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二單元第6課 戊戌變法(預習銜接.含解析)-2025-2026學年八年級上冊歷史統編版(2024)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二單元第6課 戊戌變法(預習銜接.含解析)-2025-2026學年八年級上冊歷史統編版(2024)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新課預習銜接 戊戌變法
一.選擇題(共21小題)
1.(2024 惠來縣校級期末)歷史圖示記憶法是指把文字變成直觀的圖示,將知識串聯起來,理清歷史事件。如圖所示可以幫助我們理清的是( ?。?br/>外因: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戰敗 歷史事件:_____ 是中國制度變革的嘗試
內因: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 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A.洋務運動 B.義和團運動
C.戊戌變法 D.太平天國運動
2.(2024 天津)“自上而下的改革在學習和吸收西方現代文明,特別是建立現代的政治制度方面被證明行不通,中國必須通過革命走現代化的獨特道路?!蔽闹小案母铩笔侵福ā 。?br/>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義和團運動 D.辛亥革命
3.(2024 寧德模擬)維新派一直宣傳民權、開國會,但“維新”實際所做的不過是減汰冗員、裁撤機構、設立制度局等“行政”方面的措施,并沒有頒布關于定憲法或開議會的諭旨。這反映了( ?。?br/>A.古代選官制度被廢除 B.君主專制制度終結
C.改革派力量不夠強大 D.共和觀念漸入人心
4.(2024 涼州區校級期末)1898年清政府發布諭令:“圖治之法,以農為體,以工商為用……兼采中西各法,講求利弊,有能創制新法者,必當立于優獎?!鼻逭谶@一諭令中( ?。?br/>A.鼓勵發展工商 B.照搬西方模式
C.主張重農抑商 D.宣揚中國傳統
5.(2024 桐柏縣一模)梁啟超認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康有為提出,請罷棄八股取士,冀養人才,以為國用。據此可知,他們旨在(  )
A.倡導變法革新 B.推動移風易俗
C.推翻清朝統治 D.進行社會革命
6.(2024 社旗縣二模)著名學者金沖及說:維新變法運動作為一次具有相當規模的思想運動和政治運動的興起,是甲午戰爭強烈刺激下的產物;而戊戌變法高潮的出現,又是列強公然在華爭奪并劃分勢力范圍的產物。這段話意在說明維新運動興起和發展的原因是( ?。?br/>A.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B.光緒皇帝的支持
C.康梁等人的大力宣傳 D.民族危機的加劇
7.(2024 沁水縣二模)某中學歷史社團的同學們在排練課本劇,如表是他們的劇本(部分)。劇本中的臺詞符合史實的是(  )
旁白:1906年,北京城一茶館里有四位中國人正在聊天。 小王:我參加過辛亥革命。 小李:我家現在住在東交民巷。 小張:我參加過公車上書。 小孫:我正在準備科舉考試。
A.小王 B.小李 C.小張 D.小孫
8.(2024 廬江縣一模)“處四強鄰之中而為中國,岌岌哉!”“普魯士有強國之會,遂報法仇:日本有尊攘之徒,用成維新”“凡百君子,豈能無淪胥非類之悲乎!”上述言論最有可能出自( ?。?br/>A.左宗棠 B.康有為 C.孫中山 D.陳獨秀
9.(2024 淅川縣二模)有學者指出:“戊戌變法的失敗,使立憲派的夢想破滅,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只有革命才能實現政治變革?!痹搶W者強調此事件(  )
A.起到思想啟蒙作用 B.鞏固了清朝的統治
C.推動近代革命探索 D.實現社會風氣轉變
10.(2024 市南區期末)戊戌政變后,因支持維新變法而被革職充軍新疆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張蔭桓,在路過直隸省城保定時,“兩市觀者萬數,咸呼曰‘看大奸臣’或有甚其詞者,曰:……何如殺卻,豈不省事?’輿論紛紜,異口同聲”。此現象說明(  )
A.變法危害了廣大百姓利益
B.總理衙門出賣了國家利益
C.變法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
D.廣大百姓痛恨變法者
11.(2024 商河縣期末)制作學習卡片是學習歷史的一種基本方法。下邊這張學習卡片記錄的歷史事件是( ?。?br/>時間:1898年6月到9月 人物:光緒帝、康有為、梁啟超 內容:改革政府機構;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
A.虎門銷煙 B.洋務運動 C.公車上書 D.百日維新
12.(2024 大余縣校級一模)如表是某同學關于某個歷史事件的筆記,他正在學習的是(  )
背景 民族危機加深
