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天津市部分區(qū)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練習高一歷史注意事項:本練習分第1卷(選擇題)和第11卷(非選擇題),練習滿分100分,練習時間60分鐘。第1卷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下列每小題所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正確的。1.人類的歷史是一部從蒙味到文明的進步史,文明的演進如同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記錄著人類的智慧、勇氣與不懈追求,這一觀點旨在強調人類文明A.由孤立向整體不斷融合 B.由內陸向海島不斷探索C.由低級向高級不斷演進 D.由遷徙向定居不斷過渡2.古代埃及人將一年分為泛濫季、生長季和干旱季。每逢泛濫季結束后農民只需要將種子撒播即可靜待來年收獲,農業(yè)技術長期落后于同時期的兩河流域。尼羅河邊的沼澤中盛產紙草、鳥類和魚類,埃及人常以采集為食。這反映出A.自然條件塑造了古代埃及獨特的文明B.古埃及文明長期處于落后的采摘階段C.原始農業(yè)和畜牧業(yè)是文明誕生的前提D.地理環(huán)境決定文明發(fā)展的水平和程度3.羅馬共和國早期,羅馬人往往把戰(zhàn)爭安排在夏季。隨著羅馬的對外擴張與征服,戰(zhàn)事常常持續(xù)到冬季甚至影響到來年的春種。為此,羅馬開始向長期在外作戰(zhàn)的士兵發(fā)放軍餉,以補償土地荒蕪的經濟損失。這一措施A.穩(wěn)定了軍隊的數量 B.促進了軍隊的職業(yè)化C.保證了帝國的繁榮 D.增強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4.從12世紀開始,西歐城市迅速發(fā)展,商品經濟日益繁榮。到14世紀,西歐出現了資本主義的最初萌芽。這一趨勢的出現導致西歐A.封君封臣關系的確立 B.莊園經濟的壯大C.政治經濟格局的重塑 D.國際關系的緩和5.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的郵政總局,曾編制了許多旅行指南,指南中記載了各驛站的名稱和各站之間的距離,許多驛站位于今敘利亞、伊朗、中亞等地。據此可推知,阿拉伯帝國A.鼓勵長途販運活動 B.重視交通工具的革新C.開辟了亞歐新商路 D.注重傳播本民族文化6.某歷史學家指出,非洲諸文化是非洲與外界相互影響的結果,這種相互影響就其程度而言,遠遠大于南北美洲或澳大利亞與外界所可能有的相互影響。這說明非洲文明A.演進路徑具有相對獨立性 B.推動了人類歷史不斷進步C.在文明的互動中實現創(chuàng)新 D.由多元文明交匯融合形成7.15世紀末開始,大西洋沿岸的西歐人掀起了探索通往東方的新航路的熱潮。西歐人開辟新航路的根本原因是A.對金銀財富的需求 B.商品經濟的迅速發(fā)展C.擴大殖民地的要求 D.為了對外傳播天主教8.哥倫布第二次航行美洲的目的是建立商業(yè)殖民區(qū),建立礦業(yè)、農業(yè)和商業(yè)基地。為此,他把舊大陸的大量工具和種子源源不斷運進新大陸,同時將新大陸的玉米、花生等運回舊大陸。材料旨在說明新航路的開辟A.引發(fā)了“價格革命” B.有利于殖民地發(fā)展C.促進了物種的交流 D.目的在于掠奪財富9.《魯濱遜漂流記》描寫了魯濱遜和野人“星期五”在無人荒島上過著沒有教會、沒有國王的生活。該小說成為18世紀上半葉歐洲頗受歡迎的小說之一,主要原因是它反映了A.人文主義者追求人生享樂的精神 B.反對專制和教會束縛的啟蒙思想C.人們對羅馬教皇的盤剝日益不滿 D.資產階級開拓與探索的冒險精神10.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后君主立憲制逐步形成:法國在18至19世紀經反復斗爭最終建立共和政體:北美獨立后通過1787年憲法構建聯邦共和體制:俄國1861年推行農奴制改革;日本1868年結束幕府統(tǒng)治后開啟全方位社會變革:19世紀70年代意大利完成國家統(tǒng)一,德意志通過王朝戰(zhàn)爭實現統(tǒng)一并建立立憲君主制。這些歷史進程共同反映出A.資本主義制度擴展成為時代趨勢 B.資本主義體制已在全球范圍普及C.革命是實現制度變革的唯一途徑 D.啟蒙思想的政治構想已全面實現11.1820年英國從事紡織業(yè)的手工工匠有24萬人,而到1856年只剩下2.3萬人。