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高二下學期歷史期末考試試題一、單選題(每題3分,共48分)1.在青海發現的距今約4000多年的馬廠類型墓葬中,石斧、石錛、石鑿等多是男性的隨葬品,而紡輪則大多是女性隨葬品。這表明當時()A.經濟結構趨向合理 B.男尊女卑的習俗形成C.早期國家形態產生 D.社會生產分工較明確2.明末清初,徐光啟與利瑪竇合作翻譯了《幾何原本》,并撰寫了《農政全書》,介紹西方農業技術。與此同時,王徵與傳教士鄧玉函合作編譯了《遠西奇器圖說》,介紹了西方機械制造技術。這些現象反映了明清之際()A.西方科技知識在中國廣泛傳播 B.經世致用思潮推動了西學東漸C.中國傳統科技發展陷入了停滯 D.西學東漸推動了中國社會轉型3.下圖是繪制于中唐時期的敦煌榆林窟第25窟壁畫《彌勒經變》(局部)。《彌勒經變》采用“異時同圖”的手法,將農民扶犁春耕、秋季收割和揚場等農業生產場面在同一畫面中呈現,還表現出彌勒世界“一種七收”“人壽八萬四千歲”等內容。這主要反映出()A.中唐時期經濟的繁榮興盛B.當時的社會現實與理想追求C.統治者推行三教并行政策D.當地自耕農經濟的發展狀況4.如表為“1978-2017年中國產業結構比較表”。數據變化能夠用于證明()時間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1978年 70.5% 17.3% 12.2%2017年 27.0% 28.1% 44.9%A.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B.市場經濟體制建立C.迅速融入世界市場 D.經濟現代化的發展5.“中世紀的基督教會通過資助學術研究、組織翻譯古希臘羅馬典籍、建立教會學校體系等方式,不僅保存了大量古典哲學和科學著作,還為歐洲培養了許多精通文法、邏輯的學者,使得古代知識得以在修道院和教會機構中傳承。”該材料主要反映了基督教()A.禁錮民眾思想自由 B.加劇宗教派系沖突C.推動市民階層覺醒D.延續文化學術傳承6.金石學以古代青銅器和石刻為研究對象。北宋時期,金石學成為專門的學問,金石學家希望通過研究古器物“補經傳之闕亡”。清代金石考據之風更盛,在鑒別、分類及文字考證等方面多有成就。據此可知()A.中國歷代帝王十分重視收藏各種古玩器物B.古代中國具有保護和研究文物的歷史傳統C.古代中國比西方更早的具有文物保護意識D.清代考據之風更盛得益于西學東漸的影響7.在中華文明歷史的長河中,漢族首創了造紙、印刷、指南針和火藥四大發明:維吾爾族和黎族最先學會了棉花的種植與紡織:藏族保存了兩大古代佛學著作《甘珠爾》和《丹珠爾》;漢語普通話的發音特點受蒙古語影響而形成。這反映出中華文明A.由漢族人民首先創造的 B.民族認同意識正在形成C.呈現多元一體的發展特征 D.少數民族文化的燦爛輝煌8.16世紀,西班牙殖民秘魯后強制推行天主教,壓制當地印加宗教信仰,引發原住民反抗。18世紀中葉起,一種融合天主教圣徒特征與安第斯山神元素的“科里坎查圣像”逐漸興起,成為秘魯的文化標志。這種變化()A.反映了區域人口結構的改變 B.徹底消除了美洲的傳統信仰C.促進了歐洲文藝復興的發展 D.促使殖民勢力轉向非洲擴張9.五四時期,以激烈反傳統而聞名的錢玄同曾在日記中感慨東方學者提倡孝悌,實極有至理,斷不能以舊道德三字而一概抹煞”,并對那些標舉家庭革命”而置父母于不顧的做法進行批評。這反映出錢玄同()A.倡導融合中西思想 B.意圖協調傳統與變革的關系C.固守舊式封建道德 D.具有隨時代而變的精神特質10.1944年,蘇北財委成立各級工商管理局,規定“直接的軍用品及自給不足之物產暨足以影響民生之物產均應禁止出口”,為根據地“軍事上或工業必須之用品又為敵人所禁止者”則免稅入口;還采取了以物易物的辦法,鼓勵商人搞活根據地與敵占區的物資流通。這一做法A.全面破壞日本“以戰養戰”部署 B.使敵后戰場成為抗戰的主戰場C.創新了農村革命根據地斗爭形式 D.表明中共經濟政策具有靈活性11.18世紀初,咖啡在荷蘭僅是富裕階層的奢侈品;至19世紀中葉,咖啡已成為普通市民的日常飲品。這一變化反映了當時的荷蘭()A.社會等級制度瓦解 B.熱衷模仿奧斯曼習俗 C.民眾收入普遍提高 D.拓展了亞非殖民貿易12.羅馬帝國時期,行政司法官員可以根據每一個別案件的情況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關法律條文的字面含義進行判決。判決的案例成為羅馬法的重要來源。這一做法A.保證了羅馬法的公平正義 B.協調了貴族與平民的矛盾C.有助于羅馬法的發展完善 D.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確立13.李大釗與胡適圍繞問題與主義”的論戰中強調:“一個社會問題的解決,必須靠著社會上多數人共同的運動,社會上的多數已不僅是身在苦難中的被同情者,其自身正是使社會走出苦難的實際力量。”這一思想()A.揭示了社會問題的根源 B.動搖了傳統思想的地位C.指明了工人運動的方向 D.明確了民主革命的道路14.兩次世界大戰及戰后民族獨立運動中,許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在文化上面臨西方強勢文化的沖擊。這些國家應對文化碰撞的典型策略是()A.堅決抵制西方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B.對本土與西方文化進行選擇C.努力維護本國及世界文化多樣性 D.借助宗教復興抵制西方文化15.