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章 認識化學科學實驗整合練 與鈉、氯及其化合物相關的實驗實驗1 鈉及其化合物的制備及性質探究1.某同學結合所學知識探究Na2O2與H2能否反應生成H2O,設計裝置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檢驗裝置A氣密性的方法:關閉K1,向長頸漏斗中加水,至漏斗中液面高于試管中液面,靜置一段時間后,長頸漏斗中液面高于試管中液面且高度不變,說明氣密性良好B.裝置B中盛放無水硫酸銅,目的是除去A中揮發出來的少量水蒸氣C.裝置A也可直接用于大理石與稀硫酸反應制取CO2D.D中盛放無水硫酸銅的作用是檢驗是否有空氣中的水蒸氣進入2.已知NaH遇水蒸氣劇烈反應。某小組設計如圖實驗裝置制備NaH,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安全漏斗的作用之一是液封B.裝置A中的試劑可以是稀硫酸和粗鋅C.裝置B中的試劑是濃硫酸D.實驗開始后先點燃C處酒精燈,再啟動A中反應3.某小組同學探究金屬Na與不同濃度的鹽酸反應,進行下列實驗。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實驗裝置 實驗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實驗1 0.36%HCl溶液中放入一小片金屬鈉 鈉浮在液面上并來回游動,與水的反應劇烈程度相當實驗2 36%HCl溶液中放入與實驗1表面積、質量基本相同的鈉 鈉浮在液面上并來回游動,不如實驗1劇烈;表面出現白色固體,白色固體逐漸沉到燒杯底部;液體不沸騰,液面上方出現少量白霧A.實驗2中白色固體是NaClB.實驗2中液面上方出現白霧是因為反應放熱,加速鹽酸的揮發C.實驗2不如實驗1劇烈,說明鹽酸濃度越大反應越不劇烈D.實驗2不如實驗1劇烈的原因可能是表面包裹白色固體,使反應變慢4.某化學興趣小組利用金屬鈉和空氣制備純度較高的Na2O2(N2不與金屬鈉反應),可利用的裝置如下: 回答下列問題:(1)裝置Ⅳ中盛放的試劑是 ,若沒有該裝置,可能導致生成的Na2O2中含有碳酸鈉,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若規定氣體的氣流方向從左到右,則各儀器接口的順序應為:空氣進入h→ (填字母)→d。 (3)裝置Ⅱ的作用是 。 實驗2 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質探究5.84消毒液中含NaCl和NaClO。已知:酸性條件下,84消毒液中的NaCl和NaClO會反應生成氯氣。實驗小組同學圍繞“84消毒液能否與醫用酒精發生反應”這一問題進行了如下實驗。① 分別取40 mL 84消毒液和醫用酒精混合均勻,并測量溶液溫度變化 溶液溫度由20 ℃升高至23 ℃,并產生大量氣泡,略有刺激性氣味,溶液顏色無明顯變化② 分別取40 mL醫用酒精和蒸餾水混合均勻,水浴至23 ℃ 溶液中無明顯現象③ 分別取40 mL 84消毒液和蒸餾水混合均勻,水浴至23 ℃ 溶液中無明顯現象,略有刺激性氣味,溶液顏色無明顯變化④ 分別取40 mL 84消毒液、40 mL醫用酒精和少量白醋,混合均勻 產生大量氣泡,有強烈刺激性氣味,溶液逐漸變為淡黃綠色下列推斷不合理的是( )A.由①②可知,①中產生的大量氣泡與酒精揮發無關B.由①③可知,①中刺激性氣味的產生可能與酒精無關C.由①②③可推斷,84消毒液與醫用酒精混合后,溶液中發生了化學反應D.由①④可推斷,酸性條件有利于84消毒液與醫用酒精發生反應6.四氯化鈦(TiCl4)極易與水反應,若遇空氣中的水蒸氣即產生“白煙”,常用作煙幕彈。其熔點為-25 ℃,沸點為136.4 ℃。某實驗小組設計如下裝置(部分加熱和夾持裝置省略),用Cl2與炭粉、TiO2制備TiCl4。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已知:實驗室常用反應MnO2+4HCl(濃) MnCl2+Cl2↑+2H2O制取Cl2,Cl2在飽和食鹽水中的溶解度比較小。A.②中應盛裝飽和食鹽水B.冷凝管有冷凝、回流和導氣的作用C.反應結束時,應先停止③處的加熱,后停止①處的加熱D.該設計存在不足,如④、⑤之間缺少防止水蒸氣進入④的裝置7.實驗室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氯氣性質的探究并制備無水FeCl3。查閱相關資料可知:①實驗室常用反應MnO2+4HCl(濃) MnCl2+Cl2↑+2H2O制取氯氣,氯氣在飽和食鹽水中的溶解度比較小;②無水FeCl3在空氣中易潮解,加熱易升華。(1)儀器a的名稱為 。 (2)裝置B的作用是 ,同時用作安全瓶(監測實驗時裝置C中是否發生堵塞);若裝置C發生堵塞,則裝置B中觀察到的現象是 。 (3)裝置C的作用是驗證氯氣是否具有漂白性,則實驗時裝置C中Ⅰ、Ⅱ、Ⅲ處依次放入的物質是 (填字母)。 A B C DⅠ 干燥的有色布條 濕潤的有色布條 干燥的有色布條 濕潤的有色布條Ⅱ 堿石灰 無水氯化鈣 無水氯化鈣 濃硫酸Ⅲ 濕潤的有色布條 干燥的有色布條 濕潤的有色布條 干燥的有色布條(4)裝置D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5)實驗結束時,應先熄滅 (填“A”或“D”)處酒精燈;E中冷水的作用是 。 (6)裝置E中的導管應接虛線框中的 (填字母)。 8.Cl2O是高效滅菌消毒劑,部分性質如表所示:物理性質 化學性質常溫下,具有強烈刺激性氣味的黃棕色氣體 熔點:-116 ℃;沸點:3.8 ℃ 強氧化性;濃度過高時會發生爆炸;易溶于水且會與水反應生成次氯酸實驗室可利用反應HgO+2Cl2 HgCl2+Cl2O制取Cl2O,裝置如圖所示:已知:①Cl2的沸點為-34.6 ℃;氨氣的沸點為-33 ℃。②裝置①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KMnO4+16HCl(濃) 2MnCl2+2KCl+5Cl2↑+8H2O。③裝置②中飽和氯化鈉溶液可以除去氯氣中的氯化氫。(1)裝置③中試劑是 ,裝置⑥中主要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通入干燥空氣的主要目的是 。 (3)裝置⑤中盛有液氨制冷劑,在裝置⑤中內管得到的Cl2O中可能含有的雜質是 。 (4)該設計中存在不足之處,改進的措施是 (用簡要的文字敘述)。 (5)實驗完成后,取裝置⑥燒杯內溶液,滴加品紅溶液,發現溶液褪色。某興趣小組設計實驗探究溶液褪色原因。序 號 0.1 mol· L-1NaClO 溶液體 積/mL 0.1 mol· L-1NaCl 溶液體 積/mL 0.1 mol· L-1NaOH 溶液體 積/mL H2O體 積/mL 品紅 溶液 現象Ⅰ 5.0 0 0 5.0 3滴 較快 褪色Ⅱ 0 5.0 a 0 3滴 不褪 色Ⅲ 5.0 0 5.0 0 3滴 緩慢褪色ⅰ.a= 。 ⅱ.由上述實驗得出的結論是 。 