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過關驗收卷 專題5實驗原理與方法--《高考快車道》2026版高考化學母題必讀及衍生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過關驗收卷 專題5實驗原理與方法--《高考快車道》2026版高考化學母題必讀及衍生卷

資源簡介

專題過關驗收卷·專題5
1.A [A.Na性質活潑,易與水劇烈反應,因此要先用乙醇與Na緩慢反應生成乙醇鈉,再加水稀釋,加酸中和至中性才可以排放,A正確;B.廢液中含有濃硫酸,因此稀釋時應將廢液緩慢倒入水中,并不斷攪拌,B錯誤;C.試管中的銀鏡應用稀硝酸清洗,因為銀溶于稀硝酸,C錯誤;D.白磷著火點低,易自燃,D錯誤。]
2.B [A.NaOH易潮解,具有腐蝕性,應在左盤小燒杯中稱量NaOH固體,A錯誤; B.新制氯水具有漂白性,不能用pH試紙測量其pH,可用pH計測得氯水的pH為3.1,B正確;C.因硫代硫酸根離子水解顯堿性,應用堿式滴定管來量取Na2S2O3溶液,C錯誤;D.用標準醋酸溶液滴定NaOH溶液時,滴定終點溶液呈堿性,則選用酚酞溶液作指示劑,而不能選甲基橙溶液作指示劑,D錯誤。]
3.C [A.植物油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在上層,NH3直接通入水中易發生倒吸,A項錯誤;B.無指示劑,無法判斷滴定終點,且滴定管選擇錯誤,應選擇堿式滴定管,B項錯誤;C.該裝置構成原電池,電流表的指針發生偏轉,可以驗證鋅與硫酸銅反應過程中有電子轉移,C項正確;D.溴和碘化鉀反應生成溴化鉀和碘單質,CCl4中會引入新雜質I2,所以不能用圖示裝置除去CCl4中的Br2,D項錯誤。]
4.C [A.由實驗裝置圖可知,題給裝置為蒸發皿,實驗室對固體進行高溫加熱時選用的儀器為坩堝,不能選用蒸發皿,故A錯誤;B.由實驗裝置圖可知,題給儀器為圓底燒瓶,不是蒸餾燒瓶,故B錯誤;C.由實驗裝置圖可知,題給裝置為趕出堿式滴定管乳膠管中的氣泡的操作,具體操作為把乳膠管向上彎曲,出口上斜,擠捏玻璃珠,使溶液從尖嘴快速噴出,氣泡即可隨之排掉,故C正確;D.由實驗裝置圖可知,題給儀器為球形干燥管,用于洗氣除雜時應將氣體從大口通入,故D錯誤。]
5.D [酒精是易溶于水的,因此不能作萃取劑,A錯誤; NO易與空氣中氧氣反應,因此裝置②不可用于收集NO,B錯誤;過濾時需要用玻璃棒引流,C錯誤;氨、HCl不溶于四氯化碳,因此裝置④中X若為四氯化碳,裝置④可用于吸收氨或氯化氫,并防止倒吸,D正確。]
6.C [A.亞硫酸鈉與硝酸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無二氧化硫生成,實驗室制備二氧化硫應用硫酸,A錯誤;B.實驗室利用氯化銨和熟石灰制備氨,屬于固固加熱,該裝置適用于固液反應,B錯誤;C.實驗室制備氯氣,采用高錳酸鉀和濃鹽酸,屬于固液不加熱,該裝置適用,C正確;D.實驗室制備二氧化碳,應用碳酸鈣和稀鹽酸反應,D錯誤。]
7.D [鋁土礦中氧化鋁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四羥基合鋁酸鈉溶液,四羥基合鋁酸鈉和過量二氧化碳反應生成氫氧化鋁沉淀,分解為氧化鋁,電解得到鋁單質。反應①②③中均無元素的化合價變化,為非氧化還原反應,反應④為氧化還原反應,A錯誤;反應②中過量CO2不能用過量HCl代替,因氫氧化鋁溶于鹽酸,B錯誤;反應③應在坩堝中進行,C錯誤;氧化鋁與NaOH反應,則反應①中的主要反應為Al2O3+2OH-+3H2O===2[Al(OH)4]-,D正確。]
