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一單元 研究物質的實驗方法 課件+練習-《精講精練》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化學蘇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一單元 研究物質的實驗方法 課件+練習-《精講精練》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化學蘇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

資源簡介

第2課時 物質的檢驗 物質性質和變化的探究
基礎過關練
題組一  檢驗物質的化學方法
1.(經典題)可以確定溶液中存在C的實驗事實是 (  )
A.加入硝酸銀溶液,有白色沉淀產生
B.加入鹽酸,有無色無味氣體產生
C.加入氯化鈣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鹽酸,白色沉淀溶解,產生可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無色無味氣體
D.加入氫氧化鋇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鹽酸,白色沉淀溶解,產生可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無色無味氣體
2.(經典題)檢驗銨鹽的方法是將待檢物取出少量放入試管中,然后(  )
A.加熱,將紅色石蕊試紙放在試管口檢驗
B.加水溶解,用紅色石蕊試紙檢驗溶液的酸堿性
C.加入堿溶液,加熱,再滴入酚酞溶液
D.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加熱,將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放在試管口檢驗
3.鑒別NaCl的最佳方法是(  )
A.焰色呈黃色,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B.焰色呈紫色,加鹽酸酸化的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C.焰色呈黃色,加鹽酸酸化的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D.焰色呈紫色,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4.檢驗某未知溶液中的離子,下列有關實驗操作、實驗現象和結論均正確的是(  )
選項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結論
A 用鉑絲蘸取少量該溶液,放在煤氣燈火焰上灼燒 焰色為黃色 原溶液中存在Na+
B 取少量該溶液于試管中,滴加硝酸銀溶液 產生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存在Cl-
C 取少量該溶液于試管中,滴加足量稀鹽酸,將產生的無色無味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原溶液中存在C
D 取少量該溶液于試管中,滴加氯化鋇溶液 產生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存在S
5.(經典題)某溶液無色、澄清,對該溶液初步分析后發現其中可能含有S、Na+、C、H+、N、Cl-中的若干種,然后又做了如下實驗。
①用pH試紙測定溶液的pH,結果pH試紙顯紅色。
②取2 mL溶液,加入BaCl2溶液和稀鹽酸,生成了白色沉淀。
③將②中所得的混合物充分靜置后,取上層澄清的液體,加入AgNO3溶液和稀硫酸,生成了白色沉淀。
(1)由上述實驗可知,溶液中一定存在的離子是     (填離子符號,下同),一定不存在的離子是     。
(2)在上述實驗操作中,有錯誤的步驟是(填序號)    。正確的操作是                              
               。
(3)按(2)中改正實驗操作后,仍生成白色沉淀,則還不能確定該溶液中是否存在的離子是      。
題組二  檢驗物質的物理方法
6.看到綻放的美麗焰火,很容易聯想到化學中的焰色反應,下列關于焰色反應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
A.焰色反應是金屬元素在火焰上灼燒時使火焰呈現特殊的顏色
B.應該用稀鹽酸清洗做過焰色反應實驗的鉑絲
C.在酒精燈火焰上灼燒蘸有K2CO3溶液的細鐵絲時,透過藍色鈷玻璃能觀察到紫色火焰
D.焰色反應的本質是元素在發生化學變化時引起能量差異導致的
7.用光潔的鉑絲蘸取某無色溶液在火焰上灼燒,直接觀察時看到火焰呈黃色,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只含Na+
B.可能含有Na+,可能還含有K+
C.既含有Na+,又含有K+
D.一定含Na+,可能含有K+
8.(經典題)現有A、B、C、D四種化合物,透過藍色鈷玻璃觀察其焰色時發現火焰均為紫色;A、B、C分別和鹽酸反應后,均可得到D;將固體C加熱可制得A;若在A的溶液中通入一種無色無味氣體,又可制得C;B與C的溶液混合可制得A。回答下列問題:
(1)A是    (填化學式,下同),B是    ,C是    ,D是    。
(2)寫出B+C→A的化學方程式:                  。
題組三  物質性質和變化的探究
9.某同學想用實驗證明硫酸銅溶液顯藍色與S無關,進行下列實驗無意義的是(  )
A.觀察硫酸鈉溶液沒有顏色
B.向硫酸銅溶液中滴加適量的氯化鋇溶液,振蕩后靜置,溶液藍色未消失
C.向硫酸銅溶液中滴加適量的氫氧化鈉溶液,振蕩后靜置,溶液藍色消失
D.加水稀釋硫酸銅溶液,溶液藍色變淺
10.(經典題)為了探究溫度對化學反應快慢的影響,下列實驗方案可行的是(  )
11.為了探究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甲、乙、丙、丁四位同學分別設計了如下四個實驗,你認為結論不正確的是(  )
