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四川省眉山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校校聯考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作為中國早期城市的代表,陶寺遺址石器生產的規模很大,不僅生產工具,而且生產武器石鏃;二里頭和殷墟的青銅器、玉器等生產規模擴大,石器生產逐漸在城市布局中消失。這一變化反映了( )A.生產工具制造技術精進 B.文明化程度的逐步加深C.國家初始形態開始出現 D.城市主要功能發生轉變2.西周時期,士擁有一定財產,無須生產勞作,必須小心謹慎地為卿大夫效勞。春秋戰國時期的士則不同,孔子公然豎起“學而優則仕”的旗幟,墨家派遣弟子拿起武器幫助宋國守城,法家導演了眾多的變法活動。這一變化反映了( )A.官僚制度的形成 B.思想流派的對立 C.社會活力的增強 D.政治權力的集中3.《商君書·境內》說:秦國“四境之內,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無論男女老少,都要登記在冊,一旦死亡就要從名冊上除名;云夢秦簡中的《秦律·田律》也記載,“入頃芻橐,以其受(授)田之數,無墾不墾,頃入芻三石、橐二石”。這反映出當時秦國A.田地私人占有相當罕見 B.人口控制十分嚴格C.百姓兵役負擔尤為沉重 D.國家統治能力加強4.孔子說:“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墨子認為,“天下之所以亂者,生于無政長”;老子指出,“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法家慎到認為,“天下無一貴,則理無由通”。這些觀點反映了( )A.諸子百家思想趨同 B.大一統的理想追求C.血緣政治已經瓦解 D.社會轉型勢在必然5.下圖為中原世族遷徙路線圖。這一歷史事件在當時( )A.促進了中華文化的交融與發展 B.削弱了世族影響力加強了皇權C.推動經濟重心轉移至長江流域 D.強化了中原政權對南方的控制6.魏源把“富民”劃分為“有田之富民”和“無田之富民”,他認為當務之急不僅是要解決前者“歲輸租稅,供徭役,事事受制于官”的弊病,使之“敢顧家業”,更要兼顧后者,提出“末富”“緩本急標”的顛覆性理論。魏源的這一思想( )A.深刻反思了傳統農本思想 B.迎合了實業救國的思潮C.闡明師夷長技的具體方式 D.認識到商業的經世價值7.20世紀初創刊于北京的《啟蒙畫報》,創造了很多或長或短的歌謠,再配上或精或粗的圖像,以吸引少年兒童的閱讀,當時中國還有不少類似的畫報。下圖為其中的一幅——《漁兒樂》。這表明當時中國知識界( )A.初步意識到海洋開發的重要性 B.極力宣傳愛國主義思想C.注重開啟童智以促進民族復興 D.開始加大寓教于樂力度8.據統計,1951年全國擁有農村電影放映隊七百多個,1958年增至八千多個,到了1965年,全國已經擁有超過一萬三千個放映隊。電影放映隊在中國鄉村社會迅速普及,并形成了一張全國性的電影放映網。這( )A.反映出當時政治與經濟體制的持續變革 B.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民的生活習慣C.滿足了農村廣大民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 D.有利于國家意志向農村社會下沉9.下列選項中,能集中代表公元前2000年左右歐亞各地人類社會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并且是當時農耕社會、草原社會和森林社會的資源與技術交流相結合的產物是( )A.楔形文字 B.青銅技術 C.馬拉戰車 D.制鐵技術10.二戰后,美國對拉美的政策不斷調整:從美國為盟主的政治聯盟到建立區域性經濟集團,對拉美的干預從20世紀80年代的“民主化”到1999年的“新干涉主義”,再到2013年放棄“門羅主義”。這一變化主要是因為( )A.美國戰略重心的轉移 B.世界多極化的發展 C.美國國家利益的需要 D.民族解放運動高漲11.有學者指出,二戰后伴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文化帝國主義愈演愈烈,藝術、影視和時尚所表達的西方價值觀無所不在,以至于新興民族國家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依然是國家身份的保持。該學者旨在說明( )A.保持傳統文化的完整性 B.重視文化交流的開放性C.警惕西方價值的虛偽性 D.捍衛文化主權的重要性12.從秦至漢武帝之前,對商鞅變法正面評價最為普遍;從漢武帝至清末民初,商鞅變法飽受批評;清末民初至今,對商鞅變法的認識逐漸客觀。這表明( )A.歷史人物評價難有定論 B.歷史評價缺乏統一標準C.時代越接近評價越客觀 D.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13.史學家齊世榮說,亞歷山大的東征,羅馬帝國的擴張,阿拉伯帝國的征服……無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的重大事件,但也許橫貫亞歐大陸古道上的商隊來往,聯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T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對傳播生產技術、文化知識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許是更為重要的。他意在強調( )A.帝國擴張推動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 B.