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第1章 認識化學科學實驗整合練 與鈉、氯及其化合物相關的實驗1.A 檢驗裝置A的氣密性可通過液差法,具體操作為先關閉K1,然后向長頸漏斗中加水至漏斗中液面高于試管中液面,靜置一段時間后,長頸漏斗中液面高于試管中液面且高度不變,說明氣密性良好,A正確;裝置B中應盛放堿石灰,用于除去氫氣中混有的氯化氫和水蒸氣,B錯誤;大理石與稀硫酸反應生成微溶的硫酸鈣會包裹在固體表面,阻礙反應繼續進行,C錯誤;D裝置中盛放的無水硫酸銅用于檢驗過氧化鈉與氫氣能否反應生成水,D錯誤。2.D 加入液體后,部分液體存于漏斗彎管中起液封作用,避免氫氣從漏斗中逸出,A正確;裝置A中稀硫酸與粗鋅反應生成氫氣,氫氣在C中與Na反應,B正確;B是干燥氫氣的裝置,B中試劑應該為濃硫酸,C正確;先啟動A中反應,利用生成的氫氣將裝置中的空氣排出,再點燃C處酒精燈,D錯誤。3.C 鈉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氫氣,氯化鈉在濃度較大的鹽酸中溶解度較低,所以實驗2中鈉表面有NaCl固體,故A正確;鈉和鹽酸反應放熱,實驗2中液面上方出現白霧是因為反應放熱,加速鹽酸的揮發,故B正確;一般反應物濃度越大,反應速率越快,鹽酸濃度越大反應越劇烈,實驗2不如實驗1劇烈的原因是鈉表面包裹白色固體,使鈉與鹽酸接觸面積減小,反應變慢,故C不正確,D正確。4.答案 (1)NaOH溶液 2Na2O2+2CO2 2Na2CO3+O2 (2)gfeab(ba)c (3)防止空氣中的水蒸氣和二氧化碳進入裝置Ⅰ思路分析 本題以Na2O2的制備為載體,考查實驗裝置的連接順序、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實驗方案的設計等,綜合性較強。實驗過程中應先除去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再除去空氣中的水蒸氣,剩余氣體通入盛有鈉單質的硬質玻璃管中,鈉與氧氣在加熱條件下反應制備過氧化鈉;為防止空氣中的水和二氧化碳進入,需在裝置Ⅰ后連接盛有堿石灰的干燥管。解題時先根據裝置的作用判斷裝置的連接順序,再判斷接口的連接順序。解析 (1)裝置Ⅳ是利用NaOH溶液除去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若沒有該裝置,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過氧化鈉反應會生成碳酸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a2O2+2CO2 2Na2CO3+O2。(2)由思路分析知裝置的正確連接順序為Ⅳ、Ⅲ、Ⅰ、Ⅱ,各接口順序為hgfeab(ba)cd。(3)裝置Ⅱ中堿石灰可以防止空氣中的水和二氧化碳進入裝置Ⅰ。5.D ①中84消毒液與醫用酒精混合,溶液溫度升高,產生大量氣泡,而②中醫用酒精和蒸餾水混合均勻,水浴至相同溫度,卻無明顯現象,說明①中產生的氣體不是乙醇蒸氣,證明①中產生的大量氣泡與酒精揮發無關,故A合理。①中84消毒液和醫用酒精混合均勻,溶液溫度升高,并產生大量氣泡,略有刺激性氣味,溶液顏色無明顯變化;③中84消毒液和蒸餾水混合均勻并水浴至相同溫度,產生的現象除無氣泡外,其余與①相同,說明①中刺激性氣味的產生可能與酒精無關,故B合理。由①②③可知84消毒液與醫用酒精混合后,溶液中發生了化學反應,產生了新的物質,故C合理。在酸性條件下84消毒液中的NaCl、NaClO會反應產生Cl2,Cl2從溶液中逸出,不能說明酸性條件有利于84消毒液與醫用酒精發生反應,故D不合理。6.A 裝置①制得的Cl2中含有HCl和水蒸氣,TiCl4極易與H2O反應,遇空氣中的水蒸氣即產生“白煙”,HCl不會干擾實驗,所以②中應盛裝濃H2SO4,A錯誤;TiCl4的沸點較低,制得的TiCl4應經過冷凝處理,則該裝置中冷凝管具有冷凝、回流和導氣的作用,B正確;反應結束時,應先停止③處加熱,后停止①處加熱,可以使制得的TiCl4在氯氣氛圍中冷卻,C正確;因TiCl4極易與水反應,所以應在裝置④和⑤之間增加一個防止水蒸氣進入④的裝置,D正確。7.答案 (1)分液漏斗 (2)除去氯氣中的HCl氣體 長頸漏斗中液面上升 (3)B (4)2Fe+3Cl2 2FeCl3 (5)D 降低溫度,收集FeCl3 (6)h思路分析 裝置A制備氯氣,裝置B除去氯氣中的氯化氫同時用作安全瓶,裝置C驗證氯氣是否具有漂白性,裝置D中鐵和氯氣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生成氯化鐵,裝置E收集氯化鐵,最后連接尾氣吸收裝置。解析 (2)根據題給信息可知氯氣在飽和食鹽水中的溶解度比較小,裝置B中盛裝飽和食鹽水,作用是除去氯氣中的HCl氣體;若裝置C發生堵塞,裝置B內壓強增大,觀察到的現象是長頸漏斗中液面上升。(3)裝置C的作用是驗證氯氣是否具有漂白性,實驗時裝置C中Ⅰ處放濕潤的有色布條(有色布條褪色),Ⅱ處放干燥劑干燥氯氣,U形管中應裝固體干燥劑,Ⅲ處放入干燥的有色布條(有色布條不褪色),說明干燥的氯氣沒有漂白性,故選B。(4)裝置D中鐵和氯氣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生成氯化鐵,化學方程式為2Fe+3Cl2 2FeCl3。(5)為防止倒吸,實驗結束時,應先熄滅D處酒精燈,再熄滅A處酒精燈;無水FeCl3受熱易升華,E中冷水的作用是降低溫度,收集FeCl3。(6)氯氣有毒,為防止氯氣污染空氣,應連接氯氣吸收裝置,同時還要防止無水FeCl3潮解,故應選用堿石灰,E中的導管應接虛線框中的h。8.答案 (1)濃硫酸 Cl2+2NaOH NaCl+NaClO+H2O (2)稀釋Cl2O,防止Cl2O濃度過高發生爆炸 (3)Cl2 (4)裝置⑤⑥之間加裝一個盛有無水氯化鈣的干燥管 (5)ⅰ.5.0 ⅱ.NaClO溶液具有漂白性;其他條件相同時,堿性越強,NaClO溶液的漂白能力越弱思路分析 解析 (1)裝置③中試劑是濃硫酸,干燥氯氣;裝置⑥中氫氧化鈉溶液可吸收氯氣,防止污染空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l2+2NaOH NaCl+NaClO+H2O。(2)根據已知信息Cl2O濃度過高時會發生爆炸,可知通入干燥空氣的目的是稀釋Cl2O,防止Cl2O濃度過高爆炸。(3)裝置⑤中盛有液氨制冷劑,Cl2的沸點為-34.6 ℃,氨氣的沸點為-33 ℃,Cl2O的沸點為3.8 ℃,在裝置⑤中內管得到的Cl2O中可能含有雜質Cl2。(4)根據Cl2O易溶于水且會與水反應生成次氯酸,可知該設計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是Cl2O收集裝置后缺少干燥裝置,改進的措施是裝置⑤⑥之間加裝一個盛有無水氯化鈣的干燥管。(5)ⅰ.根據控制變量法,為使實驗Ⅱ、Ⅲ中氫氧化鈉濃度相等,a=5.0。ⅱ.由實驗得出的結論是NaClO溶液具有漂白性;其他條件相同時,堿性越強,NaClO溶液的漂白能力越弱。名師點睛 解答實驗探究類試題的思路該類試題通常會提供資料信息,綜合性比較強,考查實驗裝置的選取、實驗操作、實驗裝置的用途、藥品的選擇、實驗方案的評價等,難度較大。