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二單元第8課 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預習銜接.含解析)-2025-2026學年七年級上冊歷史統編版(2024)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二單元第8課 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預習銜接.含解析)-2025-2026學年七年級上冊歷史統編版(2024)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新課預習銜接 夏商周時期
一.選擇題(共19小題)
1.(2024 東海縣期末)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記錄有戰國晚期秦國的耕牛比賽,或者叫耕牛考試,成績優秀的飼牛者會被獎勵,落后的將面臨嚴厲責罰。秦國設置耕牛比賽主要是為了(  )
A.樹立法律威嚴 B.鼓勵百姓耕種
C.加強中央集權 D.打擊豪強地主
2.(2024 天橋區期末)如圖所示圖片說明我國農業生產領域出現了什么新現象(  )
A.各國統治者實行變法改革
B.水利技術進步
C.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進一步推廣
D.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
3.(2024 涼州區校級二模)《管子》成書于戰國時期,其中記載:農夫必須有鐵制的耒、耜、銚(yao,一種大鋤),女工必須有針和刀,制車工必須有斤、鋸、錐、鑿,否則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材料表明當時(  )
A.牛耕得到推廣 B.戰爭非常頻繁
C.鐵器廣泛應用 D.青銅不再使用
4.(2024 潛山市三模)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推廣,使得農業生產率有較大提升,進而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繁榮。然而分裂割據的形勢又嚴重阻礙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表明(  )
A.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
B.農業是商業發展的前提
C.秦國具備了武力統一的條件
D.新興地主階級日益崛起
5.(2024 歷下區三模)春秋戰國之交,中國進入了鐵器時代,鐵器及牛耕技術的使用,極大地節省了社會勞動力,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進而推動了當時社會制度的變革……該材料旨在說明鐵器及牛耕技術出現的(  )
A.影響 B.經過 C.性質 D.背景
6.(2024 古浪縣三模)春秋戰國時期蓬勃發展的體育項目,都與軍事訓練有密切關系。如射箭、舉重、武藝、摔跤、田徑、游泳、賽馬、擊劍尤為興盛。這說明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  )
A.經濟富足,娛樂多樣 B.體育發達,人才輩出
C.戰爭影響,強兵治國 D.嚴格訓練,競賽頻繁
7.(2024 寬城區一模)春秋是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時期。這一時期的社會現象是(  )
A.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崛起
B.群雄并起,兼并戰爭加劇
C.交通發達,絲綢之路開通
D.百家爭鳴,學術思想活躍
8.(2024 漳州期末)“鐵制農具和牛耕標志農業生產技術的飛躍,使農業生產由集體共同經營發展為個別零細經營,使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小農經濟逐步形成”。材料反映了春秋時期(  )
A.農業經營方式違背了歷史發展趨勢
B.農業生產仍然無法取得較大的突破
C.生產技術的飛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D.生產力的發展催生出新的生產關系
9.(2024 泰安三模)“這一時期不僅是大一統國家建立的重要醞釀、準備階段,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這一時期”是(  )
A.春秋戰國時期 B.秦漢時期
C.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D.遼宋夏金元時期
10.(2024春 倉山區校級期中)實物史料有助于我們認識歷史的發展變化。如圖圖片所示的實物史料最能說明(  )
A.冶鑄工藝的提高 B.戰爭武器的改進
C.生產力不斷進步 D.建筑技術的發展
11.(2024 惠東縣一模)如表為越王勾踐劍表面各個部位成分檢測表,如表表格反映出春秋時期(  )
分析部位 元素成分(Wt%)
Cu銅 Sn錫 Pb鉛 Fe鐵 S硫 As砷
劍刃 80.3 18.8 0.4 0.4 微量
劍身 83.1 15.2 0.8 0.8 微量
黑花紋 73.9 22.8 1.4 1.8 微量 微量
黑花紋特黑處 68.2 29.1 0.9 1.2 0.5 微量
劍格邊緣 57.2 29.6 8.7 3.4 0.9 微量
劍格正中 11.5 42.6 6.1 3 5.9 微量
——《越王勾踐劍表面各個部位成分檢測表》出自湖北博物館
A.青銅器繁榮時代 B.生產力得到發展
C.鐵器牛耕的推廣 D.諸侯國爭霸混戰
12.(2024 晉江市期末)據如表所示內容,可知這一時期的中國(  )
時期 諸侯國數量變化(個)
春秋 123—27
戰國 27—1
A.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
B.諸侯取代了周天子地位
C.由分裂逐漸走向了統一
D.封建制度逐漸開始崩潰
13.(2024 光山縣一模)根據規定,諸侯國國君每五年就要朝見周天子一次。據魯史《春秋》記載,二百四十二年間,魯國國君朝見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見晉國國君多達二十次。這反映了春秋時期(  )
A.周王室地位衰微 B.中央集權加強
C.儒學居主導地位 D.社會和平穩定
