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新課預習銜接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一.選擇題(共17小題)1.(2024 龍江縣模擬)近代史上,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極大的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等條約是( )A.《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B.《南京條約》C.《北京條約》 D.《馬關條約》2.(2024 郁南縣二模)甲午戰敗后,清廷內外與日本再戰的呼聲甚高,保守派官員也激烈反對議和,朝廷在20天內收到了約有2500人簽名的130份反對賠款、議和的奏章。這側面反映了( )A.國人民族意識增強 B.清廷統治基礎動搖C.保守勢力力量強大 D.民族危機逐漸緩和3.(2024 花山區二模)“甲午一戰帶來的屈辱越是沉重,國人對于日本自強成功的領會也就越為深刻。于是強敵變成了榜樣……這一事實非常雄辯地為西學致強的實效作了證明。”這反映出( )A.《馬關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大大加深B.戊戌變法不符合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會的基本國情C.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推動了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熱潮D.明治維新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國力增強4.(2024 永壽縣模擬)“東溝海戰天如墨,炮震煙迷船掀側。致遠鼓楫沖重圍,萬火叢中呼殺賊。”與此詩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C.中法戰爭 D.甲午中日戰爭5.(2024 銀川二模)觀察下面兩首詩,相關事件( )碧海沉沉島嶼環, 萬家燈火夾青山。 有人遙指旌旗處, 千古傷心是馬關。 ——康有為1899 明知此是傷心地, 亦到維舟首重回。 十七年中多少事, 春帆樓下晚濤哀。 ——梁啟超1911A.導致民族危機空前嚴重B.使制度近代化探索起步C.規出“自強,求富”的口號D.使列強染指長江下游地區6.(2024 長春期末)如圖是中國近代開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圖,其變化反映了( )A.中國經濟由商品輸出轉為商品輸入B.列強侵略勢力由沿海深入到內地C.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D.列強侵略由商品輸出轉為資本輸入7.(2024 菏澤)歷史學習要正確區分歷史敘述中的史實與解釋。下列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1839年6月,林則徐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鴉片B.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C.1860年,英法聯軍搶劫并放火燒毀了圓明園D.《馬關條約》規定: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8.(2024 河東區一模)小明同學搜集清朝愛國官兵的事跡進行自主學習。請為他選擇合適的主題( )林則徐 1839年禁煙運動左宗棠 1878年收復新疆劉銘傳 1894年率部擊退法軍對臺北的侵犯鄧世昌 1895年黃海大戰中為國捐軀A.反抗外來侵略維護國家統一B.治理邊疆危機C.近代化的早期探索D.反抗封建專制統治9.(2024 博羅縣一模)如如表,說明( )時間 史事1895年 甲午戰爭中國慘敗1896年 清廷派遣13名留學生赴日1901年 東渡日本的留學生猛增到1300余人1905年 留日學生上升至8000余人A.民族危機助推赴日留學浪潮的出現B.赴日留學生人數占比居全國首位C.中日兩國政府一直保持著友好關系D.留日學生推動中國近代社會發展10.(2024 西山區二模)《時局圖》是近代愛國人士謝纘泰所繪,生動形象地揭露了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瓜分。此圖出現的時期是( )A.《南京條約》簽訂之后 B.《北京條約》簽訂之后C.《馬關條約》簽訂之后 D.《辛丑條約》簽訂之后11.(2024春 大冶市期末)《馬關條約》的賠款,約為1842年及1860年對英、法賠款的七倍,超過當時中國全年收入的兩倍。由此可見,《馬關條約》使( )A.中國的國力遭到嚴重損耗B.中國領土完整遭到破壞C.中國軍事危機進一步加重D.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12.(2024 興慶區模擬)歷史學家金沖及說,如果用短近的眼光來看,甲午戰爭對中國似乎只是一場備受屈辱的悲劇;但以更長遠的眼光來看,卻又是一個新的起點。對“新起點”正確理解的是( )A.加快了中國殖民地半殖民地化進程B.激發了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C.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D.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13.(2024 東營三模)戰爭之前,西方列強尚不敢輕率地伸出瓜分中國的魔掌。然而清帝國在戰爭中的慘敗徹底暴露了它的腐朽與虛弱,從此西方列強把它視作可以任人宰割的獵物,并立即掀起了一片瓜分中國的叫囂。材料中“戰爭”使( )A.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B.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C.中國的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了D.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會14.(2024 曲阜市二模)在甲午戰爭前的日本報刊曾刊載日本軍方的文章,認為中國人與日本人都是黃種人,又是近鄰,而中國正面臨著西方列強的瓜分,中國應聯合日本,團結起來一起對抗歐美白人的侵略,也就是救亡中國。