8.C [從某海洋動物提取具有抗腫瘤活性的天然產物,由實驗流程可知,操作(1)是分離固液混合物,其操作為過濾,操作(2)是分離互不相溶的液體混合物,需進行分液,要用分液漏斗,操作(3)是從溶液中得到固體,操作為蒸發,需要蒸發皿,操作(4)是從有機混合物中,利用沸點不同采用蒸餾得到甲苯,以此來解析;A.由分析可知,操作(1)是分離固液混合物,其操作為過濾,A正確;B.由分析可知,操作(2)是分離互不相溶的液體混合物,需進行分液,由于甲苯的密度小于水,故下層為水層,分液時水層溶液從下口放出,上層為有機層,需從上口倒出,B正確;C.操作(3)是從溶液中得到固體,操作為蒸發,需要蒸發皿而不需要用坩堝,C錯誤;D.操作(4)是從有機混合物中,利用沸點不同采用蒸餾得到甲苯,D正確。]
9.B [根據題意可知,利用環己烷 水的共沸體系帶出水分,可以減少生成物水的含量,促進酯化反應正向進行,A說法正確;由于體系中沸點最低的有機物是環己烷,因此反應時水浴溫度應高于69 ℃且低于81 ℃,此溫度下,可以帶出水分,B說法錯誤;經冷凝后,由于接收瓶中有環己烷和水,又因為環己烷不溶于水,因此會出現分層現象,C說法正確;乙酸與異戊醇按一定量發生可逆反應,根據帶出水的體積,可算出水的質量,從而估算出有機物的轉化量,進而可以估算出反應物的轉化率,即反應進度,D說法正確。]
10.D [食鹽精制要經過溶解、過濾和結晶,缺少酒精燈,不能達到目的,A項錯誤; 0.1 mol·L-1NaCN溶液和Na2CO3溶液,通過pH試紙,可以比較HCN和碳酸氫根離子的酸性強弱,不能比較碳酸酸性,不能達到目的,B項錯誤;檢驗醛基應在堿性溶液中,乙醛可被新制氫氧化銅氧化,且需要加熱,需要玻璃儀器為試管、膠頭滴管、酒精燈,C項錯誤;含有少量CuCl2的MgCl2溶液,滴加稀氨水,先產生藍色沉淀,可知氫氧化銅更難溶,證明Ksp[Mg(OH)2]>Ksp[Cu(OH)2],D項正確。]
11.B [向稀硫酸、環己醇的混合液中加入稍過量的Na2Cr2O7溶液,水浴加熱,環己醇被氧化成,在液相1中加入少量草酸溶液除去過量的Na2Cr2O7,在95 ℃蒸餾得到環己酮與水的共沸混合物,在液相2中加入NaCl固體降低環己酮的溶解度,使環己酮分層析出,在液相3中加入無水K2CO3除去水分,經過濾得到K2CO3水合物,濾液經蒸餾得到環己酮。A.環己酮可被強氧化劑氧化,故分批次加入Na2Cr2O7溶液可防止環己酮被氧化,防止副產物增多,A項正確;B.由于Na2Cr2O7溶液稍過量,且環己酮可被強氧化劑氧化,故反應后加入少量草酸溶液的目的是除去過量的Na2Cr2O7,B項錯誤;C.操作1為蒸餾,環己酮的沸點為155.6 ℃,故收集150~156 ℃的餾分得到環己酮,C項正確;D.無水碳酸鉀易吸收水分,故加入無水碳酸鉀除去水分,實驗過程中獲取③的操作為過濾,D項正確。]
12.A [KOH和KClO3加熱熔融,之后加入MnO2,堿性環境下KClO3將二氧化錳氧化成K2MnO4,之后分批加蒸餾水浸取,得到K2MnO4溶液,通入CO2調節溶液發生歧化反應生成和MnO2,為提高KMnO4的溶解度,加熱并趁熱過濾得到KMnO4溶液,之后進行蒸發濃縮、冷卻結晶、過濾等操作得到KMnO4。A項,瓷坩堝中含有SiO2,不能用瓷坩堝加熱熔融堿性物質,錯誤。]
