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金華市2025年八年級下期末教學試卷 科學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共有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是正確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2025八下·金華期末)2021年9月24日,中科院天津工業所在國際期刊《科學》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宣布中國在國際上首次利用二氧化碳合成出與自然淀粉在結構上沒有區別的合成淀粉。該項研究成果的價值不包括( )A.可以節約耕地資源B.能減少臭氧層破壞和 PM2.5 危害C.能緩解人類糧食短缺問題D.有利于緩解溫室效應2.(2025八下·金華期末)用符號能簡單明了地表示事物。以下選項屬于符號的是( )A. B. C. D.3.(2025八下·金華期末)從原子模型建立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建立模型往往需要有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以使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質。下列原子模型中最接近盧瑟福的結構模型的是( )A.葡萄干面包模型 B.分層結構模型C.電子云模型 D.核式結構模型4.(2025八下·金華期末)紅糖是由甘蔗的莖稈榨汁加工而來,為使甘蔗的莖稈更加粗壯以提高紅糖產量,應適當多施加一些( )A.CO(NH2)2 B.Ca(H2PO4)2 C.KCl D.NH4HCO35.(2025八下·金華期末)大課間活動時同學看到操場邊新移植的樹掛著“吊針”。這是園林工人為了給移栽后的樹木補充水和無機鹽,以提高其成活率而采取的措施。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輸入的水多數將通過氣孔散失到空氣中B.輸入的水主要用于光合作用C.水在莖中由篩管運輸D.“吊針”的針頭應插入莖的韌皮部6.(2025八下·金華期末)如圖為試電筆的結構及使用方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試電筆可以判斷物體是帶正電還是帶負電B.若氖管發光,則此時人體中有電流通過C.筆尖、電阻和氖管是導體,外殼、彈簧和筆卡是絕緣體D.在使用該試電筆時,手不能觸碰到筆卡7.(2025八下·金華期末)已知碳-12(原子核內有6個質子和6個中子的碳原子)的質量為a克,若另一種原子的質量為b克,則另一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 )A.a/b B.b/a C. D.8.(2025八下·金華期末)如圖是某家庭的電路,小義想要更換已損壞的開關S1,他首先需要做的操作是 ( )A.斷開斷路器 B.僅斷開開關S1C.僅斷開開關S2 D.斷開開關S1、S29.(2025八下·金華期末)結構和功能相適應是生物學的基本觀念。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保衛細胞通過吸水和失水可調節氣孔大小B.肺泡外分布著豐富的毛細血管網有利于進行氣體交換C.綠色植物細胞內有葉綠體,能夠利用光能制造有機物D.根毛區表皮細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有機物10.(2025八下·金華期末)學習了微粒和模型知識后,下列相關描述或判斷中正確的是( )A.CS2的正確讀法是碳化硫 B.CO2中碳元素的化合價為+2 價C.C-14與C-12 互為同位素原子 D.碳是地殼中含量最高的元素11.(2025八下·金華期末)機械式電能表內有磁體,是家庭用電計量儀表。當家庭電路中有電流通過時,電能表內的鋁制轉盤能夠轉動。下列選項中與鋁制轉盤轉動原理相同的是 ( )A.B.C.D.12.(2025八下·金華期末)下列關于 CO2的實驗室制取及檢驗的說法正確的是( )A.制取CO2的藥品 B.發生裝置 C.收集方法 D. 檢驗A.A B.B C.C D.D13.(2025八下·金華期末)如圖為燃燒火柴的兩種方式,火柴Ⅰ持續燃燒時間更長。現給出下列說法:①可燃物必須達到著火點才能燃燒;②方式Ⅰ火柴梗能持續獲得熱量,溫度更易達到火柴梗的著火點;③方式Ⅱ中火柴梗的著火點更高所以燃燒時間更短。正確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14.(2025八下·金華期末)電動自行車有四個轉向燈(如圖甲),圖乙為其部分控制電路的示意圖(三角形結構代表雙觸點開關)。若在路邊短暫停靠時,需要讓四盞燈同時閃爍。則此時開關應接觸的接線柱為( )A.1和2 B.2和3 C.3和4 D.4和515.(2025八下·金華期末)為提升自行車夜間騎行的安全性,小義利用導線、磁鐵等元件,結合其后輪結構設計并安裝了如圖所示的發電裝置為尾燈發光供電。在騎行過程中發現尾燈不亮,不可能的原因是( )A.雨水滲入造成短路 B.導線與尾燈之間斷路C.磁體的磁性消失 D.輻射狀導線無法切割磁感線二、填空題(本大題共有7小題,18空格,每空格1分,共18分)16.(2025八下·金華期末)下面是土壤形成過程簡式:(1)簡式中A、B、C代表的內容依次是 (用序號表示);①低等生物的作用 ②風化作用 ③高等植物的生長(2)亞馬孫河流域雖然擁有全球最繁茂的熱帶雨林生態系統,降水量大但其土壤卻普遍貧瘠,這種現象被稱為“生態悖論”。亞馬孫河流域土壤普遍貧瘠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土壤成分中的 (選填“水”“無機鹽”或“空氣”)。17.(2025八下·金華期末)夏日炎炎, “葡”香四溢, “萄”醉一夏,義烏葡萄喜迎豐收。請回答下列問題:(1)葡萄莖通過卷須攀附藤架向上攀爬,根據形態分類屬于 (選填“纏繞莖”或“攀緣莖”);(2)葡萄通常采用扦插繁殖,其根系是由莖部長出不定根發育而來,這樣的根系屬于直根系和須根系中的 。18.(2025八下·金華期末)小義用邊長5厘米的正方體鐵塊、2只相同的大燒杯、量筒、滴管等器材測量土壤中空氣的體積。(1)在校園中選擇一塊干燥的土地,取邊長 厘米的一塊正方體土壤,將土壤和鐵塊分別放入大燒杯中;(2)分別沿燒杯壁緩慢地向2 只燒杯內注水,開始時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注入,當快要浸沒土壤或鐵塊時,再換用 向燒杯內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和鐵塊剛好浸沒為止;(3)盛有土壤的燒杯注入的水有200毫升;盛有鐵塊的燒杯注入的水有175毫升。則這塊土壤中的空氣的體積為 毫升。19.(2025八下·金華期末)如圖為教材實驗“探究莖運輸水和無機鹽的部位”。(1)莖向上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動力來自于植物的 作用,所以選用的材料為新鮮帶葉的木本植物枝條;(2)在將枝條插入紅墨水前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削成面積相似的斜面,目的是 ,從而使實驗現象更明顯;(3)圖甲中間的那根是被剝去下半部樹皮的枝條,將其木質部部分放入稀釋后的紅墨水中(如圖乙),一段時間后觀察到該組枝條的中上部木質部和韌皮部均被染色變紅。以下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路徑模型中,能準確解釋韌皮部變紅原因的是____。A.下部韌皮部→中上部韌皮部B.下部韌皮部→形成層→中上部韌皮部C.下部木質部→中上部木質部→中上部韌皮部D.下部木質部→中上部木質部→形成層→中上部韌皮部20.(2025八下·金華期末)北極燕鷗每年往返于南北兩極,飛行約7萬多公里躲避寒冷的極夜,真正實現了“生活在陽光里”的壯舉。它們之所以能夠飛行如此遙遠的距離而不迷路,是因為擁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導航能力,主要是依靠地球磁場進行導航。(1)地球能夠產生磁場,說明地球是一個 ;(2)如圖為地磁場模型,模型中兩極的細鐵絲最密,表示兩極的磁場最 ;(3)北極燕鷗能夠感知地球磁場的原因是其羽毛中隱藏著磁性顆粒,就像內置“指南針”,其 S極始終指示的方向是 。21.(2025八下·金華期末)小義利用如圖裝置來研究“電磁鐵的強弱與哪些因素有關”。電磁鐵通電時,鐵質指針會被吸引。(1)電磁鐵的左端為 極;(2)實驗時發現指針偏轉很小,可將滑動變阻器的滑片向 移動。22.(2025八下·金華期末)轉爐煉鋼是以鐵水、廢鋼、鐵合金為主要原料,不借助外加能源,靠鐵液本身的物理熱和鐵液組分間化學反應產生熱量而在轉爐中完成煉鋼過程。氧氣轉爐煉鋼是其中的一種方式,煉鋼過程中向爐中吹入氧氣,能夠快速去除生鐵中的碳、硫、磷、硅等雜質,同時利用氧化反應產生的熱量進行冶煉。(1)按照物質的組成分類,生鐵屬于 (選填“純凈物”或“混合物”)(2)轉爐煉鋼過程中,一些液態鐵會在高溫下被氧化成FeO,請寫出此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3)例舉轉爐煉鋼的一種優點: 。三、實驗與探究題(本大題共5個小題,每空2分,共30分)23.(2025八下·金華期末)某活動小組利用如圖所示裝置研究不同植物的蒸騰作用,實驗方法如下:步驟一:在錐形瓶和帶刻度的玻璃管中裝滿水。步驟二:選取新鮮且長勢相近的木瓜枝條2枝,分成A、B兩組,A組枝條帶有20張葉片,B組枝條去掉所有葉片,分別將枝條插入橡皮塞中。步驟三:將A、B組置于同一臺燈20厘米處照射,每隔10分鐘記錄玻璃管內向左移動的水量。步驟四:換用銀邊黃楊、金森女貞重復以上實驗。結果如下表。植物種類 玻璃管內移動水量/mL10分鐘 20分鐘木瓜 A組 0.3 0.5B組 0.1 0.2銀邊黃楊 A組 0.4 0.6B組 0.1 0.2金森女貞 A 組 0.6 1.2B組 0.1 0.2(1) 實驗中 B組的作用是: ;(2)根據表格信息可知,三種植物的蒸騰作用由強到弱的排序是 ;(3)小義覺得實驗時間過長,請你提供一種縮短實驗時間的方法 。24.(2025八下·金華期末)暖寶寶內的發熱物質是由鐵粉、活性炭、蛭石、無機鹽和水等混合而成。一旦撕開包裝,該物質便能迅速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反應,釋放出熱量。為此,小義利用暖寶寶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步驟如下:①剪開暖寶寶包裝,在注射器甲中裝入暖寶寶粉末,用活塞壓實。②用輸液軟管連接甲、乙注射器(如圖),觀察到注射器甲、乙中活塞分別停留在1mL和 30mL刻度處。③通過操作使裝置內空氣與暖寶寶粉末充分接觸。一段時間后反應結束,觀察到注射器甲、乙中活塞分別停留在10mL 和15mL刻度處,計算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1)實驗前,將兩個注射器活塞均推至底端,用輸液軟管連接,將注射器甲的活塞向左拉動一定距離后放手,若裝置的氣密性良好,一段時間后觀察到的現象是 ;(2)步驟③中使裝置內空氣與暖寶寶粉末充分接觸的操作是 ;(3)若不考慮輸液軟管處的少量空氣及反應前后暖寶寶粉末體積變化,則通過本實驗可測得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是 。25.(2025八下·金華期末)利用氯酸鉀分解制氧氣是實驗室常用的一種方法,小義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進行了實驗,步驟如下:實驗一:收集純凈的氧氣①檢查裝置的氣密性;②在試管中裝入一定質量的氯酸鉀和二氧化錳;③點燃酒精燈,收集滿氧氣后熄滅酒精燈。實驗二:測定剩余固體中氯酸鉀的質量④換用另一個裝滿水的量筒繼續實驗,重新點燃酒精燈收集氧氣,待塑料軟管口不再產生氣泡時,共收集到343毫升氧氣。⑤利用收集到的氧氣,計算剩余固體中氯酸鉀的質量。請回答:(1)實驗中二氧化錳的作用是 ;(2)步驟③④中收集氣體最合理的時機分別是____(選填字母);A.冒出氣泡時;氣泡連續均勻冒出時B.氣泡連續均勻冒出時;冒出氣泡時C.均為冒出氣泡時D.均為氣泡連續均勻冒出時(3)查閱數據可知,標準大氣壓下343毫升氧氣的質量為0.48克。若不計實驗過程中氣體損失,由實驗二得出剩余固體中含有氯酸鉀 克。26.(2025八下·金華期末)“創新實驗”大賽中,小義利用已有的電學實驗器材進行了“磁場對通電導體的作用”的實驗探究。【實驗器材】甲、乙兩個滑動變阻器(圖中a、b、c、d為變阻器甲的四個接線柱),蹄形磁鐵,金屬棒,干電池若干,開關,導線【實驗設計】如圖所示,在平行放置的兩個滑動變阻器甲、乙之間放一塊蹄形磁鐵,金屬棒置于蹄形磁鐵的正上方。用導線將電源、開關、兩個變阻器、金屬棒連接成串聯電路(部分未畫出)。變阻器滑片均移至最左端后,閉合開關,觀察金屬棒向左移動。【實驗操作】步驟一:僅對調電池的正負極,觀察到金屬棒運動方向發生了改變,向右運動;步驟二:繼續實驗,僅改變蹄形磁鐵的磁極方向,觀察金屬棒運動方向;得出結論一:導體的運動方向與電流方向和磁場方向均有關。步驟三:僅更換磁性更強的蹄形磁鐵,觀察到金屬棒運動方向不變,但速度加快;步驟四:換回原磁鐵,改變導線與變阻器甲的連接,然后多次改變變阻器甲的滑片位置,可觀察到金屬棒運動方向不變,但速度改變。得出結論二:導體的運動快慢與磁場強弱和電流大小均有關。