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二考試歷史試卷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上)前兩單元、選擇性必修3。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有學者指出,在距今7000多年以來,占據“花心地位”的中原地區在絕大部分的時間中,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中心,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最重要的熔爐。正是由于“花心與花瓣、花瓣與花瓣”之間的相互作用,最終培育出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該學者意在強調A.中原文明的核心地位 B.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C.文化交流的歷史作用 D.民族文化的輝煌成就2. 表1 戰國時期魏國、楚國、秦國變法的部分措施國家 變法措施魏國 李悝變法:推行“盡地力之教”,鼓勵精耕細作楚國 吳起變法:“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裁撤冗官秦國 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戰表1反映了戰國時期這些國家變法A.以恢復周禮為核心目標 B.側重削弱貴族經濟特權C.注重強化國家社會治理 D.旨在建立君主專制制度3.東漢時期,黃河流域流行“代田法”,通過壟溝互換、輪番耕作提高畝產;南陽太守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風冶鐵,使鐵制農具得以普及;王景治理黃河后,兗、豫等州“田疇辟,倉廩實”。這些現象反映出東漢A.技術進步推動經濟發展 B.抑制土地兼并成效顯著C.農田水利系統較為發達 D.農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4.西晉末年,匈奴貴族劉淵以“兄亡弟紹”名義繼承漢統,建國號為“漢”,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氐族苻堅以“庶政為務”推行儒學,曾親祀孔子并興辦太學。這反映出這些政權A.繼承了中原正統觀念 B.推動了北方民族交融C.促進了西域文化交流 D.穩定了南方社會秩序5.《隋書·食貨志》載:隋代推行“大索貌閱”,核其戶口,皆貌閱其人,以防容隱;又頒行均田令,按人口分授無主荒地,并定戶等上下,依戶征調。這些舉措A.瓦解了士族門閥經濟基礎 B.推動了基層治理體系革新C.促進了區域經濟均衡發展 D.強化了國家對資源的控制6.圖1所示是敦煌莫高窟第220窟的《唐代藥師七佛圖》壁畫。畫面上方是七位表情不同,衣飾不同,姿勢不同的藥師佛,在藥師佛的面前,中華燈樓與西域燈輪交相輝映,由二十八位不同膚色的民族樂工組成的樂隊,正使用中原和西域的樂器進行演奏,同時,兩對天人揮巾帕獻胡舞。該圖展現了唐代圖1A.佛教藝術臻于成熟 B.社會生活豐富多彩C.中醫藥學長足發展 D.民族文化交流融合7.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文山集》中自述,“昔人云,將以有為也,至京口,得間奔真州,即具以北虛實告東西二閫(借指妻室),約以連兵大舉”,并在被俘后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言行反映了A.士大夫的家國情懷 B.科舉制的社會影響C.文人的浪漫主義風格 D.理學的消極局限性8.京師同文館創立于1862年,初以培養外交翻譯人才為目標,僅設英文館;后因洋務運動需求,陸續增設算學、天文、物理等課程,并引入國際法、經濟學的內容。至19世紀80年代,其辦學宗旨從單一語言教育轉向“西文”“西藝”“西政”綜合培養。這種變化反映了A.保守派的激烈反對 B.維新派的政治訴求C.洋務派的實踐深化 D.清末教育體制轉型9.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列強要求清政府在京師大學堂設“西學課程”,允許外國傳教士在直隸等地建立“廣學會”分會,出版《西學大成》等書籍并散發傳單,宣稱“中國需借西方文明革新”。這表明A.西方推動中國教育進步 B.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C.列強實施文化滲透策略 D.清廷主動學習西方文明10.20世紀80年代,中國以公派形式向歐美發達國家輸送大量科技領域留學生,這些人才學成后多選擇留居海外。進入21世紀,隨著自費留學政策放寬與家庭經濟條件改善,留學群體規模迅速擴大,專業選擇呈現多元化,涵蓋金融、藝術、傳媒等領域,同時“海歸”回國就業創業的比例大幅攀升。這一變化主要反映出A.國際格局引領人才流動 B.科技變革決定職業選擇C.時代發展影響留學走向 D.政策調整改變留學性質11.古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在《歷史》中記載,公元前5世紀,希臘人通過中亞斯基泰人得知東方有“產絲之國”,稱其居民“從樹上采摘綿毛”制衣;古羅馬學者普林尼在《自然史》中描述絲綢“由樹葉絨毛織成”,并提及羅馬貴婦對其“輕柔透明”特質的追捧。這些記載可用來證明A.中西早期直接貿易路徑的存在 B.東方文明經由中亞介質的傳播C.古代歐洲科學認知體系的局限 D.絲織技術對地中海產業的影響12.