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新課預習銜接 原始農業和史前社會一.選擇題(共18小題)1.(2024 葉縣期中)在葉縣東部的舞陽縣境內,有距今8000多年的賈湖遺址,那里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豬骨骼。這證實賈湖居民( )A.過著原始農耕生活 B.已學會制作工具C.會使用木結構水井 D.懂得使用天然漆2.(2024 金昌)如表為我國不同地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器物,這些器物均有“龍”的元素。這說明( )三星塔拉遺址 紅山玉龍(內蒙古) 陶寺遺址 彩繪龍紋陶盤(山西) 齊家文化遺址 凸堆龍紋紅陶罐(甘肅) 良渚遺址 龍首玉鐲(浙江)A.地理環境影響人類文明發展B.器物的生活化功用加強C.中華文明具有多元一體特點D.當時社會階級分化明顯3.(2024 連平縣校級模擬)央視熱播《舌尖上的中國2 時節》展現了不少中國傳統美食的生產、加工工藝。假設該劇組想拍攝我國種植粟的專題片,你認為最符合他們拍攝要求的外景地點( )A.半坡遺址 B.河姆渡遺址C.大汶口遺址 D.城頭山遺址4.(2024 成華區期末)距今10000年左右,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發現于中國的是( )A.稻、粟 B.小麥、核桃C.玉米、蠶豆 D.馬鈴薯、芝麻5.(2024 文山市模擬)1973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對浙江余姚一處古人類遺址進行發掘時發現有稻谷、谷殼、稻稈、稻葉等遺存,該處遺址最有可能是( )A.半坡遺址 B.河姆渡遺址C.大汶口遺址 D.北京人遺址6.(2024 寬城區校級一模)半坡和河姆渡的原始居民過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A.能建造房屋 B.會制作陶器C.農業生產的發展 D.會使用火7.(2024 遼陽一模)歌謠“骨木石陶,種植水稻,豬狗水牛,定居不移”反映了哪一原始居民的情況( )A.山頂洞人 B.半坡原始居民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8.(2024 內江校級二模)下列關于我國原始農業發展的表述,不符合史實的是( )A.黃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B.黃河流域是亞洲稻的起源地C.我國原始農業興起于黃河、長江等大河流域D.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等,是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9.(2024 洮北區期末)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遠古居民分別是( )A.元謀人、北京人 B.元謀人、半坡人C.河姆渡人、北京人 D.河姆渡人、半坡人10.(2024 保山一模)位于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是較早種植水稻的原始人類遺址,位于黃河流域的半坡人是較早種植粟的原始人類遺址,這兩個原始人類遺址均屬于( )A.海洋文明 B.商業文明 C.農業文明 D.工業文明11.(2024 鞏義市期末)歷史老師在介紹我國一處早期文化遺址時,提到“黃河流域”“粟”“半地穴式房屋”。此文化遺址應是(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C.半坡遺址 D.河姆渡遺址12.(2024 梁溪區一模)仰韶村是中國發現的第一個史前村落遺址。據考證,該遺址先民的經濟形態以粟黍旱作農業和家豬飼養為主。下列與仰韶村遺址特征類似的是(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C.河姆渡遺址 D.半坡遺址13.(2024 莘縣期中)下列圖片資料共同反映了我國哪一原始農耕時代居民的生活狀況?( )A.元謀人 B.北京人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14.(2024 開封一模)如圖是胡明同學做的復習卡片,在其“_____”處應填寫的標題是( )“______” 時間:距今6000多年 內容:種植水稻 地位:中國南方原始農耕文化的代表A.元謀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15.(2024 東莞市期中)距今約7000年前,生活在長江流域浙江余姚的河姆渡人,會種植什么農作物?( )A.水稻 B.粟 C.黍 D.玉米16.(2024 曲靖期末)“江山社稷”中的“稷(jì,又稱粟,俗稱小米)”,在中國歷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下列遠古居民中最早種植“稷”的是( )A.山頂洞人 B.河姆渡人 C.半坡人 D.炎黃部落17.(2024 硚口區模擬)遺址遺跡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下列遺址遺跡為研究中國古代原始農業提供重要證據的是( )A.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B.河姆渡出土的骨耜C.黃帝陵 D.三星堆青銅面具18.(2024 西藏)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距今約7000年的河姆渡人已經開始了原始農耕生活,其種植的糧食作物是( )A.水稻 B.粟 C.黍 D.玉米新課預習銜接 原始農業和史前社會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8小題)1.(2024 葉縣期中)在葉縣東部的舞陽縣境內,有距今8000多年的賈湖遺址,那里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豬骨骼。這證實賈湖居民( )A.過著原始農耕生活 B.已學會制作工具C.會使用木結構水井 D.懂得使用天然漆【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根據材料“那里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豬骨骼”可知,賈湖遺址的原始居民能夠種植農作物,飼養家畜,這說明賈湖居民過著原始農耕生活,A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制作工具,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水井的信息,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使用天然漆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2024 金昌)如表為我國不同地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器物,這些器物均有“龍”的元素。這說明( )三星塔拉遺址 紅山玉龍(內蒙古) 陶寺遺址 彩繪龍紋陶盤(山西) 齊家文化遺址 凸堆龍紋紅陶罐(甘肅) 良渚遺址 龍首玉鐲(浙江)A.地理環境影響人類文明發展B.器物的生活化功用加強C.中華文明具有多元一體特點D.當時社會階級分化明顯【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中華文明的特點,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根據題干信息“三星塔拉遺址紅山玉龍(內蒙古)”“陶寺遺址彩繪龍紋陶盤(山西)”“齊家文化遺址凸堆龍紋紅陶罐(甘肅)”“良渚遺址龍首玉鐲(浙江)”可知,在不同地區文化遺址中,都出土了龍形狀的器物,說明這些地區雖然地域上有所差異,但文化上具有相似性,充分說明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點,故C項正確;題干沒有說明地理環境影響人類文明發展,排除A;題干沒有說明這些器物的生活化功用,排除B;題干只是羅列我國不同地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器物,沒有提及社會階級分化,排除D。