同樣,在其他傳統(tǒng)領域,手工工匠的數量也有類似的變化。與這一變化緊密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是A.圈地運動 B.農業(yè)革命C.科學革命 D.工業(yè)革命12.1848年6月1日,馬克思創(chuàng)辦《新萊茵報》,借此來發(fā)動群眾、宣傳革命、干預運動、組織斗爭。對此,恩格斯曾說:“沒有一家德國報紙像《新萊茵報》這樣有威力和有影響,這樣善于鼓舞無產階級群眾。”據此可知,《新萊茵報》的創(chuàng)辦A.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B.促進了工人運動的蓬勃發(fā)展C.豐富了無產階級專政理論 D.開辟了無產階級革命新道路13.1884年柏林會議后,英國提出了“2C”計劃,企圖建立從開羅到開普敦的縱貫非洲的帝國;法國提出了“2S”計劃,打算建立從塞內加爾到素馬里的橫跨非洲的帝國:德國也制定了針對非洲的侵略計劃。這表明A.列強加速瓜分非洲 B.民族獨立運動失敗C.兩大軍事集團形成 D.列強開始侵略非洲14.19世紀末20世紀初,獨立后的拉丁美洲形成了一種軍閥、大地主和教會三位一體的本土化獨裁制度。同時,美國對拉美各國采取了武裝干涉和經濟侵略的政策。由此可見,當時拉美各國A.呈現出不同類型的發(fā)展道路 B.淪為了美國的殖民地C.面臨著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務 D.建立了君主獨裁體制15.1913年,多米尼加對德國進出口占其對外貿易總額約20%,到1916年這兩項數據均清零。1914-1917年,阿根廷三大農產品大麥、小麥和亞麻的出口量價齊跌。盡管戰(zhàn)時需求挽救了巴西橡膠業(yè),但其咖啡貿易在1914-1915年間下降了三分之一。1914-1918年,上海、大阪的現代紡織廠產量暴增。這些現象反映了A.歐美國家侵略重心轉移 B.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全球性C.單一產業(yè)結構弊端顯現 D.世界市場因戰(zhàn)爭瀕臨崩潰16.列寧曾說“靠凡爾賽和約來維系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這表明凡爾賽體系A.實現了戰(zhàn)后世界的和平 B.解決了諸多歷史遺留問題C.內部矛盾重重極為脆弱 D.對維護國際秩序毫無作用17.1922年,蘇俄與德國簽訂《拉巴洛條約》,規(guī)定德國放棄在蘇俄的財產。兩國互相免除戰(zhàn)爭債務及經濟賠償,恢復外交關系并建立平等互利的經貿合作。蘇俄此舉旨在A.為實施新經濟政策創(chuàng)造有利國際環(huán)境B.為打贏國內戰(zhàn)爭創(chuàng)造有利的外部環(huán)境C.為維護國家利益推進社會主義工業(yè)化D.通過妥協(xié)來換取資本主義國家的認可18.1905年,印度人民反英斗爭出現新高潮:1905-1911年,伊朗發(fā)生了立憲革命:1911年,中國爆發(fā)了辛亥革命,這些亞洲民族解放運動被稱為“亞洲的覺醒”,呈現出新的時代特征。其“新的時代特征”主要表現在A.民族革命取得勝利 B.以和平方式進行斗爭C.革命規(guī)模大時間長 D.民族民主的意識增強19.1942年1月,中、美、英、蘇等26國代表在華盛頓發(fā)表了《聯合國家宜言》,宜言強調各簽字國政府彼此合作,不與敵人單獨停戰(zhàn)或媾和,各國政府保證以其全部資源、軍事或經濟力量,反對軸心國三個成員及其參戰(zhàn)的追隨者。這標志著A.雅爾塔體系的最終形成 B.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戰(zhàn)略轉折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D.盟軍軍事安全體系得到鞏固20.下圖為1949-1985財政年度美國聯邦政府研發(fā)投資中用于國防研究的占比(%)情況,影響其變化的主要因素是A.國內的經濟狀況 B.對外戰(zhàn)爭的頻度C.國際競爭的壓力 D.外交戰(zhàn)略的調整21.20世紀70年代,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不同程度的“滯熙”現象,表現為經濟增長停滯,通貨膨脹嚴重。為此,各國采取的對策是A.建設福利國家 B.適當減少干預經濟C.加強宏觀調控 D.實行自由放任主義22.蘇聯解體后,東歐政治、經濟危機深重,民族分裂,領土爭端加劇,武裝沖突迭起,難民潮涌現。