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銀川一中2024/2025學年度(下)高一期末考試歷史試卷一、選擇題(每題1.5分,共計45分)1.亞非文明古國以農業立國,形成了和平自守的大河文明;古代希臘以工商業見長,形成了開拓進取的海洋文明;精于畜牧業的游牧民族則具有殺伐奔襲的文明特征。這些現象說明A.生產方式影響文明的多樣性 B.早期人類文明聯系密切C.文化引導推動農業文明發展 D.海洋文明優于大河文明2.表1為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約公元前16-公元前11世紀)村落遺址出土遺存。由此可知,這些村落表1類別 遺存農業用具 青銅制的鐮刀、鋤頭,木質的耒耜,還有眾多用于灌溉的陶制水管,部分水管上刻有簡單的水流標記畜牧遺跡 大量的綿羊、山羊骨骼,帶有繩索勒痕的牛骨,以及用陶土燒制的牲畜飲水槽,槽壁有磨損痕跡陶器殘片 有繪著農耕與畜牧場景的陶罐碎片,以及用于盛放糧食、水的各種形狀的陶制容器,容器底部有燒制時的墊痕A.農業與畜牧業地位并重 B.具備高超的工藝制作水平C.社會經濟具有一定發展 D.存在較為明顯的社會分工3.波斯興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包括兩河流域、埃及、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北部在內的廣大地區,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下列屬于波斯帝國特征的是A.希臘文化為主導的多元文化 B.希臘人擔任主要職務的制度C.建立貨幣稅為主的稅收體系 D.最高主宰國王宣揚君權神授4.公元5-15世紀這段時間,被視為西歐的“封建時代”?!胺饨ā币辉~描述了契約制度,即國王或貴族給予受封者采邑,從而獲得后者的軍事勞役。此種契約制度A.削弱了教會特權 B.是社會動蕩的產物C.強化了君主專制 D.傳承自西羅馬帝國5.11-13世紀,城市工商業的發展需要實用的社會知識,需要掌握讀寫算等基本能力,需要進行行業技巧訓練,還需要大量為工商業服務的管理者、律師等專業人員。于是,在西歐某些城市學校和教會學校的基礎上,以世俗教育為主要目標的大學產生了。中世紀大學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工商業發展與文化需求 B.資本主義的發展C.國家統一的實現 D.民族國家的形成與文化建構6.阿拉伯帝國統治者熱心贊助學者對印度式算術進行研究和運用,阿拉伯學者還熱心于翻譯古希臘數學文獻,尤其是重視與航海有關的歐幾里得幾何學和托勒密三角學的研究。上述現象的出現源于阿拉伯帝國A.采用政教合一的體制 B.文化發展的氛圍良好C.擁有開放包容的品質 D.社會經濟與商貿繁榮7.7世紀,戒日王朝宣布土地國有,并將土地分配給臣屬和封國。最初的封地以祿田的形式存在,之后轉為世襲領地;同一時期的日本宣布:土地為國有,百姓直屬于天皇,罷世襲官吏,百姓每家以人口多寡受地、納稅服役。這表明兩者都A.鞏固高等級種姓特權 B.逐步復興奴隸制王朝C.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 D.進入到封建社會形態8.有學者指出“東印度公司一旦政權在手,便迫不及待地利用它來實現掠奪.....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早期掠奪最典型地表現了原始積累時期商業資本在殖民地掠奪的劣跡?!庇纱丝梢钥闯?,英國殖民擴張的特點是A.以政府為后盾直接掠奪財富并進行壟斷商業貿易B.以投資設廠等資本輸出方式控制當地的經濟命脈C.在殖民地憑借武力大規模的建立商站以控制商路D.在殖民地挑起內部紛爭借機控制當地的經濟命脈9.下面為新航路開辟后西屬拉美殖民地社會階層示意圖。該圖反映出當時拉美地區A.經濟產業分工決定社會地位 B.宗教文化傳播加速族群文化交融C.殖民地的獨立意識逐漸覺醒 D.社會等級結構具有種族歧視色彩10.明代基本堅持“重農抑商”傳統,但明中葉以后,中國外銷市場已擴大至歐美,白銀大量涌入,東南沿海經濟活躍。這主要得益于A.鄭和下西洋的推動 B.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C.阿拉伯商人的中轉 D.歐洲傳教人士的努力11.下面分別是1500年和1600年西歐主要城市分布圖。這一變化可用于說明當時A.法國全球殖民霸權地位的強化 B.工業化轉型推動了城市化進程C.歐洲各國經濟聯系的日益密切 D.新航路開辟影響區域經濟格局12.下列是一部歷史著作目錄的摘錄。圖中“?”應該是A.1492年 B.1517年 C.1522年 D.1567年13.錢乘旦認為,15世紀開始的歷次重大探險活動,絕大部分是在國王或政府的支持下進行的,探險者大多數是貴族,到達印度的達伽馬、發現太平洋的巴爾沃亞、首次環球航行的麥哲倫都是貴族,形成了商人出錢、國王牽線組織、貴族沖鋒陷陣的擴張格局。據此可知,新航路開辟A.得益于多元力量的推動 B.封建貴族發揮主導作用C.擺脫了宗教勢力的羈絆 D.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轉型14.下表所示為16-17世紀英國、荷蘭、西班牙三國殖民擴張的部分數據。下列序號對應的國家依次是國家 16世紀殖民地面積 /萬平方公里 17世紀殖民地面 積/萬平方公里 16-17世紀貴 金屬流入量/噸 同期工業產值 年均增長率① 1200 800 18000 0.3%② 50 400 2000 1.8%③ 30 600 1500 2.1%A.荷蘭、英國、西班牙 B.西班牙、英國、荷蘭C.西班牙、荷蘭、英國 D.荷蘭、西班牙、英國15.英國學者懷特海認為,思想史上的8世紀是法國的時代,它重鑄了文明世界的前提條件。這一文明世界源自17世紀英國思想,也從該時期英國革命中獲得靈感。但是,英國模式總是帶有島國的偏狹性,法國人將其擴大化、清晰化和普及化了。他意在強調A.英國啟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張較為保守 B.法國的啟蒙思想具有世界性意義C.法國資本主義發展加速啟蒙思想成熟 D.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催生啟蒙運動16.1819年,聯邦第二銀行州分行職員馬卡洛起訴馬里蘭州。