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貴陽市第二中學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模擬考試歷史試卷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6題,每小題3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1.它結束了軍閥割據、戰亂頻仍、匪患不斷的歷史,國家基本統一,民族團結,社會政治局面趨向穩定,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了政治前提。“它”是指()A.抗日戰爭勝利 B.新中國的成立C.抗美援朝勝利 D.西藏和平解放2.下圖為1990-2000年我國勞動力產業結構變遷情況。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企業經營自主權不斷擴大 B.產業結構優化升級C.經濟體制改革的持續推進 D.民眾就業觀念轉變3.企業辦“社會”,長期以來是困擾國企的一大難題。從1987年起,石家莊第一塑料廠開始大膽探索,將職工食堂、幼兒園、招待所、小賣部、車隊、基建隊機修車間等分離出去,使其轉為獨立核算的經濟實體。這一做法主要得益于()A.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 B.城市化進程的迅猛發展C.企業經營自主權擴大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4.古代埃及文明和西亞文明用武力方式向外擴展,古代希臘人則以移民方式擴大影響。造成這種不同擴展方式的主要因素是A.社會分工與生產效率 B.文明開化的程度C.社會組織與管理系統 D.經濟形態的影響5.中世紀西歐部分城市特許狀的內容如下“任何個人來到這個市鎮,只要住滿一年零一天,就可免受其先前領主的追捕。”任何人在林肯城城內按土地保有權購買土地,.....-如其過去,不受任何干擾與迫害。”“我保證我所有的沃靈福德市民在我的整個英格蘭和諾曼底的土地上都有安全和平,并且無論他們在哪里。”這說明,該城市特許狀()A.規定了中世紀西歐封君封臣的關系B.適用于國王統治下所有城市的臣民C.明確了城市市民有一定的自由權利D.是保障城市臣民自由權的唯一法律6.1497年,紐芬蘭島被航海家約翰卡伯特發現并命名;16世紀,荷蘭航海家馬倫支三次航行至北冰洋地區并留下了詳細的航行記錄和準確的航海圖。當時西北歐航海家在北大西洋高緯度的航海探險()A.引發了歐洲的價格革命 B.主要目的是尋找黃金C.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 D.拓展了通往東方的航線7.中世紀時期,在基督教神學統治下,人們形成了預成論和原罪說的兒童觀,他們沒有獨特性,沒有地位與話語權。15世紀時,人們開始認識到兒童是人最自然的樣子,他們的愚蠢”是人的本性或天性,是樸實與真誠。這一認識的變化()A.凝聚了科學理性精神 B.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C.助推初等教育的普及 D.擺脫了宗教神學束縛8.認為人應該獨立思考,理性判斷,主張民主、自由、平等的歐洲啟蒙思想的集大成者是()A.孟德斯鳩 B.康德 C.亞當·斯密 D.伏爾泰9.中國近代有人曾贊嘆一種西方發明“無智愚長幼之別,無學習譯錄之難,人手而能用,著而能得聲。坐一室可對百朋,隔顏色而可親聲咳。此亙古未有之便宜,故創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國。其始之達數十里,現已可通數千里。”這項發明是A.電話 B.有線電報 C.無線電報 D.廣播電視10.巴黎公社成立后,發布的第一條法令就提醒公民要做自己生活的主人”。藝術家們從過去那種提心吊膽的狀態下解放出來,熱烈地擁抱創作上的自由,有的藝術家激動地到處宣揚巴黎是一個真正的天堂!各社團都建立了自己的聯盟,成了自己命運的主人”。這說明巴黎公社()A.建立了社會主義性質的政權B.完善了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制度C.創設了相對寬松的社會氛圍D.指明了國際工人運動的正確方向11.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洲絕大多數地區已經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的絕大部分地區淪為殖民地,獨立的拉丁美洲國家實際也成為依附于歐美國家的半殖民地。這表明()A.傾銷工業品成為殖民掠奪的主要手段B.世界民族獨立運動不斷高漲C.列強為瓜分殖民地開始爭奪世界霸權D.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12.1864年美國成立移民局,通過《鼓勵移民法》,此后美國進入移民高潮。如表健10年移民在美國的大致分布情況。據此可知()移民在制造業勞動力的占比 移民在建筑、運輸兩個行業勞動力的占比 移民在銅礦、成衣行業和鐵礦業的動力占比1/3以上 1/4多 2/3或更多A.歐洲列強對美洲侵略加劇 B.美國掀起全球人口流動潮C.美國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 D.移民促進了美國的工業化13.1922年5月22日,第九屆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公布了《關于土地勞動使用的基本法》,重申了選擇勞動組合、農業公社、村社、獨家農田等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甚至允許土地的勞動出租,即允許臨時轉讓土地使用權。這表明蘇俄()A.著力配合一五計劃實施 B.加快推動農業集體化C.推動民主革命任務完成 D.不斷完善新經濟政策14.