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7月素質教育質量檢測七年級歷史試題一、選擇題1.《隋史》記載 “隋煬帝始建東都,每月役丁二百萬人”“官吏督役嚴急,役丁死者什四五,所司以車載死丁,東至城皋,北至河陽,相望于道”。由此可知,隋煬帝統治( )A.加重了勞動人民負擔 B.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C.奠定了國家統一基礎 D.有利于國家穩定和發展2.唐太宗曾對大臣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這表明他( )A.知人善任 B.善于納諫 C.體恤百姓 D.戒奢從簡3.繪畫和雕塑作品不僅能展示藝術之美,也能真實而細致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下側兩幅作品共同反映了( )《弈棋仕女圖》(局部) 唐戴帷帽女子騎馬雕塑A.具有較高文化素養 B.文化交融成果顯著 C.開放的社會風氣 D.成熟的舞蹈技藝4. 唐玄宗天寶年間設置了安西等九個節度使和一個嶺南五府經略使。觀察右圖,唐玄宗的這一舉措( )A.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B.為唐朝衰落埋下隱患C.體現了唐內重外輕的布局D.遏制了邊疆少數民族叛亂5.在完全統一西域后,唐朝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轄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區。這反映我國為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轄采用的措施是( )A.冊封首領 B.設置機構 C.和親政策 D.建立藩鎮6.歸納總結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據以下思維導圖可推斷出的學習主題是( )A.文明起源的多元 B.商品經濟的發展 C.社會變革的加劇 D.繁榮開放的時代7.品鑒盛唐詩人李白的詩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和晚唐詩人杜牧的詩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導致唐朝前期和晚期詩人不同心態的主要原因是( )A.藝術追求不同 B.政治形勢不同C.階級出身不同 D.文化素養差異8.“大宋王朝從這里走來。”這是河南封丘縣陳橋驛文化旅游宣傳詞。與該宣傳詞有關的歷史人物是( )A.宋神宗 B.宋高宗 C.宋太祖 D.宋真宗9.不論以魏為正統,或以蜀為正統,從來沒有人把另外兩國排斥在中國之外;當宋、遼、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時,雖互為敵國,但也并不把對方排除在中國之外。這一觀點意在強調( )A.中華民族的認同感B.中央集權不斷強化C.儒家思想的正統性D.民族隔閡完全消失10.某興趣小組繪制了宋元時期各民族政權關系示意圖,由此可得出宋元時期的時代特征是( )A.經濟重心的南移B.繁榮與開放C.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D.民族政權并立到統一11.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將其視為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元朝時再次出現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下列史實能夠論證這一觀點的是( )A.文成公主入藏 B.澶淵之盟的訂立C.回回的形成 D.元雜劇的興盛12.《夢粱錄》有關“鋪席”的記載:自大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即無虛空之屋。……處處各有茶房、酒肆、果子、香燭、油醬、食米等鋪。這些現象,說明宋代( )A.經商的時間不受限制 B.商業繁榮的程度C.海外貿易的范圍擴大 D.新的商業區出現13.宋元時期,中國的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紙幣和驛站制度等輸往西方;西方的藥物、天文、歷法、數學等也傳到中國,這一時期交流頻繁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外交通發達,海陸絲綢之路暢通 B.政府建立了四通八達的驛站C.新航路開辟密切了各大洲之間聯系 D.西方進行工業革命對外擴張14.明初統治者進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強化了皇權。其措施包括( )①創立殿試制度 ②廢除丞相制度③設立軍機處 ④設立錦衣衛和東廠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④15.下圖是明朝重大歷史事件的時間軸,圖中的②代表的歷史事件是( )A.遷都北京 B.明朝滅亡 C.明朝建立 D.鄭和下西洋16.“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句話套用在明末歷史現象中,大順、明朝和大清三個政權,扮演“螳螂”角色的是( )A.大清 B.明朝 C.大順 D.元朝17.清朝前期統治者曾奉行“因(順應)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適宜的生活習慣和傳統)”的民族政策。下列最能說明該政策的是( )A.冊封達賴、班禪 B.設置駐藏大臣 C.設置伊犁將軍 D.設置臺灣府18.下圖中的材料反映清王朝( )A.重農抑商 B.閉關政策 C.杜絕貿易 D.鼓勵貿易19..明末清初,匯票作為匯兌的工具已經流行。乾隆、嘉慶以后,匯兌業務發展迅速,專營匯兌的票號應時產生。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是因為( )A.印刷技術提升 B.封建統治危機 C.耕地面積擴大 D.商品貿易發展20.清末思想家梁啟超在1897年提煉概括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說法是源自于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張( )A.顧炎武 B.黃宗羲 C.王夫之 D.朱熹二、非選擇題21.(10分)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不斷演變。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 中央權力架構① ② ③材料二 地方管理架構中國古代各中央政府為了提高政權運轉效率通常會減少地方行政層級,但自秦國推行郡縣制以來,任何朝代的基層政區都是縣,也從來沒有被取消過。并最終演變為地方在縣之上州、道、路、省等地方高層政區,使得地方行政層級變多。秦朝在郡政區實行行政,軍事,監察三權分立,漢朝設置13州刺史,唐朝設道對地方派遣監察官員,宋朝設置互不統屬的路,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地方行政層級的變動無不是中央加強集權的創新。