下列各項對這種觀點認識最準確的是( )A.正確分析了戰爭爆發的原因B.準確闡釋了中日兩國的基本國情C.彰顯中日國民對歐美白人的仇恨D.試圖掩蓋侵略戰爭的本質15.(2024 阿榮旗二模)1895年,清末的啟蒙思想家嚴復提出了“救亡”一詞,“以前還講什么自強、求富,現在別再講那些門面話了,倒不如直截了當地講救亡”材料描述的這種變化反映了( )A.洋務運動的失敗大大刺激了國民心理B.甲午中日戰爭使中華民族意識逐漸覺醒C.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D.新文化運動掀起了一場思想解放的潮流16.(2024 榆次區二模)“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然而自從日本企業在蘇州、杭州開辦工廠后,美麗的“人間天堂”遭受了帝國主義的蹂躪與掠奪。你認為與之有關的條約是(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C.《辛丑條約》 D.《馬關條約》17.(2024 泰州三模)“日本提出的賠款、割地的各條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聞,三千年所無之變局’,如照此簽約,后果必然是‘法人窺粵,英人窺滇,俄人西窺新疆,東窺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由此可知,一些有識之士預見了《馬關條約》的簽訂( )A.有利于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B.使列強侵略勢力深入中國腹地C.促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D.刺激了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二.材料題(共1小題)18.(2024 渦陽縣校級月考)中國近代史既是一部抗爭史,又是一部探索史。但是中國人民前仆后繼,不屈不撓,譜寫了一曲曲悲壯激越的近代史詩。【屈辱的見證】材料一:(1)圖①中列強從海上“轟開了中國的大門”發動這場戰爭的根本原因?制造圖②慘景的強盜是哪兩個國家?圖③的厄運是哪場戰爭造成的?材料二:釣魚島問題的由來始于近代史上日本對中國領土的侵略。1895年1月14日,日本政府不等戰爭結束便迫不及待地通過“內閣決議”,單方面決定將釣魚島劃歸日本。——《中國近代史綱要》材料三: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以海關稅、鹽稅等稅收作擔保;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扎在從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要地……(2)根據材料二,追根溯源釣魚島問題源于哪一場戰爭?這場戰爭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材料三所涉條約中最能體現清政府已經成為“洋人的朝廷”的條款是什么?【頑強的抗爭】材料四:(3)如圖④、⑤兩位歷史人物都是英勇抗擊外來侵略的民族英雄。左宗棠為收復國土,命人抬棺上陣,最終成功收復了哪里?鄧世昌在黃海大戰中為國捐軀,體現了他怎樣的精神?(4)請你就上述材料的探究擬定一個主題。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7小題)1.(2024 龍江縣模擬)近代史上,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極大的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等條約是( )A.《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B.《南京條約》C.《北京條約》 D.《馬關條約》【分析】本題考查《馬關條約》的相關知識。【解答】據所學知,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其中規定日本可以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設廠,這標志著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方式由原來的以商品輸出為主,轉為以資本輸出為主,這極大的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故選:D。【點評】注意識記《馬關條約》的內容及影響。2.(2024 郁南縣二模)甲午戰敗后,清廷內外與日本再戰的呼聲甚高,保守派官員也激烈反對議和,朝廷在20天內收到了約有2500人簽名的130份反對賠款、議和的奏章。這側面反映了( )A.國人民族意識增強 B.清廷統治基礎動搖C.保守勢力力量強大 D.民族危機逐漸緩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戰爭,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根據材料信息,甲午戰敗后,保守派官員也激烈地反對議和,人們紛紛上書朝廷反對賠款、議和,可見戰爭的失敗加深了中華民族危機,中國人的愛國民族意識得到一定程度的喚醒,A項正確;人們表達意愿的途徑是上書朝廷,并沒有提出推翻清朝,不能說明清廷統治基礎動搖,排除B項;材料只是提到連保守派官員也反對議和,沒有體現保守勢力力量強大,排除C項;甲午戰敗和列強瓜分狂潮進一步加劇了中國民族危機,D項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戰爭,要求具備閱讀、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識的遷移、運用的能力。3.(2024 花山區二模)“甲午一戰帶來的屈辱越是沉重,國人對于日本自強成功的領會也就越為深刻。于是強敵變成了榜樣……這一事實非常雄辯地為西學致強的實效作了證明。”這反映出( )A.《馬關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大大加深B.戊戌變法不符合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會的基本國情C.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推動了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熱潮D.