14.(2024 通州區期末)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各自為政,以“尊王攘夷”的名義進行征戰,其中一位諸侯他任用管仲為相,對內改革,對外征戰,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他是(  )
A.晉文公 B.齊桓公 C.楚莊王 D.秦穆公
15.(2024 南沙區期末)山戎(春秋時期少數民族)特有的“戎菽”(大豆),因為齊桓公征伐山戎而“布于天下”。這表明諸侯爭霸戰爭(  )
A.加速了山戎的滅亡
B.鞏固了國家的大一統
C.加速了新舊制度的更替
D.客觀上促進了全國各地經濟的交流
16.(2024 市南區期末)春秋時期眾多的諸侯國,由于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間展開激烈的爭斗。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同周邊的戎、狄、蠻、夷等民族出現交往和斗爭。對此歷史現象,認識正確的是(  )
A.有利于民族的交融 B.促進了文化的繁榮
C.維護了周王的權威 D.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17.(2024 宜都市期末)我國有許多成語來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典故,如:退避三舍、臥薪嘗膽、圍魏救趙、紙上談兵等。這些成語能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具有以下時代特點(  )
A.奴隸制度開始形成 B.社會經濟繁榮昌盛
C.早期統一國家出現 D.諸侯爭霸兼并不斷
18.(2024 漢川市一模)春秋時期,中原各諸侯國將周邊的楚、越等國視為“戎狄”或“蠻夷”,經過長期的交往,到了戰國以后,這些原本的“蠻夷”也被視為華夏族的一部分。這說明春秋戰國時期(  )
A.處于社會變革時期
B.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正形成
C.兼并戰爭十分頻繁
D.華夏認同觀念的逐步發展
19.(2024 開平市二模)夏商西周時期,水利工程興修較少,少有山林開發;春秋戰國時期,大量開發山林,擴大耕地,興修水利工程。導致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兼并戰爭連綿不斷 B.王室衰微諸侯爭霸
C.鐵制生產工具的使用 D.新興地主階級的興起
二.材料題(共1小題)
20.(2024 萬柏林區校級月考)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爭斗激烈,整個社會處于動蕩與巨變之中。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回答問題:
材料一“平王立,東遷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霸主)。”
——《史記 周本紀》
(1)平王遷都洛邑以后,當時的社會出現了什么樣的狀態?
材料二 盡管這一時期社會動蕩,兼并戰爭不斷,給人民生活帶來深重的災難,但也促進了中原地區的社會轉型及其與周邊族群的交流與融合……為秦漢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簡明中國史讀本》
(2)結合所學評價春秋時期的戰爭有何影響。
新課預習銜接 夏商周時期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共19小題)
1.(2024 東海縣期末)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記錄有戰國晚期秦國的耕牛比賽,或者叫耕牛考試,成績優秀的飼牛者會被獎勵,落后的將面臨嚴厲責罰。秦國設置耕牛比賽主要是為了(  )
A.樹立法律威嚴 B.鼓勵百姓耕種
C.加強中央集權 D.打擊豪強地主
【分析】本題考查鐵器和牛耕的出現,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據材料“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記錄有戰國晚期秦國的耕牛比賽,或者叫耕牛考試,成績優秀的飼牛者會被獎勵,落后的將面臨嚴厲責罰”并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時期,牛耕出現,戰國時期,牛耕得到進一步推廣。秦國設置耕牛比賽主要是為了鼓勵百姓耕種。故B符合題意;秦國設置耕牛比賽主要是為了鼓勵百姓耕種,不是樹立法律威嚴、加強中央集權、打擊豪強地主,排除ACD。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鐵器和牛耕的出現,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秦國設置耕牛比賽主要是為了鼓勵百姓耕種。
2.(2024 天橋區期末)如圖所示圖片說明我國農業生產領域出現了什么新現象(  )
A.各國統治者實行變法改革
B.水利技術進步
C.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進一步推廣
D.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
【分析】本題考查鐵器和牛耕的出現,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圖片分別是鐵制農具和牛尊,說明鐵農具和牛耕在春秋時期已經出現,戰國時期得到進一步推廣。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ABD不符合題意,排除。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鐵器和牛耕的出現,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3.(2024 涼州區校級二模)《管子》成書于戰國時期,其中記載:農夫必須有鐵制的耒、耜、銚(yao,一種大鋤),女工必須有針和刀,制車工必須有斤、鋸、錐、鑿,否則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材料表明當時(  )
A.牛耕得到推廣 B.戰爭非常頻繁
C.鐵器廣泛應用 D.青銅不再使用
【分析】本題考查鐵器的使用,知道春秋時期我國開始出現鐵器,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更加廣泛。
