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天津市部分區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練習高二歷史注意事項:本練習分第1卷(選擇題)和第11卷(非選擇題)。練習滿分100分,練習時間60分鐘。第1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雅典衛城坐東朝西,每座建筑順山勢而建,呈現不規則布局。而明清故宮的建筑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則集中在一條貫通南北的中軸線上,嚴整規矩。這種差別集中體現了A.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B.大國小邦的差異C.政治文化地理的差異 D.時代遠近的差異2.從甲午中日戰爭后到抗日戰爭前的30余年時間,中國城市化率提升了3個百分點。然而從抗日戰爭到新中國成立,城市化率又降低了近0.6個百分點。以上變化說明A.農村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B.資本主義發展影響城市化進程C.政府加強了對城市人口控制 D.城市發展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3.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居民的居住環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下列能夠體現城市居住條件改善的是A.集中供暖和制冷的普及 B.圖書館、影院數量的增加C.私人汽車數量不斷增加 D.體育館、超市的紛紛出現4.19-20世紀,北美伊利運河、比利時阿爾貝特運河、蘇伊士運河、莫斯科運河,巴拿馬運河、曼徹斯特運河等多條運河修筑通航。這些運河的修建A.反映了世界經濟聯系的加強 B.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C.刺激了生產和技術革命發生 D.使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5.19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初,從紐約運往英國的小麥,或從孟買運往英國的棉花等主要商品的費用降低了三分之二左右。出現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工業革命帶來運輸業發達 B.小麥、棉花產量的提高C.英國對殖民地掠奪的加劇 D.受英國經濟危機的影響6.20世紀以來,在紐約、倫敦等歐美國家的大城市,航空、火車、地鐵、公共汽車、小汽車、自行車以及步行等都是城市交通模式的組成部分,并在各自適合的范圍內發揮作用,這表明A.城市治理能力得到顯著提高 B.交通工具創新擴大了城市規模C.工業化解決了城市交通問題 D.城市交通呈現立體化發展趨勢7.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高速鐵路系統技術最全、集成能力最強、運營里程最長、運行速度最高、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中國進入高鐵時代的標志是A.唐胥鐵路建成通車 B.京張鐵路建成通車C.京津城際鐵路通車 D.京滬高鐵建成通車8.下表為中國古代醫學的部分成就。這可用來說明中國古代成就 簡介《診籍》 我國最早見于文獻記載的醫案,為漢代著名醫學家淳于意所著。淳于意曾做過齊國太倉長,人稱“太倉公”。《諸病源候論》 我國最早一部關于病源癥候學專著,為隋代醫學家巢元方等編著,巢元方曾任太醫博士。《脈經》 西晉時期的王叔和著,王叔和曾任太醫今。A.官僚體制推動了醫學發展 B.部分官僚對醫學理論的重視C.醫者十分注重醫術的傳承 D.基層醫療保障體系逐漸完備9.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染疾身亡,他建立的大帝國隨之土崩瓦解。這說明疫病一定程度上影響A.社會制度的更替 B.政治制度的調整C.生產關系的變革 D.歷史發展的進程10.新中國成立后,為治理危害人民健康的血吸蟲病,各地鄉村開展了填壕平溝的活動,以此消滅血吸蟲寄生宿主釘螺。與此同時,群眾就地取材,開新溝填舊溝,挖掘了大量新的溝渠。這些舉措體現了A.疾病防控與經濟建設相結合 B.公共衛生事業取得突出成就C.群眾徹底擺脫血吸蟲病困擾 D.維護健康是政府的核心工作11.2003年,國務院頒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200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自2005年起,國務院先后出臺《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艾滋病防治條例》等文件。這些法律法規的頒行A.強化了防疫領域的公共監督 B.旨在構建現代的醫療衛生體系C.有助于大眾健康水平的提高 D.完全填補了公共衛生體系漏洞12.初創之時楔形文字僅是一種記賬的工具,其后,兩河流域的居民用楔形文字來輔助記憶,接著,楔形文字成為記錄口頭語言的工具。后來,楔形文字成為表達和溝通思想的工具,這表明A.