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姓名 班級 考號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期末學業水平檢測注意事項1.全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2.可能用到的相對原子質量:H-1 C-12 N-14 O-16 Na-23 S-32 Cl-35.5 Fe-56 Pt-195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景泰藍是一種傳統的手工藝品。下列制作景泰藍的步驟中,不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 )A.銅絲壓扁、掐絲成型 B.鉛丹化合、熔制描繪C.高溫焙燒、逐層燒結 D.酸洗去污、胎體鍍金2.反應NH4Cl+NaNO2 NaCl+N2↑+2H2O放熱且產生氣體,可用于冬天石油開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N2的結構式:NNB.H2O的電子式:C.Cl-結構示意圖:D.NaNO2的電離方程式:NaNO2 N+Na+3.將蛋白質溶液放在半透膜上靜置,各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情況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半透膜的孔徑大小可能為200 nmB.該半透膜可用來分離NaCl溶液和淀粉溶液C.該半透膜可用來分離泥沙和淀粉溶液D.能用丁達爾效應鑒別Fe(OH)3膠體和蛋白質溶液4.下列除去雜質的方法中,正確的是 ( )選項 物質(括號內為雜質) 除去雜質的方法A NaCl溶液(Na2CO3) 加入適量的Ca(OH)2溶液、過濾B CO2氣體(HCl) 通過飽和Na2CO3溶液洗氣、干燥C NaHCO3固體(Na2CO3) 加熱至恒重D MgO固體(Al2O3) 加入足量NaOH溶液,過濾、洗滌、干燥5.順鉑是一種治療癌癥的藥物,結構如圖所示。關于含鉑元素1.95×10-4 g的順鉑,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順鉑的摩爾質量為300 B.含有1×10-4 mol的氯原子C.含氮元素的質量為2.8×10-5 g D.順鉑的分子數為6.02×10236.下列離子方程式書寫不正確的是 ( )A.侯氏制堿法獲取碳酸氫鈉:Na++CO2+NH3+H2O NaHCO3↓+NB.NaHCO3溶液中加足量Ba(OH)2溶液:HC+Ba2++OH- BaCO3↓+H2OC.Al(OH)3溶于氨水:Al(OH)3+OH- [Al(OH)4]-D.飽和氯水中通入SO2至溶液顏色褪去:Cl2+SO2+2H2O 4H++2Cl-+S7.下列實驗操作或裝置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 )甲 乙 丙 丁A.用甲裝置測定氯水的pHB.用乙裝置比較KMnO4、Cl2、S的氧化性強弱C.用丙裝置稀釋濃硫酸D.用丁裝置檢驗FeSO4溶液中的Fe2+是否被氧化8.類推的思維方法在化學學習與研究中有時會產生錯誤結論,因此類推的結論最終要經過實踐的檢驗,才能確定其正確與否。下列幾個類推結論中,錯誤的是 ( )①鈉與水反應生成NaOH和H2;所有金屬與水反應都生成堿和H2②鐵制品露置在空氣中一段時間后就會生銹;鋁的性質比鐵活潑,鋁制品在空氣中不能穩定存在③Al與S直接化合時可得到Al2S3;Fe與S直接化合時可得到Fe2S3④Fe(OH)3受熱易分解,Al(OH)3、Cu(OH)2受熱也易分解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9.下列粒子組能否大量共存的判斷及原因分析正確的是 ( )選項 粒子組 判斷及原因A K+、Fe3+、N、NH3·H2O 不能大量共存,因發生反應:Fe3++3OH- Fe(OH)3↓B Na+、Fe3+、H+、I-、ClO- 能大量共存,離子間不反應C Na+、K+、OH-、HC 不能大量共存,OH-與HC發生反應:OH-+HC CO2↑+H2OD K+、Ca2+、Cl-、N 能大量共存10.