A.在相同條件下,等質量的大理石塊和大理石粉分別與相同濃度、相同體積的鹽酸反應時,大理石粉的反應快
B.將相同大小、相同形狀的鎂條和鋁條分別與相同濃度的鹽酸反應時,二者的化學反應速率相等
C.將相同濃度、相同體積的濃硝酸分別放在暗處和光照處,會發現光照可以加快濃硝酸的分解
D.室溫下,向兩支試管中分別加入相同濃度、相同體積的雙氧水,再向其中一支試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錳粉末,二者產生氧氣的快慢不同
能力提升練
題組一  物質的檢驗與鑒別
1.在Na2SO4溶液中可能含有NaCl雜質,要檢驗NaCl是否存在,下列實驗方法正確的是(  )
A.取樣,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則有Cl-
B.取樣,加足量BaCl2溶液,過濾后再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則有Cl-
C.取樣,加入足量Ba(NO3)2溶液,過濾后再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則有Cl-
D.取樣,加入Ba(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則有Cl-
2.(經典題)有4瓶常用溶液:①BaCl2溶液,②NaCl溶液,③Na2SO4溶液,④CuSO4溶液。不用其他試劑,即可通過實驗方法將它們一一鑒別出來,鑒別出來的先后順序可能是(  )
A.①④③②    B.①④②③
C.①③④②    D.④①②③
3.某溶液的溶質僅由Na+、Cu2+、Ba2+、Fe3+、C、S、Cl-中的若干種離子組成,取適量該溶液進行如下實驗:
根據以上實驗判斷,下列推斷錯誤的是(  )
A.氣體1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變渾濁
B.白色沉淀2中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C.原溶液中一定存在Na+和Cl-
D.濾液2中加入碳酸鈉溶液一定會產生白色沉淀
4.下列物質鑒別方法不正確的是(  )
A.用焰色反應鑒別NaCl、KCl溶液
B.用氫氧化鈉鑒別MgCl2溶液、NaCl溶液
C.利用丁達爾效應鑒別FeCl2溶液和HCl溶液
D.用澄清石灰水鑒別CO、CO2氣體
題組二  物質性質和變化的探究
5.已知H2O2分解快慢受多種因素影響,某小組對此進行探究。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20 ℃)
序號 H2O2溶液體積/mL FeCl3溶液體積/mL 混合液pH 純H2O2 pH 完全分解所用時間/s
1 20 10 1.00 2.92 幾乎不分解
2 20 10 2.92 2.92 202
3 20 10 7.50 2.92 192
4 20 10 9.50 2.92 139
5 20 10 10.50 2.92 77
A.題表表明,其他條件相同時,堿性條件下H2O2分解比酸性條件下快
B.題圖表明,其他條件相同時,CuCl2對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不如FeCl3好
C.題圖表明,其他條件相同時,CuCl2對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不如CuSO4
D.以上實驗表明,催化劑、溶液酸堿性對H2O2分解快慢有影響
6.CuSO4溶液對過氧化氫的分解反應具有催化作用(起催化作用的是Cu2+)。有同學猜想其他鹽溶液也能在這個反應中起同樣的作用,于是他們做了以下實驗探究。
(1)請你幫助他們完成實驗報告:
實驗過程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在一支試管中加入5 mL 5%的H2O2溶液,然后滴入適量的FeCl3溶液,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            FeCl3溶液可以催化H2O2分解
(2)已知FeCl3在水中可電離出Fe3+和Cl-,同學們提出以下猜想。
甲同學的猜想:真正催化H2O2分解的是FeCl3溶液中的H2O;
乙同學的猜想:真正催化H2O2分解的是FeCl3溶液中的Fe3+;
丙同學的猜想:真正催化H2O2分解的是FeCl3溶液中的Cl-。
你認為最不可能的是    同學的猜想,理由是                              。
(3)同學們對余下的兩個猜想用實驗進行了探究。請你仔細分析后完成下表:
實驗過程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向盛有5 mL 5%的H2O2溶液的試管中加入少量的鹽酸,并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 無明顯 現象 ①                                       
向盛有5 mL 5%的H2O2溶液的試管中加入少量的②      ,并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 ③       ④   
7.某化學小組同學在進行“活潑金屬與酸的反應”實驗時,對鋁和鋁的化合物的性質進行了探究。
【查閱資料】鋁是一種活潑金屬,在空氣中表現出良好的抗腐蝕性,是由于鋁與氧氣作用形成一層致密的氧化膜。
【性質探究】
(1)金屬的活動性
甲同學將用砂紙打磨過的鋁片放入氯化鎂溶液中,觀察到      ,說明鋁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排在鎂的     。
(2)金屬與酸的反應
圖1
圖2
①鋁片與稀硫酸反應產生氫氣的速率與時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單質鋁與稀硫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圖中從a到c產生H2的速率增大的原因可能是                              