公元15世紀以前,咖啡的種植和生產一直被阿拉伯人所壟斷,醫生和僧侶們認為咖啡具有提神、醒腦、健胃、強身、止血等功效。15世紀后,咖啡傳入歐洲,咖啡的口味最初不受歡迎,但其不足的數量、高昂的價格和獨具的飲用方式,能使上層社會的個體在社會群體中的地位突顯出來。1872年“法國的消費增長兩倍,沒有一個市民家庭不以咖啡敬客,沒有一個女店員、廚娘或者侍女早餐時不喝咖啡”。據此可知,咖啡消費方式的變化()A.提升了歐洲人們的飲食品質 B.沖擊了歐洲傳統的酒館文化C.得益于全球貿易體系的建立 D.得益于歐洲工業文化的影響16.20世紀后半葉以來,面對文化遺產保護中出現的過度開發、自然災害等問題,國際社會逐漸形成較普遍認同的解決原則。以下做法最能體現這一原則的是()A.由遺產所在國自主決定保護方式,其他國家不干預B.鼓勵商業公司投資開發遺產地,以旅游收益反哺保護C.建立國際合作機制,通過《世界遺產公約》協調各國行動D.政府主導拆除歷史建筑原址,重建現代化仿古景觀二、材料題(共52分)17.(本題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鴉片戰爭前后,復興的經世思潮和劇烈的社會變動聯系在了一起,在更為廣泛、深刻的層面上反映時代和社會的呼聲。龔自珍將目光投向邊疆史地研究,致力于“天地東西南北之學”,在西北史地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姚瑩對他的邊疆史地研究作了明確說明:“自嘉慶中每聞外夷桀驁,竊深憂患,頗留心茲事,嘗考其大略,著論于《識小錄》矣。”魏源的《圣武記》就是在鴉片戰爭中,“海警飚忽,軍問沓至,愾然觸其中之所積”的情況下寫成的。-摘編自章永俊《嘉道之際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的興起》材料二 1934年初,顧頡剛、譚其驤發起并成立禹貢學會,主編《禹貢》半月刊。以禹貢學會及其《禹貢》半月刊為中心,迅速形成了一個學術交流網絡和由一批職業學者組成的歷史地理學共同體。從此,近代歷史地理學獲得加速發展......但現代歷史地理學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后才逐步形成。-摘編自李久昌《中國歷史地理學由傳統向近代轉化的若干特點》材料三 20世紀50-80年代,中國科學院先后組織了40次地區資源綜合考察并在不少地區開展了區域規劃工作。20世紀60-80年代,國家農業部和國家科委主持全國和各省及各地區的農業自然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工作,以及《中國自然地理》《中國農業地理》等叢書的編寫。20世紀最后十年,中國科學院在人口調查、資源開發、生產力布局、環境整治、區域規劃、城市規劃、旅游規劃、《人文地理叢書》的編寫以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等方面都作出了新貢獻。-摘編自李潤田《中國地理學發展的世紀回顧與展望》(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鴉片戰爭前后邊疆史地之學興起的背景及影響。(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民國時期歷史地理學體系未能建立的原因,并概括新中國成立后地理學發展的現實意義。18.(本題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世界文化發展的歷程(部分)時間 歷程公元前3000年左右 在古代西亞地區形成了美索不達米亞文化;在北非地區的尼羅河流域形成了古代埃及文化;在南亞次大陸上形成了古印度文化;在東亞形成了中華文化。公元前5世紀以后 在地中海沿岸,形成了古代希臘文化;此后,古羅馬在大量吸收希臘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5世紀以后 在西歐地區形成了以基督教文化為特征的地域文化。16世紀之前 印第安人在美洲創造出自己獨特的文化。其中,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最具有代表性。16世紀以后 隨著西方殖民者對美洲的征服,西方殖民者對殘留下來的印第安人實行歐化,通過語言、宗教、藝術、教育等文化的移植來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17世紀以后 英國開始侵略印度,將資產階級代議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官制度引入印度,興辦學校,強行普及英語并使之成為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19世紀上半期 面對殖民侵略,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主動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技術,促進了埃及資本主義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后 獨立后的印度接受來自西方的一些基本價值取向,同時又注重發展傳統文化,走上了獨特的發展道路。埃及成立了共和國后,政府大力復興民族文化,現代埃及文化既具有阿拉伯文化的特點,又帶有歐洲和西亞的文化元素。