內容 學習君主立憲
影響 促進思想啟發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
13.(2024 綿陽)“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譚嗣同始!”下列與之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br/>A.洋務運動 B.百日維新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
14.(2024 福州模擬)戊戌時期,維新派曾提倡白話文和“小說界革命”;維新運動失敗后,白話報刊更多地出現,白話文得到更好的提倡和使用。據此可知,戊戌變法運動(  )
A.改變了近代中國社會性質
B.廢除了封建君主專制體制
C.宣傳了民主共和的新思想
D.為文學革命提供了條件
15.(2024 化州市一模)馬立誠在《歷史的拐點》一書中說:“維新派得到起草詔書的權力,而保守派掌握軍政實權”。這表明( ?。?br/>A.維新派掌握最高領導權
B.變法遭遇強大阻力
C.維新派與頑固派分權制衡
D.變法導致國家分裂
16.(2024 六安模擬)維新派對中華民族的愚昧落后深為憂慮,但卻不為民愚而悲觀失望。在他們看來,中國之所以人才乏絕,并不是“天之不生才也”,而是“教之道未盡也”。維新派這一思想( ?。?br/>A.直接導致了科舉制的廢除
B.有利于近代中國教育改革
C.推動思想解放潮流的出現
D.奠定了新文化運動的基礎
17.(2024 和平區一模)“維新變法運動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傳統走向現代的系統方案……倡導博愛、平等、自由、人權、這些思想觀念并沒有因戊戌變法的失敗而消失其影響,相反,更加深入人心……”。這里強調的是戊戌變法( ?。?br/>A.開啟了近代化的歷程
B.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C.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D.是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
18.(2024 禹州市二模)洋務運動以后,以嚴復為首的早期維新派人士逐步意識到振興工商業是國家富強之道、立國之本??涤袨橐仓鲝埻ㄟ^發展商業,促進民富,進而推動國強。實業家張謇也提出“富民強國之本,實在于工”。材料旨在說明戊戌變法( ?。?br/>A.挽救了清政府統治危機
B.客觀上加速了自然經濟解體
C.推動了救國方式的探索
D.促進了民族工業的蓬勃發展
19.(2024 河西區模擬)戊戌維新時期,維新派在上海創辦的影響較大的報刊是(  )
A.《時務報》 B.《國聞報》
C.《湘報》 D.《萬國公報》
20.(2024 廣東)1895年,康有為上書痛陳,值此千年變局,“病癥已變而猶用舊方”,未有不危者。為此,康有為開出的“新方”是( ?。?br/>A.師夷長技 B.民主科學 C.變法圖強 D.實業救國
21.(2024 昌平區二模)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使先進的中國人認識到,單憑引進外國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謀求制度變革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其反映的史事是(  )
A.虎門銷煙、金田起義 B.金田起義、護國戰爭
C.中法戰爭、百日維新 D.百日維新、辛亥革命
二.材料題(共1小題)
22.(2024 濮陽二模)下面是關于公車上書的研究,根據要求回答問題。
材料一:1899年康有為回憶“公車上書”時說:馬關條約簽訂消息傳到北京,我即令梁啟超鼓動各省舉人,上書拒和議。聯合十八省舉人,上萬言書,都察院以光緒帝已經批準和約,無法挽回,拒絕收(萬言書)。許多論著據此認為康有為發起和組織了“公車上書”,并將之視為資產階級改良派走上政治舞臺的標志。
——摘編自《康有為自編年譜》等
材料二:近來,史學界對康有為的說法提出諸多質疑。茅海建教授詳細查閱清朝軍機處《隨手檔》《早事檔》《上諭檔》《電報檔》《洋務檔》《收電》《交發檔》《宮中電報電旨》宮廷檔案等檔案,提出:“從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上書或發電報上書次數達154次,人數超過2464人次。四月八日,即康有為所稱‘拒收’其上書當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員舉人的上書共計十五件。”由此可以證明,康有為組織的十八行省公車聯名上書,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為根本沒有去送。
——摘編自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二集》
(1)材料一二中關于“公車上書”的史實敘述有什么不同?
(2)如果把材料一作為研究公車上書的資料,有什么局限性?
