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節 元素與物質分類 課件+練習-《精講精練》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化學魯科版(2019)必修第一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節 元素與物質分類 課件+練習-《精講精練》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化學魯科版(2019)必修第一冊

資源簡介

第2章 元素與物質世界
第1節 元素與物質分類
第2課時 一種重要的混合物——膠體
基礎過關練
題組一 分散系
1.下列各組物質,按溶液、濁液、膠體的順序排列的是(  )
A.食鹽水、有色玻璃、稀牛奶
B.碘酒、泥水、血液
C.白糖水、食鹽水、茶葉水
D.CaCO3懸濁液、澄清石灰水、石灰漿
2.下列分散系中最不穩定的是(  )
A.向Cu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得到的分散系
B.向水中加入少量食鹽得到的分散系
C.向沸水中滴入飽和FeCl3溶液得到的紅褐色液體
D.向NaOH溶液中通入少量CO2得到的無色液體
3.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A.FeCl3溶液、Fe(OH)3膠體與Fe(OH)3懸濁液三種分散系的顏色相同,且均能與鹽酸反應
B.根據分散系的穩定性大小,將分散系分為膠體、溶液和濁液
C.根據能否產生丁達爾效應,將分散系分為溶液、濁液和膠體
D.膠體、分散系、混合物概念間的從屬關系如圖:
題組二 膠體的性質與應用
4.(教材習題改編)下列事實中,與膠體有關的是(  )
①將植物油倒入水中,用力攪拌形成油水混合物
②一束平行光線射入雞蛋清溶液中,從側面可以看到一條光亮的“通路”
③向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氣體產生白色渾濁
④向稀豆漿中加入石膏可使其發生聚沉
⑤水泥廠和冶金廠常用高壓直流電除去大量煙塵,減少對空氣的污染
⑥同一支鋼筆先后吸入不同牌子的墨水易造成鋼筆堵塞
A.①②⑤⑥      B.②④⑤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④⑤
5.一種TiO2復合氧化鐵量子點的粒徑范圍為40~60 nm,可用于高效率降解有機污染物。有關上述材料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
A.該量子點屬于混合物
B.該量子點中的氧化鐵屬于堿性氧化物
C.該量子點是一種具有特殊功能的金屬材料
D.該量子點分散于水中所得的分散系具有丁達爾效應
6.氯化鐵飽和溶液因久置而變渾濁,將所得分散系從如圖所示裝置的A區流向B區,其中C區是不斷更換中的蒸餾水。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實驗室制備Fe(OH)3膠體的化學方程式為FeCl3+3H2O Fe(OH)3(膠體)+3HCl
B.濾紙上殘留的紅褐色物質為Fe(OH)3固體顆粒
C.在B區的深紅褐色分散系為Fe(OH)3膠體
D.C區溶液中無Fe3+
7.(易錯題)向硝酸銀溶液中加入適量碘化鉀后制得的一種碘化銀溶膠的微觀結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碘化銀膠體粒子能吸附陽離子,從而使碘化銀膠體帶正電荷
B.用過濾的方法可除去碘化銀膠體中的硝酸鉀溶液
C.碘化銀膠體可作為水處理劑,吸附水體中的懸浮雜質
D.將碘化銀膠體放置一段時間后,會出現渾濁
題組三 與膠體制備有關的實驗
8.某課外活動小組甲、乙、丙、丁四名同學進行氫氧化鐵膠體的制備及其性質探究的實驗如下:
Ⅰ.Fe(OH)3膠體的制備
甲:向40 mL沸騰的蒸餾水中逐滴加入6滴30% FeCl3飽和溶液;乙:向40 mL沸騰的自來水中逐滴加入6滴30% FeCl3飽和溶液;丙:直接加熱30% FeCl3飽和溶液;丁:向40 mL蒸餾水中滴入6滴10% FeCl3溶液,然后滴入1滴10% NaOH溶液,邊滴邊攪拌。
(1)檢驗以上四名同學膠體制備是否成功,可利用         ,經檢驗發現只有乙同學沒有成功,試分析不成功的原因:                   。
(2)甲、丙、丁三位同學膠體制備成功,但所用時間長短是丙>甲>丁。
①丁與甲對比,除了膠體制備所用時間較短,丁的優點還有                   (寫出2條)。
②綜合上述實驗:制備Fe(OH)3膠體時,提供OH-的物質可以是    ,只要控制反應條件即可。
Ⅱ.Fe(OH)3膠體的性質
(3)甲同學向Fe(OH)3膠體中逐滴滴加稀H2SO4至過量,觀察到的現象是                    。
9.現有甲、乙、丙三名同學分別進行硅酸膠體的制備實驗。
分組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甲 將1%硅酸鈉溶液滴入沸水中,冷卻后用激光筆進行照射 無明顯現象,未出現光亮的“通路”