20世紀60-80年代 新加坡和韓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既發揚儒家文化的精華,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努力創造一種現代的東方文化。-摘編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文化交流與傳播》等閱讀材料,從橫向(同時期不同文明互動)或縱向(單一文明演進)視角,分析世界文化發展的規律,并結合史實加以論證。(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本題14分)史觀對研究歷史具有重要的意義。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有人認為,中國的近代化不同于歐美國家,要在取得政治上的獨立后,才能進行。太平天國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巨大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戰爭,其任務是推翻封建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因此,它的出現有利于中國的近代化。也有人認為,鴉片戰爭后中國被逐步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資本主義已成為時代潮流,而太平天國旨在建立小農經濟的天國,對中國的近代化沒有積極作用。材料二20世紀下半期,以美國斯塔夫里阿諾斯為代表史學家,從全球史觀的角度看問題,他認為:“全球史觀就是載著讀者登上月球,觀察地球的全貌或一個整體的世界。這個整體并非“世界上各種文明的總和',而是專指那些對世界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和運動,人類歷史上那些互相聯系和相互影響的事件及運動,從而把人們的視野從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帶到全球的每一個角落,而是人們更關注整個人類,而非局限于東方人或西方人。”材料三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有些學者提出“現代化史觀”。主張“從宏觀歷史學的角度,把現代化作為一個全球性大轉變的過程,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化工業社會轉變的大過程,進行整體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1)你同意哪一觀點?請結合史實說明理由。(2)請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分析抗日戰爭的影響。(3)概括我國學者提出“現代化史觀”的國內、國際背景,并從政治的角度指出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向現代化邁進的舉措。20.(本題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現存最早的“寰宇圖”是南宋石刻《華夷圖》,該圖繪制范圍東抵朝鮮,西至蔥嶺,北達長城以北,南到南海和印度洋,對于中華以外的地區繪制極為簡單。明洪武年間的《大明混一圖》描繪范圍東起日本,西達歐洲,南至爪哇,北抵蒙古,但其中明朝控制的區域位于地圖中央,且不成比例地占據了絕大多數面積,其它地區只是被填塞在地圖的角落之中。明末的《天下九邊分野人跡路程全圖》已繪出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南極,標繪了經緯網和部分國家的名稱,但圖中明朝疆域極大,而南、北美洲和南極的形狀被大幅度剪裁、縮小、扭轉甚至變形。-摘編自成一農《中國古代地圖上的空間秩序-兼論地圖的功能和目的》材料二 17世紀,歐洲地圖制作的中心轉移到荷蘭。許多制圖師競相為商業公司提供地圖,幫助他們發展海外貿易。世界的邊界被重新清晰界定,有市場和原材料開發潛力的地方被-進行了標注。阿姆斯特丹的地圖制作,從木刻轉到銅版雕刻,印刷機器的誕生,使得地圖市場價格出現下降趨勢。制圖業是阿姆斯特丹的一大特色,大量的印刷機構都專注于地圖信息的收集、整理、制作、印刷、出售。一批制圖家和制圖家族脫穎而出,他們多才多藝,既是勘測員,也是風景畫家,將藝術、知識和地圖很好的結合起來。-摘編自徐永清《地圖簡史》材料三甲午戰爭以后,地理學和地圖學成為朝野關注的焦點。1903年武昌輿地協會出版的《中外輿地全圖》,被列為“大學堂審定中等課本”。1904年,為配合中小學“最新教科書”的編輯與發行,商務印書館先后譯印《西洋歷史地圖》《萬國輿圖》等教學地圖,頗受當時中小學教材市場的歡迎。1909年出版的《世界新輿圖》更是一改晚清以來以北京為零度經線的傳統做法,將國際公認的本初子午線作為起點,受到當時知識界的廣泛關注。地圖出版物普及于普通知識階層,成為得風氣之先的文化政治符號。-摘編自李鵬《清末民國商務印書館地圖出版述論》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明時期“寰宇圖”發展歷程中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7世紀荷蘭成為歐洲地圖制作中心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20世紀初中國刊印世界地圖的意義。