【分析交流】(1)為了更好的完成實驗,金屬棒應選擇 (選填“鐵棒”或“銅棒”);(2)在步驟二中可觀察金屬棒運動方向是 ;(3)步驟四中“改變導線與變阻器甲的連接”的具體操作是 。27.(2025八下·金華期末)微型實驗具有“微型化”、 “便捷化”等特點,符合綠色化學的理念。某興趣小組同學用注射器、三通連通器等物品對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質進行了如下設計和探究。【實驗裝置】注射器與三通連通器組成密閉的一體化裝置。通過調節開關K1、K2和K3,可以實現四個注射器間的連通。【藥品試劑】蒸餾水、稀鹽酸、碳酸鈉溶液、干燥的石蕊試紙(紫色石蕊試液浸潤過的干燥試紙)【實驗步驟】Ⅰ :連接組裝一體化裝置,經檢驗氣密性良好。裝入試劑后,按照如圖所示位置豎直放置。Ⅱ:調節開關,僅注射器A與B連通,向左推動A中活塞,將稀鹽酸全部推入B中,立即產生大量氣泡,待不再產生氣泡,觀察到B 中活塞向上移動直至50mL處。Ⅲ:將B中生成的CO2氣體轉移至注射器A(溶液仍留在注射器 B 中)。Ⅳ:調節開關,僅注射器A、C和D連通,將A中收集到的CO2氣體同時推入C和D中。【過程分析】(1)Ⅲ中“將B 中生成的 CO2氣體轉移至注射器A”最簡單的操作是 ;(2)若步驟Ⅳ的操作是為了證明使紫色石蕊試紙變紅的是 H2CO3而不是CO2,則①應在 C和D 注射器中分別放入干燥的石蕊試紙和 ;②其中發生的重要反應可以用下列微觀模型表示,請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將其補畫完整 :四、綜合題(本題共有4個小題,28題和29題每題5分,30題和31題每題6分,共22分)28.(2025八下·金華期末)“綠意盎然,讓教室自然呼吸”主題活動中,同學們用綠植裝點教室并進行探究活動。下表為利用氧氣傳感器測量某綠植在不同溫度和光照強度下的放氧速率(mg/h)。請回答相關問題:0 1 2 3 415 -10 1 10 18 2525 -20 -9 0 11 20(1)室內綠植既美觀又增氧,其增氧原理是植物的 作用;(2)該綠植15℃時呼吸作用的吸氧速率為 mg/h;(3)根據我國現行《中小學教室采光和照明衛生標準》,教室內照明系統不同于戶外自然光,其光照強度一般不超過1klx。根據表中數據分析:當室溫為25℃時,為使教室內的該綠植能實現增氧目的,光照強度需超過 klx,因此同學們將綠植擺放在向陽的窗邊。29.(2025八下·金華期末)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在四季豆中存在皂苷和紅細胞凝集素這兩種天然毒素,會對人體的消化系統、循環系統造成損傷,但這兩種物質均有不耐高溫的特點。(1)皂苷中碳元素、氫元素的質量比為 ;(2)830毫克皂苷中氧元素的質量為多少毫克 (3)為避免食物中毒,對四季豆的食用提出一條建議 。30.(2025八下·金華期末)模型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復雜的事物,以下是小義同學學習完呼吸運動后,建立的三個模型。(1)甲模型中的a代表的氣體是 ;(2)乙模型中橡皮繩A、B模擬肋間肌,兩根橫桿模擬肋骨。當橡皮繩A收縮時,橫桿向下移動,可模擬胸廓體積變小,進行肺的 (選填“呼氣”或“吸氣”)過程;(3)圖丙是呼吸運動的演示實驗模型。①透明氣球模擬 ;②要使透明氣球的體積變大,對橡皮膜的操作是 。31.(2025八下·金華期末)如圖甲為一款電熱杯墊,可對水杯加熱且可調節保溫的溫度。某項目化小組設計了一個電熱杯墊的電路(如圖乙)。控制電路電源1的電壓為6伏, 為滑動變阻器,R為熱敏電阻,其阻值隨溫度的變化情況如圖丙所示。當線圈中的電流達到0.15安時,銜鐵被吸合(線圈電阻不計),杯墊處于保溫狀態。(1)由圖丙可知,熱敏電阻R的阻值隨溫度的升高而 ;(2)按電熱杯墊電路的工作要求,加熱器應接在圖乙中的 (填數字);(3)當滑動變阻器 接入電路的電阻為10Ω時,電熱杯墊的保溫溫度是多少 (4)如果要適當降低可調溫杯墊的保溫溫度,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有____。A.將滑動變阻器 的滑片向右移 B.控制電路中串聯一個電阻C.增加該電磁鐵線圈匝數 D.適當提高電源2的電壓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二氧化碳的環境影響,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溫室氣體,其含量變化會影響溫室效應,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可消耗二氧化碳,對溫室效應有緩解作用 。(2)糧食生產與耕地資源的關系,傳統糧食生產依賴耕地,合成淀粉技術若推廣,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對耕地生產糧食的需求,節約耕地資源,同時緩解糧食短缺問題 。(3)臭氧層破壞和 PM2.5 危害的成因,臭氧層破壞主要由氟氯烴、哈龍等物質引起;PM2.5 主要來自工業排放、汽車尾氣、揚塵等,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過程與這兩者的成因無關聯 。【解答】A、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可減少對傳統糧食生產所需耕地的依賴,能節約耕地資源,故該選項正確。B、臭氧層破壞主要是氟利昂等物質造成,PM2.5 危害源于顆粒物排放,二氧化碳合成淀粉與減少臭氧層破壞和 PM2.5 危害無關,故該選項錯誤。C、合成淀粉可增加糧食來源,能緩解人類糧食短缺問題,故該選項正確。D、該過程消耗二氧化碳,有利于緩解溫室效應,故該選項正確。故答案為:B 。2.【答案】C【知識點】模型與符號【解析】【分析】符號是指具有某種代表意義的標識,能夠簡單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通過特定的形象、圖形、公式等形式來體現 。【解答】A、是密度的計算公式,它是用于計算密度的數學表達式,并非直接簡單明了表示事物的符號,故該選項錯誤。B、此圖為水分子結構模型,故該選項錯誤。C、這是滑動變阻器的電路符號,能簡單明了地在電路中表示滑動變阻器這一事物,屬于符號,故該選項正確。D、此為攝像頭的實物圖示,是對攝像頭外觀的描繪,不是具有代表意義的符號,符號更強調簡潔的代表性,故該選項錯誤。故答案為:C 。3.【答案】D【知識點】原子的構成;原子結構的探索過程【解析】【分析】原子模型的發展歷程及不同原子模型的特點,包括葡萄干面包模型、分層結構模型、電子云模型、核式結構模型。【解答】A、葡萄干面包模型是湯姆生提出的,認為正電荷均勻分布在原子中,電子像葡萄干嵌在面包里,不是盧瑟福的模型,故該選項錯誤。B、分層結構模型是玻爾提出的,不是盧瑟福的原子模型,故該選項錯誤。C、電子云模型是現代對原子結構更精確的描述,不是盧瑟福提出的,故該選項錯誤。D、核式結構模型是盧瑟福提出的,認為原子的中心有一個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電荷和幾乎全部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帶負電的電子在核外空間繞著核旋轉 ,故該選項正確。故答案為:D 。4.【答案】C【知識點】鹽與化肥【解析】【分析】A、根據尿素的性質和作用,進行分析;尿素含有氮元素,屬于氮肥,主要促進植物莖葉生長。B、根據磷酸二氫鈣的性質和作用,進行分析;磷酸二氫鈣含有磷元素,屬于磷肥,主要促進植物根系發育和花果形成。C、根據氯化鉀(KCl)的性質和作用,進行分析;氯化鉀含有鉀元素,屬于鉀肥,主要增強植物的抗倒伏能力和病蟲害抵抗力。D、根據碳酸氫銨(NH4HCO3)的性質和作用,進行分析;碳酸氫銨含有氮元素,屬于氮肥,主要促進植物莖葉生長。【解答】 A、尿素含有氮元素,屬于氮肥,主要促進植物莖葉生長,故A錯誤;B、磷酸二氫鈣含有磷元素,屬于磷肥,主要促進植物根系發育和花果形成,故B錯誤;C、氯化鉀(KCl)含有鉀元素,屬于鉀肥,主要增強植物的抗倒伏能力和病蟲害抵抗力,故C正確;D、碳酸氫銨(NH4HCO3)含有氮元素,屬于氮肥,主要促進植物莖葉生長,故D錯誤;故答案為:C。5.【答案】A【知識點】莖的運輸作用;蒸騰作用【解析】【分析】(1)植物的蒸騰作用:植物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只有約 1% 被植物體利用,其余 99% 以上的水都通過蒸騰作用以水蒸氣的形式從葉片的氣孔散發到大氣中去 。(2)植物莖的輸導組織:植物莖中的導管負責運輸水分和無機鹽,方向是自下而上;篩管負責運輸有機物,方向是自上而下 。【解答】A、植物吸收的水絕大多數通過蒸騰作用散失,輸入樹木的水多數會經氣孔散失到空氣中,故該選項正確。B、植物吸收的水主要用于蒸騰作用,光合作用利用的水占比很少,輸入的水不是主要用于光合作用,故該選項錯誤。C、水和無機鹽在莖中由導管運輸,篩管運輸有機物,故該選項錯誤。D、“吊針” 補充水和無機鹽,應插入莖的木質部(導管位于木質部 ),韌皮部有篩管運輸有機物,不是運輸水和無機鹽的結構,故該選項錯誤。故答案為:A 。6.【答案】B【知識點】測電筆的使用【解析】【分析】(1)試電筆的工作原理:試電筆是用來辨別火線和零線的工具,其內部有一個大電阻,使用時,手接觸筆卡,筆尖接觸導線,若為火線,火線、試電筆、人體、大地構成通路,有電流通過,氖管發光 。(2)導體和絕緣體的概念:導體是容易導電的物體,如金屬、人體、大地等;絕緣體是不容易導電的物體,如塑料、橡膠等 。【解答】A、試電筆的作用是辨別火線和零線,不能判斷物體帶正電還是負電,故該選項錯誤。B、若氖管發光,說明有電流通過試電筆、人體流入大地,此時人體中有電流通過(電流很小,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故該選項正確。C、筆尖、電阻、氖管、彈簧和筆卡是導體(彈簧、筆卡一般是金屬制成,能導電 ),外殼是絕緣體(防止觸電 ),故該選項錯誤。D、使用試電筆時,手必須接觸筆卡,才能使火線、試電筆、人體、大地構成通路,從而判斷是否為火線,故該選項錯誤。故答案為:B 。7.【答案】C【知識點】相對原子質量【解析】【分析】相對原子質量是以一種碳原子(碳 -12)質量的1/12為標準,其他原子的質量跟它相比較所得到的比,計算公式為:某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 該原子的實際質量 /(碳-12 原子質量×1/12) 。【解答】由于故答案為:C。8.【答案】A【知識點】家庭電路的組成與連接;家庭電路的故障分析【解析】【分析】更換用電器或元件時,為防止觸電,需先切斷電路的總電源,使要操作的部分與火線斷開 。【解答】A、斷路器在電路中相當于總開關,斷開斷路器能切斷整個家庭電路與電源的連接,使更換開關S1時不會觸電,故該選項正確。B、僅斷開開關S1,此時電路中其他部分仍可能帶電(火線未完全斷開),更換S1時有觸電風險,故該選項錯誤。C、僅斷開開關S2,對更換S1所在電路的帶電情況無影響,不能保證安全,故該選項錯誤。D、斷開開關S1、S2,但如果斷路器未斷開,電路仍可能帶電,最根本的是要斷開總電源(斷路器),故該選項錯誤。故答案為:A 。9.【答案】D【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解析】【分析】(1) 氣孔的開閉機制:保衛細胞的形態變化與吸水、失水相關,吸水時保衛細胞膨脹,氣孔張開;失水時保衛細胞收縮,氣孔閉合 ,以此調節氣孔大小 。(2) 肺泡與氣體交換相適應的特點:肺泡數量多、肺泡外包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網、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 ),這些特點有利于肺泡與血液之間進行氣體交換 。(3) 植物細胞的結構與功能:綠色植物葉肉細胞等含有葉綠體,葉綠體中的葉綠素能夠吸收光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即進行光合作用 。(4) 根毛的功能:根毛區表皮細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增大了根與土壤的接觸面積,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無機鹽,而有機物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自己制造的,根一般吸收的是水和無機鹽 。【解答】A、保衛細胞吸水時,細胞膨脹,氣孔張開;失水時,細胞收縮,氣孔閉合,所以能通過吸水和失水調節氣孔大小,故該選項正確。B、肺泡外分布豐富的毛細血管網,且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很薄,有利于肺泡與血液間的氣體交換(氧氣進入血液,二氧化碳排出),故該選項正確。C、綠色植物細胞(如葉肉細胞)內的葉綠體,含有葉綠素等光合色素,能利用光能將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進行光合作用,故該選項正確。D、根毛區表皮細胞形成根毛,主要是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無機鹽,植物所需有機物是自身光合作用制造的,根一般不吸收有機物,故該選項錯誤。故答案為:D 。10.