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遼寧省沈文新高考研究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質量監測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商王朝將南方銅礦資源北運,同時也將中原青銅冶鑄技術帶到南方。下圖為長江上游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神樹”,樹分三層,每層三枝,共立九只神鳥。學界主流觀點認為神樹與《山海經》所記載的“金烏負日”和“扶桑若木”有密切關聯,可視作古蜀先民人神互通意識的形象化寫照。對材料理解準確的是( )①中原文化輻射周邊推動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 ②青銅神樹體現了古蜀先民崇尚道法自然的觀念③三星堆遺址反映了商朝時期南北經濟文化交流 ④考古材料和傳世文獻結合有助于了解古代歷史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下表是某學者著作《世界通史》目錄(部分),空缺處最適合填寫( )第一章 人類的起源和進化 第二章 ______ 第三章 古埃及文明 第四章 印度河畔的黎明 第五章 希臘——西方文明的搖籃A.輝煌的古羅馬文明 B.好為征戰的波斯帝國C.神秘的古瑪雅文明 D.更迭頻仍的西亞文明3.隨著華工的增多,1901年,澳大利亞聯邦議會通過《移民限制法案》,規定入境的華人要接受語言測試。測試可以是任何一種歐洲語言,如果一種語言通過了,移民官有權換另一種語言,直到通不過。華人團體的抗爭迫使澳政府反思其種族歧視政策,直到1975年《反種族歧視法》出臺,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強制性地確保了全體澳大利亞人不分種族、膚色與信仰,一律平等。這一現象反映了( )A.民族解放運動在澳大利亞的蓬勃興起 B.華人奮斗抗爭,逐漸融入澳大利亞社會C.種族歧視政策遏止了華工赴澳 D.澳大利亞本土文化具有排外性4.“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張騫使大夏來,言居大夏時見蜀布、邛竹杖,使問所從何來,曰‘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里,得蜀賈人市’。……察因盛言大夏在漢西南,慕中國,患匈奴隔其道,誠通蜀,身毒國道便近,有利無害?!睗h武帝對此采取的措施是( )A.逐漸進行“改土歸流”B.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C.以冠軍侯去病為驃騎將軍,將萬騎出隴西D.令王然于、柏始昌、呂越人等,使間出西夷西5.有學者認為,二戰后的現代化過程中,“泛西方化”是指西方文化內部資本主義的實現與資本主義的批判這對基本矛盾通過“海洋途徑”(在一些非西方國家衍生出一種畸形殖民資本主義形態)和“大陸途徑”(使另一些非西方國家從封建制度和殖民體制下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形成兩大陣營的對壘。該學者意在強調( )A.美蘇兩種意識形態的對壘 B.世界現代化進程深受西方文化影響C.社會主義制度在中俄確立 D.世界各民族的獨立沖擊了西方文明6.公共圖書館在18世紀尚不多見,19世紀中期,法國、美國、普魯士和奧地利則各有上百個公共圖書館,劇院、音樂廳、博物館已在城市普遍出現。這一現象A.推動了文化的大眾化發展 B.反映了社會矛盾日益緩和C.加速了科技向生產力轉化 D.促進了現實主義文藝產生7.“夏朝設秩宗,商朝設卜、巫、史,西周設太史、太祝、太下、太士等,他們既是神權的掌握者,又是國家的重要執政官,權位顯赫?!边@表明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點之一是( )A.按照血緣親疏分配政治權力 B.形成內外相輔的地方政權體制C.神權與王權相結合 D.國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結合8.由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確切結論是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墾起?!妒酚浝钏沽袀鳌?br/>并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漢書主父偃傳》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谠斗饨ㄕ摗?br/>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钯棥恫貢?br/>A.秦朝高度重視法制建設 B.郡縣制度利于中央集權C.強盛的秦朝存在嚴重的政治危機 D.歷代高度評價秦始皇統一和秦制9.有學者對《二十四史》列傳中有籍貫可考的歷史人物按籍貫和主要朝代進行了占比(%)情況統計(部分如下表)。其中河南、浙江兩省兩宋時期占比變化明顯,最主要的原因是( )《二十四史》列傳中歷史人物的籍貫統計情況(部分)籍貫 西漢 東漢 唐 北宋 南宋 明河南 18.75 37.2 17.1 22.18 6.12 6.94浙江 0.96 2.99 2.77 5.74 22.50 14.51A.崇文抑武,提倡文治 B.民族交往,文化交流C.版圖變更,疆域變化 D.中央集權,積貧積弱10.魏晉時期,劉勰的《文心雕龍》和鐘嶸的《詩品》都有前代罕見的嚴密理論系統性和深刻美學內涵;其時科技也具有鮮明的理論思維特色,如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理論思維比較突出,首先要求系統觀察,其次根據性能統一法則進行學科分類。