聯邦法院法官判決馬卡洛勝訴,理由是:根據憲法第6條-憲法和聯邦法律“都是全國的最高法律”,若州對聯邦銀行課稅,它也可向聯邦郵政、聯邦法院等課稅“州的征稅的權力就會演變為毀滅的權力”。該判決凸顯了A.國會立法權力膨脹 B.聯邦原則C.聯邦政府財政危機 D.共和理念17.19世紀初,在拿破侖控制下的德意志地區組建了“萊茵邦聯”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歷史檔案如下表所示。據此可知,拿破侖戰爭階段 開始時間 主要內容第一階段 1803年 調整兼并新并入的領地并推動教產世俗化第二階段 1806年 推動邦聯成員頒布憲法,實行與《拿破侖法典》相一致的法律規章第三階段 1809年 把傳統等級制的邦國改變成了具有自由主義傾向的憲法國家A.傳播了法國大革命原則 B.推動世界民主法制發展C.推動了法國經濟迅速發展 D.推翻了各國封建專制制度18.19世紀,英法等西方國家越來越傾向于使用自由勞動力,先后廢除了奴隸制。但在1811年到1870年間,仍有將近190萬名奴隸輸入巴西,有55萬名奴隸輸入古巴。這反映出A.殖民統治下拉美經濟停滯不前 B.西方國家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C.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加劇 D.拉美國家工業化需要大量勞動力19.下表為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期部分世博會的展品情況。由此推知,當時世博會 主要科技展品1851年英國倫敦世博會 蒸汽機車、蒸汽船、起重機、造幣機1876年美國費城世博會 電報機、打字機、電話機1904年美國圣路易斯世博會 無線電通信、汽車、飛機1915年美國舊金山世博會 運行中的福特汽車生產線A.工業化的發展有效解決了社會問題 B.世界科技中心發生轉移C.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加快 D.英美激烈爭奪世界市場20.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某個無產階級組織的主要成就被歸納為四個方面:“第一,大力爭取工人階級的權益。第二,大力支持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和各國的民主運動。第三,大力支持巴黎公社革命。第四,大力批駁各種非科學社會主義,創新發展科學社會主義”。該無產階級組織應是A.國際工人協會 B.新和諧公社C.俄國布爾什維克黨 D.正義者同盟21.鑒于“大量兒童在星期日摔跤、打架、逗牛、逗雞和踢足球...簡直就是半野蠻的年輕人”的狀況,羅伯特·瑞克斯于1780年創建了英國首家星期日學校,意圖提高童工的閱讀、書寫、算術和勞動技能。隨后,星期日學校迅速在全國推廣開來。星期日學校的推廣A.推動英國初等教育日益普及完善 B.刺激群眾性體育運動興起C.消除了青少年犯罪等問題的隱患 D.適應了工廠制度發展要求22.在1883年《共產黨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利用了文化人類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原始社會不存在階級和階級斗爭,改變了之前《共產黨宣言》將社會主義實現以前的一切社會的歷史都視為階級斗爭的歷史的觀點。這反映出A.恩格斯否定了階級斗爭學說 B.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特點C.科學社會主義的自我批判 D.馬克思主義影響文化人類學23.據統計,1910-1911年,墨西哥境內一百七十家重要股份公司中,有一百三十家為國際壟斷資本所有。后者投資多達十二億八千一百萬比索,占墨西哥投資總額的77.7%這樣,墨西哥的石油開采(100%)、礦業96.2%)、電力87%)、工業8(4.3%)、鐵路27.5%)等行業被國際壟斷資本所霸占。這表明墨西哥A.代表著非洲獨立力量 B.亟待加強國防安全C.頒布資產階級憲法的必要性 D.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浪潮24.如圖是1917年1月俄國某雜志刊登的漫畫《新嬰孩1917年》。畫面中,左邊是手持橄欖枝的和平天使,右邊是身披鎧甲的戰神馬爾斯。畫面下俄文意為“好吧,讓我們看看:這個可愛的寶寶會選什么......”這可以佐證A.俄國民眾對時局發展前景感到擔憂徊B.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影響社會穩定C.新生蘇俄政權的和平呼吁深得人心D.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在和戰之間徘25.1919年召開的巴黎和會引起歐美民眾廣泛關注。英國民眾非常關注德國賠款和殖民地分配的問題;法國民眾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如何確保國家安全和防止德國再次侵略;美國民眾的關注點則主要集中在威爾遜總統提出的十四點建議和國際聯盟的建立上。這反映出A.巴黎和會是由英法美主導的分贓會議 B.維護國際和平成為世界人民的愿望C.歐美對未來世界秩序建構的不同訴求 D.戰后大國爭奪世界的矛盾日益尖銳26.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工人收入細目表序號 項目① 工資收入,主要用于儲蓄或者繳稅② 利息等非工資性收入③ 集體農場和其它合作社的實物報酬據表推知,當時蘇聯A.經濟結構比較合理 B.新經濟政策作用顯著C.工人生活豐富多彩 D.工業化戰略取得成效27.20世紀80年代以來,英國曼徹斯特工會會員數量不斷減少。此后,曼徹斯特的城市空間功能發生重構,大量廢棄工廠被改造為科技園區和文創中心。這些現象出現的重要背景是,當時英國A.社會矛盾不斷加劇 B.產業結構發生調整C.“福利國家”規模擴大 D.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28.1974-1975年,蘇聯國家科委同美國大公司簽訂的合作協定就有40多個,重點是宇宙航行、電子計算機在管理中的運用、環境保護、能源、農業、醫學等領域。這說明A.