明治維新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國力增強【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戰爭,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根據材料“甲午一戰帶來的屈辱越是沉重,國人對于日本自強成功的領會也就越為深刻。于是強敵變成了榜樣……這一事實非常雄辯地為西學致強的實效作了證明”可知,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果,一方面說明日本通過全面向西方學習而走向強大,另一方面說明中國只學習西方技術而不謀求全面變革并不能挽救危機,因此甲午中日戰爭進一步刺激了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進程,推動了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熱潮,C項正確;《馬關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大大加深說法正確,但材料沒有涉及《馬關條約》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戊戌變法不符合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會的基本國情,排除B項;材料不是主要強調明治維新對日本的作用,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戰爭,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4.(2024 永壽縣模擬)“東溝海戰天如墨,炮震煙迷船掀側。致遠鼓楫沖重圍,萬火叢中呼殺賊。”與此詩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C.中法戰爭 D.甲午中日戰爭【分析】本題考查甲午中日戰爭的相關知識。【解答】題干中的“東溝海戰…致遠…”所說的是黃海大戰時鄧世昌率致遠艦英勇作戰的情景。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黃海海戰是甲午中日戰爭中的一次戰役。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閱讀材料的能力。結合課本基礎知識即可得出答案。5.(2024 銀川二模)觀察下面兩首詩,相關事件( )碧海沉沉島嶼環, 萬家燈火夾青山。 有人遙指旌旗處, 千古傷心是馬關。 ——康有為1899 明知此是傷心地, 亦到維舟首重回。 十七年中多少事, 春帆樓下晚濤哀。 ——梁啟超1911A.導致民族危機空前嚴重B.使制度近代化探索起步C.規出“自強,求富”的口號D.使列強染指長江下游地區【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甲午中日戰爭和《馬關條約》的影響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根據“馬關”可得出與《馬關條約》有關;“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樓下晚濤哀。”并結合1911年的時間,可得出是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根據所學,甲午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導致民族危機空前嚴重,A項正確;使制度近代化探索起步是戊戌變法,時間是1898年,排除B項;C項是洋務運動,排除C項;D項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甲午中日戰爭和《馬關條約》的影響等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6.(2024 長春期末)如圖是中國近代開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圖,其變化反映了( )A.中國經濟由商品輸出轉為商品輸入B.列強侵略勢力由沿海深入到內地C.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D.列強侵略由商品輸出轉為資本輸入【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近代列強的侵略的特點,解題的關鍵是正確識讀題干圖片。【解答】五口通商后列強打開了中國國門,中國經濟由商品輸出轉為商品輸入,排除A項;根據所學分析圖片可知,圖1反映的是《南京條約》簽訂后五口通商,通商口岸均分布于東南沿海,圖2反映的是《馬關條約》簽訂后的通商口岸,蘇州、杭州、沙市、重慶已經深入中國內地,這說明列強侵略勢力由沿海深入到內地,B項正確;《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排除C項;《馬關條約》簽訂后,列強在經濟上侵略中國的方式由商品輸入改為資本輸入,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近代列強的侵略的特點。7.(2024 菏澤)歷史學習要正確區分歷史敘述中的史實與解釋。下列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1839年6月,林則徐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鴉片B.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C.1860年,英法聯軍搶劫并放火燒毀了圓明園D.《馬關條約》規定: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歷史文化常識,掌握史實和史論的不同。【解答】歷史史實是指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觀敘述,歷史解釋則是對歷史人物或事件做出主要的較準確的功能性定位。B項是對鴉片戰爭歷史地位和影響的評價,屬于歷史解釋,B項符合題意;ACD項都是歷史史實,排除。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歷史文化常識,考查調用所學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8.(2024 河東區一模)小明同學搜集清朝愛國官兵的事跡進行自主學習。