13.A [A.向可能含有苯酚的苯中滴入濃溴水,如果有苯酚,生成的2,4,6 三溴苯酚會溶于苯中,所以不能說明該溶液不含苯酚,故A項錯誤;B.從Fe電極區取出少量溶液滴入2滴K3[Fe(CN)6]溶液,避免了K3[Fe(CN)6]對鐵電極的氧化,沒有產生藍色沉淀,說明不含Fe2+,所以Fe未被腐蝕,故B項正確;C.加熱前,無明顯現象,加熱后,溶液變紅,說明生成了堿,可以說明Mg與熱水發生了反應,故C項正確;D.K3[Fe(CN)6]溶液中K3[Fe(CN)6]和SCN-不能形成紅色物質,所以與Fe3+的性質不一樣,故D項正確。]
14.解析:(1)乙醇、水和液氨均能與Na反應,只有甲苯與Na不反應,且現象符合步驟Ⅰ中的描述,故選c。(2)吡咯和噻吩均為分子晶體,吡咯分子間存在氫鍵,而噻吩分子間不存在氫鍵,故噻吩的沸點低于吡咯。(3)對比噻吩和2 噻吩鈉的結構簡式可知,噻吩分子中的H被Na替代,則產物中有H2,由此可知化學方程式為。(4)將燒瓶置于冰水浴中,少量多次的滴加環氧乙烷,邊加邊攪拌,可控制反應溫度。(5)+H2O +OH-,向溶液中加入的稀鹽酸可中和OH-,使水解平衡正向移動,得到更多的2 噻吩乙醇。(6)由題意可知,步驟Ⅴ中的實驗操作有過濾和蒸餾,不需要使用的儀器是球形冷凝管、分液漏斗;無水MgSO4吸水后形成晶體經過濾除去,故無水MgSO4的作用為吸收有機相中的剩余水。(7)n(Na)==0.2 mol,反應中Na全部被消耗,則理論上反應得到的產品的物質的量為0.2 mol,故產品的產率=×100%=70.0%。
答案:(每空2分)(1)c (2)吡咯分子間存在氫鍵 (3) (4)將燒瓶置于冰水浴中,少量多次的滴加環氧乙烷,并邊加邊攪拌 (5)促進2 噻吩乙醇鈉的水解平衡正向移動,得到更多的2 噻吩乙醇 (6)球形冷凝管、分液漏斗 吸水 (7)70.0%
15.解析:根據題中所給的濃度與體積可知,鐵離子與碘離子為等物質的量,根據反應可知等物質的量的鐵離子和碘離子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亞鐵離子和碘單質,若是反應存在限度,則體系中仍會有鐵離子和碘離子,步驟a中加入四氯化碳進行萃取,碘單質進入有機層,其他可溶于水的物質進入水層,經過步驟b分液后,留下水層,實驗Ⅰ中加入KSCN溶液檢驗鐵離子的存在,實驗Ⅱ中加入碘離子促使產生碘單質,后續再檢驗鐵離子。
(1)根據分析可知步驟a的實驗目的是通過萃取,降低溶液中碘單質的濃度;實驗Ⅰ中滴加KSCN溶液后,觀察到溶液顏色為紅色,說明反應存在限度。
(2)實驗Ⅱ中滴加KSCN溶液,觀察到顏色比實驗Ⅰ淺。用平衡移動原理解釋其原因:在實驗Ⅰ基礎上,增大反應物I-的濃度后,促使2Fe3++2I- 2Fe2++I2平衡向I-濃度減小的方向(正向)移動,水溶液中Fe3+濃度比實驗Ⅰ中Fe3+濃度低。
(3)①儀器a的名稱為球形冷凝管。
②實驗Ⅲ中磁力攪拌的目的是增大有機相中的溶質碘與水的接觸面積。
③加入足量鐵粉后,Fe3+會與之反應生成Fe2+,發生反應為2Fe3++Fe===3Fe2+。
④根據所給信息分析可知,最終溶液顏色為淺綠色的原因為與Fe2+反應生成Fe3+的速率小于Fe3+與足量鐵粉反應生成Fe2+的速率。
答案:(每空2分)(1)I2 溶液顏色為紅色
(2)增大反應物I-的濃度后,讓2Fe3++2I- 2Fe2++I2平衡向I-濃度減小的方向(正向)移動,水溶液中Fe3+濃度比實驗Ⅰ中Fe3+濃度低
(3)①球形冷凝管 ②增大有機相中的溶質碘與水的接觸面積 ③2Fe3++Fe===3Fe2+ ④與Fe2+反應生成Fe3+的速率小于Fe3+與足量鐵粉反應生成Fe2+的速率專題5 實驗原理與方法
(總分:64分)
一、選擇題:本題共13小題,共34分。第1~9題每小題2分,第10~13題每小題4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