乙 向1%硅酸鈉溶液中先加入幾滴酚酞溶液,再緩慢滴入稀鹽酸,溶液紅色褪去后停止滴加,用激光筆進行照射 出現光亮的“通路”
丙 向1%硅酸鈉溶液中加入與硅酸鈉溶液等體積的稀鹽酸,用激光筆進行照射 未出現光亮的“通路”,溶液中出現渾濁
已知:Ⅰ.硅酸鈉(Na2SiO3)溶液呈堿性;Ⅱ.常溫下硅酸(H2SiO3)的溶解度為5×10-5 g/100 g水。 
試回答下列問題:
(1)成功制備硅酸膠體的是   同學,出現光亮的“通路”這種現象稱為      。
(2)形成硅酸膠體的化學方程式為                。
(3)根據三位同學的實驗操作可知,成功制備硅酸膠體的關鍵是    (填字母)。
A.硅酸鈉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B.稀鹽酸的加入量
C.激光筆進行照射 D.酚酞溶液的加入
(4)丙同學的制備實驗中,溶液出現渾濁的原因是               。
(5)制備的膠體中含有的主要雜質是      ,除去此雜質可采取的操作方法為    。 
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
第2章 元素與物質世界
第1節 元素與物質分類
第2課時 一種重要的混合物——膠體
基礎過關練
1.B 食鹽水是氯化鈉的水溶液,有色玻璃、稀牛奶都是膠體,A錯誤;碘酒是碘單質的酒精溶液,泥水是濁液,血液為膠體,B正確;食鹽水為氯化鈉的水溶液,茶葉水不是膠體,C錯誤;CaCO3懸濁液為濁液,澄清石灰水為溶液,石灰漿為濁液,D錯誤。
2.A 向Cu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得到的分散系是濁液,不穩定;向水中加入少量食鹽得到的分散系是溶液,穩定;向沸水中滴入飽和FeCl3溶液得到的紅褐色液體是膠體,具有介穩性;向NaOH溶液中通入少量CO2得到的分散系是溶液,穩定。最不穩定的是濁液,A符合題意。
3.D FeCl3溶液呈棕黃色,Fe(OH)3膠體與Fe(OH)3懸濁液均為紅褐色,且FeCl3溶液不與鹽酸反應,故A錯誤;根據分散系的分散質微粒直徑的大小不同,將分散系分為膠體、溶液和濁液,故B、C錯誤;分散系屬于混合物,膠體屬于分散系,故D正確。
4.B 植物油不溶于水,植物油與水混合得到的是乳濁液,與膠體無關,①不符合題意;雞蛋清溶液為膠體,當一束平行光線射入雞蛋清溶液中時,產生丁達爾效應,從側面可以看到一條光亮的“通路”,與膠體有關,②符合題意;向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氣體,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使石灰水變渾濁,與膠體無關,③不符合題意;稀豆漿是膠體,向其中加入石膏發生聚沉,與膠體有關,④符合題意;利用膠體的電泳性質,水泥廠和冶金廠常用高壓直流電除去大量煙塵,減少對空氣的污染,與膠體有關,⑤符合題意;墨水屬于膠體,同一支鋼筆先后吸入不同牌子的墨水,膠體可能會發生聚沉,造成鋼筆堵塞,與膠體有關,⑥符合題意。綜上,選B。
5.C 題給TiO2復合氧化鐵量子點,屬于混合物,故A正確;氧化鐵可以和酸反應僅生成鹽和水,屬于堿性氧化物,故B正確;該量子點不是金屬材料,故C錯誤;該量子點的粒徑范圍為40~60 nm,則該量子點分散于水中所得的分散系屬于膠體,具有丁達爾效應,故D正確。
6.D 實驗室制備氫氧化鐵膠體的化學方程式為FeCl3+3H2O Fe(OH)3(膠體)+3HCl,A正確;濁液中分散質微粒不能透過濾紙,濾紙上殘留的紅褐色物質為Fe(OH)3固體顆粒,B正確;膠體粒子不能透過半透膜,在B區的深紅褐色分散系為Fe(OH)3膠體,C正確;氯化鐵溶液中的Fe3+不能全部轉化為Fe(OH)3,Fe3+能透過濾紙和半透膜,則C區溶液中有Fe3+,D錯誤。
7.C 根據碘化銀溶膠的微觀結構圖可知,碘化銀膠體粒子能吸附陽離子,從而使碘化銀膠粒帶正電荷,碘化銀膠體不帶電,故A錯誤;膠體粒子能透過濾紙,不能用過濾的方法除去碘化銀膠體中的硝酸鉀溶液,故B錯誤;碘化銀膠體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水體中的懸浮雜質,做水處理劑,故C正確;膠體具有介穩性,將碘化銀膠體放置一段時間后,不會出現渾濁,故D錯誤。
易錯分析 對膠體性質認識不清從而錯選。注意膠體不帶電,膠體粒子可能因吸附帶電粒子而帶電;膠體和溶液均能透過濾紙,除去膠體中的雜質離子時,不能用過濾的方法。
8.答案 (1)丁達爾效應 自來水中含有較多陰離子,易使制備的Fe(OH)3膠體發生聚沉 (2)①不需要加熱,節約能源;所需氯化鐵濃度小 ②H2O或NaOH (3)先出現紅褐色沉淀,后沉淀溶解,溶液變成棕黃色
解析 (1)檢驗四名同學膠體制備是否成功,利用丁達爾效應;在膠體中加入酸、堿、鹽等物質可以使膠體發生聚沉,乙同學實驗中用的是自來水,自來水中含有較多陰離子,易使制備的Fe(OH)3膠體發生聚沉,所以乙同學沒有成功制備膠體。(2)①丁同學用的FeCl3溶液濃度小,滴加NaOH溶液,常溫下就可以反應生成Fe(OH)3膠體,不需要加熱,節約能源。②甲同學和丙同學制備Fe(OH)3膠體的原理是FeCl3+3H2O Fe(OH)3(膠體)+3HCl,丁同學制備Fe(OH)3膠體的原理是FeCl3+3NaOH Fe(OH)3(膠體)+3NaCl,故制備Fe(OH)3膠體時,提供OH-的物質可以是H2O或NaOH。(3)Fe(OH)3膠體中加入H2SO4溶液,先發生膠體的聚沉,后H2SO4與Fe(OH)3發生反應使沉淀溶解,所以現象為先出現紅褐色沉淀,后沉淀溶解,溶液變成棕黃色。