做這類題目時,首先要認真讀題和審題,讀清設問,搞清設問的特殊指向性,然后要學會從中提取有效信息,聯系已有知識,針對問題進行遷移應用,最后組織答案,語言要規范化。12(共20張PPT)研究物質的性質時,常運用觀察、實驗、分類和比較等方法,進行化學研究時還會用到假說和模型的方法。第2節 研究物質性質的方法和程序知識點 1 研究物質性質的基本方法必備知識 清單破特別提醒 研究某種物質的性質時,只用一種方法往往得不出結論,有時需要多種方法綜合應用,比較法和實驗法是常用的兩種方法。1.金屬鈉的性質和保存(1)金屬鈉的物理性質常溫下,金屬鈉是一種銀白色固體,密度比水小,熔點較低,硬度較小。(2)金屬鈉的化學性質①與水的反應鈉能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氫氣:2Na+2H2O 2NaOH+H2↑。(鈉與水溶液的反應詳見定點1)知識點 2 鈉和鈉的氧化物反應條件 常溫 加熱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新切開的鈉具有銀白色的金屬光澤,在空氣中很快變暗 鈉先熔化成小球,然后劇烈燃燒,火焰呈黃色,生成淡黃色固體化學方程式 4Na+O2 2Na2O 2Na+O2 Na2O2結論 鈉的化學性質非常活潑,常溫下可與空氣中的O2反應,加熱時更加劇烈 ②與氧氣的反應 特別提醒 鈉露置在空氣中的變化銀白色金屬鈉(Na) 表面變暗(生成Na2O) 出現白色固體(生成NaOH) 表面變成溶液(NaOH潮解) 白色塊狀物質(生成Na2CO3·10H2O) 白色粉末狀物質(生成Na2CO3)。③鈉能與氯氣、硫等多種非金屬單質反應,生成氯化鈉、硫化鈉等。(3)金屬鈉的保存實驗室保存少量鈉,一般將其密封在煤油或石蠟油中。2.氧化鈉和過氧化鈉氧化鈉(Na2O) 過氧化鈉(Na2O2)顏色、狀態 白色固體 淡黃色固體氧元素化合價 -2價 -1價構成 Na+和O2-(個數比為2∶1) Na+和 (個數比為2∶1)化學 性質 與H2O反應 Na2O+H2O 2NaOH 2Na2O2+2H2O 4NaOH+O2↑與CO2反應 Na2O+CO2 Na2CO3 2Na2O2+2CO2 2Na2CO3+O2與HCl反應 Na2O+2HCl 2NaCl+H2O 2Na2O2+4HCl 4NaCl+2H2O+O2↑主要用途 制燒堿等 做供氧劑、漂白劑、消毒劑等 知識點3 研究物質性質的基本程序1.氯氣的性質與用途(1)氯氣的物理性質常溫、常壓下,氯氣是黃綠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有毒氣體;密度比空氣大;易液化;可溶于水,常溫下1體積水可溶解約2體積氯氣。(2)氯氣的化學性質①氯氣與金屬單質反應氯氣是一種非常活潑的非金屬單質,容易與鈉、鐵、銅等金屬單質發生反應。a.與鈉反應2Na+Cl2 2NaCl(產生白煙)知識點4 氯及其重要化合物b.與鐵反應2Fe+3Cl2 2FeCl3(產生棕褐色煙)c.與銅反應Cu+Cl2 CuCl2(產生棕黃色煙)②氯氣與非金屬單質反應將燃燒著的氫氣的尖嘴導管伸入盛有氯氣的集氣瓶中,觀察到的現象為安靜地燃燒,發出蒼白色火焰,在集氣瓶口上方出現白霧,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H2+Cl2 2HCl。③氯氣與水反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l2+H2O HCl+HClO,氯氣的水溶液叫作氯水,其呈淡黃綠色。④氯氣與堿反應a.與氫氧化鈉反應:Cl2+2NaOH NaCl+NaClO+H2O(主要用來吸收多余的Cl2)。b.與氫氧化鈣反應:2Cl2+2Ca(OH)2 CaCl2+Ca(ClO)2+2H2O(工業上用來制取漂白粉)。(3)氯氣的用途氯氣是一種具有重要用途的氣體,在工業上大量用于制造鹽酸、有機溶劑和殺菌消毒劑等。2.新制氯水、久置氯水、液氯(詳見定點2)3.次氯酸的性質(1)弱酸性:酸性比碳酸弱。(2)不穩定性:見光易分解,化學方程式為2HClO 2HCl+O2↑;氯水須現用現配,保存在棕色試劑瓶中。(3)強氧化性:能使有色物質褪色,并能殺滅細菌,因此具有漂白作用和消毒作用。知識拓展 次氯酸鹽次氯酸鹽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氣反應可生成次氯酸,從而發揮漂白作用和消毒作用,如次氯酸鈣。①次氯酸鈣的穩定性比次氯酸強。②次氯酸鈣能與酸(如碳酸)反應生成次氯酸,漂白粉的漂白原理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為Ca(ClO)2+H2O+CO2 CaCO3↓+2HClO。③保存方法:密封、避光并置于陰涼干燥處保存。1.金屬鈉很活潑,可以將溶液中比它不活潑的金屬置換出來,這種說法正確嗎 ( ) 如將鈉投入硫酸銅溶液中,鈉先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氫氣,氫氧化鈉再與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氫氧化銅沉淀。2.鈉在氯氣中燃燒,產生大量白色煙霧,這種說法正確嗎 ( ) “煙”是指固體小顆粒,而“霧”是指小液滴,鈉在氯氣中燃燒生成氯化鈉固體,產生大量白煙,沒有霧。知識辨析 判斷正誤,正確的畫“ √” ,錯誤的畫“ ” 。 提示提示3.金屬鈉著火時,可以用泡沫滅火器滅火,這種說法正確嗎 ( ) 鈉燃燒生成的過氧化鈉可與水、CO2等反應,故金屬鈉著火,不能用泡沫滅火器滅火,可用沙土撲滅。4.新制氯水滴在藍色石蕊試紙上,試紙最終變紅,這種說法正確嗎 ( ) 新制氯水呈酸性,可以使藍色石蕊試紙變紅,但新制氯水中還含有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性,能使變紅的石蕊試紙褪色。 提示提示1.鈉與水(滴有酚酞)的反應關鍵能力 定點破定點 1 鈉與水溶液反應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解釋 鈉浮在水面上 鈉的密度比水小鈉熔化成閃亮的小球 鈉的熔點低,反應放熱小球在水面上四處游動,最后完全消失 反應產生的氫氣推動小球游動與水反應發出嘶嘶的響聲 鈉與水反應劇烈滴有酚酞的溶液變紅 反應生成NaOH 實驗結論:常溫下,鈉與水劇烈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氫氣,化學方程式為2Na+2H2O 2NaOH+H2↑。2.鈉與鹽溶液的反應當鈉加到鹽溶液中時,一般是鈉先與水反應生成NaOH和H2,再考慮生成的NaOH能否與鹽反應,即“先水后鹽”。如將鈉投入硫酸銅溶液中,發生的反應為2Na+2H2O 2NaOH+H2↑、CuSO4+2NaOH Cu(OH)2↓+Na2SO4。但鈉投入NaHSO4溶液中,Na直接與NaHSO4反應,化學方程式為2Na+2NaHSO4 2Na2SO4+H2↑。典例 將一小塊鈉投入下列溶液中,說法正確的是 ( )A.