【答案】C【知識點】同位素;化學式的書寫及意義;元素化合價的規則與計算【解析】【分析】A、根據化學式的讀法分析;B、根據在化合物中,化合價代數和為零進行分析;C、根據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的同一元素的原子互稱同位素進行分析;D、根據地殼中元素的含量分析。【解答】 A、CS2的正確讀法是二硫化碳,故錯誤;B、二氧化碳中氧為-2價,根據化合價代數和為0可知,碳元素的化合價為+4價,故錯誤;C、C-14含有6個質子和8個中子,C-12中含有6個質子和6個中子,C-14與C-12的原子核內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相同,屬于同位素,故正確;D、氧是地殼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故錯誤;故答案為:C。11.【答案】D【知識點】電磁感應【解析】【分析】(1) 電動機原理:通電導體在磁場里會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與電流方向和磁場方向有關,電能表鋁盤轉動基于此原理 。(2) 電磁感應: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導體中會產生感應電流,這是發電機的原理 。(3) 電流的磁效應:通電導線周圍存在磁場,能使小磁針發生偏轉 。(4) 電磁鐵:利用電流的磁效應,通過螺線管等產生磁性,磁性強弱與線圈匝數等有關 。【解答】A、圖A是電磁感應實驗,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切割磁感線產生感應電流,與電能表鋁盤轉動(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原理不同,故該選項錯誤。B、圖B是奧斯特實驗,體現電流的磁效應(通電導線周圍有磁場),和鋁盤轉動原理(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不一樣,故該選項錯誤。C、圖C是探究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實驗,利用電流的磁效應,與鋁盤轉動原理不同,故該選項錯誤。D、圖D是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的實驗,電能表內鋁制轉盤轉動也是因為電流通過時在磁場中受力,原理相同,故該選項正確。故答案為:D 。12.【答案】C【知識點】二氧化碳的檢驗和驗滿【解析】【分析】(1)藥品選擇: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碳酸鈣 )與稀鹽酸反應,因碳酸鈣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的硫酸鈣微溶于水,會覆蓋在碳酸鈣表面,阻止反應持續進行,所以不能用稀硫酸 。(2)發生裝置: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是固體(大理石 / 石灰石 )與液體(稀鹽酸 )在常溫下進行的反應,屬于固液不加熱型;而圖 B 是固體加熱型發生裝置,不適用 。(3)收集方法: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且能溶于水、與水反應,所以采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 。(4)檢驗方法:檢驗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使石灰水變渾濁;但檢驗時應將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且裝置導管應 “長進短出”,圖 D 導管連接錯誤,無法有效檢驗 。【解答】A、實驗室制取 CO2 選大理石(或石灰石)與稀鹽酸,不能用稀硫酸(硫酸鈣會阻礙反應),故該選項錯誤。B、制 CO2 取是固液常溫型反應,圖B是固體加熱型裝置,不適用,故該選項錯誤。C、 CO2 密度比空氣大,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圖C收集方法正確,故該選項正確。D、檢驗 CO2 應將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且導管需“長進短出”,圖D導管連接錯誤,無法有效檢驗,故該選項錯誤。故答案為:C。13.【答案】A【知識點】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燃燒需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1)可燃物:物質本身是可燃物,火柴梗屬于可燃物 。(2)與氧氣(或空氣 )接觸:可燃物需與氧氣接觸才能發生燃燒反應 。(3)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只有溫度達到著火點,可燃物才會燃燒,且著火點是物質的固有屬性,一般不改變 。本題中兩種方式主要體現溫度對燃燒持續時間的影響 。【解答】對于①:燃燒的條件之一是可燃物溫度達到著火點,所以可燃物必須達到著火點才能燃燒,該說法正確。對于②:方式 Ⅰ 中火柴梗能持續從火焰獲得熱量,更易維持溫度達到著火點,所以燃燒時間長,該說法正確。對于③:著火點是物質固有屬性,同一根火柴梗著火點相同,方式 Ⅱ 燃燒時間短是因為熱量散失快,難以持續維持著火點溫度,不是著火點更高,該說法錯誤。A:①②說法正確,故該選項正確。B:③說法錯誤,故該選項錯誤。C:③說法錯誤,故該選項錯誤。D:③說法錯誤,故該選項錯誤。故答案為:A 。14.【答案】B【知識點】串、并聯電路的設計;串、并聯電路的電流特點【解析】【分析】(1)在電路中,串聯是指電路元件逐個順次連接,電流只有一條路徑;并聯是指電路元件并列地連接在電路的兩點之間,電流有多條路徑 。要使四盞燈同時閃爍,四盞燈需能形成通路,有電流通過。(2)開關的不同接線柱連接,會改變電路的通斷情況,從而控制用電器的工作狀態 。【解答】A、當開關接觸接線柱1和2時,觀察電路可知,只有L1、L2所在電路連通,L1、L2所在電路斷路,不能使四盞燈同時工作,故該選項錯誤。B、當開關接觸接線柱2和3時,分析電路可得,電流從電源正極流出,能分別通過L1、L2、L3、L4,四盞燈并聯,都能形成通路,四盞燈可同時閃爍,故該選項正確。C、當開關接觸接線柱3和4時,查看電路可知,只有L3、L4所在電路連通,L1、L2所在電路斷路,無法讓四盞燈同時工作,故該選項錯誤。D、當開關接觸接線柱4和5時,觀察電路會發現,四盞燈所在電路均處于斷路狀態,燈都不亮,故該選項錯誤。故答案為:B。15.【答案】D【知識點】電磁感應【解析】【分析】(1)電磁感應是指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導體中就會產生電流 。該發電裝置是利用電磁感應原理工作,通過導線切割磁感線產生感應電流為尾燈供電。(2)同時涉及電路故障分析知識,電路故障包括短路和斷路,短路是指電流不經過用電器直接構成回路;斷路是指電路中某處斷開,電流無法通過 。【解答】A、雨水滲入造成短路,會使電流不經過尾燈等用電器,導致尾燈無法正常發光,該原因可能,故該選項正確。B、導線與尾燈之間斷路,電流無法到達尾燈,尾燈不能發光,該原因可能,故該選項正確。C、磁體的磁性消失,就無法產生磁場,導線切割磁感線也不能產生感應電流,尾燈無電流供應不亮,該原因可能,故該選項正確。D、在騎行過程中,輻射狀導線會隨著車輪轉動,能夠切割磁感線,若無法切割就不能產生感應電流,但實際騎行時是可以切割的,所以該原因不可能,故該選項錯誤。故答案為:D。16.【答案】(1)②①③(2)無機鹽【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解析】【分析】(1)土壤形成過程中涉及的地質作用和生物作用,風化作用會使巖石破碎形成巖石碎屑;低等生物作用能促進巖石碎屑向原始土壤轉變;高等植物生長利于原始土壤發育為成熟土壤 。(2)土壤的成分及各成分對土壤肥力的影響,土壤肥力與其中的無機鹽等成分密切相關,無機鹽能為植物生長提供養分 。【解答】(1)巖石經過②風化作用(溫度變化、水、大氣等作用使巖石破碎)形成巖石碎屑;巖石碎屑經過①低等生物的作用(如地衣、苔蘚等分解巖石,積累有機質)形成原始土壤;原始土壤經過③高等植物的生長(植物根系穿插、腐殖質積累等)形成成熟土壤,所以 A、B、C 依次為②、①、③ 。(2)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中,降水豐富,大量的雨水會將土壤中的無機鹽沖刷帶走,而水和空氣在該環境中不缺乏,所以土壤普遍貧瘠主要是缺少無機鹽,因為無機鹽是土壤為植物提供養分的重要成分,流失后土壤肥力下。17.【答案】(1)攀緣莖(2)須根系【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莖的形態結構【解析】【分析】(1)莖的類型相關知識,莖依據生長方式可分為直立莖、纏繞莖、攀緣莖、匍匐莖等。攀緣莖是借助卷須、吸盤等攀附他物向上生長的莖。(2)根系的類型知識,根系分為直根系和須根系,直根系主根發達、明顯,須根系主根不發達,由莖的基部生出許多粗細相似的不定根。【解答】(1)葡萄莖通過卷須攀附棚架向上攀爬,符合攀緣莖借助卷須等攀附他物生長的特征,所以屬于攀緣莖 。(2)葡萄根系由莖部長出不定根發育而來,主根不發達,不定根粗細相近,符合須根系的特點(須根系主根退化,不定根多而發達),所以屬于須根系 。18.【答案】(1)5(2)滴管(3)25【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解析】【分析】(1) 控制變量法在實驗中的應用,實驗中要保證除研究對象外,其他條件相同,本題中通過選取與鐵塊邊長相同的正方體土壤,控制土壤和鐵塊體積測量的對比條件。(2) 量筒和滴管在液體量取中的操作規范,當接近浸沒物體時,為準確控制水量,換用滴管滴水,因為滴管能更精準地控制液體體積。(3) 土壤空氣體積的測量原理,利用土壤中有空氣時,其占據空間會使注水體積與鐵塊占據空間的注水體積產生差異,通過差值計算土壤中空氣體積,即土壤空氣體積等于盛土壤燒杯注水體積減去盛鐵塊燒杯注水體積 。【解答】(1) 為保證實驗中土壤和鐵塊的體積可對比,要取邊長與鐵塊相同的正方體土壤,鐵塊邊長為5厘米,所以土壤邊長也為5厘米 。(2) 當快要浸沒土壤或鐵塊時,為避免水量過多,需要更精確地注水,此時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注水,因為滴管滴出的水體積小,能精準控制,直到水剛好浸沒土壤和鐵塊。(3) 鐵塊是實心的,其體積V=5cm×5cm×5cm=125cm3 =125毫升,盛鐵塊的燒杯注入175毫升水,說明燒杯剩余空可容納 175 毫升水;而盛土壤的燒杯注入200毫升水,土壤中有空氣,空氣占據了部分空間,使得注水更多。土壤中空氣的體積等于盛土壤燒杯注水體積減去盛鐵塊燒杯注水體積,即200 175=25毫升 。19.【答案】(1)蒸騰(2)增大與水的接觸面積(3)D【知識點】莖的運輸作用【解析】【分析】(1) 蒸騰作用的意義,蒸騰作用能為植物吸收水分和無機鹽提供向上的拉力,是莖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動力 。(2) 實驗操作中增大接觸面積的原理,將枝條下端削成斜面,可增大枝條與水的接觸面積,利于水分吸收,讓實驗現象更明顯 。(3) 莖中導管和篩管的運輸功能及結構特點,導管位于木質部,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篩管位于韌皮部,運輸有機物,同時涉及形成層的作用,以及水分和無機鹽在莖內的運輸路徑 。【解答】(1) 植物的蒸騰作用能產生蒸騰拉力,為莖向上運輸水分和無機鹽提供動力,所以選用新鮮帶葉的木本植物枝條,是因為葉片能進行蒸騰作用。(2) 將枝條下端削成面積相似的斜面,目的是增大枝條與水的接觸面積,這樣枝條能更充分地吸收水分,使紅墨水在枝條內的運輸更明顯,便于觀察實驗現象。(3) 水分和無機鹽是通過木質部中的導管運輸的,所以紅墨水先進入下部木質部,然后運輸到中上部木質部;形成層細胞具有分裂能力,木質部的水分等可通過形成層運輸到韌皮部,從而使中上部韌皮部也被染色變紅,符合這一運輸路徑的是 D 選項:下部木質部→中上部木質部→形成層→中上部韌皮部);故答案為:D。20.【答案】(1)磁體(2)強(3)南方【知識點】磁場和磁感線;地磁場【解析】【分析】(1) 地球本身是一個巨大的磁體,地球周圍存在地磁場,這是地磁場的基本概念 。(2) 磁場的基本性質,磁場的強弱可以通過磁感線的疏密來表示,磁感線越密的地方,磁場越強。(3) 指南針的工作原理及地磁場的極性,指南針的 S 極會指向地磁場的北極,而地磁場的北極在地理南極附近,所以指南針 S 極指向南方。【解答】(1) 因為地球能夠產生磁場,符合磁體的特征,所以地球是一個磁體 。(2) 在地磁場模型中,兩極的細鐵絲最密,根據磁場強弱與磁感線疏密的關系,細鐵絲越密表示磁場越強 。(3) 北極燕鷗羽毛中的磁性顆粒類似指南針,指南針的S極受地磁場作用,會指向地磁場的北極,而地磁場北極在地理南極附近,所以其S極始終指示的方向是南方 。21.【答案】(1)南(2)右【知識點】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解析】【分析】(1)安培定則(右手螺旋定則),用右手握住螺線管,讓四指指向螺線管中電流的方向,則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線管的 N 極,據此可判斷電磁鐵的極性 。