9.答案 (1)乙 丁達爾效應 
(2)Na2SiO3+2HCl H2SiO3(膠體)+2NaCl
(3)B 
(4)過量的鹽酸導致膠體發生聚沉 
(5)NaCl 滲析
解析 (1)乙同學用激光筆照射,出現光亮的“通路”,所以成功制備硅酸膠體的是乙同學,出現光亮的“通路”這種現象稱為丁達爾效應。(2)向1%硅酸鈉溶液中緩慢滴入稀鹽酸,可以形成硅酸膠體,形成硅酸膠體的化學方程式為Na2SiO3+2HCl H2SiO3(膠體)+2NaCl。(3)由題表信息可知,三位同學所用硅酸鈉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均為1%,A錯誤;由題表信息可知,甲同學未加稀鹽酸、乙同學滴加少量的稀鹽酸、丙同學加入與硅酸鈉溶液等體積的稀鹽酸,故稀鹽酸的加入量是制備硅酸膠體的關鍵,B正確;用激光筆進行照射是用來檢驗是否成功制備硅酸膠體,與制備過程無關,且三位同學均用激光筆進行了照射,C錯誤;酚酞溶液的加入是用于控制滴加稀鹽酸的量,與制備膠體的反應無關,D錯誤。(4)比較乙和丙同學的實驗操作不難發現,丙同學加入的稀鹽酸過量,過量的鹽酸使膠體發生聚沉,導致丙同學的制備實驗中溶液出現渾濁。(5)硅酸鈉和HCl反應生成硅酸膠體和氯化鈉,所以制備的膠體中含有的主要雜質是NaCl,膠體粒子不能透過半透膜,氯離子、鈉離子能透過半透膜,所以除去NaCl可采取的操作方法為滲析。
11第2章 元素與物質世界
第1節 元素與物質分類
第1課時 元素與物質的關系 物質的分類
基礎過關練
題組一 元素與物質的關系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有多少種元素就有多少種單質
B.鈉元素在自然界中既有游離態也有化合態
C.同一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價一定比游離態時高
D.“加碘食鹽”“含氟牙膏”“補鐵劑”中,碘、氟、鐵指元素
2.常溫下,經測定,一瓶氣體中只含有C、O兩種元素,通常情況下此瓶中的氣體不可能是(  )
A.一種化合物
B.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的混合物
C.兩種化合物
D.兩種單質
題組二 物質的分類
3.物質的分類如圖所示:


由圖判斷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甲圖所示的分類方法屬于樹狀分類法
B.乙圖所示的分類方法屬于交叉分類法
C.堿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屬氧化物
D.非金屬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4.下列選項中物質的類別屬于圖中陰影部分的是(  )
A.Na2SO4 B.Na2SO3 C.K2SO4 D.NaHSO4
5.(教材習題改編)下列物質的分類正確的是(  )
酸 堿 鹽 堿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A 硫酸 純堿 食鹽 氧化鎂 冰
B 醋酸 燒堿 石灰石 生石灰 干冰
C 硝酸 熟石灰 硫酸銅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D 乙醇 氫氧化鉀 氯化銅 氨氣 氧化鈉
6.碳元素以多種形態存在于自然界中,其化合價與物質類別間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圖中只有c為酸性氧化物
B.若e是鈉鹽,其溶于水時溶液顯堿性,可用來除油污
C.若e和f都是鈉鹽,熱穩定性:f>e
D.用同一物質可實現a→b→c的轉化
7.下表是某地市場上銷售的一種“加碘鹽”包裝上的部分文字說明。
配料表 精制海鹽、碘酸鉀(KIO3)
含碘量 20~40 mg·kg-1
儲藏方法 密封、避光、防潮
食用方法 烹調時待食品熟后加入加碘鹽
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物質的組成對物質進行分類:在下列五種    (填“混合物”“化合物”或“氧化物”)中,與碘酸鉀(KIO3)同屬于鹽的是    (填序號)。
①HIO3 ②NaIO3 ③KOH ④I2O5 ⑤NaCl
(2)根據題中信息推測碘酸鉀的性質:碘酸鉀(KIO3)    (填“能”或“不能”)溶于水;在受熱時    (填“易分解”或“不易分解”)。
題組三 物質的性質
8.(經典題)某同學要在五連環中填入物質,使相連物質間能發生反應,不相連物質間不能發生反應。你認為五連環中有空缺的一環應填入的物質是(  )
A.稀硫酸      B.氧氣
C.二氧化碳      D.氧化鈣