                              。
②將鋁片與pH相同的足量稀硫酸、稀鹽酸反應,結果生成氫氣的速率前者比后者慢很多。
甲同學認為可能是兩片鋁片的大小、質地等不同造成的,于是將某鋁片從中間切成兩等份,再分別放入pH相同的稀硫酸和稀鹽酸中,結果仍是生成氫氣的速率前者比后者慢得多。此實驗方法是     。乙同學提出,可能是與稀硫酸反應的鋁片表面有氧化膜的原因,大家一致反對,因為         。
丙同學對比鹽酸和硫酸的化學式之后,認為可能是鹽酸中的氯離子對反應產生促進作用,你認為還存在的另一種可能是           。
【驗證猜想】為了驗證“鹽酸中的氯離子對反應產生促進作用”的猜想,大家一起設計了如圖2所示的實驗。如果該實驗能證明猜想正確,則加入的兩種溶液的溶質化學式分別為A   ,B   。
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
第2課時 物質的檢驗 物質性質和變化的探究
基礎過關練
1.C C的檢驗要考慮到干擾離子:S、HC等,如HC也會產生B、D項中的現象。
2.D 利用銨鹽與強堿溶液共熱反應生成氨氣及氨氣的性質進行檢驗,把NaOH溶液加入試管中,加熱后產生的氣體若能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就可以確定該物質中含銨鹽,故D項正確。
3.A Na+焰色呈黃色,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證明含Cl-。
4.A 鈉的焰色為黃色,A項正確;檢驗Cl-的方法為:取少量待測液于試管中,加入AgNO3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則含有Cl-,B項錯誤;若原溶液中不含C,而含HC,加入足量稀鹽酸,產生的無色無味氣體也可以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C項錯誤;檢驗S:取少量待測液于試管中,先加入過量稀鹽酸,無現象,后滴加BaCl2溶液,若產生白色沉淀,則原溶液中含有S,D項錯誤。
5.答案 (1)H+、S
(2)③ 另取2 mL原溶液,加入AgNO3溶液和稀硝酸
(3)Na+、N
解析 (1)pH試紙顯紅色,說明溶液中大量存在H+,故不能有C。用BaCl2溶液和稀鹽酸檢驗時生成了白色沉淀,說明溶液中有S。
(2)第②步操作中引入了Cl-,所以第③步操作是錯誤的(易錯點),應另取原溶液進行Cl-的檢驗。
6.D 由焰色反應的概念可知,焰色反應是金屬元素在灼燒時使火焰呈現特殊的顏色,A正確;做焰色反應實驗結束后,鉑絲要用稀鹽酸洗滌,以除去雜質,B正確;在酒精燈火焰上灼燒蘸有K2CO3溶液的細鐵絲時,透過藍色鈷玻璃能觀察到紫色火焰,C正確;焰色反應屬于物理變化,D錯誤。
7.D 直接觀察時看到火焰呈黃色,說明溶液中含有Na+,沒有透過藍色鈷玻璃觀察,無法確定溶液中是否含有K+。
8.答案 (1)K2CO3 KOH KHCO3 KCl
(2)KHCO3+KOHK2CO3+H2O
解析 根據焰色可知四種化合物中均含有鉀元素;A、B、C分別和鹽酸反應都生成了D,D為KCl。由A、B、C之間的轉化關系可推知A為K2CO3,B為KOH,C為KHCO3。
9.D A項,做對照實驗;B項,生成硫酸鋇沉淀,溶液藍色沒有消失,可以說明硫酸銅溶液顯藍色與S無關;C項,形成氫氧化銅沉淀,溶液藍色消失,可以說明硫酸銅溶液顯藍色與S無關。
10.D 探究溫度對化學反應快慢的影響,需在催化劑相同,H2O2溶液濃度相同,溫度不同的條件下做對照實驗,通過產生氣泡的快慢來探究溫度對化學反應快慢的影響。
11.B 將相同大小、相同形狀的鎂條和鋁條分別與相同濃度的鹽酸反應,鎂、鋁性質不同,鎂與鹽酸反應速率更快。
能力提升練
1.C 加入AgNO3溶液,生成的白色沉淀可能是AgCl,也可能是Ag2SO4,無法確定是否含有Cl-,A錯誤;加足量BaCl2溶液,引入了Cl-,干擾檢驗,B錯誤;先加足量Ba(NO3)2溶液,可除去S,從而排除S的干擾,過濾后再加AgNO3溶液,產生了白色沉淀,可表明溶液中含有Cl-,C正確;加入Ba(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無法確定是否含有Cl-,D錯誤。
方法點津 一般情況下,檢驗Cl-需要用HNO3溶液和AgNO3溶液。本題中S的存在會干擾Cl-的檢驗,所以先用足量Ba(NO3)2除去S,此時已經沒有其他干擾離子,可以省略HNO3溶液,過濾后直接加入AgNO3溶液檢驗Cl-。
2.D 解答此類問題的一般方法:先根據待鑒別的溶液顏色確定出一種溶液,由已確定的溶液再去進一步鑒別其他溶液(解題技法)。由于CuSO4溶液呈藍色,故可最先確定CuSO4溶液;取少量其他三種溶液于三支試管中,加入CuSO4溶液,只有BaCl2溶液中產生白色沉淀,故第二個鑒別出的是BaCl2溶液;然后取少量剩余兩種溶液分別加入BaCl2溶液,可鑒別出Na2SO4溶液和NaCl溶液,故其檢出順序為④①③②或④①②③。
3.C 該溶液的溶質僅由Na+、Cu2+、Ba2+、Fe3+、C、S、Cl-中的若干種離子組成,加過量鹽酸有氣體放出,放出的氣體一定是二氧化碳,則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Cu2+、Ba2+、Fe3+都不能與C大量共存,則原溶液中一定不含Cu2+、Ba2+、Fe3+;根據溶液呈電中性,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a+;向無色溶液1中加過量氫氧化鋇溶液得白色沉淀2,該沉淀一定是硫酸鋇,則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向濾液2中加過量硝酸和硝酸銀溶液生成白色沉淀3,該沉淀一定是氯化銀,由于操作過程中加入了鹽酸,所以不能確定原溶液中是否含有Cl-(易錯點)。氣體1是二氧化碳,將其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變渾濁,A正確;白色沉淀2是硫酸鋇,加稀硝酸,BaSO4不溶解,B正確;根據以上分析,知原溶液中一定存在Na+,不能確定是否含有Cl-,C錯誤;由于加入了過量氫氧化鋇,則濾液2中一定含有Ba2+,故向濾液2中加入碳酸鈉溶液一定會產生白色沉淀,D正確。