請為他選擇合適的主題( )林則徐 1839年禁煙運動左宗棠 1878年收復新疆劉銘傳 1894年率部擊退法軍對臺北的侵犯鄧世昌 1895年黃海大戰中為國捐軀A.反抗外來侵略維護國家統一B.治理邊疆危機C.近代化的早期探索D.反抗封建專制統治【分析】本題考查林則徐虎門銷煙、邊疆危機、左宗棠收復新疆、甲午中日戰爭相關知識,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A.據所學可知,林則徐虎門銷煙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左宗棠收復新疆維護了我國領土完整;劉銘傳率部擊退法軍對臺北的侵犯,是反侵略斗爭的偉大勝利;鄧世昌在黃海大戰中率致遠艦英勇抗擊日軍,最終壯烈殉國,體現了堅決反侵略的態度,所以題干表格所列史實均體現了反抗外來侵略維護國家統一的主題,符合題意。B.林則徐虎門銷煙與治理邊疆危機無關,排除。C.近代化的早期探索包括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等知識,與題干所列史實無關,排除。D.題干所列史實均體現了反抗外來侵略,未體現反抗封建專制統治,排除。故選:A。【點評】記憶林則徐虎門銷煙、邊疆危機、左宗棠收復新疆、甲午中日戰爭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9.(2024 博羅縣一模)如如表,說明( )時間 史事1895年 甲午戰爭中國慘敗1896年 清廷派遣13名留學生赴日1901年 東渡日本的留學生猛增到1300余人1905年 留日學生上升至8000余人A.民族危機助推赴日留學浪潮的出現B.赴日留學生人數占比居全國首位C.中日兩國政府一直保持著友好關系D.留日學生推動中國近代社會發展【分析】本題考查甲午中日戰爭,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A.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895年甲午戰爭中國慘敗,民族危機加深;1896年清廷派遣13名留學生赴日,揭開了留日的序幕;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為挽救民族危機,東渡日本的留學生猛增到1300余人,符合題意。B.材料未涉及與其他國家留學人數的比較,排除。C.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因此C項說法違背史實,排除。D.材料只是強調留日學生人數的變化,未涉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排除。故選:A。【點評】記憶甲午中日戰爭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10.(2024 西山區二模)《時局圖》是近代愛國人士謝纘泰所繪,生動形象地揭露了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瓜分。此圖出現的時期是( )A.《南京條約》簽訂之后 B.《北京條約》簽訂之后C.《馬關條約》簽訂之后 D.《辛丑條約》簽訂之后【分析】本題考查《馬關條約》,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A.《南京條約》簽訂之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列強尚未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排除。B.《北京條約》簽訂之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進一步加深,與題干“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瓜分”不符,排除。C.從“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瓜分”結合所學可知,《馬關條約》簽訂后,刺激了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符合題意。D.《辛丑條約》簽訂之后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此之前,列強已經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排除。故選:C。【點評】記憶《馬關條約》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11.(2024春 大冶市期末)《馬關條約》的賠款,約為1842年及1860年對英、法賠款的七倍,超過當時中國全年收入的兩倍。由此可見,《馬關條約》使( )A.中國的國力遭到嚴重損耗B.中國領土完整遭到破壞C.中國軍事危機進一步加重D.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分析】本題考查《馬關條約》,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A.《馬關條約》賠款2億兩白銀給日本,超過當時中國全年收入的兩倍,這使中國的國力遭到嚴重損耗,符合題意。B.大量賠款與“中國領土完整遭到破壞”無關,排除。C.大量賠款與“中國軍事危機進一步加重”無關,排除。D.《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排除。故選:A。【點評】記憶《馬關條約》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12.(2024 興慶區模擬)歷史學家金沖及說,如果用短近的眼光來看,甲午戰爭對中國似乎只是一場備受屈辱的悲劇;但以更長遠的眼光來看,卻又是一個新的起點。對“新起點”正確理解的是( )A.加快了中國殖民地半殖民地化進程B.激發了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C.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D.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分析】本題考查甲午中日戰爭,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A.甲午戰爭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但不符合題干中“新起點”的要求,排除。