物質類別和元素化合價是學習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的重要視角。如圖為氯及其化合物的價類二維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價類二維圖中類別A為單質B.從元素價態來看,Cl-只具有還原性C.0.5 mol Cl2溶于水生成HCl和HClO,則溶液中n(Cl-)+n(ClO-)+n(HClO)=1 molD.HClO4的酸性比H2SO4的酸性強11.室溫下進行下列實驗,根據實驗操作和現象所得結論正確的是 ( )選項 實驗操作和現象 結論A 向0.1 mol·L-1FeCl3溶液中加適量銅粉,振蕩,銅粉逐漸溶解 氧化性:Fe3+>Cu2+B 向某溶液中通入Cl2,再加入KSCN溶液,溶液變紅 該溶液中含有Fe2+C 將稀鹽酸滴入碳酸鈉溶液中,產生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非金屬性:Cl>CD 向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溶液中一定含有S12.R、X、Y、Z的原子序數依次增大,且都不超過10,這四種元素組成的某種化合物的結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常溫常壓下,上述元素的單質不都呈氣態B.Y、Z的氣態氫化物能發生化合反應C.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酸性:X>YD.Y的單質性質很穩定13.高氯酸銨可用于制造火箭燃料,其受熱發生分解反應NH4ClO4 N2↑+Cl2↑+O2↑+H2O(未配平)。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反應中氧化劑和氧化產物的物質的量之比為3∶2B.反應產生1.12 L O2(標準狀況)時,轉移電子0.35 molC.可用冷的NaOH溶液吸收Cl2制備漂白液D.可用無水CuSO4檢驗產物中的H2O14.羥基氧化鐵[FeO(OH)]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一種以工廠廢料(含FeO、Fe3O4、SiO2、CuO)為原料生產FeO(OH)的工藝流程如下:已知:SiO2難溶于水和稀硫酸。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羥基氧化鐵中鐵元素的化合價為+3價B.“還原”時應加入過量鐵,“廢渣2”為鐵C.FeSO4·7H2O在乙醇中溶解度小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D.FeSO4·7H2O轉化為FeO(OH)的離子方程式為4Fe2++O2+8OH- 4FeO(OH)↓+2H2O15.W、X、Y是三種短周期主族元素且分別位于三個周期,X和Y位于同一主族且原子序數存在2倍關系。ZYX4·7W2X(M=278 g/mol)的熱重曲線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X和Y的簡單氫化物穩定性:X>YB.W和金屬鈉形成的化合物為離子化合物C.最終Q處得到的物質為Z3X4D.熱重曲線的第1、2、3個拐點失去的都是W2X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10分)某學校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探究活動,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Ⅰ.某無色溶液中可能含有Fe3+、Na+、Mg2+、S中的某幾種離子。為確定該溶液中的離子組成,甲組同學進行實驗:取200 mL上述溶液,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反應后將沉淀過濾、洗滌、干燥,得沉淀4.30 g。若向該沉淀中加入過量的稀鹽酸,仍有2.33 g沉淀不溶。(1)該無色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的離子為 (填離子符號)。 (2)加入稀鹽酸后溶解的沉淀為 (填化學式,下同),不溶解的沉淀為 。 Ⅱ.Fe(OH)3膠體可用于凈水。乙組同學設計實驗制備Fe(OH)3膠體,向25 mL沸水中逐滴滴入5~6滴FeCl3飽和溶液,繼續煮沸至液體呈紅褐色,停止加熱。(3)證明有Fe(OH)3膠體生成的實驗操作是 ,利用的膠體性質是 。 Ⅲ.高鐵酸鉀(K2FeO4)可用于自來水消毒、凈化。(4)丙組同學在堿性條件下,利用KClO與Fe(OH)3反應制備高鐵酸鉀,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Fe(OH)3+3KClO+4KOH 2K2FeO4+3KCl+5H2O。在上述反應中,氧化劑與還原劑的物質的量之比為 ,被氧化的元素為 (填元素符號)。 17.(16分)隨原子序數遞增,八種短周期元素(用字母x、y等表示)原子半徑的相對大小、最高正價或最低負價的變化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1)d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為 ;z、d、e的簡單離子半徑的大小順序為 (用離子符號表示)。 (2)金屬Be單質及其化合物的性質與f單質及其化合物的性質相似,寫出鑒別Be(OH)2和Mg(OH)2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3)y、z、d的最簡單氫化物的穩定性的強弱順序是 (用化學式表示)。 (4)h與g相比,非金屬性較強的是 (填元素符號);得出該結論所依據的實驗事實是 (答一條)。 (5)用電子式表示x2g的形成過程: 。 (6)z的一種氫化物分子(Z2H4)中既含非極性鍵又含極性鍵,其結構式為 。 18.(14分)亞氯酸鈉(NaClO2)是一種高效氧化劑和優質漂白劑,可由ClO2為原料制取。實驗室利用下圖裝置制備NaClO2(夾持裝置略),并測定所制NaClO2的純度。已知:①ClO2沸點11 ℃,極易溶于水,濃度過高時易分解爆炸②2NaOH+H2O2+2ClO2 2NaClO2+O2+2H2O(1)裝置A中儀器a的名稱為 ;在酸性條件下,NaClO3可將Na2SO3氧化為Na2SO4并產生ClO2,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實驗過程中需要持續通入稀有氣體,目的是 。 (3)裝置B的作用是 。 (4)裝置C中用冰水浴冷卻的目的是 。 (5)測定亞氯酸鈉含量的實驗步驟:①稱取NaClO2樣品5.0 g于小燒杯中,加入適量蒸餾水和過量的KI固體,再滴入適量的稀H2SO4,充分反應,將所得混合液配成500 mL待測溶液。②移取10.00 mL待測溶液于錐形瓶中,加0.10 mol·L-1 Na2S2O3溶液40.00 mL,溶液中的I2正好完全反應。(已知:Cl)該樣品中NaClO2的質量分數為 。 19.(15分)已知FeCl3的熔點為306 ℃,沸點為315 ℃,易溶于水并且有強吸水性,能吸收空氣中的水蒸氣而潮解。某學習小組的同學對氯氣與鐵的反應及產物做了如下探究實驗。A B C D E(1)按氣流從左到右的方向,裝置的正確連接順序為a→ →f(填儀器接口字母)。 (2)反應開始時,應先點燃裝置 (填“A”或“B”)的酒精燈。 (3)堿石灰的作用是 。 (4)反應一段時間后熄滅酒精燈,冷卻后將硬質玻璃管及收集器中的物質一并快速轉移至錐形瓶中,加入過量的稀鹽酸和少許植物油(反應過程中不振蕩),充分反應后,進行如下實驗:淡紅色溶液中加入過量H2O2溶液后溶液紅色加深的原因是 (請用離子方程式表達)。 (5)已知紅色褪去的同時有氣體生成,經檢驗該氣體為O2。該小組同學對紅色褪去的原因進行探究,通過查閱資料獲知:H2O2在Fe3+催化作用下可分解;SCN-能被氧化劑氧化。據此進行了如下實驗:①取紅色褪去后的溶液三份,第一份滴加FeCl3溶液無明顯變化;第二份滴加試劑X,溶液出現紅色;第三份滴加稀鹽酸和BaCl2溶液,產生白色沉淀。②另取同物質的量濃度的FeCl3溶液滴加2滴試劑X,溶液變紅,再通入O2,無明顯變化。實驗①說明 (填離子符號)發生了反應;實驗②的目的是排除 ;得出結論:溶液紅色褪去的原因是 。 答案全解全析1.A 2.D 3.B 4.D 5.C 6.C 7.B 8.C9.D 10.C 11.A 12.C 13.A 14.B 15.C1.A 將銅絲壓扁、掐絲成型,物質形狀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不涉及化學變化。