4.C K的焰色為紫色,Na的焰色為黃色,可以鑒別,A項正確;NaOH與MgCl2溶液反應產生沉淀,而NaOH與NaCl溶液不反應,可以鑒別,B項正確;只有膠體才具有丁達爾效應,C項錯誤;少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變渾濁,而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無現象,可以鑒別,D項正確。
5.C 對比實驗3和實驗1可知,堿性條件下,H2O2完全分解所用時間短,即其他條件相同時,H2O2在堿性條件下分解比在酸性條件下快,A項正確;對比題圖中FeCl3、CuCl2催化曲線可知,其他條件相同時,相同時間內,FeCl3催化過程H2O2分解生成的氣體的壓強大,即FeCl3催化更有利于H2O2分解,B項正確;對比題圖中CuSO4、CuCl2催化曲線,可知CuCl2對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比CuSO4好,C項錯誤;根據題表中溶液的酸堿性對H2O2分解的影響可知,其他條件相同時,H2O2在酸性條件下分解比堿性條件下慢,根據題圖中FeCl3、CuSO4、CuCl2的催化曲線可知,催化效果:FeCl3>CuCl2>CuSO4,所以催化劑、溶液酸堿性對H2O2分解快慢有影響,D項正確。
6.答案 (1)試管中有大量氣泡產生,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2)甲 過氧化氫溶液中有水,可見水不是催化劑
(3)①起催化作用的不是Cl- ②Fe2(SO4)3溶液(合理即可) ③試管中有大量氣泡產生,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④起催化作用的是Fe3+
解析 (1)FeCl3溶液對H2O2的分解有催化作用,所以現象是試管中有大量氣泡產生,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2)過氧化氫溶液中有水,但一般情況過氧化氫分解速率很小,可見水不是催化劑,所以三個猜想中,最不可能的是甲。
(3)設計實驗時需要控制變量,即分別加入Fe3+、Cl-,第一步實驗加鹽酸(有Cl-、無Fe3+),無明顯現象,說明Cl-不起催化作用;第二步實驗應加入一種含Fe3+但不含Cl-的物質,如Fe2(SO4)3等,H2O2的分解被促進,所以試管中有大量氣泡產生,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說明起催化作用的是Fe3+。
7.答案 (1)無明顯現象 后面 
(2)①2Al+3H2SO4Al2(SO4)3+3H2↑ 反應放熱,隨著反應的進行,溫度升高,加快了反應速率 ②控制變量法 與鹽酸反應的鋁片表面也有氧化膜 S對反應有抑制作用 NaCl Na2SO4(合理即可)
解析 (1)甲同學將用砂紙打磨過的鋁片放入MgCl2溶液中,觀察不到明顯的現象,說明鋁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排在鎂的后面。
(2)①鋁片與稀硫酸反應產生氫氣和Al2(SO4)3,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Al+3H2SO4Al2(SO4)3+3H2↑,圖中從a到c產生H2的速率增大,是因為反應放熱,隨著反應的進行,溫度升高,加快了反應速率。②將某鋁片從中間切成兩等份,再分別放入pH相同的稀硫酸和稀鹽酸中,觀察現象,此實驗方法是控制變量法;由于使用的鋁片是一樣的,即與鹽酸反應的鋁片表面也有氧化膜,故該猜想錯誤;可能是Cl-對反應有促進作用,使用的還有硫酸,還可能是S對反應有抑制作用;為了驗證鹽酸中的氯離子對反應產生促進作用的猜想,加入的兩種溶液的溶質可以是NaCl(A)和Na2SO4(B)。
17專題2 研究物質的基本方法
第一單元 研究物質的實驗方法
第1課時 物質的分離與提純
基礎過關練
題組一  實驗安全與基本規范
1.在工業生產與實驗操作中要具備良好的安全意識。下列所示危險化學品分類標志對應不正確的是(  )
2.在實驗室和生產生活中,安全都是最重要的。下列安全問題的處理方法不正確的是(  )
A.電器著火時應馬上切斷電源
B.將過期的化學藥品直接倒入下水道
C.少量濃硫酸濺到皮膚上,立即用大量水沖洗
D.將肥皂水涂在天然氣管道接口處,檢驗是否漏氣
3.實驗室用石灰石和稀鹽酸制取二氧化碳,下列裝置及操作正確的是 (  )
A.加入石灰石     B.制備裝置
C.收集裝置       D.處理廢液
題組二  物質的結晶與過濾
4.以下過濾操作中,不正確的是(  )
A.濾紙應緊貼漏斗內壁并用少量水潤濕,使濾紙與漏斗壁之間沒有氣泡
B.漏斗下端尖嘴處應緊靠燒杯內壁
C.倒入漏斗的過濾液的液面應高于濾紙邊緣
D.要沿著玻璃棒慢慢向漏斗中傾倒過濾液
5.(經典題)要從KCl和MnO2的混合物中回收MnO2,下列操作順序正確的是(已知MnO2為黑色難溶于水的固體)(  )
A.溶解 過濾 蒸發 洗滌
B.溶解 過濾 洗滌 干燥
C.溶解 過濾 蒸發 干燥
D.溶解 洗滌 過濾 干燥
6.粗略測定草木灰中碳酸鉀的含量,需經稱量、溶解、過濾、蒸發等操作。下列圖示對應的操作不規范的是(  )
題組三  蒸餾、萃取與分液
7.材料一:我國明代《本草綱目》中“燒酒”條目下寫道:“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
材料二:《本草衍義》中對精制砒霜有如下敘述:“取砒之法,將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煙上飛著覆器,遂凝結,累然下垂如乳,尖長者為勝,平短者次之。”
材料一中的“法”,材料二中的操作方法分別指(  )
A.蒸餾、蒸發
B.萃取、蒸餾
C.蒸發、過濾
D.蒸餾、升華
8.實驗室用如圖所示的裝置蒸餾海水,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蒸餾燒瓶中加入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暴沸