——摘編自成軍《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層級嬗變及啟示》材料三 顧炎武認為:“封建之失,其專在下(地方權力的集中);郡縣之失,其專在上”“尊令長之秩。而予之以生財治人之權,罷監司之任,設世官之獎,行辟屬之法”。這說明這個時期關于分封制與郡縣制的爭論已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即從分權與集權的高度去認識分封制與郡縣制。——摘編自馮暉等《中國古代分封制與郡縣制之爭》(1)分析材料一,請判斷權力架構所屬朝代(填寫序號)。(3分)唐朝 元朝 明朝(2)指出材料二中我國省制開端的朝代。并根據材料二歸納中國古代地方制度演變的特點。(3分)(3)材料三中“封建之失”和“郡縣之失”具體分別指的是什么?(2分)綜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國古代管理制度的發展趨勢。(2分)22.(10分)某歷史學習小組開展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主題研究,整理了以下史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如下表是唐朝不同時期戶數統計情況。(數據來源:《通典》) 時間 戶數(單位:萬戶) 唐高祖武德年間(618 - 626 年) 200左右 唐太宗貞觀十三年(639 年) 304.1871 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 年) 706.9565 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 年) 961.9254 材料二:“蘇湖熟,天下足。”——南宋時期的諺語 材料三: 王安石 張居正材料四:“(清前期) 蘇城機戶類多雇人工織。機戶出資經營,機匠計工受值,原屬相需,各無異議。”——摘自《永禁機匠叫歇碑》 (1) 分析材料一,提取你所獲取的歷史信息。(1分)結合所學說明這一變化的原因。(2 分) (2)談談材料二的諺語所反映的我國古代經濟格局變化。(1分)結合所學知識,歸納發生這一變化的原因。(2 分) (3)材料三兩位歷史人物都是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請為其中一位歷史人物編寫簡潔的介紹詞(2 分) (4)指出材料四反映了清朝前期出現了的新經濟現象,并說明這一現象的本質。(2分)23.(10分)歷史信息的來源是多元且豐富的,不同類型的史料為我們理解過去提供了多維度的證據。材料一 遺址歷經千年滄桑的鳳嘴堌堆遺址。位于菏澤西部(菏澤學院附小西北),傳說唐代農民起義領袖曾在此閱兵點將。材料二 歌謠“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教大小都歡悅。”材料三 小說賈政站著,請代儒(賈代儒私塾老師)坐了,然后坐下。賈政道:“我今日自己送他(指兒子賈寶玉)來,因要求托一番。這孩子年紀也不小了,到底要學個成人的舉業,才是終身立身成名之事。還求太爺認真的管教管教他,才不至有名無實的白耽誤了他的一世。”——《紅樓夢》第八十一回寶玉接著說道:“還提什么念書,我最厭這些道學話。更可笑的是八股文章,拿他誆功名混飯吃也罷了,還要說代圣賢立言。……肚子里原沒有什么,東拉西扯,弄的牛鬼蛇神,還自以為博奧。這那里是闡發圣賢的道理。”——《紅樓夢》第八十二回(1)指出材料一與唐朝相關的歷史事件及建立的農民政權。說明這一事件對當時的社會產生的影響。(3分)(2)材料二中的“闖王”指的是哪一位歷史人物。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廣大民眾歡迎和擁護“闖王”的起義軍的原因是什么。(3分)(3)讀材料三,指出“舉業”發生這樣變化開始的朝代。(1分)并根據賈寶玉的話結合所學,說明當時“舉業”的新特點。 (3分)2025年7月素質教育質量檢測七年級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ACCBB DBCAD CBADD CABDA二、非選擇題21.(10分)(1)唐朝:③;元朝:①;明朝:②(3分)(2)朝代:元朝。(1分)特點:地方行政層設立級越來越多;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制度演變上一脈相承,不斷創新等。(答出兩點即可,2分)(3)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地方權力過大;郡縣制的弊端在于君主專制集權過大。(2分)趨勢:中央集不斷加強;君主權力不斷強化;地方權力不斷消弱等。(答出兩點即可2分)22.(10分)(1)信息:唐朝前期,唐朝戶數不斷增加(或人口持續增長)(1 分)。原因:唐朝前期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因為社會穩定;統治者推行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政策等。(答出兩點即可,2 分) (2)變化:經濟重心南移完成(1 分)。原因: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相對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勞動力;南方自然條件優越;統治者重視發展經濟等(答出兩點即可得 2 分)。 (3)王安石介紹詞: 王安石,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他在宋神宗時期推行“王安石變法”,通過青苗法、募役法等措施,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發展農業生產,緩解社會矛盾,對北宋社會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張居正介紹詞: 張居正,明朝著名政治家、改革家。他在明神宗萬歷年間推行“張居正改革”,實施一條鞭法,簡化賦稅制度,減輕農民負擔,促進商品經濟發展,推動明朝經濟復蘇,對緩解社會矛盾具有重要意義。(任選一位歷史人物介紹,時期+貢獻,2分) (4)新經濟現象:機戶出資,機匠計工受值,即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1 分)。本質:資本主義萌芽(1 分)23.(10分)(1)事件:黃巢起義(1分)政權:大齊(1分)影響:唐朝受到致命打擊。(1分)(2)歷史人物:李自成(1分)原因: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規定嚴明的軍紀;向貧苦民眾發放錢糧等。(答出兩點即可,2分)(3)朝代:明朝(1分)特點:提倡尊孔崇儒,嚴格規定考試題目和答題標準;對考試答卷的文體格式、段落劃分以及文意,都有嚴格規定;禁錮思想,流弊日益嚴重等。(言之有理即可,3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