B.甲午戰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激發了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符合題意。C.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序幕的事件是五四運動,排除。D.甲午戰爭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但不符合題干中“新起點”的要求,排除。故選:B。【點評】記憶甲午中日戰爭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13.(2024 東營三模)戰爭之前,西方列強尚不敢輕率地伸出瓜分中國的魔掌。然而清帝國在戰爭中的慘敗徹底暴露了它的腐朽與虛弱,從此西方列強把它視作可以任人宰割的獵物,并立即掀起了一片瓜分中國的叫囂。材料中“戰爭”使( )A.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B.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C.中國的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了D.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分析】本題考查甲午中日戰爭的相關內容,準確解讀材料信息。【解答】根據材料“清帝國在戰爭中的慘敗徹底暴露了它的腐朽與虛弱,從此西方列強把它視作可以任人宰割的獵物,并立即掀起了一片瓜分中國的叫囂”及所學可知,甲午戰敗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甲午戰敗后,日本強迫中國簽訂了《馬關條約》,這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此后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面臨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C項正確;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這是鴉片戰爭的影響,排除A項;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這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以《辛丑條約》的簽訂為結果,標志著中國已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那個時候中國幾乎被瓜分完畢,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準確理解甲午中日戰爭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4.(2024 曲阜市二模)在甲午戰爭前的日本報刊曾刊載日本軍方的文章,認為中國人與日本人都是黃種人,又是近鄰,而中國正面臨著西方列強的瓜分,中國應聯合日本,團結起來一起對抗歐美白人的侵略,也就是救亡中國。下列各項對這種觀點認識最準確的是( )A.正確分析了戰爭爆發的原因B.準確闡釋了中日兩國的基本國情C.彰顯中日國民對歐美白人的仇恨D.試圖掩蓋侵略戰爭的本質【分析】本題考查甲午中日戰爭,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A.題干未提及戰爭爆發的原因,而是對甲午中日戰爭的歪曲,排除。B.題干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日本試圖掩蓋侵略戰爭的本質,沒有說明中日兩國基本國情的內容,排除。C.題干材料彰顯中日國民對歐美白人的仇恨是表面現象,不是題干材料的實質,排除。D.根據題干“在甲午戰爭前的日本報刊曾刊載日本軍方的文章,認為中國人與日本人都是黃種人,又是近鄰,而中國正面臨著西方列強的瓜分,中國應聯合日本,團結起來一起對抗歐美白人的侵略,也就是救亡中國。”可知,材料反映了甲午中日戰爭前日本國內輿論把甲午中日戰爭宣揚成中日聯合對抗歐美侵略的戰爭,其目的是掩蓋戰爭的侵略本質,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記憶甲午中日戰爭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15.(2024 阿榮旗二模)1895年,清末的啟蒙思想家嚴復提出了“救亡”一詞,“以前還講什么自強、求富,現在別再講那些門面話了,倒不如直截了當地講救亡”材料描述的這種變化反映了( )A.洋務運動的失敗大大刺激了國民心理B.甲午中日戰爭使中華民族意識逐漸覺醒C.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D.新文化運動掀起了一場思想解放的潮流【分析】本題考查甲午中日戰爭,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A.材料突出的是中華民族意識逐漸覺醒,洋務運動的失敗的標志是1895年威海衛戰役,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根據所學可知,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使中華民族意識逐漸覺醒,符合題意。C.辛亥革命發生于1911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新文化運動發起于1915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故選:B。【點評】記憶甲午中日戰爭的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16.(2024 榆次區二模)“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然而自從日本企業在蘇州、杭州開辦工廠后,美麗的“人間天堂”遭受了帝國主義的蹂躪與掠奪。你認為與之有關的條約是(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C.《辛丑條約》 D.《馬關條約》【分析】本題考查《馬關條約》的相關知識。