這體現( )A.魏晉玄學影響科技文化發展 B.魏晉時期文化成就領先世界C.民族交融豐富科技文化內涵 D.政治動蕩導致科技文化轉型11.公元 10 世紀到 13 世紀是繼三國兩晉南北朝之后又一個北方少數民族活躍的時期,少數 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學生用列表法梳理知 識時制作的表格,①②③④分別對應的是( )民族 內容梳理① 與南宋長期對峙,后現“ 大定之治 ”② 與鮮卑同源,定都上京③ 完成統一,設立急遞鋪,進行了制度創新④ 古代羌人的分支,政權定都興慶府A.女真、契丹、蒙古、黨項 B.鮮卑、女真、蒙古、滿洲C.女真、吐蕃、契丹、滿洲 D.契丹、黨項、女真、蒙古12.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認為:社會結構是指由社會分化產生的各主要社會地位群體之間相互聯系的基本狀態。在階級社會中,階級關系決定著整體社會和各個社會群體的發展方向。下列現象對宋朝社會結構有直接影響的是( )A.“居其官不知其職者,十常八九”B.“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C.“蕃漢人戶休養生息,人人安居”D.“將不得專其兵,士卒不至驕惰”13.如圖所示,為加強中央集權采取此措施的朝代是A.北宋 B.元朝 C.明朝 D.清朝14.下表是清朝前期部分歷史事件的摘錄。請據此擬定一個契合表格內容的主題( )1684年 清朝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確定黑龍江、烏蘇里江都是中國領土1726年 在明朝的基礎上,云貴總督鄂爾泰在西南地區進行更大規模的改土歸流1762年 清朝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總領軍政事務1793年 清政府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了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管轄權A.清朝經略邊疆舉措具有首創性 B.康雍乾時期君主專制得到加強C.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 D.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交織15.某校學生進行歷史研究性學習時搜集整理了如下史料,其研究的主題是( )▲《明史·食貨志》:“蘇松嘉湖之地,民多織造,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相依為命久矣?!?▲明朝萬歷年間,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繪制了《坤輿萬國全圖》 ▲黃宗羲提倡“工商皆本”,顧炎武提倡“經世致用” ▲清代“四大名鎮”:漢口鎮、朱仙鎮、佛山鎮、景德鎮A.盛世局面下的危機 B.重農抑商政策松動C.近代化因素初顯現 D.抨擊君主專制制度16.《中外歷史綱要》某單元的內容包括:九品中正制、科舉制、三省六部制、租調制、租庸調制、兩稅法。據此推斷這一單元的主題是( )A.古代制度的變化與創新B.近代前夜發展與遲滯C.政權的分立與民族交融D.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二、材料題17.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歷史進程中不斷自我完善,同時也推動著世界文明的進步。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戰國時代的士,雖然政治主張不同,但也存在共同的特點。儒家的孔子公然提出“學而優則仕”的口號,培養了大批弟子,如子路、子貢等參政。孟子更稱:“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墨家以“兼愛”“非攻”等立場鮮明的政治學說與儒家并稱顯學。至于法家,更是以研討政治權術、建立政治統治、實行富國強兵為宗旨,在戰國時代各國先后興起的眾多變法 活動中,領導的重任多由這一派的士子擔任。——摘編自馮天瑜等《中華文化史》材料二:隋唐以后,東亞漢文化圈并非是中國一個國家所創造的文化,而是東亞國家,特別是東方的朝鮮、日本等國家與中國共同創造的文化。一方面,它是一個文化大融合與借鑒的過程,包括吸收印度和其它西域文化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東亞各國之間形成了重要的文化互動?!叭毡灸7率⑻浦贫?,而不取道教;抄襲我國典章,而不用宦官;效法宋明社會禮俗,而不學纏足;殊不 失為明智?!薄A夏文明也從周邊各國獲得了新鮮血液??傊?,在接受華夏漢文化的同時,東亞各國并未失去其文明的個性。——摘編自袁行霈主編《中華文明史》 (第三卷)材料三:1840年以來,中國文化邁入從傳統走向近現代的轉型。這一時段的困境,有諸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當時原有中華文化體系無法提供現成的救國治國方案,以致使我們不得不從外來文化中去尋找。19世紀末,從康有為到孫中山,仁人志士從西方文化體系中尋找救國良方,多方努力,但均未成功;20世紀初,中國共產黨人運用同樣是來自西方的馬克思主義后才使中國最終擺脫百年困境,與此同時,實踐也證明了中國文化出路。——摘編自曾加蒙《中國傳統文化概要》(1)根據材料一指出儒墨法三家思想的共同點,并結合所學概述百家爭鳴的社會背景及其對中國后世思想文化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括東亞漢文化圈的特點,并用史實說明隋唐以后漢文化圈互動對朝鮮半島典章制度和學術文化方面的影響(3)根據材料三,概括指出中華文化向近現代轉型時期的特點及其“出路”,并結合所學,從國家發展的角度闡述當代中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性。