(2)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影響因素,電磁鐵磁性強弱與電流大小、線圈匝數等有關,電流越大,磁性越強;本題還涉及滑動變阻器的作用,滑動變阻器通過改變接入電路的電阻絲長度來改變電阻,進而改變電路中的電流 。【解答】(1)根據安培定則,電流從電磁鐵的右端流入,左端流出,右手握住電磁鐵,四指指向電流方向,大拇指指向電磁鐵的右端為N 極,那么左端為S極(南極)。(2)實驗時指針偏轉很小,說明電磁鐵磁性弱,要增強磁性,可增大電路中的電流。滑動變阻器滑片向右移動時,接入電路的電阻絲長度變短,電阻變小,根據歐姆定律,電路中電流增大,電磁鐵磁性增強,指針偏轉更明顯,所以滑片向右移動。22.【答案】(1)混合物(2)2Fe + O22FeO(3)節約能源【知識點】金屬的冶煉;純凈物和混合物的區別【解析】【分析】(1) 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純凈物由一種物質組成,混合物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組成,生鐵中含有鐵、碳等多種物質 。(2) 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要遵循質量守恒定律,正確書寫反應物、生成物的化學式,標注反應條件等;本題是鐵與氧氣在高溫下反應生成氧化亞鐵的反應 。(3) 轉爐煉鋼優點的分析,從題干中提取信息,轉爐煉鋼不借助外加能源,利用鐵液本身物理熱和化學反應熱,可分析出節能等優點。【解答】(1) 生鐵中含有鐵、碳等不同物質,符合混合物“由多種物質組成”的特征,所以生鐵屬于混合物。(2) 鐵(Fe)在高溫下與氧氣(O2)反應生成氧化亞鐵(FeO),根據化學方程式書寫步驟,寫出反應物和生成物化學式,配平,標注反應條件“高溫”,所以化學方程式為 2Fe + O22FeO 。(3) 由題干“不借助外加能源,靠鐵液本身的物理熱和鐵液組分間化學反應產生熱量而在轉爐中完成煉鋼過程”可知,轉爐煉鋼不需要額外提供能源,所以優點之一是節約能源。23.【答案】(1)對照(2)金森女貞、銀邊黃楊、木瓜(3)減小與臺燈之間的距離等【知識點】蒸騰作用【解析】【分析】(1) 對照實驗的設計原則,對照實驗是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其中不同的條件就是實驗變量,B 組作為對照,用于對比有葉片和無葉片時的蒸騰作用差異 。(2) 蒸騰作用的概念及實驗數據的分析,蒸騰作用是指植物體內的水分通過葉片的氣孔以水蒸氣的形式散發到大氣中去的一個過程,實驗中玻璃管內水的移動量可反映蒸騰作用強度,通過對比不同植物 A 組(帶葉 )的水移動量來判斷蒸騰作用強弱 。(3) 影響蒸騰作用的環境因素,光照強度等環境因素會影響蒸騰作用的強度,改變光照強度(如減小與臺燈距離 )可改變蒸騰作用速率,進而影響實驗時間 。【解答】(1) 在該實驗中,A 組枝條帶有葉片,B組枝條去掉所有葉片,其他條件相同,B組的作用是作為對照,通過與A組對比,探究葉片對蒸騰作用的影響。(2) 蒸騰作用越強,玻璃管內水向左移動的量越多。分析表格數據,相同時間內,金葉女貞A組水移動量最大,其次是銀邊黃楊A 組,木瓜A組最小,所以三種植物的蒸騰作用由強到弱排序為金葉女貞、銀邊黃楊、木瓜。(3) 要縮短實驗時間,可增強蒸騰作用速率。減小與臺燈之間的距離,能增大光照強度,從而加快蒸騰作用,使玻璃管內水移動更快,縮短實驗記錄時間。24.【答案】(1)甲的活塞回到原位(2)來回推拉活塞(3))20%【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1) 裝置氣密性檢驗的原理,依據大氣壓的作用,若裝置氣密性良好,拉動活塞后,裝置內氣壓變化會使活塞在大氣壓作用下回到原位。(2) 讓反應物充分接觸的實驗操作方法,在注射器裝置中,來回推拉活塞可使空氣在裝置內流動,讓空氣與暖寶寶粉末充分接觸,保證反應充分進行。(3) 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的計算,利用暖寶寶消耗氧氣使裝置內體積減小,通過體積變化量與空氣總體積的比值來計算氧氣體積分數。【解答】(1) 實驗前檢查裝置氣密性,將注射器甲活塞向左拉動后放手,若氣密性良好,裝置內氣壓會在大氣壓作用下恢復,所以觀察到的現象是甲的活塞回到原位。(2) 要使裝置內空氣與暖寶寶粉末充分接觸,操作是來回推拉活塞,這樣能讓空氣在甲、乙注射器間流動,與暖寶寶粉末充分反應。(3)由步驟②可知,注射器甲、乙中活塞分別停留在1mL和30mL刻度處,則反應前裝置內空氣的體積為30mL,由步驟③可知,反應結束后注射器甲、乙中活塞分別停留在10mL和15mL刻度處,則反應后裝置內剩余氣體的體積為10mL+15mL-1mL=24mL,消耗氧氣的體積為30mL-24mL=6mL,則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為。25.【答案】(1)催化(2)B(3)1.225【知識點】氧氣的性質和利用;制取氧氣的原理;制取氧氣的裝置、步驟、收集與注意事項【解析】【分析】(1) 催化劑的作用,在氯酸鉀分解制氧氣的反應中,二氧化錳作為催化劑,能改變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后不變 。(2) 排水法收集氣體的最佳時機,用排水法收集氣體時,剛開始排出的氣體是裝置內的空氣,需等氣泡連續均勻冒出時再收集,才能得到較純凈的氣體;對于后續測定剩余固體中氯酸鉀質量的實驗,重新加熱時,裝置內殘留空氣已排盡,冒出氣泡時就可收集 。(3) 根據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利用氧氣的質量,結合氯酸鉀分解的化學方程式,通過比例關系計算剩余固體中氯酸鉀的質量 。【解答】 (1)實驗中二氧化錳的作用是催化作用,即加快反應速率。(2)步驟③④中收集氣體最合理的時機分別是氣泡連續均勻冒出時(此時收集的是純凈的氣體);冒出氣泡時。故答案為:B。(3)設氯酸鉀質量是x。x=1.225g。26.【答案】(1)銅棒(2)向左(3)將導線由 a 接線柱移到 c(d)【知識點】通電導體在磁場中的受力方向的判斷【解析】【分析】(1) 磁場對通電導體作用實驗中材料的選擇,要避免金屬棒被磁體吸引影響實驗,鐵易被磁體吸引,銅不易被磁體吸引 。(2) 磁場對通電導體作用力方向的影響因素,作用力方向與電流方向和磁場方向有關,改變其中一個因素,作用力方向改變 。(3) 滑動變阻器的接線原理,滑動變阻器通過改變接入電路中電阻絲的長度來改變電阻,接線柱選擇不同,接入電路的電阻絲不同 。【解答】(1) 實驗中金屬棒不能被磁體吸引,否則會干擾磁場對通電導體的作用實驗。鐵棒易被磁體吸引,銅棒不易被磁體吸引,所以為更好完成實驗,金屬棒應選擇銅棒 。(2) 步驟一中僅對調電池正負極,金屬棒運動方向改變;步驟二僅改變蹄形磁鐵的磁極方向(改變磁場方向),根據磁場對通電導體作用力方向與磁場方向有關,此時金屬棒運動方向會改變,原來向右,現在會向左運動 。(3) 滑動變阻器有四個接線柱,“一上一下”接線。步驟四中“改變導線與變阻器甲的連接,是改變接入電路的下接線柱,原來若接的是a接線柱,具體操作是將導線由a接線柱移到c(或d)接線柱,這樣能改變接入電路的電阻絲長度,進而改變電流大小 。27.【答案】(1)將裝置倒置,向上推動注射器 B 的活塞(2)濕潤的石蕊試紙;【知識點】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步驟、收集與注意事項;二氧化碳的檢驗和驗滿【解析】【分析】 (1)要將B中生成的CO2氣體轉移至注射器A,最簡單的操作是:將裝置倒置,向上推動注射器B的活塞(或拉動A的活塞)。(2)①根據控制變量法分析。②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不變分析。【解答】 (1)要將B中生成的CO2氣體轉移至注射器A,最簡單的操作是:將裝置倒置,向上推動注射器B的活塞(或拉動A的活塞)。故答案為:將裝置倒置,向上推動注射器B的活塞(或拉動A的活塞)。(2)①要證明使紫色石蕊試紙變紅的是H2CO3而不是CO2,需要進行對比實驗,一個接觸干燥的二氧化碳,一個接觸二氧化碳和水的混合物,所以應在C和D注射器中分別放入干燥的石蕊試紙和濕潤的石蕊試紙。故答案為:濕潤的石蕊試紙。②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不變。反應前有2個氧原子、4個氫原子,反應后有2個碳原子、6個氧原子、4個氫原子,所以還缺少2個碳原子、4個氧原子,即補充2CO2分子。故答案為:28.【答案】(1)光合(2)10(3)2【知識點】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關系【解析】【分析】(1) 光合作用的概念及意義,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所以綠植增氧靠光合作用 。(2) 呼吸作用速率的判斷,光照強度為0時,植物只進行呼吸作用,此時放氧速率為負值,其絕對值就是呼吸作用的吸氧速率 。(3) 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綜合分析,要實現增氧(光合作用放氧速率大于呼吸作用耗氧速率),需根據不同溫度和光照強度下的放氧速率數據,判斷滿足增氧的光照強度條件 。【解答】(1)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并釋放氧氣,所以室內綠植增氧原理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2) 當光照強度為0時,植物只進行呼吸作用,15 ℃ 時光照強度0klx下放氧速率為 10mg/h,說明呼吸作用吸氧速率為10mg/h。(3) 室溫為25 ℃時,要實現增氧,即放氧速率大于0。查看表格,25 ℃時,光照強度1klx放氧速率 9mg/h(吸氧 ),光照強度2klx放氧速率0mg/h(光合與呼吸速率相等),光照強度3klx放氧速率11mg/h(放氧),所以光照強度需超過2klx才能實現增氧 。29.【答案】(1)324:43(2)96mg(3)高溫煮熟后食用【知識點】有關化學式的計算和推斷【解析】【分析】(1)根據化學式及其相對原子質量可以計算組成元素質量比。(2)根據提供數據可以進行相關方面的計算。(3)根據物質的性質可以選擇食用方法。【解答】 (1)皂苷中碳元素、氫元素的質量比為(12×27):(1×43)=324:43。(2)830毫克皂苷中氧元素的質量為。(3)皂苷(C27H43O3)有不耐高溫的特點。為避免食物中毒,對四季豆的食用提出一條建議是高溫煮熟后食用。30.【答案】(1)氧氣(O2)(2)呼氣(3)肺(肺泡);向下拉橡皮膜【知識點】人體呼吸系統的結構和氣體交換;細胞呼吸【解析】【分析】(1) 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原理,肺泡與血液之間進行氣體交換,氧氣擴散進入血液,二氧化碳擴散進入肺泡 。(2) 呼吸運動的過程,呼吸運動包括吸氣和呼氣,與肋間肌、膈肌的收縮和舒張以及胸廓容積變化有關,肋間肌舒張時胸廓容積變小,對應呼氣過程 。(3) 呼吸運動模擬實驗的原理,通過模擬裝置中的部件對應人體呼吸器官,理解呼吸時胸廓、肺的變化及與呼吸運動的關系 。【解答】(1) 在甲模型的肺泡內氣體交換中,肺泡中的氧氣會擴散進入血液,所以a代表的氣體是氧氣。(2) 乙模型中,橡皮繩A、B模擬肋間肌,橫桿模擬肋骨。當橡皮繩A收縮時,橫桿向下移動,模擬肋間肌舒張,胸廓容積變小,肺內氣壓增大,氣體排出肺,進行呼氣過程。(3) ①圖丙中透明氣球模擬肺(肺泡),因為肺是氣體交換的主要場所,氣球可模擬肺的擴張和收縮。②要使透明氣球(模擬肺)體積變大,模擬的是吸氣過程,此時應向下拉橡皮膜(模擬膈肌收縮,膈頂部下降,胸廓上下徑增大,肺擴張)。31.【答案】(1)減小(2)1(3)40℃(4)A;C【知識點】電磁繼電器的組成、原理和特點;電磁鐵的其他應用【解析】【分析】(1) 熱敏電阻的特性,通過分析圖像中電阻隨溫度變化的趨勢,判斷熱敏電阻阻值與溫度的關系 。(2) 電磁繼電器的工作原理及電路連接,電磁繼電器利用電磁鐵控制電路通斷,根據加熱和保溫狀態的需求,確定加熱器的連接位置。(3) 歐姆定律的應用,結合控制電路的電壓、電流及滑動變阻器電阻,計算熱敏電阻阻值,再依據熱敏電阻阻值與溫度的關系確定保溫溫度。(4) 影響電磁繼電器工作的因素,從電流大小、線圈匝數、電源電壓等方面,分析改變保溫溫度的可行措施 。【解答】(1) 分析圖丙,隨著溫度升高,熱敏電阻R的阻值逐漸變小,所以熱敏電阻R的阻值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 。(2) 當銜鐵未被吸引時,加熱器工作;銜鐵被吸引時,進入保溫狀態。所以加熱器應接在圖乙中的1位置,這樣銜鐵未吸合時(加熱狀態 ),加熱器通路,吸合后(保溫),加熱器斷路 。(3) 控制電路電源電壓U=6V,當電流I=0.15A時,根據歐姆定律已知R0=10Ω,則熱敏電阻R=R總-R0=40Ω-10Ω=30Ω由圖丙可知,R=30Ω時對應的溫度是40 ℃,即電熱杯墊的保溫溫度是40 ℃。(4)A、滑片右移,R0增大,控制電路總電阻變大,電流變小,更低溫度(R較大時 )可使電流達0.15A吸合銜鐵,能降低保溫溫度,可行。B、串聯電阻使總電阻增大,電流變小,需R更小(對應溫度更高)才能吸合,會提高保溫溫度,不可行。C、增加線圈匝數增強電磁鐵磁性,較小電流即可吸合銜鐵,更低溫度(R較大、電流較小 )時能吸合,可降低保溫溫度,可行。D、電源2是加熱電路電源,不影響控制電路,對保溫溫度無作用,不可行。故答案為 AC 。