這些狀況A.使社會主義運動進一步發(fā)展 B.有利于第三世界力量的發(fā)展壯大C.有利于西歐各國的繁榮穩(wěn)定 D.反映出冷戰(zhàn)結束后國際力量失衡23.下面是某歷史興趣小組在進行研究性學習時圍繞研究主題梳理的大事年表。據此可以判斷,該興趣小組研究的主題可能是時間 事件1947年 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1954年 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zhàn)爭開始。1956年 埃及收復蘇伊士運河后,英國和法國人侵埃及失敗。1957年-1968年 英國在非洲的殖民地紛紛獨立。1999年 巴拿馬人民從美國手中收回了巴拿馬運河區(qū)的全部主權。A.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 B.冷戰(zhàn)與南亞地區(qū)沖突C.戰(zhàn)后非洲的社會變遷 D.英法外交政策的嬗變24.下表是20世紀下半葉美日歐貿易戰(zhàn)的部分統(tǒng)計內容,據此可知名稱 概況美日鋼鐵貿易戰(zhàn) (1968-1992年) 簽訂《美日鋼鐵產品協(xié)定》《美日特殊鋼貿易協(xié)定》,日本自愿限制出口。美日彩電貿易戰(zhàn) (1981-1995年) 簽訂《美日彩電協(xié)定》,美國采用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等方式通使日本自愿限制出口。美歐飛機貿易戰(zhàn) (20世紀八九十年代) 歐洲新飛機項目的直接補貼不能超過所需研發(fā)資金的30%,美國將限制間接補貼不超過制造商民用飛機銷售額的5%。A.信息革命方興未艾 B.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fā)展C.國際分工日益深化 D.冷戰(zhàn)在經濟領域的擴展25.出于對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尤其是金融治理體系改革進展緩慢的不滿,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成立了金磚國家新開發(fā)銀行、金磚應急儲備機制以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這一行為反映出A.傳統(tǒng)的金融治理體系積弊叢生 B.新興市場國家國際影響力提高C.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已經建立 D.金磚國家對傳統(tǒng)金融體系不滿第11卷二、非選擇題:本題共2小題,其中第26題26分,第27題24分,共50分。26.(2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動,這是市民享有的個人自由;市民可以隨時向城市法應提出訴訟請求和控告,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財產,并隨便處置它們,這是承認城市市民財產私有制。城市特許狀最終確認了市民的身份自由。保障市民的人身安全,確認市民在城市中的土地自由使用權和所有權,免除市氏各項封建賦稅,確定市民享有某些特定的經濟特權,正如科恩所說:“在日耳曼人的觀念中,服從不是無條件的,毋庸置疑,如果受到國王不公正的對待,每位成員都有權反抗和報復。”上帝關一個人的命運和靈魂得救,通過上帝揀選,每個追隨上帝的人都可能成為天國的選民這樣的觀念移植到世俗領域,使他們有可能跳出一般尊卑榮辱觀念,為維護個人的自由和尊嚴提供價值論基礎。在中世紀,這種觀念與羅馬法中的個人權利思想元素一拍印合,近漸融為一體。-摘編自侯建新《交融與創(chuàng)生:西歐文明的三個來源》等材料二 具有封土的貴族都有莊園法庭之司法權,這在西歐是普遍的狀況。由地主貴族、俗人或僧侶,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在一定的領土范圍內,對那里所有的居民辦理行政,征收賦稅的制度,而國王被縮成一個陰影。-摘編自馬克垚《西歐封建經濟形態(tài)研究》材料三 基督教不僅將一種新的信仰依系、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帶給西方社會,他還將一種斷的社團組織,社會秩序和權力結構嵌入羅馬國家以及后來的西歐日耳曼社會,從而造成了西歐社會的二元分化;在同一社會共同體內,成長起相互平行的教權與王權,教權與王權是連體的雙頭鷹,因為其二元分化,產生相互的競爭,摩擦和廝殺;由于其共生于同一共同體,所以便相互依存,相互糾結,相互滲透,難解難分。