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華文明的特點。3.(2024 連平縣校級模擬)央視熱播《舌尖上的中國2 時節》展現了不少中國傳統美食的生產、加工工藝。假設該劇組想拍攝我國種植粟的專題片,你認為最符合他們拍攝要求的外景地點( )A.半坡遺址 B.河姆渡遺址C.大汶口遺址 D.城頭山遺址【分析】本題以《舌尖上的中國2 時節》為依托,考查的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知識。【解答】距今約六千年,半坡原始居民已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因此說拍攝我國種植粟的專題片時,最符合拍攝要求的外景地點的半坡遺址。故選:A。【點評】本題以《舌尖上的中國2 時節》為背景,考查的是學生對半坡原始居民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4.(2024 成華區期末)距今10000年左右,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發現于中國的是( )A.稻、粟 B.小麥、核桃C.玉米、蠶豆 D.馬鈴薯、芝麻【分析】本題考查了中國最早人工栽培的農作物。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解答】距今10000年左右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其中不包括菽。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粟、黍的國家。中國原始農業興起于黃河、長江和淮河等流域,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5.(2024 文山市模擬)1973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對浙江余姚一處古人類遺址進行發掘時發現有稻谷、谷殼、稻稈、稻葉等遺存,該處遺址最有可能是( )A.半坡遺址 B.河姆渡遺址C.大汶口遺址 D.北京人遺址【分析】本題考查了河姆渡原始居民。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解答】1973年在長江流域浙江余姚某遺跡發掘出距今七千年左右的稻谷、谷殼、稻稈和稻葉等遺物。據此判斷生活在該遺址的是河姆渡居民。故B符合題意,從地點上可知ACD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6.(2024 寬城區校級一模)半坡和河姆渡的原始居民過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A.能建造房屋 B.會制作陶器C.農業生產的發展 D.會使用火【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人類的定居生活。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出現即原始農耕出現,它使人類可以獲得比較穩定的食物。【解答】促使原始人過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農業生產的發展。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出現即原始農耕出現,使人類可以獲得比較穩定的食物,在某個固定地點長期生活。故選:C。【點評】解答本題需要靈活運用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出現與原始人過定居生活之間的關系。7.(2024 遼陽一模)歌謠“骨木石陶,種植水稻,豬狗水牛,定居不移”反映了哪一原始居民的情況( )A.山頂洞人 B.半坡原始居民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分析】本題考查了河姆渡原始居民.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解答】根據題干給出的“種植水稻”可知是河姆渡原始居民。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生活在距今約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欄式房屋,過著定居生活,種植水稻。他們還飼養家畜,會制造陶器、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會挖水井。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8.(2024 內江校級二模)下列關于我國原始農業發展的表述,不符合史實的是( )A.黃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B.黃河流域是亞洲稻的起源地C.我國原始農業興起于黃河、長江等大河流域D.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等,是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分析】本題考查了我國原始農業發展,注意識記相關農作物的種植區域。【解答】黃河流域是亞洲稻的起源地這個表述是錯誤的,黃河流域是粟的起源地。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生活在距今約五六千年陜西西安半坡村(黃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種植粟。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黃河流域是粟的起源地。9.(2024 洮北區期末)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遠古居民分別是( )A.元謀人、北京人 B.元謀人、半坡人C.河姆渡人、北京人 D.河姆渡人、半坡人【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知識點.【解答】生活于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種植水稻,生活于距今約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已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故選:D。【點評】本題以水稻和粟的種植為背景,考查的是學生對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有關知識的記憶能力.10.(2024 保山一模)位于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是較早種植水稻的原始人類遺址,位于黃河流域的半坡人是較早種植粟的原始人類遺址,這兩個原始人類遺址均屬于( )A.海洋文明 B.商業文明 C.農業文明 D.工業文明【分析】本題考查了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注意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居民已種植粟、白菜、芥菜等農作物,住半地穴式房屋,已經飼養家畜,制作彩陶。依據課本知識可知,生活在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長江流域農耕文明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欄式房屋,過著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種植水稻,這兩個原始人類遺址均屬于農業文明,C是正確的選項;半坡和河姆渡原始人類遺址不屬于海洋文明,排除A;半坡和河姆渡原始人類遺址不屬于商業文明,排除B;半坡和河姆渡原始人類遺址不屬于工業文明,排除D。