9.如圖是小紅學習“常見的堿”課題后,總結出的氫氧化鈣的化學性質。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若酸堿指示劑為酚酞溶液,則①中現象為溶液變紅
B.若酸為鹽酸,反應②的化學方程式為Ca(OH)2+2HCl CaCl2+2H2O
C.若鹽為硝酸鈉,能發生反應③
D.在空氣中放置的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可用反應④解釋
10.下列反應不能用劃線反應物所屬類別的通性解釋的是(  )
A.堿:NaOH+HNO3 NaNO3+H2O
B.金屬單質:Zn+CuSO4 Cu+ZnSO4
C.酸:HCl+NaClO NaCl+HClO
D.酸性氧化物:CO2+C 2CO
11.“探險隊員”——稀硫酸,不小心走進了有許多“吃人的野獸”(即能與稀硫酸發生化學反應的物質)的“迷宮”,如圖所示線路有多種,但有一種線路是完全行不通的,處處為陷阱,即入口→③→⑤→⑦→⑨→出口,則該線路涉及的物質為(  )
A.CO2、Cu、NaCl、CuO
B.CO2、Cu、BaCl2、HCl
C.Zn、Fe(OH)3、KNO3、CuO
D.Na2CO3、Fe(OH)3、Zn、Fe2O3
12.甲、乙、丙、丁分別是Na2CO3溶液、AgNO3溶液、BaCl2溶液、鹽酸中的一種,它們兩兩反應后的現象如下:甲+乙→沉淀;甲+丙→沉淀;乙+丙→沉淀;丙+丁→沉淀;乙+丁→無色無味氣體。則甲、乙、丙、丁的溶質依次是(  )
A.BaCl2、Na2CO3、HCl、AgNO3
B.BaCl2、Na2CO3、AgNO3、HCl
C.Na2CO3、HCl、AgNO3、BaCl2
D.AgNO3、HCl、BaCl2、Na2CO3
能力提升練
題組一 物質的性質和轉化
1.(不定項)圖中相連物質間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發生反應,下表提供的四組物質符合要求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 H2 O2 CO CuO
B Mg 鹽酸 CuCl2 NaOH
C Ca(OH)2 CO2 NaOH CuSO4
D Na2CO3 BaCl2 HCl Ca(OH)2
2.有關物質之間的部分轉化關系如圖所示,其中“—”表示物質之間能發生化學反應,“→”表示物質之間的轉化關系。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物質X一定是一種常見的酸性氧化物
B.反應②一定有鹽參加反應
C.向Ca(OH)2溶液中加入CaO,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一定增大
D.圖中所有反應均不屬于置換反應
3.銅器久置于空氣中會和空氣中的水蒸氣、CO2、O2作用產生“銅綠”[化學式為Cu2(OH)2CO3],“銅綠”能跟酸反應生成銅鹽、CO2和H2O。某同學利用下述反應實現了“銅→銅綠→……→銅”的轉化:
銅銅綠ACu(OH)2BCu
(1)從三種不同分類標準回答,“銅綠”屬于哪類物質:          。
(2)請寫出“銅綠”與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3)寫出④⑤的化學方程式:
④:          ;
⑤:          。
(4)上述轉化過程中屬于化合反應的是     (填序號,下同),屬于復分解反應的是    ,屬于分解反應的是    。
(5)以Cu為原料,其他試劑自選,設計制備CuSO4的實驗方案,并用流程圖表示出來。
題組二 根據物質類別預測物質性質
4.對于化學反應:A+B C+D,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若A、B為酸和堿,則C、D中有一個一定是水
B.若A、B為兩種化合物,則C、D不一定都是化合物
C.若C、D均為沉淀,則A、B可能為鹽和堿
D.若C、D中有一種為單質,則該反應一定是置換反應
5.磷及其化合物在生產、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已知:磷的一種化合物亞磷酸(H3PO3)為二元酸,次磷酸(H3PO2)與足量NaOH溶液反應只生成一種鹽NaH2PO2。回答下列問題:
(1)H3PO2為      (填“一元酸”“二元酸”或“三元酸”)。
(2)Na2HPO3為     (填“正鹽”或“酸式鹽”,下同),NaH2PO2為       。
(3)寫出H3PO3與少量NaOH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
第2章 元素與物質世界
第1節 元素與物質分類
第1課時 元素與物質的關系 物質的分類
基礎過關練
1.D 同一種元素可能形成多種單質,如碳元素可形成金剛石、石墨和C60等,故A錯誤;鈉的化學性質活潑,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化合態形式存在的,故B錯誤;游離態時元素化合價為0價,同一元素在不同化合物中的化合價可能是正價,也可能是負價,不一定比游離態時高,故C錯誤;“加碘食鹽”“含氟牙膏”“補鐵劑”中,碘、氟、鐵指元素,故D正確。