文字必須適應社會發展與居民生活需求B.文字的功能經歷了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C.文字產生之初就具備了極為完善的功能D.文字的書寫經歷了一個由繁到簡的演變13.古希臘、羅馬文化是歐洲文化的源頭,其哲學思想、史學研究、文學成就等,都對歐洲文化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下列各項表述正確的是A.《荷馬史詩》屬于古希臘文學的早期代表B.雅典的君士坦丁凱旋門是建筑藝術的代表C.塔西佗的《編年史》是古希臘史學的代表D.萬神殿、桑奇大塔是古羅馬建筑杰出代表14.美洲的印第安人,勤勞智慧,早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前就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古代文明。但是,由于印第安文明大多起源于峽谷盆地和高原地區,交通不便,內部之間也交流很少,因此發展相對緩慢,在近代以前還沒有達到成熟的程度。這反映了,印第安文明A.內部之間沒有任何交流 B.內部之間的戰爭頻繁C.發展受地理環境的影響 D.因地理環境毀滅殆盡15.印歐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創造了以“吠陀”為代表的古印度文化:巴爾干半島的印歐人與當地居民融合,逐漸演變為后世的希臘人,并形成了古希臘文化:印歐人遷徙到西亞形成了赫梯等王國,使得游牧、半游牧民族逐漸融入農耕生活。這說明古代印歐人的遷徙A.對不同地區的文明產生不同影響 B.加劇了印度被征服居民的不平等C.對古代希臘文化的影響最為深遠 D.導致西亞農耕文明遭受嚴重破壞16.鴉片戰爭后出國的華工,絕大多數是閩,粵兩省沿海各地區的農民。如廣東南路各縣,一般雇農或佃農,或因為田租太貴無法承佃,或因為工值太廉、無工可做,相繼賣身到南洋去當苦工者,每年約以千萬計。據此可知A.閩、粵農民預見到國內商業前景暗淡B.商業的發展吸引更多農民下南洋經商C.工業革命使南洋勞動力數量極度缺乏D.經濟結構變動為華工出國創造了條件17.20世紀七八十年代,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地位和影響力日漸強大,中東地區的石油輸出價格上升對世界經濟影響深遠。受此影響,大量涌入中東產油國的勞動力來自A.美洲 B.亞洲C.非洲 D.東歐18.以往美國為了能夠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以較低的標準收取相關費用。與此同時,還有很多費用是可以減免的,然而根據相關消息,對于那些以往可以減免的相關費用,在未來這些人可能也需要自己繳納。這意味著美國可能A.以高薪吸引外來人才的流入 B.取消外來人才的費用減免C.要求外來人才提高科技水平 D.嚴格禁止外來人才的流入19.有學者提出“草原文化帶”這一理念,意即陸上絲綢之路已由最初的商貿動機,逐漸發展成一種高于經濟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態:例如它們之間的宗教、建筑、音樂、雕像、服飾和語言相互影響、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這說明陸上絲綢之路A.形成了高級文明形態 B.側重于塑造文化特色C.促進了文明交融發展 D.締造出燦爛草原文化20.“絲綢之路”以絲綢貿易而得名。近期,北京大學榮新江教授提出了“絲綢之路也是一條“寫本之路””的論斷。寫本是指書寫在簡牘、紙張等載體上的文獻,又稱抄本,這些寫本文獻的存在A.重現了絲路貿易的全貌 B.體現了書法藝術的變遷C.得益于紙張的發明普及 D.可作為中西交往的憑證21.17世紀末至18世紀末,法國的貴族與中產階級們紛紛仿效路易十四,將自己的房屋院落改造成中國式的,并高價購買中國瓷器來裝飾自己的屋子。英國的王公大臣和上層社會的貴族等也莫不如此。這反映了當時中華文化A.具有無與倫比的先進性 B.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步C.受到歐洲社會上層推崇 D.成為歐洲反封建的武器22.18世紀,英國作家塞繆爾·約翰遜稱茶是“思考和談話的潤滑劑”。1797年,英國人艾登寫道:“我們只要在鄉下,就可以看到草屋里的農民都在喝茶。他們不但上午、晚間喝茶,就是在中午也習慣以茶佐餐。”據此可知,英國當時A.壟斷世界茶葉貿易 B.文學創作成果豐碩C.失地農民蜂擁入城 D.飲茶之風十分盛行23.古代埃及強大時,向外擴張,勢力一度到達幼發拉底河;亞述曾征服了整個兩河流域和埃及: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入侵并征服波斯帝國。據此可知,古代文明擴展的特點是A.依靠軍事征服 B.以兩河流域為中心C.英雄人物推動 D.專制國家充當先鋒24.北宋仁宗時期,政府設立“校正醫書局”,大量校訂刊行古典醫籍,并利用印刷術發明的契機,鼓勵地方官府大量刊印醫書。該項舉措A.推動了政府職能轉變 B.傳播了中醫學知識C.建立了救災防疫體系 D.普及了活字印刷術25.《世界遺產公約》對文化遺產的定義中,強調它具有突出的A.普遍價值 B.文化價值C.藝術價值 D.獨特價值第11卷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其中26題24分,27題26分,共50分。)