B.實驗時冷卻水應從a口進入,從b口流出
C.錐形瓶中能收集到高濃度的氯化鈉溶液
D.該裝置可用于分離海水中的NaCl和MgCl2
9.下列實驗操作中,正確的是(  )
A.蒸發操作時,將KCl溶液直接蒸干得到KCl晶體
B.分液操作時,分液漏斗中下層液體從下口放出后,再將上層液體從下口放出到另一個燒杯中
C.蒸餾操作時,先點燃酒精燈,后通冷卻水
D.萃取操作中,倒轉分液漏斗振蕩,并適時旋開活塞放氣
10.下列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
A.稀釋濃硫酸   B.灼燒碎海帶
C.用酒精萃取碘水中的碘 D.分離乙酸(沸點為118 ℃)
和乙醚(沸點為34 ℃)
11.(經典題)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圖中①~④儀器的名稱:



①    ;②     ;③    ;④    。
(2)儀器①~④中,使用時必須檢查是否漏水的有    。(填序號)
(3)分離碘水中的碘單質,可先向碘水中加入    (填“CCl4”或“乙醇”),靜置一段時間后現象是            ,選擇裝置    (填“Ⅰ”“Ⅱ”或“Ⅲ”)進行    (填操作名稱),再選裝置   (填“Ⅰ”“Ⅱ”或“Ⅲ”)進行分離。
能力提升練
題組一  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與技能
1.下列關于化學實驗操作或實驗事故處理的敘述錯誤的是 (  )
A.做蒸餾實驗時,液體沸騰后發現忘記加沸石,應立即添加
B.實驗室中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結束時,應先把導管從水中移出,再撤去酒精燈
C.少量強堿溶液滴到皮膚上時,要先用大量水沖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D.取用化學藥品時,應特別注意觀察藥品包裝容器上的安全警示標識
2.規范的實驗操作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保障。下列實驗操作中,不合理的是(  )
A.使用量筒量取液體,讀數時,視線與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
B.提純混有少量氯化鉀的硝酸鉀:先將樣品溶于熱水中制成飽和溶液,再冷卻結晶、過濾
C.測定某溶液的pH時,用玻璃棒蘸取待測溶液滴到濕潤的pH試紙上
D.做CO還原Fe2O3實驗時,先向盛Fe2O3的玻璃管中通入CO一段時間后再加熱
3.下列實驗方法或操作正確的是(  )
    
     
4.下列實驗操作中,與其他三項的目的不屬于同一類的是(  )
A.點燃氫氣、一氧化碳等可燃性氣體前,先檢驗氣體的純度
B.在使用氫氣還原氧化銅時,先向硬質玻璃管中通入氫氣
C.在進行鐵絲燃燒實驗前,先向充滿氧氣的集氣瓶中加入一層細沙
D.做酸堿中和反應實驗時,先在堿溶液中滴入1~2滴酚酞溶液
題組二  物質的分離與提純
5.三國時期曹植在《七步詩》中這樣寫道:“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詩文中所說的“漉”涉及的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是(  )
6.下列除去雜質的方法中合理的是(  )
A.除去N2中的少量O2,通過灼熱的焦炭,收集氣體
B.除去CO2中的少量CO,用酒精燈加熱
C.除去FeSO4溶液中的少量CuSO4,加入足量鐵屑,充分反應后過濾
D.除去KCl溶液中的少量MgCl2,加入適量NaOH溶液,過濾
7.苯甲酸是一種常用的食品防腐劑。某實驗小組提純粗苯甲酸(含少量NaCl和泥沙)的流程如下:
已知:苯甲酸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大,且變化較大,100 ℃以上會升華。
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加入熱水的目的是增大苯甲酸的溶解度
B.操作1是趁熱過濾,目的是防止苯甲酸結晶析出
C.操作2是蒸發結晶
D.洗滌苯甲酸晶體時用冷水,洗滌效果更好
8.某工廠的廢水中含有大量的FeSO4、較多的CuSO4和少量的Na2SO4。為了減少污染并變廢為寶,某實驗小組設計了如圖流程制備綠礬(FeSO4·7H2O)并回收金屬銅。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試劑①”為鐵粉,“試劑②”為稀鹽酸
B.加入“試劑②”時,固體H部分溶解同時有氣體生成
C.進行“操作Ⅰ”和“操作Ⅱ”時,需要用到的玻璃儀器只有燒杯、漏斗
D.“溶液G”和“溶液K”中都只含一種溶質
9.[Cu(NH3)4]SO4·H2O常用作殺蟲劑、媒染劑,某小組在實驗室以銅為主要原料合成該物質的路線如圖所示:
資料卡:①[Cu(NH3)4]SO4·H2O為絳藍色晶體。
②(NH4)2SO4和[Cu(NH3)4]SO4·H2O在水中均可溶,在乙醇中均難溶。
③若向[Cu(NH3)4]SO4溶液中加入乙醇,會析出[Cu(NH3)4]SO4·H2O晶體。
請回答下列問題:
(1)方案1的實驗步驟為蒸發濃縮、   、過濾、洗滌、干燥。
(2)方案2的實驗步驟為:向[Cu(NH3)4]SO4溶液中加入適量    (填試劑名稱),過濾、洗滌、干燥。
(3)方案1、2中步驟均有過濾、洗滌、干燥。
①過濾的主要目的是將固液混合物進行分離。中學化學中常見的固液混合物分離的操作有“傾析法”“普通過濾法”和“減壓過濾法”等,操作示意圖如下:
減壓過濾法相對于普通過濾法的優點為    (填字母,下同)。
A.過濾速度相對較快
B.能過濾膠體類混合物
C.得到的固體物質相對比較干燥
②下列最適合在“洗滌”步驟中作為洗滌液的是    。
A.蒸餾水  
B.乙醇與水的混合液  
C.飽和(NH4)2SO4溶液
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
專題2 研究物質的基本方法
第一單元 研究物質的實驗方法
第1課時 物質的分離與提純
基礎過關練