1 / 1浙江省金華市2025年八年級下期末教學試卷 科學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共有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是正確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2025八下·金華期末)2021年9月24日,中科院天津工業所在國際期刊《科學》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宣布中國在國際上首次利用二氧化碳合成出與自然淀粉在結構上沒有區別的合成淀粉。該項研究成果的價值不包括( )A.可以節約耕地資源B.能減少臭氧層破壞和 PM2.5 危害C.能緩解人類糧食短缺問題D.有利于緩解溫室效應【答案】B【知識點】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二氧化碳的環境影響,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溫室氣體,其含量變化會影響溫室效應,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可消耗二氧化碳,對溫室效應有緩解作用 。(2)糧食生產與耕地資源的關系,傳統糧食生產依賴耕地,合成淀粉技術若推廣,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對耕地生產糧食的需求,節約耕地資源,同時緩解糧食短缺問題 。(3)臭氧層破壞和 PM2.5 危害的成因,臭氧層破壞主要由氟氯烴、哈龍等物質引起;PM2.5 主要來自工業排放、汽車尾氣、揚塵等,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過程與這兩者的成因無關聯 。【解答】A、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可減少對傳統糧食生產所需耕地的依賴,能節約耕地資源,故該選項正確。B、臭氧層破壞主要是氟利昂等物質造成,PM2.5 危害源于顆粒物排放,二氧化碳合成淀粉與減少臭氧層破壞和 PM2.5 危害無關,故該選項錯誤。C、合成淀粉可增加糧食來源,能緩解人類糧食短缺問題,故該選項正確。D、該過程消耗二氧化碳,有利于緩解溫室效應,故該選項正確。故答案為:B 。2.(2025八下·金華期末)用符號能簡單明了地表示事物。以下選項屬于符號的是( )A. B. C. D.【答案】C【知識點】模型與符號【解析】【分析】符號是指具有某種代表意義的標識,能夠簡單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通過特定的形象、圖形、公式等形式來體現 。【解答】A、是密度的計算公式,它是用于計算密度的數學表達式,并非直接簡單明了表示事物的符號,故該選項錯誤。B、此圖為水分子結構模型,故該選項錯誤。C、這是滑動變阻器的電路符號,能簡單明了地在電路中表示滑動變阻器這一事物,屬于符號,故該選項正確。D、此為攝像頭的實物圖示,是對攝像頭外觀的描繪,不是具有代表意義的符號,符號更強調簡潔的代表性,故該選項錯誤。故答案為:C 。3.(2025八下·金華期末)從原子模型建立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建立模型往往需要有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以使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質。下列原子模型中最接近盧瑟福的結構模型的是( )A.葡萄干面包模型 B.分層結構模型C.電子云模型 D.核式結構模型【答案】D【知識點】原子的構成;原子結構的探索過程【解析】【分析】原子模型的發展歷程及不同原子模型的特點,包括葡萄干面包模型、分層結構模型、電子云模型、核式結構模型。【解答】A、葡萄干面包模型是湯姆生提出的,認為正電荷均勻分布在原子中,電子像葡萄干嵌在面包里,不是盧瑟福的模型,故該選項錯誤。B、分層結構模型是玻爾提出的,不是盧瑟福的原子模型,故該選項錯誤。C、電子云模型是現代對原子結構更精確的描述,不是盧瑟福提出的,故該選項錯誤。D、核式結構模型是盧瑟福提出的,認為原子的中心有一個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電荷和幾乎全部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帶負電的電子在核外空間繞著核旋轉 ,故該選項正確。故答案為:D 。4.(2025八下·金華期末)紅糖是由甘蔗的莖稈榨汁加工而來,為使甘蔗的莖稈更加粗壯以提高紅糖產量,應適當多施加一些( )A.CO(NH2)2 B.Ca(H2PO4)2 C.KCl D.NH4HCO3【答案】C【知識點】鹽與化肥【解析】【分析】A、根據尿素的性質和作用,進行分析;尿素含有氮元素,屬于氮肥,主要促進植物莖葉生長。B、根據磷酸二氫鈣的性質和作用,進行分析;磷酸二氫鈣含有磷元素,屬于磷肥,主要促進植物根系發育和花果形成。C、根據氯化鉀(KCl)的性質和作用,進行分析;氯化鉀含有鉀元素,屬于鉀肥,主要增強植物的抗倒伏能力和病蟲害抵抗力。D、根據碳酸氫銨(NH4HCO3)的性質和作用,進行分析;碳酸氫銨含有氮元素,屬于氮肥,主要促進植物莖葉生長。【解答】 A、尿素含有氮元素,屬于氮肥,主要促進植物莖葉生長,故A錯誤;B、磷酸二氫鈣含有磷元素,屬于磷肥,主要促進植物根系發育和花果形成,故B錯誤;C、氯化鉀(KCl)含有鉀元素,屬于鉀肥,主要增強植物的抗倒伏能力和病蟲害抵抗力,故C正確;D、碳酸氫銨(NH4HCO3)含有氮元素,屬于氮肥,主要促進植物莖葉生長,故D錯誤;故答案為:C。5.(2025八下·金華期末)大課間活動時同學看到操場邊新移植的樹掛著“吊針”。這是園林工人為了給移栽后的樹木補充水和無機鹽,以提高其成活率而采取的措施。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輸入的水多數將通過氣孔散失到空氣中B.輸入的水主要用于光合作用C.水在莖中由篩管運輸D.“吊針”的針頭應插入莖的韌皮部【答案】A【知識點】莖的運輸作用;蒸騰作用【解析】【分析】(1)植物的蒸騰作用:植物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只有約 1% 被植物體利用,其余 99% 以上的水都通過蒸騰作用以水蒸氣的形式從葉片的氣孔散發到大氣中去 。(2)植物莖的輸導組織:植物莖中的導管負責運輸水分和無機鹽,方向是自下而上;篩管負責運輸有機物,方向是自上而下 。【解答】A、植物吸收的水絕大多數通過蒸騰作用散失,輸入樹木的水多數會經氣孔散失到空氣中,故該選項正確。B、植物吸收的水主要用于蒸騰作用,光合作用利用的水占比很少,輸入的水不是主要用于光合作用,故該選項錯誤。C、水和無機鹽在莖中由導管運輸,篩管運輸有機物,故該選項錯誤。D、“吊針” 補充水和無機鹽,應插入莖的木質部(導管位于木質部 ),韌皮部有篩管運輸有機物,不是運輸水和無機鹽的結構,故該選項錯誤。故答案為:A 。6.(2025八下·金華期末)如圖為試電筆的結構及使用方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試電筆可以判斷物體是帶正電還是帶負電B.若氖管發光,則此時人體中有電流通過C.筆尖、電阻和氖管是導體,外殼、彈簧和筆卡是絕緣體D.在使用該試電筆時,手不能觸碰到筆卡【答案】B【知識點】測電筆的使用【解析】【分析】(1)試電筆的工作原理:試電筆是用來辨別火線和零線的工具,其內部有一個大電阻,使用時,手接觸筆卡,筆尖接觸導線,若為火線,火線、試電筆、人體、大地構成通路,有電流通過,氖管發光 。(2)導體和絕緣體的概念:導體是容易導電的物體,如金屬、人體、大地等;絕緣體是不容易導電的物體,如塑料、橡膠等 。【解答】A、試電筆的作用是辨別火線和零線,不能判斷物體帶正電還是負電,故該選項錯誤。B、若氖管發光,說明有電流通過試電筆、人體流入大地,此時人體中有電流通過(電流很小,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故該選項正確。C、筆尖、電阻、氖管、彈簧和筆卡是導體(彈簧、筆卡一般是金屬制成,能導電 ),外殼是絕緣體(防止觸電 ),故該選項錯誤。D、使用試電筆時,手必須接觸筆卡,才能使火線、試電筆、人體、大地構成通路,從而判斷是否為火線,故該選項錯誤。故答案為:B 。7.(2025八下·金華期末)已知碳-12(原子核內有6個質子和6個中子的碳原子)的質量為a克,若另一種原子的質量為b克,則另一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 )A.a/b B.b/a C. D.【答案】C【知識點】相對原子質量【解析】【分析】相對原子質量是以一種碳原子(碳 -12)質量的1/12為標準,其他原子的質量跟它相比較所得到的比,計算公式為:某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 該原子的實際質量 /(碳-12 原子質量×1/12) 。【解答】由于故答案為:C。8.(2025八下·金華期末)如圖是某家庭的電路,小義想要更換已損壞的開關S1,他首先需要做的操作是 ( )A.斷開斷路器 B.僅斷開開關S1C.僅斷開開關S2 D.斷開開關S1、S2【答案】A【知識點】家庭電路的組成與連接;家庭電路的故障分析【解析】【分析】更換用電器或元件時,為防止觸電,需先切斷電路的總電源,使要操作的部分與火線斷開 。【解答】A、斷路器在電路中相當于總開關,斷開斷路器能切斷整個家庭電路與電源的連接,使更換開關S1時不會觸電,故該選項正確。B、僅斷開開關S1,此時電路中其他部分仍可能帶電(火線未完全斷開),更換S1時有觸電風險,故該選項錯誤。C、僅斷開開關S2,對更換S1所在電路的帶電情況無影響,不能保證安全,故該選項錯誤。D、斷開開關S1、S2,但如果斷路器未斷開,電路仍可能帶電,最根本的是要斷開總電源(斷路器),故該選項錯誤。故答案為:A 。9.(2025八下·金華期末)結構和功能相適應是生物學的基本觀念。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保衛細胞通過吸水和失水可調節氣孔大小B.肺泡外分布著豐富的毛細血管網有利于進行氣體交換C.綠色植物細胞內有葉綠體,能夠利用光能制造有機物D.根毛區表皮細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有機物【答案】D【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解析】【分析】(1) 氣孔的開閉機制:保衛細胞的形態變化與吸水、失水相關,吸水時保衛細胞膨脹,氣孔張開;失水時保衛細胞收縮,氣孔閉合 ,以此調節氣孔大小 。(2) 肺泡與氣體交換相適應的特點:肺泡數量多、肺泡外包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網、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 ),這些特點有利于肺泡與血液之間進行氣體交換 。(3) 植物細胞的結構與功能:綠色植物葉肉細胞等含有葉綠體,葉綠體中的葉綠素能夠吸收光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即進行光合作用 。(4) 根毛的功能:根毛區表皮細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增大了根與土壤的接觸面積,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無機鹽,而有機物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自己制造的,根一般吸收的是水和無機鹽 。【解答】A、保衛細胞吸水時,細胞膨脹,氣孔張開;失水時,細胞收縮,氣孔閉合,所以能通過吸水和失水調節氣孔大小,故該選項正確。B、肺泡外分布豐富的毛細血管網,且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很薄,有利于肺泡與血液間的氣體交換(氧氣進入血液,二氧化碳排出),故該選項正確。C、綠色植物細胞(如葉肉細胞)內的葉綠體,含有葉綠素等光合色素,能利用光能將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進行光合作用,故該選項正確。D、根毛區表皮細胞形成根毛,主要是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無機鹽,植物所需有機物是自身光合作用制造的,根一般不吸收有機物,故該選項錯誤。故答案為:D 。10.(2025八下·金華期末)學習了微粒和模型知識后,下列相關描述或判斷中正確的是( )A.CS2的正確讀法是碳化硫 B.CO2中碳元素的化合價為+2 價C.C-14與C-12 互為同位素原子 D.碳是地殼中含量最高的元素【答案】C【知識點】同位素;化學式的書寫及意義;元素化合價的規則與計算【解析】【分析】A、根據化學式的讀法分析;B、根據在化合物中,化合價代數和為零進行分析;C、根據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的同一元素的原子互稱同位素進行分析;D、根據地殼中元素的含量分析。【解答】 A、CS2的正確讀法是二硫化碳,故錯誤;B、二氧化碳中氧為-2價,根據化合價代數和為0可知,碳元素的化合價為+4價,故錯誤;C、C-14含有6個質子和8個中子,C-12中含有6個質子和6個中子,C-14與C-12的原子核內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相同,屬于同位素,故正確;D、氧是地殼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故錯誤;故答案為:C。