拜占庭帝國在其統治的巴爾干、小亞細亞等地,推行希臘語教育,確立東正教為國教,并將羅馬法體系作為司法基礎。至帝國中后期,這些地區普遍使用希臘語進行宗教儀式,羅馬法原則滲透于地方習慣法中。這說明拜占庭文化的影響在于A.促進了統治區域的文化整合 B.強化了帝國的軍事控制能力C.阻礙了區域文明的多元發展 D.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體進程13.表2所示為《高麗史》中關于朝鮮王朝與明朝文化交流的部分記載。綜合表中信息可知表2時間 事件描述1402年 朝鮮派遣使者赴明朝學習樂舞禮儀,歸國后仿明制修訂宮廷雅樂《保太平》1429年 朝鮮翻譯明朝《孝經》《小學》等典籍,作為士大夫教育的必修內容1436年 明英宗賜朝鮮《五經》《四書》《性理大全》等書籍,朝鮮將其列為科舉考試范圍1441年 朝鮮參照《農桑輯要》編纂《農桑衣食撮要》,推廣中原農業技術A.朝鮮文化被明朝全面改造 B.明朝強制輸出文化至朝鮮C.中朝文化交流具有雙向性 D.中華文化具有強大向心力14.英國工業革命前,貿易以殖民掠奪和手工業品輸出為主,貿易對象主要是美洲殖民地及印度;工業革命后,棉紡織品、機械等工業品成為出口主力,貿易范圍擴展至全球,亞洲市場(如中國)的占比顯著上升。這一變化主要緣于A.殖民擴張的加劇 B.生產方式的革新C.世界市場的形成 D.貿易政策的調整15.1918年1月,美國總統威爾遜在國會發表《十四點計劃》,主張各殖民地之民族,其福利之基礎應予以自由抉擇。這一主張被印度、埃及等殖民地視為爭取獨立的思想武器,推動了戰后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據此可知,該計劃發表后A.殖民體系瓦解進程加速 B.美國霸主地位有所加強C.西方殖民統治得到鞏固 D.民族自決成為國際共識16.《世界遺產公約》將“文物”定義為“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成分或結構、銘文、窟洞以及聯合體”。下列各國申報的世界文化遺產中,符合這一“文物”定義的有①埃及金字塔(古埃及帝王陵墓建筑群)②巴西亞馬遜雨林(生物多樣性自然區域)③意大利龐貝古城(火山埋沒的古羅馬城市遺址)④日本能樂(傳統戲劇表演藝術)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秦漢時期,地方行政制度以郡縣兩級制為核心。漢武帝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各設刺史一人,“以六條問事”,監察地方郡國。東漢晚期,原來的監察區“州”變為一級行政機構,形成州郡縣三級行政制度,后為魏晉南北朝沿用。隋初廢郡,確立州縣二級制,精簡了魏晉南北朝以來“州郡縣三級制”的冗余體系。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依“山河形便”原則將全國劃分為10道,初期置按察使等臨時差遣,道仍為純粹的監察區。至唐玄宗開元年間,道的數量增至15道,并逐漸由監察區向行政區轉化:朝廷設采訪使(后改稱觀察使)等常職,道級行政機構的職能日益明確。安史之亂后,道正式成為凌駕于州縣之上的行政區劃,形成道、州、縣三級制,節度使往往兼任道的軍政長官(如河東節度使兼河東道觀察使),集軍、政、財權于一身,地方權力格局由此發生根本轉變。-摘編自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1)根據材料,概括秦漢到隋唐地方行政層級的變化。(5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唐朝道級行政機構形成的原因。(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古代西亞兩河流域的烏爾第三王朝時期(公元前2113-公元前2006年),神廟學校已開設楔形文字書寫與蘇美爾史詩誦讀課程,學生需通過反復刻寫泥板來完成課業。巴比倫時期的泥板文獻顯示,祭司集團既是《吉爾伽美什》等神話文本的編撰者,也是天文歷法的記錄者,如《恩努瑪·埃利什》天文泥板系統記載了行星運行周期,體現出早期科學觀測與宗教敘事的交織。亞述帝國的皇家圖書館藏有豐富的醫學泥板,其中《診斷手冊》通過觀察動物肝臟(而非人體)進行占卜診斷,反映出古巴比倫醫學中宗教儀式與經驗觀察的混合特征。-摘編自拱玉書《蘇美爾文明》材料二古希臘雅典的體育館不僅是體育訓練場所,更是哲學辯論與文化傳播的公共空間,蘇格拉底等哲學家常在此講授修辭學與倫理學。古羅馬的公共浴場墻壁上鑲嵌著維特魯威《建筑十書》的銘文摘要,回廊陳列著希臘雕塑復制品,這體現出羅馬對希臘文化的繼承。羅馬帝國時期的文法學校以多納圖斯《語法術》為標準教材,系統教授拉丁語詞法與句法,教材中還收錄西塞羅演說詞選段,旨在培養公民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政治參與素養。-摘編自[美]弗格森《古希臘-羅馬文明:社會、思想和文化》(1)根據材料,概括古代西亞與歐洲文化教育的相同之處。(5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古代西亞與古代歐洲文化發展的不同特點及其啟示。(10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發生于1899-1902年的布爾戰爭結束后,英國在南非推行系統性的文化殖民政策。1904年《德蘭士瓦教育條例》強制規定:學校必須以英語為第一教學語言,阿非利卡語(布爾人使用的荷蘭語方言)僅允許在初等教育低年級有限使用。