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的敘述,正確的是A.甲河流為剛果河 B.法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C.埃及四面臨海 D.乙山脈為阿爾見斯山脈11.下列關于兩國人口和經濟文化共同點的敘述,正確的是A.旅游業發達 B.水稻是主耍的糧食作物C.居民通用阿拉伯語 D.居民信奉塞督教俄羅斯與日本是兩個在亞洲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雖隔海相里,但地理特征存在差異。讀圖7俄羅斯和圖8日本的簡圖,完成12-13題。12.兩國的共同點是A.礦產豐富,森林廣布B.位于北半球C.地狹人稠,農業發達 D.地跨兩大洲13.兩國城市與人口大多分布在南部地區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水源 B.地形 C.氣候 D.交通亞馬孫河流域一年中洪水時間最長可達200天之久,河面最高可上漲10-15米。每年洪水季,這里的部分森林會被河水淹沒,被稱為洪逝森林。讀圖9亞馬孫洪泛森林分布示意圖及相應氣候資料圖10,完成14-15題14.圖9中決定亞馬孫河流域洪泛森林面積大小的主要原因是A.氣溫 B.降水 C.地形 D. 土壤15.下列保護與開發亞馬孫流域熱帶雨林的措施,合理的是①建立自然保護區 ②遷移居民,禁止開發 ③保護性開發,如雨林觀光等④選擇性采伐與更新造林相結合 ⑤設立國際基金,使當地從管理和保護中獲益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二、綜合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30分。)1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7分)材料一:“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中國與陸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國聯系更加緊密,同時也與撒哈拉以南非洲多個國家保持密切的合作關系。材料二:中歐班列是運行于中國與歐洲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集裝箱等鐵路國際聯運列車。中歐班列的開通,有效促進了沿線各國之間的溝通與合作,為推進經濟全球化進程,構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有力支撐.讀圖11中歐班列沿線示意圖、圖12 丙地所在地區農業分布示意圖。圖13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礦產和農作物分布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圖11中,造成甲、乙、丙三地氣候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甲地位于 (地區),其主要氣候類型是 。(2)中歐班列是在各國原有鐵路運輸線路的基礎上,形成橫貫 大陸的運輸大動脈。試分析開通中歐班列的意義。(寫出1條即可) 。(3)讀圖13可知,在國際貿易中,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國家出口的產品是 ,進口工業制成品,在國際貿易中處于不利地位。(4)近些年來,圖11中的丙地區人口增長迅速,水資源的高效利用成為各國關注的重點。根據圖12和材料信息,從可持續發展視角為該區域水資源利用提出合理建議: 。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8分)材料一:小麥喜溫涼,較耐旱,是一種在世界廣泛種植的糧食作物。材料二:水稻是一種喜溫喜濕的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充足的光照和熱量,尤其是需要大量的水分。此外,平垣的地形也有利于水稻種植和農田管理.材料三:圖14為印度糧食作物種植區分布圖,圖15為東南亞糧食作物種植區分布圖,圖16為俄羅斯小麥主產區及年平均氣溫分布圖。【糧食作物的選擇和生長】 ^(1)根據圖14和材料,印度主要糧食作物a是 、糧食作物b是 ;乞拉朋齊因地處盛行風A (風向)季風的迎風坡,成為“世界雨極”,如果該季風來得晚,退得早,容易造成 災害,對農業不利。(2)讀圖15,分析中南半島種植水稻的自然條件是 。(2)根據圖16,俄羅斯的糧食生產區主要分布在年平均氣溫高于00C的 平原和西西伯利亞平原的南部。【糧食作物的生產】(4)人口的優勢已成為印度和東南亞糧食生產的優勢之一,請你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它們人口的優勢是: 。【糧食作物的發展】(5)糧食生產關乎世界糧食安全。請寫出一條提高糧食產量的合理化建議。18.讀圖完成下題。(8分)材料一:2024年5月5日習近平主席到達法國,對其進行國事訪問。法國農業機械化水平高,小麥、玉米、葡萄和牛肉等產量均居歐洲西部各國之首,富牧業和園藝業發達,是世界上重要的小麥出口國。巴黎盆地主要的農業區、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盛產葡萄,葡萄酒產量居世界首位。圖17為法國地形分布圖,圖18為法國葡萄和小麥種植區圖。(1)讀圖17,從緯度位置看,法國位于地球五帶中的 帶。從圖中分析可知,法國的地勢特點是 ,判斷依據是 。(2)簡述圖18中甲地對葡萄種植的有利影響: 。材料二:美國的小麥區,包括冬小麥區和春小麥區,冬小麥秋播夏收(次年), 需越冬,種植在冬季氣溫相對較高的地區;春小麥春播秋收,無需越冬,種植在冬季氣溫相對較低的地區。圖19為美國本土農業帶圖。(3)結合圖19和材料,判斷圖中①②區種植的是 (農作物),美國和法國都是海陸兼備的國家,均瀕臨 洋。(4)簡析美國乳畜區乳畜業發達的有利條件: 。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7分)材料一:褐層是煤化程度最低的低級煤,不易儲存和運輸,燃燒對空氣污染嚴重。近年來日本和澳大利亞在,褐煤制氫領域開展了密切合作。日本在澳大利亞建廠,利用褐煤資源制氫,再將氫氣輸送到日本各個應用場景,基本實現零碳排放。目前對于“褐煤制氫”又有了新的研究。材料二:圖20為褐煤與氫使用對比圖、圖21為日本加氫站分布圖和圖22澳大利亞煤炭資源分布圖。(1)圖示兩個國家獨占一個大陸的國家是 (填寫國家名稱)。(2)比較日本和澳大利亞兩國海陸位置的異同點:共同點是 ,不同點是 。(3)綜合考慮交通、勞動力和資源情況,澳大利亞制氫廠的最佳選址應位于澳大利亞煤炭資源分布圖中的 (①/②/③)處,試分析原因 。(4)分析兩國開展“褐煤制氫”合作,對日本的有利影響: (2分)(至少寫出兩點)。2024一2025學年度下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七年級地理參考答案一、選擇題題號723456891012131415答案ADDDBDBC二、綜合題16.(1)海陸位置歐洲西部溫帶海洋性氣候(2)亞歐①推動沿線國家的貿易合作,促進經濟發展;②增加就業機會:③加快通行效率(交通便利),利于國際交流與合作:④有利于經濟全球化等(3)農礦產品/初級產品(4)引進和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合理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加強水資源循環利用等。17.(1)水稻小麥西南干旱(2)全年高溫,降水豐沛;灌溉水源充足(便利):地勢平坦,土壤肥沃。(3)東歐(4)勞動力眾多,且價格低廉;消費群體龐大,市場廣闊(5)改進農業生產技術;加大農業資金投入;擴大耕地面積:興修水利工程;提高機械化水平等。18.(1)北溫帶東南高,西北低河流自東南向西北流(2)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日照時間長,光照充足,利于糖分積累;灌溉水源充足;葡萄種植歷史悠久;當地對葡萄酒有獨特情懷,市場需求量大等。(3)小麥大西(4)地處溫帶,氣候相對冷濕,水源充足,利于優質牧草生長;經濟發達,人口和城市集中,消費市場廣闊,有利于發展乳畜業。19.(1)澳大利亞(2)共同點:都臨太平洋不同點:日本不臨印度洋,澳大利亞瀕臨印度洋(合理即可)(3)①海陸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靠近褐煤產地,節省運輸成本。(4)減少大氣污染;提供能源(緩解能源緊張);保護環境。(合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廣西賀州市昭平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 地理試題.docx 廣西賀州市昭平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 地理試題答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