2.D 該瓶氣體中只含有C、O兩種元素,若為一種化合物,則該氣體是CO或CO2,A正確;由于C單質在常溫下為固體,O元素的單質O2、O3在常溫下為氣體,若該瓶中的氣體是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的混合物,則可能是O2或O3與CO的混合物,也可能是O2或O3與CO2的混合物,B項正確;該瓶氣體中只含有C、O兩種元素,若是兩種化合物,則該瓶中的氣體是CO、CO2的混合物,C項正確;由于C單質在常溫下是固體,O元素的單質O2、O3在常溫下為氣體,所以這瓶氣體中若只含有C、O兩種元素,不可能是兩種單質,D項錯誤。
3.D 圖甲屬于樹狀分類法,故A正確;圖乙屬于交叉分類法,故B正確;堿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屬氧化物,但金屬氧化物不一定是堿性氧化物,如Al2O3為兩性氧化物,Na2O2為過氧化物,故C正確;非金屬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為不成鹽氧化物,故D不正確。
4.A Na2SO4屬于正鹽、鈉鹽、硫酸鹽,A正確;Na2SO3不屬于硫酸鹽,B錯誤;K2SO4不屬于鈉鹽,C錯誤;NaHSO4不屬于正鹽,D錯誤。
5.B 純堿(Na2CO3)不是堿,屬于鹽類;冰既不是酸性氧化物也不是堿性氧化物,故A錯誤。一氧化碳既不是酸性氧化物也不是堿性氧化物,故C錯誤。乙醇不是酸,氨氣不是堿性氧化物,氧化鈉屬于堿性氧化物,故D錯誤。
6.C 根據碳元素的化合價與物質類別間的關系可知,a為碳單質,b為CO,c為CO2,d為H2CO3,e為碳酸鹽,f為碳酸氫鹽。CO2能與堿反應僅生成鹽和水,為酸性氧化物,故A正確;若e為碳酸鈉,溶于水時溶液顯堿性,可用來除油污,故B正確;若e是碳酸鈉,f為碳酸氫鈉,碳酸鈉的熱穩定性強于碳酸氫鈉,故C錯誤;碳和氧氣在點燃條件下可以反應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氣在點燃條件下可以反應生成二氧化碳,用氧氣可實現a→b→c的轉化,故D正確。
7.答案 (1)化合物 ②⑤ 
(2)能 易分解
解析 (1)根據物質的組成對物質進行分類,①HIO3、②NaIO3、③KOH、④I2O5、⑤NaCl都是化合物,屬于鹽的是NaIO3和NaCl。
(2)根據食鹽中含有碘酸鉀,推測碘酸鉀能溶于水;根據“烹調時待食品熟后加入加碘鹽”,推測碘酸鉀在受熱時易分解。
8.C 根據題意可知,應填入的物質既能與NaOH溶液反應,又能與C反應,但不能與Fe、稀鹽酸反應。稀硫酸與鐵反應,氧氣與鐵和碳均反應,氧化鈣與稀鹽酸反應,故A、B、D均不符合題意;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碳均反應,與鐵和稀鹽酸均不反應,故C符合題意。
9.C Ca(OH)2能使酚酞溶液變紅,A正確;Ca(OH)2與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OH)2+2HCl CaCl2+2H2O,B正確;NaNO3與Ca(OH)2不反應,C錯誤;在空氣中放置的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原因是Ca(OH)2+CO2 CaCO3↓+H2O,CO2屬于典型非金屬氧化物,D正確。
名師點睛 本題考查氫氧化鈣的化學性質,掌握堿的通性(能使酸堿指示劑變色,與酸性氧化物、酸、部分鹽等反應)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10.D 堿可以與酸反應僅生成鹽和水:NaOH+HNO3 NaNO3+H2O,A正確;較活潑金屬單質可與較不活潑金屬的鹽溶液發生置換反應,金屬活動性:Zn>Cu,則 Zn+CuSO4 Cu+ZnSO4,B正確;用強酸可制取弱酸,酸性:HCl>HClO,則HCl+NaClO NaCl+HClO,C正確;CO2與C在高溫條件下發生反應生成CO,與酸性氧化物的通性無關,D錯誤。
11.D 線路完全行不通,說明③⑤⑦⑨處涉及物質均能與稀硫酸反應,據此分析。CO2、Cu、NaCl不能與稀硫酸反應,故A不符合題意;CO2、Cu、HCl不能與稀硫酸反應,故B不符合題意;KNO3不能與稀硫酸反應,故C不符合題意;Na2CO3、Fe(OH)3、Zn、Fe2O3都能與稀硫酸反應,故D符合題意。
12.B 甲+丙→沉淀、乙+丙→沉淀、丙+丁→沉淀,故丙為AgNO3溶液;乙+丁→無色無味氣體,則乙、丁分別為Na2CO3溶液、HCl溶液中的一種,甲為BaCl2溶液;甲+乙→沉淀,則乙為Na2CO3溶液,丁為HCl溶液;綜上,甲、乙、丙、丁的溶質分別是BaCl2、Na2CO3、AgNO3、HCl,故選B。
能力提升練
1.AC A項,氫氣能與氧氣反應,氫氣能與氧化銅反應,氧氣能與一氧化碳反應,一氧化碳能與氧化銅反應,符合圖示;B項,氯化銅與鹽酸不反應,鎂與氫氧化鈉不反應,不符合圖示;C項,氫氧化鈣能與二氧化碳反應,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鈉反應,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都能與硫酸銅反應,符合圖示;D項,氯化鋇與氯化氫不反應,不符合圖示。