開普敦大學參照倫敦大學模式重構課程體系,增設英語文學、古典學等專業,1910年該校畢業生中62%主修英國歷史與文學。英國還通過《南非法案》將英格蘭普通法體系與陪審團制度植入當地司法系統,在約翰內斯堡等城市修建莎士比亞劇院、仿威斯敏斯特宮風格的市政廳等建筑,并通過《泰晤士報》南非版每日連載狄更斯的小說。至一戰前,德蘭士瓦地區白人人口中英語使用者比例從38%升至57%。-摘編自[英]A.D.羅伯茨《劍橋非洲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布爾戰爭后英國在南非進行文化殖民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英國對南非文化擴張的歷史影響。(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表3 中國國家圖書館的發展歷程時間 內容清代乾隆年間 朝廷設四庫全書館,編纂《四庫全書》并建文淵閣等七閣藏書,形成“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官府藏書傳統1909年 清政府批準籌建京師圖書館,調撥《四庫全書》等古籍入館,之后規定圖書館“保存國粹,造就通才,以備碩學專家研究學藝、學生士人檢閱考證之用”1950年 京師圖書館更名為“北京圖書館”,接收了大量私家藏書與海外回流文獻1987年 北京圖書館新館建成時藏書達1400萬冊,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圖書館2014年 國家圖書館二期工程竣工,數字資源總量超過1000TB,“中華古籍資源庫”在線發布古籍數字資源3.3萬部,推動了傳統文化在數字時代的傳播-摘編自李致忠《中國國家圖書館館史資料長編》、韓永進《中國圖書館事業發展報告·數字圖書館卷》等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的相關知識,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釋。(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清晰。)高二考試歷史試卷參考答案1.B 2.C 3.A 4.A 5.D 6.D 7.A 8.C 9.C 10.C 11.B 12.A 13.D 14.B15.A 16.B17.(1)變化:秦漢主要為郡縣兩級制,東漢末至魏晉南北朝變為州郡縣三級;(2分)隋至唐初為州縣兩級制,唐玄宗時道由監察區演變為正式行政區,形成道、州、縣三級制。(3分)(2)原因:唐代國家疆域擴大,需要加強對地方的管理;中央集權強化的需求,監察職能向行政職能轉化;安史之亂后地方權力格局變化,節度使勢力擴張;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為道級機構形成提供了基礎。(8分)18.(1)相同之處:都以文字為載體傳承文化;教育場所都兼具文化傳播功能;知識體系都包含實用技能;文化傳承都依賴專業群體。(5分,答出兩點給4分,三點給5分)(2)不同特點:古代西亞:文化教育與宗教祭祀深度結合;知識生產服務于王權與神權統治;文獻傳承以泥板為主要介質。(3分,答出一點給2分,兩點給3分)古代歐洲:文化場所具有公共性與開放性;教育內容多元繼承與創新并存;文化傳播伴隨帝國擴張與殖民活動。(3分,答出一點給2分,兩點給3分)啟示:文化發展受技術水平、社會結構與政治體制制約;教育模式影響文明傳承的路徑;多元文化交流推動知識體系的完善;實用需求與精神追求共同驅動文化進步。(4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9.(1)原因:鞏固布爾戰爭殖民成果的需要;英國工業文明與文化的優越感;通過語言教育強化殖民認同;服務于英國長期統治的需要。(6分,答出三點即可)(2)影響:加速了英語在南非的普及與文化認同和重構;催生出親英的南非土生白人知識階層;壓制了阿非利卡文化的發展空間;為英聯邦在南非的統治奠定了文化基礎。(6分,答出三點即可)20.示例一論題:中國國家圖書館的發展折射出中國文化傳承的近現代轉型。(2分)闡釋:清代四庫全書館的設立,體現傳統官府藏書“辨章學術”的文化功能,其編纂《四庫全書》的行為,本質是封建王朝對文化的系統性整理與集權控制。1909年京師圖書館的籌建具有劃時代意義:不僅“保存國粹”的宗旨延續傳統藏書理念,而且“造就通才”的定位已融入近代教育思想;調撥古籍、開放閱覽的舉措,使藏書從皇室貴族的特權象征轉向社會公眾的共享資源,這一轉變與科舉制廢除后知識傳播模式的革新形成歷史呼應。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圖書館廣泛接收私家藏書、推進古籍數字化工程,既繼承了圖書館“保存文獻”的歷史使命,又借助數字技術突破傳統藏書的時空局限,完成了從“藏書樓”到“現代文化樞紐”的功能蛻變。總之,國家圖書館的演變軌跡,清晰勾勒出中國文化傳承從專制時代的封閉整理,到現代社會的開放共享與技術革新的轉型脈絡,成為中華文明在近現代歷史進程中自我更新的縮影。(10分)示例二論題: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圖書館的建設彰顯文化主權的重構。(2分)闡釋:(10分)示例三論題:數字技術推動國家圖書館實現傳統文化傳播的創新突破。(2分)闡釋:(10分)(“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分唯一標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