二戰后,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漲。1945-199年,全世界有90多個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獲得獨立。這表明()A.二十世紀世界的分裂 B.世界殖民體系逐漸被摧毀C.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 D.發展中國家面臨嚴峻挑戰15.理性預期學派是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西方經濟學流派,該學派認為理性預期使得人們能夠預料到政府政策的結果,并因此采取相應的對策,最終使政策失效80年代其主要思想已被西方經濟學界所普遍接受。這是由于該學派()A.順應了經濟自由化的潮流 B.解釋了宏觀調控的合理性C.揭示“滯脹”現象的根源 D.適應了企業國有化的趨勢16.近年來,中國通過上海合作組織“一帶一路”倡議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方式加強國際合作,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反映出()A.世界貿易范圍明顯擴大 B.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C.第三世界發展壯大 D.區域經濟集團從封閉走向開放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題,共計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世紀中期,英國人口為280萬,到1600年,全國人口則增加到400萬。其中,城市人口的增幅更加顯著。1550年以來,全球氣候下降顯著,小冰期取暖曾消耗了倫敦2/3的能源供給量。沿海和海外貿易的擴大促進了英國造船業的發展,而在生鐵量產之前的英國主要利用木料來建造船只,其中皇家海軍的軍艦對于造船木料用料考究、用量巨大,這無疑也加劇了英國的木柴短缺和能源危機。材料二17世紀,國王詹姆斯一世開始允許曾經備受英國皇室和貴族討厭的每煤”進入皇家圣地威斯敏斯特,并鼓勵富人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和使用煤炭。到8世紀上半葉,玻璃制造、肥皂制造、石灰燒制、釀酒、制糖、印染、制磚、鑄造和冶鐵等行業都開始使用煤炭作為生產燃料1700年時,英國煤炭產量為同時期法國煤炭產量的30倍,煤炭已經取代柴薪成為主要能源。19世紀的100年間,英國人口只增長了3倍,但煤炭消費量則增加了18倍。企業主借助煤氣燈延長了工人夜間勞動的時間,發明了三班倒的工作模式,英國人還通過管道將煤氣輸送到城市的大街小巷,點亮了夜間的街道,英國人的夜生活由此變得豐富。一以上材料均摘編自潘榮成《近代早期英國能源轉型及其啟示》材料三到 1885年,美國洛克菲勒的標準油公司已在美國國內建立了牢固的壟斷統治,并把它的70%的產品遠銷到國外,它占有了英國煤油銷售市場的三分之二。英國商人塞繆爾于1896年成立了石油公司,為了避免被標準石油公司吞并,與皇家荷蘭石油公司合并成立了皇家荷殼牌集團。同時,在英國的殖民地緬甸也發現了石油,蘇格蘭商人組成了伯馬石油公司開采,但是緬甸的石油產量還不到世界總量的1%。當時石油的主要用途是煉制成煤油作為照明的燃料,它在經濟上的重要性還遠沒有像后來那樣發展起來。一摘編自江文娟《略論英國石油工業的早期發展》(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7世紀英國木柴短缺和能源危機出現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概括17世紀中期-19世紀中期英國能源轉型的具體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影響。(3)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概括9世紀后期英國石油能源生產和使用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成因。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戰時共產主義時期,列寧強調“只有共耕制才是出路,現在我們的任務是過渡到共耕制,過渡到公共的大經濟”。戰時共產主義結束后,1921年4月列寧在《論糧食稅》中首次表述了他的合作社思想,指出“既然我們還不能實現到社會主義的直接過渡.....所以我們應該利用資本主義(特別是要把它納入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之間的中間環節(農業合作社),作為提高生產力的手段、途徑、方法和方式。隨著新經濟政策的實行以及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展開,列寧對合作社的認識逐漸深化,其合作化思想也逐漸完善起來,并對后來產生了一系列深遠的影響。-摘編自曹英偉、盧婕《列寧農業合作化思想及其對中國農業改革的意義》材料二勃列日涅夫上臺后,蘇聯當局在發展農業方面采取了許多措施,但還是跟不上國內需求的增長。從“九五”計劃(1971-1975年)期間農業的執行情況看,農業產量的增長率就已經放緩了“十五”計劃期間農業的表現更糟糕。“九五”和“十五”計劃期間,谷物產量的增長都比既定指標差多了。為了彌補國內消費的短缺,蘇聯不得不大量從國外進口糧食。蘇聯購買的要在972年7月1日到1973年11月1日交貨的糧食已大約有3100萬噸,它的硬通貨價值在20億美元以上。整個“九五”計劃期間,谷物凈進口為5500萬噸“十五”期間達到1.02億噸。從1973年起,蘇聯在歷史上第一次成為糧食凈進口國。-摘編自趙健《20世紀70-80年代中蘇農業體制比較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列寧農業合作化思想形成的背景及其意義。