放入飽和NaOH溶液中:有氫氣放出,恢復到室溫后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增加B.放入稀CuSO4溶液中:有氫氣放出,有紅色固體析出C.放入MgCl2溶液中:有氫氣放出,有白色沉淀析出D.放入滴有紫色石蕊的水中:有氫氣放出,溶液變紅思路點撥 將鈉投入除酸溶液以外的溶液中,一般鈉與水反應生成NaOH和H2,考慮NaOH的性質(如堿性、與溶質是否反應等)對溶液的影響。解析 答案 C1.新制氯水、久置氯水、液氯的比較定點 2 新制氯水、久置氯水、液氯液氯 新制氯水 久置氯水物質類別 純凈物 混合物 混合物顏色 黃綠色 淺黃綠色 無色微粒 Cl2 H2O、Cl2、HClO、H+、Cl-、ClO-、OH- H2O、H+、Cl-、OH-主要性質 具有氧化性 能導電,有酸性、氧化性、漂白性 能導電,有酸性保存方法 低溫密封 棕色試劑瓶盛裝,避光并放在陰涼處 —轉化 液氯 新制氯水 久置氯水 2.新制氯水的性質探究所加物質 新制氯水中參與反應的微粒 實驗現象AgNO3溶液 Cl- 產生白色沉淀Na2CO3固體 H+ 有氣泡產生有色布條 HClO 布條顏色褪去FeCl2溶液 Cl2 溶液變為棕黃色SO2 Cl2、H2O 溶液淺黃綠色褪去紫色石蕊試液 HClO、H+ 先變紅后褪色典例 下列有關實驗現象、分析或結論都正確的是 ( )實驗現象 分析或結論A 光照新制氯水有氣泡冒出 氯水中含有Cl2,光照Cl2逸出B 新制氯水中加入NaOH溶液,新制氯水黃綠色消失 新制氯水中有HClO分子存在C 向鎂粉中加入久置氯水,有無色無味的氣體產生 久置氯水中的H+與Mg反應,產生H2D 向氯水中加入鹽酸酸化,再加入硝酸銀溶液產生白色沉淀 氯水中有Cl-存在思路點撥 明確新制氯水和久置氯水(相當于鹽酸)的成分,同時掌握各成分的性質,是順利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解析 光照新制氯水時,HClO分解生成HCl、O2,產生的氣體為O2,A錯誤;向新制氯水中加入NaOH溶液,黃綠色消失,發生反應:Cl2+2NaOH NaCl+NaClO+H2O,說明新制氯水中含Cl2,B錯誤;久置氯水相當于鹽酸,向鎂粉中加入久置氯水,H+與Mg反應生成無色無味的H2,C正確;鹽酸中含有Cl-,會干擾氯水中Cl-的檢驗,D錯誤。答案 C第1章 認識化學科學第2節 研究物質性質的方法和程序第2課時 研究物質性質的基本程序基礎過關練題組一 研究物質性質的基本程序1.哈工大研究團隊設計了一種使用Fe3O4磁性材料的微型納米生物機器人。下列關于研究Fe3O4性質的基本程序中排序正確的是( )a.觀察Fe3O4的顏色、狀態b.設計并進行實驗,觀察實驗現象c.解釋現象、得出結論d.預測Fe3O4的性質A.abcd B.adbc C.dbac D.dacb2.非金屬單質溴與氯氣的性質很相似。在探究溴單質的性質時,其基本程序應該是( )A.觀察溴的外部特征→預測溴的性質→做實驗并觀察實驗現象→解釋和得出結論B.做實驗并觀察溴的外部特征→分析、綜合、推理得出結論C.觀察并做實驗→分析實驗現象→綜合、推理得出結論D.預測溴的性質→觀察溴的外部特征→做實驗并觀察實驗現象→解釋和得出結論題組二 氯氣的性質3.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氯氣是一種黃綠色有毒氣體,密度比空氣大B.氯氣常用于制備漂白粉等殺菌消毒劑C.鐵絲在氯氣中燃燒,產生棕褐色的煙D.純凈的氫氣在盛有氯氣的集氣瓶中安靜地燃燒,發出蒼白色火焰,集氣瓶口有白煙4.(經典題)下列氯化物中,既能由金屬和氯氣直接化合制得,又能由金屬和鹽酸反應制得的是( )A.CuCl2 B.FeCl2 C.MgCl2 D.FeCl35.(教材習題改編)某化學試劑廠不慎發生了氯氣泄漏事故,泄漏出的氯氣迅速向周圍的居民區蔓延。下列自救措施合理的是( )A.順風向低凹處轉移B.及時戴上用氫氧化鈉溶液浸濕過的口罩迅速轉移C.就近向地下商場轉移D.可以用毛巾蘸取肥皂水制作簡易的防毒面具6.(經典題)某化學教師為“氯氣與金屬鈉反應”設計了如圖裝置的實驗,實驗時先給鈉預熱,等鈉熔成圓球時,撤火,通入氯氣,即可見鈉燃燒,生成大量白煙。以下敘述錯誤的是( )A.反應生成的大量白煙是氯化鈉晶體B.玻璃管尾部塞一團浸有堿液的棉花球是用于吸收過量的氯氣,以免其污染空氣C.鈉熔點高,所以先預熱再反應D.若在棉花球外沿滴一滴紫色石蕊溶液,可據棉球外沿呈藍色判斷氯氣被堿液完全吸收7.某研究性學習小組欲探究氯氣的化學性質,設計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已知:該裝置氣密性良好;銅粉放在耐高溫托盤內(防止硬質玻璃管炸裂)。請回答下列問題:(1)為防止銅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在加熱之前應該進行的操作為 。 (2)當觀察到AgNO3溶液中出現白色沉淀時,點燃酒精燈加熱。寫出AgNO3溶液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3)硬質玻璃管中的實驗現象為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4)裝置中空試管的作用是 。 (5)燒杯中氫氧化鈉溶液的作用是 ,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題組三 氯水的成分和性質8.(易錯題)在新制氯水中存在多種分子和離子,它們在不同的反應中表現出各自的性質。下列實驗現象和結論一致且正確的是( )A.向新制氯水中放入紅色布條,一會兒紅色布條褪色,說明新制氯水中有Cl2存在B.新制氯水呈淺黃綠色,且有刺激性氣味,說明有HCl分子存在C.加入AgNO3溶液產生白色沉淀,說明新制氯水中有Cl-存在D.加入NaOH溶液,新制氯水淺黃綠色消失,說明新制氯水中有HClO分子存在9.某同學在pH試紙上滴幾滴新制氯水,現象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該實驗說明Cl2分子具有漂白性B.若用久置的氯水進行實驗,現象相同C.該實驗說明H+擴散速度比HClO分子快D.將新制氯水放置幾天,溶液酸性減弱10.新制氯水中含有多種成分,因而具有多種性質,根據新制氯水分別與如圖所示四種物質發生的反應回答下列問題(a代表光照新制氯水發生的反應,b、c、d、e代表物質間反應,且新制氯水足量)。(1)能證明新制氯水具有漂白性的是 (填“b”“c”“d”或“e”)。 (2)c反應的現象是 ,e反應的現象是 ,b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3)新制氯水久置變為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原因: 。 (4)實驗室中飽和氯水常保存于 (填“棕色試劑瓶”或“透明試劑瓶”)中。 題組四 次氯酸鹽的性質和用途11.有關漂白粉和漂白液的說法正確的是( )A.漂白粉是純凈物,漂白液是混合物B.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C.