11.(2025八下·金華期末)機械式電能表內有磁體,是家庭用電計量儀表。當家庭電路中有電流通過時,電能表內的鋁制轉盤能夠轉動。下列選項中與鋁制轉盤轉動原理相同的是 ( )A.B.C.D.【答案】D【知識點】電磁感應【解析】【分析】(1) 電動機原理:通電導體在磁場里會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與電流方向和磁場方向有關,電能表鋁盤轉動基于此原理 。(2) 電磁感應: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導體中會產生感應電流,這是發電機的原理 。(3) 電流的磁效應:通電導線周圍存在磁場,能使小磁針發生偏轉 。(4) 電磁鐵:利用電流的磁效應,通過螺線管等產生磁性,磁性強弱與線圈匝數等有關 。【解答】A、圖A是電磁感應實驗,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切割磁感線產生感應電流,與電能表鋁盤轉動(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原理不同,故該選項錯誤。B、圖B是奧斯特實驗,體現電流的磁效應(通電導線周圍有磁場),和鋁盤轉動原理(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不一樣,故該選項錯誤。C、圖C是探究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實驗,利用電流的磁效應,與鋁盤轉動原理不同,故該選項錯誤。D、圖D是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的實驗,電能表內鋁制轉盤轉動也是因為電流通過時在磁場中受力,原理相同,故該選項正確。故答案為:D 。12.(2025八下·金華期末)下列關于 CO2的實驗室制取及檢驗的說法正確的是( )A.制取CO2的藥品 B.發生裝置 C.收集方法 D. 檢驗A.A B.B C.C D.D【答案】C【知識點】二氧化碳的檢驗和驗滿【解析】【分析】(1)藥品選擇: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碳酸鈣 )與稀鹽酸反應,因碳酸鈣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的硫酸鈣微溶于水,會覆蓋在碳酸鈣表面,阻止反應持續進行,所以不能用稀硫酸 。(2)發生裝置: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是固體(大理石 / 石灰石 )與液體(稀鹽酸 )在常溫下進行的反應,屬于固液不加熱型;而圖 B 是固體加熱型發生裝置,不適用 。(3)收集方法: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且能溶于水、與水反應,所以采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 。(4)檢驗方法:檢驗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使石灰水變渾濁;但檢驗時應將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且裝置導管應 “長進短出”,圖 D 導管連接錯誤,無法有效檢驗 。【解答】A、實驗室制取 CO2 選大理石(或石灰石)與稀鹽酸,不能用稀硫酸(硫酸鈣會阻礙反應),故該選項錯誤。B、制 CO2 取是固液常溫型反應,圖B是固體加熱型裝置,不適用,故該選項錯誤。C、 CO2 密度比空氣大,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圖C收集方法正確,故該選項正確。D、檢驗 CO2 應將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且導管需“長進短出”,圖D導管連接錯誤,無法有效檢驗,故該選項錯誤。故答案為:C。13.(2025八下·金華期末)如圖為燃燒火柴的兩種方式,火柴Ⅰ持續燃燒時間更長。現給出下列說法:①可燃物必須達到著火點才能燃燒;②方式Ⅰ火柴梗能持續獲得熱量,溫度更易達到火柴梗的著火點;③方式Ⅱ中火柴梗的著火點更高所以燃燒時間更短。正確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答案】A【知識點】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燃燒需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1)可燃物:物質本身是可燃物,火柴梗屬于可燃物 。(2)與氧氣(或空氣 )接觸:可燃物需與氧氣接觸才能發生燃燒反應 。(3)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只有溫度達到著火點,可燃物才會燃燒,且著火點是物質的固有屬性,一般不改變 。本題中兩種方式主要體現溫度對燃燒持續時間的影響 。【解答】對于①:燃燒的條件之一是可燃物溫度達到著火點,所以可燃物必須達到著火點才能燃燒,該說法正確。對于②:方式 Ⅰ 中火柴梗能持續從火焰獲得熱量,更易維持溫度達到著火點,所以燃燒時間長,該說法正確。對于③:著火點是物質固有屬性,同一根火柴梗著火點相同,方式 Ⅱ 燃燒時間短是因為熱量散失快,難以持續維持著火點溫度,不是著火點更高,該說法錯誤。A:①②說法正確,故該選項正確。B:③說法錯誤,故該選項錯誤。C:③說法錯誤,故該選項錯誤。D:③說法錯誤,故該選項錯誤。故答案為:A 。14.(2025八下·金華期末)電動自行車有四個轉向燈(如圖甲),圖乙為其部分控制電路的示意圖(三角形結構代表雙觸點開關)。若在路邊短暫停靠時,需要讓四盞燈同時閃爍。則此時開關應接觸的接線柱為( )A.1和2 B.2和3 C.3和4 D.4和5【答案】B【知識點】串、并聯電路的設計;串、并聯電路的電流特點【解析】【分析】(1)在電路中,串聯是指電路元件逐個順次連接,電流只有一條路徑;并聯是指電路元件并列地連接在電路的兩點之間,電流有多條路徑 。要使四盞燈同時閃爍,四盞燈需能形成通路,有電流通過。(2)開關的不同接線柱連接,會改變電路的通斷情況,從而控制用電器的工作狀態 。【解答】A、當開關接觸接線柱1和2時,觀察電路可知,只有L1、L2所在電路連通,L1、L2所在電路斷路,不能使四盞燈同時工作,故該選項錯誤。B、當開關接觸接線柱2和3時,分析電路可得,電流從電源正極流出,能分別通過L1、L2、L3、L4,四盞燈并聯,都能形成通路,四盞燈可同時閃爍,故該選項正確。C、當開關接觸接線柱3和4時,查看電路可知,只有L3、L4所在電路連通,L1、L2所在電路斷路,無法讓四盞燈同時工作,故該選項錯誤。D、當開關接觸接線柱4和5時,觀察電路會發現,四盞燈所在電路均處于斷路狀態,燈都不亮,故該選項錯誤。故答案為:B。15.(2025八下·金華期末)為提升自行車夜間騎行的安全性,小義利用導線、磁鐵等元件,結合其后輪結構設計并安裝了如圖所示的發電裝置為尾燈發光供電。在騎行過程中發現尾燈不亮,不可能的原因是( )A.雨水滲入造成短路 B.導線與尾燈之間斷路C.磁體的磁性消失 D.輻射狀導線無法切割磁感線【答案】D【知識點】電磁感應【解析】【分析】(1)電磁感應是指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導體中就會產生電流 。該發電裝置是利用電磁感應原理工作,通過導線切割磁感線產生感應電流為尾燈供電。(2)同時涉及電路故障分析知識,電路故障包括短路和斷路,短路是指電流不經過用電器直接構成回路;斷路是指電路中某處斷開,電流無法通過 。【解答】A、雨水滲入造成短路,會使電流不經過尾燈等用電器,導致尾燈無法正常發光,該原因可能,故該選項正確。B、導線與尾燈之間斷路,電流無法到達尾燈,尾燈不能發光,該原因可能,故該選項正確。C、磁體的磁性消失,就無法產生磁場,導線切割磁感線也不能產生感應電流,尾燈無電流供應不亮,該原因可能,故該選項正確。D、在騎行過程中,輻射狀導線會隨著車輪轉動,能夠切割磁感線,若無法切割就不能產生感應電流,但實際騎行時是可以切割的,所以該原因不可能,故該選項錯誤。故答案為:D。二、填空題(本大題共有7小題,18空格,每空格1分,共18分)16.(2025八下·金華期末)下面是土壤形成過程簡式:(1)簡式中A、B、C代表的內容依次是 (用序號表示);①低等生物的作用 ②風化作用 ③高等植物的生長(2)亞馬孫河流域雖然擁有全球最繁茂的熱帶雨林生態系統,降水量大但其土壤卻普遍貧瘠,這種現象被稱為“生態悖論”。亞馬孫河流域土壤普遍貧瘠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土壤成分中的 (選填“水”“無機鹽”或“空氣”)。【答案】(1)②①③(2)無機鹽【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解析】【分析】(1)土壤形成過程中涉及的地質作用和生物作用,風化作用會使巖石破碎形成巖石碎屑;低等生物作用能促進巖石碎屑向原始土壤轉變;高等植物生長利于原始土壤發育為成熟土壤 。(2)土壤的成分及各成分對土壤肥力的影響,土壤肥力與其中的無機鹽等成分密切相關,無機鹽能為植物生長提供養分 。【解答】(1)巖石經過②風化作用(溫度變化、水、大氣等作用使巖石破碎)形成巖石碎屑;巖石碎屑經過①低等生物的作用(如地衣、苔蘚等分解巖石,積累有機質)形成原始土壤;原始土壤經過③高等植物的生長(植物根系穿插、腐殖質積累等)形成成熟土壤,所以 A、B、C 依次為②、①、③ 。(2)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中,降水豐富,大量的雨水會將土壤中的無機鹽沖刷帶走,而水和空氣在該環境中不缺乏,所以土壤普遍貧瘠主要是缺少無機鹽,因為無機鹽是土壤為植物提供養分的重要成分,流失后土壤肥力下。17.(2025八下·金華期末)夏日炎炎, “葡”香四溢, “萄”醉一夏,義烏葡萄喜迎豐收。請回答下列問題:(1)葡萄莖通過卷須攀附藤架向上攀爬,根據形態分類屬于 (選填“纏繞莖”或“攀緣莖”);(2)葡萄通常采用扦插繁殖,其根系是由莖部長出不定根發育而來,這樣的根系屬于直根系和須根系中的 。【答案】(1)攀緣莖(2)須根系【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莖的形態結構【解析】【分析】(1)莖的類型相關知識,莖依據生長方式可分為直立莖、纏繞莖、攀緣莖、匍匐莖等。攀緣莖是借助卷須、吸盤等攀附他物向上生長的莖。(2)根系的類型知識,根系分為直根系和須根系,直根系主根發達、明顯,須根系主根不發達,由莖的基部生出許多粗細相似的不定根。【解答】(1)葡萄莖通過卷須攀附棚架向上攀爬,符合攀緣莖借助卷須等攀附他物生長的特征,所以屬于攀緣莖 。(2)葡萄根系由莖部長出不定根發育而來,主根不發達,不定根粗細相近,符合須根系的特點(須根系主根退化,不定根多而發達),所以屬于須根系 。18.(2025八下·金華期末)小義用邊長5厘米的正方體鐵塊、2只相同的大燒杯、量筒、滴管等器材測量土壤中空氣的體積。(1)在校園中選擇一塊干燥的土地,取邊長 厘米的一塊正方體土壤,將土壤和鐵塊分別放入大燒杯中;(2)分別沿燒杯壁緩慢地向2 只燒杯內注水,開始時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注入,當快要浸沒土壤或鐵塊時,再換用 向燒杯內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和鐵塊剛好浸沒為止;(3)盛有土壤的燒杯注入的水有200毫升;盛有鐵塊的燒杯注入的水有175毫升。則這塊土壤中的空氣的體積為 毫升。【答案】(1)5(2)滴管(3)25【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解析】【分析】(1) 控制變量法在實驗中的應用,實驗中要保證除研究對象外,其他條件相同,本題中通過選取與鐵塊邊長相同的正方體土壤,控制土壤和鐵塊體積測量的對比條件。(2) 量筒和滴管在液體量取中的操作規范,當接近浸沒物體時,為準確控制水量,換用滴管滴水,因為滴管能更精準地控制液體體積。(3) 土壤空氣體積的測量原理,利用土壤中有空氣時,其占據空間會使注水體積與鐵塊占據空間的注水體積產生差異,通過差值計算土壤中空氣體積,即土壤空氣體積等于盛土壤燒杯注水體積減去盛鐵塊燒杯注水體積 。【解答】(1) 為保證實驗中土壤和鐵塊的體積可對比,要取邊長與鐵塊相同的正方體土壤,鐵塊邊長為5厘米,所以土壤邊長也為5厘米 。(2) 當快要浸沒土壤或鐵塊時,為避免水量過多,需要更精確地注水,此時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注水,因為滴管滴出的水體積小,能精準控制,直到水剛好浸沒土壤和鐵塊。(3) 鐵塊是實心的,其體積V=5cm×5cm×5cm=125cm3 =125毫升,盛鐵塊的燒杯注入175毫升水,說明燒杯剩余空可容納 175 毫升水;而盛土壤的燒杯注入200毫升水,土壤中有空氣,空氣占據了部分空間,使得注水更多。土壤中空氣的體積等于盛土壤燒杯注水體積減去盛鐵塊燒杯注水體積,即200 175=25毫升 。19.(2025八下·金華期末)如圖為教材實驗“探究莖運輸水和無機鹽的部位”。