2.D CaCO3高溫分解生成CO2、CaO,CO2與Ca(OH)2反應生成CaCO3;又因為存在反應CaCO3+CO2+H2O Ca(HCO3)2、Ca(HCO3)2+Ca(OH)2 2CaCO3↓+2H2O,故X可能為CO2,也可能為Ca(HCO3)2,所以X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A錯誤。Ca(OH)2與CO2反應生成CaCO3和水,CO2屬于氧化物而不屬于鹽,故反應②不一定有鹽參加,B錯誤。向Ca(OH)2溶液中加入CaO,CaO與水反應生成Ca(OH)2,若原溶液是飽和溶液,則所得溶液仍然是該溫度下的飽和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不會增大,C錯誤。題圖中各物質均為化合物,所有反應均不屬于置換反應,D正確。
3.答案 (1)碳酸鹽、銅鹽、堿式鹽(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Cu2(OH)2CO3+4HCl 2CuCl2+CO2↑+3H2O
(3)Cu(OH)2 CuO+H2O CuO+H2 Cu+H2O
(4)① ②③ ④ (5)Cu CuO CuSO4
解析 (1)“銅綠”的化學式是Cu2(OH)2CO3,屬于銅鹽、堿式鹽和碳酸鹽等。(2)“銅綠”與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u2(OH)2CO3+4HCl 2CuCl2+CO2↑+3H2O。(3)Cu(OH)2受熱分解,故④的化學方程式為Cu(OH)2 CuO+H2O;反應⑤是H2還原CuO,化學方程式為CuO+H2 Cu+H2O。(4)反應①Cu與O2、CO2和H2O化合生成“銅綠”;反應②“銅綠”與酸反應生成A,屬于復分解反應;反應③A與NaOH反應生成Cu(OH)2,是復分解反應;反應④Cu(OH)2受熱分解生成B(CuO) ,是分解反應;反應⑤CuO與H2反應生成Cu,是置換反應。(5)注意Cu與稀硫酸不能直接反應,可先將Cu轉化為CuO,再用CuO與稀硫酸反應制CuSO4。
4.D 酸和堿發生中和反應生成鹽和水,若A、B為酸和堿,C、D中有一個一定是水,故A正確;若A、B為兩種化合物,生成物C、D不一定都是化合物,如CO2與Na2O2反應生成Na2CO3和O2,故B正確;鹽和堿反應生成的另一種鹽和另一種堿可能都是沉淀,如氫氧化鋇與硫酸銅反應生成BaSO4和Cu(OH)2,故C正確;若C、D中有一種為單質,兩種反應物可能均為化合物,題給反應不一定是置換反應,如H2O與Na2O2反應生成O2和NaOH的反應不是置換反應,故D錯誤。
5.答案 (1)一元酸 (2)正鹽 正鹽 (3)H3PO3+NaOH NaH2PO3+H2O
解析 (1)H3PO2與足量NaOH溶液反應只生成一種鹽NaH2PO2,說明H3PO2是一元酸。(2)H3PO3為二元酸,說明Na2HPO3為正鹽;H3PO2是一元酸,說明NaH2PO2為正鹽。(3)H3PO3與少量NaOH溶液反應生成NaH2PO3和H2O。
16(共23張PPT)
1.物質的元素組成
(1)單質:僅由一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其中,由金屬元素組成的單質稱為金屬單質,由非金屬元
素組成的單質稱為非金屬單質。
(2)化合物:由兩種或兩種以上元素組成的純凈物稱為化合物。
2.元素在物質中的存在
同一種元素可以存在于不同類別的物質中,有些元素在不同化合物中可能呈現不同的化合
價,可以基于物質類別和核心元素化合價研究物質。
第1節 元素與物質分類
知識點 1 元素與物質的關系
必備知識 清單破
第1章 元素與物質世界
1.常用的物質分類的方法(詳見定點1)
(1)樹狀分類法:根據物質的組成對物質進行分類的一種方法,又稱“家譜”式的分類方法。
(2)交叉分類法: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對同一物質進行分類的一種方法。如以Na2CO3為例:
知識點 2 物質分類
分類標準 組成的陽離子 組成的陰離子 溶解性
所屬類別 鈉鹽 碳酸鹽 可溶性鹽
2.氧化物的分類
(1)根據元素組成分類
①金屬氧化物,如CuO、CaO等。
②非金屬氧化物,如CO、SO2等。
(2)根據物質性質分類
①酸性氧化物:能與堿反應生成鹽和水的氧化物,如CO2、SO2等。多數非金屬氧化物屬于酸
性氧化物。
②堿性氧化物:能與酸反應生成鹽和水的氧化物,如CaO、Fe2O3等。多數金屬氧化物屬于堿
性氧化物。
特別提醒 正確理解氧化物中的“一定”“不一定”
(1)堿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屬氧化物,但金屬氧化物不一定是堿性氧化物,如Mn2O7為酸性氧化
物,Al2O3為兩性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屬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屬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