工業上將氯氣通入澄清石灰水制取漂白粉D.漂白液的有效成分是NaCl12.以NaClO、NaCl為主要成分的消毒液具有殺菌消毒作用,用該消毒液浸泡過的有色布條晾置在空氣中一段時間,漂白效果更好。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該消毒液可與AgNO3溶液反應B.晾置在空氣中,有色布條會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漂白效果更好C.該消毒液與空氣中的CO2反應生成HClO,漂白效果更好D.將該消毒液長期露置在空氣中,會失去殺菌消毒能力能力提升練題組 氯及其化合物性質的綜合應用1.部分常見含氯物質的分類與相應化合價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推斷不合理的是( )A.若d為鈉鹽,則d的穩定性強于eB.將CO2通入d的鈉鹽溶液中,可以生成eC.若d為鈉鹽,d和e均可用作漂白劑D.a物質發生泄漏時,用NaOH溶液蘸濕的毛巾捂住口鼻撤退2.(經典題)某同學進行有關Cl2的實驗或操作,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圖Ⅰ中:實驗現象證明干燥的氯氣無漂白作用,潮濕的氯氣有漂白作用B.圖Ⅱ中:聞Cl2的氣味時應吸入足量氯氣C.圖Ⅲ中:生成棕黃色的煙D.圖Ⅳ中:若氣球膨脹,證明Cl2可與NaOH溶液反應3.(不定項)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試管中持續通入氯氣至過量,溶液顏色可能出現紅色、無色、淺黃綠色等變化。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過程Ⅰ溶液由紫色變成紅色,起作用的微粒是H+B.過程Ⅱ溶液由紅色變成無色,證明試管②中溶液不再呈酸性C.過程Ⅲ溶液由無色變成淺黃綠色,證明溶液中有Cl2D.若向紫色石蕊溶液中持續加入Na2O2粉末,會出現相同的顏色變化4.某實驗小組以冷的石灰乳和氯氣為原料制備漂白粉的過程如下:在三頸燒瓶和燒杯中(實驗裝置如圖)均加入一定量石灰乳,通入氯氣和空氣,反應20 min。停止通入氣體,充分攪拌,取出糊狀物,避光,晾干,密封保存。(1)石灰乳和氯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燒杯中石灰乳的作用是 。 (3)石灰乳吸收氯氣放出熱量,實驗中控溫的方法是 。 (4)該實驗小組將飽和氯水慢慢滴入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當滴到最后一滴時紅色突然褪去。分析實驗中紅色褪去的原因時,他們產生了分歧。甲認為是氯水中的酸與NaOH溶液發生了中和反應,堿性減弱而使溶液褪色;乙認為是 。丙同學設計了如下實驗:取褪色后的溶液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 (填化學式)溶液,溶液不變紅,證明乙同學的分析是正確的。 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第1章 認識化學科學第2節 研究物質性質的方法和程序第2課時 研究物質性質的基本程序基礎過關練1.B 研究物質性質的基本程序為:觀察物質的外部特征→預測物質的性質→實驗和觀察→解釋和結論,所以正確的排序為adbc,故選B。2.A 非金屬單質溴與氯氣的性質很相似,可以根據氯氣的性質預測溴單質的性質,所以探究溴的性質時其基本程序是先從色、態方面觀察溴的外部特征,然后根據氯氣的性質預測溴可能具有的性質,再做實驗驗證預測,觀察實驗并記錄現象,最后分析實驗現象并用已知化學知識解釋現象,得出結論,故選A。3.D 氯氣是一種黃綠色有毒氣體,密度比空氣大,故A正確;氯氣可以和氫氧化鈣等堿反應生成次氯酸鹽,常用于制備漂白粉等殺菌消毒劑,故B正確;鐵絲在氯氣中燃燒,產生棕褐色的煙,產物為氯化鐵,故C正確;純凈的氫氣在盛有氯氣的集氣瓶中安靜地燃燒,發出蒼白色火焰,HCl在集氣瓶口遇空氣中的水蒸氣形成白霧,故D不正確。4.C 銅與鹽酸不反應,故A錯誤;鐵與氯氣反應生成氯化鐵,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亞鐵,故B、D錯誤;鎂與氯氣、鹽酸反應均生成氯化鎂,故C正確。5.D 氯氣的密度比空氣大,應向地勢較高處轉移,不能向地下商場轉移,故A、C不正確;氫氧化鈉溶液有腐蝕性,不能佩戴用氫氧化鈉溶液浸濕過的口罩,故B不正確;肥皂水呈堿性,能吸收氯氣,故D正確。6.C 鈉熔點低,先預熱是為了升高溫度使氯氣反應較完全,C錯誤。7.答案 (1)通入氯氣排盡裝置中的空氣 (2)Cl2+H2O HCl+HClO、HCl+AgNO3 AgCl↓+HNO3 (3)劇烈反應,產生棕黃色的煙 Cu+Cl2 CuCl2(4)防止右側試管中的水倒吸入硬質玻璃管中,使硬質玻璃管炸裂 (5)吸收多余的氯氣,防止污染空氣 Cl2+2NaOH NaCl+NaClO+H2O解析 (1)為防止銅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在加熱之前應該進行的操作為通入氯氣排盡裝置中的空氣。(2)氯氣與水反應生成HCl,HCl能與硝酸銀反應生成氯化銀,故白色沉淀為氯化銀,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l2+H2O HCl+HClO、HCl+AgNO3 AgCl↓+HNO3。(3)干燥的氯氣與銅粉在加熱條件下劇烈反應生成氯化銅,化學方程式為Cu+Cl2 CuCl2。(4)空試管的作用是防止右側試管中的水倒吸入硬質玻璃管中,使硬質玻璃管炸裂。(5)氫氧化鈉溶液用于吸收多余的氯氣,防止污染空氣,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l2+2NaOH NaCl+NaClO+H2O。8.C 新制氯水中HClO具有漂白性,使有色布條褪色的物質是HClO,故A錯誤;Cl2是黃綠色氣體,且有刺激性氣味,新制氯水呈淺黃綠色,且有刺激性氣味,說明有Cl2分子存在,新制氯水中不存在HCl分子,故B錯誤;加入AgNO3溶液產生白色沉淀,沉淀為AgCl,說明新制氯水中有Cl-存在,故C正確;向新制氯水中加入NaOH溶液,淺黃綠色消失,發生反應Cl2+2NaOH NaCl+NaClO+H2O,說明有Cl2分子存在,故D錯誤。易錯分析 解答此類題目時,易混淆新制氯水成分與性質的對應關系。新制氯水的成分比較復雜,含有三分子(HClO、Cl2、H2O)和四離子(Cl-、H+、ClO-、OH-),與不同的物質反應時,表現出不同粒子的性質。9.C 氯氣與水反應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氯氣本身不具有漂白性,故A錯誤;久置的氯水為稀鹽酸,無漂白性,故B錯誤;由實驗現象可知,滴加氯水后中間區域變為白色,由淺紅色區域的位置可說明H+的擴散速度比HClO分子快,故C正確;新制氯水中的次氯酸見光會分解生成HCl和氧氣,新制氯水放置幾天后,溶液酸性增強,故D錯誤。