(3)我們認為材料二結論更可信為什么?
新課預習銜接 戊戌變法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共21小題)
1.(2024 惠來縣校級期末)歷史圖示記憶法是指把文字變成直觀的圖示,將知識串聯起來,理清歷史事件。如圖所示可以幫助我們理清的是(  )
外因: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戰敗 歷史事件:_____ 是中國制度變革的嘗試
內因: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 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A.洋務運動 B.義和團運動
C.戊戌變法 D.太平天國運動
【分析】本題考查戊戌變法,識記戊戌變法相關知識。
【解答】A.洋務運動學習的是西方的技術,排除A項。
B.義和團運動是農民起義,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
C.根據材料“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戰敗”“是中國制度變革的嘗試”結合所學可知,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使先進的中國人認識到,單憑引進外國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謀求制度的變革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戊戌變法就是制度變革的一次嘗試,C項正確。
D.材料與太平天國運動無關,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基礎知識的掌握狀況,熟記戊戌變法相關知識。
2.(2024 天津)“自上而下的改革在學習和吸收西方現代文明,特別是建立現代的政治制度方面被證明行不通,中國必須通過革命走現代化的獨特道路?!蔽闹小案母铩笔侵福ā 。?br/>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義和團運動 D.辛亥革命
【分析】本題考查了戊戌變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根據題干“自上而下的改革在學習和吸收西方現代文明,特別是建立現代的政治制度方面被證明行不通”和所學知識可知,1898年,清政府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實行變法,學習西方的君主立憲制,1898年是農歷戊戌年,歷史上稱這次變法為“戊戌變法”。變法觸犯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他們掌有實權,阻撓和破壞變法法令的貫徹。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搜捕維新人士廢除變法詔令,變法以失敗而告終,B項正確;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而不是政治制度,排除A項;義和團運動是農民階級領導的一次反帝愛國運動,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辛亥革命走革命道路,而不是改革,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了戊戌變法,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2024 寧德模擬)維新派一直宣傳民權、開國會,但“維新”實際所做的不過是減汰冗員、裁撤機構、設立制度局等“行政”方面的措施,并沒有頒布關于定憲法或開議會的諭旨。這反映了(  )
A.古代選官制度被廢除 B.君主專制制度終結
C.改革派力量不夠強大 D.共和觀念漸入人心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戊戌變法。掌握基礎知識。
【解答】根據材料“實際所做的不過是減汰冗員、……并沒有頒布關于定憲法或開議會的諭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維新派僅限于實行減汰冗員、裁撤機構、設立制度局等沒有觸及制度變革的措施,沒有開展行民權、定憲法、開國會等觸及社會變革的措施,說明維新派力量不夠強大,C項符合題意;材料內容沒有涉及選官制度,無法得出古代選官制度被廢除的結論,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君主專制制度終結于辛亥革命,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維新派主張君主立憲,而不是民主共和,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維新變法的相關史實。
4.(2024 涼州區校級期末)1898年清政府發布諭令:“圖治之法,以農為體,以工商為用……兼采中西各法,講求利弊,有能創制新法者,必當立于優獎?!鼻逭谶@一諭令中(  )
A.鼓勵發展工商 B.照搬西方模式
C.主張重農抑商 D.宣揚中國傳統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清政府鼓勵發展工商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解答】據“1898年”“圖治之法,以農為體,以工商為用……兼采中西各法,講求利弊,有能創制新法者,必當立于優獎?!笨芍?,清政府在這一諭令中主張向西方學習,大力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A項正確;據“兼采中西各法”可知,照搬西方模式不符題意,排除B項;據“以農為體,以工商為用”可知,題意提倡農業商業各自發揮作用,并非主張重農抑商,排除C項;題干并未提及宣揚中國傳統,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清政府鼓勵發展工商的相關史實。
5.(2024 桐柏縣一模)梁啟超認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康有為提出,請罷棄八股取士,冀養人才,以為國用。據此可知,他們旨在(  )
A.倡導變法革新 B.推動移風易俗
C.推翻清朝統治 D.進行社會革命
【分析】本題考查戊戌變法,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根據材料“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請罷棄八股取士,冀養人才,以為國用”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主張變法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制,符合題意。
B.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主張變法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制,題干沒有體現推動移風易俗,排除。
C.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梁啟超、康有為等維新派主張變法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制,并不是要推翻清朝統治,排除。
D.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梁啟超、康有為等維新派主張變法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制,題干沒有體現進行社會革命,排除。
故選:A。
【點評】記憶戊戌變法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
6.(2024 社旗縣二模)著名學者金沖及說:維新變法運動作為一次具有相當規模的思想運動和政治運動的興起,是甲午戰爭強烈刺激下的產物;而戊戌變法高潮的出現,又是列強公然在華爭奪并劃分勢力范圍的產物。這段話意在說明維新運動興起和發展的原因是( ?。?br/>A.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B.光緒皇帝的支持
C.康梁等人的大力宣傳 D.民族危機的加劇
【分析】本題考查戊戌變法.戊戌變法的背景、內容、影響、評價
【解答】據題干材料意在說明維新運動興起和發展的原因是民族危機的加劇。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簽訂了《馬關條約》.1895年春,《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正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反對同日本人議和,請求變法。即“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戊戌變法發生的原因.
