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 .本試卷分為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共 50 分,考試時間為 60 分鐘。2 .選擇題答案用 2B 鉛筆填涂在答題卡上,非選擇題答案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書寫在答 題卡指定區域內。第Ⅰ 卷 選擇題(共 20 分)一、選擇題:共 20 小題,每小題 1 分,共計 20 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符 合題目要求的一項,用 2B 鉛筆填涂在答題卡上。1. 含嘉倉是隋朝在洛陽修建的最大的國家糧庫。經考古發掘(如下圖),遺址面積 40 多萬平方米,有數百 個糧窖。這種規模宏大的倉窖,不僅數目繁多,而且庫藏巨大,在全國運河地區普遍建立。這些倉窖遺址 可用于研究隋朝( )含嘉倉遺址A. 國家統一的條件 B. 政治制度的創新C. 商業發展的水平 D. 財政經濟的狀況2. 據《舊唐書—李密傳》記載,隋朝末年“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棄于匡床,萬戶則城郭空虛,千里則煙 火斷滅。”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 國家戰亂頻繁 B. 隋煬帝的暴政C 民族矛盾尖銳 D. 自然災害嚴重3. 貞觀年間,唐太宗曾對大臣說:“ 國家本置中書、門下以相檢察,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行駁正。” 這段話可用以研究( )A 科舉取士制度 B. 三省六部制度 C. 藩鎮割據現象 D. 崇文抑武政策4. 武則天頒布《求賢制》寫道:“其有文可以治邦國,武可以定邊疆,蘊梁棟之宏才,堪將相之重任,無割 士庶,具以名聞。”這反映出武則天統治時期( )A. 重視發展農業生產 B. 嚴格考察官吏政績第 1頁/共 11頁C. 不拘一格選拔人才 D. 注重減輕百姓負擔 ·5. 下圖是繪制于盛唐時期的《敦煌莫高窟第 23 窟雨中耕作圖》。它可用于研究盛唐時期( )A. 農業生產發展的狀況 B. 宮廷繪畫藝術的水平C. 市民階層的休閑活動 D. 游牧民族的特色農事6. 唐三彩在初唐數量少、顏色單調,盛唐流行且常作隨葬品,安史之亂后走向衰落。唐三彩的這些變化主 要是因為( )A. 人們審美觀念的改變 B. 政治局勢的變動C. 社會喪葬習俗的革新 D. 制陶技術的退步7. 如圖是唐都長安平面圖。由此可見,唐都長安( )A 功能分置,井然有序 B. 坊市合一 ,便于管理第 2頁/共 11頁C. 建筑宏偉,店鋪林立 D. 人口眾多,經濟繁榮8. 某音樂劇以 “ 大乘天” “ 佛門” “ 那爛陀” “ 大唐” “ 歸一 ” 等章節為架構,演繹了一段英雄遠行的故 事。這場遠行( )A. 加強了唐與新羅的往來 B. 促進了日本社會的發展C. 促進了中國佛教的發展 D. 增進了漢藏的民族友誼9. 思維導圖是有效學習歷史的重要工具。下面所示“唐朝滅亡” 的思維導圖中空白處分別應填( )A. 安史之亂 黃巢起義 B. 黃巢起義 五代十國C. 安史之亂 藩鎮割據 D. 黃巢起義 安史之亂10. 五代十國時,楚利用南北通道優勢發展中轉貿易,瓷器、茶葉遠銷多地。荊南憑樞紐之便,靠商稅增收。 各政權間頻繁造使互贈物品等。這說明當時( )A. 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縮小 B. 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C. 各地經濟聯系文化交流密切 D. 南方經濟已經大大超越北方11. 868 年,一個叫王玠的人為他父母祈福消災,用雕版印刷了一部《金剛經》。 1900 年,這部《金剛經》 在我國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震驚世界。這部《金剛經》是( )A. 佛教開始在中國廣泛傳播的標志 B. 研究唐朝雕版印刷術的重要物證C. 雕版印刷在民間普遍使用的印證 D. 研究唐朝軍事制度的第一手史料12.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舉世矚目,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下圖是我國郵電部發行的 “ 郵票上的 科學家” 系列中的一張。下列選項屬于該科學家的貢獻的是( )A. 《綴術》 B. 《千金方》 C. 《大衍歷》 D. 《唐本草》13. 宋代田況在《儒林公議》中這樣記載:“狀元及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逐強虜于窮漠,凱歌勞還, 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這反映出當時的價值取向是( )A. 憑借世襲繼承顯赫地位 B. 依靠戰功獲取高官厚祿·第 3頁/共 11頁C. 經由經商積累萬貫家財 D. 借助科舉獲取功名利祿14. 宋仁宗時期,北宋政府在南方駐扎禁軍 195 營,在北方的河北、河東、陜西三地駐扎禁軍 743 營。這種 部署意在( )A. 強化中央集權 B. 削弱武將兵權 C. 節約軍費開支 D. 應對邊防壓力15. 王安石變法,把農村人戶編制起來,有兩個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戶,出一人為保丁:保丁平時種田,農閑 練兵。這一舉措主要是為了( )A. 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B. 限制官僚的政治特權C. 促進鄉村的經濟發展 D. 增強國家的軍事力量16. 澶淵之盟以后,宋遼雙方達成協議,在河北沿邊陸續開放了雄州等四處榷場。官方和商人在此進行交易, 北宋用茶葉,絲織品、糧食等換取遼的馬、羊、駱駝等。榷場貿易( )A. 加深了各族人民的交融 B. 導致遼的經濟結構失衡C. 增加了北宋的財政支出 D. 致使遼宋邊境沖突頻繁17. 下面兩則史料能夠共同印證 歷史事件是( )紀靖康元年中事 也。春正月五日,金 人擁兵犯京城 …… 閏十一月二十五 日,陷京師 …… 明 年 …… 四月一日,退 師,擁二帝北去。 ——宋 · 丁特起《靖 康紀聞》 現存于遼寧省博物館的鹵簿鐘。鹵簿是帝王出行時的儀仗隊。據 考證曾與宋徽宗、宋欽宗二帝一同被金軍擄到北方。A. 金的建立 B. 金滅遼 C. 靖康之變 D. 宋金和議18. 據《宋史 · 孝宗本紀》記載,孝宗為岳飛平反,追謚號為岳武穆、岳太師等,還建立了岳廟。世人將此 舉稱為“平反昭雪” ,以表達對岳飛的追思。岳飛被世人傳頌的原因是他( )A. 聯合回紇,平定叛亂 B. 救民水火,聚義反唐C. 組織變法,緩解危機 D. 率軍抗金,精忠報國19. 元朝時許多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遷入中國,同維吾爾、蒙、漢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個第 4頁/共 11頁新民族,這個民族是( ) ·A. 女真族 B. 契丹族 C. 藏族 D. 回族20. 下圖的白塔寺,是一座始建于元朝的藏傳佛教寺院。它不僅是物理地標,更是人文高地。“人文高地”主 要體現在( )A. 主導京城佛事,成為宗教核心 B. 見證民族交融,促進文化交流C. 影響京城商貿,掌控經濟走向 D. 承載皇家威嚴,盡顯尊貴氣派第Ⅱ 卷 非選擇題(共 30 分)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三個小題,每小題 10 分,共 30 分。21. 七年級某班學生圍繞“大唐盛世 · 華章閃耀”設計了以下學習任務單,請你參與完成相關任務。 【解讀史料 · 探源和諧盛世】材料一 至貞觀三年,關中豐熟 …… 是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 跡,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斗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于嶺表,自山東至于滄海,皆不赍糧,取給于路。——《貞觀政要 · 政體》【舉辦展覽 · 見證盛唐氣象】前言 為展現我國大唐盛世的輝煌成就,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我們特舉行本展覽。展覽分為三個板塊,分別展現工第 5頁/共 11頁展板一 工具創新 展板二 文明互鑒歷史價值:( 1 )指出材料一描述的社會狀況在歷史上的稱謂,分析其出現的原因。( 2 )請將上面文物圖片的序號填入下面對應的展板中,并從“文明互鑒”展品中任選其一 ,說明它的歷史價 值。( 3 )請你談談“盛世大唐”對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啟示。22. 千百年來,各民族之間不斷 交往交流交融為中華文明發展增添了無盡的生命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步輦圖》:唐太宗接見松贊干布派來的求婚使者公元 640 年 設安西都護府公元 647 年 設瀚海都督府公元 702 年 設北庭都護府——據王恩春《從安西、北庭都護府的設置看唐朝對西域的治理》材料二元昊改革(西夏) 阿骨仿效唐宋制度,定立官制、軍制和法律,鼓勵墾荒,發展農牧經濟,創制文字。 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第 6頁/共 11頁——據《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材料三 元朝的民族融合并不是單向的,而是民族之間互相影響、接受和包容,它不是強制同化的結 果,而是在長期交往和共同生活中自然浸潤而成的。在多民族共居的情況下,蒙古人,色目人帶來了他們 的生產技術與文化藝術,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同時他們主動學習儒家文化,涌現出一大批少數民族詩 人、藝術家。各族人士通過婚姻,詩文酬答、宴會雅集等交流,深化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在文化面貌和 生活習慣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變。——陳彩公《元朝強化了中華民族一體格局》( 1 )歸納材料一反映的唐朝處理民族關系的方式,任選其一說明其作用。( 2 )概括上述改革措施的相同之處,指出他們政權建設的共同思路。( 3 )據材料三結合所學,歸納元朝民族交融的特點,分析該時期民族交融的積極意義。( 4 )綜合以上材料,談談推動各民族交融匯聚的因素。23. 某校學生以“ 尋找詩歌中的歷史眼” 為主題開展學習。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至今千里賴通波】 材料一中國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 部分構成,全長近 3200 公里。是中華民族偉大創造力、凝 聚力和生命力的代表,是展現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鮮活文化 符號。2014 年 6 月 22 日,中國大運河在第 38 屆世界遺產大 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流動的文化、寶貴的遺產》【一日看盡長安花】材料二 九品中正制注重門第,無形中把選取人才的標準,限制在門第的小范圍內。唐代針對此弊, 改成自由競選,所謂“懷牒自列” ,即不需地方長官察舉,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評定,把進仕之門擴大打開, 經由個人各自到地方政府報名,參加中央之考試。這一制度,大體說來,較以前是進步的。——摘編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況今官制權任同】材料三 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唐代所存在的三省六部制、科舉等制度,已經標志著行 政管理體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樞大臣之間、中央和地方之間得以 相互制衡。