(1)莖向上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動力來自于植物的 作用,所以選用的材料為新鮮帶葉的木本植物枝條;(2)在將枝條插入紅墨水前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削成面積相似的斜面,目的是 ,從而使實驗現象更明顯;(3)圖甲中間的那根是被剝去下半部樹皮的枝條,將其木質部部分放入稀釋后的紅墨水中(如圖乙),一段時間后觀察到該組枝條的中上部木質部和韌皮部均被染色變紅。以下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路徑模型中,能準確解釋韌皮部變紅原因的是____。A.下部韌皮部→中上部韌皮部B.下部韌皮部→形成層→中上部韌皮部C.下部木質部→中上部木質部→中上部韌皮部D.下部木質部→中上部木質部→形成層→中上部韌皮部【答案】(1)蒸騰(2)增大與水的接觸面積(3)D【知識點】莖的運輸作用【解析】【分析】(1) 蒸騰作用的意義,蒸騰作用能為植物吸收水分和無機鹽提供向上的拉力,是莖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動力 。(2) 實驗操作中增大接觸面積的原理,將枝條下端削成斜面,可增大枝條與水的接觸面積,利于水分吸收,讓實驗現象更明顯 。(3) 莖中導管和篩管的運輸功能及結構特點,導管位于木質部,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篩管位于韌皮部,運輸有機物,同時涉及形成層的作用,以及水分和無機鹽在莖內的運輸路徑 。【解答】(1) 植物的蒸騰作用能產生蒸騰拉力,為莖向上運輸水分和無機鹽提供動力,所以選用新鮮帶葉的木本植物枝條,是因為葉片能進行蒸騰作用。(2) 將枝條下端削成面積相似的斜面,目的是增大枝條與水的接觸面積,這樣枝條能更充分地吸收水分,使紅墨水在枝條內的運輸更明顯,便于觀察實驗現象。(3) 水分和無機鹽是通過木質部中的導管運輸的,所以紅墨水先進入下部木質部,然后運輸到中上部木質部;形成層細胞具有分裂能力,木質部的水分等可通過形成層運輸到韌皮部,從而使中上部韌皮部也被染色變紅,符合這一運輸路徑的是 D 選項:下部木質部→中上部木質部→形成層→中上部韌皮部);故答案為:D。20.(2025八下·金華期末)北極燕鷗每年往返于南北兩極,飛行約7萬多公里躲避寒冷的極夜,真正實現了“生活在陽光里”的壯舉。它們之所以能夠飛行如此遙遠的距離而不迷路,是因為擁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導航能力,主要是依靠地球磁場進行導航。(1)地球能夠產生磁場,說明地球是一個 ;(2)如圖為地磁場模型,模型中兩極的細鐵絲最密,表示兩極的磁場最 ;(3)北極燕鷗能夠感知地球磁場的原因是其羽毛中隱藏著磁性顆粒,就像內置“指南針”,其 S極始終指示的方向是 。【答案】(1)磁體(2)強(3)南方【知識點】磁場和磁感線;地磁場【解析】【分析】(1) 地球本身是一個巨大的磁體,地球周圍存在地磁場,這是地磁場的基本概念 。(2) 磁場的基本性質,磁場的強弱可以通過磁感線的疏密來表示,磁感線越密的地方,磁場越強。(3) 指南針的工作原理及地磁場的極性,指南針的 S 極會指向地磁場的北極,而地磁場的北極在地理南極附近,所以指南針 S 極指向南方。【解答】(1) 因為地球能夠產生磁場,符合磁體的特征,所以地球是一個磁體 。(2) 在地磁場模型中,兩極的細鐵絲最密,根據磁場強弱與磁感線疏密的關系,細鐵絲越密表示磁場越強 。(3) 北極燕鷗羽毛中的磁性顆粒類似指南針,指南針的S極受地磁場作用,會指向地磁場的北極,而地磁場北極在地理南極附近,所以其S極始終指示的方向是南方 。21.(2025八下·金華期末)小義利用如圖裝置來研究“電磁鐵的強弱與哪些因素有關”。電磁鐵通電時,鐵質指針會被吸引。(1)電磁鐵的左端為 極;(2)實驗時發現指針偏轉很小,可將滑動變阻器的滑片向 移動。【答案】(1)南(2)右【知識點】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解析】【分析】(1)安培定則(右手螺旋定則),用右手握住螺線管,讓四指指向螺線管中電流的方向,則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線管的 N 極,據此可判斷電磁鐵的極性 。(2)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影響因素,電磁鐵磁性強弱與電流大小、線圈匝數等有關,電流越大,磁性越強;本題還涉及滑動變阻器的作用,滑動變阻器通過改變接入電路的電阻絲長度來改變電阻,進而改變電路中的電流 。【解答】(1)根據安培定則,電流從電磁鐵的右端流入,左端流出,右手握住電磁鐵,四指指向電流方向,大拇指指向電磁鐵的右端為N 極,那么左端為S極(南極)。(2)實驗時指針偏轉很小,說明電磁鐵磁性弱,要增強磁性,可增大電路中的電流。滑動變阻器滑片向右移動時,接入電路的電阻絲長度變短,電阻變小,根據歐姆定律,電路中電流增大,電磁鐵磁性增強,指針偏轉更明顯,所以滑片向右移動。22.(2025八下·金華期末)轉爐煉鋼是以鐵水、廢鋼、鐵合金為主要原料,不借助外加能源,靠鐵液本身的物理熱和鐵液組分間化學反應產生熱量而在轉爐中完成煉鋼過程。氧氣轉爐煉鋼是其中的一種方式,煉鋼過程中向爐中吹入氧氣,能夠快速去除生鐵中的碳、硫、磷、硅等雜質,同時利用氧化反應產生的熱量進行冶煉。(1)按照物質的組成分類,生鐵屬于 (選填“純凈物”或“混合物”)(2)轉爐煉鋼過程中,一些液態鐵會在高溫下被氧化成FeO,請寫出此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3)例舉轉爐煉鋼的一種優點: 。【答案】(1)混合物(2)2Fe + O22FeO(3)節約能源【知識點】金屬的冶煉;純凈物和混合物的區別【解析】【分析】(1) 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純凈物由一種物質組成,混合物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組成,生鐵中含有鐵、碳等多種物質 。(2) 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要遵循質量守恒定律,正確書寫反應物、生成物的化學式,標注反應條件等;本題是鐵與氧氣在高溫下反應生成氧化亞鐵的反應 。(3) 轉爐煉鋼優點的分析,從題干中提取信息,轉爐煉鋼不借助外加能源,利用鐵液本身物理熱和化學反應熱,可分析出節能等優點。【解答】(1) 生鐵中含有鐵、碳等不同物質,符合混合物“由多種物質組成”的特征,所以生鐵屬于混合物。(2) 鐵(Fe)在高溫下與氧氣(O2)反應生成氧化亞鐵(FeO),根據化學方程式書寫步驟,寫出反應物和生成物化學式,配平,標注反應條件“高溫”,所以化學方程式為 2Fe + O22FeO 。(3) 由題干“不借助外加能源,靠鐵液本身的物理熱和鐵液組分間化學反應產生熱量而在轉爐中完成煉鋼過程”可知,轉爐煉鋼不需要額外提供能源,所以優點之一是節約能源。三、實驗與探究題(本大題共5個小題,每空2分,共30分)23.(2025八下·金華期末)某活動小組利用如圖所示裝置研究不同植物的蒸騰作用,實驗方法如下:步驟一:在錐形瓶和帶刻度的玻璃管中裝滿水。步驟二:選取新鮮且長勢相近的木瓜枝條2枝,分成A、B兩組,A組枝條帶有20張葉片,B組枝條去掉所有葉片,分別將枝條插入橡皮塞中。步驟三:將A、B組置于同一臺燈20厘米處照射,每隔10分鐘記錄玻璃管內向左移動的水量。步驟四:換用銀邊黃楊、金森女貞重復以上實驗。結果如下表。植物種類 玻璃管內移動水量/mL10分鐘 20分鐘木瓜 A組 0.3 0.5B組 0.1 0.2銀邊黃楊 A組 0.4 0.6B組 0.1 0.2金森女貞 A 組 0.6 1.2B組 0.1 0.2(1) 實驗中 B組的作用是: ;(2)根據表格信息可知,三種植物的蒸騰作用由強到弱的排序是 ;(3)小義覺得實驗時間過長,請你提供一種縮短實驗時間的方法 。【答案】(1)對照(2)金森女貞、銀邊黃楊、木瓜(3)減小與臺燈之間的距離等【知識點】蒸騰作用【解析】【分析】(1) 對照實驗的設計原則,對照實驗是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其中不同的條件就是實驗變量,B 組作為對照,用于對比有葉片和無葉片時的蒸騰作用差異 。(2) 蒸騰作用的概念及實驗數據的分析,蒸騰作用是指植物體內的水分通過葉片的氣孔以水蒸氣的形式散發到大氣中去的一個過程,實驗中玻璃管內水的移動量可反映蒸騰作用強度,通過對比不同植物 A 組(帶葉 )的水移動量來判斷蒸騰作用強弱 。(3) 影響蒸騰作用的環境因素,光照強度等環境因素會影響蒸騰作用的強度,改變光照強度(如減小與臺燈距離 )可改變蒸騰作用速率,進而影響實驗時間 。【解答】(1) 在該實驗中,A 組枝條帶有葉片,B組枝條去掉所有葉片,其他條件相同,B組的作用是作為對照,通過與A組對比,探究葉片對蒸騰作用的影響。(2) 蒸騰作用越強,玻璃管內水向左移動的量越多。分析表格數據,相同時間內,金葉女貞A組水移動量最大,其次是銀邊黃楊A 組,木瓜A組最小,所以三種植物的蒸騰作用由強到弱排序為金葉女貞、銀邊黃楊、木瓜。(3) 要縮短實驗時間,可增強蒸騰作用速率。減小與臺燈之間的距離,能增大光照強度,從而加快蒸騰作用,使玻璃管內水移動更快,縮短實驗記錄時間。24.(2025八下·金華期末)暖寶寶內的發熱物質是由鐵粉、活性炭、蛭石、無機鹽和水等混合而成。一旦撕開包裝,該物質便能迅速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反應,釋放出熱量。為此,小義利用暖寶寶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步驟如下:①剪開暖寶寶包裝,在注射器甲中裝入暖寶寶粉末,用活塞壓實。②用輸液軟管連接甲、乙注射器(如圖),觀察到注射器甲、乙中活塞分別停留在1mL和 30mL刻度處。③通過操作使裝置內空氣與暖寶寶粉末充分接觸。一段時間后反應結束,觀察到注射器甲、乙中活塞分別停留在10mL 和15mL刻度處,計算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1)實驗前,將兩個注射器活塞均推至底端,用輸液軟管連接,將注射器甲的活塞向左拉動一定距離后放手,若裝置的氣密性良好,一段時間后觀察到的現象是 ;(2)步驟③中使裝置內空氣與暖寶寶粉末充分接觸的操作是 ;(3)若不考慮輸液軟管處的少量空氣及反應前后暖寶寶粉末體積變化,則通過本實驗可測得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是 。【答案】(1)甲的活塞回到原位(2)來回推拉活塞(3))20%【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1) 裝置氣密性檢驗的原理,依據大氣壓的作用,若裝置氣密性良好,拉動活塞后,裝置內氣壓變化會使活塞在大氣壓作用下回到原位。(2) 讓反應物充分接觸的實驗操作方法,在注射器裝置中,來回推拉活塞可使空氣在裝置內流動,讓空氣與暖寶寶粉末充分接觸,保證反應充分進行。(3) 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的計算,利用暖寶寶消耗氧氣使裝置內體積減小,通過體積變化量與空氣總體積的比值來計算氧氣體積分數。【解答】(1) 實驗前檢查裝置氣密性,將注射器甲活塞向左拉動后放手,若氣密性良好,裝置內氣壓會在大氣壓作用下恢復,所以觀察到的現象是甲的活塞回到原位。(2) 要使裝置內空氣與暖寶寶粉末充分接觸,操作是來回推拉活塞,這樣能讓空氣在甲、乙注射器間流動,與暖寶寶粉末充分反應。(3)由步驟②可知,注射器甲、乙中活塞分別停留在1mL和30mL刻度處,則反應前裝置內空氣的體積為30mL,由步驟③可知,反應結束后注射器甲、乙中活塞分別停留在10mL和15mL刻度處,則反應后裝置內剩余氣體的體積為10mL+15mL-1mL=24mL,消耗氧氣的體積為30mL-24mL=6mL,則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為。25.(2025八下·金華期末)利用氯酸鉀分解制氧氣是實驗室常用的一種方法,小義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進行了實驗,步驟如下:實驗一:收集純凈的氧氣①檢查裝置的氣密性;②在試管中裝入一定質量的氯酸鉀和二氧化錳;③點燃酒精燈,收集滿氧氣后熄滅酒精燈。實驗二:測定剩余固體中氯酸鉀的質量④換用另一個裝滿水的量筒繼續實驗,重新點燃酒精燈收集氧氣,待塑料軟管口不再產生氣泡時,共收集到343毫升氧氣。⑤利用收集到的氧氣,計算剩余固體中氯酸鉀的質量。請回答:(1)實驗中二氧化錳的作用是 ;(2)步驟③④中收集氣體最合理的時機分別是____(選填字母);A.冒出氣泡時;氣泡連續均勻冒出時B.氣泡連續均勻冒出時;冒出氣泡時C.均為冒出氣泡時D.均為氣泡連續均勻冒出時(3)查閱數據可知,標準大氣壓下343毫升氧氣的質量為0.48克。若不計實驗過程中氣體損失,由實驗二得出剩余固體中含有氯酸鉀 克。【答案】(1)催化(2)B(3)1.225【知識點】氧氣的性質和利用;制取氧氣的原理;制取氧氣的裝置、步驟、收集與注意事項【解析】【分析】(1) 催化劑的作用,在氯酸鉀分解制氧氣的反應中,二氧化錳作為催化劑,能改變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后不變 。(2) 排水法收集氣體的最佳時機,用排水法收集氣體時,剛開始排出的氣體是裝置內的空氣,需等氣泡連續均勻冒出時再收集,才能得到較純凈的氣體;對于后續測定剩余固體中氯酸鉀質量的實驗,重新加熱時,裝置內殘留空氣已排盡,冒出氣泡時就可收集 。