美國已經放棄對蘇聯的冷戰政策 B.美蘇意識形態分歧消除C.冷戰背景下美蘇存在交流與合作 D.美蘇兩極格局正式形成29.表2所示為1990-1997年亞洲部分國家(地區)外匯儲備與外債情況(單位:億美元)。結合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背景,分析這些數據可得出表2國家(地區) 1990年外 匯儲備 1997年外匯儲 備 1990年 外債 1997年 外債泰國 310 386 396 900韓國 23 305 608 1600馬來西亞 170 284 250 450A.外債規模擴張加速金融風險的積累B.亞洲國家產業結構已實現優化升級C.高外匯儲備有效抵御金融危機沖擊D.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揮決定性作用30.下圖的諷刺漫畫中,美國總統特朗普正操控著名為“美國優先”的起重機將“地球”高高吊起,大肆破壞。該漫畫說明A.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B.美國仍是唯一的超級大國C.世界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D.單邊主義不利于全球穩定二、非選擇題31.科技革命在推動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3分)材料一工業革命之所以首先發生在英國,主要是由于該國在十六和十七世紀時,社會和政治結構、人民精神面貌以及價值標準已經發展到適合于工業化程度。-【意】奇波拉《歐洲經濟史》材料二這個時期(19世紀后半期)逐步出現了技術進步的制度化。更多的先進工業企業不再滿足于接受技術創新并利用他們,而是通過精心的有計劃的實驗來追尋這種技術創新......科學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業中的成長孕育已經達到了這樣一種程度,以至于企業都開始資助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英】波斯坦《劍橋歐洲經濟史》材料三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相繼建立的相對論、量子力學、原子物理學、基本粒子物理學、電子學等一系列新學科為理論基礎,以原有的機械技術、電氣技術、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化工技術、材料和能源技術取得的進步為條件而發生的。-胡才珍《20世紀科技革命與世界歷史進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適合于工業化程度”的具體表現。(4分)(2)根據材料二歸納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并列舉這一時期交通領域的兩例創新成就。(6分)(3)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類進入什么時代?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科技發展與社會進步之間關系的認識。(3分)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材料一在16世紀和17世紀,由于地理上的發現而在商業上發生的并迅速促進商人資本發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的一個主要因素。世界市場的突然擴大,流通商品種類的增多,歐洲各國竭力想占有亞洲產品和美洲富有資源的競爭熱,殖民制度-所有這一切對打破生產的封建束縛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摘自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材料二隨著海上商路的開拓,各地區、各國之間的聯系一步一步地加強,到1900年左右,世界終于形成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有機整體。世界史到此時才真正具有世界性。世界各地區形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固然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巨大的進步,但是這個進步也是與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對于世界上其余國家、地區的宰割、奴役密切地聯系在一起的。這顯然是一種很不公正、很不正常的現象,也是一個矛盾。因此,1900年以后的人類歷史發展的趨勢就是解決這個矛盾,消滅這種不公正的現象,逐步建立一個公正的世界。-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下卷)(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16、17世紀商業上“大革命”的表現,并指出這一“革命”的歷史作用。(10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到1900年左右“世界史到此時才真正具有世界性”。并指出20世紀初至二戰前各國人民為“解決這個矛盾,消滅這種不公正的現象”作出的努力。(12分)3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歷史上的諸文明并不是封閉的體系,它本身在不斷地變動,同時各文明之間也在不斷地交流。文明的交流是指組成文明的諸因素,如語言、宗教、科學、技術、政治經濟組織、風俗習慣等,在不斷地進行傳播和接受,它們在形成文明縱向發展的同時,橫向上也在相互運動,這是使文明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創造的成果在短期內即為人類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發現,因此使人類文明前進的步伐大大加快,這是使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原因。