【解答】《管子》成書于戰國時期,其中記載:農夫必須有鐵制的耒、耜、銚(yao,一種大鋤),女工必須有針和刀,制車工必須有斤、鋸、錐、鑿,否則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材料表明當時鐵器廣泛應用。春秋時期我國開始出現鐵器,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更加廣泛。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鐵器的使用,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
4.(2024 潛山市三模)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推廣,使得農業生產率有較大提升,進而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繁榮。然而分裂割據的形勢又嚴重阻礙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表明(  )
A.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
B.農業是商業發展的前提
C.秦國具備了武力統一的條件
D.新興地主階級日益崛起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春秋戰國的農業、水利、工商業,應重點掌握統一和經濟發展的關系。
【解答】A.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社會經濟有了明顯的進步,使各地之間的經濟聯系加強,然而分裂割據的形勢嚴重阻礙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國家統一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故A項正確;
B.材料主要說的是國家分裂統一與社會經濟發展間的關系,而非農業發展與商業發展間的關系,排除;
C.材料中無法看出秦國具備了武力統一的條件,排除;
D.材料中并未涉及地主階級,因此看不出新興地主階級日益崛起,排除。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春秋戰國的農業、水利、工商業,考查對材料的綜合分析能力。
5.(2024 歷下區三模)春秋戰國之交,中國進入了鐵器時代,鐵器及牛耕技術的使用,極大地節省了社會勞動力,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進而推動了當時社會制度的變革……該材料旨在說明鐵器及牛耕技術出現的(  )
A.影響 B.經過 C.性質 D.背景
【分析】本題考查鐵器及牛耕技術出現的影響,準確解讀材料信息。
【解答】根據題干“極大地節省了社會勞動力,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進而推動了當時社會制度的變革”可得出這是對鐵器及牛耕技術出現后對社會生產力、社會制度的影響,A項正確;“經過、性質、背景”都與題意不符,排除BC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準確識記鐵器及牛耕技術出現的影響,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6.(2024 古浪縣三模)春秋戰國時期蓬勃發展的體育項目,都與軍事訓練有密切關系。如射箭、舉重、武藝、摔跤、田徑、游泳、賽馬、擊劍尤為興盛。這說明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  )
A.經濟富足,娛樂多樣 B.體育發達,人才輩出
C.戰爭影響,強兵治國 D.嚴格訓練,競賽頻繁
【分析】本題考查春秋爭霸、戰國紛爭,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頻繁,諸侯國大都崇尚武功,蓬勃發展的體育項目,都與軍事訓練有密切關系,如射箭、舉重、武藝、摔跤、田徑、游泳、賽馬、擊劍尤為興盛,C項正確;經濟富足在材料中并沒有體現,排除A項;人才輩出在材料中并沒有體現,排除B項;競賽頻繁在材料中并沒有體現,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春秋爭霸、戰國紛爭,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說明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戰爭影響,強兵治國。
7.(2024 寬城區一模)春秋是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時期。這一時期的社會現象是(  )
A.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崛起
B.群雄并起,兼并戰爭加劇
C.交通發達,絲綢之路開通
D.百家爭鳴,學術思想活躍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變革時期。
【解答】根據題干分析結合所學知識,春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崛起,諸侯爭霸,奴隸制逐漸瓦解,所以A符合題意。B、D是戰國時期的現象,C是西漢時期的現象,排除。
故選: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春秋戰國時期時代特征的掌握情況,進而考查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8.(2024 漳州期末)“鐵制農具和牛耕標志農業生產技術的飛躍,使農業生產由集體共同經營發展為個別零細經營,使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小農經濟逐步形成”。材料反映了春秋時期(  )
A.農業經營方式違背了歷史發展趨勢
B.農業生產仍然無法取得較大的突破
C.生產技術的飛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D.生產力的發展催生出新的生產關系