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紀中期,歐洲人外遷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動力來自于對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會經濟機會的強烈要求。歐洲強國在軍事和技術上的優勢是它不斷擴張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勞動力遷移的因素之一。工業的增長刺激了對勞動力的需求和移民的發展,歐洲移民開始到達城市地區,后來漸漸移入其他國家。歐洲移民改變了一些地區的人口結構和政治版圖,使生產商品在世界各個地區實現,移民家庭將新的語言帶到了自己所在地區,改變了傳統的世界語言區,也將世界上的許多地區聯系起來。——摘編自[美]帕里特克·曼寧《世界歷史上的移民》材料二 19世紀中期,列強設立通商口岸后,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和新興的工礦城市吸收了大批農村和小城鎮人口,形成一股新移民浪潮。隨著近代工商業的發展,遷入城鎮的城市化移民發揮了與傳統移民完全不同的作用。中國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在城市移民中產生,成為中國歷史舞臺上的新角色。近代列強對廉價勞動力的需求以及東南沿海的人口壓力使東南沿海地區勞工出國成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遷入東南亞、美洲等地的華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勞動,也充當礦工。中國移民對遷入國在經濟、文化、政治和社會諸方面的貢獻和影響,已為舉世公認。——摘編自葛劍雄等《簡明中國移民史》(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19世紀中期歐洲移民和中國移民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這一時期中國和歐洲海外移民原因的主要不同之處。(3)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國和歐洲海外移民的共同作用。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 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 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摘自毛澤東《沁園春·雪》材料涉及了多位中國古代有作為的帝王,他們在中國歷史上均有做出重大貢獻。請你從中選取一位帝王,結合中國古代史的相關知識予以闡述。(要求: 論題明確,史實充分, 邏輯清晰)參考答案1.C2.D3.B4.D5.B6.A7.C8.D9.C10.A11.A12.B13.C14.C15.C16.A17.(1)共同點:針對社會現實問題提出政治主張;強烈的參政意識。社會背景: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貴族等級體系開始瓦解,士階層崛起);禮崩樂壞(諸侯爭霸,王權衰弱)對后世影響: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2)東亞漢文化圈的特點:多國共創;吸收印度和西域文化的某些因素;相互借鑒;有所取舍,保留個性。對朝鮮半島的影響:高麗王朝仿效中國唐朝制度(中央政府設三省六部,地方劃分為十道,推行土地國有,引入科舉考試選拔官員);15世紀中期,朝鮮王朝組織編撰《高麗史》,該書模仿中國史書的體例。(3)特點:學習西方,探索救亡圖存道路。出路: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必要性:維護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維系統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組成部分)。(答出3點即可)18.(1)背景:歐洲:工業革命的開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世界市場的形成;殖民擴張的推動;交通工具的革新。中國:列強侵略;社會動蕩;自然經濟逐步解體;近代工商業發展;東南沿海人口壓力。(2)不同之處:歐洲:先進生產方式對外擴張的需要。中國:迫于生存的壓力。(3)作用:改進生產方式,促進經濟發展;改變人口結構,擴大生存空間;促進文化交融,增強各地聯系。19.論題:漢武帝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論述:漢武帝統治期間,政治上,通過頒布“推恩令”、設置中朝、確立察舉制等措施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經濟上,改革幣制,實行鹽鐵官營,推行均輸平準,增強了政府財政收入;文化上,尊崇儒術,使儒學成為官方正統學說。另外,漢武帝在穩固邊疆的基礎上積極開拓的疆域,還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擴大了漢文化的影響力。總之,漢武帝的統治使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鞏固加強,使漢王朝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