-摘自馬克垚《人類文明史·導言》結合世界史相關知識,就材料整體或部分觀點,提出你的見解,并說明理由。(要求:見解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準確)3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拿破侖撤離埃及后,法國在埃及仍有很大勢力。同時,英國也加緊向埃及滲透。1861年8月,埃及在法皇拿破侖三世的壓力下,強征勞工,每月都有6萬人往返和困頓在運河工地上,影響了農業生產。最終,12萬苦役死于開河。為修鑿運河,埃及政府共支出4.2億法郎,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逐步走向財政破產。英法通過向埃及貸款,攫取經濟特權,為直接投資、開辟市場打開了方便之門。1875年埃及財政危機時,英國首相狄斯累利未經議會批準,就向私人借款,以400萬英鎊的廉價買下了埃及政府手中的運河股票。埃及通過運河的船只自然也要被運河公司征收高額通過費。1882年,英法借口保護僑民安全,將軍隊開進亞歷山大港。9月,英軍占領開羅,隨后占領整個埃及。-摘編自于紅《從蘇伊士運河的開鑿看英法對埃及的掠奪》材料二一切忠于祖國的埃及人!告訴每一個埃及人:他是人類的一分子,他應該享受人類的權利!他應該如每一個自由國家的人民一樣,舉起祖國的大旗,奮勇向前!-摘編自新的祖國黨(1907年)的創建者卡米爾(1874-1908)演說(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蘇伊士運河的開鑿帶給埃及的影響。(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并評析一戰前埃及人“舉起祖國大旗”的表現。6分)高一級年級期末考試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D B A D D A D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B A C B B A C B A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D B C A C D B C A D二、非選擇題31.科技革命在推動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答案】(13分)(1)表現:①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提供政治制度保障;②三角貿易和殖民擴張帶來原始資本和國際市場;③圈地運動釋放農村勞動力,帶來國內市場;④煤、鐵等自然資源豐富;⑤科技發展與專利保護制度為機器的出現提供可能;⑥市場需求廣大。(每點分,共7分。答出四點即可給滿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2)特點: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1分)成就:汽車、飛機。(2分分)(3)時代:信息時代。(1分)認識:科技進步推動社會發展,社會發展需求驅動科技進步,二者相互促進、辯證統一。(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答案】(25分)(1)表現:商品種類與流通量增多;貿易規模擴大(三大貿易區);歐洲貿易中心逐漸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商業經營方式的變化,股份公司、證券交易所紛紛出現。(4分,言之成理即可)作用:初步形成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促進了世界動植物的大交流;歐洲大西洋沿岸國家崛起,意大利衰落;導致封建領主的經濟地位下降,商業資產階級經濟實力上升;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促使西歐封建制度瀕于解體,社會進入大變革的時代。6(分,言之成理即可)(2)說明:19世紀,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繼續擴展,主要歐美國家先后確立和鞏固資本主義制度;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被瓜分完畢(亞洲絕大多數地區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絕大部分地區淪為殖民地,拉丁美洲成為依附于歐美國家的半殖民地),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形成;幾乎所有國家都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當中,世界越來越緊密地連為一體。(4分,言之成理即可)努力:20世紀初:拉丁美洲民族民主革命的繼續發展,如1910年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亞洲人民掀起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新高潮-亞洲的覺醒,如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伊朗立憲革命和中國辛亥革命;一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掀起新高潮,如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埃及的華夫脫運動及墨西哥卡德納斯改革。(8分,言之成理即可)3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答案】示例1:論題:文化的交流融合,促進了古代文明的發展。(2分)闡述:古希臘引進西亞的冶鐵技術、神話,模仿埃及的雕刻藝術,推動自身經濟文化的繁榮。公元前4世紀晚期,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推廣希臘文化,促進了西起希臘、東到印度河流域廣大地區文化的交流與融合。