戰爭成為文明擴展的重要方式之一C.和平交往是人類交往的主流 D.新航路開辟促進文明的傳播14.1450年左右,德國人谷登堡發明了一種會在低溫下熔化,卻可以在被擠壓時保持足夠硬度的特殊金屬合金,并用翻砂鑄模法制作字母活字字模,且每一個單字都可以壓縮。他做成的木質印刷機可用遠遠超過任何雕版印刷機的速度來印刷書籍,且最終成品的品質斐然。他的發明帶來的直接影響是( )A.催生了被視作“新一代的書籍”的印刷書 B.開始使用活字印刷術印刷書籍C.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礎 D.促進了圖書館的誕生15.從11世紀起,歐洲四處游學的學生和學者仿效工商行會建立中世紀大學,一般設文學、神學、法學、醫學四個學院,起初在歐洲南部,后來向北部擴散。13世紀起,在各地王侯的支持下,歐洲各主要城市出現了很多大學。大學的興起( )A.得益于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 B.直接推動了科學革命的發生C.反映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 D.動搖了基督教會的統治地位16.19世紀后期,英國殖民者在南非和東南亞大量引入印度契約勞工。與17—18世紀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相比,這種勞工遷移最顯著的不同影響是( )A.導致目的地區人口種族結構單一化 B.促進了歐洲語言在殖民地的普及C.形成更為持久的文化保留與社區建設 D.完全依賴強制手段維持勞動力供應二、綜合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禮記·中庸》最早記載“書同文”的理念。秦統一后通過刻石、編纂識字課本推行正字規范。漢律規定“吏民上書,字不正輒舉劾”。唐代的“正字運動”整理了漢字規范,并用規范字體刊刻《開成石經》立于國子監。在“語同音”方面,西周“雅言”為最早官話,北宋以開封和洛陽方言為標準音。元統一后,繼續沿用中原雅音。明清的幾次大型移民運動客觀上促使官話在全國推廣流行,但尚未形成固定標準,其推廣普及程度有限。——摘編自湯洪、張以品《從“書同文”到“語同音”:語言文字規范統一與文化認同》材料二 19世紀90年代開始,一批中國讀書人認為,西方之所以富強,皆是其切音(拼音)成文、識字者眾、民智開通之故,而漢字繁難是中國貧弱的原因之一。由此,他們開始研制漢語的拼音文字方案,以期“言文合一”,從而提高下層民眾識字率。切音字運動就此展開,各方人士積極參加,創制漢字輔助符號。清末十余年,先后出現30多套切音字方案,但沒有任何一種取得舉國公認的地位。新中國成立后,語言文字改革成為國家建設的重要基礎。1954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成立,確立了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定漢語拼音方案三大任務。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頒布,后整理出《簡化字總表》,極大降低了漢字學習難度,助力掃盲運動。196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推廣普通話的指示》,明確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在學校、軍隊及公共服務領域廣泛推廣。1982年“推廣普通話”寫入憲法,普通話普及率逐年提升?!督逃龔妵ㄔO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和質量提升行動,提高全民語言文化素養”并將其置于“塑造立德樹人新格局,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一關鍵任務之中。——摘編自王東杰《聲入心通——國語運動與現代中國》、王愛云《中國共產黨與新中國文字革命(1949—1958)》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規范和統一語言文字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清末切音字運動與新中國成立以來語言文字改革的差異。(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我國從古至今規范和統一語言文字的認識。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蜀有桀紂之亂,其國富饒,得其布帛金銀,足給軍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勁卒,浮大舶船以東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并矣?!敝苌魍跷迥辏ü?16年)秋,秦大夫張儀、司馬錯等領兵經石牛道攻蜀,控制了整個巴蜀。隨后,秦以巴蜀地區作為基地,其西其南的部落如“笮”“徙”“僰”等部落的華夏化也成為必然趨勢。秦在巴蜀設郡,修棧道,“移秦民萬家實蜀”,政策多為新創,此后歷代政府統治巴蜀,亦往往蹈襲。——摘編自趙心愚《秦統一巴蜀在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的意義》材料二 巴蜀自古就是民族遷徙流動的匯聚之地、文化交互影響的薈萃之所。巴蜀文化受地域文化因素影響,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特質;又北與中原文化交流,西北與秦隴文化交融,東南與楚文化交往,向南影響滇黔文化,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主動融入主流。