【解答】據所學知,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其中規定開放重慶、沙市、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設廠,這標志著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方式,由原來的以商品輸出為主轉為以資本輸出為主,從此美麗的“人間天堂”遭受了帝國主義的蹂躪與掠奪。故選:D。【點評】識記近代中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及影響。17.(2024 泰州三模)“日本提出的賠款、割地的各條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聞,三千年所無之變局’,如照此簽約,后果必然是‘法人窺粵,英人窺滇,俄人西窺新疆,東窺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由此可知,一些有識之士預見了《馬關條約》的簽訂( )A.有利于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B.使列強侵略勢力深入中國腹地C.促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D.刺激了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馬關條約》的簽訂以及影響,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依據材料“法人窺粵,英人窺滇,俄人西窺新疆,東窺三省(奉天、吉林、黑龍江)四夷入侵”可以看出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馬關條約》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民族危機日益加深,D項正確;題干材料沒有體現中國近代化進程的內容,排除A項;題目沒有涉及使列強侵略勢力深入中國腹地,排除B項;題目沒有涉及促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馬關條約》的影響。二.材料題(共1小題)18.(2024 渦陽縣校級月考)中國近代史既是一部抗爭史,又是一部探索史。但是中國人民前仆后繼,不屈不撓,譜寫了一曲曲悲壯激越的近代史詩。【屈辱的見證】材料一:(1)圖①中列強從海上“轟開了中國的大門”發動這場戰爭的根本原因?制造圖②慘景的強盜是哪兩個國家?圖③的厄運是哪場戰爭造成的?材料二:釣魚島問題的由來始于近代史上日本對中國領土的侵略。1895年1月14日,日本政府不等戰爭結束便迫不及待地通過“內閣決議”,單方面決定將釣魚島劃歸日本。——《中國近代史綱要》材料三: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以海關稅、鹽稅等稅收作擔保;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扎在從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要地……(2)根據材料二,追根溯源釣魚島問題源于哪一場戰爭?這場戰爭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材料三所涉條約中最能體現清政府已經成為“洋人的朝廷”的條款是什么?【頑強的抗爭】材料四:(3)如圖④、⑤兩位歷史人物都是英勇抗擊外來侵略的民族英雄。左宗棠為收復國土,命人抬棺上陣,最終成功收復了哪里?鄧世昌在黃海大戰中為國捐軀,體現了他怎樣的精神?(4)請你就上述材料的探究擬定一個主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中華民族的抗爭,要求學生提取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作出回答。【解答】(1)圖①中列強從海上“轟開了中國的大門”發動這場戰爭是鴉片戰爭,結合所學知識,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是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傾銷工業品,掠奪原料。結合所學知識,火燒圓明園的是英國、法國。根據“1900年美軍搶劫的白銀”可知,反映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年6月,為鎮壓義和團運動,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組織聯軍2000多人,在英國海軍司令西摩爾的率領下,從大沽口登陸,入侵中國。(2)根據材料“1895年1月14日,日本政府不等戰爭結束便迫不及待地通過‘內閣決議’,單方面決定將釣魚島劃歸日本”及所學知識,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規定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潮列島給日本。結合所學知識,甲午中日戰爭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結合所學知識,材料三所涉條約中的“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最能體現清政府已經成為“洋人的朝廷”。(3)結合所學知識,19世紀70年代,左宗棠打敗阿古柏,收復新疆,維護了國家主權和統一。結合所學知識,鄧世昌犧牲體現了英勇無畏、愛國精神等。(4)根據材料“中國近代史既是一部抗爭史,又是一部探索史。但是中國人民前仆后繼,不屈不撓,譜寫了一曲曲悲壯激越的近代史詩。”概括得出,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中華民族的抗爭。(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傾銷工業品,掠奪原料。英國、法國。八國聯軍侵華戰爭。(2)甲午中日戰爭;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3)新疆;英勇無畏、愛國精神等。(4)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中華民族的抗爭。(言之有理即可)【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中華民族的抗爭,考查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