1.D A為爆炸品標志,正確;B為腐蝕品標志,正確;C為有毒品標志,正確;D為放射性物品標志,D錯誤。
2.B 電器著火時應立即切斷電源,A正確;過期的化學藥品需要單獨處理,不能隨意丟棄,B錯誤;濃硫酸具有強腐蝕性,少量濃硫酸濺到皮膚上,應先用大量的水沖洗,最后涂上碳酸氫鈉溶液,C正確;可用涂肥皂水的方法判斷接口處是否漏氣,D正確。
3.C 向試管中加入石灰石時,先將試管橫放,用鑷子把石灰石放在試管口,再慢慢將試管豎立起來,A錯誤;該裝置中,長頸漏斗的下端沒有伸入液面以下,會導致生成的氣體從長頸漏斗逸出,B錯誤;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所以用圖示裝置收集二氧化碳時,二氧化碳應從長管進入,C正確;實驗后的廢液要倒入廢液缸內,不能倒入水池,以免造成水污染,D錯誤。
4.C 濾紙應緊貼漏斗內壁并用少量水潤濕,使濾紙與漏斗壁之間沒有氣泡,A正確;漏斗下端尖嘴處應緊靠燒杯內壁,防止液體飛濺,B正確;倒入漏斗的過濾液的液面應低于濾紙邊緣,C錯誤;要沿著玻璃棒慢慢向漏斗中傾倒過濾液,防止液體飛濺,D正確。
5.B 向KCl和MnO2的混合物中先加入足量的水,KCl溶于水形成溶液,而MnO2不溶于水;再過濾,把MnO2從溶液中分離出來;然后對MnO2進行洗滌;最后干燥MnO2,得到純凈的MnO2,B項正確。
6.C 用托盤天平稱量藥品,遵循“左物右碼”,A正確;溶解時用玻璃棒攪拌,可以加速固體溶解,B正確;過濾時應用玻璃棒引流,C錯誤;蒸發時使用玻璃棒攪拌,使混合物受熱均勻,D正確。
7.D 材料一中的“法”是利用物質沸點不同進行的蒸餾操作;材料二中的操作方法為升華。
8.A 蒸餾實驗中,要在蒸餾燒瓶中加入沸石或碎瓷片,以防止液體暴沸,A正確;實驗時冷卻水應從b口進入,從a口流出,B錯誤;高濃度的NaCl溶液存在于蒸餾燒瓶中,錐形瓶中能收集到蒸餾水,C錯誤;NaCl和MgCl2均易溶于水,該裝置不能用于分離海水中的NaCl和MgCl2,D錯誤。
9.D 蒸發操作時,當有大量晶體析出時停止加熱,A項錯誤;分液操作時,分液漏斗中下層液體從下口放出后,再將上層液體從上口倒出到另一個燒杯中,B項錯誤;蒸餾操作時,先通冷卻水,后點燃酒精燈,C項錯誤;萃取操作中,倒轉分液漏斗振蕩,并適時旋開活塞放氣,D項正確。
10.D 濃硫酸溶于水放熱,稀釋濃硫酸的時候,應該將濃硫酸沿燒杯內壁緩慢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斷攪拌,A錯誤;灼燒碎海帶應該在坩堝中進行,不能在蒸發皿中,B錯誤;酒精和水互溶,不能用酒精萃取碘水中的碘(易錯點)C錯誤;乙酸和乙醚互溶,二者沸點相差較大,可以采用蒸餾的方法分離,D正確。
11.答案 (1)蒸餾燒瓶 冷凝管 分液漏斗 坩堝
(2)③
(3)CCl4 分層,上層液體幾乎無色,下層溶液呈紫紅色 Ⅱ 萃取、分液 Ⅰ
解析 (1)①~④儀器的名稱分別為蒸餾燒瓶、冷凝管、分液漏斗、坩堝。
(3)碘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并且CCl4和水互不相溶。現象是分層,上層液體幾乎無色,下層溶液呈紫紅色。可用萃取、分液的方法分離碘水中的碘單質,選裝置Ⅱ。用分液的方法將兩層液體分開,再用蒸餾法將I2與CCl4分離,選裝置Ⅰ。
能力提升練
1.A 做蒸餾實驗時,加熱前應在蒸餾燒瓶中加入沸石或碎瓷片,防止暴沸,若液體沸騰后發現忘記添加沸石,應立即停止加熱,待液體冷卻后補加,A錯誤;實驗室中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結束時,應先把導管從水中移出,再撤去酒精燈,防止水沿著導管倒吸入試管內,使試管炸裂,B正確;少量強堿溶液滴到皮膚上,要先用大量水沖洗,再涂上硼酸溶液,C正確;部分化學藥品有毒或易燃易爆等,則取用化學藥品時需注意觀察藥品包裝容器上的安全警示標識,D正確。
2.C 使用量筒量取液體,讀數時,視線要與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A正確;由于KNO3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大明顯,KCl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變化不大,除去KNO3中的少量KCl,應先將樣品溶于熱水中制成飽和溶液,再冷卻結晶、過濾,B正確;測定某溶液的pH時,pH試紙不能潤濕,否則會對溶液起稀釋作用(易錯點),可能會引起誤差,C錯誤;做CO還原Fe2O3實驗時,為防止裝置中的空氣與CO混合加熱發生爆炸,要先向盛Fe2O3的玻璃管中通入CO一段時間,待空氣排盡后再加熱,D正確。
3.A 量筒不能用于稀釋濃硫酸,B錯誤;過濾時應該使用玻璃棒引流,C錯誤;溫度計的水銀球應與蒸餾燒瓶的支管口相平,冷卻水應“下進上出”,D錯誤。
4.D A項,點燃可燃性氣體前需要檢驗氣體純度,避免爆炸,與實驗安全有關;B項,做H2還原CuO實驗前先通入氫氣排凈裝置中的空氣,以避免爆炸,與實驗安全有關;C項,在集氣瓶中加入一層細沙,可防止生成的高溫的四氧化三鐵直接接觸瓶底而使集氣瓶炸裂,與實驗安全有關;D項,做酸堿中和反應實驗時加入酚酞溶液,與實驗安全無關。故選D。
5.C “漉豉以為汁”,屬于固液分離,“漉”涉及的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是過濾,選C。
6.C 除去N2中少量的O2,通過灼熱的焦炭,會生成二氧化碳氣體,引入新雜質,A錯誤;用酒精燈加熱的方法無法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應該把混合氣體通過灼熱的氧化銅,B錯誤;除去FeSO4溶液中的少量CuSO4,應加入足量鐵屑,發生反應:Fe+CuSO4 Cu+FeSO4,充分反應后過濾即可,C正確;除去KCl溶液中的少量MgCl2,應加入適量KOH溶液,然后過濾,加入NaOH溶液,會引入Na+,產生新的雜質,D錯誤。
7.C 苯甲酸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大,加入熱水的目的是增大苯甲酸的溶解度,A正確;苯甲酸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大,且變化較大,操作1是趁熱過濾,目的是防止苯甲酸結晶析出,B正確;苯甲酸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大,且變化較大,操作2應為冷卻結晶、過濾、洗滌、干燥,C錯誤;洗滌苯甲酸晶體時用冷水,可以減少苯甲酸的溶解,D正確。