1.(2024·濟南三模)下列實驗室廢棄物處理得當的是(  )
[A]廢棄的鈉屑分批加入乙醇中溶解,再加水稀釋、用酸中和后方可排放
[B]向銅和濃硫酸反應后的廢液中加水稀釋、用堿中和后方可排放
[C]用適量濃氨水清洗銀鏡反應后的試管可得到能循環使用的銀氨溶液
[D]廢棄的白磷固體用紙包裹后直接放入垃圾桶中
2.(2024·濟寧三模)下列實驗操作和數據記錄都正確的是(  )
[A]用托盤天平稱量時,將NaOH固體置于左盤的稱量紙上,讀數為3.2 g
[B]用pH計測得氯水的pH為3.1
[C]用酸式滴定管量取5.15 mL 0.50 mol·L-1的Na2S2O3溶液
[D]用標準醋酸溶液滴定NaOH溶液,滴入2~3滴甲基橙溶液作指示劑,終點時由黃色變為橙色
3.(2024·合肥二模)下列實驗操作規范且能達到相應實驗目的的是(  )
[A]制備氨水 [B]測定醋酸濃度
[C]驗證鋅與硫酸銅反應 過程中有電子轉移 [D]除去CCl4中的Br2
4.(2024·南寧二模)下列有關儀器的名稱、示意圖與用途或使用操作的敘述均正確的是(  )
[A]可用于對固體進行高溫加熱 [B]可用于制備蒸餾水
[C]趕出堿式滴定管乳膠管中的氣泡 [D]洗氣除雜實驗中將氣體從小口通入
5.關于下列各裝置圖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裝置①可用于酒精萃取溴水中的Br2
[B]裝置②可用于收集H2、NH3、NO等氣體
[C]裝置③可用于分離粗鹽中的泥沙
[D]裝置④中X若為四氯化碳,裝置④可用于吸收氨或氯化氫,并防止倒吸
6.(2024·贛州二模)實驗室使用如圖裝置作為氣體發生裝置,下列實驗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
選項 氣體發 生裝置 錐形瓶所 盛物質 分液漏斗 所盛物質 實驗 目的
[A] 亞硫酸鈉 稀硝酸 制備SO2
[B] 熟石灰 氯化銨固體 制備NH3
[C] 高錳酸鉀固體 濃鹽酸 制備Cl2
[D] 碳酸鈣 硫酸 制備CO2
7.從鋁土礦中提取鋁的工藝流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上述流程中涉及的反應均為非氧化還原反應
[B]反應②中過量CO2可以用過量HCl代替
[C]實驗室中完成反應③應在蒸發皿中進行
[D]反應①中的主要反應為Al2O3+2OH-+3H2O===2[Al(OH)4]-
8.(2024·武漢二模)實驗室按以下方案從某海洋動物提取具有抗腫瘤活性的天然產物。下列實驗方法或儀器錯誤的是(  )
[A]操作(1)需要過濾裝置
[B]操作(2)水層溶液從分液漏斗下口放出
[C]操作(3)需要用到坩堝
[D]操作(4)可利用物質的沸點不同分離
9.(2023·湖北卷)實驗室用以下裝置(夾持和水浴加熱裝置略)制備乙酸異戊酯(沸點142 ℃),實驗中利用環己烷 水的共沸體系(沸點69 ℃)帶出水分。已知體系中沸點最低的有機物是環己烷(沸點81 ℃),其反應原理:
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以共沸體系帶水促使反應正向進行
[B]反應時水浴溫度需嚴格控制在69 ℃
[C]接收瓶中會出現分層現象
[D]根據帶出水的體積可估算反應進度
10.為完成下列各組實驗,所選玻璃儀器和試劑均正確、完整的是(非玻璃儀器任選;不考慮存放試劑的容器)(  )
選項 實驗 玻璃儀器 試劑