10.答案 (1)d (2)有白色沉淀產生 溶液淺黃綠色變淺 Na2CO3+2HCl 2NaCl+CO2↑+H2O (3)稀鹽酸 2HClO 2HCl+O2↑ (4)棕色試劑瓶解析 (1)新制氯水中含有H+、HClO等,溶液呈酸性,HClO有漂白性,所以新制氯水遇到石蕊溶液,溶液先變紅后褪色,故能證明新制氯水具有漂白性的是d。(2)新制氯水中含有Cl-,能與AgNO3發生反應生成AgCl,現象是有白色沉淀產生;新制氯水中含有Cl2,新制氯水呈淺黃綠色,與NaOH溶液混合會發生反應:Cl2+2NaOH NaCl+NaClO+H2O,使溶液淺黃綠色變淺;HCl酸性強于碳酸,將新制氯水(足量)與碳酸鈉溶液混合,HCl與Na2CO3反應,化學方程式為2HCl+Na2CO3 2NaCl+H2O+CO2↑。(3)HClO不穩定,見光易分解:2HClO 2HCl+O2↑,所以新制氯水久置變為稀鹽酸。(4)HClO不穩定,見光易分解,實驗室中飽和氯水常保存于棕色試劑瓶中。11.B 漂白粉中含有氯化鈣、次氯酸鈣等,漂白液中含有氯化鈉、次氯酸鈉等,二者都屬于混合物,故A錯誤;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故B正確;氯氣與Ca(OH)2反應制次氯酸鈣,澄清石灰水中Ca(OH)2的濃度太小,不利于生產,工業上將氯氣通入石灰乳制取漂白粉,故C錯誤;漂白液的有效成分為次氯酸鈉,故D錯誤。12.B 該消毒液的主要成分為NaClO、NaCl,能與AgNO3反應,故A正確;NaClO能與水、CO2反應生成HClO,HClO具有漂白性,所以用該消毒液浸泡過的有色布條晾置在空氣中一段時間,漂白效果更好,故B錯誤、C正確;將該消毒液長期露置在空氣中,生成的HClO會分解,逐漸失去殺菌消毒能力,故D正確。能力提升練1.D 根據氯元素的化合價和物質類別可判斷a是氯氣,b是HCl,c是鹽酸鹽,d是次氯酸鹽,e是次氯酸;A項,次氯酸見光易分解,次氯酸鈉的穩定性強于次氯酸,合理;B項,碳酸酸性強于次氯酸,CO2、H2O和NaClO反應可生成次氯酸,合理;C項,次氯酸和次氯酸鈉均可用作漂白劑,合理;D項,氫氧化鈉溶液腐蝕性強,氯氣發生泄漏時,可用肥皂水蘸濕的毛巾捂住口鼻撤退,不合理。2.B 干燥的有色布條不褪色,濕潤的有色布條褪色,說明潮濕的氯氣具有漂白性,是因為Cl2與水反應生成的HClO具有漂白作用,A項正確;Cl2有毒,聞氣味時用手輕輕在瓶口扇動,使極少量氣體飄入鼻孔,B項錯誤;Cu絲在Cl2中燃燒生成棕黃色的煙,C項正確;若Cl2與NaOH溶液反應,燒瓶內氣體壓強減小,外壓大于內壓,故氣球會膨脹,D項正確。3.BD 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試管中持續通入氯氣至過量,溶液先變紅后褪色,過程Ⅰ溶液由紫色變成紅色,起作用的微粒是H+,故A正確;過程Ⅱ溶液由紅色變成無色,是HClO漂白的結果,溶液中仍然含有鹽酸,呈酸性,故B錯誤;過程Ⅲ形成飽和氯水,顯淺黃綠色是因為溶解有Cl2分子,故C正確;Na2O2與H2O反應可看作兩個過程:①Na2O2+2H2O 2NaOH+H2O2,②2H2O2 2H2O+O2↑,NaOH使溶液變為藍色,H2O2具有漂白性,使藍色褪去,故D錯誤。4.答案 (1)2Cl2+2Ca(OH)2 CaCl2+Ca(ClO)2+2H2O (2)吸收未反應的氯氣,防止污染環境,提高氯氣利用率 (3)用冷水浴 (4)氯水中的次氯酸有漂白性,使溶液褪色 NaOH解析 (1)Ca(OH)2和氯氣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Cl2+2Ca(OH)2 CaCl2+Ca(ClO)2+2H2O。(2)多余的氯氣可用石灰乳吸收,既可以防止污染環境,反應又可得到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提高氯氣的利用率。(3)石灰乳吸收氯氣放出熱量,為降低溫度,實驗中可以采用冷水浴控溫。(4)若由于次氯酸的漂白性使溶液褪色,則褪色后的溶液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不會恢復紅色,故可向褪色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氫氧化鈉溶液,若溶液不變紅,則證明乙同學分析正確。16第1章 認識化學科學第2節 研究物質性質的方法和程序第1課時 研究物質性質的基本方法基礎過關練題組一 研究物質性質的基本方法1.查閱資料發現,金屬鈉不僅跟氧氣、水反應,還能跟多種物質反應,其中包括與酒精在常溫下的反應。要研究金屬鈉跟酒精反應以及金屬鈉跟水反應的異同點,下列研究方法中用不到的是( )A.分類法 B.觀察法 C.實驗法 D.比較法2.某同學將一小塊金屬鈉和一塊鐵分別放在表面皿中,研究它們在空氣中的穩定性,該學生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①假說法 ②實驗法 ③分類法 ④比較法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②題組二 鈉的物理性質和保存方法3.實驗室中,用鑷子從煤油中取出一小塊金屬鈉,然后用濾紙吸干表面的煤油,再用小刀切開觀察。在這一過程中,不能得出的鈉的物理性質是( )A.金屬鈉很軟B.鈉的熔點很低C.鈉在常溫下是固體D.鈉具有銀白色的金屬光澤4.(教材習題改編)下列有關鈉的取用方法、保存及存在形式的描述正確的是( )A.實驗室中,可用手直接取用少量的金屬鈉B.實驗室中,鈉通常保存在煤油或石蠟油中C.實驗后剩余的金屬鈉要丟入垃圾桶,不能放回原試劑瓶中D.鈉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化合態形式存在,少量以單質形式存在題組三 鈉與水的反應5.實驗室里做鈉與水反應的實驗時,不必使用的儀器是( )①藥匙 ②鑷子 ③陶土網 ④濾紙 ⑤研缽 ⑥燒杯 ⑦坩堝 ⑧玻璃片A.①③⑤⑦ B.②③④⑥C.①③④⑧ D.②④⑤⑦6.將綠豆粒大的鈉塊投入如圖所示的燒杯中,可能出現的現象是( )A.鈉塊只在煤油層中游動,并放出氣體B.鈉塊只在水層中游動,鈉塊熔化,水層變紅C.鈉塊在CCl4層和水層界面處游動并上下跳動,鈉塊熔化,水層變紅D.鈉塊在水層和煤油層界面處游動并上下跳動,鈉塊熔化,水層變紅7.如圖是有關鈉與水反應的實驗裝置。實驗開始時先向管內加入滴有酚酞的水,使水位接近B端管口(Na與水未接觸),然后迅速塞緊橡膠塞并拔掉大頭針,此時Na掉入水中。回答下列問題:(1)鈉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鈉與水反應的現象很多,不同的現象證明不同的性質。①能證明鈉的密度比水小的現象是 。 ②能證明鈉的熔點低的現象是 。 ③能證明有氫氧化鈉生成的現象是 。 ④能證明有氣體產生的現象是A端液面 B端液面(填“高于”或“低于”)。 題組四 鈉與氧氣反應8.(經典題)等質量的兩小塊鈉,第一塊在常溫下與氧氣充分反應,第二塊在加熱條件下與足量氧氣反應。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兩塊鈉的反應產物中鈉元素的質量分數相同B.