NO等為不成鹽氧化物。
1.金屬單質的主要化學性質(以Fe為例)
(1)與氧氣反應:3Fe+2O2 Fe3O4。
(2)與氯氣反應:2Fe+3Cl2 2FeCl3。
(3)與酸反應:H2SO4+Fe FeSO4+H2↑。
(4)與某些鹽反應:CuSO4+Fe FeSO4+Cu。
2.非金屬單質的主要化學性質(以Cl2為例)
(1)與金屬單質反應:Cu+Cl2 CuCl2。
(2)與非金屬單質反應:H2+Cl2 2HCl。
(3)與堿反應:Cl2+2NaOH NaCl+NaClO+H2O。
知識點3 物質的性質及相互轉化
3.氧化物的主要化學性質
(1)酸性氧化物(以CO2為例)
①與堿反應:Ca(OH)2+CO2 H2O+CaCO3↓。
②與水反應:CO2+H2O H2CO3。
(2)堿性氧化物(以CaO為例)
①與酸反應:CaO+2HCl CaCl2+H2O。
②與水反應:CaO+H2O Ca(OH)2。
4.酸的主要化學性質(以稀H2SO4為例)
(1)與酸堿指示劑作用:酚酞溶液遇酸不變色,紫色石蕊溶液遇酸變紅色。
(2)與活潑金屬反應:H2SO4+Zn ZnSO4+H2↑。
(3)與堿性氧化物反應:H2SO4+CuO CuSO4+H2O。
(4)與堿反應:H2SO4+2NaOH Na2SO4+2H2O。
(5)與某些鹽反應:H2SO4+Na2CO3 Na2SO4+CO2↑+H2O。
5.堿的主要化學性質(以NaOH為例)
(1)與酸堿指示劑作用:酚酞溶液遇堿變紅色,紫色石蕊溶液遇堿變藍色。
(2)與酸性氧化物反應:2NaOH+CO2 Na2CO3+H2O。
(3)與酸反應:NaOH+HCl NaCl+H2O。
(4)與某些鹽反應:2NaOH+CuSO4 Na2SO4+Cu(OH)2↓。
6.鹽的主要化學性質(以CuSO4為例)
(1)與某些金屬反應:CuSO4+Zn ZnSO4+Cu。
(2)與堿反應:CuSO4+2NaOH Na2SO4+Cu(OH)2↓。
(3)與某些鹽反應:CuSO4+BaCl2 BaSO4↓+CuCl2。
特別提醒 學習物質性質應注意的3個問題
(1)學習物質的通性時要注意一般情況,也要注意特殊情況,如銅與稀硫酸不反應,與硝酸反應
不生成氫氣。
(2)酸與鹽反應、堿與鹽反應、鹽與鹽反應時一般要滿足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
(3)金屬單質能夠置換出鹽溶液中的金屬的條件是活潑性強的金屬置換活潑性弱的金屬,且
常溫下該活潑性強的金屬不能與水反應。
7.單質、氧化物、酸、堿、鹽間的相互轉化(詳見定點2)
1.分散系
(1)定義: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分散劑)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分散系。
(2)分散系的組成
①分散質: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質。
②分散劑:分散系中起容納分散質作用的物質。
知識點4 一種重要的混合物——膠體
特別提醒 分散質一般為分散系中量少的物質;水溶液中一般將水看作分散劑,非水體系中
一般將量大的物質看作分散劑。
(3)分散系的分類
①分散質和分散劑各有固、液、氣三種狀態,以其狀態為分類標準共分為9種分散系:

②根據分散質微粒直徑的大小可將分散系分為溶液、濁液和膠體。
(4)溶液、濁液、膠體的比較(詳見定點3)
2.膠體
(1)定義:分散質的微粒直徑介于1~100 nm的分散系。
(2)膠體的分類
(3)膠體的性質
①丁達爾效應
a.概念:當可見光束通過膠體時,在入射光側面可觀察到光亮的“通路”,這種現象稱為丁達
爾現象或丁達爾效應。
b.形成:膠體中分散質微粒對可見光(波長為400~700 nm)散射而形成的。
c.丁達爾效應的應用:區分溶液和膠體,屬于物理方法。
②電泳:有些膠體的分散質粒子吸附帶有正電荷的離子,有些則吸附帶有負電荷的離子,這些
帶電粒子在外電場作用下會發生定向移動。
應用:電泳電鍍等。
③聚沉:在酸、堿、鹽等物質,加熱或攪拌等作用下膠體粒子聚集成較大的微粒形成沉淀。
應用:制豆腐、明礬凈水等。
(4)Fe(OH)3膠體的制備
①實驗操作:向燒杯中加入40 mL蒸餾水,加熱至沸騰,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飽和FeCl3溶
液,繼續煮沸至液體呈透明的紅褐色,立即停止加熱。
②反應原理:FeCl3+3H2O Fe(OH)3(膠體)+3HCl。
特別提醒 (1)制備Fe(OH)3膠體時不能用自來水代替蒸餾水,因為自來水中含有的陰離子會
使Fe(OH)3膠體粒子聚集成更大的顆粒,發生聚沉。
(2)通過滲析法提純Fe(OH)3膠體。將混合液裝入半透膜袋,然后浸入蒸餾水中,半透膜中的離
子能透過半透膜袋進入蒸餾水中,而膠體不能透過半透膜袋。為了充分提純,可多次更換蒸
餾水。
1.只由一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一定是單質,這種說法正確嗎 (  )
如氧氣與臭氧的混合氣體,雖然只含有氧元素,但屬于混合物。只由一種元素組成