2.D N2的結構式為,A錯誤;H2O是共價化合物,其電子式為H····H,B錯誤;Cl-的質子數為17,核外電子數為18,其結構示意圖為,C錯誤;NaNO2電離時產生N和Na+,即電離方程式為NaNO2 N+Na+,D正確。3.B 膠體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在1~100 nm之間,蛋白質溶液屬于膠體,根據題圖,水分子可以透過半透膜,而蛋白質分子不能透過半透膜,因此該半透膜的孔徑大小不可能為200 nm,A錯誤;淀粉溶液屬于膠體,可利用該半透膜分離NaCl溶液和淀粉溶液,B正確;泥沙和淀粉溶液的分散質粒子的直徑都大于該半透膜的孔徑,因此該半透膜不能用來分離泥沙和淀粉溶液,C錯誤;Fe(OH)3膠體和蛋白質溶液都屬于膠體,都具有丁達爾效應,不能用丁達爾效應鑒別Fe(OH)3膠體和蛋白質溶液,D錯誤。4.D 加入的Ca(OH)2和Na2CO3反應生成CaCO3沉淀和NaOH,引入了新雜質NaOH,A錯誤;CO2、HCl都能與Na2CO3溶液反應,一般用飽和NaHCO3溶液除去CO2中的HCl雜質,B錯誤;NaHCO3受熱分解為Na2CO3、CO2和H2O,主要物質被除去,C錯誤;MgO和NaOH溶液不反應,而Al2O3和NaOH溶液反應,經過濾、洗滌、干燥,可除去MgO中的Al2O3雜質,D正確。5.C 由順鉑的結構可確定其化學式為Pt(NH3)2Cl2,其相對分子質量為300,即順鉑的摩爾質量為300 g/mol,A錯誤;順鉑中含鉑元素質量為1.95×10-4 g,則n(Pt)==1×10-6 mol,則順鉑的物質的量為1×10-6 mol,該順鉑中含2×10-6 mol的氯原子,B錯誤;含氮元素的質量為1×10-6 mol×2×14 g/mol=2.8×10-5 g,C正確;順鉑的分子數為1×10-6 mol×6.02×1023 mol-1=6.02×1017,D錯誤。6.C 侯氏制堿法獲取碳酸氫鈉,離子方程式為Na++CO2+NH3+H2O NaHCO3↓+N,A正確;NaHCO3溶液與足量Ba(OH)2溶液反應生成BaCO3、NaOH和H2O,B正確;Al(OH)3不溶于氨水,C錯誤;Cl2能氧化SO2,離子方程式為Cl2+SO2+2H2O 4H++2Cl-+S,D正確。7.B pH試紙不能直接伸入溶液中,且氯水具有漂白性,能使pH試紙褪色,A錯誤;乙裝置能比較KMnO4、Cl2、S的氧化性強弱,B正確;稀釋濃硫酸應在燒杯中進行,C錯誤;鐵氰化鉀用于檢驗Fe2+,D錯誤。8.C 不是所有的金屬與水反應都生成堿和H2,如鐵在高溫下與水蒸氣反應生成Fe3O4和H2,①錯誤;鋁露置于空氣中時其表面可形成致密的氧化膜,鋁制品具有較好的抗腐蝕能力,可穩定存在于空氣中,②錯誤;Fe與S直接化合得到FeS,③錯誤;難溶性堿Al(OH)3、Cu(OH)2受熱均易分解,④正確。綜合上述分析可知,C項符合題意。9.D 書寫離子方程式時NH3·H2O不能拆,因發生反應Fe3++3NH3·H2O Fe(OH)3↓+3N,不能大量共存,A錯誤;酸性條件下I-能被Fe3+、ClO-氧化,不能大量共存,B錯誤;OH-與HC發生反應而不能大量共存,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OH-+HC+H2O,C錯誤;四種離子不發生反應,能大量共存,D正確。10.C Cl2是單質,則價類二維圖中類別A為單質,A正確;氯元素的最低價態為-1價,Cl-只具有還原性,B正確;Cl2溶于水后,溶液中存在HClO、Cl-、H+、OH-、Cl2、H2O、ClO-,0.5 mol Cl2溶于水后,由原子守恒可知溶液中n(Cl-)+n(ClO-)+n(HClO)+2n(Cl2)=1 mol,C錯誤;由非金屬性:Cl>S,可知最高價含氧酸的酸性:HClO4>H2SO4,D正確。11.A 銅粉逐漸溶解,說明發生反應2Fe3++Cu 2Fe2++Cu2+,可證明氧化性:Fe3+>Cu2+,A正確;該溶液中可能含Fe3+、Fe2+,B錯誤;將稀鹽酸滴入Na2CO3溶液中,產生CO2,可說明酸性:HCl>H2CO3,不能說明非金屬性:Cl>C,若將鹽酸換成HClO4溶液,可證明非金屬性:Cl>C,C錯誤;白色沉淀可能是BaSO4、BaCO3、AgCl等,故不能證明溶液中一定含有S,D錯誤。