【分析】本題考查鐵器和牛耕的出現,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據題干可知,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是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農業生產發展為個別零細經營,小農經濟逐步形成。這說明生產力的發展催生出新的生產關系。故D符合題意;題干材料不能說明春秋時期農業經營方式違背了歷史發展趨勢,也不符合史實,排除A;題干材料不能體現春秋時期農業生產仍然無法取得較大的突破,排除B;生產技術的飛躍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排除C。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鐵器和牛耕的出現,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反映了春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催生出新的生產關系。
9.(2024 泰安三模)“這一時期不僅是大一統國家建立的重要醞釀、準備階段,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這一時期”是(  )
A.春秋戰國時期 B.秦漢時期
C.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D.遼宋夏金元時期
【分析】本題考查春秋爭霸、戰國紛爭,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春秋戰國時期不僅是大一統國家建立的重要醞釀、準備階段,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是指百家爭鳴。故A符合題意;題干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戰國時期,不是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遼宋夏金元時期,排除BCD。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春秋爭霸、戰國紛爭,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戰國時期。
10.(2024春 倉山區校級期中)實物史料有助于我們認識歷史的發展變化。如圖圖片所示的實物史料最能說明(  )
A.冶鑄工藝的提高 B.戰爭武器的改進
C.生產力不斷進步 D.建筑技術的發展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生產工具的進步,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解答】根據題干圖片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舊石器時代,遠古人類使用石器來狩獵和生活,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使用骨耜耕地,工具十分落后,農業生產很不發達。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出現并在戰國時期得到推廣,標志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題干反映的是生產工具的進步,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因此題干圖片最能說明生產力不斷進步,C項正確;冶鑄工藝的提高只與鐵農具有關,排除A項;題干圖片與生產工具相關,與戰爭武器無關,排除B項;題干圖片與建筑技術關聯不大,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生產工具的進步,要求具備閱讀、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識的遷移、運用的能力。
11.(2024 惠東縣一模)如表為越王勾踐劍表面各個部位成分檢測表,如表表格反映出春秋時期(  )
分析部位 元素成分(Wt%)
Cu銅 Sn錫 Pb鉛 Fe鐵 S硫 As砷
劍刃 80.3 18.8 0.4 0.4 微量
劍身 83.1 15.2 0.8 0.8 微量
黑花紋 73.9 22.8 1.4 1.8 微量 微量
黑花紋特黑處 68.2 29.1 0.9 1.2 0.5 微量
劍格邊緣 57.2 29.6 8.7 3.4 0.9 微量
劍格正中 11.5 42.6 6.1 3 5.9 微量
——《越王勾踐劍表面各個部位成分檢測表》出自湖北博物館
A.青銅器繁榮時代 B.生產力得到發展
C.鐵器牛耕的推廣 D.諸侯國爭霸混戰
【分析】本題考查青銅器,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題干表格反映了越王勾踐劍表面各個部位的成分,包括銅、錫、鉛、鐵、硫、砷等,其中劍刃、劍身等部位銅、錫的含量較高,鐵的含量較低;黑花紋特黑處、劍格邊緣、劍格正中部位錫、鉛、鐵的含量較高。這些元素含量的變化表面春秋時期青銅鑄造技術得到提高,反映了當時生產力的發展。故B符合題意;商周時期是青銅器繁榮時代,排除A;鐵器牛耕的推廣是戰國時期,排除C;題干表格反映春秋時期生產力得到發展,不能體現春秋時期諸侯國爭霸混戰,排除D。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青銅器,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表格反映春秋時期生產力得到發展。
12.(2024 晉江市期末)據如表所示內容,可知這一時期的中國(  )
時期 諸侯國數量變化(個)
春秋 123—27
戰國 27—1
A.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
B.諸侯取代了周天子地位
C.由分裂逐漸走向了統一