故選:C。【點評】本題關鍵是抓住題干的主旨是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根據所學知識,對選項逐一進行分析解答即可。11.(2024 鞏義市期末)歷史老師在介紹我國一處早期文化遺址時,提到“黃河流域”“粟”“半地穴式房屋”。此文化遺址應是(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C.半坡遺址 D.河姆渡遺址【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半坡文明。【解答】根據所學可知,半坡氏族聚落起源于黃河流域,他們最早種植粟,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注意對半坡原始居民與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區分掌握。12.(2024 梁溪區一模)仰韶村是中國發現的第一個史前村落遺址。據考證,該遺址先民的經濟形態以粟黍旱作農業和家豬飼養為主。下列與仰韶村遺址特征類似的是(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C.河姆渡遺址 D.半坡遺址【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根據材料“該遺址先民的經濟形態以粟黍旱作農業和家豬飼養為主”及所學知識,距今約6000年的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他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種植粟,他們住半地穴式圓形房屋,過著定居生活,與仰韶村遺址特征類似,D項正確;元謀人是中國已知最早的古人類,不會從事農耕,排除A項;北京人靠采集植物果實,獵取動物為生,還沒有原始農業,排除B項;河姆渡遺址位于長江流域,河姆渡人主要種植水稻,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3.(2024 莘縣期中)下列圖片資料共同反映了我國哪一原始農耕時代居民的生活狀況?( )A.元謀人 B.北京人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分析】本題以原始居民的圖片資料為切入點,考查的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相關知識點.【解答】依據課本知識可知,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居民已種植粟、白菜、芥菜等農作物,住半地穴式房屋,已經飼養家畜,制作彩陶。所以圖片資料共同反映了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狀況。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狀況.14.(2024 開封一模)如圖是胡明同學做的復習卡片,在其“_____”處應填寫的標題是( )“______” 時間:距今6000多年 內容:種植水稻 地位:中國南方原始農耕文化的代表A.元謀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是長江流域農耕文明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欄式房屋,過著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種植水稻。故C項正確;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不會種植農作物,排除A項;北京人距今約70萬到20萬年,且位于北京,也不會種植水稻,排除B項;半坡人距今約6000年,位于北方黃河流域的陜西西安半坡村,半坡人種植的是粟,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等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15.(2024 東莞市期中)距今約7000年前,生活在長江流域浙江余姚的河姆渡人,會種植什么農作物?( )A.水稻 B.粟 C.黍 D.玉米【分析】本題考查河姆渡人。掌握河姆渡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解答】距今7000年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河姆渡人,是我國長江流域農耕時代的代表,他們主要種植的農作物是水稻,是我國最早種植水稻的居民。A符合題意,排除BCD。故選:A。【點評】本題以河姆渡人為背景,考查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16.(2024 曲靖期末)“江山社稷”中的“稷(jì,又稱粟,俗稱小米)”,在中國歷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下列遠古居民中最早種植“稷”的是( )A.山頂洞人 B.河姆渡人 C.半坡人 D.炎黃部落【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結合所學知識,距今約6000年的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他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種植粟(俗稱小米),C項正確;山頂洞人處于舊石器時代,不會種植農作物,排除A項;河姆渡人種植水稻,排除B項;炎黃部落形成于距今四五千年前,不是最早,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遷移與運用能力。17.(2024 硚口區模擬)遺址遺跡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下列遺址遺跡為研究中國古代原始農業提供重要證據的是( )A.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B.河姆渡出土的骨耜C.黃帝陵 D.三星堆青銅面具【分析】本題考查了河姆渡的原始農耕。注意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結合所學可知,河姆渡人是我國長江流域農耕時代的代表,他們主要種植的農作物是水稻,骨耜是河姆渡用于農業生產的工具,河姆渡居民生活期間進入了原始農耕時代,B是正確的選項;北京人生活的時代還沒有進入農耕生活,排除A;黃帝陵不是研究中國古代原始農業的重要證據,排除C;三星堆青銅面具屬于古蜀國文明,不符合題意,排除D。故選:B。【點評】解答本題要正確理解題意,明確考查了河姆渡的原始農耕,在此基礎上,結合分析各個選項,選出正確答案。18.(2024 西藏)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距今約7000年的河姆渡人已經開始了原始農耕生活,其種植的糧食作物是( )A.水稻 B.粟 C.黍 D.玉米【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河姆渡的原始農耕生活,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距今約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他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住干欄式房屋,過著定居生活,A項正確;半坡人種植粟,排除B項;黍在我國北方種植,排除C項;玉米是明朝時從海外引進,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河姆渡的原始農耕生活,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遷移與運用能力。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