的純凈物才是單質。
2.膽礬(CuSO4·5H2O)中含有CuSO4和H2O兩種物質,所以屬于混合物,這種說法正確嗎 (  )
膽礬只由一種物質組成,它屬于純凈物。
3.溶液與膠體的本質區別是能否發生丁達爾效應,這種說法正確嗎 (  )
溶液與膠體的本質區別是分散質微粒直徑的大小不同,溶液中分散質微粒直徑小
于1 nm,膠體中分散質微粒直徑介于1~100 nm。
4.溶液是呈電中性的,膠體是帶電的,這種說法正確嗎 (  )
大多數膠體分散質比表面積大,吸附能力較強,可吸附離子從而帶有電荷,但膠體
本身呈電中性。
知識辨析 判斷正誤,正確的畫“ √” ,錯誤的畫“ ” 。




提示
提示
提示
提示
1.分類思想的應用
(1)交叉分類法涉及的不同類別之間是并列與交叉關系。
(2)樹狀分類法中的類別之間存在并列關系和包含關系。
關鍵能力 定點破
定點 1 物質的分類及應用
(3)同類物質常具有許多共性。通過物質所屬類別(如酸、堿、鹽、氧化物等),可以推測它們
所具有的性質。
2.利用樹狀分類法對物質進行分類
1.各物質的轉化關系

定點 2 單質、氧化物、酸、堿、鹽間的相互轉化
特別提醒 (1)上述轉化關系并非包括所有反應,如H2、CO、C還原CuO或Fe2O3,CuSO4轉化
為CuSO4·5H2O等反應均未包含。
(2)上述轉化關系表示的是一般規律,但學習時還需關注特殊性。如金屬+酸 鹽+氫氣,但
Cu與鹽酸或稀硫酸均不反應。
2.化學反應的分類
  物質轉化涉及多種類型的化學反應,對化學反應進行分類,能更好地理解各類物質的性
質及其轉化關系。
(1)化合反應
①金屬與非金屬反應:如2Na+Cl2 2NaCl。
②堿性氧化物與水反應:如CaO+H2O Ca(OH)2。
③酸性氧化物與水反應:如CO2+H2O H2CO3。
④堿性氧化物與酸性氧化物反應:如CaO+CO2 CaCO3。
(2)分解反應
如鹽的分解:CaCO3 CaO+CO2↑。
(3)置換反應
①金屬與酸反應:如Mg+2HCl MgCl2+H2↑。
②金屬與鹽反應:如Cu+2AgNO3 Cu(NO3)2+2Ag。
(4)復分解反應
①酸與鹽反應:如2HCl+Na2CO3 2NaCl+H2O+CO2↑。
②堿與鹽反應:如Ca(OH)2+Na2CO3 CaCO3↓+2NaOH。
③酸與堿反應:如HCl+NaOH NaCl+H2O。
④鹽與鹽反應:如NaCl+AgNO3 AgCl↓+NaNO3。
典例 下列各選項不能滿足如圖關系(各步轉化均為一步轉化)的是 (  )

A.X為銅、Y為氧化銅、Z為硫酸銅
B.X為二氧化碳、Y為碳酸鈉、Z為碳酸氫鈉
C.X為碳酸鈣、Y為氧化鈣、Z為氫氧化鈣
D.X為氫氧化鈉、Y為氯化鈉、Z為碳酸鈉
思路點撥 單質、氧化物、酸、堿、鹽間可以相互轉化,根據物質的性質并結合圖示的轉化
關系逐項進行分析解答。
解析 銅與氧氣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生成氧化銅,氧化銅能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銅,硫酸銅溶
液與鐵反應可生成銅,A項滿足圖示轉化關系;少量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可生成碳酸鈉,
碳酸鈉和二氧化碳、水反應生成碳酸氫鈉,碳酸氫鈉受熱分解可生成二氧化碳,B項滿足圖示
轉化關系;碳酸鈣高溫分解可生成氧化鈣,氧化鈣與水反應可生成氫氧化鈣,氫氧化鈣與少量
CO2反應可生成碳酸鈣,C項滿足圖示轉化關系;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可生成氯化鈉,氯化鈉不
能直接轉化為碳酸鈉,碳酸鈉和氫氧化鈣反應可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D項不滿足圖示
轉化關系。
答案 D
  不同的分散系性質不相同,其根本原因是分散質粒子直徑的大小不同。現將三種分散系
的比較列于表中:
定點3 溶液、膠體、濁液的比較
溶液 膠體 濁液 懸濁液 乳濁液
分散質粒子的直徑 <1 nm 1~100 nm >100 nm >100 nm
性 質 特點 均一、透明 大多均一、透明 不均一、不透明,久置沉淀 不均一、不透明,久置分

穩定性 穩定 介穩性 不穩定 不穩定
能否透過濾紙 能 能 不能 不能
能否透過半透膜 能 不能 不能 不能
丁達爾效應 無 有 無 無
實例 碘酒、食鹽水 Fe(OH)3膠體 泥水、石灰乳 油水混合物
鑒別方法 膠體和溶液可通過丁達爾效應鑒別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宁县| 武邑县| 岑巩县| 孝感市| 景泰县| 翁牛特旗| 泸州市| 乐亭县| 广西| 西峡县| 临夏县| 甘孜县| 海口市| 安仁县| 桂东县| 磐安县| 衡东县| 深州市| 耒阳市| 芒康县| 香港| 陇西县| 斗六市| 惠水县| 宿松县| 吴堡县| 榆社县| 鄂托克旗| 巢湖市| 天全县| 海南省| 定边县| 莲花县| 西安市| 当雄县| 遵化市| 梁河县| 仪征市| 台安县| 吉林市| 宜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