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建立后廣泛吸收被征服地區的文化,廣泛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和羅馬的文獻,融合東西方文化,在文學、藝術、科學和思想等領域取得重要成就。阿拉伯商人還把中國的造紙術、印度的數字等先后傳入歐洲,促進西歐文化的發展。7世紀的日本和新羅先后借鑒唐文化,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社會逐漸封建化。(6分)總之,文明的交流互鑒對古代文明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分)示例2:論題:近代以來,先進思想的傳播推動著世界文明的發展。(2分)闡述: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描繪了資本主義的政治藍圖,不僅動搖了歐洲封建統治的基礎,隨著啟蒙思想的傳播,更是直接推動了北美獨立戰爭的爆發,也成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精神武器,加快了北美和廣大亞非拉地區的社會進步。自19世紀中期起,馬克思主義成為西歐工人運動的指導思想;在歐洲東部與東南部,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日益擴大;在亞洲和美洲,馬克思主義是工人運動與民族民主運動的重要武器;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更是開創了社會主義革命新時代,為落后國家提供了新的發展模式和路徑選擇。二戰后,在冷戰和美蘇兩極格局的大背景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逐漸為國際社會廣泛接受,在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促進全球和平與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它不僅為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建立和發展關系提供了正確指導,還為和平解決國家間歷史遺留問題和國際爭端開辟了嶄新道路。(6分)綜上所述,近代以來,先進思想的傳播與交流成為推動世界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2分)示例3:論題:工業化的擴展加快了經濟落后國家現代化的步伐。(2分)闡述:19世紀中期以后,工業革命向俄、日等國擴展,這些國家得以充分利用兩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推動本國的工業化進程。20世紀30年代,正值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蘇聯利用西方迫切需要向外國輸出多余資本來擺脫危機的有利時機,大量引進西方先進技術、技術人員和資金,發展本國的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軍工等產業使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20世紀60-80年代,新加坡、韓國等亞洲國家抓住西方發達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利用本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吸引外國資本,發展本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推動經濟高速增長,成功躋身新興工業化國家行列。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通過積極引進國外的資金和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使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工業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與發達國家間的差距明顯縮小。進入20世紀90年代,跨國公司迅猛發展,它們通過把世界各國納入全新的國際生產分工體系,使各國的生產活動相互依賴、相互滲透、連成一體,使得發展中國家有機會接觸到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從而推動其國內產業的升級和轉型。(6分)綜上所述,近代以來,一些經濟落后國家抓住國際機遇,充分利用先進科技和生產要素,大大促進了本國現代化的發展。(2分)【評分細則】一等(10~8分):概念解析準確,要素分解全面科學;解析充分、邏輯嚴密、表述清楚。二等(7~5分):概念解析較準確,要素分解較全面;解析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分):概念解析偏離、觀點不明確;解析欠缺說服力、表述不清楚。3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答案】(10分)(1)影響:奴役了大量埃及勞工,影響農業生產;增加了埃及政府的開支和債務,加重財政危機;妨礙了埃及國內的物資交流和外貿發展;便利了英法侵略和控制。(4分,每點2分,任答3點即可)(2)表現:反抗英國侵略過程中,埃及人提出了“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口號;1882年,祖國黨領袖、愛國軍官阿拉比領導埃及軍民反抗英國侵略埃及,失敗告終,阿拉比被俘,英國占領埃及;卡米爾創建新的祖國黨。以阿拉比為代表的埃及人抗英斗爭,雖然失敗了,但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促進了民族獨立思想的傳播。(6分,表現史實4分,評析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