[A] 食鹽精制 漏斗、燒杯、玻璃棒 粗食鹽水、稀鹽酸、NaOH溶液、BaCl2溶液、Na2CO3溶液
[B] 證明HCN和碳酸的酸性強弱 玻璃棒、玻璃片 0.1 mol·L-1NaCN溶液和0.1 mol·L-1 Na2CO3溶液
[C] 乙醛官能團的檢驗 試管、膠頭滴管 乙醛溶液、10%NaOH溶液、2%CuSO4溶液
[D] 證明Ksp[Mg(OH)2]>Ksp[Cu(OH)2] 試管、膠頭滴管 含有少量CuCl2的MgCl2溶液、稀氨水
11.(2024·岳陽二模)實驗室由環己醇()制備環己酮()的過程如下:
已知:①主反應為,該反應為放熱反應;
②環己酮可被強氧化劑氧化;
③環己酮的沸點為155.6 ℃,能與水形成沸點為95 ℃的共沸混合物;
④NaCl溶液的密度比水的大,無水K2CO3易吸收水分。
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分批次加入Na2Cr2O7溶液,可防止副產物增多
[B]反應后加入少量草酸溶液的目的是調節pH
[C]操作1為蒸餾,收集150~156 ℃的餾分
[D]實驗過程中獲取③的操作為過濾
12.下圖是實驗室中制取KMnO4的流程,已知K2MnO4顯墨綠色,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第①步在瓷坩堝中進行,第⑥步中加熱濃縮在蒸發皿中進行
[B]第②步加入的MnO2作還原劑,第④步通CO2發生反應:,MnO2是還原產物
[C]第③步分批浸取可提高浸取率
[D]第⑤步加熱、趁熱過濾,說明KMnO4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比較大
13.(2024·江南十校二模)由下列實驗事實得出的結論錯誤的是(  )
選項 實驗目的 實驗事實 結論
[A] 苯酚的檢驗 苯中可能含有苯酚,取樣后滴入足量的濃溴水,無白色沉淀生成 苯中不含苯酚
[B] 驗證犧牲陽極法 將鋅片與鐵片用導線相連,插入酸化的3%NaCl溶液,一段時間后從Fe電極區取出少量溶液,滴入2滴K3[Fe(CN)6]溶液,無明顯現象 Fe未被腐蝕
[C] 探究Mg與水的反應 取一段鎂條,用砂紙除去表面氧化膜,放入試管中,加入2 mL水,并滴入2滴酚酞溶液,無明顯現象;再加熱試管至液體沸騰,溶液變紅 Mg可以與熱水發生反應
[D] 簡單離子與配離子的區別 向盛有少量蒸餾水的試管中滴入2滴K3[Fe(CN)6]溶液,再滴入2滴KSCN溶液,無明顯現象 [Fe(CN)6]3-與Fe3+的化學性質不一樣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2小題,共30分。
14.(16分)(2023·遼寧卷)2 噻吩乙醇(Mr=128)是抗血栓藥物氯吡格雷的重要中間體,其制備方法如下:
Ⅰ.制鈉砂。向燒瓶中加入300 mL液體A和4.60 g金屬鈉,加熱至鈉熔化后,蓋緊塞子,振蕩至大量微小鈉珠出現。
Ⅱ.制噻吩鈉。降溫至10 ℃,加入25 mL噻吩,反應至鈉砂消失。
Ⅲ.制噻吩乙醇鈉。降溫至-10 ℃,加入稍過量的環氧乙烷的四氫呋喃溶液,反應30 min。
Ⅳ.水解。恢復室溫,加入70 mL水,攪拌30 min;加鹽酸調pH至4~6,繼續反應2 h,分液;用水洗滌有機相,二次分液。
Ⅴ.分離。向有機相中加入無水MgSO4,靜置,過濾。對濾液進行蒸餾,蒸出四氫呋喃、噻吩和液體A后,得到產品17.92 g。
回答下列問題:
(1)步驟Ⅰ中液體A可以選擇________。
a.乙醇    b.水    c.甲苯    d.液氨