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B D D B C A B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C C B C C17.(1)背景:鴉片戰爭前后,清政府面臨西方列強侵略威脅,清朝邊疆民族危機加深;經世致用思潮的發展;歷史上邊疆史學興起和研究奠定基礎。影響:推動了對邊疆地區的地理、歷史研究;為清政府治理邊疆問題提供了一些依據;推動了近代地理知識的傳播;啟發了近代民族自強思想。(2)原因:政局動蕩、戰亂頻繁;地理學研究多為學者自發組織;缺乏國家統一規劃和經濟支持;學術制度不完善。意義:為資源開發、區域規劃提供科學依據,促進生產力合理布局;助力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提升國家安全與治理能力,支撐現代化建設需求。18.示例1:戰爭沖突促進文化碰撞融合。世界文化的發展從來不是孤立的進程,而是不同文明在碰撞中交織前行的結果。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如同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摧毀了波斯帝國的統治秩序,另一方面卻架起了希臘與東方文明的橋梁。希臘雕塑的寫實風格與波斯建筑的宏大敘事在巴克特里亞相遇,催生了兼具東西方美學的希臘化藝術;《幾何原本》隨亞歷山大圖書館的藏書流入阿拉伯地區,最終成為歐洲文藝復興的科學基石。千年后的蒙古西征則以更暴烈的方式重塑了歐亞大陸的文化版圖。鐵騎踏碎了花剌子模的城墻,卻意外打通了橫跨歐亞的驛道網絡。中國的火藥配方經波斯工匠改良為攻城利器,活字印刷術借由阿拉伯商隊傳入歐洲,為宗教改革提供了技術支撐。武力擴張雖常以文化毀滅開端,卻往往成為技術、藝術乃至思想跨區域流動的催化劑。示例2:與時俱進(自我革新)是文化不斷發展的重要條件。在世界歷史的漫長河流中,文明的延續性常常展現出驚人的韌性。中華文明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例證:自公元前3000年黃河流域孕育出禮樂制度,儒家倫理始終是其精神內核。即便魏晉時期佛教東傳掀起思想風暴,本土士大夫仍努力完成本土化改造;明清之際西學東漸浪潮中,徐光啟翻譯《幾何原本》未動搖“中學為體”的根本,反而在歷法改革中彰顯實用理性。這種“守正創新”的能力,使得中華文明歷經劫難仍生生不息。阿拉伯帝國的崛起同樣詮釋了文明調適的智慧。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義的傳播不僅統一了阿拉伯半島。更以罕見的包容性吸納希臘哲學、波斯行政體系與印度數學。巴格達的“智慧宮”里,歐幾里得幾何與托勒密天文學在羊皮紙上交融,煉金術士的坩堝里迸發出化學的火花。這種對外來文明的吸收絕非簡單模仿,而是通過伊斯蘭法的體系化重構,助推了阿拉伯文明的繁盛。20世紀的新加坡則以更現代的方式演繹這一命題。面對東西方文明的劇烈碰撞,李光耀政府推行雙語教育政策:英語作為工作語言對接全球經濟,華語、馬來語則守護族群文化根脈。這種“雙文化戰略”并非文化拼貼,而是在法治精神與儒家倫理間找到平衡點,最終締造出兼具效率與人情味的東方現代治理模式。文明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陳規的頑固,而在于將傳統基因與時代需求進行創造性重組的能力。文明的活力,在于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與轉化。19.(1)答案一:有利于近代化:沉重打擊了清王朝和外國侵略者,為中國的近代化掃除了道路;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表達了反對封建土地制度的強烈愿望;頒布《資政新篇》,提出了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答案二:不利于近代化:政治上以宗教迷信的方式發動起義,建立了一個舊式的封建政權;經濟上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旨在發展小農經濟。(2)影響: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3)背景:國內:粉碎“四人幫”,文革結束,我國進入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國際: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和經濟全球化化趨勢的影響。政治舉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撥亂反正,并逐步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加強法制建設,確立“依法治國”的國策。20.(1)特點:描繪范圍擴大;測繪技術進步;華夷色彩濃厚。(2)原因:荷蘭航海活動和對外貿易發達,促進制圖業發展;地圖制作商業化經營,利潤豐厚:機器生產,制圖工藝技術的革新;地圖制作中將科學、藝術有機集合。(3)意義:增強民族救亡意識;推動近代教育發展;革新觀念,傳播近代文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