兩塊鈉消耗的氧氣一樣多C.第一塊鈉的反應產物為淡黃色D.兩塊鈉的反應產物中鈉元素的化合價都為+1價9.(經典題)觀察法是研究物質性質的一種基本方法。一同學將一小塊金屬鈉露置在空氣中,觀察到下列現象:銀白色→變暗→變白色→出現液滴→白色粉末狀物質。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銀白色的金屬鈉變暗是因為生成了過氧化鈉B.出現液滴是因為NaOH易潮解C.上述每個過程都屬于化學變化D.最后得到的白色粉末狀物質是NaOH10.將鈉和硫分別置于如圖所示的兩個盛滿氧氣的集氣瓶中,燃燒完畢冷卻至室溫后,打開裝置中的兩個止水夾,這時觀察到( )A.水進入左瓶 B.水進入右瓶C.水同時進入兩瓶 D.水不進入任何一瓶題組五 氧化鈉和過氧化鈉的性質11.(經典題)下列對Na2O2和Na2O性質的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Na2O2和Na2O長期置于空氣中,最終產物相同B.Na2O2和Na2O都能與CO2、H2O發生反應C.Na2O2和Na2O分別與H2O反應都有NaOH生成D.Na2O2與Na2O中陰、陽離子個數比不同12.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可用水來檢驗Na2O粉末中是否含有Na2O2B.可用CO2來檢驗Na2O粉末中是否含有Na2O2C.可利用在純氧氣中加熱的方法除去Na2O中的Na2O2D.將足量的Na2O2、Na2O分別加到滴有酚酞的水中,最終溶液均為紅色13.過氧化鈉可與二氧化碳反應放出氧氣,因此常用在缺乏空氣的場所,如礦井、坑道、潛水艇、宇宙飛船等。利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模擬過氧化鈉在呼吸面具或潛水艇中做供氧劑。請回答下列問題:(1)A是實驗室中制取CO2的裝置,其中盛裝液體的儀器名稱是 ;寫出A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2)B中盛裝的試劑是NaHCO3溶液,其作用是 。 (3)寫出C中CO2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4)D中盛裝的試劑為 。 (5)下列關于試管F中收集到的氣體的敘述錯誤的是 (填字母)。 A.可以用KClO3分解制取B.可以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C.可以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D.與其組成元素相同的某單質可用作自來水消毒劑能力提升練題組一 鈉與水溶液反應1.(不定項)將一小塊金屬鈉分別投入足量的下列溶液中,有氣體放出,且溶液質量減小的是( )A.CuCl2溶液 B.HCl溶液C.飽和NaOH溶液 D.Na2SO4溶液2.(教材深研拓展)某課外活動小組為了探究鈉與CuSO4溶液的反應,設計如圖裝置(夾持裝置省略)。首先在U形管內加入少量煤油和幾粒金屬鈉,再從U形管左端加入CuSO4溶液,一段時間后加熱銅絲。回答下列問題:(1)U形管中出現的現象是 (填字母)。 A.鈉在煤油面上四處游動B.有氣泡生成,鈉熔化成小球C.溶液中有紅色金屬生成D.溶液中有藍色沉淀產生(2)寫出鈉與CuSO4溶液反應總的化學方程式: 。 (3)銅絲的變化現象是 ,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題組二 過氧化鈉的性質及探究3.某化學興趣小組在學校活動中表演了“滴水生火”的小魔術。如圖所示,在坩堝內放一小團脫脂棉,在里面裹入一種淡黃色的化合物,用膠頭滴管滴幾滴水,一會兒脫脂棉會燃燒起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該淡黃色化合物為Na2OB.由“滴水生火”的小魔術可以得出有氫氣生成C.由“滴水生火”的小魔術可以得出Na2O2與H2O反應放熱D.為了更清楚地觀察到現象,需要近距離俯視坩堝4.過氧化鈉是中學化學中重要的化合物,某化學小組設計實驗驗證其相關性質。(1)該小組同學取一定量過氧化鈉粉末于試管中,加入足量冷水,待固體粉末全部反應后,仍可緩慢釋放出氣體。為探究該固體粉末反應后的溶液成分,設計如下實驗:①向甲中加入固體粉末的操作是 。 ②乙中產生的氣體是 (填化學式),設計實驗證明: 。 ③乙→丙過程說明固體粉末溶解后溶液中含有 (填化學式),MnO2在丙中的作用是 。 (2)為驗證Na2O2與H2能否反應,該小組同學設計如下實驗:①儀器a的名稱是 ;裝置B的作用是 。 ②若Na2O2與H2能反應產生H2O,該實驗裝置C、D之間還缺少檢驗反應產物H2O的裝置,缺少的儀器和藥品是 。 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第1章 認識化學科學第2節 研究物質性質的方法和程序第1課時 研究物質性質的基本方法基礎過關練1.A 研究金屬鈉跟酒精反應與金屬鈉跟水反應的異同點用到實驗法、觀察法、比較法,用不到的研究方法是分類法,故選A。2.A 將兩種金屬暴露在空氣中,通過實驗研究它們在空氣中的穩定性,②符合題意;兩種金屬分別放在表面皿中,采用比較法來研究它們在空氣中的穩定性,④符合題意。3.B 由題干中“取出一小塊金屬鈉”可知鈉在常溫下是固體,“用小刀切開”說明鈉很軟;切開后可觀察到鈉具有銀白色的金屬光澤;沒有加熱將鈉熔化,所以不能得出其熔點很低的性質。4.B 金屬鈉與皮膚接觸會腐蝕皮膚,不能用手直接接觸金屬鈉,A錯誤;鈉易與空氣中的水蒸氣、氧氣等反應,不與煤油和石蠟油反應,且密度比煤油和石蠟油的大,因此實驗室中,鈉通常保存在煤油或石蠟油中,B正確;鈉易與水發生反應產生氫氣和NaOH,有危險性,實驗后剩余的金屬鈉要放回原試劑瓶中,C錯誤;鈉元素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態形式存在,D錯誤。5.A 實驗室里做鈉與水反應的實驗時,取鈉塊時用鑷子,用濾紙吸干鈉表面的煤油,用燒杯盛放水,在玻璃片上切割金屬鈉,所以題中所給儀器用不到的是藥匙、陶土網、研缽、坩堝,故選A。6.D 鈉的密度比煤油的大,比水的小,則鈉在水層與煤油層界面發生反應,產生的氫氣使鈉塊四處游動并上下跳動,反應生成氫氧化鈉,水層變紅。7.答案 (1)2Na+2H2O 2NaOH+H2↑(2)①鈉浮在水面上 ②鈉熔化為光亮的小球③溶液呈紅色 ④高于解析 (1)Na能與水發生置換反應,化學方程式為2Na+2H2O 2NaOH+H2↑。(2)①鈉的密度小于水,所以鈉浮在水面上;②反應過程中放熱,鈉熔化為光亮的小球,說明鈉的熔點低;③水中滴有酚酞,酚酞溶液遇堿呈紅色,反應后溶液呈紅色,證明有氫氧化鈉生成;④反應生成H2,而H2難溶于水,B端管內氣體壓強增大,液面下降,A端液面上升,最終A端液面將高于B端。