摘編自叢日云《在上帝和凱撒之間:基督教二元政治觀與近代自由主義》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古西歐個人擁有的“自由”,指出影響其產生的歷史因素。(12分)(2)根據材料二、三、概括中古西歐社會的特點。(8分)(3)綜上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古西歐社會對近代西歐的影響。(6分)27.(2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雖然圍占土地的過程是今人不安,今人不快的,但就工業(yè)革命而言,它履行了兩個必不可少的職責-為工廠提供了勞動力,為城市提供了糧食。因此,圖地可看作是英國工業(yè)在19世紀居首位的一種先決條件。工業(yè)革命的第一階段持續(xù)到19世紀中葉,包括棉紡織工業(yè)、采礦業(yè),冶金業(yè)的機械化和蒸汽機的發(fā)明及其在工業(yè)和運輸業(yè)中的運用。第二階段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科學在其發(fā)展伊始對工業(yè)沒有產生什么影響,但它卻逐漸成為所有大工業(yè)生產的一個組成部分。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19世紀最后30年和20世紀初,世界市場的擴大使這一時期的世界貿易獲得了巨大的發(fā)展,英國的貿易壟斷地位被打破,世界貿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此外,這一時期原料和工業(yè)制成品的世界貿易額呈現出均街發(fā)展的趨勢,工業(yè)發(fā)達國家與初級產品生產國家之間的國際分工以及世界各國間的相互依賴程度都加強了。-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下)(1)根據材料一,指出工業(yè)革命首先在英國發(fā)生的首要條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工業(yè)革命的階段特征。(8分)(2)根據材料二,分析世界市場擴大帶來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推動世界市場擴大的最重要的因素。(10分)(3)根據材料一、二、概括工業(yè)革命改變世界面貌的主要表現。(6分)天津市部分區(qū)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練習高一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5:CADCA 6-10:DBCBA 11-15:DBACB16-20:CADCD 21-25:BDABB二、非選擇題26.(26分)(1)自由:在城市里自由流動;司法自由;財產自由;身份自由;土地自由;享有某些特定的經濟特權。(8分,答出其中四點即得滿分)因素:日耳曼人的觀念;基督教思想移植到世俗領域;羅馬法中個人權利元素。(4分,答出其中兩點即得滿分)(2)特點:封建領主在其領地內獨立行使權力(或擁有司法、行政、賦稅權力);基督教會擁有重要地位;教權與王權二元并行;王權較弱。(8分,答出其中兩點即得滿分)(3)影響:催生了西歐近代的民主憲政;孕育了近代自由主義思想;推動了西歐近代商品經濟發(fā)展和資本主義萌芽出現。(6分,答出其中兩點即得滿分)27.(24分)(1)條件:圈地運動。(2分)特征:第一階段以蒸汽機的發(fā)明和使用,各行業(yè)的機械化為特征;第二階段以科學與大工業(yè)生產緊密結合為特征。(6分)(2)影響:英國失去世界貿易中心的地位,新的世界貿易格局形成;世界貿易均衡發(fā)展;國際分工日益明顯;世界各國的聯系更加緊密。(8分)因素:第二次工業(yè)革命。(2分)(3)表現:推動人類從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轉型(促進社會生產力的迅猛展);促進世界市場的形成發(fā)展;改變國際格局。(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