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房山區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學業水平調研(二)立東高二歷史本試卷共8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長90分鐘。考生務必將答案填涂或書寫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考試結束后,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多本部分共15題,每題3分,共45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符合題目要泰給皇歷獄墨行路線。發現泰地皇刻石的地點求的一項。①頻次最多的是荊楚和燕趙之地②有力配合了滅六國的軍事行動1,下表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出的判斷進入文明社會標準的“中國方案”,該方案③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需要④加重了人民負擔導致秦朝速亡生產力高度發展,剩余食物積累,人口顯著增加,社會分工明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春秋決獄”是漢代士大夫創造的一種司法模式,如:甲父乙與丙爭言相斗,丙以佩刀階級和等級分化的制度化刺乙,甲即以杖擊丙,誤傷乙,甲當何論?或日,毆父也,當梟首。董仲舒論日:“父子三出現都邑性城市至親也,聞其斗莫不有怵悵之心也,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詬父也。《春秋》之義,許四區域聚落等級化發展,呈現城鄉差別止父病,進藥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誅。甲非律所謂毆父,不當坐。”由此可見,當時的“春秋決獄”五文化發展,出現寓意豐富的刻畫圖像及復雜的符號系統A.呈現出法律儒家化特征B.有助于按標準依法辦案六各地區在社會發展的同時,發生密切互動C.反映了鄉約的數化作用D.標志著中華法系的完備5.尚書即掌管天子文書的官員,據《唐六典》記載:“初,秦變周法,天下之事皆決丞相A.與國際學界的文明標準相一致B.關注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影響府,置尚書于禁中,有令、丞,登通章奏而已。漢初因之,武、宣之后,稍以委任。及C.把文字是否出現作為判斷依據D.實證中華文明居世界領先地位光武親總吏職,天下事皆上尚書,與人主參決,乃下三府,尚書令為端揆之官。”這一上2。許倬云在《說中國》中講到:“從夏后氏比較籠統的霸權,經過商人同心圓布局的統治變化表明A.漢承秦制的政治模式走向了衰亡B.漢武帝設立中朝削弱尚書的權力機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網鉻,這三個階段的發展促使‘中原'成為中央政權的基地,C.尚書令取代了丞相成為百官之首D.皇權隨著中樞機構的變遷而加強而又以同心圓的方式擴散其勢力于各處。”對此解讀正確的是6.南、北儒士研習經書,各自偏重使用不同的注本(對儒家經典的注釋本)。以《左傳》A.夏朝社會實行聚族而居王權高度集中B.同心圓布局是指商朝實行內外服制度為例,南朝流行“杜預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北魏有名儒“兼讀杜、服,隱C.分封制削弱周天子對地方的政治統治D.夏、商、周三代的統治區域沒有變化括(修訂)兩家,異同悉舉”。這一時期,南北政權常互派使節,他們也往往借機相互考校儒學。上述活動3公元前220年后,秦始皇先后五次“親巡天下,周覽遠方”,并在泰山、瑯琊、會稽等A.表明了南北儒學實現統B.是政府主導下的文化交流地立碑刻石,秦始皇巡行路線示意圖如下。據此分析秦始皇巡行C.消除了南北方文化的差異D.反映國家走向統一的趨勢高二歷史第1頁(共8頁)高二歷史第2頁(共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