中華文明發展史就是一部守正創新史:創新體現于中華文明發展的各個時期,活躍于中華文明的各個方面,呈現在中華文明的各個地域,巴蜀文化是獨具特色的地域之一。——摘編自王川《彰顯新時代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巴蜀文化力量》(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秦攻占并治理巴蜀地區的意義。(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試舉兩例巴蜀文化成就,論述其對中華文明創新性的貢獻。三、材料題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脈,經歷了封建社會中的主導、近代社會的衰落、現代社會的復興,見證了中國歷史的發展變遷。時期 儒學地位變遷的大致歷程西漢 漢武帝尊崇儒術,使儒學成為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宋明 儒學汲取佛道思想,形成理學體系,成為官方哲學。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初 洋務派“中體西用“思想、康有為《孔子改制考》、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都體現了中西文化的結合。新文化運動 對孔子和儒學為代表的封建文化進行徹底的批判。新民主主義革命 毛澤東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對儒家民本思想進行批判改造,吸收了其中民本思想的精華,揚棄了其中封建專制主義的糟粕。改革開放后 儒學走向復興,儒學現代化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提供涵養,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提供文化源泉。綜合材料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參考答案1.B2.C3.D4.B5.A6.D7.C8.D9.B10.C11.D12.D13.C14.A15.C16.C17.(1)特點:具有延續性;以強化文化認同為目的;國家主導推行;頒行法律和設立范本并重;官方教育與民間交流并行;雅言、雅音逐步推廣,成效不一。(2)差異:背景不同:近代民族危機嚴重,新中國國家建設的開展;目的不同:近代以開啟民智、救亡圖存,服務于識字掃盲的短期目標,新中國成立后構建國家文化認同,服務于現代化建設與全民語言文化素養提升的長遠規劃;內容不同:近代方案龐雜,缺乏統一標準,新中國成立后任務聚焦(聚焦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定拼音方案三大任務),內容系統;主導力量不同:近代主要是民間自發探索,新中國成立后政府主導(專設機構、通過立法、政策和長期規劃),分層實施;方式不同:近代創制輔助符號,新中國成立后簡化漢字和創制拼音雙軌并行;成果不同:近代成效有限,新中國成立后識字率顯著提升,普通話普及。(3)認識:規范和統一語言文字是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基石;有利于凝聚民族精神、強化國家認同;有利于促進文化傳承,增強文化自信;語言文字標準化需強有力的制度保障;改革需結合社會實際,融合傳統與現代。18.(1)為秦國提供物資和軍事支持,有利于秦國統一;促進周邊部落華夏化,推動民族融合;設立郡縣等舉措為后世提供借鑒,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結合材料一,從對秦國統一、民族融合、地方管理等方面分析意義。(2)示例:三星堆文化,其獨特的青銅面具等文物造型奇特,豐富了中華文明的文化內涵,展現出獨特的藝術創造力;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其無壩引水等創新理念和工程技術,為后世水利建設提供范例,體現了中華文明在水利工程方面的創新。19.示例:論題:儒學伴隨時代發展不斷革新。闡述:在秦始皇“焚書坑儒”以及漢初推崇道家思想的背景下,漢代董仲舒審時度勢,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思想,建立了一個能夠適應時代需要的新的儒學思想體系,提出“天人感應”“大一統”等學說,并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被漢武帝所接受,奠定了儒學成為中國古代主流思想的基礎。魏晉以來,儒學遭到來自佛道思想的沖擊,面對此種情況,宋代程頤、程顥、朱熹等人在吸收佛道思想的基礎上,將儒學從倫理教條升華為哲學體系,完成了儒學的哲學化、思辨化,使儒學成為官方正統哲學。至近代,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依據馬克思主義剝離儒學中“民為貴”的民本思想,批判其“君臣父子”等封建倫理綱常的專制內核,為土地革命提供理論依據,此舉既否定了儒學中封建糟粕的成分,又保留了傳統文化中的進步基因,推動了儒學的轉型。總之,儒學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伴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在自我批判中“因時損益”,不斷革新以適應社會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