12.C R、X、Y、Z的原子序數依次增大,且都不超過10,由化合物的結構可知,R、Z只形成1個共價鍵,可判斷陽離子為N,則R為H、Y為N、Z為F;題述陰離子中X的化合價為+3價,可知X為B。常溫常壓下,H2、N2和F2為氣體,B不是氣體,A正確;Y、Z的氣態氫化物分別為NH3、HF,二者能發生化合反應生成NH4F,B正確;非金屬性:B13.A 配平化學方程式為2NH4ClO4 N2↑+Cl2↑+2O2↑+4H2O,反應中氧化劑為NH4ClO4,氧化產物為N2和O2,氧化劑和氧化產物的物質的量之比為2∶3,A錯誤;產生1.12 L O2(標準狀況)時,生成0.025 mol Cl2,反應中轉移電子0.35 mol,B正確;2NaOH+Cl2 NaClO+NaCl+H2O,C正確;無水CuSO4為白色固體,吸水后變為藍色的CuSO4·5H2O,因此可用無水CuSO4檢驗產物中的H2O,D正確。14.B FeO(OH)中O為-2價,H為+1價,根據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等于0,可知Fe為+3價,A正確;廢料含FeO、Fe3O4、SiO2、CuO,加入稀硫酸“酸浸”,SiO2難溶于稀硫酸,“廢渣1”為SiO2,“酸浸”后的濾液中含硫酸鐵、硫酸亞鐵、硫酸銅,加入過量鐵粉,鐵粉把硫酸鐵還原為硫酸亞鐵,把硫酸銅中的銅置換出來,“廢渣2”為鐵和銅,B錯誤;加乙醇后析出FeSO4·7H2O晶體,可知FeSO4·7H2O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小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C正確;FeSO4·7H2O晶體和氫氧化鈉溶液、氧氣反應可生成FeO(OH),根據得失電子守恒、原子守恒、電荷守恒配平離子方程式為4Fe2++O2+8OH- 4FeO(OH)↓+2H2O,D正確。15.C 根據W、X、Y是三種短周期主族元素且分別位于三個周期,可知W一定為H元素,X、Y位于同一主族且原子序數存在2倍關系,再結合物質的化學式可推斷X為O元素,Y為S元素。該物質的M=278 g/mol,可知Z的相對原子質量為56,Z為Fe元素。該物質的化學式為FeSO4·7H2O。根據非金屬性O>S,可知簡單氫化物的穩定性:H2O>H2S,A正確;NaH是由Na+和H-構成的離子化合物,B正確;8.34 g FeSO4·7H2O的物質的量為0.03 mol,其中含結晶水的物質的量為0.21 mol,質量為3.78 g,完全失去結晶水后剩余質量為8.34 g-3.78 g=4.56 g,即P處對應的物質為FeSO4,最終Q處得到鐵的氧化物,其中含0.03 mol Fe,則n(O)=(2.40 g-0.03 mol×56 g/mol)÷16 g/mol=0.045 mol,即Q處Fe、O的物質的量之比為0.03 mol∶0.045 mol=2∶3,故Q處得到的物質為Fe2O3,C錯誤;根據上述分析,第1、2、3個拐點失去的都是H2O,D正確。16.答案 (除標注外,每空1分)(1)Fe3+、Mg2+(2分)(2)BaCO3 BaSO4(3)用激光筆照射,若出現一條光亮的“通路”,證明有Fe(OH)3膠體生成(2分) 丁達爾效應(4)3∶2(2分) Fe解析 (1)無色溶液中不能含Fe3+,加入BaCl2溶液生成沉淀,且加入鹽酸沉淀部分溶解,說明沉淀為BaCO3、BaSO4,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溶液中不含能與C反應生成沉淀的Mg2+,即該無色溶液中一定不存在Fe3+、Mg2+。(2)加入鹽酸時溶解的是BaCO3,不溶解的是BaSO4。(3)Fe(OH)3膠體具有丁達爾效應。(4)根據反應中KClO中Cl元素由+1價降低為-1價,可知KClO為氧化劑,Fe元素由+3價升高為+6價,Fe元素被氧化,Fe(OH)3為還原劑,則反應中氧化劑與還原劑的物質的量之比為3∶2。17.答案 (每空2分)(1)第二周期第ⅥA族 N3->O2->Na+(2)Be(OH)2+2NaOH Na2[Be(OH)4](3)H2O>NH3>CH4(4)Cl 將Cl2通入H2S溶液中,可觀察到有黃色沉淀析出(合理即可)(5)(6)解析 結合題圖可知:字母 x y z d e f g h元素 H C N O Na Al S Cl(1)d為O,其核外有2個電子層,最外層有6個電子,故d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二周期第ⅥA族。