7.(2024 沁水縣二模)某中學歷史社團的同學們在排練課本劇,如表是他們的劇本(部分)。劇本中的臺詞符合史實的是( ?。?br/>旁白:1906年,北京城一茶館里有四位中國人正在聊天。 小王:我參加過辛亥革命。 小李:我家現在住在東交民巷。 小張:我參加過公車上書。 小孫:我正在準備科舉考試。
A.小王 B.小李 C.小張 D.小孫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公車上書的相關史實。“1906年”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解答】根據材料表格“1906年”等信息和所學可知,1895年春,《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后,群情激憤。正在京師參加會試的康有為、梁啟超等,聯合各省1300多名參加會試的舉人,上書光緒帝,請求拒和、遷都、變法。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公車上書發生在1906年之前,符合題意,C項正確;辛亥革命發生在1911年,與“1906年”不符,排除A項;1901年,《辛丑條約》規定東交民巷為使館界,不準中國人居住,排除B項;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舉考試,與“1906年”不符,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題干劇本內容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公車上書的相關史實。
8.(2024 廬江縣一模)“處四強鄰之中而為中國,岌岌哉!”“普魯士有強國之會,遂報法仇:日本有尊攘之徒,用成維新”“凡百君子,豈能無淪胥非類之悲乎!”上述言論最有可能出自( ?。?br/>A.左宗棠 B.康有為 C.孫中山 D.陳獨秀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維新變法,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解答】材料“處四強鄰之中而為中國,岌岌哉!”“普魯士有強國之會,遂報法仇:日本有尊攘之徒,用成維新”“凡百君子,豈能無淪胥非類之悲乎!”描述了中國民族危機加深,應學習普魯士和日本進行變法革新,結合所學可知,這些言論與維新變法運動有關,康有為是維新派的代表人物,多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B項正確;左宗棠是洋務派的代表人物,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排除A項;孫中山領導了辛亥革命,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材料強調維新變法,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排除D。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維新變法,考查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9.(2024 淅川縣二模)有學者指出:“戊戌變法的失敗,使立憲派的夢想破滅,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只有革命才能實現政治變革?!痹搶W者強調此事件( ?。?br/>A.起到思想啟蒙作用 B.鞏固了清朝的統治
C.推動近代革命探索 D.實現社會風氣轉變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戊戌變法,解題的關鍵是識讀題干材料。
【解答】由題干材料“戊戌變法的失敗,使立憲派的夢想破滅,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只有革命才能實現政治變革?!笨芍牧戏从车氖俏煨缱兎ǖ氖∈箛苏J識到溫和的改良不能救治中國,更認識到清政府的腐朽和反動,因此只有通過暴力革命才能救中國,該學者強調此事件推動近代革命探索,C項正確;戊戌變法起到思想啟蒙作用,題干未涉及該信息,排除A項;戊戌變法沒有鞏固清朝統治,排除B項;戊戌變法沒有實現社會風氣轉變,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戊戌變法,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2024 市南區期末)戊戌政變后,因支持維新變法而被革職充軍新疆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張蔭桓,在路過直隸省城保定時,“兩市觀者萬數,咸呼曰‘看大奸臣’或有甚其詞者,曰:……何如殺卻,豈不省事?’輿論紛紜,異口同聲”。此現象說明( ?。?br/>A.變法危害了廣大百姓利益
B.總理衙門出賣了國家利益
C.變法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
D.廣大百姓痛恨變法者
【分析】本題以張蔭桓被稱呼為大奸臣事件,考查了對戊戌變法的掌握,根據對材料的綜合閱讀理解能力結合戊戌變法的過程回答即可。
【解答】A、從戊戌變法的政治、經濟、文教和軍事變革內容方面考慮,并沒有危害人民利益,故此項錯誤;
B、戊戌變法中,總理衙門出賣人民利益屬于無中生有,故此項錯誤;
C、戊戌變法在推行范圍上看,只是限于社會上層,沒有推廣到廣大民眾當中,民眾對此不了解,所以才會稱呼其為大奸臣,故此項正確;
D、戊戌變法并沒有危害人民利益,不會引起廣大百姓痛恨,民眾對此不了解,所以才會稱呼其為大奸臣,故此項錯誤。
故選:C。
【點評】此題以歷史事件為背景,考查了對戊戌變法特點的掌握,要求考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礎上,要對特定歷史事件的特點進行熟練的掌握,準確作答。