(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20世紀70-80年代蘇聯出現農產品供應困難局面的原因。(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談談蘇俄(聯)農業政策對中國農業發展的啟示。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時代觀是指世界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過程中呈現的不同歷史階段的表述,是對某個歷史階段內涵、特征或主題的宏觀概括。20世紀的世界歷史有兩個鮮明的時代主題。上半葉是戰爭與革命”的時代,下半葉則呈現出有利于維護和平與發展”的時代趨勢。進入21世紀后,在經濟全球化浪潮推動下,世界變成了“地球村”,各國面臨的共同課題越來越多,引起了時代主題的變化,世界迎來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及時提出了合作共贏”的新時代觀。-胡德坤《20世紀以來時代主題的演進與習近平的新時代觀》根據上述材料,圍繞時代觀”自擬論題,并結合20世紀以來現代史的重大史實,進行論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論述充分,表述清晰)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2.【答案】C3.【答案】C4.【答案】D5.【答案】C6.【答案】C7.【答案】B8.【答案】B9.【答案】A10.【答案】C11.【答案】D12.【答案】D13.【答案】D14.【答案】B15.【答案】A16.【答案】B17.【答案】(1)原因:人口增長及城市化的發展;氣候環境的變化全球氣候下降);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手工業生產的發展;海上貿易及殖民擴張的推進造船和軍備對木材的需要增加;對煤炭能源使用上的陳舊觀念。(2))具體表現:煤炭的運用范圍擴展,從生活擴展到生產領域煤炭使用的觀念轉變;煤炭產量劇增,取代柴薪,成為主要能源。影響:推動英國工業革命的發展,使英國成為世界工廠;改變了工作模藏工人工作時間延長);促進城市化,改善了民眾的生活方式;帶來了環境問題。(3)特點:國內主要使用美國產石油;商人主導開發;與外國合作生產;石油并非主要能源。成因:美國石油開發和進入英國市場早;推行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商業資本活躍;為了避免被美國壟斷資本控制;英國煤炭能源生產發達;石油運用的領域相對較小,英國及其殖民地石油發現量小。18.【答案】(1)背景: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及其本土(俄國)化;十月革命的勝利;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的推行;蘇俄經濟亟待恢復和重建。意義:豐富了社會主義建設思想;為蘇聯農業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農業發展具有借鑒意義。(2)原因:蘇聯模式打擊了農莊和農民的積極性;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趨于保守和僵化;美蘇軍備競賽的擴大制約了農業投入。(3)啟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國家必須重視農業的發展;農業政策必須立足國情,實事求是;農業的發展應符合時代的需要,農業政策需要與時俱進;應統籌協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尊重人民群眾的主動性和創造性。19.【答案】論題:20世紀上半葉是“戰爭與革命”的時代。論述: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壟斷組織的產生,主要資本主義大國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由于帝國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連續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之戰,一戰最終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宣告結束,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但也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推動了亞非拉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革命進程。在1929年經濟大危機的沖擊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持續時間長達14年,戰爭最后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勝利告終。二戰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以及難以估量的文明劫難和心靈創傷,但彰顯了人類正義,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因此,20世紀上半葉世界政治和國際關系主要圍繞著戰爭與革命”展開,戰爭與革命就是那個時代的主題和基本特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