z、d、e的簡單離子分別為N3-、O2-、Na+,具有相同的電子層結構,根據“核大徑小”可知離子半徑:N3->O2->Na+。(2)根據金屬Be單質及其化合物的性質與f(Al)及其化合物的性質相似可知,Be(OH)2能與NaOH溶液反應,而Mg(OH)2不能,故鑒別Be(OH)2和Mg(OH)2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Be(OH)2+2NaOH Na2[Be(OH)4]。(3)根據非金屬性:O>N>C,可知最簡單氫化物的穩定性:H2O>NH3>CH4。(4)S、Cl是同周期元素,其非金屬性:Cl>S;得出該結論可依據的實驗事實是將Cl2通入H2S溶液中,可觀察到有黃色沉淀析出,可知Cl2的氧化性強于S,故非金屬性:Cl>S。(5)x2g為H2S,用電子式表示H2S的形成過程為 。 (6)根據N2H4中既含非極性鍵又含極性鍵,可寫出其結構式為。18.答案 (除標注外,每空2分)(1)分液漏斗 2NaClO3+Na2SO3+H2SO4(濃) 2Na2SO4+2ClO2↑+H2O(3分)(2)稀釋ClO2,防止發生危險(3)做安全瓶(或緩沖瓶),防止C中液體倒吸進入裝置A中(4)減少H2O2分解和ClO2揮發(5)90.5%(3分)解析 制備亞氯酸鈉的原理是2NaOH+H2O2+2ClO2 2NaClO2+O2+2H2O,裝置A制備ClO2,裝置B為安全瓶,裝置C制備亞氯酸鈉,裝置D的作用是吸收ClO2。(1)裝置A中儀器a的名稱為分液漏斗;產生ClO2的化學方程式為2NaClO3+Na2SO3+H2SO4(濃) 2Na2SO4+2ClO2↑+H2O。(2)ClO2濃度過高,易分解爆炸,故實驗過程中通入稀有氣體的目的是稀釋ClO2,防止發生危險。(3)裝置B是安全瓶(或緩沖瓶),防止C中液體倒吸進入裝置A中。(4)ClO2沸點較低,易揮發,制取NaClO2時用到H2O2,H2O2易分解,冰水浴可以減少H2O2分解和ClO2揮發。(5)NaClO2將I-氧化為I2,根據題中已知得:Cl1 mol 4 moln(Cl) 0.10 mol·L-1×40.00×10-3 L10.00 mL待測液中n(NaClO2)=n(Cl)=0.10 mol·L-1×40.00×10-3 L×=1×10-3 mol,500 mL待測液中n總(NaClO2)=1×10-3 mol×=0.05 mol,m(NaClO2)=0.05 mol×90.5 g·mol-1=4.525 g,w=×100%=90.5%。19.答案 (除標注外,每空2分)(1)g→h→d→e→b→c(2)A(3)除去未反應的Cl2,防止空氣中水蒸氣進入裝置B(4)2Fe2++H2O2+2H+ 2Fe3++2H2O(5)SCN- H2O2分解產生的O2氧化SCN-的可能(3分) H2O2將SCN-氧化成了S解析 (1)濃鹽酸與MnO2反應制備Cl2,需經除雜和干燥得到純凈的Cl2,再與Fe加熱即可生成FeCl3,FeCl3易潮解,裝置末端連接裝有堿石灰的干燥管,故裝置的正確連接順序為a→g→h→d→e→b→c→f。(2)反應開始時,先點燃裝置A處的酒精燈,使裝置中充滿氯氣,再點燃裝置B處酒精燈。(3)堿石灰既能除去未反應的Cl2,又能防止空氣中水蒸氣進入裝置B。(4)淡黃色溶液中含有Fe3+,加入試劑X后顯淡紅色,說明X中含SCN-;過量Fe與FeCl3反應生成FeCl2,加入H2O2溶液能將Fe2+氧化為Fe3+,故溶液的紅色加深,Fe2+在酸性條件下被H2O2氧化成Fe3+的離子方程式為2Fe2++H2O2+2H+ 2Fe3++2H2O。(5)第一份滴加FeCl3溶液無明顯變化,說明溶液中不存在SCN-;第二份滴加試劑X,溶液出現紅色,說明溶液中存在Fe3+;第三份滴加稀鹽酸和BaCl2溶液,產生白色沉淀,說明溶液中有S,故由實驗①可知SCN-發生了反應。另取同濃度的FeCl3溶液滴加2滴試劑X,溶液變紅,再通入O2,無明顯變化,說明不是O2氧化SCN-使溶液紅色褪去,故實驗②的目的是排除H2O2分解產生的O2氧化SCN-的可能。綜合以上分析可知,溶液紅色褪去的原因是H2O2將SCN-氧化成了S。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