26.(24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中國思想史的黃金時代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得益于此時豐厚的文化積累,在沉積和發酵了兩千多年后,內部的壓力已經足夠大,加上適當的外部條件,就出現了春秋戰國時的文化大噴發,思想大爆炸。-摘編自王磊《一個黃金時代的形成與終結-對戰國百家爭鳴現象的一種解讀》材料二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局面,各家學派紛紛提出自己的治國主張:老于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孟子認為“王如施仁政······可使制挺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韓非認為“以法為教”“法不阿責”,墨子認為“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文化繁榮的鼎盛時代。請于學說的不少命題成為后代學說的萌芽狀態,后來的學者大都從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論形式,進行改造和發展的工作.-摘編自侯外廬《中國思想史綱》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春秋戰國時文化大噴發、思想大爆炸的原因。(12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春秋戰國時期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四種思想流派的治國主張。(12分)27.(26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法國革命及其后拿破侖所從事的戰爭加強了歐洲各地人民的民族認同感,在法國,建立在自由、平等、博愛基礎上的共和國激發了民眾的愛國主義情感,缺年人們振作起來抵抗外國軍隊對革命的破壞,保衛革命的成果。革命領導人將《馬賽進行曲》定為國歌,激發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認同感,在西班牙、荷蘭、奧地利、普魯士和俄羅斯,隨著革命的進行和拿破侖軍隊的入侵,民族意識洶涌而起,對拿破侖及其帝國的反對同樣也激發了各國人民的民族感情。-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材料二 1914-1945年,歐洲經歷了歷史上最可怕的噩夢,歐洲文明兒乎被摧毀,要恢復歐洲經濟以及歐洲在世界事務中的地位,只有一個途徑-紐建超國家聯合體。“我們必須建設歐羅巴合眾國!”丘吉爾在1946年蘇黎世一次令人難忘的演講中表態說,兩年后,丘吉爾參加的在海牙舉辦的歷史性會議取得了成功。這次會議共有來自16個國家的750名代表參會,包括康德拉·阿登納等政治家。從那時起,歐洲的政治和外交精英開始將歐洲大陸的未來與歐洲統一聯系在一起。-【西】胡里奧·克雷斯波·麥克倫南《歐洲文明如何塑造現代世界》(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法國革命及拿破侖戰爭的影響。(12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歐洲走向聯合的歷史背景。談談你對戰爭與和平問題的認識。(14分)天津市部分區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練習高二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 C D A A A D C B D A B B A題號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答案 C A D C B C D C D A B A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其中26題24分,27題26分,共50分。)26.(24分)(1)原因: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生產力的發展;豐厚的文化積累;學術環境寬松;私學興起。(12分,言之有理,答出三點即可。)(2)主張:道家:無為而治;儒家:實行仁政;法家:推行法治;墨家:以賢治國或尚賢。(12分)27.(26分)(1)影響:推動了法國社會的進步;傳播了啟蒙思想;激發了法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認同感;打擊了這些國家的封建勢力;推行了《拿破侖法典》;侵犯了一些國家的主權,激發了這些國家民眾的民族認同感。(12分,答出三點即可。)(2)歷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國際力量對比;歐洲普遍衰落;美蘇逐漸走向對峙;有識之士積極倡導歐洲聯合。(8分,答出兩點即可。)認識:戰爭對世界各國政治力量對比產生深遠影響;戰爭是支流,和平是世界歷史發展的主流等。(6分,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