11.(2024 商河縣期末)制作學習卡片是學習歷史的一種基本方法。下邊這張學習卡片記錄的歷史事件是(  )
時間:1898年6月到9月 人物:光緒帝、康有為、梁啟超 內容:改革政府機構;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
A.虎門銷煙 B.洋務運動 C.公車上書 D.百日維新
【分析】本題考查百日維新,注意對材料的解讀,識記戊戌變法的相關知識。
【解答】依據所學,在民族危機日趨深重和康有為屢次上書警示下,1898年6月,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史稱“戊戌變法”。變法內容有改革政府機構;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等,9月,慈禧太后發動政變,戊戌變法失敗,戊戌變法持續103天,因此又稱“百日維新”。D符合題意。AB事件與卡片記錄的歷史事件的時間、人物、內容不符,排除AB。公車上書揭開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與卡片內容不符,排除C。
故選:D。
【點評】本題以戊戌變法為背景,考查學生識記歷史知識能力。
12.(2024 大余縣校級一模)如表是某同學關于某個歷史事件的筆記,他正在學習的是( ?。?br/>背景 民族危機加深
內容 學習君主立憲
影響 促進思想啟發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
【分析】本題考查維新變法的相關內容,準確解讀材料信息。
【解答】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的民族危機加深,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變法,學習君主立憲制,戊戌變法廣泛傳播了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和自然科學知識,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B項正確;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排除A項;辛亥革命學習西方的民主共和制,排除C項;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民主科學等先進的思想,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識記維新變法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13.(2024 綿陽)“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譚嗣同始!”下列與之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
A.洋務運動 B.百日維新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
【分析】本題考查譚嗣同。譚嗣同在百日維新運動中被殺害。
【解答】材料反映了以譚嗣同為代表的六君子在百日維新運動失敗后被殺害。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康有為、梁啟超聯合1300多舉人上書光緒帝,反對同日本議和,請求變法,史稱“公車上書”,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
故選:B。
【點評】掌握譚嗣同的事跡及影響。
14.(2024 福州模擬)戊戌時期,維新派曾提倡白話文和“小說界革命”;維新運動失敗后,白話報刊更多地出現,白話文得到更好的提倡和使用。據此可知,戊戌變法運動( ?。?br/>A.改變了近代中國社會性質
B.廢除了封建君主專制體制
C.宣傳了民主共和的新思想
D.為文學革命提供了條件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戊戌變法,解題的關鍵是識讀題干材料。
【解答】根據材料“維新運動失敗后,白話報刊更多地出現,白話文得到更好的提倡和使用”可知,戊戌變法時期積極提倡白話文,推動白話文的使用,為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文學革命提供了條件,D項正確;戊戌變法以失敗告終,并未改變中國社會性質,排除A項;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體制,排除B項;辛亥革命宣傳了民主共和思想,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戊戌變法,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5.(2024 化州市一模)馬立誠在《歷史的拐點》一書中說:“維新派得到起草詔書的權力,而保守派掌握軍政實權”。這表明( ?。?br/>A.維新派掌握最高領導權
B.變法遭遇強大阻力
C.維新派與頑固派分權制衡
D.變法導致國家分裂
【分析】本題考查戊戌變法,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據題干“維新派得到起草詔書的權力,而保守派掌握軍政實權”并結合所學可知,戊戌變法觸犯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他們掌有實權,阻撓和破壞變法法令的貫徹。故B符合題意;戊戌變法觸犯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他們掌有實權,排除A;“保守派掌握軍政實權”說明變法遭遇強大阻力,不能說明維新派與頑固派分權制衡,排除C;變法沒有導致國家分裂,排除D。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說明變法遭遇強大阻力。