D.封建制度逐漸開始崩潰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春秋戰國時期的發展趨勢,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解答】依據題干表格信息可知,在春秋諸侯爭霸的過程中,有的諸侯國被滅掉,而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展,使春秋初年百十個國家,縮減成幾個大國,在戰國時兼并戰爭中秦國滅掉東方六國,最終統一天下,反映了當時的歷史發展趨勢由分裂逐漸走向統一,C項正確;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始于禹建立夏朝,排除A項;題干的主旨是春秋戰國時期局部統一的出現,并不是反映諸侯將取代周天子地位,排除B項;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過渡時期,封建制度逐漸確立,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春秋戰國時期的發展趨勢,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3.(2024 光山縣一模)根據規定,諸侯國國君每五年就要朝見周天子一次。據魯史《春秋》記載,二百四十二年間,魯國國君朝見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見晉國國君多達二十次。這反映了春秋時期(  )
A.周王室地位衰微 B.中央集權加強
C.儒學居主導地位 D.社會和平穩定
【分析】本題考查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影響,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根據材料可知,春秋時期魯國朝拜當時強國晉國的次數遠高于周天子,說明的是當時周王室衰微,A項正確;材料與中央集權無關,排除B項;儒學居主導地位開始于漢武帝尊崇儒術后,排除C項;春秋時期的顯著特征是諸侯爭霸,列國紛爭,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春秋爭霸,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
14.(2024 通州區期末)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各自為政,以“尊王攘夷”的名義進行征戰,其中一位諸侯他任用管仲為相,對內改革,對外征戰,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他是(  )
A.晉文公 B.齊桓公 C.楚莊王 D.秦穆公
【分析】本題考查春秋爭霸,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同時改革軍制,組建了強大的軍隊,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為口號,擴充疆界,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故B正確;ACD都是春秋時期的霸主,但不是第一個霸主,排除。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春秋爭霸,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
15.(2024 南沙區期末)山戎(春秋時期少數民族)特有的“戎菽”(大豆),因為齊桓公征伐山戎而“布于天下”。這表明諸侯爭霸戰爭(  )
A.加速了山戎的滅亡
B.鞏固了國家的大一統
C.加速了新舊制度的更替
D.客觀上促進了全國各地經濟的交流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春秋時期諸侯爭霸,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根據材料“因為齊桓公征伐山戎而‘布于天下’”可知,戎菽由山戎的特產到廣泛傳播,這說明諸侯爭霸戰爭客觀上推動全國各地經濟的交流,D項正確;材料強調物產的傳播與交流,不是強調山戎的滅亡,排除A項;春秋時期國家分裂,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制度更替,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6.(2024 市南區期末)春秋時期眾多的諸侯國,由于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間展開激烈的爭斗。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同周邊的戎、狄、蠻、夷等民族出現交往和斗爭。對此歷史現象,認識正確的是(  )
A.有利于民族的交融 B.促進了文化的繁榮
C.維護了周王的權威 D.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分析】本題考查春秋爭霸,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據題干可知,春秋時期諸侯國同周邊的戎、狄、蠻、夷等民族出現交往和斗爭,這一現象有利于民族的交融。故A符合題意;題干現象有利于民族的交融,不能說明促進文化繁榮、維護周王權威、推動經濟發展,排除BCD。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春秋爭霸,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現象有利于民族的交融。
17.(2024 宜都市期末)我國有許多成語來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典故,如:退避三舍、臥薪嘗膽、圍魏救趙、紙上談兵等。這些成語能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具有以下時代特點(  )
A.奴隸制度開始形成 B.社會經濟繁榮昌盛
C.早期統一國家出現 D.諸侯爭霸兼并不斷
【分析】本題考查春秋爭霸、戰國紛爭
【解答】“退避三舍、臥薪嘗膽、圍魏救趙、紙上談兵等”典故與春秋戰國時期的城濮之戰、吳越爭霸、桂陵之戰、長平之戰有關,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點是諸侯爭霸兼并不斷。故D正確;夏朝時奴隸制社會形成,春秋時期奴隸制逐漸瓦解,排除A;社會經濟繁榮昌盛不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點,排除B;早期統一國家出現在秦漢時期,排除C。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春秋爭霸、戰國紛爭,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中的成語能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點是諸侯爭霸兼并不斷。