8.D 鈉在常溫下與氧氣反應生成Na2O,鈉在加熱條件下與足量氧氣反應生成Na2O2,氧化鈉和過氧化鈉中鈉元素的質量分數不同,故A錯誤;根據化學方程式4Na+O2 2Na2O、2Na+O2 Na2O2可知,兩塊等質量的鈉消耗氧氣的量后者是前者的2倍,故B錯誤;鈉在常溫下與氧氣反應生成白色的Na2O,故C錯誤;Na2O、Na2O2中鈉元素的化合價均為+1價,故D正確。9.B 銀白色的金屬鈉變暗是因為金屬鈉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了Na2O,Na2O2為淡黃色固體,A錯誤;出現液滴是Na2O與空氣中的水蒸氣反應生成的NaOH易潮解,NaOH吸收空氣中的水蒸氣形成了NaOH溶液,故B正確;NaOH發生潮解,屬于物理變化,NaOH溶液與空氣中的CO2反應生成Na2CO3晶體,Na2CO3晶體易風化,失去結晶水后得到Na2CO3白色粉末狀固體,題述過程中既有物理變化,又有化學變化,C、D錯誤。10.A 鈉與氧氣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生成過氧化鈉固體,化學方程式為2Na+O2 Na2O2,燃燒后冷卻至室溫,左瓶內氣體體積減小,壓強減小;硫與氧氣在點燃條件下反應生成二氧化硫氣體,化學方程式為S+O2 SO2,燃燒后冷卻至室溫,右瓶內氣體體積不變,壓強不變;所以燃燒完畢冷卻至室溫后,打開裝置中的兩個止水夾,水只會進入左瓶中,故選A。11.D Na2O2和Na2O長期置于空氣中最終都生成Na2CO3,A正確;Na2O2和Na2O都能與CO2、H2O發生反應,B正確;Na2O2和H2O反應生成NaOH和O2,Na2O和H2O反應生成NaOH,C正確;Na2O2由Na+和構成,其中陰、陽離子個數比為1∶2,Na2O由Na+和O2-構成,其中陰、陽離子個數比也是1∶2,D錯誤。12.A 氧化鈉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過氧化鈉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氧氣,將粉末放入水中,若有氣泡產生則有過氧化鈉,故可用水來確定Na2O粉末中是否含有Na2O2,A正確。二氧化碳和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過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氧氣,但過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過程中無明顯現象,故不可用CO2來檢驗Na2O粉末中是否含有Na2O2,B錯誤。氧化鈉在加熱條件下與氧氣反應生成過氧化鈉,不能用在純氧氣中加熱的方法除去Na2O中的Na2O2,C錯誤。氧化鈉加入滴有酚酞的水中,氧化鈉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使溶液變為紅色,過氧化鈉加入滴有酚酞的水中,過氧化鈉與水反應可看作兩個過程:①Na2O2+2H2O 2NaOH+H2O2,②2H2O2 2H2O+O2↑;NaOH使滴有酚酞的溶液變為紅色,H2O2具有漂白性,能使有色物質褪色,所以看到溶液先變紅后褪色,D錯誤。13.答案 (1)分液漏斗 CaCO3+2HCl CaCl2+H2O+CO2↑ (2)除去CO2中混有的HCl (3)2Na2O2+2CO2 2Na2CO3+(4)NaOH溶液 (5)B解析 (5)試管F中收集到的氣體是O2。A項,實驗室用KClO3分解可以制取O2,正確;B項,O2不可以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錯誤;C項,O2可以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正確;D項,與O2組成元素相同的單質O3可用作自來水消毒劑,正確。能力提升練1.AC A項,將金屬鈉投入CuCl2溶液中,鈉不能置換出銅,Na先與水反應生成氫氣和氫氧化鈉,氫氧化鈉與氯化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有氣體放出且溶液質量減小,符合題意;B項,將金屬鈉投入HCl溶液中,反應生成氫氣,但溶液的質量增大,不符合題意;C項,將Na投入飽和NaOH溶液中,Na與水反應生成氫氣和NaOH,消耗掉部分水使NaOH結晶析出,溶液的質量減小,符合題意;D項,將鈉投入硫酸鈉溶液中,鈉與水反應生成氫氣和NaOH,但溶液的質量增大,不符合題意;故選AC。歸納總結 鈉與水溶液反應的規律(1)鈉與酸溶液反應,酸過量時,鈉與酸反應;酸不足時,鈉先與酸反應再與水反應。(2)鈉與堿溶液反應,實質是鈉與水反應。(3)鈉與鹽溶液反應,一般是鈉先與水反應,再考慮氫氧化鈉是否與鹽發生復分解反應。2.答案 (1)BD (2)2Na+2H2O+CuSO4 Cu(OH)2↓+Na2SO4+H2↑ (3)黑色變為紅色 H2+CuO H2O+Cu解析 (1)鈉的密度比煤油大,比水小,鈉在煤油與水的界面處上下跳動,A錯誤;鈉的熔點低,鈉與水反應生成NaOH和H2,并放出熱量,所以有氣泡生成,鈉熔化成小球,B正確;Na先和水反應生成NaOH和H2,NaOH再和CuSO4反應生成藍色的氫氧化銅沉淀,溶液中沒有紅色金屬生成,C錯誤、D正確。(2)總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a+2H2O+CuSO4 Cu(OH)2↓+Na2SO4+H2↑。(3)反應中生成的氫氣在加熱條件下把氧化銅還原為紅色的單質銅,化學方程式為H2+CuOH2O+Cu。3.C Na2O為白色化合物,Na2O2為淡黃色化合物,故A錯誤;由“滴水生火”的小魔術可得出Na2O2與H2O反應放熱,無法得出有氫氣生成,故B錯誤、C正確;由于存在燃燒,近距離俯視存在安全隱患,所以不可近距離俯視坩堝,故D錯誤。4.答案 (1)①先使試管傾斜,把盛有藥品的藥匙或紙槽小心地送至試管底部,然后使試管直立 ②O2 用帶火星的木條接近試管口,木條復燃,說明生成氧氣 ③H2O2 做催化劑 (2)①長頸漏斗 干燥氫氣和吸收揮發出來的HCl氣體 ②U形管和無水硫酸銅(合理即可)解析 (1)②過氧化鈉和水反應生成氧氣,用帶火星的木條接近試管口,木條復燃,說明生成氧氣。③H2O2在MnO2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氣,乙→丙過程說明固體粉末溶解后溶液中含有H2O2,MnO2在丙中的作用是做催化劑。(2)鋅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氫氣,鹽酸具有揮發性,則裝置B的作用是干燥氫氣和吸收揮發出來的HCl氣體,防止對實驗產生干擾;無水硫酸銅為白色固體,遇水變藍,所以可以用裝有無水硫酸銅的U形管檢驗水的存在。1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實驗整合練 與鈉、氯及其化合物相關的實驗.docx 第1課時 研究物質性質的基本方法.docx 第2節 研究物質性質的方法和程序.pptx 第2課時 研究物質性質的基本程序.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