16.(2024 六安模擬)維新派對中華民族的愚昧落后深為憂慮,但卻不為民愚而悲觀失望。在他們看來,中國之所以人才乏絕,并不是“天之不生才也”,而是“教之道未盡也”。維新派這一思想( ?。?br/>A.直接導致了科舉制的廢除
B.有利于近代中國教育改革
C.推動思想解放潮流的出現
D.奠定了新文化運動的基礎
【分析】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相關知識,關鍵信息是“中國之所以人才乏絕,并不是‘天之不生才也’,而是‘教之道未盡也’”。
【解答】依據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維新派認為當時中國教育的愚昧落后,因此主張進行教育改革,這有利于推動近代中國教育近代化,故B項正確;科舉制廢除是在1905年,和維新派的思想沒有直接關系,故A項錯誤;維新思想是中國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之一,材料中關于維新派主張教育改革的思想不能推動一場新的思想解放潮流出現,故C項錯誤;維新思想和新文化運動沒有直接聯系,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基礎前期是民權、平等思想和達爾文的進化論,后期是馬克思主義,故D項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維新思想及其影響,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17.(2024 和平區一模)“維新變法運動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傳統走向現代的系統方案……倡導博愛、平等、自由、人權、這些思想觀念并沒有因戊戌變法的失敗而消失其影響,相反,更加深入人心……”。這里強調的是戊戌變法( ?。?br/>A.開啟了近代化的歷程
B.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C.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D.是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戊戌變法的影響,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根據題干信息“倡導博愛、平等、自由、人權、這些思想觀念并沒有因戊戌變法的失敗而消失其影響,相反,更加深入人心……”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強調的是戊戌變法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選項B符合題意;洋務運動開啟了近代化的歷程,A排除;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C排除;新文化運動是空前的思想大解放,D排除。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戊戌變法的影響,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18.(2024 禹州市二模)洋務運動以后,以嚴復為首的早期維新派人士逐步意識到振興工商業是國家富強之道、立國之本??涤袨橐仓鲝埻ㄟ^發展商業,促進民富,進而推動國強。實業家張謇也提出“富民強國之本,實在于工”。材料旨在說明戊戌變法( ?。?br/>A.挽救了清政府統治危機
B.客觀上加速了自然經濟解體
C.推動了救國方式的探索
D.促進了民族工業的蓬勃發展
【分析】本題考查戊戌變法,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據題干“……以嚴復為首的早期維新派人士逐步意識到振興工商業是國家富強之道、立國之本??涤袨橐仓鲝埻ㄟ^發展商業,促進民富,進而推動國強。實業家張謇也提出‘富民強國之本,實在于工’”可知,材料旨在說明戊戌變法促進了民族工業的蓬勃發展。故D符合題意;材料不能說明戊戌變法挽救了清政府統治危機,排除A;材料不能體現戊戌變法客觀上加速了自然經濟解體,排除B;材料不能體反映戊戌變法推動了救國方式的探索,排除C。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材料旨在說明戊戌變法促進了民族工業的蓬勃發展。
19.(2024 河西區模擬)戊戌維新時期,維新派在上海創辦的影響較大的報刊是( ?。?br/>A.《時務報》 B.《國聞報》
C.《湘報》 D.《萬國公報》
【分析】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相關知識,掌握維新派創辦的主要報刊。
【解答】據所學知,戊戌維新時期,維新派在上海創辦的影響較大的報刊是《時務報》,其他幾項報刊的創辦地不是在上海。
故選:A。
【點評】注意識記戊戌變法時期創辦的主要報刊及其影響。
20.(2024 廣東)1895年,康有為上書痛陳,值此千年變局,“病癥已變而猶用舊方”,未有不危者。為此,康有為開出的“新方”是(  )
A.師夷長技 B.民主科學 C.變法圖強 D.實業救國
【分析】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相關內容,準確解讀材料信息。
