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試卷類型:A渭城區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義務段期末考試七年級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2分,總計24分)1.A2.D3.C4.D5.C6.D7.A8.A9.B10.B11.D12.C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總計36分)》13.(10分)(1)文成公主:(1分)澶淵之盟:(1分)宣政院:(1分)蒙古。(1分)(2)措施:實行以軍事為主的軍府制度,設置伊犁將軍:開展大規模的屯田墾荒:實行政教分立,保護正常宗教活動。(每點1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得2分)歷史意義:維護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加強了邊疆地區與中央政府的聯系:有利于保持邊疆地區的秩序穩定:促進了漢族和少數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使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答出任意一點即可得2分)(3)啟示:關注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促進民族融合:尊重少數民族的民族習慣: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同一切企圖分裂、破壞民族關系的勢力做斗爭,維護祖國的統一等。(答出符合題意言之有理的任意一點即可得2分)14.(12分)(1)特點:分科考試:注重考查儒家經典和詩賦文章:分級篩選:以考試成績和推薦為選官標準。(每點1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得2分)歷史意義:是我國古代選官制度的重大變革:加強了朝廷在選官上的權力,使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用人制度逐漸確立:擴大了統治基礎,對社會階層流動起到積極作用:顯著提高了整個官僚隊伍的文化素養:此后科舉制成為歷代選拔官員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續了約1300年。(每點1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得2分)》(2)措施:對科技發明者和相關人員進行獎勵:對有能力的科技人才加官進爵:破格用人。(每點1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得2分)主要成就:創制了先進的歷法“十二氣歷”:著有《夢溪筆談》等。(答出符合題意的任意一點即可得2分)(3)共同點:繼承與總結前人成果:注重實踐驗證與實地考察:創新研究方法與內容。(每點1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得2分)歷史地位:“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2分)15.(14分)(1)特點:交流國家數量多:交流領域廣,涉及政治、文化、商品貿易等多方面:雙向交流。(答出任意一點即可得2分)歷史貢獻:攜帶大量佛經返回長安,主特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根據他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答出任意一點即可得2分)(2)原因:造船技術的進步:航海技術的發展(指南針應用于航海):政權統治區域的變化:政府重視。(每點1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得2分)影響:促進了中華文化和典章制度的傳播,提高了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推動周邊國家農業技術革新,促進了周邊國家農業的發展:提高了明朝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威望:推動了中外貿易發展:鄭和的遠航,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發展了海上絲綢之路: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了解和友好往來: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每點1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得2分)(3)政策:閉關政策。(2分)消極影響:限制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妨礙中國掌握世界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知識,使當時的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導致當時的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限制了航海事業的發展,導致中國喪失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答出任意一點即可得2分)(4)主題名稱: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發展進程:對外開放文明盛閉關自守發展遲等。(符合題意,觀點正確,答出任意一點即可得2分》渭城區七年級歷史期末A-答案-1(共1頁)試卷類型:A渭城區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義務段期末考試七年級歷史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為第一部分(選擇題)和第二部分(非選擇題)。全卷共4頁,總分60分。考試時間60分鐘。2.領到試卷和答題卡后,請用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分別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填寫姓名和準考證號,同時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填涂對應的試卷類型信息點(A或B)。3.請在答題卡上各題的指定區域內作答,否則作答無效。4.考試結束,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選擇題共24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2分,總計24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意的)1.《元和郡縣圖志》曾描述某工程,“公家運漕,私行商旅…隋氏作之雖勞,后代實受其利焉”。該工程是A.大運河B.趙州橋C.紫禁城D.八達嶺長城2.魏征早年參加瓦崗起義,歸順唐朝后,輔佐太子李建成。唐太宗即位后,器重他的才干和耿直,不計前嫌,委任他為諫議大夫。這說明唐太宗A.輕徭薄賦B.以民為本C.減省刑罰D.知人善任3.下圖是某同學在學習唐朝歷史后繪制的拋物線,圖中A處對應的歷史事件是“人煙斷絕,千里蕭條”618年755年907年A.黃巢起義B.李自成起義C.安史之亂D.白蓮教起義4.唐朝末年到五代十國時期,武將跋扈、兵變篡權現象頻發。為避免這一情況的發生,北宋統治者A.設立錦衣衛B.大興“文字獄”C.廢除丞相制度D.實行崇文抑武方針5.下圖所示信息,反映了契丹族和女真族的共同之處是(大臣)勸太祖改女真舊制,用宋官制度。—摘編自《金史》契丹貨幣(契丹效仿中原漢字的“方塊”形制,采用漢字的上下左右結構來設計制作契丹貨幣)A.重視中央官制改革B.擁有先進治鐵技術C.學習漢族先進文化D.與南宋長時間對峙6.元的統一,結束了我國歷史上長時期多個政權并立的局面,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基礎。元朝統一全國是在A.1206年B.1260年C.1271年D.1279年渭城區七年級歷史期末A-1-(共4頁)7.《清明上河圖》(見下圖)描繪了北宋汴京城的街市景象,畫中多處可見商家懸掛的廣告招牌,茶肆標有“香茶”字樣,酒樓上掛“新酒旗幡”等。這些廣告反映了北宋A.商業繁榮發展B.市民階層壯大C.經濟重心南移D.手工工場成熟8.明朝在戶部設置太倉庫,“專備三邊軍餉”。1573年,張居正開始進行改革,至萬歷十年(1582年),太倉積銀已從改革前的常年不足200萬兩增至600萬兩。據此可知,張居正改革A.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B.簡化了稅收手續C.增強了對民眾的控制D.杜絕了官吏貪污9.與“1662年”、“荷蘭殖民者”、“赤崁樓”、“收復臺灣”等關鍵詞有關的歷史人物是A.文天祥B.鄭成功C.戚繼光D.岳飛10.軍機處沒有專官,軍機大臣、軍機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職,皇帝可以隨時令其離開軍機處:軍機大臣之任命,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這表明軍機處A.具有行政決策權B.強化了君主專制C.主要負責監察官吏D.提高了辦事效率11.乾隆六年(1741年),人均占有土地約6.2畝: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人均占地約3.56畝:至道光元年(1821年),人均土地面積大約只有2.23畝。出現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高產作物的引進與推廣B.墾荒政策推行C.農產品商品化程度加深D.人口快速增長12.明清時期是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高峰期之一,為后世中國文化和文化交流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下列屬于明清時期思想文化成就的有①吳承恩撰寫出《西游記》②朱熹提倡存天理、滅人欲③道光年間形成了一個新的劇種“皮黃戲”④王守仁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第二部分(非選擇題共36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總計36分)13.(10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視↓圖A松費千布圖3元朝形勢圖(1330-年〕渭城區七年級歷史期末A-2-(共4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七年級歷史答案.pdf 咸陽市渭城區七年級歷史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考試試題.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