8.B 向廢水中先加入過量的鐵粉,Fe可與CuSO4反應生成Cu和FeSO4,過濾得到溶液G,固體H為Cu和過量的鐵粉,向固體H中加入稀硫酸,H2SO4與鐵粉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H2,過濾得到溶液K,溶液K與溶液G混合后,經一系列操作得到綠礬(解題技法)為避免引入新的雜質,“試劑②”應為稀硫酸,A錯誤;固體H為Cu和過量的鐵粉,加入稀硫酸,H2SO4和鐵粉反應會生成氫氣,反應現象為固體部分溶解,同時有氣體生成,B正確;“操作Ⅰ”和“操作Ⅱ”均為過濾,需要用到的玻璃儀器為燒杯、漏斗、玻璃棒,C錯誤;溶液G中溶質為硫酸亞鐵和硫酸鈉,溶液K中溶質為硫酸亞鐵和可能剩余的硫酸,D錯誤。
9.答案 (1)冷卻結晶
(2)乙醇
(3)①AC ②B
解析 (1)方案1的目的是用[Cu(NH3)4]SO4溶液制[Cu(NH3)4]SO4·H2O晶體,為了保持結晶水的存在,不能直接蒸發結晶,實驗步驟為蒸發濃縮、冷卻結晶、過濾、洗滌、干燥。
(2)根據題給資料卡③,向[Cu(NH3)4]SO4溶液中加入適量乙醇,會析出[Cu(NH3)4]SO4·H2O晶體,再過濾、洗滌、干燥即可。
(3)①減壓過濾法通過降低瓶內氣壓,增大與大氣壓的差值,相對于普通過濾法具有過濾速度相對較快、得到的固體物質相對比較干燥的優點。膠體類混合物能透過濾紙,不能用過濾法分離;②根據題意,[Cu(NH3)4]SO4·H2O在水中可溶,在乙醇中難溶,為了能充分洗掉可能存在的雜質,最適合在“洗滌”步驟中作為洗滌液的是乙醇與水的混合液。
17(共19張PPT)
第一單元 研究物質的實驗方法
1.實驗前的準備:掌握儀器、藥品安全使用的要領,掌握實驗原理,熟悉實驗步驟和操作要
求。
2.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1)正確取用藥品,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如實記錄,認真處理實驗數據,分析實驗結果,寫好實驗
報告。
(2)遇到突發狀況時,應沉著冷靜,采取正確的處理方法,并及時報告老師。
(3)實驗中減少實驗排出的廢氣、廢液和固體廢物對環境的影響。
3.實驗后:將藥品和所用儀器收拾干凈,保持實驗室整潔衛生。
知識點 1 實驗安全與基本規范
必備知識 清單破
4.常見危險化學品的分類標識
標識
意義 爆炸品 易燃 氣體 氧化劑 有毒品 腐蝕品
1.過濾
(1)主要儀器:漏斗、燒杯、玻璃棒、鐵架臺。
(2)注意事項:
一貼:濾紙緊貼漏斗內壁。
二低:濾紙上沿低于漏斗上沿,液面低于濾紙上沿。
三靠:上方的燒杯尖嘴緊靠玻璃棒,玻璃棒緊靠三層濾紙處,漏斗下端尖嘴緊靠下面燒杯內
壁。
2.蒸發
(1)主要儀器:蒸發皿、三腳架或鐵架臺(帶鐵圈)、酒精燈、玻璃棒。
(2)注意事項:液體不超過蒸發皿容積的 ;加熱時用玻璃棒不斷攪拌;蒸發皿中剩余少量液體
知識點 2 物質的分離與提純
時(出現較多晶體時)應停止加熱,利用余熱蒸干;熱的蒸發皿應用坩堝鉗取下,且不能直接放
在實驗臺上。
3.蒸餾
(1)主要儀器:鐵架臺(帶鐵圈、鐵夾)、蒸餾燒瓶、溫度計、冷凝管、錐形瓶、酒精燈、石棉
網、牛角管等。
(2)注意事項:溫度計的水銀球在蒸餾燒瓶的支管口處;冷凝管中冷卻水從下口進,上口出;蒸餾
燒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體暴沸。
4.萃取、分液
(1)主要儀器:分液漏斗、燒杯。
(2)注意事項:常見有機萃取劑為苯、四氯化碳,酒精不能作為水溶液中物質的萃取劑;分液時
下層液體從下口放出,上層液體從上口倒出。
1.N 的檢驗
(1)檢驗方法:取少量待測液,加入NaOH溶液,加熱,若產生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的氣體,
則原溶液中含有N 。
(2)示例:NH4Cl+NaOH NaCl+NH3↑+H2O。
2.Cl-的檢驗
(1)檢驗方法:取少量待測液于試管中,加入AgNO3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
解,則原溶液中含有Cl-。
(2)示例:NaCl+AgNO3 AgCl↓+NaNO3。
3.S 的檢驗
(1)檢驗方法:取少量待測液于試管中,先加入過量稀鹽酸,無現象,后滴加BaCl2溶液,若產生白
知識點 3 物質的檢驗
色沉淀,則原溶液中含有S 。
(2)示例:Na2SO4+BaCl2 BaSO4↓+2NaCl。
4.焰色反應
(1)焰色反應:很多金屬或它們的化合物在灼燒時的火焰都會呈現特殊顏色。
(2)實驗操作步驟:“洗、燒、蘸、燒”。
(3)鈉的焰色為黃色;鉀的焰色為紫色,必須透過藍色鈷玻璃觀察。
點撥 焰色反應屬于物理變化不屬于化學變化。
1.鋁的性質實驗
(1)鋁與氧氣在常溫下的反應
  鋁在常溫下能很快被O2氧化,形成致密的氧化膜,該氧化膜具有一定的抗腐蝕性。打磨
后的鋁片有金屬光澤。
(2)用坩堝鉗夾住一小片鋁箔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至熔化,輕輕晃動,熔化的鋁不滴落。
(3)鋁與鹽酸、NaOH溶液的反應
  將打磨過的鋁片分別放入兩支試管中,再分別加入鹽酸、氫氧化鈉溶液,現象均為:試管
中有氣泡產生,鋁片溶解;將點燃的木條放在試管口時發出爆鳴聲。化學方程式分別為2Al+6
HCl 2AlCl3+3H2↑、2Al+2NaOH+2H2O 2NaAlO2+3H2↑。
知識點 4 物質性質和變化的探究
2.H2O2的分解實驗
(1)溫度對H2O2分解快慢的影響:取3 mL 15% H2O2溶液于試管中,其他條件不變,只改變溫度,
加熱條件下產生氣泡較快,所以溫度越高,H2O2的分解越快。
(2)還可以用控制變量法探究濃度、催化劑對H2O2分解快慢的影響。
知識辨析
1.若濃H2SO4不慎沾到皮膚上,可先用NaOH溶液中和,再用大量水沖洗。這種說法對嗎
2.可用蒸發結晶法從KNO3和NaCl的混合溶液中獲得KNO3。這種說法對嗎