(2)噻吩沸點低于吡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驟Ⅱ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驟Ⅲ中反應放熱,為防止溫度過高引發副反應,加入環氧乙烷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步驟Ⅳ中用鹽酸調節pH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儀器在步驟Ⅴ中無需使用的是______________(填名稱);無水MgSO4的作用為________________。
(7)產品的產率為________(用Na計算,精確至0.1%)。
15.(14分)(2024·長郡中學二模)為探討化學平衡移動原理與氧化還原反應規律的聯系,某實驗小組通過改變溶液濃度,來研究“2Fe3++2I- 2Fe2++I2”反應的限度問題。設計實驗如下:
(1)步驟a的實驗目的是通過萃取,降低溶液中________(填化學式)的濃度,實驗Ⅰ中滴加KSCN溶液后,觀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說明了“2Fe3++2I- 2Fe2++I2”反應存在限度。
(2)實驗Ⅱ中滴加KSCN溶液,觀察到顏色比實驗Ⅰ淺。請用平衡移動原理解釋其原因:在實驗Ⅰ基礎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探究更多物質對該反應體系離子濃度的改變,甲同學設計了實驗Ⅲ,實驗裝置如下(固定裝置圖中未畫出)。
實驗步驟:取步驟a充分萃取后的液體混合物,再加入足量鐵粉,于室溫下進行磁力攪拌。反應結束后,用鑷子取出磁子(吸附了多余的鐵粉),然后將燒瓶內液體倒入試管中觀察。
實驗現象:攪拌時有氣泡產生。試管中液體分層,上層液體為淺綠色,下層液體為無色。
①儀器a的名稱為________。
②實驗Ⅲ中磁力攪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針對實驗Ⅲ“上層水溶液顯淺綠色”,乙同學認為需要用KSCN溶液檢驗。甲同學認為一定不存在,他的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離子方程式表示)。
④甲同學繼續查閱資料:
資料ⅰ.碘水存在微弱反應:I2+H2O HI+HIO,會使溶液呈酸性。
HIO不穩定易歧化:。
資料具有氧化Fe2+的能力:+10Fe2++12H+===10Fe3++I2+6H2O。
結合資料,鐵粉加入后會與溶液中的H+反應,導致溶液中c(H+)降低,促使碘與水的反應向正方向移動。從反應速率的角度分析,最終溶液顏色為淺綠色的原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兴县| 敦化市| 上林县| 石首市| 武清区| 苏州市| 三台县| 乡城县| 弥渡县| 炎陵县| 高淳县| 息烽县| 乐清市| 普安县| 鄢陵县| 浪卡子县| 南丰县| 河东区| 武夷山市| 金塔县| 宁化县| 富阳市| 当涂县| 青岛市| 泽州县| 万荣县| 清徐县| 司法| 潞西市| 方城县| 牡丹江市| 平舆县| 丰镇市| 阳信县| 张掖市| 齐河县| 鄂托克前旗| 南雄市| 吴桥县| 兰溪市| 颍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