第 7頁/共 11頁——摘編自袁行霈等主編《中華文明史》 【惟其有大元之大】材料四——統編教材《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1 )概述隋朝大運河對中華文明發展的意義。( 2 )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談談你對“這一制度”“較以前是進步的” 的理解。( 3 )據材三料并結合所學,用史實說明“宋代中樞大臣之間、中央和地方之間”能夠“得以相互制衡”。( 4 )提取材料四圖中信息,結合史實說明元朝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意義。第 8頁/共 11頁七年級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 .本試卷分為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共 50 分,考試時間為 60 分鐘。2 .選擇題答案用 2B 鉛筆填涂在答題卡上,非選擇題答案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書寫在答 題卡指定區域內。第Ⅰ 卷 選擇題(共 20 分)一、選擇題:共 20 小題,每小題 1 分,共計 20 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符 合題目要求的一項,用 2B 鉛筆填涂在答題卡上。【 1 題答案】 【答案】D【 2 題答案】 【答案】B【 3 題答案】 【答案】B【4 題答案】 【答案】C【 5 題答案】 【答案】A【 6 題答案】 【答案】B【7 題答案】 【答案】A【 8 題答案】 【答案】C【 9 題答案】 【答案】A【 10 題答案】 【答案】C【 11 題答案】第 9頁/共 11頁【答案】B【 12 題答案】 【答案】C【 13 題答案】 【答案】D【 14 題答案】 【答案】D【 15 題答案】 【答案】D【 16 題答案】 【答案】A【 17 題答案】 【答案】C【 18 題答案】 【答案】D【 19 題答案】 【答案】D【 20 題答案】 【答案】B第Ⅱ 卷 非選擇題(共 30 分)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三個小題,每小題 10 分,共 30 分。【 21 題答案】【答案】( 1 )稱謂:“ 貞觀之治” 。原因:政策開明;技術創新;開放包容。( 2 )工具創新:②④ ;文明互鑒: ③⑤ ;風氣開放: ①⑥。示例:選擇鑒真塑像。歷史價值:在唐朝與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響的人物是鑒真。他是揚州大明寺 的高僧,受日本的邀請東渡,先后五次都沒有成功,還因辛勞過度而雙目失明。但鑒真矢志不渝,繼續進 行第六次東渡,最終抵達日本。鑒真東渡日本,前后用了 12 年,隨行人員中有 36 人獻出生命。鑒真在日 本 10 年,極受尊敬和愛戴。他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以及寺內后人所塑的鑒真像,為日本一級國寶。其見證了唐朝與日本之間的友好往來。第 10頁/共 11頁( 3 )啟示:政治上統治者必須政治清明,經濟必須發展,國力強盛,同時民族關系還要融洽,還要革新技 術,勇于變革,還要加強和其它國家的合作和交流,更主要的是要堅持對外開放。【 22 題答案】【答案】( 1 )方式:和親;設置機構。作用:文成公主入藏,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促進了吐蕃經 濟和社會的發展。( 2 )相同之處:創立政治制度、發展經濟、創制文字;共同思路:仿效唐宋制度。( 3 )特點:具有雙向性;具有主動性;在長期交往中自然形成。積極影響: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深化 了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4 )因素:通婚和設置機構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治理; 少數民族政權學習中原王朝先進制度和文化;不同 民族之間互相影響、接受和包容,還有不同民族之間長期交往和共同生活。【 23 題答案】【答案】( 1 )意義:是中華民族偉大創造力、凝聚力和生命力的代表,是展現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鮮活文 化符號。( 2 )理解:科舉制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的宣 布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推動了教育的發展。( 3 )在宋代,中樞大臣之間通過設立樞密院、三司等機構,實現了權力之間的相互制衡。例如,樞密院負 責軍事,三司負責財政,而宰相則負責行政,三者之間相互獨立又相互制約。在中央和地方之間,宋代通過設立通判、轉運使等官職,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和監督。通判負責監督地方官員,轉運使則負責財 政的轉運和監管,從而實現了中央和地方之間的相互制衡。( 4 )意義: 元朝實現了對中國歷史上首次大規模的統一 ,其疆域遼闊,包括了今天的中國大部分地區以 及中亞的一部分。元朝的統一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推動了經濟、文化的發展。例如,元朝時 期,回族形成,各民族之間的通婚、貿易等活動頻繁,增進了相互之間的了解和友誼。此外,元朝還設立 了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和管理,為后來的明清兩代提供了重要的行政管理模式。元朝的統 一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 11頁/共 1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