【解答】根據材料“1895年,康有為上書痛陳,值此千年變局,‘病癥已變而猶用舊方’,未有不危者?!奔八鶎W可知,甲午戰敗后,民族危機進一步加劇,資產階級維新派代表康有為發起了“公車上書”運動,主張變法圖強,C項正確;師夷長技屬于洋務派的主張,排除A項;民主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排除B項;民族資產階級提出了實業救國的主張,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準確識記戊戌變法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21.(2024 昌平區二模)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使先進的中國人認識到,單憑引進外國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謀求制度變革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其反映的史事是( ?。?br/>A.虎門銷煙、金田起義 B.金田起義、護國戰爭
C.中法戰爭、百日維新 D.百日維新、辛亥革命
【分析】本題考查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據題干并結合所學可知,百日維新和辛亥革命都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百日維新學習西方的君主立憲制,辛亥革命學習西方的民主共和制。故D符合題意;虎門銷煙、金田起義分別發生在1839年和1851年,是在甲午中日戰爭以前,排除AB;中法戰爭發生在1883﹣1885年,排除C。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辛亥革命,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百日維新和辛亥革命都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
二.材料題(共1小題)
22.(2024 濮陽二模)下面是關于公車上書的研究,根據要求回答問題。
材料一:1899年康有為回憶“公車上書”時說:馬關條約簽訂消息傳到北京,我即令梁啟超鼓動各省舉人,上書拒和議。聯合十八省舉人,上萬言書,都察院以光緒帝已經批準和約,無法挽回,拒絕收(萬言書)。許多論著據此認為康有為發起和組織了“公車上書”,并將之視為資產階級改良派走上政治舞臺的標志。
——摘編自《康有為自編年譜》等
材料二:近來,史學界對康有為的說法提出諸多質疑。茅海建教授詳細查閱清朝軍機處《隨手檔》《早事檔》《上諭檔》《電報檔》《洋務檔》《收電》《交發檔》《宮中電報電旨》宮廷檔案等檔案,提出:“從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上書或發電報上書次數達154次,人數超過2464人次。四月八日,即康有為所稱‘拒收’其上書當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員舉人的上書共計十五件?!庇纱丝梢宰C明,康有為組織的十八行省公車聯名上書,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為根本沒有去送。
——摘編自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二集》
(1)材料一二中關于“公車上書”的史實敘述有什么不同?
(2)如果把材料一作為研究公車上書的資料,有什么局限性?
(3)我們認為材料二結論更可信為什么?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公車上書、研究公車上書的資料的局限性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史料的來源的相關史實。
【解答】(1)據材料一“馬關條約簽訂消息傳到北京,我即令梁啟超鼓動各省舉人,上書拒和議。聯合十八省舉人,上萬言書,都察院以光緒帝已經批準和約,無法挽回,拒絕收(萬言書)”可知,材料一認為,都察院以光緒帝已經批準和約為由,拒絕接收,所以上書未達光緒之手。材料一認為上書被拒收。據材料二“從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上書或發電報上書次數達154次,人數超過2464人次。”“四月入日,即康有為所稱‘拒收’其上書當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員舉人的上書共計十五件”可知,材料二認為,上書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為根本沒有去送。
(2)根據材料一“摘編自《康有為自編年譜》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是個人回憶,包含作者個人的情感,這是把材料一作為研究公車上書的資料的局限性。
(3)我們認為材料二結論更可信,因為材料二依據大量的宮廷檔案,屬于專業史學研究,檔案是第一手資料,客觀性真實性高;與個人回憶比較,有更高的史料價值。
故答案為:
(1)材料一認為上書被拒收,材料二認為康有為根本沒有去上書。
(2)材料一是個人回憶,包含作者個人的情感。(言之有理即可)
(3)依據大量的宮廷檔案,屬于專業史學研究,檔案是第一手資料,客觀性真實性高;與個人回憶比較,有更高的史料價值。(言之有理皆可)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相關史實。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城县| 岚皋县| 和政县| 遂宁市| 临高县| 涟水县| 潼南县| 泾阳县| 澄江县| 洮南市| 松原市| 鸡泽县| 平安县| 津南区| 岳普湖县| 涪陵区| 宜阳县| 杨浦区| 甘德县| 澄江县| 平泉县| 仁怀市| 平遥县| 上高县| 楚雄市| 乌兰县| 扬州市| 三亚市| 墨竹工卡县| 马龙县| 米林县| 塔河县| 加查县| 赤峰市| 厦门市| 布尔津县| 射洪县| 岢岚县| 灵山县| 河北省| 兴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