3.向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產生白色沉淀,說明該溶液中一定有S 。這種說法對嗎
4.若觀察到某溶液焰色反應的火焰呈黃色,說明溶液中一定有鈉元素,一定沒有鉀元素。這種
說法對嗎
5.可以用鹽酸除去鎂粉中混有的少量鋁粉。這種說法對嗎
一語破的
1.不對。NaOH為強堿,會腐蝕皮膚,應該先用干布擦掉,再用大量的水沖洗,最后涂上3%~5%
的碳酸氫鈉溶液。
2.不對。應采用降溫結晶的方法。
3.不對。Ag+、C 也能與BaCl2溶液反應生成白色沉淀。
4.不對。鈉元素的焰色對鉀元素焰色的觀察有干擾,鉀元素的焰色要透過藍色鈷玻璃觀察,所
以若火焰呈黃色,則一定有鈉元素,可能有鉀元素。
5.不對。因為Mg、Al都能與鹽酸反應,所以不能用鹽酸除去鎂粉中的鋁粉。Al可與NaOH溶
液反應,而Mg與NaOH溶液不反應,可將混合物加入足量NaOH溶液中,充分反應后過濾、洗
滌、烘干得到純鎂粉。
關鍵能力 定點破
定點 1 物質的分離與提純
1.物理方法
分離與提純的方法 適用范圍或選擇依據 實例
過濾 組分在水中溶解性不同 除去NaCl溶液中的CaCO3
結晶 物質溶解度受溫度變化影響的大小,包括蒸發結晶和冷卻結晶 海水曬鹽(利用蒸發結晶)
蒸餾 ①難揮發或不揮發的雜質在液體中形成的混合物;②沸點相差較大的液體混合物 蒸餾水的制備、無水乙醇的制備、CCl4(沸點76.75 ℃)和甲苯(沸點110.6 ℃)混合物的分離
分液 兩種互不相溶的液體混合物 CCl4和水的分離
萃取 物質在互不相溶的溶劑里溶解度不同 利用CCl4從溴水中萃取溴單質
2.化學方法
  可以歸納為“雜轉純,雜變沉,化為氣”。
(1)“雜轉純”:將要除去的雜質變為提純物,這是提純物質的最佳方案。
(2)“雜變沉”:加入一種試劑,將要除去的雜質變為沉淀,再用過濾的方法除去沉淀。
(3)“化為氣”:加熱或加入一種試劑使雜質變為氣體逸出。如NaCl中混有Na2CO3,則可加鹽
酸使C 轉變為CO2逸出。
典例 下列實驗裝置正確且能達到對應實驗目的的是 (  )

A.用裝置甲分離I2和CCl4
B.用裝置乙蒸發NaCl溶液獲得NaCl晶體
C.用裝置丙除去CO2中混有的HCl
D.用裝置丁蒸餾海水獲得蒸餾水
B
思路點撥 需要分析選項中物質的性質,如溶解性、熔沸點等,再考慮是選擇過濾、蒸餾等
物理方法分離,還是選擇化學方法分離。
解析 單質碘易溶于四氯化碳中,不能用分液法分離,A錯誤;可用裝置乙蒸發NaCl溶液獲得
NaCl晶體,B正確;CO2、HCl均可與NaOH溶液反應,應該用飽和碳酸氫鈉溶液除去CO2中混有
的HCl,C錯誤;蒸餾時冷卻水的流向應該是逆向冷卻,即下口進上口出,D錯誤。
定點 2 離子的檢驗方法
離子 試劑 現象 注意
沉淀法 Cl- AgNO3溶液和稀HNO3 白色沉淀
S 稀鹽酸和BaCl2溶液 白色沉淀 先用稀鹽酸酸化,無現象,再加BaCl2溶液
氣體法 N NaOH溶液和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 產生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且氣體能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 要加熱
C 稀鹽酸和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S 、HS 、HC 有干擾
顯色法 Na+、K+ 鉑(或鐵)絲和稀鹽酸 焰色分別為黃色、紫色 鉀的焰色要透過藍色鈷玻璃觀察
典例 某溶液中只含Na+、Cl-、C 、S 中的幾種(不考慮H+和OH-),將該溶液進行如下實
驗: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①中發生的化學反應有兩個
B.③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BaSO4+2HCl BaCl2+H2SO4
C.該溶液中一定含有Cl-、C 、S ,不能確定是否含有Na+
D.該溶液中一定含有S 、C 、Na+,肯定沒有Cl-
A
思路點撥 所給陽離子只有Na+,所以一定含有Na+,再根據沉淀部分溶解得出一定有S 、C
;Cl-的檢驗具有迷惑性,切不可思維固化,應仔細分析題給情境,不能忽視BaCl2中Cl-的干
擾。
解析 根據溶液呈電中性,可推知溶液中一定含有Na+,向待測液中加過量BaCl2溶液,有白色
沉淀生成,向白色沉淀中加過量鹽酸,沉淀部分溶解,則待測液中既含有S ,也含有C ;向
溶液中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則證明含Cl-,但由于所加的BaCl2溶液中有
Cl-,故待測液中不一定含有Cl-。待測液中既含有S ,又含有C ,因此①中發生的化學反應
有兩個,分別為BaCl2+Na2CO3 BaCO3↓+2NaCl、BaCl2+Na2SO4 BaSO4↓+2NaCl,A正
確;③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BaCO3+2HCl BaCl2+CO2↑+H2O,B錯誤;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S 、C 、Na+,但不能確定是否含有Cl-,C、D錯誤。
方法技巧 若S 與Cl-共存,檢驗Cl-的方法:先加入足量的Ba(NO3)2溶液,過濾后取濾液(或靜
置后取上層清液),加入稀硝酸酸化,再加入AgNO3溶液,若生成白色沉淀,說明含有Cl-。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峻县| 舟山市| 汽车| 林州市| 招远市| 嘉黎县| 米林县| 扶余县| 盱眙县| 阿勒泰市| 富平县| 永济市| 镇宁| 宜都市| 清河县| 扶沟县| 民权县| 黔西| 射阳县| 开江县| 阜新市| 嵩明县| 长丰县| 石门县| 白水县| 宜宾市| 富平县| 嘉义县| 科技| 连南| 西安市| 越西县| 白河县| 禄丰县| 江都市| 分宜县| 县级市| 新河县| 盖州市| 河曲县| 含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