(3) 根據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利用氧氣的質量,結合氯酸鉀分解的化學方程式,通過比例關系計算剩余固體中氯酸鉀的質量 。【解答】 (1)實驗中二氧化錳的作用是催化作用,即加快反應速率。(2)步驟③④中收集氣體最合理的時機分別是氣泡連續均勻冒出時(此時收集的是純凈的氣體);冒出氣泡時。故答案為:B。(3)設氯酸鉀質量是x。x=1.225g。26.(2025八下·金華期末)“創新實驗”大賽中,小義利用已有的電學實驗器材進行了“磁場對通電導體的作用”的實驗探究。【實驗器材】甲、乙兩個滑動變阻器(圖中a、b、c、d為變阻器甲的四個接線柱),蹄形磁鐵,金屬棒,干電池若干,開關,導線【實驗設計】如圖所示,在平行放置的兩個滑動變阻器甲、乙之間放一塊蹄形磁鐵,金屬棒置于蹄形磁鐵的正上方。用導線將電源、開關、兩個變阻器、金屬棒連接成串聯電路(部分未畫出)。變阻器滑片均移至最左端后,閉合開關,觀察金屬棒向左移動。【實驗操作】步驟一:僅對調電池的正負極,觀察到金屬棒運動方向發生了改變,向右運動;步驟二:繼續實驗,僅改變蹄形磁鐵的磁極方向,觀察金屬棒運動方向;得出結論一:導體的運動方向與電流方向和磁場方向均有關。步驟三:僅更換磁性更強的蹄形磁鐵,觀察到金屬棒運動方向不變,但速度加快;步驟四:換回原磁鐵,改變導線與變阻器甲的連接,然后多次改變變阻器甲的滑片位置,可觀察到金屬棒運動方向不變,但速度改變。得出結論二:導體的運動快慢與磁場強弱和電流大小均有關。【分析交流】(1)為了更好的完成實驗,金屬棒應選擇 (選填“鐵棒”或“銅棒”);(2)在步驟二中可觀察金屬棒運動方向是 ;(3)步驟四中“改變導線與變阻器甲的連接”的具體操作是 。【答案】(1)銅棒(2)向左(3)將導線由 a 接線柱移到 c(d)【知識點】通電導體在磁場中的受力方向的判斷【解析】【分析】(1) 磁場對通電導體作用實驗中材料的選擇,要避免金屬棒被磁體吸引影響實驗,鐵易被磁體吸引,銅不易被磁體吸引 。(2) 磁場對通電導體作用力方向的影響因素,作用力方向與電流方向和磁場方向有關,改變其中一個因素,作用力方向改變 。(3) 滑動變阻器的接線原理,滑動變阻器通過改變接入電路中電阻絲的長度來改變電阻,接線柱選擇不同,接入電路的電阻絲不同 。【解答】(1) 實驗中金屬棒不能被磁體吸引,否則會干擾磁場對通電導體的作用實驗。鐵棒易被磁體吸引,銅棒不易被磁體吸引,所以為更好完成實驗,金屬棒應選擇銅棒 。(2) 步驟一中僅對調電池正負極,金屬棒運動方向改變;步驟二僅改變蹄形磁鐵的磁極方向(改變磁場方向),根據磁場對通電導體作用力方向與磁場方向有關,此時金屬棒運動方向會改變,原來向右,現在會向左運動 。(3) 滑動變阻器有四個接線柱,“一上一下”接線。步驟四中“改變導線與變阻器甲的連接,是改變接入電路的下接線柱,原來若接的是a接線柱,具體操作是將導線由a接線柱移到c(或d)接線柱,這樣能改變接入電路的電阻絲長度,進而改變電流大小 。27.(2025八下·金華期末)微型實驗具有“微型化”、 “便捷化”等特點,符合綠色化學的理念。某興趣小組同學用注射器、三通連通器等物品對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質進行了如下設計和探究。【實驗裝置】注射器與三通連通器組成密閉的一體化裝置。通過調節開關K1、K2和K3,可以實現四個注射器間的連通。【藥品試劑】蒸餾水、稀鹽酸、碳酸鈉溶液、干燥的石蕊試紙(紫色石蕊試液浸潤過的干燥試紙)【實驗步驟】Ⅰ :連接組裝一體化裝置,經檢驗氣密性良好。裝入試劑后,按照如圖所示位置豎直放置。Ⅱ:調節開關,僅注射器A與B連通,向左推動A中活塞,將稀鹽酸全部推入B中,立即產生大量氣泡,待不再產生氣泡,觀察到B 中活塞向上移動直至50mL處。Ⅲ:將B中生成的CO2氣體轉移至注射器A(溶液仍留在注射器 B 中)。Ⅳ:調節開關,僅注射器A、C和D連通,將A中收集到的CO2氣體同時推入C和D中。【過程分析】(1)Ⅲ中“將B 中生成的 CO2氣體轉移至注射器A”最簡單的操作是 ;(2)若步驟Ⅳ的操作是為了證明使紫色石蕊試紙變紅的是 H2CO3而不是CO2,則①應在 C和D 注射器中分別放入干燥的石蕊試紙和 ;②其中發生的重要反應可以用下列微觀模型表示,請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將其補畫完整 :【答案】(1)將裝置倒置,向上推動注射器 B 的活塞(2)濕潤的石蕊試紙;【知識點】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步驟、收集與注意事項;二氧化碳的檢驗和驗滿【解析】【分析】 (1)要將B中生成的CO2氣體轉移至注射器A,最簡單的操作是:將裝置倒置,向上推動注射器B的活塞(或拉動A的活塞)。(2)①根據控制變量法分析。②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不變分析。【解答】 (1)要將B中生成的CO2氣體轉移至注射器A,最簡單的操作是:將裝置倒置,向上推動注射器B的活塞(或拉動A的活塞)。故答案為:將裝置倒置,向上推動注射器B的活塞(或拉動A的活塞)。(2)①要證明使紫色石蕊試紙變紅的是H2CO3而不是CO2,需要進行對比實驗,一個接觸干燥的二氧化碳,一個接觸二氧化碳和水的混合物,所以應在C和D注射器中分別放入干燥的石蕊試紙和濕潤的石蕊試紙。故答案為:濕潤的石蕊試紙。②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不變。反應前有2個氧原子、4個氫原子,反應后有2個碳原子、6個氧原子、4個氫原子,所以還缺少2個碳原子、4個氧原子,即補充2CO2分子。故答案為:四、綜合題(本題共有4個小題,28題和29題每題5分,30題和31題每題6分,共22分)28.(2025八下·金華期末)“綠意盎然,讓教室自然呼吸”主題活動中,同學們用綠植裝點教室并進行探究活動。下表為利用氧氣傳感器測量某綠植在不同溫度和光照強度下的放氧速率(mg/h)。請回答相關問題:0 1 2 3 415 -10 1 10 18 2525 -20 -9 0 11 20(1)室內綠植既美觀又增氧,其增氧原理是植物的 作用;(2)該綠植15℃時呼吸作用的吸氧速率為 mg/h;(3)根據我國現行《中小學教室采光和照明衛生標準》,教室內照明系統不同于戶外自然光,其光照強度一般不超過1klx。根據表中數據分析:當室溫為25℃時,為使教室內的該綠植能實現增氧目的,光照強度需超過 klx,因此同學們將綠植擺放在向陽的窗邊。【答案】(1)光合(2)10(3)2【知識點】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關系【解析】【分析】(1) 光合作用的概念及意義,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所以綠植增氧靠光合作用 。(2) 呼吸作用速率的判斷,光照強度為0時,植物只進行呼吸作用,此時放氧速率為負值,其絕對值就是呼吸作用的吸氧速率 。(3) 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綜合分析,要實現增氧(光合作用放氧速率大于呼吸作用耗氧速率),需根據不同溫度和光照強度下的放氧速率數據,判斷滿足增氧的光照強度條件 。【解答】(1)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并釋放氧氣,所以室內綠植增氧原理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2) 當光照強度為0時,植物只進行呼吸作用,15 ℃ 時光照強度0klx下放氧速率為 10mg/h,說明呼吸作用吸氧速率為10mg/h。(3) 室溫為25 ℃時,要實現增氧,即放氧速率大于0。查看表格,25 ℃時,光照強度1klx放氧速率 9mg/h(吸氧 ),光照強度2klx放氧速率0mg/h(光合與呼吸速率相等),光照強度3klx放氧速率11mg/h(放氧),所以光照強度需超過2klx才能實現增氧 。29.(2025八下·金華期末)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在四季豆中存在皂苷和紅細胞凝集素這兩種天然毒素,會對人體的消化系統、循環系統造成損傷,但這兩種物質均有不耐高溫的特點。(1)皂苷中碳元素、氫元素的質量比為 ;(2)830毫克皂苷中氧元素的質量為多少毫克 (3)為避免食物中毒,對四季豆的食用提出一條建議 。【答案】(1)324:43(2)96mg(3)高溫煮熟后食用【知識點】有關化學式的計算和推斷【解析】【分析】(1)根據化學式及其相對原子質量可以計算組成元素質量比。(2)根據提供數據可以進行相關方面的計算。(3)根據物質的性質可以選擇食用方法。【解答】 (1)皂苷中碳元素、氫元素的質量比為(12×27):(1×43)=324:43。(2)830毫克皂苷中氧元素的質量為。(3)皂苷(C27H43O3)有不耐高溫的特點。為避免食物中毒,對四季豆的食用提出一條建議是高溫煮熟后食用。30.(2025八下·金華期末)模型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復雜的事物,以下是小義同學學習完呼吸運動后,建立的三個模型。(1)甲模型中的a代表的氣體是 ;(2)乙模型中橡皮繩A、B模擬肋間肌,兩根橫桿模擬肋骨。當橡皮繩A收縮時,橫桿向下移動,可模擬胸廓體積變小,進行肺的 (選填“呼氣”或“吸氣”)過程;(3)圖丙是呼吸運動的演示實驗模型。①透明氣球模擬 ;②要使透明氣球的體積變大,對橡皮膜的操作是 。【答案】(1)氧氣(O2)(2)呼氣(3)肺(肺泡);向下拉橡皮膜【知識點】人體呼吸系統的結構和氣體交換;細胞呼吸【解析】【分析】(1) 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原理,肺泡與血液之間進行氣體交換,氧氣擴散進入血液,二氧化碳擴散進入肺泡 。(2) 呼吸運動的過程,呼吸運動包括吸氣和呼氣,與肋間肌、膈肌的收縮和舒張以及胸廓容積變化有關,肋間肌舒張時胸廓容積變小,對應呼氣過程 。(3) 呼吸運動模擬實驗的原理,通過模擬裝置中的部件對應人體呼吸器官,理解呼吸時胸廓、肺的變化及與呼吸運動的關系 。【解答】(1) 在甲模型的肺泡內氣體交換中,肺泡中的氧氣會擴散進入血液,所以a代表的氣體是氧氣。(2) 乙模型中,橡皮繩A、B模擬肋間肌,橫桿模擬肋骨。當橡皮繩A收縮時,橫桿向下移動,模擬肋間肌舒張,胸廓容積變小,肺內氣壓增大,氣體排出肺,進行呼氣過程。(3) ①圖丙中透明氣球模擬肺(肺泡),因為肺是氣體交換的主要場所,氣球可模擬肺的擴張和收縮。②要使透明氣球(模擬肺)體積變大,模擬的是吸氣過程,此時應向下拉橡皮膜(模擬膈肌收縮,膈頂部下降,胸廓上下徑增大,肺擴張)。31.(2025八下·金華期末)如圖甲為一款電熱杯墊,可對水杯加熱且可調節保溫的溫度。某項目化小組設計了一個電熱杯墊的電路(如圖乙)。控制電路電源1的電壓為6伏, 為滑動變阻器,R為熱敏電阻,其阻值隨溫度的變化情況如圖丙所示。當線圈中的電流達到0.15安時,銜鐵被吸合(線圈電阻不計),杯墊處于保溫狀態。(1)由圖丙可知,熱敏電阻R的阻值隨溫度的升高而 ;(2)按電熱杯墊電路的工作要求,加熱器應接在圖乙中的 (填數字);(3)當滑動變阻器 接入電路的電阻為10Ω時,電熱杯墊的保溫溫度是多少 (4)如果要適當降低可調溫杯墊的保溫溫度,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有____。A.將滑動變阻器 的滑片向右移 B.控制電路中串聯一個電阻C.增加該電磁鐵線圈匝數 D.適當提高電源2的電壓【答案】(1)減小(2)1(3)40℃(4)A;C【知識點】電磁繼電器的組成、原理和特點;電磁鐵的其他應用【解析】【分析】(1) 熱敏電阻的特性,通過分析圖像中電阻隨溫度變化的趨勢,判斷熱敏電阻阻值與溫度的關系 。(2) 電磁繼電器的工作原理及電路連接,電磁繼電器利用電磁鐵控制電路通斷,根據加熱和保溫狀態的需求,確定加熱器的連接位置。(3) 歐姆定律的應用,結合控制電路的電壓、電流及滑動變阻器電阻,計算熱敏電阻阻值,再依據熱敏電阻阻值與溫度的關系確定保溫溫度。(4) 影響電磁繼電器工作的因素,從電流大小、線圈匝數、電源電壓等方面,分析改變保溫溫度的可行措施 。【解答】(1) 分析圖丙,隨著溫度升高,熱敏電阻R的阻值逐漸變小,所以熱敏電阻R的阻值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 。(2) 當銜鐵未被吸引時,加熱器工作;銜鐵被吸引時,進入保溫狀態。所以加熱器應接在圖乙中的1位置,這樣銜鐵未吸合時(加熱狀態 ),加熱器通路,吸合后(保溫),加熱器斷路 。(3) 控制電路電源電壓U=6V,當電流I=0.15A時,根據歐姆定律已知R0=10Ω,則熱敏電阻R=R總-R0=40Ω-10Ω=30Ω由圖丙可知,R=30Ω時對應的溫度是40 ℃,即電熱杯墊的保溫溫度是40 ℃。(4)A、滑片右移,R0增大,控制電路總電阻變大,電流變小,更低溫度(R較大時 )可使電流達0.15A吸合銜鐵,能降低保溫溫度,可行。B、串聯電阻使總電阻增大,電流變小,需R更小(對應溫度更高)才能吸合,會提高保溫溫度,不可行。C、增加線圈匝數增強電磁鐵磁性,較小電流即可吸合銜鐵,更低溫度(R較大、電流較小 )時能吸合,可降低保溫溫度,可行。D、電源2是加熱電路電源,不影響控制電路,對保溫溫度無作用,不可行。故答案為 AC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金華市2025年八年級下期末教學試卷 科學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金華市2025年八年級下期末教學試卷 科學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