18.(2024 漢川市一模)春秋時期,中原各諸侯國將周邊的楚、越等國視為“戎狄”或“蠻夷”,經過長期的交往,到了戰國以后,這些原本的“蠻夷”也被視為華夏族的一部分。這說明春秋戰國時期(  )
A.處于社會變革時期
B.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正形成
C.兼并戰爭十分頻繁
D.華夏認同觀念的逐步發展
【分析】本題考查春秋爭霸、戰國紛爭,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根據“春秋時期,中原各諸侯國將周邊的楚、越等國視為‘戎狄’或‘蠻夷’,經過長期的交往,到了戰國以后,這些原本的‘蠻夷’也被視為華夏的一部分”可知,戰國時期,在民族間不斷交往的過程中,“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這說明華夏認同感逐步增強。故D正確;材料主旨并非關于春秋戰國社會形勢,排除A;春秋戰國時期國家處于分裂狀態,沒有形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正形成是在秦朝,排除B;材料強調的是華夏認同觀念的逐步發展,不是強調兼并戰爭十分頻繁,排除C。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春秋爭霸、戰國紛爭,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說明春秋戰國時期華夏認同觀念的逐步發展。
19.(2024 開平市二模)夏商西周時期,水利工程興修較少,少有山林開發;春秋戰國時期,大量開發山林,擴大耕地,興修水利工程。導致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兼并戰爭連綿不斷 B.王室衰微諸侯爭霸
C.鐵制生產工具的使用 D.新興地主階級的興起
【分析】本題考查鐵器和牛耕的出現,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題干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鐵制生產工具的使用。故C符合題意;題干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不是兼并戰爭連綿不斷,排除A;題干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不是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排除B;題干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不是新興地主階級的興起,排除D。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鐵器和牛耕的出現,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鐵制生產工具的使用。
二.材料題(共1小題)
20.(2024 萬柏林區校級月考)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爭斗激烈,整個社會處于動蕩與巨變之中。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回答問題:
材料一“平王立,東遷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霸主)。”
——《史記 周本紀》
(1)平王遷都洛邑以后,當時的社會出現了什么樣的狀態?
材料二 盡管這一時期社會動蕩,兼并戰爭不斷,給人民生活帶來深重的災難,但也促進了中原地區的社會轉型及其與周邊族群的交流與融合……為秦漢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簡明中國史讀本》
(2)結合所學評價春秋時期的戰爭有何影響。
【分析】本題考查西周的滅亡和東周的建立、春秋爭霸,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1)依據材料“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霸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周平王東遷洛邑后,周王室地位下降,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崛起,紛紛爭霸,社會處于動蕩、分裂割據狀態。
(2)評價歷史事件,主要從積極性和消極性兩個方面去評價。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在春秋爭霸的過程中,有的諸侯國被滅掉,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展,與此同時,中原的“諸華、“”諸夏”,在同周邊的戎、狄、蠻、夷等民族長期交往和斗爭中,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融合,可見春秋時期的戰爭,使一些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大;促進局部統一;促進民族融合;在諸侯爭霸過程中,各諸侯國為了增強實力,積極進行改革,因此各國改革促進社會發展。依據材料“兼并戰爭不斷,給人民生活帶來深重的災難”可見,春秋時期的戰爭,給社會和人民帶來巨大災難。
故答案為:
(1)狀態:社會動蕩,分裂割據;王室衰微;諸侯崛起;諸侯爭霸。
(2)積極影響:一些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大;促進局部統一;促進民族融合;各國改革促進社會發展。消極影響:給社會和人民帶來巨大災難。
【點評】本題考查西周的滅亡和東周的建立、春秋爭霸,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洮县| 宝丰县| 浠水县| 横峰县| 鲁山县| 迁安市| 呈贡县| 布尔津县| 扎赉特旗| 徐闻县| 孝昌县| 永德县| 陇川县| 武鸣县| 三河市| 平凉市| 宿松县| 东光县| 平顶山市| 乌兰浩特市| 斗六市| 怀宁县| 南召县| 荔波县| 乾安县| 淮滨县| 慈利县| 右玉县| 宝坻区| 南开区| 大厂| 永平县| 南澳县| 晋城| 嵩明县| 沂水县| 安国市| 上栗县| 同心县| 饶阳县| 鸡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